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板块图书分类品牌系列获奖图书图书专题新书上架编辑推荐作者团队
从前的先生——盟史零杞:1939-1950 张冠生 编著
中国“老牌理想主义者”的历史现场,作家梁晓声“谨致敬意”之书
ISBN: 9787549556502

出版时间:2014-07-01

定  价:49.80

责  编:曹凌志
所属板块: 社科学术出版

图书分类: 政治

读者对象: 大众读者

上架建议: 中国历史、人物传记
装帧: 平装

开本: 16

字数: 260 (千字)

页数: 424
图书简介

《中国民主同盟历史文献1941—1949》有言:“今天中国正站在十字路头,我们看得见胜利,又看得见崩溃;看得见复兴,又看得见衰落;看得见生长,又看得见毁灭;看得见光明,又看得见黑暗。……我们,中国民主同盟,今天愿大声疾呼,唤醒国人,舍弃险恶的道路,争取光明的道路。”

也许永远都回不到完全的历史现场,却不妨尽可能离它近一点。

一群“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中国知识分子,本性并不热衷政治,大多素以教育兴国、文化传承、乡村改造、扶助弱民为安心立命之地。无奈国运艰危,民生离乱,烽火连天,没有安放书桌的地方。他们走出书斋,抱团成势,组建“统一建国同志会”,继而改组为“中国民主政团同盟”,不靠武装、不图政权、不占地盘,只凭文化和思想力量参与中国政治,活跃在国共两党之间,形成可圈可点的政治风景。

一向“群而不党”的中国文化知识分子,以思想凝聚在一起,成就了当年中国最具政治色彩的文人组织,为民主信念、政治主张大声疾呼,直斥独裁,有时豁出身家,不怕坐牢,不惜性命……

民盟以最初动议创建人梁漱溟、张君劢、黄炎培、左舜生为代表,名家云集,大师成群。他们立德、立言、立功,正是那一代中国知识分子为国家方向、民生出路、文化前途而上下求索的过程。《从前的先生——盟史零札1939—1950》在零碎史料中渐渐聚拢他们的思想和主张,呈现这一中国知识分子集团政治主张全貌的形成过程。

精彩、渊博、厚重、亲切的先生们,排成了星汉灿烂的人物长廊。

作者简介

张冠生,1954年生。祖籍江苏。知青五年。七七级四年。有社科研究、编辑、记者、公务员经历。长期就职于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做费孝通教授助手。先后主持宣传部和参政议政部工作。民盟中央委员。

曾在《中国社会科学》、《求是》、《瞭望》、《读书》、《东方》、《随笔》、《温故》发表文章。出版著作《荀子素描》、《费孝通传》、《知道——沈昌文口述自传》、《纸年轮——民国以来百年中国私人读本》、《晴耕雨读》、《田野里的大师——费孝通社会调查纪实》等。

图书目录

【代序】 民主思想之写真(梁晓声)

【代序】 生活的历史与历史的生活(王赟)

【上编】 筚路蓝缕(1939—1943)

> [1-1历史现场] 

> [1-2先生之风] 

> [1-3历史文献]

【中编】 设置议程 (1944—1947)

> [2-1历史现场]

> [2-2先生之风] 

> [2-3历史文献]

【下编】 风雨如晦(1948—1950)

> [3-1历史现场]

> [3-2先生之风] 

> [3-3历史文献]

【外编】 回望先生

中国职业教育创始人黄炎培

“民盟之父”梁漱溟

“中华民国宪法之父”张君劢

史学大家左舜生

史册新一页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打捞历史碎片(张冠生)

序言/前言/后记

梁晓声序言《民主思想之写真》

我认为,这本《从前的先生——盟史零札(1939—1950)》为中国民主同盟整理了一部“简史”。

虽言其“简”,在我看来,却很有分量。该书做的是去琐求精之事。这使我联想到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

凡“简史”,大抵是精粹之史。

而凡史,一俟精粹,认识价值便大起来。

因为,若视域不够大,则不知该怎样来“简”。

只有以独到之眼从大视域的环睹过程来“简”,方能使最有价值的印象得以突显,才算“简”得精粹。

而凡精粹的,意义必然特殊。故在我看来,认识价值之大也就不言而喻。

我入民盟已二十余年了,关于我们民盟的史性书籍,看得也多了。

冠生此书与众不同。他不是以司空见惯的方法为我们民盟编了一部年表,亦非一般意义上的大事记,而是梳理出了一部中国民主同盟的思想简史。

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者以及主要人物的传记,至今差不多出齐了。在他们各自的传记中,与民盟的关系无一例外地是政治色彩强烈的一章。他们都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中国知识分子,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便都是热衷于政治的人。

