*用户名
*
*
手机号
已有账户,
*用户名
*
手机号
*
当前位置:首页>作者中心
(英)英国童子军协会
英国童子军协会(The Scout Association,直译为童军协会),是已经获得世界童子军运动组织承认的英国童子军组织。英国的童子军运动是在1907年的时候,受罗伯特・贝登堡的影响而起步的。由于童军运动的快速发展,童子军协会(The Boy Scout Association)在英国国会的特许同意下,于1910年正式成立。
(英)约翰・班扬
约翰・ 班扬(John Bunyan, 1628-1688)17世纪英国著名作家、传道人。1628 年11 月生于英国贝德福郡一个补锅匠家庭,未受过正规教育。1660 年,班扬因信仰缘故被捕,除短暂几次保释外,在狱中待了12 年之久。在狱中他经历了对亲人的痛彻思念,也曾被死亡的恐惧攫住,甚至对得救的盼望、永生的应许重起疑惑……这些感受使《天路历程》更像一部寓言体心灵自传。
(英)约翰・伯格
约翰・伯格,英国艺术评论家、小说家、画家和诗人,1926年出生于英国伦敦。1944至1946年在英国军队服役。退役后入切尔西艺术学院和伦敦中央艺术学院学习。1940年代后期,伯格以画家身份开始其个人生涯,于伦敦多个画廊举办展览。1948年至1955年,他以教授绘画为业,并为伦敦著名杂志《新政治家》撰稿,迅速成为英国颇具争议性的艺术批评家。1972年,他的电视系列片《观看之道》在BBC播出,同时出配套的图文册,遂成艺术批评的经典之作。小说《G》为他赢得了布克奖及詹姆斯・泰特・布莱克纪念奖。2008年,伯格凭借小说From A to X再次获得布克奖提名。
(英)约翰・布罗
约翰・布罗(John Burrow,1935―2009):英国重要的思想史家。1981―1995年,担任萨塞克斯大学思想史教授,1995―2000年,担任牛津大学欧洲思想教授。他是英国人文社会科学院院士、牛津大学贝里尔学院名誉院士,2008年被麻省威廉斯学院聘为杰出访问学人。布罗早期的作品包括《进化与社会: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理论研究》(Evolution and Society: A Study in Victorian Social Theory, 1966)、《自由派的传承:维多利亚时代的史家与英国的过去》(A Liberal Descent: Victorian Historian and the English Past, 1981)、《吉本》(Gibbon, 1984)与《理性的危机:欧洲思想1848―1914》(The Crisis of Reason: European Thought,1848-1914, 2000)。《自由派的传承:维多利亚时代的史家与英国的过去》一书曾赢得“沃夫森历史奖”(Wolfson Prize for History)。
(英)约翰・汤姆逊
约翰・汤姆逊(John Thomson,1837―1921),苏格兰摄影家、地理学家、旅行家,纪实摄影领域的先驱,是最早来远东旅行、并用照片记录各地人文风俗和自然景观的摄影师之一。汤姆逊出生于一个烟草商人家庭,1850年代初进入一家生产光学仪器的工厂做学徒,同时通过两年夜校,他学习了一些自然哲学以及初级的数学和化学知识,并掌握了摄影技术。1862年,他成为皇家苏格兰艺术学会的会员。同年追随哥哥威廉到了新加坡,生产经营航海仪器,并开设了一家照相馆,主拍人像。后又去过锡兰(今斯里兰卡)、印度、暹罗(今泰国)、柬埔寨、越南。1866年,他探访了刚被发现不久的吴哥窟,成为第一个为吴哥窟拍照的摄影师。回国后,他多次在演讲中使用在暹罗、柬埔寨拍摄的照片,引起极大反响,因此于1866年入选皇家人种学会和皇家地理学会。1867年10月移居香港,开始了他摄影生涯中至关重要的几年,“中国的汤姆逊”得以成名,“汤姆逊的中国”才得以呈现给读者诸君。1881年他被维多利亚女王指定为御用摄影师。1921年10月7日,汤姆逊突发心脏病去世。
痖弦
痖弦,本名王庆麟,河南南阳人,1932年生,青年时代于大动乱中入伍,随军辗转赴台;复兴岗学院影剧系毕业后,服务于海军。痖弦曾应邀参加美国爱荷华大学国际创作中心,嗣后入威斯康辛大学,获硕士学位。曾主编《创世纪》《诗学》《幼狮文艺》等杂志,任《联合报》副总编辑兼副刊主编二十余年,并主讲新文学于各大学,现专事写作。著有《痖弦诗集》《中国新诗研究》《聚#花序》(I、II两册)《记哈客诗想》等。或曰,“痖”就是“哑巴”的意思,取其谐音,而“痖”的象形字体将“病”与“亚洲”的“亚”结合了起来,而“弦”有“弦外之音”的意思,合起来近似于“无声的中国”仍旧翻涌着“潜在的激流”之义。这个笔名其实是对戒严时期台湾政治当局的一种“命名的抗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