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板块图书分类品牌系列获奖图书图书专题新书上架编辑推荐作者团队
曾经的乡土:讲给女儿的那过去的事情 赖国清 著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农村的朴实图景
ISBN: 9787549562480

出版时间:2015-02-01

定  价:65.00

责  编:熊慧 魏东
所属板块: 文学出版

图书分类: 中国现当代随笔

读者对象: 大众读者

上架建议: 人文类 回忆录
装帧: 平装

开本: 16

字数: 420 (千字)

页数: 500
纸质书购买: 当当
图书简介

一部文学性回忆录,一部当代中国草根史记。本书作者通过对自己儿时及青少年时代生活经历的回忆,展示了个人特殊的成长历程,全方位记录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初农村的乡情民俗、社情民意、人文形态、农耕生态、乡土文化等。全书描述了中国乡村和农民在宏观历史中的微观状态,展示了一个真实的中国农村。

作者简介

赖国清,新闻编辑、记者,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全国铁路文学艺术工作者协会会员。现退休。著有《背影亦动人》(上下卷),并发表新闻时评上百篇,散文、报告文学、文艺评论等数十篇。

曾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国铁路“百优”新闻工作者,先后有数十篇新闻作品获中国新闻奖、中国产业经济好新闻奖、全国铁路好新闻奖等。

图书目录

山 草 初 绿

奶奶因我困河中3

“酷刑”救弱命9

家猪传奇事14

锦绣山村是我家20

百鸟啼鸣常相伴25

蚂蚁与我交朋友30

少儿的“路线错误”35

土墙上面画黑道40

父闯雪窟44

世上最香的鱼汤49

野生“鸡腿”野外挖52

温馨的生日56

神奇山乡雪60

亦 学 亦 牧

半块黑墨苦苦寻67

初识“一个人,两只手”71

冒险涉山洪74

游乐古石寨77

牧童首创高尔夫80

入学路上狼当道85

“整米”磨面皆奇葩91

兰草根儿吃肿脸,夜晚学习靠借光97

诱人的小糖块102

“鬼门关”前捡巨款106

足跟永留“富贵印”110

饥寒难耐巧逃学114

苦 乐 如 花

小镇景致多123

草率行医治“饿病”131

遇险呈祥一瞬间136

出工集体挣满分141

学艺不易竹难劈147

送粮之夜的生死秘密153

饥苦快乐大抗旱159

书本挂在屁股后166

卖柴订份小县报170

“天降”饥饿小媳妇174

父母力办定亲酒179

星星为表鸡为钟185

山楂红了191

狭路相逢遭牛挤196

异 趣 村 野

土法“奇招”夏熏蚊203

山洪放木与苦贩脚力206

“曹雪芹写死一园竹”212

恶戏“瞎二爷”218

神秘的橡树之迷222

自编草帽去“双抢”226

柴山秋色231

惊魂看鬼夜237

恐怖的村夜异响和鸡炸窝245

清明时节251

裤裆蜂钻裤发淫疯256

高山雷电险亦奇259

贫 年 喜 岁

清贫过年味却浓267

快乐多寄年俗中276

元宵山乡狂欢夜287

放炮将牛屎崩上脸293

一块生肉和一个熟蛋的笑话297

诗情画意“秋”秧田301

电影皮影令人痴310

草灰的妙用317

尊客习俗讲究多321

夏夜的男女乐章333

乘凉之夜看“牛郎”338

行 色 如 歌

善良二老趣闻多349

远送二哥去参军359

小说人物成偶像365

可敬农家“半边天”370

一家手足“角”各异375

山乡“百家姓”381

如此去参军386

姐姐哭倒在村口391

退伍回乡后,老父逼相亲394

打起背包进城市398

人生感悟短与长405

附章: 激情军旅

不好玩的紧急集合417

抢饭吃的“特别策略”422

边走边睡的急行军426

“大练兵大比武”中燃烧激情431

废寝忘食抢抄一本书437

意外选调侦察连441

“巨款”暗寄战友家444

争献棉衣护他妻448

搜取情报甚惊魂452

横渡长江遇漂尸457

没听懂的“阶级教育”462

我的冲锋枪走火了464

隆重表扬的小稿见报467

小黑板上攒学问471

后记477

序言/前言/后记

听爸爸讲那过去的事情(代序)

