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板块图书分类品牌系列获奖图书图书专题新书上架编辑推荐作者团队
区域文化产业升级机制与路径 梁君 著
本书从经济学、管理学的视角和方法来研究文化产业,运用计量经济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是其最大的亮点,并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尤其注重实践性。
ISBN: 9787549580064

出版时间:2016-04-01

定  价:39.00

责  编:虞劲松 梁嗣辰
所属板块: 主题出版

图书分类: 历史随笔

读者对象: 文化产业从业者及管理者、高校相关专业师生

上架建议: 经济学
装帧: 平装

开本: 32

字数: 200 (千字)

页数: 276
图书简介

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方式,改变当前文化产业“泛产业化”的粗放型增长模式,实现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集约型增长将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文化产业发展的主线。本书基于波特钻石模型的修正,从文化资本、文化消费、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科技创新、产业集聚、文化体制改革等方面探讨其促进文化产业升级的机理,并作相关的实证研究, 最后提出相关的对策与建议。本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尤其注重其实践性,对文化产业从业者、研究者有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梁君,男,1972 年生。2010年获南京大学商学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学位,2011—2013年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深圳报业集团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为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副院长,广西师范大学 MBA教育中心副主任,兼任文化部-南京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文化产业。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 1 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1 项,主持或参与横向课题 20 多项,参编专著 5 部,发表论文 30 多篇。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

第二节 文献回顾与理论框架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二章 文化资本与文化产业升级

第一节 文化资本的内涵

第二节 文化资本与文化产业发展

第三节 文化资本的估量

第四节 文化资本与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实证研究

第三章 文化消费与文化产业升级

第一节 当前文化消费的特点

第二节 文化消费促进文化产业升级的机理

第三节 居民文化消费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协整分析

第四节 扩大文化消费的商业模式创新

第五节 扩大居民文化消费对策与建议

第四章 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

第一节 产业融合概述

第二节 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机理

第三节 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模式及效应

第四节 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度的实证研究

第五章 产业集聚与文化产业升级

第一节 产业集聚的内涵及效应

第二节 产业集聚推动文化产业升级的机理

第三节 产业集聚度的定量测度方法

第四节 我国文化产业集聚度的测度

第五节 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集聚的实证

第六节 区域文化产业集聚度实证研究

第七节 实施产业集群战略促进文化产业升级

第六章 科技创新与文化产业升级

第一节 科技创新的战略定位

第二节 科技创新促进文化产业升级的机理

第三节 区域文化产业投入产出效率分析

第四节 科技创新背景下文化产业升级路径选择

第七章 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升级

第一节 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产业升级机理

第二节 文化体制与文化产业升级的实证研究

第三节 中国作家签约制的案例分析

第四节 加快文化体制改革的路径选择

第八章 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

第一节 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第二节 省级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实证研究

第三节 市际文化产业竞争力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前言/后记

前言

当前关于产业升级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较丰富的成果,但主要集中在工业领域的研究。由于文化产业存在文化异质性、边际报酬递增等特性,之前的相关研究成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但不能直接移植到文化产业升级的研究中。

此外,当前文化产业还没有清晰的研究边界与研究方法,同时我国文化产业统计工作起步较晚,缺乏相关数据,在指标体系构建与衡量数据查找或替代方面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和价值取向,导致当前的实证研究主要为个案研究和区域研究,尽管如此,随着数据获得方法和计量方法的创新,学界仍不遗余力地探讨,如何以定量的实证研究来佐证自己的观点。

文化产业作为一种经济形态,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中,在发展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历程中面临着如何进行路径选择的问题。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方式,改变当前文化产业“泛产业化”的粗放型增长模式,实现向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集约型增长转型将是“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的主线。目前的主要任务是要大力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新的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促进文化产业升级。这无疑凸显了本书的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书的结构安排是:

第一章导论部分介绍选题背景和研究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对文化产业以及文化产业升级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对产业升级以及文化产业升级的理论文献进行简要的回顾和述评,发现研究不足并找出本书研究的起点,在此基础上,基于波特钻石模型的修正,构建了本书的理论分析框架。导论部分还介绍了本书的研究方法、结构安排以及可能的创新与研究不足等。

