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板块图书分类品牌系列获奖图书图书专题新书上架编辑推荐作者团队
洮河源笔记 王小忠 著
洮河流域人群的生活变迁史 原风景书系《黄河源笔记》姊妹篇
ISBN: 9787559841308

出版时间:2021-09-01

定  价:48.00

责  编:唐娟
所属板块: 文学出版

图书分类: 文集

读者对象: 大众

上架建议: 文化 纪实
装帧: 精装

开本: 32

字数: 130 (千字)

页数: 212
图书简介

洮河是黄河上游的一条大支流,藏语称为碌曲,意为神水。洮河流域是人类文明的起源之地,拥有灿烂辉煌的马家窑文化、辛店文化、寺洼文化……

本书是作者继《黄河源笔记》之后的又一力作,显示了其“河流”系列写作清晰的方向感:作者怀着对故土深沉的热爱,透过岁月的静好,揭示了当下生活中的痛感,写出了人生的戏剧性,但依然不乏温情。打开这本书,洮河两岸村寨人家的日常生活场景和藏地的风土人情,浪花般从作者笔下汩汩涌出,仿佛是岁月遗落在全球化时代的一首田园牧歌。

作者简介

王小忠,藏族,甘肃甘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散文集《黄河源笔记》《浮生九记》等四部。小说集《五只羊》入选2020年度“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之星丛书”。曾获甘肃少数民族文学奖,甘肃黄河文学奖,《红豆》文学奖?年度小说奖、散文奖,《莽原》文学奖?非虚构作品奖等。

图书目录

祥?云?1

光阴下?26

洮河石花鱼?53

坡上人家?74

大棚蔬菜?96

风过车巴河?116

三条河流?142

洮河源笔记?157

代后记 行走:现实与想象?199

序言/前言/后记

序:边地的人性叙述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洮河在历史的典籍里,是和狼烟、杀伐、迁徙,和吐谷浑、吐蕃、戎羌相关,是诗词的边地,是无定河边骨、梦到辽东、大漠孤烟直一样的苍茫。那时的洮河,就是一个名词设置的空间支点,想象还原的支点。

而在《洮河源笔记》里,我们却看到了另一种物象与风情。小忠书写的并不是洮河源的自然文学,他笔下没有生态文学的伦理,不像梭罗在瓦尔登湖那样,关注自己的内心 ;在小忠的笔下,洮河源头,只是一个舞台背景,他是在写这个舞台上演的剧目。

一开始,我以为小忠是以自然为中心的叙写,但是,最后发现他关注的还是人的文学,人的命运的跌宕。陈木匠这个出入三瓦两舍的浪荡子,一会木匠铺,一会赌博场,他与女儿的隔阂、女儿的私奔,这些事,蕴含着小忠告诉人们的永恒的道理:人活着的艰难。

小忠写了有才与傻子哥哥、年迈的母亲的家庭伦理的悲剧。这是一家因水库而搬迁到高坡上的人家,有才的哥哥因智力有问题而没有媳妇,有才的弟弟采挖洮砚石的时候被活活埋在老坑里了,后来妻子带着两个女儿也离开了。有天晚上,当有才的傻哥哥从老母亲房间刚出来时,有才就抡起了榔头。最后有才烧了房子,母亲被活活烧死,他自己跳进了洮河……

小忠也写了自己的母亲,这是一个想从生活中剥离出来的母亲,但这事有点艰难。他说 :深处生活之中,何以谈剥离?可她总是那么想。我们理解她,也不理解她。母亲努力要做到一心向佛,剔除所有杂念,想成为洮河岸边的那个老太太。可是母亲忽略了我们。因为她是母亲,一旦具有了母亲这个身份,她想逃离生活,自然是不可能的了。

这是一个在生活重压、丈夫暴力下生存的母亲。因为弟弟的病,母亲后来皈依了。母亲说,她去寺里完全是为了我们,她学习诵经也是为了我们。

我觉得这篇文字,是小忠写给母亲的祭文,“母亲一心想离开红尘,可她哪里懂得,人在红尘中生活,有谁曾真正离开过呢?洮河能流走世间一切或清或浊之物,它不随人的意愿而有所选择。然而清则濯缨,浊则濯足,这应该归于自己的选择吧。母亲选择了皈依,我们还能说些什么呢!”

