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板块图书分类品牌系列获奖图书图书专题新书上架编辑推荐作者团队
云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十二五”规划教材 中国传统文化 路伟 主编
ISBN: 9787549584147

出版时间:2016-08-01

定  价:45.00

责  编:黄蕊 植天鹏
所属板块: 高教出版

图书分类: 研究生/本科/专科教材

读者对象: 大众

装帧: 平装

开本: 16

字数: 430 (千字)

页数: 332
图书简介

《中国传统文化》为云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十二五”规划教材,包括“绪论”和六章内容。第一章“天:天文和历法”,主要包括天文、历法、计时制、占星术等内容。第二章“地:历史政区地理”,主要包括中国政区的萌芽时期、中国政区的确立与发展、中国政区演变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等内容。第三章“人:物质文化”,主要包括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舟车文化等内容。第四章“人:精神文化”,主要包括经学、史学、子学、文学、宗教、艺术、娱乐、科技与发明创造等内容。第五章“人:制度文化”,主要包括中国人与宗法社会、中国古代社会阶层变化、职官制度、经济制度、法律制度、礼乐制度、教育体制和人才选拔等内容。第六章“神:鬼神文化”,主要包括鬼魂文化、巫文化、神文化、仙文化等内容。

作者简介

路伟,男,汉族,云南昆明人,1963年1月出生于个旧,大学本科毕业,红河学院教授、教学名师,云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红河学院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语言学会会员,云南省语言学会常务理事。国家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曾先后担任过红河学院人文学院中文系主任、副院长、院长。出版专著《语言变异:社会记忆的踪迹》和《云南省元阳县大坪乡阿邬人文化实录》。发表过《云南个旧方言谓词的体范畴》《“夏后、后羿、后稷”的含义与民族融合》等40余篇论文。主持过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省教育厅项目、学校项目各一项。曾主编或参编《教师口语》《中国语文》《语言学概论》等高校教材。主持学校重点课程、精品课程、在线开放课程各一门。曾获红河学院优秀教育工作者(2008年)、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9年)、红河学院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10年)、红河州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10年)、红云园丁奖“最受学生欢迎教师”(2012年)、云南省“高教社杯”教师技能大赛三等奖(2014年)。

