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板块图书分类品牌系列获奖图书图书专题新书上架编辑推荐作者团队
五代在碑志 世变下的五代女性 山口智哉 李宗翰 刘祥光 柳立言 编著
从墓志中看五代女性世界。让死者说话,揭示墓志碑文里面隐藏的五代家庭史
ISBN: 9787559840370

出版时间:2021-08-01

定  价:108.00

责  编:赵艳
所属板块: 社科学术出版

图书分类: 人文社科 Non Fiction

读者对象: 中国历史研究者、爱好者;唐宋史研究者;家庭史研究者

上架建议: 历史
装帧: 精装

开本: 16

字数: 280 (千字)

页数: 436
图书简介

五代时期的女性,有着怎样的家庭地位?本书立足32帧女性墓志碑文,结合史书等百种以上的史料,通过探讨墓志笔法与史学方法、社会流动和文武交流、世变下的妇女角色,藉以观察五代至北宋社会家庭史的连续和转变,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们对五代女性“男尊女卑”“无所作为”的固有认识。书中穷尽挖掘墓志碑文里的信息将成为研究家庭史和社会史不可或缺的史料,也为五代史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从文人武人的妻妾、官宦女子、英雄子女、寡妇到后宫嫔妃,书中探讨的女性身份多元,呈现了一幅五代女性图像,借此我们得以窥探当时五代女性周围的世界。让我们看到五代女性扮演的世变中的贤妻良母,除了具备传统的美德,还要帮助夫家的社会流动和文武交流。

作者简介

柳立言,1958年生于香港,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博士,著名历史学者,现任台湾“中研院”史语所研究员,专于宋代家族、社会和法律研究。在《历史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近百篇,代表作《宋代的家庭和法律》《宋代的宗教、身份与司法》《人鬼之间:宋代的巫术审判》。

山口智哉:大阪市立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博士,现任台北大学助理教授。

李宗翰:美国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化系博士,现任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刘祥光: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博士,现任台湾政治大学历史系教授。

图书目录

本册导读

第一编 不变与变: 墓志笔法与史学方法

五鬼搬运夫死从妻 (郎氏、刘氏) /5

僧官写命妇 (王言、张氏、匡习) /20

妻也! 妾耶? (吴蔼、曹氏、李氏) /27

框架乾坤 (韩通、董氏) /46

难道是不孝子与负心汉 (姚奭、米氏、李氏、 邵雍) /64

虚实王妃 (王万荣、关氏、后唐明宗、王淑妃、刘鄩) /79

第二编 世变: 社会流动与文武交流

冤家聚头文武合 (张全义家族及姻亲、李罕之家族及姻亲、杨凝式) /103

文艺沙龙: 两位枭雄的子女 (李从曮、朱氏、 朱友谦、张氏、李茂贞) /201

成功儿子的背后 (石金俊、元氏、石仁赟) /214

武人何辜(李涛、 汪氏) /224

杀兄代父枕边人 (冯继业、程氏、宋白) /230

合三家之力五姓之好 (张涤、高氏、张恭胤、阎湘、阎光远) /240

妻弟与妾子 (吴蔼、曹氏、李氏) /249

第三编 世变下的妇女角色

寡母心翰林笔 (张涤、高氏、张恭胤、阎湘、阎光远) /257

段元妃遇上郤献子 (权氏、崔氏) /262

从子之荣 (王玗、张氏、王筠) /271

哭母伤目求免官(梁文献、镡氏、梁鼎) / 278

法律人妻的欢与愁 (姚奭、米氏、李氏、邵雍) /292

谁有资格当主角? /320

子胜于父 (王玗、张氏、王筠) /321

字里行间 (石金俊、元氏、石仁赟) /323万古千秋兮识兹名氏 (李从曮、 朱氏、 朱友谦、 张氏、李茂贞) /326

梁氏有后夫人之力 (梁文献、镡氏、梁鼎) /331

总论

附录一: 墓志之篇幅及时地人分析 /400

附录二: 墓志格套一览及分析 /414

序言/前言/后记

写在“五代在碑志” 前面

文 | 柳立言

五代历史一直少人研究,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史料不多。较新的是墓志碑铭,集中出版的有周阿根约500,000字的《五代墓志汇考》(2012)和章红梅约2,316,000字的《五代石刻校注》(2017),但利用的人既少,成果也有限,如周阿根自己的《五代墓志词汇研究》(2015),就较属文学而非历史领域。

