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板块图书分类品牌系列获奖图书图书专题新书上架编辑推荐作者团队
中和坊——行艺文集 许正龙 著
雕塑与公共艺术里的中式物语、和合之道
ISBN: 9787559842121

出版时间:2021-09-01

定  价:58.00

责  编:唐燕、张文雯
所属板块: 艺术出版

图书分类: 雕塑

读者对象: 大众读者,雕塑与公共艺术爱好者,艺术理论研究者

上架建议: 艺术理论
装帧: 精装

开本: 32

字数: 150 (千字)

页数: 264
纸质书购买: 天猫 当当
图书简介

《中和坊——行艺文集》汇集了雕塑艺术家许正龙在各类书刊上发表的文章,以及在各国各类论坛、访谈上的讲话文稿,共计37篇文章。

本书围绕雕塑这一艺术形式,从“中”“和”“坊”三方面分门别类加以论述。“中”即“中式物语”,主要是作者对雕塑作品“中国、当代、个性、灵智”的解读,表达出作者注重雕塑艺术的诗性象征和隐喻,具有现代气息;“和”即“和合之道”,提出雕塑作品“仁和为人、契合做事,和自然、合艺术”,强调因和至合的理念;“坊”即“坊间对话”,作者在各类访谈中重申自己的雕塑艺术观、价值观。

总之,作者强调雕塑作品应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本,深入研究传统文化艺术,同时结合时代精神,创作出具有中国风格的雕塑与公共艺术作品。此外,高校应研究、遵循艺术教育的发展规律和趋势,以培养适应时代发展和要求的雕塑和公共艺术人才。

作者简介

许正龙,文学博士,清华大学长聘教授、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雕塑系博士生导师,《学院雕塑》丛书执行主编。

出版专著《时空铭》《和合之道》《雕塑概论》《雕塑构造》《雕塑学》《中式物语》等,其中《雕塑构造》获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奖。

雕塑作品为瑞典阿尔博加(Arboga)雕塑公园、西班牙巴塞那CCACO和合之道雕塑公园、意大利卡索里亚(Casoria)当代艺术博物馆、中国美术馆、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江西名人雕塑园、长春世界雕塑园、芜湖雕塑公园、成都和合之道国际艺术公园等地永久收藏。

图书目录

前述:再生

中:中式物语

再说“中式物语”

皖南呓语

杂乱抢眼的广告一兼议城镇公共艺术之美

雕塑与工艺

回溯诗性——“吴雅琳师生作品展”观后杂感

秋声三则

自然?文脉

雕塑雅集

起承转合

故土追风

说“中式物语”

春云?中和

和:和合之道

再说“和合之道”

问道

巴黎雅桥

东京夜话

因和至合——东亚艺术“物语”

裂谷行道

学长

深白

博物.布文

扩充与推进——当下雕塑教学谈

清风?青葱

遥思“空灵沙洲”

感知而不定名

走“和合之道”

大道之行

坊:坊间对话

中国雕塑从来不是孤立的!

公共艺术佳作让民众生活充盈意趣!

公共雕塑需要中式语言

大道

中和谈

印迹:雕塑“物语” 30年

文化建设才使城市变得伟大

后絮

梦园

序言/前言/后记

前 述

再 生

古代中国,没有“雕塑” 一词,不过雕塑形态早已存在,功能上主要服务于宗教与祭祀,也在日常器物上得到普遍应用。“雕”与“塑”原属两种职业,彼此不太相干,“雕”者与“塑”者并不知晓其所从事的是西方人通常认为的伟大职业。传统文人推崇“诗书画印”或是“琴棋书画”,不屑于此类劳心劳力的活儿,民间“雕工塑匠”社会地位低下,世人也就难以合一知晓作者与作品了。