图书目录

绪论

一、文化

二、文明

三、中华民族

四、中国传统文化

五、关于本教材

第一章 天:天文和历法

第一节 天文

一、星区

二、三垣

三、二十八宿

四、星次

五、分野

第二节 历法

一、观象授时

二、阴阳合历

三、二十四节气

四、几部重要历法

第三节 计时制

一、纪年法

二、纪月法

三、纪日法

四、计时法

第四节 占星术

第二章 地:历史政区地理

第一节 中国政区的萌芽时期

一、古代传说中的政区

二、先秦时期的政区

第二节 中国政区的确立与发展

一、郡县时代

二、州郡时代

三、道路时代

四、行省时代

第三节 中国政区演变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一、政区演变与中国政治制度的关系

二、政区演变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关系

三、政区演变与中国文化发展的关系

第三章 人:物质文化

第一节 服饰文化

一、服饰的起源及服饰制度

二、服饰礼制

三、中国古代服饰的基本样式

四、妇女服饰

五、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特点

第二节 饮食文化

一、饮食文化概述

二、饮文化

三、食文化

第三节 建筑文化

一、建筑类型

二、建筑特征

三、建筑的文化反思

第四节 舟车文化

一、中国古车的起源与发展

二、中国舟船的起源与发展

第四章 人:精神文化

第一节 经学

一、经学概述

二、经书概述

三、经学的流传

第二节 史学

一、史学概述

二、史学思想

三、著名史学家及其史著

第三节 子学

一、先秦诸子学术的奠定

二、诸子流派

三、秦汉以后子学的发展

第四节 文学

一、诗词

二、散文

三、辞赋

四、戏曲

五、小说

第五节 科技与发明创造

一、四大发明

二、数学

三、农学

四、医学

第六节 宗教

一、概述

二、本土宗教

三、外来宗教

第七节 艺术

一、书法艺术

二、绘画艺术

三、乐舞艺术

第八节 娱乐

一、体育娱乐

二、古代杂技

三、古代游艺

第五章 人:制度文化

第一节 中国人与宗法社会

一、中国人的姓氏

二、中国传统婚姻家庭制度

三、家族、宗族及其宗法制度

四、宗法制度与国家政权

第二节 中国古代社会阶层变化

一、世卿世禄制度与贵族制

二、商鞅变法与军功爵制

三、士族政治与社会阶层的禁锢

四、官绅阶层的形成

五、唐宋以来社会阶层变动的局限性

第三节 职官制度

一、传说时代的职官

二、分封制时代的职官

三、中央集权时代的中央职官

四、中央集权时代的地方职官

五、官秩、爵位、散官、品阶等

第四节 经济制度

一、土地制度

二、赋役制度

三、度量衡制度

四、工商业制度

第五节 法律制度

一、法律制度的起源和特点

二、法律制度的历史沿革

三、中华法系及其主要特征

第六节 礼乐制度

一、吉礼

二、嘉礼

三、宾礼

四、军礼

五、凶礼

第七节 教育体制和人才选拔

一、家庭教育

二、学校教育

三、专门教育

四、科举制以前的人才选拔制度

五、科举制

第六章 神:鬼神文化

第一节 鬼魂文化

一、灵魂观念是鬼魂观念产生的土壤

二、鬼魂的分类

三、鬼魂观念与传统宗教

四、鬼魂所居之地

五、与鬼魂相关的习俗活动

第二节 巫文化

一、绝地天通

二、上古的巫

三、巫的精神特质与中国文化

第三节 神文化

一、神文化产生的社会和文化背景

二、神文化的表现形式

三、如何看待神文化

第四节 神仙文化

一、神仙和神仙信仰

二、神仙文化与中国文化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前言/后记

路伟兄主编的《中国传统文化》就要出版了,可喜可贺!嘱我写篇序文,又让我很惶恐和纠结。叙说一下二十余年来的友谊和温情吧,似乎远离了“序”的要求;评说评说他的《中国传统文化》吧,又恐言不及义、白璧添瑕。于是一拖再拖,迟迟交不出文字。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为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为荣。中国传统文化不仅记录了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发生、演化的历史,而且作为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风俗习惯等,早已深深融入每个中国人的血脉,数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思想方式,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

五四运动以来,人们往往以西方文化为参照,不断对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精神展开热烈的讨论,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种种认识,如:中国文化是人的文化,西方文化是物的文化;中国文化是内省文化,西方文化是外求文化;中国文化是重情文化,西方文化是重智文化;中国文化是伦常本位文化,西方文化是个人本位文化;中国文化重统一性,西方文化重差别性;中国文化重人文精神,西方文化重科学精神;中国文化重直觉体悟,西方文化重逻辑分析;等等。这些说法无疑都是正确的,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中西文化传统的不同特征。但这些说法又不免以偏概全,流于表面化。如何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乃至中西方文化,仍然是值得探究的课题。

中国传统文化就其外在特征而言,通常有这样的认识:(1)中国传统文化有统一性。它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以华夏文化为中心并汇集国内各民族文化的统一体,在中国历史上的任何时刻都能够保持其完整和统一,从未曾分裂和瓦解过。(2)中国传统文化有连续性。它不像埃及、巴比伦和希腊文化那样,在发展中产生过中断和空白。中国文化虽历经沧桑、饱受磨难,但数千年来传承不辍、成就斐然,其文化诸门类都有完整、连续的发展。(3)中国传统文化有包容性。它兼收并蓄,和合包容,一方面,汉民族文化与周边少数民族文化能够长期相互融汇,取长补短;另一方面,中国文化能以博大的胸怀积极吸收外来文化,如佛教文化的中国化。(4)中国传统文化有多样性。中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在中国文化统一体内部的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绚丽多姿、丰富多彩,诸如楚文化、晋文化、秦文化、燕赵文化、齐鲁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蒙文化、藏文化、苗文化、彝族文化、伊斯兰文化,等等,各具特色。

中国传统文化就其内在品格而言,大体可概括出这样一些特征:(1)人文传统。即有别于其他重自然(如希腊)或超自然(如印度、希伯来)的文化类型,中国文化自成一种“敬鬼神而远之”的重人生、讲入世的人文传统,思考的是人类自身的存在和发展,人被视为“万物之灵”。所以,孔孟讲天道即人道,老庄主张任人之个性自然发挥、自然发展。(2)道德意识。即崇尚道德,高度重视伦常规范和道德教化,中国文化是以“求善”为旨趣的“伦理型文化”,齐家、治国、平天下皆以“修身为本”,有无德行构成人们行为评价的直接依据。所以,孔孟提倡仁、义、礼、智、信,主仁政、斥苛政,讲以德服人、得道多助;老庄主张绝仁弃义、绝圣弃智,实际上是要摒弃道德的虚伪性,追求道德的纯粹性和绝对性。(3)和谐意识。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天人合一”),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中庸协和”),强调邻邦和谐共处、共同发展(“协和万邦”);主张“和为贵”“和而不同”,追求“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生活方式和处世态度,崇尚和谐有序的道德社会。(4)理想主义。即向往和追求“天下有道”的社会,中国先哲各家各派都把“道”视为一种尽善尽美的有序、和谐的状态,以此作为人类追求的理想人生和理想社会的共同目标。所以,儒家讲“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道家追求“小国寡民”“至德之世”的自然世界,墨家向往“天下之人皆相爱”的爱的世界,都表现出鲜明的理想主义倾向。(5)整体思维。即视万物为一整体,长于用整体的观点和视野观察与把握事物本质,追求统一,反对分裂,强调“天人合一”“万物一体”“阴阳和谐”等。(6)宽容品格。即主张“严以律己”“少责于人”“以德报怨”“厚德载物”,以宽容大度的胸怀包容一切。如儒家强调“君子尊贤而容众”“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道家强调“常宽容于物,不削于人”“圣人并包天下,泽及天下”。(7)坚韧品格。即刚健有为、积极进取的精神。中国文化强调“有为”“自强”,所谓“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孔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象传》),要求人们积极有为、勇于进取,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