第二章文化资本与文化产业升级。本章对文化资本的内涵进行了梳理和界定,并对文化资本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机理进行了探讨,介绍了国内外学者对文化资本估量的四种方法,在此基础上,构建文化资本估量指标体系,运用主因子分析方法,得出各省份的文化资本存量得分值与排名,并对其进行聚类分析,最后通过构建回归模型,测度文化资本对文化产业发展的贡献度。

第三章文化消费与文化产业升级。本章首先总结了当前我国文化消费的特点,继而探讨文化消费促进文化产业升级的机理,对文化消费与文化产业发展进行协整分析,分析了扩大文化消费的商业模式,最后提出了扩大文化消费的对策与建议。

第四章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本章首先论述了产业融合的内涵,继而论述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的机理,并以广西为例探讨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模式,用层次分析方法对其效应进行测度,用贡献度测量法对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度进行实证研究。

第五章产业集聚与文化产业升级。本章首先论述了产业集聚的内涵及其效应,继而对产业集聚如何促进文化产业升级的机理进行了探讨,运用回归分析方法对文化资源促进文化产业集聚进行了实证研究,并以广西为例运用静态、动态集聚指数对文化产业集聚度进行了实证研究,最后提出了相关的对策与建议。

第六章科技创新与文化产业升级。本章探讨了当前科技创新的战略定位,对科技创新促进文化产业升级的机理进行了探讨,并用DEA模型对省际区域文化产业的投入产出效率进行了测度,最后提出了科技创新背景下文化产业升级路径。

第七章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升级。本章直接探讨论了文化体制改革(制度变迁)促进文化产业升级的机理,并分别用截面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构建回归模型和连续指数模型测度制度变迁对文化产业升级的效应,并以中国作家签约制为例探讨了文化体制改革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极大促进作用,最后提出了加快文化体制改革的路径选择。

第八章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本章首先探讨了我国东、中、西部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继而在前几章分析的基础上,借鉴波特钻石模型,建立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分别对省际区域以及市际区域(以广西为例)的文化产业竞争力进行评价,并分别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本书的主要结论和基本观点有:

第一,本书对产业升级的界定为产业竞争力水平的提高。基于波特钻石模型的修正,认为文化资本、文化消费、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产业集聚、科技创新以及文化体制改革是提高文化产业竞争力、促进文化产业升级的重要影响因素。

第二,由于文化资本过于抽象,对其进行计量一直是一个难题。文化资本作为经济增长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变量,已成为经济利益主体核心竞争力来源的重要组成因素。文化资本对城市文化产业、县域文化产业的产出弹性分别是0.252 和0.081, 说明文化资本对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贡献较大。

第三,文化消费的上升将带动社会总消费规模的增加与消费结构的升级,从而带动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文化消费促使文化产业的兴起,文化产业的兴起与发展又通过产业融合与产业关联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与升级;文化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又反过来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文化消费的商业模式对提升文化消费具有重大意义。

第四,产业融合和互动发展已经成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重要方式。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是基于市场对高端文化和旅游产品的需求增强、两大产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以及新技术的推动和政府的扶持。品牌知名度是对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模式影响程度最大的因素,其次是扶持重点企业的发展。当前由于文化产业总量还不是很大,这制约了融合模式的多样化以及融合度的提高,同时政策导向与市场需求也对融合度产生巨大影响。

第五,产业集聚通过降低创新成本与技术距离、优化知识结构、激活隐性知识来促进文化产业升级。物质文化遗产对文物业和旅游业的集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对广西的实证研究中静态集聚指数和动态集聚指数较高的产业为图书馆业、群众文化服务业、艺术科研机构业和其他文化及相关产业; 而较低的产业则为艺术业、艺术教育业、文化市场经营机构、文物业。

