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板块图书分类品牌系列获奖图书图书专题新书上架编辑推荐作者团队
黄现璠自述 黄现璠 口述 甘文杰 甘文豪 甘金山 整理
中国著名历史学民族学家、八桂学派和无奴学说创始人——黄现璠。
ISBN: 9787549500383

出版时间:2018-10-01

定  价:128.00

责  编:罗财勇 潘海宁
所属板块: 文学出版

图书分类: 自传

读者对象: 大众读者、民族研究者

上架建议: 文化、历史、人物传记
装帧: 精装

开本: 16

字数: 520 (千字)

页数: 460
图书简介

本书稿是甘文杰、甘文豪、甘金山根据历史学家黄现璠教授生前的口述、调查报告、日记等整理的著作。书稿分为七部分,叙述了黄现璠对其先祖血统和事迹的遥忆、民族文化的综叙、业师授业的感恩、日本民俗的历史研究、少数民族调查以及识别工作等方面内容。其中,黄现璠作为历史学家和民族学家,在研究中日民俗、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称谓的历史演变以及民族识别方面均有独到的见解,其研究结论具有较大的史料价值。总的来说,书稿大部分内容来自黄现璠的口述,少部分取自其曾经撰述的调查报告、日记和文稿,从多个角度展现了黄现璠高风亮节的一生以及在学术上孜孜以求的精神。

作者简介

黄现璠(1899—1982),中国现代历史学家、民族学家、人类学家和教育家,中国现代民族学奠基人之一。此书稿由黄现璠的后人根据录音及相关资料整理而成。曾在北京师范大学攻读历史学九年,后留学日本东京帝国大学。他一生致力于历史学、民族学研究五十年,成为壮学开山祖师以及中国第一个民族学派“八桂学派”的开拓者和当代历史学界“无奴学派”创始人。

图书目录

目录

第一部分

一、故乡...... 2

二、生于干栏...... 8

三、家世...... 12

四、姓名文化...... 18

五、启蒙教育...... 20

六、追月夜读...... 25

七、改名换姓...... 28

第二部分

一、三师四年...... 32

二、缘起司马迁...... 35

三、声援韦拔群...... 38

四、相识叶一茅...... 41

第三部分

一、九年寒窗...... 46

二、神交顾炎武...... 56

三、高才硕学王桐龄...... 60

四、经世大家萧一山...... 67

五、通儒达士邓之诚...... 69

六、“士大夫”陶希圣...... 76

七、疑古导师钱玄同...... 83

八、一代夫子陈垣...... 95

九、蓓蕾学社...... 102

第四部分

一、东京下宿屋...... 110

二、和室...... 117

三、襖与障子...... 122

四、叠席...... 127

五、垫席...... 133

六、北师大留学生...... 137

七、贷学金...... 142

八、大学院生...... 147

九、东洋史学...... 153

十、研究法和史学观...... 158

十一、访贤交友...... 166

十二、东京生活...... 176

十三、参观日本孔庙...... 180

十四、上野赏樱...... 186

十五、回国...... 191

第五部分

一、广西大学任教...... 194

二、白鹏飞校长二三事...... 196

三、拒高事件...... 200

四、师友林砺儒...... 203

五、避难榕江...... 207

六、边区教育考察...... 215

七、大有乡苗民生活和民俗调查...... 222

八、加入农工党和参加进步活动...... 231

九、领导护校与迎接解放...... 234

第六部分

一、赴京进修和参加示威活动...... 240

二、参加中央民族访问团工作...... 248

三、参与民族成分识别工作...... 269

四、开展民族调查和参与民族事务工作...... 370

五、组建广西历史文物调查工作组...... 380

六、筹建广西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 383

七、参与自治区建立讨论...... 394

八、人大会议发言和提案...... 404

第七部分

一、社会活动...... 414

二、教育理念及创办“业大”...... 422

三、宁鸣而死...... 430

后记...... 438

序言/前言/后记

代序一

当代历史学和民族学的趋势之一,便是收集“口述历史”资料。毋庸置疑,黄现璠先生是中国现代“口述史料”收集领域的先知先觉者和高掌远跖者,诚可谓“先贤别具一只眼,壮士不凝滞于学;遥目乾坤独倚栏,要踏前人未涉路”。黄现璠先生这种“为学贵自辟”以及治学讲求别开蹊径争当先锋的学问实践,犹如人生双面镜,反射出梦想和奇异的双重色彩,照出镜子对面人物自我努力成就的正大光明正面形象以及镜子背面人物暗淡的生命投影表象。