读了小忠的这篇散文,我好像触到了小忠的笔墨的源头,他也是心有祥云的人,那是母亲诵经的声音——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洮河源笔记》也记录了洮河流域的一些山水、人文,写了车巴河、大棚菜,这些都是红尘中的事物。这些事,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但我们看到的是小忠的修辞立其诚,我们能看出他文字的内在力,他敢于刺破生活的表层,直击人性和社会的幽暗,这无疑是一种勇敢。相比小说的虚构,散文对现实的叙写,有着外在的压力和内心的纠结与困境,小忠不做虚无党,不伪饰,击破自己内心的怯懦,这是十分难得的。

由小忠的甘南藏地的风情,我想到的是沈从文先生的《边城》,人们说那是现代文学史上最纯净的一个小说文本,是现代文学牧歌传统中的顶峰之作。

我以为,沈先生心地纯良,有意过滤掉了那兵荒马乱时期的悲剧和丑恶,他关注山水之美、人性之美、风情之美。

我觉得,那样的边城,只是沈先生的幻觉,那边城世界,人真,境真,人性与自然皆真、皆美,无邪恶,无贪欲。即使存在贫富差距,大家也安然接受命运的安排,这其实就是一部童话。批评家刘西渭评价《边城》说 :这些可爱的人物,各自有一个厚道然而简单的灵魂,生息在田野晨阳的空气。

他们心口相应,行为思想一致。他们是壮实的,冲动的,然而有的是向上的情感,挣扎而且克服了私欲的情感。对于生活没有过分的奢望,他们的心力全用在别人身上 :成人之美。

但我还以为,这样的美,就像傩送一样,会离开边城的;这样的美,就是傩送抛下翠翠出走他乡,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

小忠的边地,不是自然文学的桃源,现在散文一窝蜂地奔向自然生态文学,也许是人在高楼大厦享受现代科技的盛宴感到倦怠后,对现实世界的人性丑恶尔虞我诈的修复和模仿,但取得人与自然的平衡,才是散文写作应取的态度。

没有人的良知,没有现实世界人文精神的提升,生态文学能走到哪儿去呢?这是我读小忠《洮河源笔记》产生的一个疑问。

耿?立

辛丑年端午后三日于珠海白沙河畔

精彩预览

洮河源笔记(节选)

出永靖县城,沿东行七八公里,过黄河至南端,再沿一条盘山公路行至龙夏寺,便可到龙汇山了。龙汇山背靠刘家峡水电站,四处山环水抱,悬壁峭立,树木郁葱,峡谷幽长。

黄河之水静卧峡谷之中,碧绿如玉,温润可人。东南浅谷之处,高家山与雾宿山碰头,洮河与黄河汇合,两山之势似巨龙腾飞,两河之水如二龙戏珠,其景观实为罕见。

洮河是黄河上游右岸的一条大支流,东以鸟鼠山、马衔山、渭河、祖厉河分水,西以扎尕梁与大夏河为界,北邻黄河干流,南以西秦岭迭山与白龙江为界,全长六百七十多公里,流域面积二万五千多平方公里。在黄河各支流中,洮河年径流量仅次于渭河。洮河的支流很多,它们散流于各地,且流且汇聚。洮河流域南侧为降雨丰富、植被完好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的甘南草原,北侧为干旱少雨且水土流失严重的陇西黄土高原。南端河流清澈见底,流经黄土高原之后却变得十分浑浊。上游那种水清见底、河道稳定、水流平稳的态势也消弭于无形了。

黄河静卧在刘家峡水库,波纹层层,金光闪动,水绿得如荫,蓝得似宝,绿蓝交汇处,让人记起“春来江水绿如蓝”的诗句来。洮河之水悄然汇入,却显得格格不入了,不过洮河算是找到了大家庭。洮河在这里不再是小家碧玉,也不是大家闺秀,而是一股浑浊的黄泥汤。相汇处,像把一桶黄油倒入一摊碧水中,像两种难以调和的颜料。这两种难以调和的颜料经千回百转,反复糅合、渗透,于峡谷中漂流,最后才不见了浑浊,于盛大之水库中完全融为一体。