起初的他们,虽忧国忧民,却几乎都不认为唯有参与了政治的组织,跻身于政治的舞台,才能践行为国家为民众服务的使命。他们中,大多是准备无怨无悔地将自己的一生奉献于教育兴国、文化传承、改造乡村、扶助弱民的事业的。他们的思想后来统一在民盟这一政治组织之中的过程,正是那一代中国知识分子为国家之方向、民生之出路而上下求索的过程。他们每一个人头脑中当年产生出来的政治思想,必然是民盟这一中国知识分子集团的政治主张的部分体现。只有将他们所有人的政治思想形成的过程梳理清楚,才能梳理清楚民盟当年政治主张形成的过程。而若不能呈现这一过程,民盟的思想简史便无从谈起。

这一点,冠生做到了。不但做到了,而且呈现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有根有据。

这是难能可贵的。

依我看来,此前关于民盟的史性书籍,几乎都是在“藩篱”之内成书的——因而只见思想的昭告,难见思想的形成过程。

当年一些并不热衷于政治,甚而远离政治、一向拒绝加入党派的中国文化知识分子,居然以思想凝聚在一起,成立了当年中国最具政治色彩的组织,并且肯为一至为坚定的政治主张一个个大声疾呼,有时豁出去了,不惜坐牢,不顾性命,怎么会是没有过程的现象呢?而此过程之诸多细节,在1949年后渐成限制文字、限制回忆,被政治的“藩篱”所罩蔽,于是在盟史中讳莫如深。

其实,抹掉那一过程,“肝胆相照”、“同舟共济”仿佛便只不过成了意气相投之事,给后人一种扑朔迷离的感觉。1980年代以降,那过程才逐渐一点点公之于世。然而,并没有谁将散碎的文字加以整理、组合。

现在,冠生将之排序、整理、组合在一起了,于是当年一批民盟人士的思想面貌更加清晰,民盟这一政治组织的思想脉络和肌理也轮廓完整了。

读《从前的先生》书稿,我获得的感想如下:

一、若一个时代是这样的——国家之事由政治人物担当解决,民生之事由政府部门尽职办理;文化、教育、艺术、医疗各界学优守则,民间百业相安而做,无妒心,不眼气,想要登上政治舞台发表宣言传播主张者不是很多,而是极少……那么其时代肯定是个好时代了。

反之——教师与学生一起走上街头,游行请愿,愤怒抗议;诗人成为斗士,学者发表檄文;而百姓们心头堆积对官吏与富人的憎恨……那么,时代肯定出了大问题。或换种说法:问题大了!我们民盟当年的先生所处的时代,正是那么一个糟糕的时代。

二、我们民盟当年的先生,大抵不是成了政治人物才值得世人尊敬的。他们此前便是在教育、新闻、文化、社会学及艺术各界成就斐然、立名垂范者。他们之登上政治舞台,并不是看准了“时势造英雄”、“舍我其谁”之类,而是因为时代风云凶险,乱象丛生,急国之所急,民之所急,不忍袖手旁观,迎难而上,冒险而上式地过问政治。这一种涉政选择,与自家人生利弊之考虑和掂量完全无关——民盟的精神传统,正在这一点上,乃是民盟思想史的灵魂。

三、今日之民盟同志的参政议政,与当年已不能同日而语。当年需有大勇,但所要达成之目的明确、单一 ——促和谈,止内战,实现民主。而今日之参政议政,从政体改革到经济、科技、司法、教育、文化、艺术、农村建设、环境治理、青年就业、社会保障、食品安全、医患矛盾、社会治安……方方面面,百千问题。其中诸多问题,属中国深水区改革难关,犬牙交错,棘手之极。故,不论民盟人士,或其他一概参政议政人士,虽不需冒自我牺牲之险,但却需有费孝通先生进行社会调查那般的深入民间的执着精神。

倘昔者无畏,今人执着,那么我认为——所谓民盟精神,便由今人所继承了。《从前的先生》作者的良苦用心,便已起到了。

最后我要说的是,《从前的先生》中涉及民盟先辈诸位,他们每一个,又都是故事多多,逸事多多,具传奇色彩之人。

冠生笔不斜出,专辑他们当年的思想,这是需要成书定力的,也的的确确是去功利心的。

谨致敬意!