赖冉

我是一个在城市出生、城市长大的孩子,却自认为身上有一些难能可贵的乡土气息。相比于对农村完全陌生或者鄙视的城市同学,我对农村生活不仅略知一二,充满感情,而且长大后几次去农村(回爸爸、妈妈、先生的老家),都能很愉快地适应那里的环境和生活,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娇气和嫌弃。对于自己这种农民和农村背景,我内心充满骄傲和自豪,觉得我拥有更多同龄人所没有的家族历史、阅历听闻。这一切,得益于父母对我讲述的人生经历及其潜移默化的影响。

打开童年想象的大门

小时候,最爱让爸爸给我讲“老家的事儿”。记得家里每次停电,我都会坐在爸爸的腿上,搂着他的脖子,和妈妈一起在黑暗中津津有味地听他讲在老家生活的小故事、小段子。那时候,爸爸只是给我挑一些故事性强又有趣的经历讲,我记得最清楚的奇闻趣事,诸如爸爸砍柴回来被水牛挤下了田埂,邻家大娘的脸被狼撕咬后留下一个月牙形的疤痕,爸爸的放牛伙伴去偷桃弄了一身刺痒的桃毛。正是这些在城市生活中绝无可能经历和目睹的事情,激起了我的好奇和兴趣,在心灵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并完全凭想象绘制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留存于脑海。乃至于今天说起这些事儿,眼前浮现的还是小时候想象中的那些画面。正是在爸爸零零碎碎的讲述中,自己心中逐步建立起一个对农村大自然、农村生活、农村风土民俗的多面印象。

曾经的乡土

听爸爸讲那过去的事情(代序)

这是一份别人没有的启蒙教育。对于只听过童话故事的其他同学和小朋友,我有一种别样的自豪,有时也会炫耀地在他们面前复述,令他们听得很是新鲜和羡慕。多年后,当爸爸退休在家,我便建议他有意写下这本金色的记忆,而第一件事就是由我启动这个项目。我写整体策划,进行素材分类,供爸爸参考。这时我发现,爸爸讲的故事,虽然年代久远,却印象深刻,点点滴滴,全在脑海。

乡土中国的百科记录

小时候听到的趣事,只是爸爸刻意从生活中挑出的部分。而随着对爸爸整理出的素材、写出的初稿的不断阅览,我才更全面地了解了那个时代、那些人、那段历史、那种生活,以及记录那些内容的深远意义。那些“过去的事儿”、“老家的事儿”,现在看来不仅是有趣的,而且是苦难的;我看到的不再只是片段的小故事,而是一幅宏观的历史画卷。

中国一直是一个农业制国家,农业形态下的宗法社会、亲缘关系构成了几千年来人们生活的内涵和文化基础。而自从西方工业化浪潮席卷中国后的短短百年来,这种生活形态在快速地改变,甚至萎缩。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存续悠久的农村生活图景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疏远和失去了这种生活,也就自然疏远和失去了这种生活所孕育并承载的中国传统文化及其价值体系,疏远了农耕生活和农耕文化带给人们的那种独特韵味及其幸福感。

今天传媒手段虽然十分发达,但未必能够为后人记载和还原一个乡土中国曾经的真实面貌。历史是人写的,每个人都可以并有权成为历史的记录者和讲述者。官方和权威机构的任何史料只有加上众多点点滴滴的民间书写、草根史记,才能真正丰富和完善对历史影像的真实记载。

一代大师季羡林先生曾写过《我的心是一面镜子》,其实每个经历丰富的老人的心都如此。爸爸这部单纯、本色、并无多少花哨形式和尖锐价值观的回忆著作也可作为一面镜子。它虽然描写的只是作者个人的童年和家乡,却代表了中国广大的、最普遍的农业社会形态,折射出曾经(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时代风貌和人的精神面貌。它抢救性地记录并保存了珍贵的“原生态”历史资料,读来可以推动对中国几千年传统农耕文明的回顾,以及对今日社会形态的反思。