《黄现璠自述》(以下简称《自述》)的叙事就像梦一样,是借助于人们耳熟能详的已知概念和世人对壮族文化中一知半解的虚幻模糊认识而架构起来的。这些概念和说梦认知,附在作者所见所闻的事实上,通过作者有条不紊地娓娓道来以及使出浑身解数的释梦稽疑,最终实现了作者试图让隐藏在文明深处的历史真实得以通俗化的梦想。

《自述》透现出作者的诸多热爱。对故土风物、民族文化、宗教语言,作者一直怀有浓厚的恋山恋水情愫和强烈的人文关怀。作者出生在神山下,成长在左江边,故在《自述》开篇作者便对家乡风光赞不绝口。黄现璠先生生前曾为左江畔举世闻名的岩画撰过一篇长联,咏史怀古,盛赞故土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创自古以来壮族文人书写长联之始,不失为壮族风物的千古绝唱,现录如下:

五百米左江岩画,独缀半壁河山,惹起多少游兴。泛舟水上眇觌,悬崖亿丈绘丹青,神来之笔色未蚀;壮锦粲焕,鹰鹞峰回,彩禽戢翼,乾坤气象飞动。倚筇登高近瞥,片段朱描丰富图,浓淡涂抹总相宜;勇士雀跃,白猴嬉闹,鹊笑鸠舞,大地生机盎盎。方圆盈鸣:青蛙叫春,鹧鸪吵夏,噪鹛啭秋,鸬鹚啼冬,喧喧四季;相配着浪拥棹声,僚歌仙籁,天琴老调,铜鼓叮咚,恰奏出自然乐韵,壮家八音和。憩坐浮想联翩,翫味杲食晨曦,霞餐那温,霭吞牧童,奥岵吸翠;又添些落阳唤渔,余晖袭岭,雾锁炮台,风洗连城,凑齐了婉妙奇观,谁能争胜概。触景怀涌逸致,谩忆叠峦晴雷,塘藻托星,孤帆倒影,虹射瀑布;更佐附万顷波光,明仕田园,溶洞钟乳,三月三节,边陲丽姿伴咏雩,无处不菁华。暮归木洲望苍穹,翘首与黄昏约会,顾盼烟岚随陪衬,岜莱闲话夕照妍。共君唱一首:风物还是崇左美!

数千年桂西古迹,敷陈骆越文明,留下几许玄谜。尊诚轻敲叩问,米洛甲凌空捉刀?抑或布洛陀挥毫?都老鹤立,蚂昂首,咽尼旁置,写意祭祀图腾。持杖踞矶遥思,郭外遗徽遍邑野,扶绥恐龙依稀辨;敢造贝丘,螺壳蚌斧,双肩锤铲,尽皆远昔化石。纵横散落:原始巨齿,绳纹陶罐,熠熠玉戈,鼎器碑铭,煦润彦哲;再增以呈屯穴葬,全茗摹刻,太平城垣,板麦塔雕,翕集得先贤智慧,勿道南荒蛮。凭册稽考前事,典记露顶跣足,棉帛勒额,译吁宋帅,桀骏猛将;兼而有中越王绩,少卿豪杰,巾帼阿侬,延陵国昌,贵寓辞英雄精神,虎啸震六合。土俗字载祖世,素闻麽经赐教,伏羲兄妹,花婆圣母,牛皇诞拜,汇琢饰陆驮蛇郎,巫觋鸡卜,驱鬼解邦,刘三女太,信仰传说流峒寨,装点成史诗。堤畔漫步香梦旅,枝摇鸟语沐心醉,徜徉芳丛作莺吟,莫辜负毓秀钟灵。娱酒弹两曲:碧嶂满窗故乡好!作者原注:“那温”系壮语,意指弯月形梯田;“岜莱”系壮语,意指花山;“咽”“尼”皆壮语,意均指铜鼓;“刘三女太”即刘三姐。

左江岩画现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填补了中国岩画类世界遗产名录的空白。笔者以为将壮学宗师黄现璠生前撰写的这600字长联刻入石碑立于扶绥左江岩画旁供游人欣赏,实为相得益彰。

紧接其后,《自述》以情深意长的口述语言,向读者敞开心扉,畅谈了其青少年时代求学时品尝到的酸甜苦辣以及追梦历程。当中的“追月夜读”一节所散发出的励志精神,引人沉思,催人奋进。笔者深信,黄现璠先生少时“追月夜读”的传奇经历,百年后定会与古贤“凿壁偷光”“囊萤照雪”“映月读书”一样,成为世上刻励于学勤奋求知的传世典故。

