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板块图书分类品牌系列获奖图书图书专题新书上架编辑推荐作者团队
大师与传统(增订版) 刘梦溪 著
深度解析中国现代学术、思想、学人、经典与传统
ISBN: 9787549566167

出版时间:2015-07-01

定  价:59.80

责  编:黄越
所属板块: 文学出版

图书分类: 文化随笔

读者对象: 大众读者

上架建议: 学术随笔
装帧: 精装

开本: 16

字数: 255 (千字)

页数: 372
纸质书购买: 当当
图书简介

《大师与传统》主要围绕中国文化的特性、传统、信仰、人物、经典、智慧、国学内涵等面相,以及二十世纪学术大师的流风余韵,多层次地展开探讨。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司马迁、王阳明等往圣昔贤,王国维、陈寅恪、马一浮、钱锺书、陈梦家、张荫麟等现代巨擘,书中或专论或引论,体悟存乎一心。二十一世纪人类会好么?作者亦有独特展望。

作者简介

刘梦溪,当代文化历史学者。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终身研究员、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近年著述有《学术思想与人物》(2004)、《红楼梦与百年中国》(2005)、《中国现代学术要略》(2008)、《中国文化的狂者精神》(2012)、《陈宝箴和湖南新政》(2012)、《陈寅恪的学说》(2014)、《将无同——现代学术与文化展望》(2015)等。

图书目录

人生小语

卷一

大师与传统

“和而不同”是中国文化的大智慧

信仰与中国文化的特性

信仰与传统

传统与记忆

传统的误读

传统的流失与重建

礼仪与文化传统的重建

衣冠服饰和家庭伦理

礼貌的意义有多大

教育机构不宜施行跪拜礼

《红楼梦》与文化传统

国学与国民教育

书法与文化传承

——刘梦溪谈书法和国民教育

我们大家都练练写字吧

当代中国与传统文化

卷二

陈寅恪的学说为何有力量

陈寅恪与现代性

史学的艺术之境

陈寅恪的为学境界和人格精神

陈寅恪家族的“优美门风”

陈寅恪为何不就历史第二所所长

关于《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

现代学者晚年的宁静

王学的意义

明清易代与士人之出处大节

现代学术的理性自觉

学问天才陈梦家

悲剧天才张荫麟

思想是学术的灵魂

甲午战争的悲剧

对话是人类的生活准则

——2010年10月16日伯克利大学中美文化论坛最后一次圆桌会议上的发言

二十一世纪的挑战: 亚洲价值的反省

展望二十一世纪

卷三

一架子书和一所荒凉的花园

读《漫述庄禅》致李泽厚

我看于丹《论语心得》

庄子与现代和后现代

梁武帝的佞佛与大度

古代的男宠

文化意识的觉醒

商品经济冲击下的科学与文化

古籍今译之我见

《楚学文库》与长江文化

文化的大智慧需要“证得”

——“王道思想的当代意义”研讨会主旨讲话

王朔作为一种文化现象

茅威涛和《藏书之家》

2010新年试笔

爱为何物

一国之内也应尊重文化差异

卷四

周汝昌先生的红学贡献

——在新版《红楼梦新证》发布会上的讲话

既见君子,乐且有仪

——范曾教授莅所迎辞

看余秋雨演讲

在美国讲《红楼梦》

学术所寄之人

——在《汤一介文集》出版座谈会上的发言

怀念吴小如先生

追念朱维铮先生

缅怀一位早逝的学界友人

王小波的记忆

《书生留得一分狂》卷前小引

《中国文化的狂者精神》后记

孔子为何寄望“狂狷”

——《中国文化的狂者精神》韩文版序

清季变法的“不同之二源”

——《陈宝箴和湖南新政》自序

《马一浮与国学》自序

《中国文化》创刊词

《世界汉学》发刊寄语

新印《释迦如来应化事迹》小引

“忆旧还寻陶令盟”

——序龚鹏程《北溟行记》

呓语

附录一:大师与传统

——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演讲现场全记录

附录二:我们该怎样向大师致敬

——《解放周末》对话刘梦溪

增订版后记

增订新版跋

编辑推荐

1. 著名学者作品

刘梦溪是著名学者,研究领域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重建问题、国学、学术史和思想史、红学以及“爱国情怀”等,并有大量出版著述,另外他还是《中国文化》《世界汉学》的主编,在文化界享有声誉并颇具影响。

2.随笔集成

本书是刘梦溪的学术随笔集,收录文章多为杂志刊载,也有采访、讲稿及书序等,读来平易顺畅而有思想深度。收录文章的写作发表时间自1985年2月至2015年2月,跨度达近30年。

3. 全新修订

本书是2013年广西师大版《大师与传统》(增订版)基础上制作的精装修订版,删除了增订版中的6篇旧文,增加了11篇新作,共收文69篇,可以称为作者学与思的全面巡礼与记录。图书重新进行了装帧制作,以精装形式呈现,更便于品读、收藏。

