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板块图书分类品牌系列获奖图书图书专题新书上架编辑推荐作者团队
雅林探赜:汉语字义引申例论 黎良军 著
本书结合大量实例对汉语字义引申现象及其类型进行研究,指出了《现代汉语词典》和《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存在的错误及不足之处。
ISBN: 9787549577040

出版时间:2016-04-01

定  价:69.00

责  编:王专 梁嗣辰
所属板块: 社科学术出版

图书分类: 文学理论

读者对象: 词典编纂、研究人员,高校相关专业师生

上架建议: 语言学
装帧: 平装

开本: 16

字数: 483 (千字)

页数: 436
图书简介

《雅林探赜:汉语字义引申例论》是以汉语辞书实际问题为导向的字义引申研究,同类著作并不多见。字义引申是汉字文化的精华,至为重要。 可学界至今没有对汉字的引申系列进行全面、充分的研究,其表现有二:首先,由于不明引申,《现代汉语词典》等在同音同形字的认定方面存在不少失误,而以显示字义引申系列为特点的《现代汉语规范字典》则有许多义项没能纳入引申系列; 其次,学界对汉语字义引申的范围和类型的分析颇多分歧,还远没有达成共识。本书就上述两部辞书中处理不当或视为疑难的 600 来个字(义项)进行了有理有据的引申分析,并从中归纳出一个易于理解又 便于称说的字义引申类型系统,既纠正了失误,解释了疑难,又把汉语字义的引申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

作者简介

黎良军,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39年生于湖南芷江,1962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主要著作有:《汉语词汇语义学论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湘语邵阳话音义疏证》(黄山书社,2009),《雅林小憩:汉语字词论集》(线装书局,2009),以及《高等师范院校文科专业必读书学习指南》(参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现代汉语应用规范手册》(参编,书海出版社、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形(音)易混字辨析字典》(参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图书目录

目 录

谨慎认定同音同形词

《现代汉语词典》 (第 6 版)同音同形字中的引申

《现代汉语规范字典》(第 3 版)同音同形字中的引申

《现代汉语规范字典》(第 3 版)冠圈儿义项的来源

汉语字义的引申及其类型

外 篇

《现汉》《现规》同音同形字对照表

论侨归词

搐抽二字音义辨正

袁定安先生和他的《论语与做人》

后记

序言/前言/后记

书名“汉语字义引申例论”中的例论二字,是实例和讨论的意思。客居厦门期间,我从2012年1月开始,集中精力研究《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规范字典》(即《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的字头部分)的同音同形字和《现代汉语规范字典》冠圈儿义项的来源,探讨了其中六百多条引申实例——由于其中的引申关系大多隐晦幽深,所以或者被误判为同音同形字组,或者被处理为来源不明的冠圈儿义项。本书讨论的问题有两个,一个是与字义引申有着密切关系的关于同音同形字组的认定问题,另一个是字义引申的类型问题。而字义引申的实例分析是本书的主体。因此,本书所从事的,是以汉语辞书实际问题为导向的字义引申研究,同类著作,似不多见。

字义引申现象是个万花筒,千姿百态,无奇不有。这是因为,字义的本质主要是思维(语言)用字去指称世界,包括实体性世界和意向性世界;字义的引申,则是思维在用语言组织自身的过程中,用有限的字去指称无穷多样的世界时必然采取的策略——如果指称对象不是全新的事物,而与已有某字的指称对象相关,就尽可能不造新字,而通过引申该已有之字的字义来表达,只要听者或读者能够理解就成。这是人类活动的普遍原则——经济原则或效用最大化原则——在字词系统建构中的表现。因此,字义引申现象,实际上就是凝聚在字义中的思维把握相关对象的种种历史策略的踪迹,其中充满着人文精神。不少义项之间,初看似乎胡越,彼此了不相关,细究却如云雨,二者联系昭然。字义引申现象的分类,牵涉到字词的指称对象和指称方式,涉及自然、社会、历史、文化,真是无所不包。对意义是难以进行分类的。分类靠逻辑,我曾在《汉语词汇语义学论稿》中说:语言是大海,逻辑不过是大海中的航道而已。可是,我们也不能以此作为自身在字义引申现象面前无所作为的理由,这是因为,说到底,我们需要认识自己。对字义引申的研究要深入,非把其中的现象进行某种分类不可。因为,人类的认知,就是从所谓范畴化开始的。只要不满足于“五光十色、纷纭错杂”这类笼统的说法,就得把它们一个个拿来分析,然后把相同相近的归入一类。这种归类和分类的工作越细致,我们的研究才越有可能深入。因此,我们需要的是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对大量引申实例的个案研究,二是建立关于引申的科学概念系统。因为迄今为止,汉语学界对字义引申现象及其类型的研究,还是不充分、不全面的。