《自述》透现出作者生前的诸多梦想。作者生前梦想从一贫如洗微不足道的人生苦境中见到光明;梦想为甘家俍人英雄血统光宗耀祖;梦想以学问出人头地;梦想自我修炼的文人精神能够传世不朽。《自述》呈现出的作者万般努力的形象、生而逢时的机遇以及发人深省的言传,告诉人们:作者的这些梦想,最终都化为现实,而不是虚幻梦呓。而作者将梦想变成现实的方法,《自述》中没有好为人师的表述吐露,只能靠读者在精读《自述》的过程中细细品味心领神会。

《自述》中有作者的诸多礼赞。作者以感情充沛的语气,对妻子、老师、学生、同窗、同乡、同事等,均给予了发自肺腑的评功摆好,体现出作者向来对人嘉言善行的处世态度。相对而言,作者历来对事对学问万分较真而非要辨明是非、绳愆纠谬的治学之道,同样在《自述》中有一些反映。

《自述》中有作者的诸多关注。作者关注国家兴亡、民族盛衰、教育沉浮以及社会时事、学术之道……所有这些关注皆体现出作者拥有的深厚忧患意识和人文关怀。无须对《自述》做深入细致的探讨便能发现,作者终生追求民族平等、人人平等的理想,始终若一贯彻在作者生命史上的人生实践活动中,躬身笃行。即便作者在追求实现这种理想的过程中碰得头破血流以及为此蒙冤受屈二十余年,依然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可见镜子背面人物暗淡的生命投影只是外见表面现象,反衬出镜子背面倒影的整体人物形象高大。无须对《自述》的内容做全面介绍,仅从《自述》所列章节标题中便可知道作者口述的梗概。从中可以发现,作者追求真理的执着,远胜于众多同道中人。在其中“民族确认与民族成分识别”“宁鸣而死”的两节,作者主张的“无民族识别论”“无奴隶社会论”,勇敢突破主流思维和乡曲学术观,树立了大破大立的新思维多元观,由此成就了作者逝后被公认为八桂学派、无奴学派创始人的牢固地位。

《自述》中作者通过对所参与和领导的数次广西少数民族调查的口述,全面言及了壮族支系及其自称他称的含义。作者有关这方面的表述意图,不是让读者去发现和认识一个“新世界”,而是期望读者通过阅读《自述》去跨越民族认识中存在的混浊和偏见,回归中华各族人民历来和平相处平等相待的道德本原。

读罢《自述》的最后一节,会使人们联想到作者晚年长期身处的艰难学术环境,由此使得作者从中发出“宁鸣而死”的呐喊,勇气尤为可嘉,特立独行的精神尤为可赞,实与作者晚年倡导“史界改革”新风气的智勇相映生辉。古贤称“立德”“立功”“立言”是谓“三不朽”,黄现璠先生在“立德”(师德、史德、学德、正德、贤德、积德等方面创制垂法,博施济众)、“立功”(启蒙壮族意识、振兴壮族文化、开创壮族史学和壮学等方面功济于壮族)、“立言”(著书立说,言得其要,理足可传)的“三立”上均有重大建树,可谓壮族史上第一位完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壮族历史上迄今为止,能把学问在事业上表现出来的只有黄现璠一人,故有识者曾评价黄现璠先生是“壮族历史文化火种的传播者,堪称壮族的普罗米修斯”,诚为深中肯綮。

《自述》中作者不仅着重讲述了自我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人生史,而且还着意传达一种情感——爱我中华;留意传达一种精神——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而作者拥有的这种精神世界,正是很多学人匮乏或逐步远离的精神世界。一部历史人物自传或自述的重要价值,不在于作者的地位多高、名声多大以及人生经历多么传奇,而在于阅读后有助于读者的精神升华。而精神的提升,关键在于对人生意义的价值观认同。《自述》只是作者的人生表述化为文字记录的历史记载表象,重要的是读者通过细读《自述》从而穿越历史表象进入思想深处去与作者做一次历史对话、心灵沟通和精神交流,进而感悟“现璠人生”“现璠思想”“现璠史学”“现璠人格”,从中获得精神升华和精神动力,由此明智地做出富有生命终极意义和价值的人生道路选择,而这正是《自述》开宗明义点明“人生启示”的深旨要义指向。笔者正是通过对《自述》原始全稿的读不舍手,始有了一点先睹为快的认识及读后感悟,略记于此。