有鉴于此,我们打算以“五代在碑志”为总名,以三个主题撰书三册:《世变下的五代女性》《五代武人之文》《五代的文武僧庶》。这些“五代”人物,指主要生活在五代(907—960),但包括跨越唐末至五代、五代至宋初的人。以平均60岁为准,约自唐昭宗即位(889)至宋真宗即位(998)之间,刚好从黄巢乱后进入宋初,但有时为了作出较长时段的历史观察,会稍为延后。各册的架构,都是“提出议题、个案研究、综合讨论”,共有两个目的:

第一,针对中、日、西史学界对五代历史研究的缺乏和成见,我们稍作补充,提出一些新的议题和看法。例如过去大都认为五代重武轻文和武人是主要的乱源,我们则研究文武交流和武人的乱与治。过去大都认为五代是社会流动的大好时机,我们则同时探讨“阶级流动”和“阶层流动”,前者主要是从被统治上升至统治阶级,后者是在统治阶级之中从基层上升至高层官员。我们又把两种流动放在“唐宋变革”的脉络里,观察促成流动的条件中,何者是新何者是旧。过去有谓女无外事、百人一面、无事可记、男尊女卑等,我们则探讨世变下的妇女角色。

第二,针对墓志等碑志石刻作为一种特殊的史料,我们试图凸显它们对研究五代史的特色和价值,并增加对碑志本身的研究。例如墓志兼有史学的述说“故事”和文学的表达“情感”,应如何运用于研究才能两者兼顾?墓志的一个缺点是隐恶扬善,不如史传的善恶俱陈,那应如何扬长避短,并让它们胜过官修和私修的传记?

有感于五代史研究青黄不接,我们采用师徒合作的方式进行,希望有所传承。老师一方面以身作则,亲自撰写,以便解说史学方法和写作要点,另方面指导学生下笔,往往四至五稿,最后由指导老师定稿并负文责。两者都在课堂上逐句阅读和修改,冀求文字的一致。

约从2015年开始,山口智哉、李宗翰、刘祥光和柳立言组成读书班,陈韵如也于2018年加入,跟前后十多位同学一起解读五代碑志和探讨五代历史。有谓史无定法,不表示不需要方法或没有较好的办法;条条大路通罗马,不表示每条都是好路。我们尝试用较传统的史学方法去了解史料和进行研究。

所有研究的本质都是回答问题,由此引发三个疑问,回答时可分原理和实践两方面。

先谈原则或理论性的:

其一,谁的问题?研究历史自是回答古人的问题。古人的关怀有些与现代人相同,但不是凡事相通,所以才要明白古今之变。不过直到今天还有人说古代史就是现代史,如是,反过来便是现代史就是古代史,你我都是古人了。

其二,如何发现问题?古人的问题反映在他们的言语、思想和行为上,大都见于史料。除非史料缺乏,否则一再出现的问题,尤其同时出现在不同类别的史料里,便是较为重要的问题。个人认为,不要把不同的史料混合统计,应该分别统计,例如武人的吏治不但在墓志里出现,也在史传、小说和民谣里出现,只要不是互相传抄,便有一定的重要性和可信度。

其三,如何回答问题?必须有合适的切入点,俗称切中要害,与之相反便是答非所问。问题愈大,需要的切入点就愈多,不妨选修口述历史或需要田野调查的学科,学习如何设计问卷。时至今日,即使是全新的问题,也大都有间接相关的二手资料可以参考,阅读时必须注意史学三论:论据+推论=论点。读书班的方法是列一个表,把作者的论点放右栏,论据和推论放左栏,假如两栏对不起来,除非要写文批或书评,否则不引用便可。

次说实践或方法,亦是如何阅读史料、找出问题、回答问题:

一、阅读史料:文章结构

今日几乎无人不用电子全文数据库检索资料,但十分容易产生“抽离脉络out of context”的毛病,所以读书班要求同学必须彻底了解某字某句在整篇碑志里的脉络,不要随便引用。说到底,我们必须明白一篇碑志的文章结构,才能了解某字某句的真正意义和作用。

