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板块图书分类品牌系列获奖图书图书专题新书上架编辑推荐作者团队
微光·炬火 张述 著
我们来自山川湖海,为了孩子、星空与爱。
ISBN: 9787559806925

出版时间:2018-04-01

定  价:58.00

责  编:龙先华 华迅
所属板块: 文学出版

图书分类: 纪实文学

读者对象: 大众读者

上架建议: 教育 支教 纪实文学
装帧: 精装

开本: 32

字数: 235 (千字)

页数: 368
图书简介

《微光·炬火》一书讲述“美丽中国支教”十年来的成长故事、老师们的支教故事。是中国农村公益教育成长与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是对这一支教项目的一个非全景式动态记录。

该书详细记录了众多优秀的年轻人离开大城市,来到偏远农村,与青山绿水、稻田星空和农村孩子相伴,并且带给孩子们梦想、知识、眼界与力量。书中描述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支教老师在平凡生活中写下的不平凡故事。例如,一位前世界500强公司的管理者,37岁辞掉工作、告别两岁孩子,去云南教书,面对父亲的不解,这位女老师以七页长信,讲述自己的支教选择,并最终以此说服了父亲;如两位老师在支教中相遇,互相鼓励度过三年的异地恋,最终在“美丽中国”办公室完成了求婚仪式;再如一位女老师春节不回家,用整个寒假走访100多名学生家,终日在积雪的深山里跋涉,归来时,远山不再远……

美丽中国是支教项目,又不仅是支教项目。书中故事真实感人,通过一个个故事将乡村公益教育的面貌呈现出来,也将“美丽中国”的愿景和最终奋斗目标——让所有中国孩子无论出身都能获得同等的优质教育呈现出来,更是将所有参加支教项目的老师们崇高的责任心呈现了出来,以此汇聚成了这本有爱、有关怀、有温度、有力量的作品。

作者简介

张述,中国新闻社记者,长期从事非虚构类写作、历史类写作,著有历史长篇小说《大秦将军》(三卷本),历史普及读物《秦朝穿越指南》。2016年结缘“美丽中国”,用一年时间走访了云南、广西、广东等地20多所乡村学校,采访近百人次的支教老师、乡村学生和工作人员,怀着对美丽中国事业的敬意、对中国公益和农村教育的思考,完成了这部记录支教故事的纪实文学。

图书目录

第一辑 | 支教苦乐/1

梦的起点/3

为了孩子,星空与爱/32

女儿要支教 /52

比分数更重要的/66

一个都不能少/83

拉住你的手/96

愚公移山/107

因爱之名/116

第二辑 | 课堂以外/137

大寨的传承/139

创造村校“标准” /173

从家乡起航/190

念书,为了不被轻易取代/204

今天,我终于成了你们/214

摩梭孩子的最好未来/228

235张全家福背后/238

走向最边缘/249

第三辑 | 百样人生/265

从“体制”到公益/267

做“有意思”的事/276

拥抱朝阳/289

逆行人生/297

只是一直奔跑/309

离校72小时/317

毕业才是开始/338

〔后记〕等候燎原/358

编辑推荐

提及乡村孩子的辍学问题,你了解多少?提及偏远地区无人照料的留守儿童,你了解多少?提及支教,你又了解多少?也许你曾通过柴静采访卢安克支教的访谈节目对此略知一二,曾通过江一燕的支教经历对此有所耳闻,而更深入地了解乡村孩子们的学习、生活、内心世界,了解支教老师们的支教生活与经历,了解中国乡村教育发展的细节,则需要透过《微光·炬火》这扇窗,跟随著者采写时的一个个脚印,在一所所乡校、一节节课堂、一次次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里寻得结果。帮助源于关注,对《微光·炬火》的关注,是对偏远地区孩子们帮助的开始;对“美丽中国”的了解,便是对中国乡村支教了解的开始。孩子是一面镜子,用关爱去擦拭他们的同时,我们也照亮了自己。

精彩预览

“与其说我们是来帮助孩子的,不如说是和孩子互相陪伴,一起成长的。”这是不少老师的心声。与学生日常相处的点滴,都成为他们最难忘怀的记忆。

支教两年,鲁思凡除了上课,还要每晚陪伴住宿生。放学后,她领着孩子们做运动,晚上八点读故事,九点送他们去睡觉。后来她发现很多学生从不刷牙,还有孩子因牙疼吃不下饭,于是决定帮他们培养刷牙的好习惯。孩子一开始没耐心,牙刷刚放进嘴里就喊:“老师,时间到了吧?”为了帮他们熬过这两分钟,鲁思凡规定,每天刷牙时自己会唱一首歌,歌没唱完,谁也不能把牙刷从嘴里掏出来。慢慢地,学生们开始习惯了刷牙,有时鲁思凡出来晚了,他们还会站在老师宿舍门口,用牙刷敲着牙杯:“刷牙啦,鲁老师刷牙啦。”

“这些孩子,淘气时能把人气个半死,有时候又会让人特别感动。学生若是喜欢你,他们会把你说的每一句话特别当真。你说他哪方面做得特别好,他就会反复去做这件事情。”