是为序。

陈吉生

2017年7月16日撰于桂林陆院新区

(陈吉生,曾任桂林陆军学院教授,文职正军级,现已退休。)

编辑推荐

1.国家兴亡、民族盛衰、教育沉浮以及社会时事、学术之道……所有这些关注皆体现出作者拥有的深厚忧患意识和人文关怀。

2.传达一种情感——爱我中华;传达一种精神——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3.求知若渴、严谨治学,堪称学人典范。

精彩预览

二、神交顾炎武

我在北师大学习从1926至1935年,共九年,北师大对我的培育以及在校任教诸名师对我的谆谆教诲,让我受益无穷,各方面的收获甚大。我在北师大预科第一学年进入普通科,第二学年选择了文科。两年预科的学时和课程要求不是很多,自习时间亦不长,故我能有较多课外时间自修自学。早年读书期间,我便立志研究史学,故在北师大的预科学习期间,课外自学时间大多是在图书馆借读经、史部典籍。因受当时学术世风影响,我的阅读兴趣重点在清学经典,尤对清学开山始祖顾炎武所著《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亭林文集》《音学五书》等情有独钟,盖源于顾炎武及其著作所开创的清代朴学和经世致用实学,充分体现出顾炎武主张治经复汉而以复古求解放的学术思想,实与我在三师四年一直心仪的汉代学术有一脉相通之处。

汉代为经学最昌盛的时期,朝野内外诵读经书蔚然成风。所谓“经”,简言之,即为官方指定的儒家经典。所谓经学,原是泛指先秦各家学说要义的学问,汉代独尊儒术后成为特指研究儒家经典的学问。如果说儒学是中国文化的主脉,那么,经学则可谓中国古代学术的主体。秦王不仁,焚书坑儒,致使大量先秦典籍消失,“六经”除《易经》外,其他都未能幸免于难。西汉文帝与景帝治世的文景盛世时期,朝廷开始展开了大量的献书和古籍收集工作,部分年长的秦朝博士和其他儒生,或以口述方式默诵已遭焚毁的经典,或把秦代时冒险隐藏的典籍重新拿出,使之流传于世。秦代没有五经博士,只设有博士官。汉代后立五经博士,其所用经,本为隶书——隶书乃汉代通行文字,故儒生所习经文统称为今文或今文经。汉武帝时行董仲舒策,罢黜百家,表彰六经,儒学遂取得独尊地位,春秋时期开始形成的百家争鸣的诸子百家思想和学说受到抑压,束缚了中国古人的思维,而帝王极权专制由此得到了强化。

