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板块图书分类品牌系列获奖图书图书专题新书上架编辑推荐作者团队
新英格兰人文之旅 杜先菊 著
随作者游历美国人文发源的摇篮新英格兰 走进爱默生、梭罗、狄金森等的精神世界
ISBN: 9787549566563

出版时间:2015-11-01

定  价:38.00

责  编:魏东
所属板块: 文学出版

图书分类: 中国现当代随笔

读者对象: 文学爱好者

上架建议: 文学类 散文类
装帧: 平装

开本: 32

字数: 200 (千字)

页数: 320
纸质书购买: 当当
图书简介

新英格兰地区贯穿着美国的两条命脉。这里既是美国的政治摇篮——独立战争催生了美利坚民族,也是美国的精神摇篮——爱默生的《美国学者》,宣告了美国独立人文精神的诞生。作者在波士顿居住多年,求学期间,承蒙周遭各校名师们耳提面命,课内课外大量阅读,对曾经在这里居住和创作过的人文学者和作家们的生平和作品耳熟能详。捧读之余,亦借近水楼台之便,拜谒先贤们的故居和长眠之地,历史掌故,侃侃道来,书籍电影,娓娓道去,更配有实地照片和访问攻略。捧此书一册,有幸来访者,即可按图索骥,寻访名胜;近期无缘来访者,亦能通过图片文字,神游美国的精神家园;长居者,更可于工作学习之余,深入领略此地的人文底蕴,挖掘遍地可见的人文宝藏,了解美国精神的来龙去脉,真正融入这片新大陆。

作者简介

杜先菊 湖北武汉人。北京大学学士、硕士。曾赴英国牛津留学,年余后转至美国波士顿继续学业,获布兰代斯大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定居波士顿。工作、家务之余,亦致力于文学和社科书籍的翻译与写作。

图书目录

前言

爱默生:康科德的圣人

路易莎•梅•阿尔科特:大女子,《小女子》

艾米莉•狄金森:花园中孤独的诗人

罗伯特•弗罗斯特:美国的桂冠诗人

阿尔玛•马勒:搜集天才男人的女人

玛格丽特•傅勒:环绕爱默生的卫星

索菲亚•霍桑:霍桑的月亮女神

从电影中看亨利•詹姆斯笔下的人物

杰克•凯鲁亚克:在家乡和《在路上》

鳕鱼角和玛莎的葡萄园:跟着梅尔维尔去看鲸鱼

纳博科夫:纳博科夫翻译《奥涅金》的杂碎

西尔薇亚•普拉斯:诗人,女人

菲利普•罗斯:《人性的污点》

哈里耶特•比彻•斯图尔夫人:《汤姆叔叔的小屋》

梭罗和《瓦尔登湖》

阿卡迪亚公园和梭罗哲学:自然•进步,需求•贪求的吊诡

马克•吐温:身居北方的南方作家,妙语连珠中的深刻忧伤

伊迪丝•沃顿:纯真年代的欢乐之家

傅聪:乔丹音乐厅

华侨看社戏:在约翰•汉科克中心看京剧

探戈坞夏季音乐会

肯尼迪家族与USSJFK退役:怀念美帝国的浪漫时代

哈佛大学:奥罕•帕慕克在桑德斯剧院的哈佛诺顿讲座

麻省理工学院:“美国政治的牛虻”乔姆斯基讲座

耶鲁大学:布鲁姆《天才们:一百作家/诗人马赛克拼图》

图书馆的乡愁

编辑推荐

1.新英格兰作为美国人文精神的发源地,人文大家众星璀璨。本书选取了十几位有代表性的人物予以介绍,实地游记与传记资料互补,对何谓美国人文主义作了精彩阐发。

2.书中有大量的实拍照片以及资料图片,文笔气韵生动,有效地带动读者情绪。

3.当前自然文学热潮不断,书中对于爱默生、梭罗的介绍和阐发对于我们理解更高层次的自然文学大有助益。

编辑推荐:

1.“小阅读”先期推出的《唐诗风物志》反响热烈,《趣味生活小史》也引起读者关注,这本介绍美国新英格兰地区文学文化掌故兼旅行指南的小书,很符合书系的设定,图文并茂,趣味盎然,实用贴心。