第六,技术创新改变了供需结构,推动文化产业新业态发展。技术创新改变投入产出关系,促进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成为传统文化产业升级的重要动力。我国各省份的文化产业投入产出效率差距较为明显,中西部很多省份的文化产业的投入产出效率值严重偏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文化产业的投入产出率较高,文化产业的总体发展水平也较高,但只要产业定位清晰,合理配置资源,政策得力,措施得当,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弱地区的文化产业也可以实现较大发展。

第七,制度创新决定了文化产业的绩效,有利于改善文化产业结构。文化体制改革促进了技术创新经济,经济自由使得创意阶层迅速崛起。制度变量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产出弹性高于其在区域GDP中的贡献,说明,制度的变迁对文化产业活力的释放以及发展尤其不可忽视。除了经济总体发展趋势之外,市场经济制度程度(制度的变迁)确实是我国文化产业的原动力或者说是影响因素之一。

第八,当前东中西部文化产业发展表现出不同的态势,是由于以下因素所造成的:市场机制完善程度、居民消费能力、人才储备与民间资本。各省份文化产业竞争力排名与GDP总量排名较为接近,可见两者之间具有较大的相关性。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并非完全一致,从总体上看,各省份文化产业竞争力水平两极分化现象较为严重。

本书可能的创新主要有:

第一,研究视角创新。文化产业升级作为一种新的经济现象,国内外学者对此类问题的研究重点是从结构优化、产业链升级等角度进行研究分析。本书从文化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视角,探讨这些因素作用于文化产业升级的机理,并做相关实证研究。

第二,理论分析框架的创新。理论分析是本书的重点内容,本书通过对波特钻石模型的修正,构建新的理论分析框架。

第三,研究方法的创新。对文化产业的实证研究一直是学界的一个难题,本书通过各种计量分析方法,研究并验证各影响因素的产业升级效应。以往的相关研究,由于缺乏数据支撑,以及研究方法、视角的局限,大都停留在定性的规范分析层面。

本书不足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是: 第一,在理论研究方面,各影响因素对文化产业升级的作用机理仍有待深化,其升级路径仍有待进一步明晰。第二,在实证研究方面,由于数据的局限以及文化产业相关影响因素的难以度量特性,方法还显得过于单一。第三,本书没有结合到具体的文化产业细分行业层面,没有对其进行分析并做实证研究。最后,由于本书选题涉及产业组织理论、区域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管理学等领域,研究范围广,要把众多学科知识点有机地结合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所有这些,都是需要在今后进一步研究中

编辑推荐

把文化做成产业,是文化做强做大的路径。如何实现文化的产业化?在产业化的过程中,需要一种什么样的机制作保证,并实现创新发展?本书以区域文化产业为研究对象,对这些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全书理论结合实际,分析论证有很强的逻辑性。

精彩预览

第八章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

第一节 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目前东部的北京、上海、广东,中部的湖南,西部的云南,五个省市的文化产业已发展为其各自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从总体发展的情况看,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在东中西部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东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速度最快,中部次之,西部最差,与此同时,东中西部在各自发展文化产业模式的选择上也存在较大的差异。面对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重要性的提高和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存在严重不平衡的现状,东中西部应该如何挖掘各自的优势、弥补各自的不足、寻找出促进各自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举措?这已成为所有关注文化产业发展的各界有识之士所共同关心的一个重要理论和实践课题。

一、东、中、西部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所表现出来的明显的区域差异性,总体上来说是由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水平的区域差异性所决定的,但由于文化产业兼具经济、政治和文化功能的特点,其发展又呈现出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不完全同步的特征,文化产业发展的态势和经验表明:社会经济落后的地区,文化产业也可以得到优先发展并呈现高效率。这就使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出东、中、西部各具特色的区域性特点与模式。

