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专业技术职务客观分级问题研究——循证教育政策设计视角》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高校专业技术职务分级与薪酬级差的客观确定”的研究成果。《高校专业技术职务客观分级问题研究——循证教育政策设计视角》从高校教师职称13级政策的出台背景与动因分析入手,认为高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划分为13级并不合理,过于细化琐碎,实际水平等级达不到13级,而仅仅是13级的一半,从而采取分级研究的方式从三个方面对高校专业技术职务客观分级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探讨:一是基于论文被引峰值时点与科学创造最佳年龄区的分级;二是基于JCR顶尖期刊26年引文数据的分级;三是基于全国问卷调查数据的研究。最终得出结论:高校教师职称划分为6级最客观合理。笔者建议各级职称的具体称谓由低到高分别为讲师、助理教授、副教授二档、副教授一档、二级教授、一级教授。
王凌峰,教授,厦门大学博士后(高等教育管理方向),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博士,目前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公司治理、管理体系审核研究与咨询方面的教学科研工作,现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负责人。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通讯评审专家、广西科技厅课题评审专家、桂林市质量监督局标准评审专家、CSSCI期刊《中国科技论坛》审稿专家、大学评价专家(中国校友会)。2012年以来,发表ISHHP英文论文、CSSCI和北大核心期刊论文10多篇,独著专著1本,主编教材2本。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项、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课题1项、国家发改委低碳城市建设项目子课题1项。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基本概念:教师的专业技术职务、职称与岗位
第二节 高校学术职务分级的内在逻辑:职业分化、社会分层与学术分层
第三节 高校教师职称13级政策的出台背景与动因
第四节 对13级政策的不同看法
第五节 研究意义
第六节 研究设计
第七节 主要贡献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文献检索策略设计
第二节 国内研究概况
第三节 欧美研究概况
第四节 研究现状简评
第三章 13级提高了高校科研绩效吗?——以“985”高校经济管理学科CSSCI论文篇数为例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对象与范围
第三节 数据来源
第四节 常见政策定量分析方法介绍
第五节 本研究评估方法的选择
第六节 研究假设的提出
第七节 分析与讨论
第八节 研究展望
第四章 分级研究(一):基于论文被引峰值时点与科学创造最佳年龄区的分级
第一节 科研工作是高校专业技术职务分级的第一依据
第二节 科研成果分级:定性到定量
第三节 论文被引峰值时点高峰与科学创造最佳年龄区结合
第四节 事实一:多数学科多数论文4年达到被引高峰
第五节 事实二:科研创造活动高度集中在25—50岁之间
第六节 政策含义
第五章 分级研究(二):基于JCR顶尖期刊26年引文数据的分级
第一节 数据客观分组方法
第二节 数据来源
第三节 数据客观分组结果
第四节 本章结论
第六章 分级研究(三):基于全国问卷调查数据的研究
第一节 问卷回收情况
第二节 数据分析
第三节 本章结论
第七章 发达国家高校教师职务设置基本情况
第一节 发达国家高校教师的主要分类
第二节 发达国家高校教师职务设置的多元化模式
第三节 欧洲:德国与英国模式
第四节 北美:美国模式主导
第五节 发达国家高校教师职务设置的美国化趋势
第六节 述评
第八章 主要结论、政策含义与政策设计
第一节 主要结论的政策含义与政策设计
第二节 本书的证据强度评价
第三节 中国高校教师激励制度组合设计
附录一:第五章数据分组方法Matlab代码
附录二:全国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后记
2006年人事部在全国展开事业单位改革,高校全面实施全员岗位聘任制。本轮高校人事改革与以往改革的最大不同之处是将高校专业技术人员(以教师为代表)职称分为13级,这一做法在全球高等教育界堪称史无前例。如此巨大的政策调整应该有明确、客观的依据,但是相关部门至今没有任何正式解释与说明,对此学术界与社会舆论一直存在质疑与批评的声音。因此,讨论高校专业技术职务分级政策的客观依据非常必要。
基于2000—2013年“985”高校经济管理学科CSSCI论文数量和教育部信息公开办公室提供的2001—2013年“985”高校经济管理学科专任教师人数的数据,分析得出基本结论:13级政策设计可能对某类高校、某类学科或者某个时期的某类教师有效,但是作为一个全国范围的人事政策设计,预期中的对高校绝大多数教师的显著正向激励效应并没有明显体现,因此需要探讨研究高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如何划分为合理问题。
本书从以下三个方面分别对高校教师分级数问题进行了探讨:(1)大量研究表明,多数研究者最富有创造力的工作时间为25—50岁,约25年,而且多数论文的被引高峰出现在第4年左右,由此可以得到高校教师职称分级确定为25/4≈6级比较恰当。(2)SCI与SSCI分学科领域最有代表性期刊发表26年的论文价值已经得到较长时间的学术共同体检验,能够比较典型地体现论文被引结构层次,可以作为职称分级的一个客观依据。本书使用SCI与SSCI分学科领域最有代表性期刊1985年发表论文到2011年底长达26年被引用次数作为基础数据集合,使用笔者提出的一种客观分组方法,客观地确定了论文被引次数的内蕴分级结构以分为6组最合理。(3)本书对13级政策设计的一些代表性问题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全国问卷调查,2000多份反馈问卷数据显示的基本结论之一是认为高校教师职称分为6级的占相对多数。
本书的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1)中国高校教师专业技术等级划分为6级合理。考虑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高校教师职称的称谓历史习惯(具体地说,就是中国高校长期没有欧美大学的助理教授称谓)与欧美大学制度,建议中国高校教师职称由低到高依次为讲师、助理教授、副教授二档、副教授一档、二级教授、一级教授。(2)各等级比例控制以讲师有100人为例,100人中60人晋升助理教授,60名助理教授中40人晋升为副教授二档,40名副教授二档中20人晋升为副教授一档,20名副教授一档中一半晋升为二级教授,二级教授中一半晋升为一级教授。
《高校专业技术职务客观分级问题研究——循证教育政策设计视角》从相关文献引用了大量理论以陈述自己的观点,同时辅以生动的案例,对高校教师职称13级政策进行了充分的论证,并提出了自己认为其不合理的地方以及改进措施,可谓层层剖析,有理有据,也给相关部门设计教育政策提供了一个视角,很有现实意义。
![]() |
![]() |
![]() |
会员家 | 书天堂 | 天猫旗舰店 |
![]() | ![]() |
微信公众号 | 官方微博 |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纪委举/报投诉邮箱 :cbsjw@bbtpress.com 纪委举报电话:0773-2288699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 | 网出证 (桂) 字第008号 | 备案号:桂ICP备12003475号 | 新出网证(桂)字002号 | 公安机关备案号:45030202000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