爸爸的这本书稿,内容生动详尽,满含对故乡的深情。在按时间顺序描述自己成长经历的同时,又周到地涵盖了农村生活的人、事、物、情、景、俗。对所涉及的民风民俗、农耕诸事无不详加介绍,而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大小史料、人文景点,无不真切翔实。这本回忆录,以点带面,堪称农村生活的“小百科全书”。仅就其资料性来说,对于开发乡村里的旅游事业、展示那里的旅游资源,都是极有参考价值的。其中的一些内容,在农村人看来也许平淡无奇、司空见惯,但很多普遍而典型的东西未必有人如此完整地予以记录。希望有一天,在给孩子和后人转述中国传统的农村生活时,没有直接经历过这种生活的我,能够继续以本书作为重要依据和教材。

源源不断的人生启迪

在爸爸的书稿即将写完,让我来撰写序言的时候,自己还有一个多月就要当妈妈了。在很大程度上,我是为了爸爸这辈人的子孙后代着想,才建议他写作此书的。爸爸作为一个老文字工作者,是一个非常优秀的观察者、感知者和讲述者,这些宝贵的经历和见闻如果不由他好好地写下来,他的人生体验和文字表达能力就白白浪费了。我想,将来的孩子们看到这本书,对中国农村的往事多少知道一些,了解一下那些过去的生活、过去的时代,也是一种知识上的扩展。作为第一读者,在阅读每一章文稿的过程中,我都一次次受到了教育和启发。

第一,关于苦难。在爸爸的书稿里,我看到生活中有很多必须承受的艰难。在曾经的那个时代和环境下,谁都觉得它理所当然,没有什么了不得。冷一点就冻着,累一点就挺着,饿一点就忍着,为了生存,熬过去就行。而今天,我们稍微吃点苦就会觉得委屈和不完美,生出无穷的不满和抱怨,仿佛受了多大伤害似的,不能坦然接受。现在,我能将它当作生活的常态,平和地对待。

第二,关于伦理。曾经的中国农村,有一种朴素的传统伦理观念。例如,爸爸大量描写了农村主妇们的辛劳,她们为了操持家庭、照顾家人,干更多的活,吃更少的饭,却毫无怨言、任劳任怨。这虽然存有男女地位不平等的封建残留,但也让我体会到妇女在家庭角色分工上的某些必然性,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明白只有奉献和自我牺牲才能换来家庭的和谐美满。从此,我不再为一点小小的家务劳动和老公斤斤计较、锱铢必争。调整心态之后,我不仅慢慢有了一种持家的满足和成就感,而且老公对我也更体贴了。又如,爸爸写了很多关于农村中父母、兄弟、亲朋、邻里之间的孝悌、友爱、道德情操的故事。现在的启蒙教育很重视让孩子从小学习《弟子规》、《三字经》等国学经典,但这些由爸爸讲述的来自生活的亲身经历和第一手资料,应该更能潜移默化地被领会和接受。当下的孩子读读这本书,肯定会大受教益。

第三,关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在中国传统的山水画中,广阔的天地空间点缀着小小的渔樵耕读,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所追求的“天人合一”的和谐美感。农事曾是人们在自然中生活的主要内容,辛劳却充满着诗意。农事也曾是历代皇帝亲抓的立国大事,可今天很多人却对它不再热情、不再熟悉了。城里人不务农,农村里坚持耕种的人也越来越少,仅有的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又讲不出他们眼中这种平凡生活及其美妙动人之处。在爸爸的书稿中,我充分欣赏到了未被工业化改造之前,那种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循环往复的农事中蕴藏的美感和味道。

在本书的“附章”里,爸爸还撰写了十几篇对军旅生活的回忆文章。同样,这些文字不但有趣,同时也真实地记录了那个时代,反映了一个农村青年在部队生活环境里的成长风采,读来能咀嚼出美感,有励志前行的韵味。

我感到,不论时代如何演变,社会如何发展,这些生活的感悟总是有用的,珍贵的。我甚至已经开始想象每天为宝宝念外公的书的情景了。这本书无论于我,还是将来的孩子,都将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