中国传统文化有何智慧?哪些人物、思想值得铭记?国学如何定义?本书是作者近30年学术随笔集成,内容涉及20世纪学术、思想、学人、经典、文化、传统等等,探讨了中国当代面临的传统文化价值缺失与重建的问题。本书在2013年广西师大版《大师与传统》(增订版)基础上,删除了6篇旧文,增加了11篇新作,共收文69篇,可以说是作者学与思的全面巡礼与记录。图书并重新进行了装帧制作,以精装形式呈现,更便于品读与收藏。对于无论有志于从事传统文化的研究、教育事业,还是希望能够寻找自我文化根基的普通读者都是一本颇具知识、精神内涵的作品集。

精彩预览

大师与传统

距今80年前,也就是1927年6月2日,上午10时,中国现代学术的开山、逊位皇帝溥仪的老师、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导师王国维先生,在颐和园鱼藻轩投水自杀。

死的时候,他只有51岁,正当学术的盛年。

这一事件,震动了中国,震惊了世界。

也给中国现代学术史增添一个谜团。

王国维死后,他的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同事、故湖南巡抚陈宝箴的嫡孙、晚清大诗人陈三立的公子、中国现代史学的巨擘——陈寅恪,写了一首《挽诗》和一首《挽词》。

陈寅恪在《挽词》的序言中,提出,王国维的死,不是“殉清”,也与罗振玉的“个人恩怨”无关,而是因为文化的苦痛,最终用自己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现在“大师”的称号很流行。如果以名副其实、实至名归作为条件,并不是很多和学问沾边的人,都可以称作大师。

流行与时尚,应该与学术大师无缘。

但是,王国维和陈寅恪,那是真正的、名副其实的、实至名归的学术大师。

如果称他们为国学大师,也可以。

而且,我们从王国维和陈寅恪的身上,能够看到、感悟到中国现代学术的诸多传统。

学术思想是文化的精髓,是民族精神的理性之光。

提倡最高的学术,是国家最大的荣誉。(王国维)

如果没有了王国维和陈寅恪,中国现代学术史会显得黯淡许多。

中国现代学术这个概念,我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使用。我主持编纂的《中国现代学术经典》丛书,“编例”写于1991年3月,已经正式使用并阐发这个概念,酝酿则在1989年下半年。

我没有追溯,我之前,是不是有人使用过“中国现代学术”这个名称。但对这个概念作明确的界说,我应该是比较早的一个。

现代学术是与传统学术相对应的概念。传统学术是指传统社会的学术。自先秦直到清朝末年,两千多年的中国学术,都可以看作是传统学术。它经历了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的理学、明的心学、清中叶的朴学和晚清的新学等段落。

每一历史段落,都有代表性的学术思潮,出现了大批学术精英,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古代学术文化。

多元并立和互相融合,是中国传统学术的特点。

儒释道三教的互补互动,体现出中国传统学术多元并立而又相融的特点。

佛教的传入及其中国化的过程,尤可见出学术思想之间的互相融合。

但是当历史的脚步走到了晚清,情况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出现了“大变局”。学术方面,开始了传统学术向现代学术的转变。

“大变局”的主要标志,是西人大规模进入中国。学术思想的转变,也与西潮汹涌而来有关。

有三个方面的特点,可以把现代学术与传统学术区别开来: 1.学者追求思想自由;2.开始了学术独立的诉求;3.吸收了新的学术观念和学术方法。

中国现代学术的发端,开始于1898至1905年这一段时间。它的繁荣期,从后五四时期,直到30年代、40年代。这是乾嘉之后的又一个高峰期,大师巨子层出不穷。

我在《中国现代学术要略》中写道:

中国现代学术在后五四时期所创造的实绩,使我们相信,那是清中叶乾嘉之后中国学术的又一个繁盛期和高峰期。而当时的一批大师巨子,其人其学其绩其迹,足可以传之后世而不被忘记。他们撰写的学术著作,在知识建构上固然博大精深,同时闪现着时代的理性之光,其开辟意义、其精神价值,都可以作为现代学术的经典之作而当之无愧。甚至可以说,他们之中的第一流人物,既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就个人学养而言,又是空前绝后的。因为他们得之于时代的赐予,在学术观念上有机会吸收西方的新方法,这是乾嘉诸老所不具备的,所以可说是空前;而在传统学问的累积方面,也就是家学渊源和国学根底,后来者怕是无法与他们相比肩了。

这最后一句话是说,已经含有“昔不至今”的意思在内。东晋的佛学大师僧肇,撰有《物不迁论》,里面有“昔物不至今”一语,我用来比喻中国现代学术的良好传统在今天所遇到的困境。