2.本书作者除了实地游历之外,还参阅了相关的传记资料,有心的读者可以从中找到更多了解这些人文大家的线索。

精彩预览

爱默生:康科德的圣人

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是我从书中结识的邻居。我们家所在的街道上,有一座纪念碑,上面说,这一家的儿子,是美国独立战争的第一仗——康科德战役中第一个牺牲的民兵。常来常往的路上,是以爱默生命名的医院。梭罗曾经隐居过的瓦尔登湖,如今是我们春天踏青、夏日纳凉、秋天赏叶、冬日赏雪的好去处。

康科德镇中心的纪念碑广场,是爱默生当年多次发表著名演讲的地方。从广场往北走,右手是睡谷(Sleepy Hollow)墓地,那里的作家岭(Authors Ridge)埋葬着四位在美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爱默生、梭罗、霍桑和路易莎•梅•阿尔科特。

离开波士顿、剑桥,沿二号公路往西北方向开去,二十多分钟后,你就到了康科德。公路左手,你会看见一所医院,爱默生医院。从外面看去,四四方方,最普通的水泥结构,像改革开放初期的乡镇企业。相形之下,不远处的康科德监狱,红砖墙结构,古色古香,倒是要漂亮得多。

于是我就为爱默生感到委屈。堂堂的“康科德的圣人”,青史留名,在老家得到的纪念物,竟是这么一座毫不起眼的医院。

2010 年流年不顺,夏至一趟、冬至一趟,坐着救护车进了两趟爱默生医院。病床边守候着家人,却突然想到,若是爱默生时代就有这么一座医院,他的家人,有多少人能够得到救治。

爱默生十八岁的娃娃新娘艾伦(Ellen Tucker),新婚燕尔,就因肺结核而去世。爱默生远离人群,独自神伤。后来的一天,他突然挖开了她的坟墓。

爱默生毕业于哈佛神学院。他相貌堂堂,口才出众,毕业后就成为波士顿第一教堂的牧师。以他的教养和身份,做出这样似乎离经叛道的事情,令人惊骇不解。

没有人明白他为什么要这么做。爱默生一生写了无数的日记,却从不谈及他内心深处最隐秘的东西。打开她的坟墓以后,爱默生就辞去了他在波士顿教会的神甫职务。美国从此有了自己的第一个独立的人文主义思想家。

多年以后,爱默生还是决定再婚。张爱玲翻译过爱默生写给未来的新娘的信,那封信平静,理智,不是一封情书,而是一个不太年轻的想结婚的男人,给一个不太年轻的女人,提出的公事公办的建议:

我的一个智慧的导师爱德门—柏尔克说:“一个智慧的人,

他的话虽然是真理,他总把它说得不太过分,那么他可以说得

时间长一点。”你在我心中唤起这种新感情,它的性质也许会

使别人害怕,却使我喜欢,它这种安静,我认为是保证它能够

永久不变。

我在星期五非常愉快,因为我现在的地位仿佛是你家庭的一员了,而我们彼此间的了解一直在增长着,然而我去了又来了,而始终没有说出一句强烈的话——也没有作过一次热情的表示。这并不是预先计划好的,我仅只是顺从当时的倾向,顺从事实。

有一种爱情,因为对真理与博爱感到关切,反而把个人放在一边,不断地暂缓实现个人的期望(其实这种期望或者也似乎是合理的),因而音调转变了,这样的爱我觉得它有一种庄严伟大。你不要以为我是一个抽象的爱人。

我是一个人,我憎恨并且怀疑那些高雅的过分的人;大自然,我们善良的养母,她利用最家常的愉快享受与吸引力将她的孩子们拉拢在一起,这家常的一切都引起我的共鸣。然而我还是非常快乐,因为在我们之间,最持久的联系是最先造成的;以这为基础,无论人性要生长出什么别的关系,都可以生长出来。

我母亲非常喜悦,问了我关于你的许多话,有许多问题都是我不能答复的。我不知道你可会唱歌,可会读法文,或是拉丁文,你曾经住在什么地方,还有许多别的。所以你看,没有别的办法,你必须到这里来,在战场上忍受她的询问的炮火。