作家曹文轩曾在其小说序言中写道:“因出生于江苏盐城,从小临水而居,故其全部的文字都因水而生。每次写作时只要想到那些波光粼粼的大河和湿润的雨,就会有无穷无尽的灵感。”可见,故乡和童年生活对一个人有着多么重要的意义。有的文学家认为,一个作家的成功,十八岁以前的生活与记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喜爱文学的爸爸也曾说过同样的话,而且十八岁以前的生活记忆对他后来的文字写作的确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个人爱祖国,首先来自爱家乡,爱家乡的山山水水,爱家乡世代相继的生活氛围。在家乡故土的自然环境里成长,就是一种无声的教育。这是美育、德育,更是人性情感的教育。我非常羡慕爸爸的成长环境和人生经历,觉得城里孩子缺乏这种环境和经历是他们的一种缺失。

爸爸写作此书的过程,仿佛是在追忆往昔中经历了一场愉快而充实的心灵之旅。这比他写作惯常的新闻和杂文更为轻松和快乐,因而笔下的文字朴实秀丽,感情真实饱满。它也让我更加了解爸爸。衷心祝愿爸爸在坚持不懈的写作中心情愉快、身体健康,度过一个更加坦然从容的晚年!

2009年11月28日,北京

编辑推荐

本书是对农村生活抢救性地记录。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十余年里,中国乡村及农民生活具体是何种状况,现已没有多少人知道。在目前城镇化、建设新农村的背景下,人们留下快速消失的村庄的记忆有重要意义。本书从另一个角度记录了村庄未消亡前的常态,是对这一社会背景的侧面补充。

作者是湖北大悟县人,这个“曾经的乡土”记述的是作者从出生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离开故乡出外工作的生活记录。他以一个时代见证者的立场叙述了五六十年代中国最真实的乡村图景,把他看到的那个岁月,逐次在我们面前展开。

同时,它还是一本有助于青少年正确看待困难而励志奋斗的书。书中对军旅生活的描写,也客观地体现着当时的时代特征和一个青年战士的成长步履。全书客观,准确,生动,细腻,优美,抒情。

精彩预览

奶奶因我困河中

大别山南麓,鄂豫交界地区。淮河水系竹竿河的一条支流,蜿蜒于崇山峻岭间。这条支流的源头起于湖北省大悟县北部的五岳山地区,小河一路歌唱着曲折前行,在东北方向的大胜关附近并入竹竿河主流,然后往北在河南息县入淮河。这是一处罕见的南水北流。

大胜关,位于湖北省大悟县历史名镇宣化店北侧,名字源于元太祖忽必烈。这里处在桐柏山至大别山一线天然屏障的低凹豁口处,是南水北流的唯一出口,是南下北上的交通要道。宋末,忽必烈在这里大胜宋朝军队,并挥师南下,得意之余,遂将这里命名为大胜关。

这一带的地理位置,有着很重要的军事意义。东汉末年的“黄巾军”、唐朝末年的黄巢、元朝末年刘福通等人领导的红巾军,以及后来的明太祖朱元璋、明朝末年的李自成、晚清的“太平天国”义军等,都曾在这一带活动。中国近代以来的第一、第二、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这一带都是敌对双方争夺的热点地区。

宣化店往西十五里,竹竿河那条支流的一个河湾处,有两个隔河相望的村子: 河东的村子名叫扬兵畈,河西的村子称为界兵冲。带“兵”字的村名来历,据传是朱元璋起势时期,曾在这里屯兵扩军。那时,元末乱世,顺帝无道,天下既有十八路反王,又有六十四路烟尘,义与不义者各自插旗造反,同时相互倾轧混战。大概是这儿较为偏安且具一定的兵源和粮草补给,朱元璋才来此屯兵扩军。家乡的人现在把扬兵畈的“扬”字写成“杨”字,完全是错误的,“扬兵”为起兵之意,而不是杨家之兵,所以应该写为“扬兵”。