(一)东部文化产业的现状

东部地区经济发达,文化产业的发展也较全国其他地区成熟,形成了文化产业带依城市群而分布的东部景象。例如“珠三角”文化产业依托广州、深圳等中心城市,并与港澳地区形成良好的城市互动,充分发挥其开放的市场经济环境与国际文化进行对接,积极参与文化市场的竞争,文化产业逐步做大做强。据统计,广州、深圳2009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了717亿元和531亿元,分别达到两市GDP的7.87%和6.5%,并且占据了广东文化产业增加值的54.9%。这种良好的发展势头除了得益于在印刷、传媒、文化娱乐、文化旅游等领域继续保持传统优势之外,还得益于依靠高新技术的动漫、网络游戏、网络电视、数字内容产品等现代文化产业方面所显示的强劲的发展态势。“长三角”文化产业则是以上海、南京、杭州等为核心城市,充分利用各自的城市资源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例如:上海充分利用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积极邀请世界著名艺术团体来沪演出,并且举办重要的国际体育赛事,这些都大大带动了上海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 2009年上海的文化产业增加值为847.29亿元,比2008年增长9.5%,占上海生产总值的5.63%,增幅比GDP高出1.3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对上海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6.8%;作为“六朝古都”、“十朝都会”的南京市凭借其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成熟的市场机制,把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文化系统工程,有力地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在“十一五”期间实现比“十五”期间翻一番的目标;具有“人间天堂”美誉的杭州则抓住产业结构调整的契机,大力发展符合时代潮流的文化产业。通过成功举办“世界休闲博览会” 提升杭州的休闲文化产业,同时国家动漫产业基地的批准成立和“首届中国杭州国际动漫产业博览会”的成功举办大大带动了动漫产业的发展。东部文化产业发展在积极利用各自拥有的特色资源同时,也充分利用其市场体系发展成熟、资本出入市场的方式多样和便利、信息资源的流通顺畅、居民对文化产品的消费能

力强、文化创意人才多、国际文化资源获取便利等有利条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形成了以文化创意为先导、注重个人创造的良好社会竞争氛围。东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可以形象地简要概括为:各种社会资源在市场运作机制这个“黑匣子”里经过相互融合,形成符合市场需求的文化产品,从而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而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又能通过市场运作机制这个“黑匣子”回馈各种社会资源,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二)中部文化产业的现状

中部地区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具有悠久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例如河南的中原文化、山西的晋文化、湖南和湖北的湘楚文化、江西的红色文化和道教文化、安徽的徽文化,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成为中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与此同时,中部各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发展文化产业。其中,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沉淀、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享誉内外的郑州市是河南省的文化产业的集聚区,并且呈现出向周边地区延伸和扩展的发展态势。在开发利用文化资源方面,郑州市政府凭借知名文化品牌的市场价值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在打造文化少林方面,成功地开发了一系列与此相关的文化产品,著名的有《风中少林》,并且文化产业增加值在2007年就已突破百亿大关,达到101.7亿元,其成绩有目共睹。九省通衢的武汉市近年来大型文化产业集团发展迅速、民营文化企业异常活跃、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加快、文化人才大量集聚,尤其是高校人才充足,成功举办首届中部地区文化产业博览会,努力打造区域性国际文化中心和现代传媒中心的形象,充分开发各种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的纪念馆、遗址、博物馆等,丰富了武汉的文化旅游行业,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据统计,湖北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由2006年的286.03亿元增加至2009年的695.95亿元,占全省的GDP比重从3.77%上升至4.4%。湖南的文化产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出现了出版和发行企业的“湘军”现象、湖南影视剧的“湘军”现象,并且其凭借高校人才众多的优势,大力发展高科技方面的文化产业,全省文化产业总量规模大,2006年到2010年,湖南文化产业年均增长20%左右,2008年突破1000亿元,2010年文化产业总产出达到1868.49亿元,增加值达到827.56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5.2%,成为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 中部文化产业发展的模式可以形象地概括为:各种社会资源被政府这只“推手”有力地融合在一起,从而促进文化产业的大发展,而文化产业发展所获取的经济利益成功被政府和各种社会资源所分享,从而促使政府更好地推进文化产业发展,这种循环发展的方式得益于政府作为其纽带作用。