本书大致依写作的先后顺序编入五篇文章,中间三篇是引申问题的个案研究,共六百余条,属于实例——或祖述先贤,发扬成说;或探赜索隐,自谋新解。首尾两篇是问题讨论 ,第一篇说的是同音同形字的认定问题,其中蕴含着的观点是:不要把本有引申关系的义项误判为同音同形字组;第五篇以引申的类型研究为中心,力图在个案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一个较为合理又便于称说的引申类型系统,改善或细化已有的引申类型研究。既有实例,又有讨论,汉语字义之引申的阐述,也许可因此而上一级台阶。书后还有个外篇,收了四篇文章,最后一篇表面上与全书宗旨无关,实际上它却贯穿着全书:全书是在笔者深切怀念恩师的心情中完成的。至于标个“雅林探赜”的引题,则是因为本书涉及好些幽深的字义引申现象,又是笔者退休以来继《湘语邵阳话音义疏证》《雅林小憩:汉语字词论集》之后的一本小书。

小书一本,卑之无甚高论。然其与同行观点相同者,既不是曲意苟同;其与同行观点相异者,也并非搜奇猎异。怀着对老祖宗世代传承的语言文字的至诚与敬畏,尽可能揭示汉语字义引申的实际状况,是拙作所抱的初衷。窃以为唯有如此,才有可能逐步逼近汉语字义引申的真相。因为,所谓汉语字义的引申,大多是我们老祖宗数百年前乃至数千年前的施为和心影。

客居之中,书架无书。本书的初稿,完全依赖网络版《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说文解字注》等著作的研究成果和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的CCL语料库提供的语料。没有它们,本书是断乎不能在厦门完成二稿的。2014年7月回桂后,又对全书进行了三次从头到尾的校读修改,对引文有疑问时用中华书局影印的《十三经注疏》或《史记》《汉书》等核对,至2015年6月方才定稿。三年多以来,我的心一直在“字义引申”的世界里游荡,身子则整天坐在电脑桌前,常常弄得寝食难安。2013年春,曾赋七律《癸巳清明厦门即事》云:“春寒料峭雨棚啼,惊觉晓窗似有晖。字义引申游意处,荧屏响应忘情时。忽闻湘邵亲人电,始涌清明寄客思。祭祖吾儿劳拜告,乃翁陪享且延期。”当然,我也多次体验到“发现”的兴奋和激动:突然摸索到连接两个似乎无关的义项的枢纽而终于把黑暗的大门打开时那种惊喜和释然的感受,是对苦苦思索的灵魂的真正抚慰。

陆宗达、王宁《训诂方法论》、王宁《训诂学基础》、董为光《汉语词义发展基本类型》、罗正坚《汉语词义引申导论》、宋永培《对〈说文段注〉有关“引申规律”论述的整理研究》、安兰朋《〈说文通训定声〉词义引申研究》等时贤论著,对本书探讨汉语字义引申现象多有启发,在此谨致谢忱。

黎良军谨识

2013-07-04初稿于厦门筼筜湖畔

2015-06-20改定于桂林藜藿轩

编辑推荐

本书是基于《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规范字典》的同音同形字和《现代汉语规范字典》冠圈儿义项,探讨同音同形字组的认定及字义引申的类型两大问题,既有条分缕析的探讨,又有丰富的实例分析,其中的600多条字义引申的实例构成全书的主体。