常谓好的著作必然顺理成章,章法就是“理路”或“脉络”,有如一本书的章节。我们倒是占了墓志的便宜,因为无论官撰或私撰,墓志作为一种文体,大都依循一定的文章结构,事类分明,大多是首题、撰者、书者、序言、先世(如得姓由来和历史人物)、祖先、平生事业和品德(多含配偶)、死亡、家人、丧葬、撰志原委,最后是作为盖棺论定的铭文(参本书末附录二)。不单墓志,其他传记类史料,如某人的屏盗碑和官私史传,亦多呈现一定的格套,有点像履历表的基本项目,不会天马行空。

在解构之前,必先了解原来的结构。我们把碑志的内容依其门类加以切割,主要是确定标点、断句和划分段落。如一段之中数事并存,便分行不分段。要分得多细,随个案的主题而定,并不要求前后或全部一致。例如主题是妇女角色,有时便依照她为女、为妻、为媳、为母、为婆等来分行。这似乎是简单的道理和应做之事,但我们读到很多标点本,包括算是权威的中华书局《二十四史》,有时实在不明白为何如此断句和分段,所以我们在分段分行之后或多或少说明原因,方便读者理解和指出错误。

脉络既明,一些疑难字句便可借着文章的内部逻辑来自圆其说,不需要添油加醋东拉西扯也能读通,我曾戏称之为“自在圆满、彼此牵挂”。柳立言:《第十八层地狱的声音:宗教与宋代法律史研究法》,《中西法律传统》11(2016),71—120页。即便是阅读杂乱无章的现代论文,态度也应如此。

一事必须自首。一篇墓志有时有不同的版本,偶然会影响内容的判读。例如甲书的“录文”(photographic copy)不如乙书之存真,录文取Xerox全都录之意,有如复制件(photocopy),凡经加工的,即使只是将异体字变为通用字,我们都视为程度不等的释文(transcription)。丙先生的“释文”不如丁先生之易明,戊先生的标点本不如己先生的准确,傅图的拓片有时不如他图之精良等,但我们不会为了求全而遍索中外群书,更不会赶赴东西两洋。我们不会为考证而考证,只会为回答问题才考证,例如我们要探讨两位女性的妻妾关系,一位“终于洛都洛阳县永泰坊之私第”,另一位“终于洛京□泰里之私第”,后句的“□泰里”有点重要,我们便去查证,结果真的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但我们并不伤心难过,因为她们的卒处只是证据之一,还有其他证据足以支持论点。总之,如对论点影响不大,我们不执着于辨字或考据。

同理,我们不会为形式而形式,例如生卒时间不一定放在人物首次出现之时,而会置于最能发挥作用之处;书目格式亦以方便和统一为原则,如括号不会一时半角一时全角,外国作者亦如中国作者,一律先姓后名,注释与书目一致。诸如此类根本不会影响研究内容的微枝末节,不值得浪费气力。这与严谨无关,但能反映一个人能否识别本末与轻重,和是否与时俱进或故步自封。以今日信息网络之发达,研究人员制作书目有如图书馆人员编目,令人心悲。

二、找出问题:篇幅最多之处便是主题之所在

分段之后,便数其字数,我戏称之为“数馒头”。我们不能乱点鸳鸯,把不同门类的事情数在一起,这也是必须先行了解文章结构分段分行的原因。一般而言,正如今人的写作,篇幅最多和关键词屡见之处,便是重点所在,所以要抓到一篇碑志的主题其实并不太难。微言大义或一字褒贬都必须建立在详细的论据和推论之上,例如骂人乱臣贼子之前,必须提供跟乱和贼“相关的”和“充足的”证据。证据不相关,自然推不出“乱”与“贼”,陷入飞跃的逻辑(missing links)或难以理解的推论;证据不充足,论点就不够坚强,只有盲从的读者才会信之不疑奉若大师。学法律和学历史都讲究证据和逻辑推理,两者的入学分数却相差甚远,值得反省。

历史的创造者是人不是物,墓志的主角既然是人,自然饱含各种议题。毛远明《碑刻文献学通论》第七章《碑刻文献研究的展望》列出十二个研究领域:一历史、二经学、三书法、四文化史、五宗教、六文学、七民族、八语言文字、九利用碑刻整理古籍、十科学技术史、十一艺术、十二军事。每个领域之下再列出大小议题,总计七十八个,如历史研究有十大议题:(一)补旧史之阙;(二)纠旧史之误;(三)历史地理;(四)经济史;(五)政治史;(六)边疆地区史;(七)少数民族历史;(八)中外关系史;(九)教育史;(十)人口迁移。其实,除了这些通论性的议题外,一代有一代的特殊问题,也应反映于墓志。毛远明:《碑刻文献学通论》,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唐研究》第十七卷(2011)便是“中古碑志与社会文化”研究专号,共十三篇论文。