(三)西部文化产业的现状

西部地区地广人稀、资源富饶、山川秀丽、地貌特征多样化,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呈现出多样性。西部地区的文化产业也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而迎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并且在很多方面都得益于政府的积极推动。例如,在开发富有地方特色的民族文化资源方面,享有“歌海”之称的广西积极利用政府力量推动民族文化的发展,推出了大型民族音画舞台剧《八桂大歌》,国内首部大型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打造了具有广泛国际影响力的南宁民歌艺术节,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提高了广西旅游的含金量,扩展了广西的知名度,其文化产业增加值2010年为180.21亿元,比2009年的142.02亿元增加近40亿元,增幅高达26.9%;少数民族众多的云南省凭借着自身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和宜人的气候,把文化产业作为云南省的重要战略来加以实施,提出“像研究经济工作一样来研究文化产业,像抓烟草产业一样来抓文化产业,像培育工业企业一样培育文化企业,像保护生态环境一样来保护优秀民族文化资源”,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其中昆明、丽江、大理等城市,已经被公认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云南现象”的代表,有效地带动了当地民族文化旅游的兴盛,吸引了大量的来自世界各地的观光客,尤其是成功举办“首届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进一步提升了云南文化产业在全国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促进了云南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已占当地GDP的10%以上,成为当地的重要支柱产业。 西部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可以简要概括为:旅游业依托文化资源得益发展,政府为文化资源开发提供必要的资金扶持,同时政府为企业牵线搭桥,促进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发展获取的利益又为文化资源的开发提供资金方面的保障。

二、东中西部文化产业发展差异原因分析

当前东中西部文化产业发展表现出不同的态势,是由于以下因素所造成的。

首先,东中西部在经济层面所具有的特点不同。(1)市场机制的完善程度。东部地区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经过3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市场机制体系;中西部地区则由于地理和历史的原因,其本身的市场机制程度要低于东部,不利于社会资源的充分整合。(2)居民消费能力。东部地区经济多年的高速发展给当地居民带来了充足的经济利益,居民的消费早已摆脱了对物质的追求,例如北京、天津、上海、南京、苏州、深圳等城市,其居民的人均GDP早已突破1万美元,开始了对精神层面的追求;中西部地区的居民人均收入远远低于东部,尤其是西部地区,从而不能在当地形成对文化产品高度需求的现象。(3)文化人才。东部地区的集中了全国大部分的高等院校,每年能为市场提供大量的文化人才,并且能够吸引海内外优秀的文化人才;中西部地区除了少数地区的高校较多和经济发展较好之外,其他地区都很难留住满足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人才。(4)民间资本。东部地区发达的经济为民间积累了充足的资金,可以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资金保障;中西部地区则缺乏足够的民间资本。

其次,东部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远高于中西部。东部由于其经济发展迅速,吸引了大量的文化人才,同时其文化资本充裕,二者在完善的市场机制作用下通过高新技术的融合对文化资源进行深层次的开发和利用,同时东部文化产业集聚的地区已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工业社会,而是集金融、信息、文化、教育、高科技和国家交流为一体的新型社会,其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结合高新技术进行内容创意设计,以顺应知识经济时代文化产业的新业态要求,例如上海、深圳、北京等地区;中西部地区由于分别是传统的中原地区和少数民族集聚区,积累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并且其工业发展对山川河流的影响要远远小于东部地区,自然生态资源比较丰富,但是由于中西地区经济发展大大次于东部,其本所需要的文化资本和市场机制没有完全形成,需要依托与旅游业的结合来带动文化资源的利用,从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提高国民经济水平。

最后,东中西部经济发展阶段差别较大。东部地区地处沿海,改革开放最早,其本身的经济发展速度高于中西部,已成为中国内陆工业化和发达国家后工业社会的联结点和中国经济的神经中心,传统文化产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已远远低于经济社会中的其他产业,从经济学的要素流动理论出发,东部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必将是以高于其他产业收益作为其发展方向,则走高科技发展道路是其必然的选择;中西部地区在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与东部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西部地区,这种落后的社会经济制约着高新技术文化产业的发展,而结合历史文化资源和山水资源的传统文化产业模式符合了以吸引外来旅游者进行消费的文化产业发展现状,是其合理的选择。