河西村子界兵冲,坐西朝东,石板铺地,贫富人家共十几户,在当地属大村。村边有一口与村同宽的大水塘,村后有一条两山相夹的田冲,村前流淌着终年不息的河水。这条长百余里的山区河流,时宽时窄,时深时浅,时缓时急。河底及河滩,布满银白的沙砾和大大小小的卵石;河岸与边坡,长满家乡人称之为柳树和水之柳的乔木与灌丛;清澈的河水里,或快或慢地游动着小巧机灵的鱼虾。河水急速之处,岩石间跳跃起水花并发出朗笑般的声响;河水宽缓之处,沙砾卵石上滚动着层层波流并发出浅唱般柔声。岸边植物的根须和滩底的水草,旗帜般地在波流里飘荡;长着树丛及青草的河滩上,时有三五头黄牛或水牛悠然地寻草觅食,放牛的孩子则忙着用矛镰砍割能取皮搓绳的柳条……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1990年以后,界兵冲村里的中青年同其他地方的中青年一样,都已陆续离开故土,外出打工谋生,部分有老人和儿童留守的住户搬迁到河对面公路边盖房居住,原有的村子已经破败和拆除,我写此文时仅剩废墟。界兵冲本是一个古老的村子,至少在宋代就有人家。家乡的很多大小村子都很古老,每个古老的村子都是一本厚重的书,然而这些书还没被人好好阅读,就在无序的当代社会变异中消失了。村子前面秀丽的河道,也在近几十年里经人为损毁,泥沙淤积,加之上游不远处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修建了水库和小水电站,也早已没有了清澈的水流与秀美的河滩……

如此破败和萧条的情形,已成为全国很多农村的普遍现象。现在有很多农家村子,人已走空,房屋被拆或倒塌,村子也从此消失。还有很多村子,虽然房子还在、还没倒,但人都走了,他们或举家进城入镇,或远赴外地打工,村里只剩三两个带着幼童的老人,成为“空心村”。某些政府部门和社会逼着农民“进城”,赶着农民“离土”,这是众多有识之士深感忧虑和痛心的政策及做法。农民出于改变贫困和生活现状的强烈愿望而背井离乡,实属无奈,也是政府“发展经济”的手段之一,但这种农民离土又离乡的发展模式长期下去,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中国特色病”: 乡土社会中最为核心的家庭生活、基本伦理、传统秩序、土地保持、农耕持续等,都将被人口现状所吞噬、所抛弃,中国传统农村赖以稳定和持续的根基也将就此垮塌,以农村、农民、农耕为基础的中国传统文化也必然因“空心”化而失守。这种情况已经证明,它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对于农民的土地,在城镇周边和其他开发征地之处,政府部门及一些官员用低价从农民手中收来,然后高价卖给开发商,或者与开发商进行幕后交易,以土地资源谋私;在偏远山区、交通不便及没有开发项目的地方,农民进城入镇后,土地很多就被抛弃了、荒废了,地方政府部门及官员对此并不心疼。从对土地的情感和保护来说,他们还不如旧社会的农民,也不如旧社会的地主。

再说曾经,村中十几户人家,多数姓毛。其中的毛姓地主,拥有着大量田园土地。土地是社会之根,是民生之本,没有土地的农民被迫向地主租田耕种,被称为佃户或佃农。一户赖姓佃农,在这里给地主种田二十余年,其兄弟分家后仍各自给地主种田。老大赖福本、老三赖福高租田的那户毛姓老地主已死,其遗孀陈寡妇接手土地继续出租;老二赖福云租种着另一地主毛之山的田。

1944年3月13日(农历甲申年二月十九日酉时),在村子南头的一间屋子里,一个后来名叫赖国清的我,啼哭着出生在老大赖福本这个贫苦的佃户之家。

家有贫富之别,人无贵贱之分。虽然家贫,孩子的出生同样会给全家带来极大的欢乐。当然,这欢乐是后来我听说的,也是自己感悟到的。

在离界兵冲二三里路的地方,有一个山窝窝中的古老小村,名叫新桥。新桥本无桥,史称干塘洼,近两百年来曾先后是蒋姓、华姓地主的地盘。只因在明代或者更早的唐宋时期,热心修桥补路以行善积德者,化缘集资,在离村半里外的山冲出口,兴建起两丈多高的滚水石坝并在坝上嵌立起一排碑式条石,俗称“钉子桥”。桥北高台上,还建起一座小庙。“新桥”之村名,缘于此桥。十余步的钉子桥,是我一生中走过次数最多的桥,这是后话。家乡这类古代修建的石砌建筑很多很多,后面再叙。