2014年3月15日于北京

名家推荐

梁漱溟——“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此正是我一生的使命。

张 澜——政治民主化,军队国家化,为民主同盟之基本主张。

闻一多——以前我们知识分子都多少带着洁癖,不过问政治;现在却是政治逼着我们不得不过问它了……天可怜一年两年后,民主实现,政治走上轨道吧……我们立刻回书房,好好读十年书。

张申府——我们一定要坦率地谈,说实话的时间不多了。

潘光旦——近代教育不知做人造士为何物,是错了的。错了,应忏悔。

罗隆基——民主同盟是个没有武力没有地盘没有政权的政团。他完全用民主的信仰以促进中国的民主。

费孝通——老和尚在古庙里暮色沉沉中撞着铜绿色的晚钟,他怎能梦想有少女们在红日初升晨曦缭乱里放声高歌?

冯友兰——痛南渡,辞宫阙。驻衡湘,又离别。更长征,经峣嵲。望中原,遍洒血。抵绝檄,继讲说。诗书丧,犹有舌。尽笳吹,情弥切。千秋耻,终已雪。见仇寇,如烟灭。起朔北,迄南越。视金瓯,已无缺。大一统,无倾折。中兴业,继往烈。维三校,兄弟列。为一体,如胶结。同艰难,共欢悦。联合竟,使命彻。神京复,还燕碣。以此石,象坚节。纪嘉庆,告来哲。

编辑推荐

1、中国当今最具影响力的学者型作家梁晓声“谨致敬意”之书,并专门撰写序言——“我入民盟已二十余年了,关于我们民盟的史性书籍,看得也多了”,“我认为,这本《从前的先生——盟史零札(1939—1950)》为中国民主同盟整理了一部‘简史’。虽言其‘简’,在我看来,却很有分量。该书做的是去琐求精之事。这使我联想到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

2、中国民主同盟,当年中国最具政治色彩的组织——从1939年同志会到民盟成立的第一时间里,梁漱溟、黄炎培、左舜生、张君劢、江问渔、冷御秋、李璜、等先期登台,开创民盟历史。后来有沈钧儒、张申府、张东荪、李公朴、闻一多、邹韬奋、史良、沈兹九……聚在同一面民主旗下。创始前辈引来更多同道。到1949 年新政权建立之初,民盟成员或近万数,多为知识界精英。

3、多年奔走国事,中国“老牌理想主义者”的历史现场——“平民代言人”梁晓声评价《从前的先生》,“不是以司空见惯的方法为我们民盟编了一部年表,亦非一般意义上的大事记,而是梳理出了一部中国民主同盟的思想简史”,“此前关于民盟的史性书籍,几乎都是在‘藩篱’之内成书的——因而只见思想的昭告,难见思想的形成过程。”

精彩预览

【上编】 筚路蓝缕(1939—1943)

统一建国同志会是民盟前身。

民盟历史,须从这个机构说起。

民盟创建者之一张君劢说:假如说有一个人可称为民盟之父的话,那么这个人就是梁先生。

他说的梁先生是梁漱溟。

民盟历史,可从“民盟之父”读起。

一个机构,一个人——民盟历史由此开篇。

了解民盟成立的背景、初衷和当时影响,有几份文献可作参考。

一是民盟机关报《光明报》社论,说了组成民盟的是什么样的人。

二是民盟成立宣言和“十大纲领”,列出了前辈希望为国家做的事情。

三是中共机关报《解放日报》社论,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对民盟的基本评价。

四是梁漱溟回忆民盟成立详细过程的文字记录,有细节,很好看。

五是张澜所写《中国民主同盟的缘起主张与目的》一文,直言民盟的基本主张。

还有些文献,读一读,对民盟成立的意义会理解得深一点。

例如邵力子在政协会议(1946 年1 月12 日)所作关于国共会谈经过的报告。

该报告说:“周恩来先生已说明,从抗战以来中共一向承认三民主义,承认国民党是领导的第一大党,承认蒋主席的领导地位,到今天还是如此……至于政府方面,更是从抗战那一天起就决定要团结全国的力量,同时承认中共参加抗战的地位,虽然后来逐渐发生不幸的事情,蒋主席仍是一贯的决定,用政治方法解决中共问题,曾屡次向全国国民宣告这一个决定,一到抗战结束,更几次打电报请毛泽东先生到重庆来。……毛先生来到重庆以后,蒋主席和毛先生有几次谈话,谈得很坦白,要说的话全都说了,我们的会谈就本着这种精神来进行的。”

这类文字,在以“斗争”为线索的历史叙述中不大容易见到,对了解真实历史有益。

民盟之立,非为“斗”,是为“和”。一开始就说得很清楚。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赴渝会谈,“要说的话全都说了”,足证国共两党可以谈,亦可和。

