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板块图书分类品牌系列获奖图书图书专题新书上架编辑推荐作者团队
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系列论坛文集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丛(第五辑) 余斌 佘远富 主编
思想政治教育最新研究成果
ISBN: 9787549585007

出版时间:2016-08-01

定  价:72.00

责  编:陈艾利
所属板块: 社科学术出版

图书分类: 政治/军事

读者对象: 高校教师 理论工作者

上架建议: 思想政治教育 马克思主义
装帧: 精装

开本: 32

字数: 450 (千字)

页数: 572
纸质书购买: 当当
图书简介

本书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文件精神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主题,共收录论文50余篇,分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理论与实践创新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与学科建设研究”“新媒体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五编。全书所收论文视角新颖,内容广泛,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生机勃勃的现象。本书是在“2015年全国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研讨会”所收论文的基础上,择优录用、修改汇编而成。该会于2015年6月在江苏扬州大学召开,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扬州大学联合主办和联合承办。

作者简介

余斌,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原理研究部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思想政治教育。主编有《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丛》第一、二、三、四辑。

佘远富,男,1966年5月生,汉族,江苏如皋人,中共党员,研究员。2013年9月起任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教育管理、科技哲学等研究。出版编著2部,在《中国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研究》、《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江苏高教》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发表研究论文40多篇。

图书目录

序言

以马克思主义指导“立德树人”,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邓纯东)

特稿

1、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四个步骤(刘建军)

2 “立德树人”必须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基(余斌)

3被遮蔽的思想光芒——恩格斯晚年的三大贡献(布成良)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1价值观“最大公约数”的可能与求取——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析(刘朋)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逻辑(王永友 史君)

3社会治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王海传)

4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的困境及进路探析(蔡普民 常晨然)

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理论与实践创新研究

1对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与引领社会思潮的思考(李春华)

2提高意识形态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张彦台 赵晋津)

3论中国共产党政治传播的原初出场(王飞)

4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我国人民政协的重要实践范式(仇小敏)

5中国梦主题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文建龙)

6当前高校宣传思想阵地管理的困境及其化解(蔡勇)

7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意识形态的引领整合(陈晓莉)

8政治认同:内地高校港澳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路径优化(王潇斌 骆文伟)

9 家风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同一性及现实途径研究(王福山)

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与学科建设研究

1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三个维度(孙其昂)

2中美军校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任会芬 傅婉娟)

3文化发展际遇下思想政治教育权威的建构(单连 春徐蕾)

4论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层次性(付安玲张耀灿)

5思想政治教育公共性研究论纲(侯勇)

6日常生活理论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逻辑(揭晓)

7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孔宪峰 周秀红)

新媒体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1论自媒体时代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建构(姜玉齐)

2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及路径选择(曾庆桃)

3“大V”网络话语权传播及正能量传递解析(丁慧民)

4积极应对新媒体环境下的意识形态挑战(朱燕)

5反思与创新: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文化建设(马可)

6新媒体环境下创新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路径选择(孙晓晖)

7新媒体时代党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杨婧 韦泽)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

1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逻辑结构探讨(赵丽华)

2试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十“点”(陈巧玲)

3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教学的思考(赵继伟)

4“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慕课混合式教学改革模式探索(翁贺凯 蔡麒龙 陈娟)

5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MOOC”教学与课堂教学有效契合研究(曲洪波)

6“问题教学法”研究十年的回顾与展望——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为例(龙海平)

7参与式教学的实施策略——基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的探索(董一冰刘静)

8社会调查:“概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重要形式——基于西北政法大学的经验分析(李云)

9对将“概论”课教材体系转换为教学体系的探索(张保均)

10新形势下军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强化三种意识(卢继元张国)

11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接地气”——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为例(刘贺青)

12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亟需强化思政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梁海峰)

13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视阈下的大学生廉洁教育(张勇)

14生命在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价值追寻(马宝娟 饶桦)

序言/前言/后记

序言

以马克思主义指导“立德树人”,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

邓纯东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与扬州大学联合主办的“2015年全国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研讨会”,于2015年10月23日至25日在江苏扬州举行。扬州大学党委书记姚冠新,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双传学,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洪流,扬州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叶柏森等领导出席会议并致辞。研讨会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宣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主题,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思想工作的理论与实践创新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与学科建设研究”、“新媒体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等方面展开深入研讨与交流。在主办方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和扬州大学的竭诚合作和共同努力下,通过承办方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的辛勤工作和热忱服务,以及全国各地赴会学者的关心支持和大力配合,研讨会取得了圆满成功。