生于道光年间的高祖赖炳泰,住在西边姚畈乡陈家冲,兄弟三人分家后,他欲带五个儿子一同迁往江苏省溧水县,因为那里已住有先前迁去的本族人。但他的二儿子、我的曾祖父赖正华因妻子李氏不愿意走(她娘家是大户族,觉得住在本地不会受到外人欺负),就独自留了下来,开始定居新桥(旧时穷人迁徙定居,一般都是随着租种地主的田地而定)。我出生时,奶奶傅氏就住在新桥。四佬赖福成、五佬赖福臻先后被国民党军队“抓壮丁”捉去当兵,四佬在打仗时负伤(左胳膊留有被子弹打穿的疤痕),逃回来后跟奶奶住在一起。五佬所在的国民党军队跑到四川万县时,万县被共产党解放,他被改编到解放军队伍。1950年回到家乡后,他也跟奶奶住在一起。1953年奶奶去世,四佬、五佬便分开单过。

五佬福臻的“臻”字,为达到之意,如日臻完善。一个没有文化的穷人家庭,不知请谁起了这样一个富有寓意的名字。但人的命运并不完全随人所愿,四佬、五佬终身未娶。虽然曾有宣化店河西俞家店一位刘姓寡妇带着儿子俞龙根和一个漂亮女儿,约于1954年搬来与五佬一起生活,但性格内向、老实巴交的五佬在家里没有任何地位,也没有实质性夫妻生活,奴仆般地生活了一年左右,就让那位寡妇搬回原处了。

四佬性格活泼,爱玩爱热闹,虽单身生活,却也乐观,时常唱着山歌小调。二佬忠厚实在,发妻刘氏早丧,育有一女赖秀英。1956年左右续弦余氏,重组家庭。二佬喜好饭馆里的猪大肠汤,青壮年时曾在宣化店街上喝过几次,这点爱好竟被大家笑话了几十年。三佬是一个外表严肃但诚实能干、有威信的人,解放后多年担任乡干部和生产队队长。

我出生的消息,迅速传到新桥,已经六十四岁的奶奶立即迈动一双尖尖的小脚,赶往界兵冲。(封建时代,女性从一两岁开始,就必须裹足缠脚,形成一生的小尖脚,非常残酷。)由于过分激动,奶奶一路走得急切而踉跄,几次险些摔倒。当她走到界兵冲村前的河心时,再也挪不动脚了。浅浅的河水里,有一排用于过河的踩脚石,但奶奶激动得全身颤抖,无法踩石过河,被困在河中。于是,她只好冲着村子,不断地呼喊着父亲的乳名:“本,本——”喊声被人听见,父亲跑去把她背回家里。

奶奶如此激动,威严的父亲从未向我提及,只是母亲和别人后来一再对我说起。上溯曾祖父赖正华与曾祖母李氏,虽育有三子,但长子门下不旺,二子无传,只有三子(我爷爷)这门人丁较为兴旺。爷爷赖庆春与奶奶傅氏育有五子一女,出生于1907年的父亲赖福本是长子,承载着全家的重要责任,生男添丁也关系重大。在奶奶心中,我的出生,无疑是她潜意识中的重大期盼。

那时,一家人给毛姓、华姓地主种田,日子过得十分艰难。

1927年至1937年,中国共产党发动和领导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又称“土地革命战争”)。不知何故,当时老百姓却纷纷逃难躲避,并将其称为“跑土地革命”。在这期间,爷爷也携带家人“跑反”逃难,跑到西边姚畈乡的陈家冲。1931年,他在陈家冲附近去世年仅五十三岁,叔叔们有的尚未成人。父亲作为长子,无疑是家中的顶梁柱。他除了给地主种田,农闲之余就给人当“脚夫”,长途挑运货物,挣点苦力钱补贴家用。能干而孝顺的父亲,深得奶奶的喜爱和众人的好评。