精彩预览

1艾

艾1①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有香气,可入药,内服可做止血剂,又供灸法上用。也叫艾蒿。

艾2〈书〉年老的,也指老年人:耆艾。

艾3〈书〉停止:方兴未艾。

艾4〈书〉美好;漂亮:少艾(年轻漂亮的人,多指女子)。

按:《说文》:“艾,冰台也。”段注:“见《释草》。张华《博物志》曰:‘削冰令圆,举以向日,以艾于后承其影,则得火。”艾蒿在古代与民生关系密切,如《诗·采葛》云:“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孟子·离娄上》:“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今天,不少地方端午节还有门悬艾草驱邪的习俗。此俗甚古。南朝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艾蒿最主要的用途大概是用于艾灸以治病,所以谚语说“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艾的别名有香艾、艾蒿、白艾、灸草、医草等,香气浓烈,全株入药,有温经、去湿、散寒、止血、消炎、平喘等功效,嫩叶可做艾粑粑吃,因此人们对于艾蒿是非常熟悉爱敬的。

由于《诗·采葛》的描写,艾字便引申指少男少女的“美好/漂亮”。这是该典艾4,属用典之引申(属辞之引申中的一个小类)。这一引申说明,以《采葛》寓“惧谗”之义的所谓“诗教”是曲解,它终究不能取代人们对这首爱情诗的正确理解。属辞之引申(属辞要合律)主要指用一个字代替一个字联或字组,牵涉到语言单位的不同层级问题。语言单位有字、字联、字组、句子、段落、篇章(故事)等不同层级。字义的引申,一般指字这个层级之内的意义变化。但字义引申的原因,却不受这个层级的局限,属辞之引申往往涉及字组,其中的用典之引申必然涉及典故,诸如此类。

由于艾叶背部密布灰白绒毛,艾字引申有灰白之义。唐代元稹《酬复言长庆四年元日郡斋感怀见寄》有句云:“椒花丽句闲重检,艾发衰容惜寸辉。”“艾发”就是苍白的头发。这是物-性之引申。由此艾又引申指老年人——这里也有敬爱之情,古人是非常尊重长者的。这是该典艾2。从白发到老,这是逆向的性-相之引申:老,人之一性也;头发白,其相也。《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服官政。”郑玄注:“艾,老也。”孔颖达疏:“发苍白色如艾也。”至于方兴未艾的艾3那“停止”之义,则是“老/衰”义之引申:衰老的最后结果是死亡,那一天生命就停止了。这是事理之引申。此外,丧失劳动能力的老人是需要供养的,艾字引申还有供养之义。《诗·小雅·鸳鸯》:“君子万年,福禄艾之。”

艾字本属一个义项系统,却被割裂为四个字头,这就破坏了艾字义项系统的完整性,也把包含在字义引申中的文化内涵抹杀了,很是可惜。

2按

按1①用手或指头压:按电铃。②压住;搁下:按兵不动。③抑制:按不住心头怒火。④〈方〉抵押:按金。⑤依照:按时/按质论价。

按2①〈书〉查考;核对:有原文可按。②(编者、作者等)加按语:编者按。

按:《说文》:“按,下也。”段注:“以手抑之使下也。”《康熙字典》:“按,抚也。《史记·平原君传》:‘毛遂按剑,历阶而上。’”“又控也。《史记·绛侯世家》:‘天子乃按辔徐行。’”按2的按验、按问、按察之义,源于按剑、按辔之按。此按字硬释是按压之按,活解则为抚也、控也。就是“摸着,控制着”。为什么按剑?摸着(控制着)剑是做好准备,以免临时慌乱,抓不着剑或抽不出剑(如秦王在荆轲行刺时)。从心理上说,这个按字就有按验、按视、按问之义:以手为按,以眼为视,以口为问,其效果都在核实:剑就在这儿,我掌控着呢,随时可以拔出。考察/核实之义在按剑、按辔中就隐含着了,作为一种临时义涵存在着了,只是到了“按诸史实”之类表达中才完全显露出来。这是行-心之引申(行事有心),或义涵析出式引申。