从龙汇山俯视,二龙戏珠之态尤为壮观。为看洮河与黄河的入汇,我辗转许多路程。十年前的永靖县与今天的永靖县不可同日而语,它的变化令人不辨东西,也找不到南北。

洮河汇入黄河是河流发育的自然规律,它给予我们生存保障的同时,也带给我们极大的福利,民生得到改善,河流的价值也得到空前的发挥。

太极岛在盐锅峡上游,黄河一向东流,桀骜不驯,出刘家峡后便奇迹般地形成“S”形大转弯,然后又蜿蜒西去,这个很大的“S”在盐锅峡前蓄久成湖,状如太极。祖国的土地上,像太极岛一样的自然景观便不值一提了。然而,太极岛却赐予永靖人民无尽的福利,四周之村也利用此地之美名,兴建农家乐。

太极岛在祖国大好河山中,有点徒有虚名,而太极岛附近的农家乐却货真价实。农家乐集中在永靖县枣园新村,那里不但风光优美,而且还是永靖红枣的出产基地,枣园红枣个大、色艳、皮薄、肉厚,畅销省内外。

沿十年前模糊的记忆,我还是找到了那个地方。

……

7

早晨起来沿街转了一圈,牧民们用围巾包着头,骑着摩托车,风刮一般驰过街心。天上没有一丝云,但冷得出奇。

十点多,我找到了一家营业的饭馆。幸好,开饭馆的是我的老乡。我一边吃饭,一边与他闲聊,其间也打问了去洮河源的路。我的老乡一脸茫然,根本就没有听说过洮河源就在这里。

吃完饭,我在街面上打问了好几个出租车司机,奇怪的是他们也不知道洮河源该怎么走。于是我又来到广场。广场边有位老人,老人知道得多,他告诉了我详细的地方和路线,还恨不得带我去洮河源。

从导航上看,县城距离洮河源——代富桑草原,有七十多公里,但需要九个多小时。我的第一反应是,去代富桑草原是没有大路的,只有羊道。但无论如何,一定要去洮河源头。我不想和李广平他们一样,在无尽的岁月里留下那么多遗憾。

中午又到了赛尔龙乡。实际上,不应该去河南县城。赛尔龙就在红科村不远的地方,去河南县,再到赛尔龙,原路返回需要整整三个小时。

赛尔龙乡很小,只一条街道。沿街西行,约五公里,就到了洮河源湿地公园。有许多来看洮河源的人,走到这里自以为到了源头,然后呼叫,狂欢,拍照。事实上,赛尔龙不过是洮河上游溪流汇集成宽阔河流的地方,距离洮河源还有很远的路要跋涉。赛尔龙和很多草原旅游开发地一样,他们在这里全力打造洮河源湿地公园,目的也是再明确不过的。

所谓洮河源国家湿地公园,不过是在硕大的草原上立了一块石碑而已。唯一让人振奋的是,在这里能看见西倾山雄伟的全貌。

西倾山在《北史 ? 吐谷浑传》《水经注》《大清一统志》等文献中均有记载。洮河发源于西倾山东麓,一百零八眼清泉漫溢草地,那是何等景致呀!仅仅看看雄伟的西倾山,心有不甘。于是,我又打问了好几个人,最后有人愿意用摩托载我去代富桑草原,当然我也是出了天价。从赛尔龙出发,摩托车在羊道上大约颠簸了两个小时,下午三点终于到了洮河源头所在地——代富桑草原。从摩托车上下来,我差不多成僵尸了,但还是被眼前的景观所震撼。草原千里平铺,远处雄山高耸入云,闪闪发亮的溪流漫溢草地,它们好像静止不动,而又悄然汇聚成溪,渐而成河。洮河源头的一百零八眼清泉根本就无法分辨,看见的只是一片闪动着光泽的湿地。

一百零八眼泉的由来是什么?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大片草原湿地不断移动,不断汇聚,最后成河,并在李恰如山的山谷中汹涌而下。风景之美自然不必说,奇珍异兽也是随处可见。据说,新中国成立前,安多地区的王公贵族们每年六七月便来这里休闲,饱赏大自然的奇妙景观。我有幸来洮河源,难道不也是一种福报吗?