旧时农村婚俗,看重“亲上加亲”,奶奶傅氏的一位近门侄女,配嫁给了父亲。但那位生于1908年的傅姓妈妈,在生育一女后,即于1934年早逝。此后,父亲和奶奶带着那个母亲早逝的、我的同父异母姐姐,依旧艰难地苦度时光。

此时的中国,正处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之下。也许由于我们这里处在大别山腹地,行动不便,所以只差数十里之距,日本鬼子未曾进来。而在不远的北面,河南的信阳县、罗山县等地,都遭到日军的百般蹂躏。

我母亲张氏,1917年出生于河南省信阳县五里店凤凰台张家湾,解放后土改工作队给她起名张子清。她就曾亲眼看到日本鬼子杀人,是一个鬼子站在那里端着刺刀,另两个鬼子架着扒光了衣服的中国人冲向刺刀,并反复如此,让中国人在惨叫中慢慢死去。

日本人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老百姓被迫四处逃难。母亲与当时的余姓丈夫,住在河南省罗山县青山店东面的甘岗王家湾,房子被地方反动武装“小日本”烧光,常抽大烟(鸦片)的余姓丈夫将母亲及其一双儿女送到本县涩港一带乞讨,不久又将生于1934年冬的女儿送人做童养媳(后无下落),他自己则加入新四军后不幸牺牲。1942年秋,母亲带着不满五岁的儿子(后来我的同母异父哥哥赖海忠),一路向南逃难要饭,流落到我的家乡。经人撮合,与父亲结合为一家(像母亲这样南逃过来的河南妇女,在我们当地有很多)。父亲三十七岁的时候,有了我这个儿子。如此患难之家,如此生活背景,在奶奶看来,心爱的长子给她添得孙子,无疑就是天大的喜事。她内心无比激动,也就不难理解。

我的出生,可以说是奶奶的最大心愿。于是,奶奶未加思索,仅用一个“想”字,给我起了乳名。由于鄂北以及豫南一带的人习惯在孩子的名字后面带一个“毛”字的尾音,长辈们便叫我小名“想毛”。而在户族的文字记载里,则按族派写为“云享”,作为大名。这样,“想毛”也叫成“享毛”,一直叫到我成人之后才逐步改叫老师起的学名“国清”。只有父亲,直到他去世,都始终叫我小名。

到1961年小弟出生,父母身边共有八个子女,其中同父异母及同母异父均为七人,是一个典型的多子女家庭。另外,大弟痴呆,二弟聋哑,姐姐1950年就已出嫁,于是这样一个家庭,注定了父母的沉重负担,注定了长期的贫困和艰难,这是后话。

奶奶特别疼爱我,我也喜欢奶奶。1953年她去世之前,我虽年幼,却经常去看她。这个时候,我家已经搬到离新桥一里多路的小村学堂榜。每逢过年过节,我都跑到新桥,把拄着拐棍的小脚奶奶牵扶到家来。奶奶七十三岁去世时,九岁的我前去给奶奶守灵。晚上大人们全部离去,仅我一人守在油灯下的棺材旁,虽然十分害怕,但仍然虔诚地守着,觉得不这样就对不起奶奶。

小时候不懂事,也不完全懂得奶奶的爱;后来才理解奶奶的那种激动,并永远地铭记在心。一个颤抖在河心的奶奶,那时为自己的儿孙怀着怎样的喜悦和期望!曾经的不懂,慢慢地懂了,深深地理解了……

2008年8月19日(郑州,星期二)

线上商城
会员家.png 书天堂.png 天猫旗舰店.png
会员家 书天堂 天猫旗舰店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png   微博二维码.png
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

微信号:bbtplus2018(工作时间)
电话:0773-2282512(工作时间)

我要投稿

批发采购

加入我们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纪委举/报投诉邮箱 :cbsjw@bbtpress.com    纪委举报电话:0773-2288699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 | 网出证 (桂) 字第008号 | 备案号:桂ICP备12003475号-1 | 新出网证(桂)字002号 | 公安机关备案号:45030202000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