分析按剑、按辔的行为和心理的关系,这叫作据事求心的分析。这时得到的是临时的、隐含的义涵,即字义引申的胚胎。胚胎要长成并降生到语言中成为义项,还要看语言中是否有源于这个胚胎的字义之用例。

因此,按2是按1的引申,不应另外出条。倒是按1的义项⑤应该另外出条,因为它源于“案”。《说文》:“案,几属。”徐锴《说文系传》:“案,所凭也。”古人席地而坐,几案常供人凭依,因而引申为依照/依凭/凭据之义。分立同音同形字的原则有两条:一是来源不同,二是音形分化。既然依照义另有来源,不属于“按压”义的引申系列,自然应该分立。

3盎

盎1古代一种腹大口小的器皿。

盎2充盈;盛(shènɡ):盎然。

按:盎2是盎1的引申。金樱子果,湖南嘉禾叫糖罐子,客家话叫糖盎子。可知盎者盛物之瓦器,像金樱子果那样大腹敛口,容量比较小,经常是装满东西的,因而可以引申为充盈/洋溢之义。同类现象还见于盛鼎二字。《说文》:“盛,黍稷在器中以祀者也。”引申为盛物之器,为装盛,为兴盛/旺盛。只是旺盛之盛读去声,冲破引申分化出去了。《说文》:“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引申为显赫,为鼎盛,为最/顶之义。这是物-性之引申。

4跋

跋1在山地行走:跋山涉水。

跋2一般写在书籍、文章、金石拓片等后面的短文,内容大多属于评价、鉴定、考释之类:跋语/题跋。

按:《说文》:“跋,蹎跋也。”段注:“跋,经传多假借沛字为之,《大雅》《论语》‘颠沛’皆即‘蹎跋’也。毛传:‘颠,仆也;沛,拔也。’拔同跋。《豳风》‘狼跋’亦或作‘拔’。马融《论语注》曰:‘颠沛,僵仆也。’按《豳风》‘狼跋其胡’谓缳也,缳则仆矣。引申为近人题跋字。题者标其前,跋者系其后也。《邶风》传‘草行曰跋’,别一义。”

前人以僵仆/颠仆/颠踣解释颠沛,误。僵仆/颠仆/颠踣所释者,颠字也。跋/拔/沛字则未释。段注以狼跋其胡而终至于仆,以仆释跋,其误同。蹎跋二字之为字联,非同义互足式,乃反义概括式。《诗·大雅·坤》“颠沛之揭”《毛传》:“颠、仆,沛、拔也。”此最古的解释以起落释颠沛,是也。《小尔雅·广言》:“颠,陨也。”《孟子·公孙丑上》“拔乎其萃”朱熹注:“拔,特起也。”可惜后人多不求甚解。此语后作颠跋/颠扑/颠播/颠狈,其本义与今之颠簸近之。蹎,跌也,指下落。跋,拔也,播也,指上扬(拔地而起之拔,播扬之播)。颠簸也是如此,颠指下落,簸指上扬(簸米去糠之簸)。蹎跋与颠簸,都是指不断一起一落地上下震荡,人之蹎跋,犹如车在高低不平的砾石路上颠簸。蹎跋字从足,本指在路上行走,一脚高,一脚低,跌跌撞撞的,随时有可能倒在地上。但颠跋者仍在行走,并未倒地;僵仆者是不可能踉跄前行的。正因为如此,颠沛才可能与流离连用。《豳风·狼跋》的“狼跋其胡,载疐其尾”,说的也是老肥狼前跋后疐(踬)、行走不便的样子,并不是说它“僵仆”了,倒地了。“跋涉”说的也是“艰难地行走”。