扬州大学党委书记姚冠新教授在致辞中指出,扬州大学历来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坚持在继承中创新,在实践中发展,形成了具有扬州大学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坚持党委的领导,统筹思想政治教育的力量和资源,形成了各个部门协调联动的思想政治教育格局 ,构建了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自动化,规范化的体系。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双传学教授在致辞中指出,高校是意识形态的重镇,提升思想力,洞察力,凝聚力,不为各种错误所扰、所困、所惧是我们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共同责任。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很多新的变化,尤其是环境、条件和对象,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马克思主义性质没有变,需要我们始终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评判是非曲直的度量衡,引导人们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洪流在致辞中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这就要求各级高校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大力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建设,充分发挥思政理论课对“稳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渠道”的重大作用。

我作为主办方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领导,有责任和义务为研讨会定准基调、把握正确方向。我在研讨会上强调了以下几个观点:一是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站稳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重要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中国共产党依据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对青年学生的思想品德、价值立场进行教育的一门课程,这个大前提;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理直气壮地,旗帜鲜明地在高校做好对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观教育,因为对青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观教育是存在于任何政党、国家、制度的普遍现象和做法;三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当前存在着不被重视,甚至边缘化的倾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去扭转这一倾向;四是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问题的原因有很多,但归根结底还是要回归到自身中去寻找原因,才能更好地解决这一难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樊建新教授作了《思想政治教育与意识形态斗争》主题报告,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关注社会热点和理论思潮,要主动肩负起与错误社会思潮作斗争的责任,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导权和话语权,捍卫对中央精神、中央决策的解释权。中国人民大学刘建军教授作了《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四个步奏》主题报告,认为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四个步骤。江苏省委党校布成良教授作了《被遮蔽的思想光芒——恩格斯晚年的三大贡献》主题报告,认为恩格斯在晚年有三大突出的理论贡献。来自全国各地的思想政治教育界代表在小组讨论环节深入探讨,踊跃发言;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经验总结给我们很多的启发……我们相信,这次研讨会的召开对于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本次研讨会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与地方院校共同举办的第五次全国性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研讨会。与高校联合举办学术研讨会的模式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和完善,理论研究和教育教学实践的平台得到进一步拓展,汇聚观点、聚集人才、沟通联系、成果展示、共同提高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

2015年2月,研讨会征文启事在《马克思主义研究》、《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发布之后,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党政机关政工干部、高校党校教师、科研机构研究人员、企事业单位人员以及博士、硕士研究生等踊跃投稿,大会共收到论文520余篇。在“以文赴会,文优为先的原则指导下,组织专家进行严格评审,最终确定200篇论文入选本次会议。本次研讨会首次增加了优秀参会论文评选和表彰的议程,共评选出优秀论文16篇。这本论文集是在参会代表提交的论文基础之上,择优选用,修改汇编而成的。文集的作者来自全国各地各界,大多数是长期从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他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辛勤耕耘,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文集的论文也是他们长期思考和研究的结果。文集的研究成果涉及广泛,既有宏观层面的综合考量,又有微观层面的细致分析;既有对问题的高度共识,又有不同观点的争鸣;既有对现存问题的深度剖析,又有对未来发展的高度展望。这些研究成果对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借此机会,我谈几点个人看法。

一、坚持“立德树人”,必须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话语权

教育乃立国之本,立德为育人之基。立德树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是社会进步的基石,也是中华民族振兴和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证。在价值观多元并存、社会思潮涌动的当代中国,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问题,不仅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导向,更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和命运。

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坚持立德树人,是我国社会转型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再次确立了“立德树人”作为我国教育和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一切教育活动的基础,强调坚持“立德树人”,就是要求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而且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生群体特别是大学生群体的教育之中,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是对我国教育事业长期实践经验的深刻认识,是党站在新时代的战略高度对教育事业尤其是高等教育事业做出的重要科学论断,为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把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提升到了崭新的高度。