中国近代教育开拓者留学西方,引进西式教育机制,异同于传统作坊,开创了学院教学,其中包含一些原本“流血出汗”的苦差事,诸如雕塑、舞蹈、建筑等,这是全新修学的肇始。雕塑家成为知识人后,职业受敬的程度提升,劳作成果登上美术馆、博物馆等大雅之堂,署名之作也进入千家万户。百年来,雕塑作品与时代文化同步,业已呈现多元化状态。

客观地说,艺专或美专设立之初,传承本土艺术不够全面,除平面书画外,在立体造型方面,忽视或者藐视本土工艺造物是其时状况之一,也就是说,世代延传的在材料加工方面的东方造型元素没有得到充分研究,更谈不上承继了。中国古时手艺人富含诗性,尊崇自然万物谐和的理念,惜物惜材,追求人生与审美的境界合一。 在艺术传达上,讲究因材施艺,注重灵智创意,强调深思耐品,在联想互动中,抒发主体情怀,阐述生存哲理。古代“雕与塑”之作 凸显意度空间,以“赋、比、兴”的虚实形态语言,营造潜在的诗性意境。

西方美术史中的一些现代艺术大师从来自远东的瓷器、丝绸等器物中挖掘创作元素,展开个性化探索,使现代艺术关注点有所转变,由仅“肉性”表现扩展至“物性”体现。中国改革开放后,在整体学习西方现代文化的大背景下,艺术史中的西方先师们借鉴东亚文化资源的行为,让具有创新意识的年轻一代蓦然警醒。他们寻觅先祖的造物奥妙,珍视其学术意义,急切地汲取养分,以期彰显当代意识。这让悠远的本土工艺基因在研习与消化西方现代艺术后的新 雕塑造型中得以再生。

人文艺境如同自然时空,每时、每处皆有奇观异象。我秉持一种理念:艺术是第二自然,生态应当独特与多元,就像百花园一般,世人游览其间,生活才会多姿多彩。雕塑学科作为当代文化的子系统, 在公共空间中时有应用。当下,从理论与实践层面採讨当代雕塑的“中 式物语”及时且必要,汲取传统诗意精髓,体现时代学人的独立思考。新作蕴藏智慧,有至高境界,无疑可以充实当代世界雕塑文化。

及至金秋,2018 “中式物语”艺术研究展行将于西班牙古城莱昂市开幕。在尊敬的天才艺术家高迪大师设计的建筑中,东西方艺术元素实地碰撞,作者与观者即时对话,交融让人期盼,相信会带来后续效应。在此,预祝该展成果丰硕!

本文为2018年10月在西班牙莱昂高迪博物馆举办的

“中式物语”艺术研究展前言

编辑推荐

他的作品,为中外多国各地广泛收藏与展示;他的文笔,简练、理性,让人思考。他是雕塑艺术家也是清华美院博导,艺术家与教师之双重身份带给我们一个别样的雕塑人和他的雕塑世界。他是许正龙,致力于在雕塑作品中融合中式物语,讲述和合之道。原乡、故土、生活平常之物件甚至废旧之物构筑其雕塑灵感;仁和为人、契合做事,和自然、合艺术构筑其行文风格与为人之道。雕塑艺术里有传统文化之根与道。

精彩预览

再说“中式物语”

—、诗性文心

中华艺文精髓之一:诗性文心。托物言志、缘物抒情,高度源于品格、精度出于虔诚、深度显于意境。

中:方位、场域;

式:方式。

中式:中正、中和、中庸。

强调中式,凸显立场与视角。表层是地域符号,深说即诗性、诗意、诗境。

物:物体、物品;

语:语汇。

物语:物态、物理、物情。

关注物语,彰显物性与语境。表象是物化造型,深意即感念、理念、观念。

所谓“中式物语”,即作品主题非单一,是复合的;形态非单一, 是综合的;表意非单一,是融合的。作品主体通常为“非肉体”之物, 包含日常物品、交通工具、建筑、家私、自然景物等。艺术家注重想象,作品状态呈现“不可能的可能”,无生命之物蕴含内在活力, 造就梦幻的诗性语境。