洮河,藏语名为碌曲,意译为龙水或神水,发源于今碌曲县西南西倾山和它的支脉李恰如山南麓的代富桑草原,初分南北两源,北源名代富桑雄曲,以李恰如山上的水源为主,南源出于西倾山北麓,称恰青河,藏语称代桑曲。两河汇合后流经李恰如牧场附近,又汇入野马滩河以后才称为洮河。

在流经碌曲、夏河县境后,于扎古录乡安果儿村流入卓尼境内,完成整个上游的流程。详尽的资料是这么说的,而这份资料的形成很显然是考虑了具体的地域,有利于地方旅游的发展和推动,因而不能全面说明问题。我想,青海河南县有关洮河源的资料大概不同于我所见到的这份资料。

李恰如山偏南便是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当初没有听朋友的劝告,其实我也是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走了许多不该走的弯路。不过到了洮河源头,算是了结了一桩心愿。源头活水,活水何尝不是一个大家庭呢!它们在径流期间分分合合,浸染不同地域之物质,最后流入大海,也算是翻山越岭后的回归吧。

返回路上,我仔细留意着天空和草原。广大无边的天,一望无垠的地,空旷突然让我变得孤独起来。溪流在草地上似游蛇,没有方向,也没有目的。西倾山在遥远的天边,而天边的白云赶着羊群,聚合分散,也没有方向和目的。没有风,但很冷,我恨不得撕一把漂浮在眼前的棉絮,塞到衣服里。

快到碌曲地界了,眼前的一片白桦林十分显目,我就此停了下来。洮河顺南而下,水势很大,水流湍急。落日下,白桦林里的野鸡和仓鼠都来到河边,它们或从叶片上踏足而过,或低低掠过白桦林。它们有足够的能力可以穿行各地,然而却未曾离开这片白桦林,它们的家园就在这片不足一公里的白桦林里。相比而言,我们四处奔跑,而疏远了自己的家园,一直寻找梦中的香巴拉,不也是愚笨而可笑的吗?

是的,我该回到家园,从此不再去陌生的街头流浪,也不再去陌生的街头独自孤独了。

十几分钟后,太阳隐去了身形,多彩斑斓的白桦林也失去了靓丽的色彩,变得黯淡无比。饱满的草籽沾满了我的袜子,我一一将它们摘下来,包在纸里。我想,一定要带它们回到家园,种在盆子里。我还想,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有源头草籽的清香。

其实,我还有一个秘密。倘若有一天我的阳台上长满来自源头的青草时,我一定会想起洮河源头活水。多么希望源头活水的清澈,时刻涤荡那颗因奔波而疲惫了的心。

行走:现实与想象

2019 年 10 月初,我所有的想法和计划成了泡影。因为要在卓尼县刀告乡龙多村驻村,开始长达两年的第一书记兼帮扶队队长的工作。沿洮河行走的想法和计划埋在心底似乎很久了,迟迟没有实现,并不是懒散。现在看来,这样的搁置并非是坏事。住在龙多村村委会里的这段时间,我重新对起初的关于洮河沿岸民生、民风、民俗之调查计划有了新的想法。的确也是起初的想法过于单纯且有点利益化了。然而,所有的想象总是很简单,让其变成现实却很不简单。

故土养育我几十年,可对它的理解有了越来越多的偏差,甚至有了莫名其妙的远离和逃避。和故土不能分割,又似乎形同陌路,既不能彻底远离,也做不到朝夕相守。然而光阴并没有停下来,也没有给我任何与故土重新相亲相爱的机会。