在今天早晨的凛冽但是美丽的光明中,我想着,亲爱的朋友,我实在不应当离开康柯德。我必须争取你,使你喜爱它。我天生是一个诗人,无疑地是一个低级的诗人,然而仍旧是一个诗人。那是我的本性与天职,我的歌喉确是“沙哑”的,而且大部分全是以散文写出来。然而我仍旧是一个诗人——这里所谓诗人只是一个人,他能够感觉到而又挚爱灵魂与物质中的音乐,从尤其是——与物质的音乐之间相符之处。落日,树林,风雪,某一种河上的风景,在我看来比许多朋友都重要,它们通常与书籍分占我一天的时间。像康柯德这样的城市总有一百个,在那些城里我都可以找到这些必需的东西,但是我恐怕普利茅斯不是这样的城,普利茅斯是街道;我住在广阔的郊野里。

但是这件事留到以后再说吧。如果我能够顺利地预备好星期四关于布纳罗蒂的演词,我就在星期五到普利茅斯来。如果我失败了——不能达到这人的“意象”——我星期四就说一点关于路德的事,那我就不知道我什么时候能偷闲来一次了。

最亲爱的,原宥这整个一封信里的自大。他们不是说,“爱情越多,越是自大”?你应当用同样的自大,用更多的自大作为报复。写信,写信给我。我还要请求你,亲爱的丽蒂亚,在这件事上也听从我鄙陋的劝告,不要去想眼前的事,让天风吹去你的消化不良症。

华尔多-E

利蒂安当时已经拿定主意独身一辈子。彼时稍有家产的女子,是不必一定要嫁人的;利蒂安却还是被说服,嫁给了爱默生。然而她和艾米莉•狄金森一样,也是疾病缠身,每天有几个小时走出她的房间,中午一点可能出去走一趟;我们说不清她究竟有什么病症,总之,她很难为爱默生恪守一个女主人的义务。爱默生喜欢去树林里散步,也喜欢去外国旅行,去外地讲学,

几个星期、几个月不回家。就算他并不是有意逃避家中的慢性顽症

病人,起码,这样的旅行,能使他得到喘息的机会。除了妻子疾病缠身,爱默生最好的朋友梭罗,最亲近的弟弟查尔斯,都死于肺结核。最令人心碎的,却是他的爱子沃尔多五岁三个月时沾染猩红热而夭亡。路易莎•梅•阿尔科特写过她八岁时见到爱默生的情形。沃尔多病了,路易莎的父母打发她到爱默生家里去询问沃尔多的病情。爱默生站在门口。

“孩子啊,他已经死了。”(Child,he is dead.)

孩子的夭亡使爱默生妻子的病情更加严重,从此她再也无法恢复。

这么多的疾病和死亡,爱默生的文字,却从来没有哀伤。这并不是他冷血;起码,我们可以肯定,失去他的娃娃新娘,他的兄弟,他的爱子,对他来说,都是无法抚慰的哀伤。然而,行诸文字以后,爱默生却超越了这些尘世的苦痛,闪现出乐观和理智的光芒。

爱默生是神甫出身,他是一个出色的演讲家,口才极好,但每次讲演,他都是要事先准备草稿的,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为公开讲演写的讲稿。这些讲稿的风格,就是优秀的布道文的风格:沉着,向上,流畅,动人。

康科德镇是爱默生的镇。他的家,就是北桥附近的老庄园(OldManse),他的祖父从自己家里的窗户里,亲眼目睹了美国独立战争的爆发。他自己后来的家,在离康科德镇中心不远处,和路易莎•梅•阿尔科特和霍桑的家是近邻。镇中心广场上,他曾经发表过演说,号召人们反对蓄奴制,反对政府发动侵略墨西哥的战争;死后,爱默生和梭罗、霍桑和阿尔科特也安葬在一起;镇上的墓地“睡谷”,因为有了他们几个,也成了景仰美国人文的崇拜者们拜访的圣地。