二、沧海桑田

沧海激浪。早先,中国文化有诗性雅度,近代以来,有所消遁。

惨败于鸦片战争,国人遗失“乐园”,进而以西方列强为师。百多年过往,中国在各个层面多次发生巨变,艺术也不例外,创作与应用生态快速变更。仅以一些“文革”电影为例,那时,映像叙述直白,观众不动脑就能明了,迟到或是中间出去一趟,续看画面也能接上,演到一半已知结局,因此,传世之作寥寥。树立在公共空间的雕塑状况与其时电影展现类同,电影暂且可以不放,雕塑却不同, 一般来说长立街头。当前,随着教育普及,公民审美能力相应提升, 雕塑赏析进入了多元时代。1+1=2的状况难以适应递进时局,还需推崇1+1=3,或是1+1=N的状况,即当代雕塑家审时度势,着意强化造型语言的耐品度。

耕耘桑田。今日,中国经济业绩显著,商品流通至全球各个角落,分析其中含金量,尚有提升空间。强国显于文化张力,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曾说:“只能批量输出电视机而不能大量输出电视机中放映内容的国家,尚不能称之为强国。”由大变强关键在于文化创意,如此“中国制造”才能转化为"中国创造”。在人文领域,学人钻研西式艺术,掌握解剖、透视等学理,技巧运用与西人等齐,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原本发端于欧洲的油画、雕塑技法已完全融入中国当代艺术表现之中。国际诸多社会学家放言,21世纪是太平洋时代,在承继西式技能基础之上,雕塑人如何融合本土精粹艺文资源是现实课题。以中国为代表的古代东亚文学艺术山林茂盛,值得后人深研,寻得失却的文化自信,耕耘沧桑家园,在此方面,日本、 韩国等国家及中国台湾等地有经验与教训可循。

三、归山寻梦

归山植树。返身本土文化境地而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 与我为一”,天人合一,万物灵动。雕塑是物,然而物非仅物,她是灵性物体,生命气息蕴含其中;她是智性物象,文化诉求潜藏其间。 雕塑功能之一在于改善生存空间,将意趣赋予生活。赏析公共性雕塑,特点在于民众被迫接受,在此,视觉形态尤应适应来自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观者。经历时空检验,“时”的历久性与“空”的广泛性要求作品外在形态独特,内在韵味无穷。经典之作,其主题大都是恒常宽泛的,形态也与周遭环境合拍,作品如若源自灵性与智性创意,纵使物品普通也能让人琢磨再三。

诗林寻梦。述说“中式物语”,不是复制古代造型,拷贝传统样式,而是回溯文化母体,重拾世代流淌的本质因子。诗词是国之瑰宝,诗情雅韵曾经滋润文人气血,孕育文明学养,千古佳作绝不直白,往往有明晰的哲理与深度的意境,经得住不同国别与时代之人的反复吟诵。在文艺传达方面,诗词与雕塑语言有共通性,简洁、含蓄、多义、朦胧、隐喻、象征等是基本语汇,“巧思、神作、空灵” 则是历代学人追寻的至高境界。当代雕塑人有别于传统匠人,是知识分子之一,理应立足于本源的诗性视角,用“赋、比、兴”之法, 展现“中国、当代、个性、灵智”的诗意境界,述说具有新时代文 化特色的"中式物语”。

原载《创作与评论》,2017年7月号

线上商城
会员家.png 书天堂.png 天猫旗舰店.png
会员家 书天堂 天猫旗舰店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png   微博二维码.png
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

微信号:bbtplus2018(工作时间)
电话:0773-2282512(工作时间)

我要投稿

批发采购

加入我们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纪委举/报投诉邮箱 :cbsjw@bbtpress.com    纪委举报电话:0773-2288699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 | 网出证 (桂) 字第008号 | 备案号:桂ICP备12003475号-1 | 新出网证(桂)字002号 | 公安机关备案号:45030202000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