和生我养我的那片土地一边疏远,又一边不断靠近。这样的情形让我在现实世界中多出了对故土认识的偏颇,也多出了对现实的质疑和不信任。

生活了几十年的那片土地上河流众多,草原无垠,牛羊成群,没有人不爱生养自己的土地,为什么我却对生养自己的那片土地有着这么多的不理解?当我再一次踏进那片土地,才发现在现实与想象中,是我抱有了过多的理想,甚至高于现实太多的幻想。我的想象与现实好像是一条河流的两岸,中间隔着一层抒情的文字。必须打破这层抒情,让它们融在一起。于是,我在洮河沿岸驻村的这段日子,一直努力着将自己完全融入,甚至刻意地用各种办法与这片土地融合,因为新的环境对一个人认识生活和事物会有新的思考。然而我成了一个漂泊者,在风雪弥漫的车巴河边,听河水轰响,听寒风呼啸,却偏偏找不到融入的支点。我想,大概是缘于心理和文化的不同,致使我对脚下的这片土地具有了排他性。

必须找到这个支点。于是我带着许多疑惑,带着理想和远大的抱负,用了两周时间,走完了洮河流域。我的行走再次让我的想象变得脆弱无力,是自己的想象过于绚烂,还是现实的客观的东西过于庞大而沉重?事实上,这样的问题并不在我起初的计划内,但在行走的途中,不可避免地遇到了。无法逃避,也无力解决。

洮河沿岸生活着的我的亲人们,或耕种,或放牧,或于青藏高海拔的天地里放牧自我,或在黄土堆中躬身劳作。千百年来,他们坚守着理想信念,不折不扣地守护着河流,使自己的人生世界在无尽广大的天宇之下不断完善更新。他们坚守理想、守护河流的同时,也朝着连自己都不可预知的方向前进着。牧业因为草场的不断缩小而收入锐减,农业收入微薄,传统的种植被人们放弃,手工业更是萎缩,甚至消失,土地变得复杂起来 ——其实,根本上和土地无关,是生活在土地上的人们变得复杂起来了。

我们都是社会的人,无论是人还是人的情感,都无法逃离社会,社会环境的力量十分巨大,社会心理不可能不侵入我们的心灵世界。是的,在行走洮河沿岸的那些日子里,我看到了许许多多人和事,是我起初的想象里没有的人和事。

对现实生活的观照,如果仅仅停留在想象上,我想,这是一个作家的不真诚。观察、叩问、反思,贯穿于我在洮河沿岸行走的过程中,也纠缠在散文的真实与虚构之中。或许跟现实贴得太紧,作品反而表现出更多假的成分来。作为艺术,怎么能离开虚构呢?我不否定所有有关洮河源记录的真实性,但也没有放弃对某些情节的虚构。我不想纠结,散文的真实并不一定就是作者所经历的真实,只要写出真情、真诚、真实,只要写出人情味、世俗味、烟火味,我想就够了。

逝水。逝者如斯。其实,河流并没有逝去,它浩浩荡荡,一如既往地直奔目的地。洮河沿岸,不断逝去的是先民创造的一些民族文化,不断萎缩的是先民创造的民族传统。

冬天了,高原寒冷。这个冬天却不让人安心。《洮河源笔记》终于定稿了,冬日阳光温暖,可大街上没有行人。我不能因为病毒的侵扰而放弃对土地的热爱,也不能因为洮河沿岸不断失去的文化和传统,而放弃对河流的追寻。要保持自己内心的坚守,把简单淳朴的词语抱在怀里,让它给予我这个冬天无尽的温暖,像大地一样,焕发新的活力 ;像河流一样,永不枯竭。或者说,这就是我要找的那个支点。找到它,想象与现实之间的距离会渐渐缩短。

?通钦街

2020.2

线上商城
会员家.png 书天堂.png 天猫旗舰店.png
会员家 书天堂 天猫旗舰店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png   微博二维码.png
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

微信号:bbtplus2018(工作时间)
电话:0773-2282512(工作时间)

我要投稿

批发采购

加入我们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纪委举/报投诉邮箱 :cbsjw@bbtpress.com    纪委举报电话:0773-2288699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 | 网出证 (桂) 字第008号 | 备案号:桂ICP备12003475号-1 | 新出网证(桂)字002号 | 公安机关备案号:45030202000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