张澜曾申明:“民主同盟组织的动机,是因调解国共两党以求全国团结并无效,三十年春间,遂由各小党派协商,结合国共两党以外之各党派,而组织一民主政团同盟。使之成为一个大的力量,居于国共两党之间,调和监督,以期全国终能达到民主的团结。”

梁漱溟曾自白:“只做缓和斗争的事、反对斗争的事,而不参加斗争。”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

【中编】 设置议程 (1944—1947)

1944 年到1947 年,或是民盟的社会影响在现代中国党派政治中最引人注目的时期。

组织发展方面,解除“政团”限制后,大批进步知名人士以个人身份加入民盟,形成团队效应。

费孝通在其《学历自述》中说:“国内政局日趋紧张。我忧心国事,1945 年由潘光旦先生介绍参加中国民主同盟,投身爱国民主运动。”

从此,他的学术工作和学者身份就必然具有了政治功能。“民主教授”一词应时流传。

民盟旗帜下,费孝通这种心情的知识分子当时有三千之众。

闻一多曾长期远离党派政治,全身心沉浸于美术、诗歌、中国典籍故纸堆中。

他加入民盟的时间比费孝通还早。《闻一多年谱长编》记录下他这样一段话——

“从前我们知识分子都多少带着洁癖,不过问政治;现在却是政治逼着我们不得不过问它了。……在中国当前的政治情势中,要参加有组织的政治活动,只有参加共产党或民盟。有些人没有勇气参加共产党,因为那种战斗生活是异常艰苦的。……在这种情势下,我们参加民盟,在争取民主的实践中锻炼……也是很好的。”

民盟参与国家政治,从事民主实践,有明确的主张和主题。

1945 年2 月26 日,张澜在《中国民主同盟的缘起主张与目的》一文中说得清楚——“政治民主化、军队国家化,遂为民主同盟之基本主张”。

1946 年初政治协商会议留下的文献证明,民盟的主张得到广泛响应,成了各党派代表和社会贤达无不言及的中心话题。几十年后由媒体传播领域延伸到社会领域的“设置议程”,早在民盟当年的政治参与中已有充分体现。

积极主动地为中国民主所需的政治协商设置议程——或可概括民盟前辈的当年志业。

“协商民主”作为一个描述现代民主内涵的理论概念,被国际学界确认于1980 年代。

到1990 年代后期,协商民主引起更多学者的广泛讨论,在理论上被认为是民主理论的转向,在实践上被视为一种具有巨大潜能的民主治理形式。

西方政治学者因此把探索“非竞争性政党关系”的实现条件作为前沿课题。而在中国现代政党发展历史上,事实上的非竞争性政党关系至少已存在了半个多世纪。中国现有民主党派自成立之初,就没有进行党际竞争的心态与制度设计。民盟的成立,更是从一开始就明确地定位于促进协商,并直接促成了当年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民盟在1944 年至1947 年这段历史中的影响力,体现于张澜、黄炎培、沈钧儒、左舜生、张君劢、章伯钧、罗隆基、闻一多、李公朴、陶行知、费孝通、吴晗等等盟内著名民主人士的广泛社会影响,也体现在民盟对于中国国是政治协商的促进、促成及其议程设置。

议程设置的影响力,体现于当年政治协商会议核心议题的聚焦,也体现于这项议题在中国历史进步道路上的任重道远。

本编中,一处处历史现场,都是领略民盟先贤天下为公高远情怀的所在。

【下编】 风雨如晦(1948—1950)

民盟前辈中,许多人有过“昆明时期”的经历。

所谓昆明时期,又以学术、教育、政治、社会意义上的“西南联大”为中心。

灿若群星的教授,求知若渴的学子,创造了烽烟炮火中弦歌不绝的文化奇迹。

有学者因此以“西南联大的民盟成员”为题目,作出专门研究。昆明时期,成立起民盟的第一个支部——昆明支部;创办了民盟地方组织第一份刊物——《民主周刊》……

闻一多对比国共两党作为,作出政治选择,在昆明加入民盟。

受恩师潘光旦、好友闻一多等人感召,费孝通在其昆明时期加入民盟。

作为民主教授,费孝通既争民主,也当教授,为国家的日后复兴坚持学术研究。

多年后,费孝通回忆说:“那正是强敌压境,家乡沦陷之时……谁也没有叫过苦,叫过穷,总觉得自己在做着有意义的事。吃得了苦,耐得了穷,才值得骄傲和自负。我们对自己的国家有信心,对自己的事业有抱负。那种一往情深,何等可爱。这段生活在我心中一直是鲜红的,不会忘记的。”

跨过抗战艰险,经历内战涂炭,民盟志士内心的鲜红辉映开国旗帜。

来自中国新闻电影制片厂的一段胶片,记录了开国大典上民盟旗帜的飘飞。若要配音,当年张申府的一句话特别合适——“看啊,看看我们!”