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加强立德树人的关键,是要增强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权。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高校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强化思想引领,本质上就是要掌握话语权。在思想多元化、传媒现代化的当代社会,掌握话语权才能争取群众、教育青年学生,才能推行主流价值观。从现实来看,社会主义道德只能建立在强调全面和整体利益、主张集体主义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基础之上,而不能建立在鼓吹私有制、单纯主张“经济人”假设的西方意识形态基础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我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不能照搬西方的标准。当前,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复古主义,以及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潮暗流涌动,极大地扰乱了青年的视野。如果不重视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就不能增强青年学生的辨别能力,就会丧失党在意识形态领域对青年学生的领导权。

话语权问题关系到德育教育的成败,关系到社会思潮的走向。在马克思主义看来,话语权并不是社会自发的产物,而是理论研究者和宣传者的历史使命。马克思主义德育思想认为,人的道德和思想并不是环境压力下的被动产物,相反,正确的教育可以塑造新人,并依靠其改造环境,这是社会实践的内在逻辑。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旧唯物主义教育观时曾指出:“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显然,仅仅像旧唯物主义那样肯定教育和环境对人的重要影响,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看到人对教育和环境的积极改变,看到人的能动的实践活动对教育和环境的决定作用。从后者的意义上说,教育者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对于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尽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是对特定历史环境的客观实在的反映。但是由于反映方式的复杂多样性,导致了大学生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形成的复杂多样性。它对客观实在的反映可能是直接的,也可能是间接的,还可能是折射的。所以,对大学生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等方面的问题,既要重视社会存在对其的决定作用,但也不能忽视反映方式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的制约和影响作用。教育者本身也要受教育,要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只有这样,马克思主义话语权才能得到巩固,才能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工作中发挥引领作用。

二、坚持“立德树人”,必须正确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当代中国坚持立德树人,需要科学地借鉴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育人思想的精髓部分,摒弃其糟粕成分。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也蕴育了源远流长的道德文化。“立德树人”既基于树立德行,更重在培养人才。早在战国时期我国先贤就提出:“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阐明了树立高尚道德、践行道德修养、实现道德理想对于人生的首要意义。我国古人还提出:“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指出了人才培养对于社会长远发展的重要意义。宋代学者司马光在《资治通鉴》更指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明确指出了“树人”先“立德”的道理。

我国自古以来就强调“德”的重要作用。“立德、立功、立言”在儒家思想中被看作是最完满的人生理想。而在高尚的道德志趣、成功的社会实践、体系化的思想理论三者中,“德”被作为第一位的、基础的要素。在国家和社会治理层面,《论语•为政》强调:“为政以德”,把“德”视为国家治理之基,描绘了“仁政”的美好愿景。而隋唐时期经学家孔颖达注释《左传》时则认为:“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圣德立于上代,惠泽被于无穷。”蕴含了将“德治”与“法治”相融合的朴素思想,进一步拓展了“立德”的内涵。在社会公德和个人道德层面,中国古人强调“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无信不立”,等等。这些都对当前我国坚持立德树人具有重要作用。

坚持立德树人是中华文化传承和中华民族振兴的客观要求。中外历史经验表明,一个社会如果没有道德共识,往往会失去道德追求和行为底线,走向无序和混乱。如果没有主流价值和道德共识做导向和支撑,一个国家的民族意志就会涣散,难以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就难以实现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和谐。坚持中国特色和弘扬爱国主义,坚持振兴中华民族的导向,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向。在新时期立德树人,就是要引导青年对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怀有敬畏之心;围绕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规范,引导学生形成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态度和能力。同时,教育学生以开放的心态对待世界文化,既要积极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又要坚定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培育文化自觉意识。通过教育积极正面的引导,传统文化不但可以得到传承,而且可以使青年学生更为坚定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唯其如此,中国的青年学生才能在全球文化的盛宴中,领略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强劲脉动,才能把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源转化为现代中国人可践行的“德”。

需要指出的是,重视传统文化中的“立德”思想,并不是要全盘吸收其观点和成份。要科学地看到,我国古代所强调的“德”、“人”,在内涵上不同于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新时期所要立的“德”、树的“人”。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所强调的“德”是广义的,既涵盖价值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也包含基本道德层面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与个人品德等;我们所要树的“人”也是全面的,即拥有高尚品德和健全人格,为社会主义事业所需要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人。