西汉官方指定的儒家典籍《诗》《书》《礼》《乐》《春秋》《易》,成为当时士人必读经典,因《乐》已无书,故汉代儒生们以传习、解释五经(《诗》《书》《礼》《春秋》《易》)为主业,五经博士由此而来。每一经都置若干博士,博士下还有弟子。博士与弟子传习经书,分成若干“师说”,由此形成若干群言流派,各以家法教授,由此经学始兴,今文经学遂流行于世,逐步在西汉儒学中处于主导地位。然而,今文经学发展到西汉末年出现衰势,取而代之是古文经学的盛行。这一是由于今文经学日趋烦琐,二是因董仲舒对于公羊学中灾异、符瑞、天人感应的阐发从而造成今文经学的谶纬泛滥。加之西汉统治者的迷信与提倡,使得今文经学部分走向神学化。三是因所谓“师法”“家法”的束缚造成其发展受到抑制。打破今文经学对儒学的垄断而使古文经学兴盛于世的功臣,首推东汉古文经学宗师刘歆。刘歆在经学史上的第一个贡献是发现了一批散在民间或藏在墙壁的古书,即今文家所谓刘歆所造之书,系用汉以前古籀之字书写,故称古文或古文经。由于刘歆的大力倡导和宣扬,不仅使得这批古文经书广为社会和士人熟知,遂转相传习不辍,以至于古文经典《周礼》《左传》《毛诗》等能够传流至今,成为经学的重要文献,而且对当时在全国兴起的大规模古文经学宣传运动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从而使得古文经学处于东汉儒学的主导地位,在汉代今古文的长期纷争中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今古文之争,可分形式与内容两方面。形式之争,除文字不同、篇数有异外,尚有排列之别,今文家以《诗》《书》《礼》《乐》《春秋》《易》为顺序,系以内容深浅排列。古文家以《易》《书》《诗》《礼》《乐》《春秋》为顺序,系以成立先后排列。观点不同,主张自异,内容之争由此而生,思想认识差异伴随而来。概言之,今文家崇奉孔子,尊为素王,无非以孔子为正统,为汉制法,献媚时主。因今文家尊孔子是为汉制法的素王,故以六经为其所作,将其视为孔子政治思想所托,认为当中含有许多微言大义。而其微言大义中之义理,有深有浅,施教先浅后深,即先诗书而后春秋,所以今文家视孔子为哲学家、教育家。孔子虽言尧舜,称先王,然非真有尧舜、真有先王,系托古改制,宜呼其为政治家。而古文家崇奉周公,以孔子为“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先师,只是古籍经典的整理保存者,否认六经为孔子所作,将六经看作是上古文化典章制度与圣君贤相政治格言的记录,以六经为古代史料,主张先有《易》,而后有《春秋》,从而视孔子为史学家而非哲学家、教育家。刘歆“以为左丘明好恶与圣人同,亲见夫子,而榖梁、公羊,在七十子后,传闻之与亲见之,其详略不同”,视左丘明与孔子两人学术身份相当,即为古文家代表认识之表征。这就可以理解,中国史学之父左丘明所著《左传》,为何成为刘歆的最爱。刘歆将“春秋三传”中的《左传》的价值,立于《公羊传》《榖梁传》之上,将《左传》《毛诗》《逸礼》《古文尚书》等立于学官,由此造成今古文家的观点之异,进而形成了其治学方法的不同。今文经学注重弘扬六经的孔子微言大义,意在传播其政治哲学与历史哲学;古文经学则注重对经文本义的理解和典章制度的阐明,意在建立历史科学与语言学。东汉古文经学宗师刘歆以文字和历史解经的新方法,即为其代表。刘歆等古文家重视训诂,不仅凭此以读经,且据古文的字体笔意以解经,他们对古籍系统的整理方法,使校勘、辨伪、考据等学问开始逐步产生,可说为经学和史学都作出了重要贡献。章太炎先生评曰:“孔子以后的最大人物是刘歆。”而我认为“左丘明、司马迁之后最重要的历史学家首推刘歆”。刘歆在其父刘向编纂《别录》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工,编成了一部综合性的图书分类目录《七略》,成为中国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不仅对当时的学术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对后世目录学的发展亦有深远的影响。

西汉后期王莽改制的主谋,即为刘歆。王莽采纳以刘歆为代表的古文家之策,托古改制,仿《周礼》制度推行新政,屡次改变币制,更改官制与官名,以王田制为名恢复井田制,将盐、铁、酒、山林川泽收归国有,耕地重新分配,又废止奴役制度,建立五均赊贷、六筦政策,以公权力平衡物价,防止商人盘剥,增加国库收入。并将刑罚、礼仪、田宅车服等仪式,恢复到西周时期的周礼模式。这一切变制,相传亦作于刘歆。《周礼》一书,东汉林孝存称为“末世渎乱不验之书”,郑康成尊为“周公致太平之迹”,何休名以“六国阴谋之书”。刘歆为人,哀帝时师丹斥之曰:“……改乱旧章,非毁先王所立。”王莽地皇三年,公孙禄又斥曰:“颠倒五经。”所谓“颠倒五经”,即斥之叛经叛道。叛经叛道,无异于推翻现存制度,予以根本改革,以求达到太平盛世。

王莽的改革,虽因权势不足,蓄谋无成,然实彰良法美。社会改革,主张不同,乃古今文家的内容之争,亦即最重要之争,区区文字篇数以及六经次第,乃其小焉者。

清学宗师顾炎武开创的清代朴学和经世致用实学,既有前承东汉经学之迹,又有启近代史学之功。综观顾炎武的思想及著作,他所主张的“治经复汉”,其中的“复汉”,显然涵盖了崇尚汉代经学的意趣。作为清代学术主流的朴学,显然是东汉古文经学的翻版,这已是不刊之论。朴学一名,初见于《汉书•儒林传》:“宽有俊材,初见武帝,语经学。上曰:‘吾始以《尚书》为朴学,弗好,及闻宽说,可观。’乃从宽问一篇。”朴学原指古代质朴之学,即孔子之后至董仲舒之前的原初儒学,汉代人称为朴学,后来泛指以古文经学派为代表的儒家经学。东汉古文经学的朴学特点形成,盖源于古文经皆用汉以前古籀之字写成,故古文家解经前首先必须解古文,以致通释经文语义的训诂脱颖而出。加之古文家还发展了由先秦延续而来的随文释义训诂,体系化的训诂学呼之欲出,由此形成了与今文经学主倡微言大义不同的东汉古文经学的朴学特点。而以黄宗羲、顾炎武等人为代表的清代朴学兴盛一时,显然是在主张“治经复汉”的指导思想下以克服宋明理学好发空论言之无物空疏玄谈的弊病为宗旨的基础上破土而出的结果。