五代墓志可供研究的议题着实不少,我们只能就个人兴趣和能力所及,拟定九个议题,大都针对五代的特色和墓志的特点。一是社会流动;二是文武交流;三是乱世中的武人业绩,特别留意其民政,也注意文武之共孽;四是武德或武士之道,如忠和孝等价值观念和行为,亦与文人比较;五是家庭或家族型态,探讨唐型和宋型之间,有无五代型或过渡型;六是婚姻,尤其留意婚姻对仕宦和家庭的作用,比对郝─韩模式(HartwellianHymesian models)中的人际网络说;七是丧葬,观察文人、武人和平民的礼法和风俗有何差异,探讨儒术对武人的同化和对平民的渗透;八是妇女角色;九是墓志笔法和史学方法。这些都是利用墓志进行研究可以胜过官修和私修史传的议题。后来因为个人退休在即,余日无多,乃以一、二、八、九为主,其余为次。有时一篇墓志可用来探讨数个议题,必须分别主次,如利用某篇女性墓志(即墓主是女性)来探讨文武通婚可能胜于用来探讨妇女角色,我们便多写前者。当轻重难分时,便两者都写。有时读到较罕见的内容,如官制、宗教、司法,实在难以割爱,也会写上一笔。此外,墓志介乎史学和文学之间,我们既要研究“事”,也要体会“情”,后者本是墓志的重要目的;利用“设身处地”(historical empathy)的研究法,有时颇能领会。

三、回答问题:史学六问与“五鬼搬运”

有了九个主要议题,便能带着一些“问题意识”到碑志里寻找答案。首先需要切入点,可粗分一般和专门两种。

先说一般或制式。曾有教授公开和坦诚地在报章形容现在的大学生是人形墓碑,我以小人之心猜测谜底是“不死、非活、亥木”,总之就是既不问也不答。学历史的同学如头脑空洞手足无措,不妨乞灵于源自政治学的“5W1H”,可称为史学六问,即时(when)、地(where)、人(who/whom)、事(what/which)、原因是否(why/whether)、经过(how)。谷歌只花了077秒便找出约6800000000项结果,不曾因为各种新史学和新议题的蹿起而褪色丝毫。

六问有助于思考周延,六答有助于齐备资料、建立架构,但不一定要六者俱陈。现有两事,一是个案的重点是文与武,二是一位武人被供奉在名宦祠,两者如何连接?把名宦祠放入六问,结果如下:

What/which 祀worship

when 春秋两祭不等,非个案重点,不必为找而找

where 位于山东的名宦祠,官祠,其地点非个案重点,不必为找而找

who 祀者:文人、武人和搢绅

whom 被祀者:五代武人任汉权,是蜀人不是山东人

why 以纪念任汉权的武功和吏治为主,其他原因非个案重点,不必为找而找

how 儒家礼典等,其内容非个案重点,不必为找而找

将表格内容梗概加以组织,发为文字,便是“任汉权在两《五代史》无传,在《旧五代史》和《册府元龟》同留一事,却是败绩,不过在道光《济宁直隶州志》出现三次。首先在名宦祠,虽是外人(蜀人)和武人,仍因武功和吏治被奉为名臣,在官祠里按照儒家典礼,接受文人、武人和搢绅等人的祭祀,但不知他是穿着文臣还是武将的服饰?……”(见第二册《武人在地之光》),读者不妨推想接下去说甚么。

专门的切入点因问题而异,兹举一例,也是教训。有一《后晋振威将军杨光远(?—937)之碑》,在寻找其他版本时,以志文的若干字句如“弱冠称仁”全文检索,竟在“中国历代石刻史料汇编”数据库里,发现它是抄自东晋(317—420)的《建宁太守爨宝子碑》,是一件伪作。本来想藉此训练同学从多方面切入,辨证它不是五代之物,如:1.五代能否看到《爨宝子碑》的原石、录文或释文来伪造;2.与另一方《爨龙颜碑》相比,《爨宝子碑》的格套是否五代墓志之主流;3.《杨光远碑》的文本,如其中的人物、官职、地名、典故、内容等,是否适用于后晋,其实也不脱史学六问;4.书法;5.做假的痕迹,如裂纹的真伪等。写了又写,最后剩下从书法切入,请教史语所和故宫的艺术史师友,咸谓这是一眼就看得出来的假东西。我蓦然醒觉,辨伪的切入点亦有轻重先后之别,此案自应以书法为主,其他为次,“主”的辨不了才需要“次”的上场。我们研究历史的,这次真的是先后不分了。还有同学认为它是清代伪造来打击某个学派的;但要证明某事或对付某人,都要基于可信的证据,假如证据一看就知为假,它还有利用价值吗?利用者恐怕会自招羞辱而已。