跋字从艰难地行走之义引申指足跟很自然,行走靠的是足,足跟是足的主要受力者。同“根/跟”一样,“茇/跋”(《说文》:茇,草根也)在口语是同一个词。今网络语言有:“足是人之根,人老首先是从脚开始;足是人之根,足疗治全身;足是人之根,中药泡脚健全身。”这是事-物之引申:行走是“事”,足跟/足是其施事。《礼记·曲礼上》“烛不见跋”郑玄注:“跋,本也。”孔颖达疏:“本,把处也。”根与本义同。足跟在后,因而说“后跟”。跋字由此引申指书后、文后之短文,即跋语、跋后、序跋之类,这是比类移用:比类指把书册结构纳入到人体结构的认知模型,从而把书册最后的短文叫作跋;对跋字原义来说,它是被移用到一个新的认知对象上去了,意义也就引申了。

5白

白1①像霜或雪的颜色(跟“黑”相对)。②某些白色或近似白色的东西:葱白/茭白/卵白。③光亮;明亮:东方发白/大天白日。④清楚;明白;弄明白:真相大白/不白之冤。

白3①说明;告诉;陈述:表白/辩白/告白。②戏曲或歌剧中在唱词之外用说话腔调说的语句:道白/独白/对白。③指地方话:苏白。④[白话]2:文白杂糅/半文半白。(按:[白话]2指汉语书面语的一种。它是唐宋以来在口语的基础上形成的,起初主要用于通俗文学作品,到五四运动以后才在社会上普遍应用,成为现代汉语[普通话]的书面形式)

按:白3诸义是白1义项④的使动义的引申:要使人明白暗中的、抽象的或因为不在场而不知道的东西,就得告白或辩白,即用语言说明情况、真相或道理,于是“白”引申为“说白/道白”之义。俗言“话不说不明”“真理越辩越明”,就是这个意思。对人说话的主要目的在于使人明白(知道),或者说要使人明白就得说话。白字从“使明白”义引申为“说话”义,这是事理之引申。其中蕴含着语言与思维的密不可分的关系,有着深刻的语言哲学的意义:废话、假话、空话、套话、大话、昏话之所以惹人讨厌,就因为它们与“使人明白”背道而驰。

6苞

苞1花没开时包着花骨朵儿的小叶片:花苞/含苞未放。

苞2〈书〉丛生而茂密:竹苞松茂。

按:《说文》:“苞,藨也。南阳以为粗履。从艸,包声。”苞原指莎草科的藨草(又名野荸蔼、光棍草)。藨草的匍匐根状茎喜生长于多水之地,繁殖极快,往往一年即可生长成片,因而引申为丛生茂密之义(苞2)。此为物-性之引申。苞草之所以叫苞,是因为它的茎秆可代替细麻绳为苞扎东西之用,故其引申义为茎秆,为苞裹,为花苞。注意,包裹之包本作苞,包是胞衣本字,《说文》:“包,象人怀妊,巳在中,象子未成形也。”

7暴

暴1①突然而且猛烈:暴雨。②凶狠;残酷:暴徒。③暴烈急躁:暴脾气。

暴2①鼓起来;突出:急得头上的青筋都暴出来了。②露出来;显露:暴露。

暴3〈书〉糟蹋:暴殄天物。

按:《说文》:“,晞也。从日,从出,从収,从米。”段注:“日出而竦手举米晒之,合四字会意……经典皆作暴。”此暴字本义,后作曝,音pù。1950年代之前,暴露之暴也念pù,至今港台仍这么念。暴字要分立同音同形字,当以音异为准。今天既然都念bào,可以合为一条,因为六个义项都是“日晒”之义的引申。首先,从晒米引申出显露义,这是事理之引申:晒米时米是显露在太阳下的。“鼓起/突出”之义则是显露义的引申:原来皮下的青筋是隐而不显的,鼓起以后就特明显。鼓起就是使显露,这是使动用法。从语义角度说,就是增加了使动义涵。其次,先民还从日晒引申出暴虐之义。中国传说有后羿射日,那时太阳炙烤着大地,“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 造成大旱灾,是非常凶暴的。夏桀时人们对暴虐的统治者无比愤恨,就把他们视为凶暴的太阳:“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这是人文之引申,当与史前的大旱灾有关。由暴虐/凶狠义,可以引申出损害/糟蹋义,也可以引申出暴躁/急骤义。前者是静-动之引申,后者是性-相之引申:凶狠是烈日之性,属静态;损害也是烈日之性,是动态的。暴躁或急骤,是性之相。

