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板块图书分类品牌系列获奖图书图书专题新书上架编辑推荐作者团队
影响力学校研究书系 学生乐之
ISBN: 9787549564927

出版时间:2015-07-01

定  价:36.00

作  者:李秀伟 著

责  编:张贻松 黄丽艳
所属板块: 高教出版

读者对象: 中小学教师、教育研究者

装帧: 平装

开本: 16

字数: 260 (千字)

页数: 280
图书简介

本书是“影响力学校研究书系”之四,为学校和教师提供了新的“学生观”。为趋向学校教师“立德树人”的基本价值,找寻教育现场“超越医治”“回归教化”自然状态,本书阐述了七个问题:“问道”,即回到“天地人合一”来问寻教育人本归属的实现之路,解答教育面临的成长难题;“立人”,环顾教育之善,让“人”得以成为教育准则,回到学生所期望的真教育;“返璞”,尊重情感的自然性才能让人的生态自然为学生营造教育环境;“怀德”,道德的生成需要教育者的悉心守望,这是教育的具体方法;“卓越”,解读若干关于素质教育的问答,关注学生生命的素质内涵;“知和”,每一个人的自我实现都是他人自我实现的条件,打破现代性已现端倪;“涵化”,文化仅仅是教育的一部分,以学生乐之作为教育追求。以正确的角度和观点看待学生,才能为学生提供最好的教育。

作者简介

李秀伟,男,山东沂水人,齐鲁名师,知名教育学者;先后任教初中、小学、高中、大学,曾就职于山东省潍坊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山东省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山东省考试与评价研究中心;现为齐鲁师范学院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副教授。在《教育研究》等发表论文100多篇,出版《情境体验教学研究》《教师成长,寻求自我超越》等著作20多部。学术成果与专业报告领域包括:学校专业诊断与发展规划、校长领导力、课程开发、教学改革、教师专业发展、教育科研等,学术足迹遍布全国。

图书目录

引 论 超越医治

第一章 问道

学生的综合发展并不是难题,而是因外铄条件而泛化的困境。“立德树人”,这是普遍性的,道德因人的存在而有意义。作为 一种社会规范意识下的教育观,必须而且只能存在于人的观念与意识之中……

一、我本是爱国者

二、何以不沉默?

三、情归何处?

四、仅仅是科学精神?

五、呈现道德总则

示例:默会于无形

第二章 立人

立人意味着传承,要创新。学生则会在传承与创新的教育中经历适应和超越相互伴随的过程。传承的水平以及创新的程度都依赖于学生的学习状态,那么,什么样的学习状态才更有利于创新这一理想的教育价值的实现呢?……

一、人何以被冷落?

二、我在哪里?

三、为什么不想当解放军了?

四、仅仅是“一个人在家”吗?

五、能陪学生走多远?

六、人格决定发展

示例:区域经典读写模型

第三章 返璞

教育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过程,在生态学的视野之下可以从更为本原的角度构建具有生命意蕴的生态化教育。教育走向生态化的平衡,实现教育主体因素、精神因素和环境因素间的协调统一……

一、制约学生的是什么?

二、政策环境的道德关注

三、文化环境的情感挖掘

四、经济环境的情感正名

五、传媒环境的情感选择

六、人际环境的情感效应

示例:遵循自然的定律

第四章 怀德

……德育适应学生主体的价值选择,适应学生主体的身心体验,适应学生主体的生命审美,适应学生主体存在的类特征而以分享互动为特征,更重要的是德育在方法上关注有差异的每个生命个体。

一、回到“人” 的尝试

二、道德教育的情感模型

三、“美”的德育

四、“体验”的德育

五、“分享”的德育

六、“价值澄清”的德育

七、“特殊关注”的德育

示例:诗意唤醒的童年

第五章 卓越

即便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将义务教育的诸多领域和实现目标统一纳入到“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这一个主题之下,我们是否意识到了:仅仅是减轻负担吗?如果价值可以拓展,路径该如何寻求呢?一、关于作业的理性

二、作业多了,什么少了?

三、如果有了兴趣?

四、升华境界

五、呵护生命之烂漫

示例:素质教育的答案

第六章 知和

……如果我们相信马克思、恩格斯的判断,那么,教师是怎样的,学生是怎样的,教育才是怎样的。关系由学生来创造,然而,事实如此吗?教育过程中的组织评价、测量、考试是怎样与学生的生命相关联的呢?

一、班级不是一个人

二、作为存在的组织性

三、还原一个理性的评价

四、当考试成为手段

示例:规则并不唯一

第七章 涵化

维特根斯坦坚定地认为:早期的文化将变成一堆瓦砾,最后变成一堆尘土。可是,精神将浮游于尘土之上。即便是成为一堆尘土,文化也因为精神的力量而存在,精神却是属于人的,思考和探究文化的唯一路径就是人本身。……

一、原来我并非有文化

二、校长话语到“学校精神气质”

三、情感触动文化

四、欣赏的审美感

五、文化的实践模型

示例:“最高学府的文化大义”

余论 谁在“树谷”

编辑推荐

作者从教20多年,并长期从事教学改革的研究和实践,掌握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对教育过去和现在的问题都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和准确的把握,所提出的建议切合当前教育的现实。本书对于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能起到理念引领的作用。书中以案例导入,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是一本可读性较强的图书。

线上商城
会员家.png 书天堂.png 天猫旗舰店.png
会员家 书天堂 天猫旗舰店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png   微博二维码.png
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

微信号:bbtplus2018(工作时间)
电话:0773-2282512(工作时间)

我要投稿

批发采购

加入我们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纪委举/报投诉邮箱 :cbsjw@bbtpress.com    纪委举报电话:0773-2288699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 | 网出证 (桂) 字第008号 | 备案号:桂ICP备12003475号 | 新出网证(桂)字002号 | 公安机关备案号:45030202000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