当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和特征远不止这些,历代学者均有积极探索并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可谓见仁见智,看法不一。路伟兄的这部书,无疑又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作出的新探索。它让我们感到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人们接触过太多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文化》《中华文化》《中国文化概论》《中国文化史》之类的著作或教材,数不胜数;“陌生”的是,这本书从形式到内容都让人耳目一新。我以为主要有以下特点:

其一,结构新颖。全书按照“天”“地”“人”“神”的框架进行编撰。“天”主要讲天文、历法、计时制、占星术。“地”主要讲地理沿革、政区变化。“人”又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三大板块。其中,“物质文化”涉及服饰、饮食、建筑、舟车;“精神文化”包括经学、史学、子学、文学、宗教、艺术、娱乐、科技与发明创造;“制度文化”涵盖宗法制度、官绅制度、职官制度、经济制度、法律制度、礼乐制度、教育制度。“神”主要讲鬼魂文化、巫文化、神文化、神仙文化。全书共六章,结构新颖,布局合理。我们常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来形容人学识渊博,此书新颖的体例结构,正符合人们的认知习惯和知识要求。

其二,内容有新意。全书将中国传统文化囊括于“天”“地”“人”“神”的框架中,但又以“人”贯穿始终,因为一切文化都是人的文化,离开了人,便无文化可言,所以在作者看来,“天”是人所认知的“天”,“地”是人所认知的“地”,“神”是人所认知的“神”。人是文化的主体,文化是人创造的文化,这一理念正是作者撰写本书的核心和指导思想。而且,作者努力追求“理论性和实用性的有机统一,点和面的有机统一,继承性和创新性的有机统一,系统性和针对性的有机统一”,这些都在书中有很好的体现。

其三,定位准确,适宜普及。本书是云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十二五”规划教材。作为教材,我以为应该体现这样几个特点:(1)准确定位。编写这本教材作什么用?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的?这就是定位问题,一要考虑“层次定位”,即这是研究生教材、本科教材,还是专科教材,不同的层次有不同的要求,也就有不同的编法;二要考虑“性质定位”,即这是用于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的,还是用于专业选修课、通识选修课的,不同的课程类别也有不同的要求;三要考虑“目的定位”,这与性质定位密切相关,即教材的目的和任务何在。教材定位是编写教材的指导思想,只有定位明确、定位准确,才可着手编写。(2)注重体系。教材的体系性不同于学术专著的体系性。学术专著的体系性建基于作者理论观念的形成和发展中的严密逻辑,强调著者观点的独创性、原创性,强调言人之所未言,见人之所未见。而教材的体系性则主要指叙述上、结构上和内容上的要求。叙述上,强调对本学科领域最优成果反映的广阔性(包容性)和准确性,即教材编写不是为发表著者的一家之言,而是应该综合本学科国内外主要的成果;结构上,不是拼凑各种观点或罗列各种成果,而应作出合理安排,形成有机体系,给学生提供明晰的、条理清楚的专业知识框架;内容上,要注意学科关联,处理好与其他相关教材的关系。(3)切合实际。编写教材,是提供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所需,最终是为了用。首先,编写内容要切实反映教材的定位要求;其次,论点要明确,线索要清楚,分量要适中,详略要得当,语言要简明。(4)重视方法引导。即不仅告诉学习者现成的结论,而且把科学思想和方法注入教材中,注重思维和方法的引导,以帮助学生逐步掌握自己追踪学术发展的本领。(5)体现专长。教材编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科研项目和个人探索,而是要传承学科共识,但仍需在传承学科共识的基础上充分反映学术前沿、体现学术创新。因此,适度将作者的学术思考、研究所得放进教材中,使研究与教学结合起来,这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激发起他们关心学术、投身于学术研究的热情。综观路伟教授主编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以上几方面均有较好的体现,无疑是一部定位准确、适宜普及的规划教材。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厚重,值得探讨的问题很多,相信路伟教授主编的《中国传统文化》会给您一些有益的启示。

是为序。

白云

2016年8月1日撰于昆明一得斋

编辑推荐

《中国传统文化》构建了“天”“地”“人”“神”的编写框架,其中“人”的部分内容较多,又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三部分。力图做到理论性和实用性的有机统一,点和面的有机统一,继承性和创新性的有机统一,系统性和针对性的有机统一。可供高等院校本、专科学生学习使用,也可供其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人士学习参考。

线上商城
会员家.png 书天堂.png 天猫旗舰店.png
会员家 书天堂 天猫旗舰店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png   微博二维码.png
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

微信号:bbtplus2018(工作时间)
电话:0773-2282512(工作时间)

我要投稿

批发采购

加入我们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纪委举/报投诉邮箱 :cbsjw@bbtpress.com    纪委举报电话:0773-2288699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 | 网出证 (桂) 字第008号 | 备案号:桂ICP备12003475号-1 | 新出网证(桂)字002号 | 公安机关备案号:45030202000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