有了切入点,便去找证据,也是先列一个表,左栏是各个大中小的切入点,作用是分门别类,不要把不同的问题混在一起;右栏是史料,作用是集中资料,并随时与左栏对照,检查是否对得起来。接着有两个手续:一是勾出碑志每个段落的关键词,亦即重点,清楚明白它们应归入哪一个或数个切入点;二是我戏称的“五鬼搬运”,把关键词以至文句搬空至右栏为止,分文不剩。搬不空的,表示它们超出我们的设想,应搬入其他或新的议题。近来兴起研究“过程”,我们也选择一二个案清楚呈现撰写的经过,亦即六问中的how,作为研究的SOP(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标准作业程序),在此不赘。

我曾取笑一位年轻的法史学人内化不足,没有把法学院的训练与日常生活打成一片,我则把罪与罚的比例原则恒放心头,对同学们的小过与中过百般容忍。那么史学训练如何内化,如何有助于日后找工作或主持中馈?我想倒过来说。其实做研究和做家务一样,都应分别轻重先后,有一定的条理。宋代法史鼻祖徐道邻先生“对自己所用的东西,都是井井有秩,各有存放的地方。从来没有为眼镜、手杖、钥匙之类,东找西寻。他说治家系统化,既可节省时间,又可免伤脑筋。……书桌之整齐,像是一件摆设”。徐道邻遗著:《中国法制史论集》,台北:志文出版社,1975年,第435页。我家男有内事,妻烹夫涤,哪个碗用来盛洗洁精,哪个碟用来放筷子刀叉,哪些放在滤水糟的哪一边,哪些叠在哪些的上面,都先行心里盘算,决定清洗次序(order)。我害怕的是积习难改,变不出新花样,而现代的同学女无内事,很少入得厨房,连有利于研究的习惯都未养成。

特别感谢山口、宗翰和祥光。他们风雨无阻,牺牲周六的休息,从早到晚轮番上阵。最长的一次,似乎是早上九点半到晚上九点半,后来硬性规定六点前收摊,但几乎每次都违规。对同学之寸进与墓碑化,我一再打算弃船,他们都曲加劝阻,包括引用最近流行的功德论说。当我怒不可遏,痛骂学生“三无”之时,他们如老僧入定,从未提油救火。无奈目力日衰,盛筵将散,深恩厚情,谨志于斯。

最后,必须感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刘洪胜先生的主动邀稿,使《五代在碑志》得在大陆面世,我们期待广大读者的批评指教。

编辑推荐

五代时期的女性,有着怎样的家庭地位?是否真的像后世定义的“男尊女卑”?

五代女性,面对社会动荡,是否无所作为?她们对家族的地位升降,有怎样的影响?

家庭内部妻与妾的较量,又怎样体现在子女的身上?

通过女性墓志我们能挖掘出哪些真相?又是通过怎样的科学梳理、对比整理各种碑志史料,来得出接近于真实的结论?

这些问题都能在《世变下的五代女性》找到相应的答案。本书将如剥茧抽丝、老吏断案般,循循导引,揭秘隐藏在墓志碑文中的家庭秘辛。

精彩预览

世变下的妇女角色

(内容选自《世变下的五代女性》,柳立言等编著,广西师大出版社)

(执笔者:邱敬、林明、林思吟、陈昱宗、张庭瑀;指导者:山口智哉、李宗翰、柳立言、刘祥光)

女墓主是否多属配角?是否无所作为?是否百人一面?她与其他人物的相对重要性为何?她/他们凭什么条件成为主角或最佳配角?这些条件反映时人的什么价值观念?这些观念与传统礼法是否相符?