三、坚持“立德树人”,必须切实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创新

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坚持立德树人,在当前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样化日益发展,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社会思想文化越来越多样多变多元且频繁交流交融交锋,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我国改革发展中的许多矛盾问题也反映到大学生头脑中。大学生眼界开阔、思维活跃、信息丰富,在成长过程中难免受到一定的干扰和冲击。由于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物质主义倾向、自由主义倾向在我国社会思想界占有了一定市场,物质依赖和精神匮乏的矛盾开始突出,部分大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道德理念失范、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失等问题和现象。在社会转型、各种价值观相互激荡的时代背景下,唯功利论、极端个人主义等负面社会思潮甚嚣尘上,导致青年学生在道德领域中的实践危机。同时,由于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多项职能,致使对德育领域还局部存在着“说起来重要、 做起来次要、 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在社会上也出现了对教育者作为高校道德示范重要主体的认同危机。从外部来说,西方敌对势力对我进行“西化”、“分化”、“和平演变”的政治图谋没有改变,反而打着学术探讨、访问交流、项目资助等幌子更加隐蔽地对我国高校意识形态领域进行渗透。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宪政”、“解读历史”、“生态”、“反恐”、“时尚”等日常生活性的新型话语工具,塑造新的“全球共识”,以政治和历史话题、全球性话题制造话语工具,抢夺话语权,借机植入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社会环境的这种变化对高校立德树人教育带来了新的难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部门要有效应对这一挑战,当前应重视做好以下工作:

首先,是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的研究和协同应用。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批判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阶级本质与历史局限,揭露其所宣扬的所谓“普世价值”的虚伪性和欺骗性,教育引导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自觉和道德自律。要解决好科研与教学、思政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学生工作与教学工作、学校其他工作与立德树人工作的“两张皮”现象,真正在高校中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其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是由社会主义主导价值思想、共同价值理想、核心价值精神和基本价值观念等一系列内容构成的完整体系,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的共同思想基础。新时期的立德树人,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理论导向和行动指南,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坚定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始终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大学生成长的精神支撑和精神支柱;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积极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其三,切实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课程建设,强化专业课育人功能,努力开发开设更多有吸引力、为学生所喜欢且与经济社会发展贴得很紧的课程,给学生更多的课程及专业选择权。主动推动教材改革,使教材丰富鲜活,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充分体现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历史文化,充分体现百余年近现代前赴后继的革命传统,充分体现当代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扭转教材、讲义陈旧现象,杜绝教材“西化”现象。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改变“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方式,逐步变“教为主”转为“学为主”,更多地体现因材施教。改革实践教学,让广大学生深入基层,广泛感知社会、了解国情,增进与党和人民的感情,培养家国情怀和真切的社会责任感。

最后,要着力提高广大教师的立德树人能力和水平。建立健全教师理论学习制度,加强对教师政治学习的组织,努力让教师更多地跟踪思想理论领域的前沿问题和争论焦点,及时了解中央的相关精神和工作要求。引导和帮助教师加强社会实践,从中了解世情、国情,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时效性和说服力。从根本上拓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视野和路径,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水平和境界,从而扩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效果和作用。对马克思主义有信念、有定力,方能行稳致远;对中国梦有信心、有努力,方能知行合一。坚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创新,一定可以开辟“立德树人”的新境界。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邓纯东

编辑推荐

★本次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主办,权威、科学。

★全书所收论文视角新颖,内容广泛,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生机勃勃的现象。

★本书所收论文的作者均为全国高校、科研院所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充分反映了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和实际工作者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思考,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较强的实际工作指导意义。

★本书也是《思想政治研究论丛》(第四辑)的延续。

线上商城
会员家.png 书天堂.png 天猫旗舰店.png
会员家 书天堂 天猫旗舰店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png   微博二维码.png
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

微信号:bbtplus2018(工作时间)
电话:0773-2282512(工作时间)

我要投稿

批发采购

加入我们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纪委举/报投诉邮箱 :cbsjw@bbtpress.com    纪委举报电话:0773-2288699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 | 网出证 (桂) 字第008号 | 备案号:桂ICP备12003475号-1 | 新出网证(桂)字002号 | 公安机关备案号:45030202000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