老庄园由爱默生的祖父威廉•爱默生建于1770 年,离1775 年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的北桥只有咫尺之遥,从楼上的窗户中,可以看见北桥。这所房子在后来一个世纪中,成为康科德的政治、文学和社会革命中心。

爱默生和霍桑都在这座房子里住过,爱默生在楼上一间房子里起草了他著名的论文《自然》,霍桑则写了《老庄园青苔》,使这座老庄园青史留名。霍桑和他的妻子索菲亚结婚后就在这里居住,你参观时,仍然可以看见他们互相给对方写的情诗,有的刻在窗沿上,有的刻在玻璃上,是索菲亚用她的钻石婚戒刻上去的。他们的情爱,穿越时空,仍然栩栩如生,可惜不让拍照,但你可以从楼下的书店里,买到印有这些用钻石刻在玻璃窗上的诗文的照片。

老庄园的院前,是一片菜园,最初是梭罗为霍桑开垦的,后人重新在这里耕种,每年都专门有人种植时新蔬菜。我带父母来访问时,他们对历史、文学都没什么兴趣,倒是对菜园赞不绝口。我最羡慕的,是他们架的网,防鸟、防鹿、防松鼠及其他偷吃菜果的大小动物们。房子周围的院子四季开放,有多条小径从老庄园通向北桥和康科德河。

2005 年8 月,我第一次去参加了“康科德爱默生读书会”的活动。多少有些敬畏神灵似的,开读之前大家还安静一会儿,低着头听读书小组长说一段话,听起来酷似基督徒向耶稣祈祷,用的词很美丽,那种虔诚也让我感动。我只记得一句祈祷词:Let his Muse beour Muse(让他的缪斯成为我们的缪斯吧),要不是初来乍到装淑女,我肯定要抢一句:我主沃尔多,阿门。(Waldo My Lord. Amen.)

从那以后,和旁人说起,我都管这个爱默生读书班叫“查经班”。

我们那天阅读的是《伟人的功用》(“Uses of Great Men”)(选自《代表人物》,1850 年)。印象很深的是,爱默生显然对当时科学的前沿发展了如指掌,提及了许多科学家,并援用了许多科学的新发现来论证他的观点。

所有的读书会成员说起爱圣人都是毕恭毕敬的,有一位简直是个活字典,考据冬烘,夹了几本泛黄的硬装书,随时查阅,无论说起什么来,他都能够马上找出类似的典故。

提起爱默生的女人观,他一定要强调圣人是女权主义者,还举出爱默生的《妇女》(“Women”)一文为例。我说我没读过这篇论文,但是,即便他的观点与今天有差距,我还是会“原谅”他的,因为每个人,即便伟大如爱默生之人,也会受到时代的局限云云。“原谅”一词令老头子大受伤害,在他眼里,爱默生毫无瑕疵,哪里用我来原谅。

不怪我读Hawthorne(霍桑)和Thoreau(梭罗)时发音有困难,这帮人读起来也是南腔北调,每个人的发音都不同。我看的八卦多,这些前人的思想精髓没有掌握多少,倒是传记读得仔细,将他们七大姑八大姨的摸得门儿清,查经班同学们一定当我是小报记者。

读书读到像这样对作者顶礼膜拜,在我看来,便有些匪夷所思。加上俗事繁忙,后来我就不去了。他们却热心厚道,好不容易来了一个新面孔,将我的照片在爱默生官方网站挂了多时。

从那以后,这个网站不断发展,爱默生所有的著作,包括日记和书信集,都陆续贴了上来。康科德图书馆里还有特别搜集部,收藏这几个康科德作者的专著。刚开始读时还时不时有些心得,很想说出来,待网站上资料源源不断地增加,再看一看图书馆里一排一排书架上都是他们的书,倒反而如释重负:书海无涯而此生有涯,让专家们啃那些书本、写学术论文去吧。

大约也是受了爱默生读书会的影响,我也成“爱默生原教旨主义者”了,在网上读到钱满素介绍爱默生个人主义的论文《个人主义在现代思维中的意义》,长篇大论,东诠西释,我不禁腹诽:你敢肯定爱默生一定是这样想的么?