古往今来,妇女的家庭角色几乎不变,如孝女、贤妻、良母,问题是昔日对孝、贤和良的要求,到今日有些已经过时,有些已经不足,未能应付新时代的需要。要扮演五代世变中的贤妻良母,除了具备传统的美德,恐怕还要帮助夫家的社会流动和文武交流,合称两流。有些妇女继承旧角色,有些转变成新角色,两者如何反映在墓志里?

一个墓志有时人物众多,活动也不少,必须分辨主从和先后,避免反客为主。较客观的分辨方法,莫如数算篇幅之多寡和量度关系之亲疏。依此,仍分文人、武人、文或武人三类,将重要人物及重要活动列出,作为论据,然后加以分析,得出论点。以下所说社会流动,有时指进入统治阶级,有时指维持其地位,有时指在其中上升,请详见各个案研究,在此不赘。又须重申,下文所谓各种人物的重要性,是指相对而非绝对,例如在姚奭妻米氏墓志里,长子的重要性相对不如次子,但不表示长子不重要,例如在他本人的墓志里就重要了。

(一)武人

1.一般情况产生一般的女墓主,百人一面,与21世纪并无不同;特殊情况塑造特殊的女墓主,不是百人一面。

2.相对墓志内其他人物,71%的女墓主有一定的重要性,即使是余下的29%(例1、2),仍有家世的支持。女性与男性、妻子与丈夫有时分庭抗礼。

3.武人家族,尤其是第二代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有二:社会流动、文武交流。妇女的角色或重要性即在能否促进两流。六个墓主(不算例6),本身能文的有例1、3、7,让子能文治的有例4,占66%。其他人物的共同点,亦在对两流已作贡献。

4.谁人对两流有贡献便多写谁人,一时不管性质、尊卑和贵贱,乃出现婚事胜于人物(例1、7)、子胜于父(例4);父家不下于夫家(例3)、兄弟不下于丈夫(例3)、子与婿不下于父亲(例2、3、5、7),甚至妾不下于妻(例3)。

(二)文人

1.一般情况产生一般的女墓主,百人一面,与21世纪并无不同;特殊情况塑造特殊的女墓主,不是百人一面。

2.相对墓志内其他人物,66%的女墓主有一定的重要性,即使是余下的33%(例2和6),仍有仕宦家世的支持。女性与男性、妻子与丈夫有时分庭抗礼。

3.她们和其他重要人物的共同点,是对夫家的社会流动已作贡献。

4.谁人对社会流动有贡献便多写谁人,一时不管性别、尊卑和长幼之序,乃出现子胜于父(例1、3)、妹家和父家胜于夫家(例1、6)、弟胜于夫(例2)、弟胜于兄(例51、52),甚至庶子不下嫡子(例3),和侧室媲美正室(例3)。

(三)或文或武:较难界定文武者

1.一般情况产生一般的女墓主,百人一面,与21世纪并无不同;特殊情况塑造特殊的女墓主,不是百人一面。

2.相对墓志内其他人物,75%的女墓主有一定的重要性,即使是余下的25%(例2),仍有仕宦家世的支持。女性与男性、妻子与丈夫有时分庭抗礼。

3.她们和其他重要人、物的共同点,是对夫家的社会流动已作或将作贡献。

4.谁人对社会流动有贡献便多写谁人,暂时不管性别(例1)和尊卑(例1、3),有时甚至是写风水(例2、4)多于写人物。

从上可知,影响妇女角色或重要性的因素相当多,可粗分形式与实质两种。在形式上,受墓志格套的保障,大多数女墓主都是女主角,但如果不能兼具实质条件,便是徒有其名(figurehead),不过比例不大(武人1/3,文人1/6,文或武1/4)。在实质上,较重要的因素当数女墓主死亡前所拥有的资本和在家中的相对地位,举凡家世之高下、教育之高低、嫁妆之厚薄、本人有无子嗣、是否家长、夫家的家庭结构、父家是否兴旺、兄弟是否出仕、兄弟之才能是否为夫家所需等,不一而足。这些因素多元并峙,有时压倒性别,不是生为女性就注定是配角。

值得一提的是情感因素。五代乱世,男性自愿或被逼从军者众,刀刃无情,民间应有不少寡妇,但此情况似未出现在统治阶级,尤其是中高层,寡妻与亡妻几乎各半。亡妻的墓志多由鳏夫处理,他们愿意屈居下风,一方面可能是尊重墓志的传统形式,另一方面可能是敬爱妻子和肯定她们的贡献。寡妻的墓志多由子女等人张罗,可能更偏向敬爱和肯定。寡妻有时身兼母职和父职,对她们来说,亡夫的贡献已成过去,将来的社会流动要靠自己、子女、夫家姻亲,甚至父家姻亲,而在单亲家庭成长的幼年子女,对寡母的恩情可能大于亡父,并流露在墓志里。