三、西部文化产业发展对策

(一)形成人才强业共识,突破人才瓶颈

文化产业是集人才、科技与创意于一体,具有高风险、高投入、高回报特点的产业,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用人才来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经被实践证明是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子,如杨丽萍对《云南映象》,宣科对纳西古乐的贡献。当前西部地区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后继无人,文化创意人才、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匮乏。要发现、培养和使用好人才,关键要在人才成长与产业发展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关系,使人才在产业发展中成长、提高,使产业在人才的推动下发展、壮大。因而要加强舆论引导,形成人才是第一资源的共识,建立和完善西部民族文化产业的专门人才培养培育机制,大力开展高层次文化产业专业人才的教育、培训和资助;坚持“保艺又保人”的原则,制定特殊政策,保护、培养和资助民族民间文化传人;把握住创意人才成长的特殊规律,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为创意人才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采取柔性流动人才政策,重点引导各类文化产业专门人才特别是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技能型人才、实用型人才在文化企业之间流动,逐步建立“公正、公平、公开”和“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的灵活的人才管理、使用和激励机制。除此之外,加大对东部高级文化人才的引进,充分利用引进的文化人才加大对本地文化人才的培育,形成引进一个带动一批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快西部文化人才的培养速度,为文化产业积累人才资源。

(二)完善交通基础设施,促进与旅游业的融合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虽然各有不同的技术、产品、业务、运作、市场边界,但二者具有共同的属性、特征,能够实现融合发展。西部地区的文化产业是以旅游业作为主要依托,这就决定了交通设施在其中的重要作用。西部地区处于内陆,易守难攻的地势关隘和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为少数民族创造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提供了必要的保障。但是对于发展旅游业来说,复杂的地形制约了交通的发展,影响了旅游业的发展。西部地区只有成都、重庆等少数地区的交通设施相对比较发达。要化解西部落后的交通区位劣势,首先应该加快主要城市的航空港的建设,让东中部的人、国外的人能够进得来出得去,缩短旅途时间,从而让游客将更多的时间留在西部旅游上,产生更多的经济效益。其次,要加快西部高速公路与东中部高速公路的对接建设,加强西部城市与东中部主要城市之间的联系与协作,增强西部旅游的辐射效应。同时西部各旅游圈之间的公路建设需要提高,提升西部旅游的规模效应和加快各自旅游资源的融合。因此,西部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要积极利用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的支持,将西部有限的财力资源用在完善基础设施上,除此之外,可以积极寻求东部发达地区、大企业、国际性金融机构和财团对西部交通基础设施的贷款支持,以BOT方式加快高速公路的建设。与此同时,完善旅游景点中基础文化设施的建设,充分利用文化产业的创意性提高旅游的含金量,使西部旅游业充分与文化产业结合,缔造丰富多彩的西部旅游业态。

(三)创新投融资机制体制,促进投融资多元化

西部地区相对于东中部来说,在经济发展上长期处于落后,政府和民间资本对于发展文化产业的支持有限。西部的文化产业要做大做强,必须要有实力强大的文化企业,而文化企业的壮大必须要有足够的发展资本。国家对文化产业发展提供的政策性支持为文化企业的融资扩宽了道路,但是西部文化企业在融资渠道方面有限,严重制约了文化企业对资金的获取。尤其是中央的政策支持主要指向传统的金融机构,而传统的金融机构容易受各种各样因素影响而做出贷款调整,加大了文化企业的融资风险。要解决西部文化产业融资的问题,首先政府要鼓励发展潜力好、符合上市要求的文化企业积极上市,扩宽企业的资金来源渠道。其次,积极举办或参加文化产业博览会,将西部优秀的文化企业和文化资源展现在世界面前,吸引有实力的开发者进行投资。例如,中部地区的开封市在参加2007年深圳文博会期间就成功获得5800万元的“万岁山主题公园项目”启动资金,使其优势的文化资源可以变成“真金白银”。除此之外,西部地区可以在有条件的城市构建文化产业交易平台,打造供各类资本挑选的文化产业“项目池”,为文化产品信息沟通和点对点交易提供平台,推动文化产业和资本相结合。