康科德图书馆的特别收藏

搜搜中文资料,一手的,二手的,三手四手的亦比比皆是。看到爱默生的主要著作都被翻译成了中文,还有众多读者,总是有一种惊喜。我相信开卷有益。

若是向我兜售抽象的哲学,最好是用爱默生那些带有具象的描述性散文。我对爱默生的哲学本身敬而远之,但他的散文却亲切,温和,充满诗意。

爱圣人爱中国——中国新年,康科德图书馆里爱默生图像上方挂了中国结。

在这个明亮的夏天,呼吸一下生命,真是一种奢侈的享受。青草拔节,花蕾绽放,草地上,粒粒鲜花点缀出火红和金黄。空气中回荡着鸟声啁啾,弥漫着松树、乳香草和新割的草地蒸发的甜香。夜晚为人带来期盼的荫凉,于是不再令人黯然神伤。星星穿过透明的黑暗,倾注下它们那些恍然带着精神气质的光芒。在星光下,人好像变成了一个孩子,他所居住的巨大的星球也变成了一只玩具。清凉的夜,好像在用一条河濯洗着世界,为人的眼睛准备着一个绯红的黎明。自然的神秘,就这样幸福地展示出来。所有的生物,都随意分享着玉米和葡萄酒,从未打破的沉默,带着与生俱来的珍宝,并不需要说出一个字的解释。我们不得不遵从世界的完美,在这个世界上,我们的感官兀自交谈。多么宽阔,多么丰富,大自然的每一笔财富,都向人的每一项天赋发出召唤。大自然果实累累的沃土;大自然可以航行的海面;大自然蕴藏着金属和矿石的山岭;大自然长满各种树木的森林;大自然的动物;大自然的化学成分;光、热、吸引力和生命的力量和途径,值得伟大的人用自己的精髓和心灵去浸润和享受。

这里的词汇虽然略显华丽,但相对于其深刻丰富的内涵,却也如照见太阳的那一滴多彩的水珠。自然,在爱默生的思想中,取代了从前由上帝占据的至高无上的地位。

这些人生活在与我们不同的时代。一百年前,宗教崇拜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更重要的位置。霍桑的日记记录了他第一次访问瓦尔登湖的经历。这一天是星期日,霍桑和他的朋友九点来钟从家里出发,准备去瓦尔登湖边走一圈。走到爱默生家门口的时候,他们停下来问路。霍桑乐坏了:大礼拜天的,这个大名鼎鼎的人物居然没打算上教堂!不过,爱默生总算还有点良知未泯,知道惭愧,于是他请霍桑一行先稍微躲一会儿,等镇上的人们都在教堂坐定了,再偷偷摸摸出门。

这么一看,爱圣人像是坐在一个神龛里。爱默生查经班就在图书馆楼下。

下一个星期天,霍桑又“谴责”了爱默生一回。他在睡谷散步时,邂逅玛格丽特•傅勒,两个人聊得高兴时,听到后面有脚步声,还有人呼唤玛格丽特的名字。从绿色的树影中走出来的高个子,就是爱默生。霍桑嘲弄地写道:“别看他是个牧师,他却在安息日在林子里乱逛悠。”爱默生笑着解释说,森林里有缪斯,“轻风里还能听得见窃窃私语”。

更能用具体形象解释任何自然关系的另一个爱默生具象,就是他的“透明的眼珠”。

我第一次读到“透明的眼珠”,是因为哈罗德•布鲁姆在评论纳博科夫的小说《维恩姐妹》(The Vane Sisters )时,提到了这个说法。正好我当时在看一本艾米莉•狄金森的传记,作者引用了爱默生的原文。据说,爱默生和狄金森一样,一生中都有一种莫名的恐惧:害怕眼睛变瞎。

在树林中,我们回到理智和信仰。在树林中,我觉得我生活中发生的一切——不管是耻辱,还是灾祸,大自然都能修补完善(请保住我的眼睛吧)。我站在空旷的土地上,头上浸染着清朗的空气,飞扬到无限的天际,所有渺小的自高自大都烟消云散。我变成了一个透明的眼珠;我变成了虚无;我看见了一切;宇宙的大我的潮流流过我的周身;我是上帝的一部分,我是上帝的粒子。亲近的朋友的名字,听起来也生疏而偶然;兄弟关系,旧相识,主人或仆人,都变成琐事和烦扰。我热爱不受拘束和永远不朽的美。在山野中,我发现了比街道中和村庄里更亲切、更天然的东西。在幽静的风景里,尤其是遥远的地平线上,人享有到的东西,差不多和他自己的天性一样美丽。(爱默生:《自然》,1836年)