当我们感同身受,用设身处地的研究法,走进这十多个墓志,按照剧本扮演墓主之时,不难发现她们大都各有特点,绝非百人一面。她们有时是在节度使丈夫主办的文艺沙龙上即席演奏,有时是在前节度使府第的病榻上被抢夺家财的乱兵吓死,有时是看着年轻貌美的宠妾赖在丈夫身上撒娇,有时是劝着杀兄代父的丈夫为己为民多种善果,有时是手执藤条课子举业,有时是口念佛号诸事莫管,有时是回首前尘缅怀父家的荣华富贵,有时是以垂死的双目看到白头老母的泪光……这些不但是个人的经历,也反映着历史的转变。

在唐末五代的转变当中,有些女墓主仍以扮演传统的贤妻良母作为她们的主要角色和任务,让今天的读者深觉无聊,讥为老套,但请不要漠视她们的贡献,今日谓之基础建设,更要看到藏在墓志里她们家人的复杂情感。读者不但要分析墓志,更要感受墓志。墓志本是用来表达当时人的关怀,不是为了回答今人的问题,但愿研究者不要再对墓志提出一些莫须有的问题和刑求逼供了。

有些女墓主回应世变,扮演新时代的角色,促进夫家的社会流动和文武交流。她们可有各种活动,如好佛、吟诗、抚琴、归宁,但最为重要的,除了基本的侍奉公婆和敦亲睦族,主要不外是帮助丈夫和子侄的举业和宦业。她们发觉,一些旧日的条件,如得自父家的文化教育和人际网络等,现在仍然有用,对武人丈夫和子女进行文武交流尤其有用。为了增加出嫁的条件,武人家庭也会讲究女训。昔日被视为普通的条件,今日找到用武之地,变得较为重要。科举在五代的北国并未停摆,到宋代更形成“科举社会”,举业成为家庭事业,文化妻更为吃香。随着角色的加重,妇女的地位也得以提高。对她们来说,不管外事内事,能促进社会流动的就是好事。

另一方面,她们的另一半就可能被比下去了。他们不一定能促进本家的两流,或与其他人物半斤八两。如依照尊卑、贵贱、长幼和男女等传统次序来安排角色,自是父胜于子、子胜于女、兄胜于弟、嫡胜于庶、父胜于舅,如此类推;但若按照他们对两流的贡献多寡来排,便可能是子婿胜于父、女胜于子、弟胜于兄、弟胜于夫、庶子不下嫡子、妹家和父家胜于夫家、舅胜于父,甚至事物(婚事和风水)胜于人物。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寥寥二十个女志,竟出现两位妾妇,一位媲美正室。她他们也因对两流贡献的大小,扮演第二主角或第一配角。

当社会流动的主题如举业和宦业,代替或比肩传统的女德如无才和无事,成为撰志的一个重心后,不单女性墓志,连男性墓志也渐会百人一面万众同心;但是,谁人能够成为第二主角或最佳配角,及其对传统礼法框架的超越,仍让它们不那么千篇一律。无论如何,从唐末直至北宋中期的北方,男性也好,女性也好,都生活在同一套法律规范的家庭制度里,要求父母子女同居共财,把家庭主义置于个人主义之上。为了家庭的社会流动,把亡夫挖出来跟自己合葬,变成夫死从妻而非三从四德,也被称赞为“伟哉”了。在墓志里,社稷、社会、家庭和家族的重要性在个人之上,反是题中应有之义。

线上商城
会员家.png 书天堂.png 天猫旗舰店.png
会员家 书天堂 天猫旗舰店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png   微博二维码.png
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

微信号:bbtplus2018(工作时间)
电话:0773-2282512(工作时间)

我要投稿

批发采购

加入我们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纪委举/报投诉邮箱 :cbsjw@bbtpress.com    纪委举报电话:0773-2288699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 | 网出证 (桂) 字第008号 | 备案号:桂ICP备12003475号-1 | 新出网证(桂)字002号 | 公安机关备案号:45030202000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