一个孩子摘了把桂花送给她,问“香不香”,鲁思凡正忙着批改作业,随口说了句“香”。下午刚进教学楼,她就闻到满楼道回荡着浓郁的桂花甜味,“甜得都发腻了” 。走进教室更吃了一惊,讲台上摆满了桂花,足有四大瓶。孩子们为了让她高兴,几乎摘光了整棵桂花树。

每个周末,也都会有学生拉着老师去爬山。他们像小猴子一样噌噌爬上树,再抓住树枝轻巧荡下来,手中已经多了几个鲜红的柿子或一大把碧绿的橄榄,全都塞给老师。还会用土块垒成“土窑”,下面塞进点燃的木柴,直到把整座“土窑”烧红,再塞进用锡纸包好的鸡蛋、红薯,有时还有家长送来的整鸡,焖上一个小时,香气就会氤氲开来。有一次学生们焖了两只鸡,老师去得迟了,他们吃掉一只,对另一只垂涎欲滴,却硬是咽着口水也要留给老师们。

“美食汇”是师生们的盛大节日。中秋节那次是在学生家的房顶举办的,八九岁的孩子们自己动手,把花花绿绿的丝带绑在楼梯上,用砖头垫起小木板,做成唯一的凳子请老师坐;地上铺一块大胶合板充作餐桌,菜谱用粉笔写在鹅卵石上:烤白薯、烤栗子、烤鸡蛋、烤生菜、烤小鱼。每个孩子都自己做了一道菜,有的孩子用牙签串起紫菜寿司,有的煮了一盘玉米粒,在盘子周围摆上红黄花瓣。暮色降临,孩子们又点起蜡烛,放在橘皮做成的小碗里,师生头顶着月光,在晚风和虫鸣中欢笑、嬉闹⋯⋯鲁思凡感动不已,“面对这样的孩子,我还需要什么呢?”

后来,有记者来村里采访她。整整一天,几个孩子和当地老师从头到尾跟着,始终不说话,记者要走时才小心翼翼开口:“你们会把鲁老师带走吗?”

许琼文有一次在教室里忽然晕倒,被几位当地老师轮流背到医院,吓坏了班里的孩子们。后来她回到班里,孩子们争先恐后地问候老师,许琼文开玩笑:“都是被你们气的,经常让我招呼纪律,老师吼不出来了,就晕过去了。”孩子们都当了真,那以后上课很少有人吵闹,有人在讲话,也会马上有其他同学严厉呵斥。

李煦炜班上有个学生叫湘霖,平时总故意捣乱。有一次上课,老师在黑板上写着板书,就听身后笑声一片,转过身来,她顿时目瞪口呆:孩子靠着墙边,双手撑地,脚踩在墙上,试图倒立起来。后来有一天放学,李煦炜在街上看到了他:“乘法口诀会背了吗?”学生摇摇头,不吭声。“那你回去拿书,老师陪你一起背。”师生俩坐在街边的台阶上,一人一句,不知重复了多少遍。再抬起头时,昏暗的街道上只剩他俩,远处依稀飘来炒菜的烟火气味。

“老师,我送你回去,我是男子汉。”湘霖牵着老师的手,拖鞋打在水泥路上。那是李煦炜有生以来度过的最坚定也最温暖的两个小时。孩子手心的温度从夜晚潮湿的空气中透过指尖传递过来,成了老师一生难以忘怀的记忆。那一刻,她原谅了孩子所有的捣蛋,“这世界又怎么会有坏的种子呢?”

为什么要支教?两年过去,老师们都有了自己的答案。

自身的成长是最大收获。邓婉馨为主角的那幅招募海报上,记录着她的一段话:“我也怀疑过来这里的意义,但当我目睹孩子们从自卑到自信的转变,看到他们对知识满怀期待的小脸,就知道一切都是有价值的。只是我从未预料到,努力打通他们局限的时候,我自身的局限也被打破了,这真是一种奇妙的体验。”

2016年夏天,邓婉馨在结束支教后再度参加了暑期学院,这次是担任培训主管。和当年一样,每天十几个小时都在培训,大脑始终高速运转,每天回去沾床就入眠,一觉睡到天亮。“你问我累吗?当然累。但你问我苦吗?真的不苦。”她知道,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景,有些累就是必经的,天下没有不劳而获的事情。

这是她在支教生活中体味的道理。两年时间,面临着陌生环境,老师们要独立解决一系列问题:如何做好教学工作,如何与孩子们相处,如何适应在乡村的生活,如何处理与当地老师、学校乃至官员的关系⋯⋯这些都锻炼了她们各方面的素质:勇气、毅力、领导能力、沟通能力、生活能力⋯⋯回顾那段最艰难的岁月,邓婉馨发现那也是自己成长最迅速的时期,因为生怕误人子弟,她强迫自己不断地反思、成长、摸索和尝试,全力突破局限。后来,她成了临沧地区英语学科负责人,负责教师职业发展会议上的设计和主讲,反馈好评达90%以上;还代表临沧地区的小学英语老师参与教学比赛,同样获得了好评。2015年10月,原中组部部长宋平与几位优秀支教老师座谈,她是其中之一。