从源头看,“我们”来自当年的“三党三派”。多个党派的聚合,带来了自身的广泛性、包容性,也带来了立场、观点、主张乃至利益上可能的分歧。

在所谓旧政协会议上,青年党、国社党脱离了民盟,但其思想影响或有延续。再说,建国初期的民盟组织发展曾有明确倡导:欢迎其他党派的成员加入民盟。

战争远去了,和平实现了,新政权建立了,有官可做了,于是,内部矛盾来了。

民盟一届四中全会于1949 年11 月15 日至12 月20 日召开,因会上矛盾严重,导致中共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先后到会帮助缓和、疏导以求平复。

民盟一届四中全会扩大会议召开于新政权建立之初。仅从时间节点上看,便知对民盟的历史定位和盟内风气影响深远。

从官方迄今编辑出版的盟史类读物中,似乎找不到足以令我们意外的任何现场信息。

幸有其他史料可略作佐证。

潘光旦先生1949 年12 月10 日、12 月13 日日记中,有“表老躬自讲话……坦率指斥……义正词严,得曾未有……总部空气巨变……对阿私垄断之辈转形有利,势位移人”等记录,留下史料。

稍后,毛泽东在1952 年10 月19 日《对李维汉关于民盟工作近况和意见的报告的批语》中也说到民盟的“人事纠纷”。

这是后话。

【外编】 回望先生

这本零札涉及的是民盟最初十多年间人和事。时间不算长,内容不算少。

对一个政治组织作基本判断,有多个角度。留意其中有些什么样的人,是个方便法门。

从同志会到民盟成立的第一时间里,梁漱溟、黄炎培、左舜生、张君劢、江问渔、冷御秋、李璜、林可玑、杨庚陶、罗隆基、章伯钧、丘哲、张澜等先期登台,开创民盟历史。后来有沈钧儒、张申府、张东荪、李公朴、闻一多、邹韬奋、史良、沈兹九、陶行知、周新民、潘大逵、沙千里、曾琦、周鲸文、柳亚子、彭泽民、范朴斋、楚图南、潘光旦、吴晗、费孝通、储安平、唐筱蓂、曾昭抡、王赣愚、尚钺、陆钦墀、夏康农、朱驭欧、李文宜、辛志超、冯素陶、李敷仁、吴征镒……聚在同一面民主旗下。

民盟历史人物长廊中,开场人物足够排场。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创始前辈引来更多同道。到1949 年新政权建立之初,民盟成员或近万数,多为知识界精英。

万人之阵,头顶有民主旗帜,脚下是共和国基石。民盟同仁新的历史起点,来自当年梁漱溟、张君劢、黄炎培、左舜生在张家住所那次改变中国政治格局的聚议。

他们“自觉地负起大局责任”的担当,十年间,引来万数同志。

最初的担当,是缓和国共矛盾,促成和平谈判,实施政治协商;后续的担当,是反对独裁统治,携手中共合作,建立民主政权;更为重大的担当,是秉持民主追求,参与多党合作,建设新立国家。

1930 年代末,在艰苦卓绝的抗战烽火中,费孝通想到了历史下一页——“当时觉得中国在抗战胜利之后还有一个更严重的问题要解决,那就是我们将建设成怎样一个国家。在抗日的战场上,我能出的力不多。但是为了解决那个更严重的问题,我有责任,用我所学到的知识多做一些准备工作,那就是科学地去认识中国社会。”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费孝通的心志,代表了民盟众多同仁的心志。

1949 年秋,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更严重的问题”需要民盟更重大的担当。

站在时代变局中,不由回望前贤——回到他们当年聚议成立民盟的历史现场,又一次领略他们的家国襟抱,又一次默诵——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线上商城
会员家.png 书天堂.png 天猫旗舰店.png
会员家 书天堂 天猫旗舰店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png   微博二维码.png
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

微信号:bbtplus2018(工作时间)
电话:0773-2282512(工作时间)

我要投稿

批发采购

加入我们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纪委举/报投诉邮箱 :cbsjw@bbtpress.com    纪委举报电话:0773-2288699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 | 网出证 (桂) 字第008号 | 备案号:桂ICP备12003475号-1 | 新出网证(桂)字002号 | 公安机关备案号:45030202000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