爱默生散文的风格,读起来有时候觉得语言有些晦涩,有时候又觉得十分简洁易懂。他的风格很独特,有时候无意间看见一段文字,觉得似曾相识,猜是爱默生的,果然不错。最初我不大想得出如何形容这种风格,知道他所有的演说都要事先写下讲稿以后,就恍然大悟了:爱默生的文字,就是一个博学劝导的演说家的风格,他总是在向人们宣讲着道理,有威力、自信,却循循善诱,不大喊大叫,讲经台上,也能够容许文字的华丽渲染,有时候这种华丽渲染甚至是一种需要。

去图书馆一查,光是爱默生的传记就有好多种,犹豫不定之间,选了一本《爱默生和他的古怪朋友们》(Emerson Among the Eccentrics),盖因自己生性大剌剌随和,对以自我为中心的古怪人物们,总是存有一种恭敬的好奇之心。

卡洛斯•贝克(Carlos Baker)写爱默生,和其他爱默生传记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他着眼的不光是爱默生一个人,而是从他和周围朋友的交往中,来描写他和圈内人的日常生活、思想和人文活动。读完这本传记之后,一个半世纪前的新英格兰乡村,也重现在我的眼前,有时候在丛林里散步的时候,也似乎能够看见爱默生和他的朋友们的身影。

爱默生的时代,是创新的时代。爱默生本人放弃了名利双收的波士顿第二教堂牧师的职位,成为独立知识分子、诗人和演说家;他的许多朋友,一边实验着各种非正统的宗教信仰、乌托邦的社会理想、生活方式,一边创造着脱离英国和欧洲哲学、文学、宗教影响的具有独特生命力的美国文学、哲学和思想。从抽象的形而上的层次看,或许我们都能够看到欧洲的影响,然而,他们的作品和思想,却带有强烈的新大陆的生命力,是美国在思想和文学上逐步走向成熟的青少年时期。

这本传记,使我对几位从前并不熟悉的人物有了一些了解,也成了我继续阅读的导读。爱默生领袖所作的,不过是在身边纠集了一群

“怪才”(odd geniuses)。这帮人除了梭罗终身未娶,其他人除了霍桑,也都不是常人意义上的好丈夫。钱宁(Ellery Channing)一生都在往外逃,小孩子出生的时候他逃得最快;布朗森•阿尔科特(A. BronsonAlcott)总是在试验不同的空想主义的节目,害得他老婆只好出头露面挣面包,最后还是靠女儿路易莎•梅•阿尔科特写书养家。

然而,正是这个具有独立思想和个性的群体,以爱默生为精神领袖,进行了思想、宗教、政治和生活方式上的创新,使美国最终摆脱欧洲的阴影,使自己的一切带上崭新的美国色彩,宣告了美国文学、思想和哲学的独立:爱默生的《美国学者》,是美国思想和学术上的《独立宣言》。

访问攻略

1. 爱默生故居

28 Cambridge Turnpike in Concord, MA

四月中旬到十月

星期四—星期六:上午10 点—下午4 点半

星期天:下午1 点—4点半

电话:1-978-369-2236

导游解说参观费:成年人8美元,老年人和7~17岁青少年6美元,6 岁以下免费

线上商城
会员家.png 书天堂.png 天猫旗舰店.png
会员家 书天堂 天猫旗舰店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png   微博二维码.png
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

微信号:bbtplus2018(工作时间)
电话:0773-2282512(工作时间)

我要投稿

批发采购

加入我们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纪委举/报投诉邮箱 :cbsjw@bbtpress.com    纪委举报电话:0773-2288699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 | 网出证 (桂) 字第008号 | 备案号:桂ICP备12003475号-1 | 新出网证(桂)字002号 | 公安机关备案号:45030202000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