8北

北1①方位词。四个主要方向之一,清晨面对太阳时左手的一边(跟“南”相对):北面。②北部地区,在我国通常指黄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北味。

北2〈书〉打败仗:败北。

按:《说文》:“北,乖也。从二人相背。”唐兰《释四方之名》云:“北由二人相背,引申而有二义:一为人体之背,一为北方。”《睡虎地秦墓竹简》:“某头左角刃痏(黎按:创伤)一所,北二所。”此北字即脊背义。败北之义,是“脊背”的引申:打败仗的人不敢面向敌方拼杀,而是回头就跑,打胜仗的一方看见的是他们的背。所以追击溃败逃亡者叫“追亡逐北”。“北”指溃逃者是用人之背代替人,属于整-零之引申:人是整体,背是部分(零件或部件)。从溃败者到打败仗则是逆向的事-物(施事)之引申。“北方”义也是“脊背”义的引申。中国地处北温带,其地理纬度特点使得人们经常选择“坐北朝南”,这时人们背对着的方向就是北方。由于北字的“脊背”义今已不用,该典未收,才使得北字的北方、败北两义的联系难以说明。虽然如此,由于该典不必标明字义的引申过程,如果编者对败北、北方两义都来源于脊背义心中有数,是不会把它们处理为同音同形字的。

9鞴bèi

鞴1把鞍辔等套在马上:鞴马。

鞴2见459页【鞲鞴】。

按:鞲鞴是蒸汽机活塞的早期译名。徐寿《汽机命名说》(1876)详细介绍了蒸汽机主要部件的译名,就英文Piston一词,他说:“汽筒之内为汽所冲激而进退者,名曰鞲鞴。”古代的“鞲”或“鞴”都是用作风箱的皮囊(鞲另有皮臂套之义),鞴拐子(风箱拉手)带动风箱里边的一个类似塞子的零件,可以把空气拉过来推过去。这就是Piston。由此知道,用鞲鞴翻译Piston是意译,而且知道鞲鞴并非联绵字。鞲鞴二字古或从韋,作韝韛。在文献中,从韋作韛者有《广韵》《玉篇》《五灯会元》和宋人沈括等,从革作鞴者有《龙龛手鉴》《新五代史》《天工开物》唐人施肩吾、宋人陈亮等,似乎难分轩轾,从革从韋都无不可。因此鞴字单用时念bài,也是“风箱”义,该典为此音另出从韋之韛字是不合适的。

鞴1鞴2在意义上是相关的。鞍辔主要指鞍,原始的马鞍不过是覆盖在马背上的一张皮革,由于要固定于马腹,像个不完全的圆筒。盛箭的箙如果是皮革做的,也叫鞴(本作,原来是箙的本字,象形),这不但是个完全的圆筒,还有底儿。炉鞴就是炉子的风箱,那皮革做的圆筒的两端都封住了。形制近似,又都是皮革制品,所以都叫鞴。鞴可以看作的添旁字,原指皮革做的盛矢器,引申指原始的马鞍或炉子的鼓风囊。这是相似之引申。从原始马鞍又引申指给马套上鞍辔,这是物-事之引申。

10本

本1①草木的茎或根:水有源,木有本。②〈书〉量词,用于花木:牡丹十本。③事物的根本、根源(跟“末”相对):忘本。⑥原来:本意。根据:这句话是有所本的。

本2①本子:书本。②版本:稿本。③演出的底本:剧本。④封建时代指奏章:奏上一本。(本子:把成沓的纸装订在一起而成的东西,用来写字、绘画等;册子)