(四)培育民族特色品牌,扩大文化消费

消费决定市场,市场决定产业,产业促进消费。当前文化消费市场不成熟、消费环境不完善,也是文化产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按照国际发展的惯例来看,当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时,消费结构中的精神性消费会随之增长,但是在人均GDP超过2000美元时,也没有出现文化消费旺盛的现象,而且在许多地方,低级的物质消费仍然是消费的主流,大量的低端消费和无聊消费大量存在。与此同时,作为最先富裕起来的东部及其他地区,人们开始追求精神方面的消费,例如健康文明的山水旅游、特色的民族文化旅游等成为人们日益习惯的文化消费产品。但是西部如何增加其文化产品的知名度,扩大文化产业的消费市场?在这个问题上,首先西部各省市要突出各自的文化产品的特色,提高各自文化产品的附加值,增加产品的优势力度,培育民族特色品牌。对于中国文化产业来说,今后几年既是大企业盘活存量、重新洗牌的机遇期,也是建立文化产业要素市场,大力发展中国自主品牌战略的大好时机。同时加大对高端文化产品的开发,扩展文化产品的宽度,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其次,政府和相关企事业单位应该加大宣传,扩大西部文化产品的知名度和引导人们进行理性的文化消费。同时对文化企业进行必要的财政支持,鼓励企业加大对文化产品的生产,尤其是对手工文化产品进行工业化升级,创造出更多受人们喜爱的文化产品,积极培育良好的文化消费市场。

(五)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文化业态

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相比更具有融合性,尤其是与最先进科技的结合。以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和数字技术与文化内容相结合形成的新兴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已成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火车头。西部的文化产业虽然以传统文化产业为主,但是也面临着产业升级的问题,西部由于其本身经济条件的制约,文化人才仅仅集中在少数几个城市,难以在现代文化产业中与东部相比,但是西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民族文化因素是其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资源。但是这种西部普遍的资源会造成内部各自争夺同一消费市场的现象,也会造成西部文化产业出现相互单一局面,不利于西部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现代高新科技为西部文化产业的差异化发展插上了翅膀,使西部传统的民族文化旅游和山水旅游得以升华。例如,具有“歌海”之称的广西,将其极具特色的山歌文化运用现代科技成功打造成了广西对外宣传的一张名片。与此同时,西部传统的文化产业难以满足人们对文化产品消费的需求,与高科技结合对文化产业进行创新,创造出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新文化产业是其发展的必然之路。

(六)实施非均衡发展,培育文化产业增长极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印证了非均衡战略的成功。文化产业作为涉及门类众多的产业,要想获得长足发展必须培育文化产业的增长极。西部地区幅员辽阔,各省市拥有的文化资源禀赋也不一样,均衡发展既影响效率,也不利于文化企业之间的专业化生产和协作。因此,西部文化产业实施同一发展战略是不现实的,应根据各自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发展重点部门和地区,利用其发展的外部效应来带动其他部门和地区的发展。并且文化产业以创意为主要卖点,寻求准确的优势产业关系到其在全国的竞争,例如,广西的旅游美术工艺品产业、四川成都的会展业和动漫产业、陕西的红色文化产业、内蒙古的草原文化产业等等。让这些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各自的增长极,从而带动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最后促进整个西部文化产业的共同繁荣。

线上商城
会员家.png 书天堂.png 天猫旗舰店.png
会员家 书天堂 天猫旗舰店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png   微博二维码.png
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

微信号:bbtplus2018(工作时间)
电话:0773-2282512(工作时间)

我要投稿

批发采购

加入我们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纪委举/报投诉邮箱 :cbsjw@bbtpress.com    纪委举报电话:0773-2288699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 | 网出证 (桂) 字第008号 | 备案号:桂ICP备12003475号-1 | 新出网证(桂)字002号 | 公安机关备案号:45030202000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