清代朴学以汉儒古文经说为宗,主张“无征不信”,从语言文字训诂入手,着重从事审订文献、辨别真伪、注疏文字、校勘谬误、诠释典章制度以及考证地理沿革等,侧重资料的收集和证据的罗列,鲜有理论的阐述及发挥,而且文风朴实简洁,因而被称作朴学或考据学。顾炎武因此被视为清代考据学始祖和乾嘉学派代表人物,故梁启超说:“论清学开山之祖,舍亭林没有第二人。”而乾嘉学派的特点,即从音韵、小学入手,通过音韵、文字来判断和了解古书的内容和含义,将语言文字学当作治经治史的途径。顾炎武在《亭林文集》中倡导“读九经自考文始,考文自知音始”的治学方法,由此身体力行地撰写出考辨精深的《日知录》《音学五书》等学术名著。如果说内含音论、诗本音、易音、唐韵正、古音表五篇的《音学五书》是顾炎武朴学的集中反映,那么,《日知录》《亭林文集》等,则为顾炎武经世致用学的集中体现。

我认为,汉代学术思想,第一期黄老盛行,利于地主;第二期儒学独尊,利于帝王;第三期儒学今古文纷争,利于佃农。西汉时期以今文家横行一世,尝观号称博学多能又以民众领导自诩的今文家,只会空谈改革社会,而帝王减租,只为惠富而非济贫,益使贫富阶级之矛盾尖锐突出。小康未就,遑论大同。尝思今文家之立论,全着眼于上层阶级,非为下层民众着想。汉儒政治之三大哲学观,孔子为受命素王观,名田制观,以及辕固生与汤、武受命观,圣人先目观,亦莫不然,用意既如此,改革固无成。成,亦如减租,非下层阶级之利。西汉末年,土地兼并之风愈演愈烈,大批农民失去土地沦为佃农或田客,社会矛盾空前激化。因此,西汉末年古文家乃乘时之弊,采用突进及革命方式,彻底改革社会,救民于水火,遂发生王莽变革。而顾炎武推崇东汉,是因为东汉经生的节义;他考辨古音古事,是为了明道救世。而其明道救世主张,可谓受东汉经生影响之果。刘歆为政举措,促使王莽改制;而顾炎武探索“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似有异曲同工之妙。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一书中,十分关注土地兼并和赋税繁重不均等方面社会积弊,指出了“有田连阡陌,而户米不满斗石者;有贫无立锥,而户米至数十石者”以及“世久积弊,举数十屯而兼并于豪右,比比皆是”的现象,并在《军制论》《形势论》《田功论》《钱法论》中为清朝出谋划策,表达了要求进行社会改革的思想愿望,即“今天下之大患,莫大乎贫”,而“有道之世”,“必以厚生为本”,从而提倡利国富民学说。他还强调“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这与原始儒学倡导的“学以致用”思想有着一脉相承之处,而顾炎武对此加以了发扬光大。当然,对于顾炎武的学说,我并没有全盘吸收,他反复强调华夷之防重于君臣之论的大民族狭隘排外主张,显然存在时代局限性,我在思想上对此一直加以否定和抵制。

通过北师大预科两年期间我对顾炎武的学术经典的精读和自学,逐步有了上述一些心得认识。这为接下来我在本科和研究所学习期间相继师从萧一山习明清史,从钱玄同习经学史和音韵学,从陈垣习校勘、目录、史源学,均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以至于在一些学术问题上能与老师们进行探讨。

线上商城
会员家.png 书天堂.png 天猫旗舰店.png
会员家 书天堂 天猫旗舰店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png   微博二维码.png
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

微信号:bbtplus2018(工作时间)
电话:0773-2282512(工作时间)

我要投稿

批发采购

加入我们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纪委举/报投诉邮箱 :cbsjw@bbtpress.com    纪委举报电话:0773-2288699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 | 网出证 (桂) 字第008号 | 备案号:桂ICP备12003475号-1 | 新出网证(桂)字002号 | 公安机关备案号:45030202000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