按:本2是本1的“根本/依据”义的引申。本1的“根据”义在字联中用得很多。校勘有“底本”、演出有“脚本”,其“本”都具有根源或依据之义。又如话本、剧本、课本,乃是说话(讲故事)、演剧、上课的根据。由于底本、脚本等都是装订成册的,因此,其他并无“根本/依据”作用的书册,也叫本,如书本、读本,节本、抄本、稿本等,甚至商店卖的账本、作业本,虽有书册样式,里边根本没有文字,也叫本。这是外形相似之引申。

11比

比1①比较;较量:比干劲。②能够相比:近邻比亲。③比画:连说带比。

比2(旧读bì)〈书〉①紧靠;挨着:比肩。②依附;勾结:朋比为奸。③近来:比来。④等到:比及。

按:《说文》:“比,密也。二人为从,反从为比。”甲骨文比从二字无别,但观察角度不同。《说文》:“从,相听也。”从随者一前一后行走,排比者两人并列站立。不管是“比较/紧靠/勾结”义还是“近来/等到”义,都是比字形中之义的引申:两人并立,是事;这时两人必定是挨着的,距离近,可比较,可相及等,这是事理之引申。比2的特点是有旧读,即曾经有过分化出来另成一字的历史。今天使用汉语汉字的,除了中国人,还有海外华人,即使在中国,大陆与港澳台也有所不同。比2在大陆读同比1了,在别的地方却未必如此。因此比2另外出条不无道理。但如何对待旧读,全典应该有一致的章程。例如背字,该典第5版也有背1背2,背1是脊背义,《广韵》补妹切;背2是背弃义,《广韵》蒲昧切。两者读音不同,这种不同还保存在今天去声分阴阳的方言中,可该典第6版却把它们合并了。是因为背字的异音不算旧读吗?不得而知。

12别bié

别1①分离:告别。②另外:别人。③〈方〉转动;转变:他把头别了过去/这个人的脾气一时别不过来。

别2①区分;区别:辨别。②差别:天壤之别。③类别:性别/派别。

别3①用别针等把另一样东西附着或固定在纸、布等物体上:胸前别着一朵红花。

按:别1别2之间有引申关系。例如分别,既有离别义,也有区分义。《说文》:“别,分解也。从冎,从刀。”段注:“冎者分解之貌,刀者所以分解也。”段注又云:“分别、离别皆是也。今人分别则彼列切,离别则凭列切,古无是也。”段氏分别、离别两别字音异之说,见于《广韵》。据此,别2①是本义(辨别之辨从刀),别1①为引申义(历史上曾分化过)。它们都是“分开”的意思,其差别是语用环境造成的:区分义用于已经相混的事物,离别义则用于相聚的亲人朋友之间。属于语境制约之引申。旧音异而今音同,与“背”字完全一致。第5版分立两条的背字,第6版把它们合并了,为什么别1别2不合并?

别1义项③的处理需要斟酌。此义之别字或念去声,该典有“别(彆)biè”,含义与此相同。要是承认此义有两读,读阳平时也该归入别3。别3即别扭之别,别针之用就是通过彆拗不顺来固定(别针之别湘语邵阳话念阴平,与彆同,而别人之别为阳平),也以“彆”为本字(《集韵》必结切:“彆,弓戾也。”彆指弓末反曲处,引申为不顺、执拗)。可见别3本应读去声,读阳平是被分别/离别等同化的结果。

线上商城
会员家.png 书天堂.png 天猫旗舰店.png
会员家 书天堂 天猫旗舰店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png   微博二维码.png
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

微信号:bbtplus2018(工作时间)
电话:0773-2282512(工作时间)

我要投稿

批发采购

加入我们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纪委举/报投诉邮箱 :cbsjw@bbtpress.com    纪委举报电话:0773-2288699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 | 网出证 (桂) 字第008号 | 备案号:桂ICP备12003475号-1 | 新出网证(桂)字002号 | 公安机关备案号:45030202000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