中国现代学术不仅收获了实绩,而且形成了多方面的学术传统。

概而言之,比如说,包括——

学术独立的传统;

科学考据的传统;

广为吸纳外域经验而又不忘记本来民族历史地位的传统;

学者能诗的传统;

重视现代学术分类的传统;

重视通学通儒的传统;

等等。

就中尤其以学术独立的传统最为重要。

梁启超说:“学问之为物,实应离‘致用’之意味而独立生存。”

王国维说:“学术之发达,存乎其独立而已。”

陈独秀说:“中国学术不发达之最大原因,莫如学者自身不知学术独立之神圣。”

萧公权说:“所谓学术独立,其基本意义不过就是尊重学术,认学术具有本身的价值,不准滥用它以为达到其他目的之工具。”

朱光潜则对学术的实用与不实用问题,作了详尽的辨析:“学术原来有实用,以前人研究学术也大半因为它有实用,但人类思想逐渐发达,新机逐渐呈露,好奇心也一天强似一天,科学哲学都超过实用的目标,向求真理的路途走去了。真理固然有用,但纵使无用,科学家哲学家也绝不会因此袖手吃闲饭。我们倘若要对学术有所贡献,我们要趁早培养爱真理的精神,把实用主义放在第二层上。”

如果拿朱光潜先生的话,与今天学术界的状况作一番比照,不难发现,我们今天的学术,未免过分强调实用,而忽略了为学术而学术的真理性和神圣性。

文史哲人文学科如果单纯追求实用,将使人文学走向迷途。

毕生都在为学术独立而诉求而抗争的,是大史学家陈寅恪。

他的名言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1929年,他在《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中,最早提出这一思想。他在碑铭中写道:

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圣所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

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事过二十四年之后,也就是1953年,陈寅恪在撰写《论再生缘》一书时,又提出:

《再生缘》一书,在弹词体中,所以独胜者,实由于端生之自由活泼思想,能运用其对偶韵律之词语,有以致之也。故无自由之思想,则无优美之文学。

而1954年,通过《柳如是别传》一书的撰写,陈寅恪把“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升华到吾民族精神元质的高度。

他在《别传》的《缘起》章里写道:

虽然,披寻钱柳之篇什于残阕毁禁之余,往往窥见其孤怀遗恨,有可以令人感泣不能自已者焉。夫三户亡秦之志,九章哀郢之辞,即发自当日之士大夫,犹应珍惜引申,以表彰我民族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何况出于婉婪倚门之少女,绸缪鼓瑟之小妇,而又为当时迂腐者所深诋,后世轻薄者所厚诬之人哉!

《柳如是别传》一书的思想题旨,陈寅恪先生已秉笔直书,就是“借传修史”,“以表彰我民族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特别是1953年与汪籛的谈话,陈寅恪把“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义谛,表述得更加不容置疑。

这就是有名的《对科学院的答复》。

他往昔的学生汪籛受命前来广州,试图说服老师不拒绝科学院的邀请,能够北上就任历史第二所所长之职。

陈寅恪未能让弟子如愿,反而出了一个天大的“难题”。

他提出两项假设的条件:“第一条”,“允许中古史研究所不宗奉马列主义,并不学习政治”;“第二条”,“请毛公或刘公给一允许证明书,作为挡箭牌”。

当然,毛公或刘公并没有给他写“允许证明书”。

当然,他也就没有北上就职。

他说——

我认为研究学术,最主要的是要具有自由的意志和独立的精神。

没有自由思想,没有独立精神,即不能发扬真理,即不能研究学术。

学说有无错误,这是可以商量的。

个人之间的争吵,不必芥蒂。

但对于独立精神,自由思想,我认为是最重要的。

独立精神和自由意志是必须争的,且须以生死力争。

一切都是小事,惟此是大事。

“没有自由思想,没有独立精神,即不能发扬真理,即不能研究学术”,“一切都是小事,惟此是大事”,他说得再清楚不过了。

通观50年代以后的中国思想学术界,在中国现代学人之中,没有第二人能够像陈寅恪这样,把为学的这种精神义谛保持到如此的强度和纯度。

主张并坚持学术的独立地位和独立价值,是中国现代学术的一个重要的传统,许多学人的力量源泉即本于此。

线上商城
会员家.png 书天堂.png 天猫旗舰店.png
会员家 书天堂 天猫旗舰店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png   微博二维码.png
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

微信号:bbtplus2018(工作时间)
电话:0773-2282512(工作时间)

我要投稿

批发采购

加入我们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纪委举/报投诉邮箱 :cbsjw@bbtpress.com    纪委举报电话:0773-2288699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 | 网出证 (桂) 字第008号 | 备案号:桂ICP备12003475号-1 | 新出网证(桂)字002号 | 公安机关备案号:45030202000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