而在许琼文看来,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她也在不断发现新的自己。至今她还记得第一次走上讲台时的情景:台下几十双眼睛集中在自己身上,她的第一句话是:“大家好,我今年21岁,毕业于中山大学。”班里陷入了长久沉默,过了好久才有一个男生悄声问:“老师,你叫什么名字啊?”许琼文这才意识到,自己太过紧张,连名字都忘了说出来。

大学刚毕业时,她觉得自己还是个学生,凡事喜欢以自我为中心,遇到事情总想找人帮忙解决,后来却慢慢发现,在孩子们面前,自己就是大人,就是他们遇到事情想寻求帮助的那个人。因此从心里逐渐接受了“老师”这个称呼,学会了去接纳和包容,有了耐心与责任心,于她而言,这两年里遇到的所有人和事,所有的收获与成长,都交织成了无可替代的回忆。

即将结束支教时,她接到了香港大学研究生的面试通知,教授对她说的第一句话是:“我看了你的申请,我们非常喜欢美丽中国支教的老师,你们太优秀了。所以这个offer我肯定会给你。谢谢你选择我们。”

前央视主持人敬一丹也是美丽中国支教的支持者,到过许琼文的学校,听过她的课:“许老师,美丽中国支教的老师真的特别棒,你们的眼里有未来。”在她看来,老师们改变了孩子,自己也在改变。“支教两年的生活,他们也在上学,学到的、看到的,很多都不是教科书里能学到看到的。他们的目光从校园看到更广大的天地,这样的经历影响着他们未来的人生道路和处世态度。”

敬一丹还参加过厦门大学的一次宣讲会。一位到场的女生表示,自己很想去支教,又担心失去择业的机遇,在座的企业家纷纷起身:“我看好这样的经历,品质比专业经历重要。”敬一丹对他们说:“记住这个美丽女生,几年后,她出现在你面前时,请你打开大门,她会比现在还优秀。”

暑期学院的一天晚上,邓婉馨跑完步躺在学校的操场上,大滴的汗水沿着脸庞和脖颈滑落,晚风与月光拂去了疲惫困顿。支教时她就保持着每晚跑步的习惯,担任培训主管后依旧将这一习惯坚持了下来。

乡村生活固然艰苦,留在她心底更多的却是种种美好瞬间。晨起在田野间散步,可能遇到漫天飘洒的烟雨,低垂的云朵萦绕在连绵青山间,夜晚则是万千星光在天穹中熠熠生辉。在这里,邓婉馨第一次看到紫色的晚霞,红色的荞麦堆,对着自己吐舌头的牛,趴在圈边的猪让她想起莫言的《生死疲劳》。她也见识了村民如何做云腿、灌香肠,如何把六头猪的脂肪熬成一大锅清亮亮的油;还尝到了树花和百香果拌辣椒粉,以及让她五官都皱在了一起的酸木瓜。中秋节那天,支教老师们在网上买烤箱和原料,自己做酥皮月饼和各种甜点,一起包饺子;项目主管从临沧带来烤鸭和凉菜,再配上水果拼盘,组成了一桌丰盛异常的晚餐。傍晚,她们坐在宿舍前的院子里,躺在躺椅上看星星,用望远镜看月亮,晚风把欢声笑语送向远方暮色中的群山。

每位老师都有过类似的欢乐记忆。在绵绵细雨里参加彝族的火把节,在路边摊上大碗喝羊肉汤、大口吃烤串,穿着白依族服饰和乡民围着篝火“打跳”,新年被当地的老师和家长们轮流请去吃杀猪饭,在大丽线路旁的小店里高声谈笑,喝着七块五一瓶的鹤庆红大麦酒。在山中密林里寻觅鸡枞菌,在午夜的小镇街头放声歌唱,在简陋的宿舍楼里彻夜争论着未来、教育和理想。艰苦却也诗意的乡村生活,志同道合的同伴情谊,以及对脚下这片土地的热爱,同样是他们支教的动力。

邓婉馨至今记得在学生家度过的那个晴朗冬夜。黑魆魆的山间零星点缀着几处灯火,远处的幽深寂静中偶尔传来驴嘶和犬吠。她站在山巅,因寒冷和兴奋不住战栗,呼出的白气在清冽空气中蒸腾飘散,头顶是绚烂银河横亘天宇。核桃树的光秃枝杈映衬在满天繁星下,如同枝头缀满万千闪烁的钻石。那样震撼的景色,她平生第一次见到。

支教老师们最喜欢的歌是《夜空中最亮的星》,演唱它的乐队“逃跑计划”也成了美丽中国支教的支持者。中央电视台还为美丽中国支教做过一期专题节目,同样用了这个名字。在老师们看来,每晚生活在这样的星空之下,是生活中最大的美好之一。

“我们来自山川湖海,为了孩子,星空与爱。”邓婉馨写到。

线上商城
会员家.png 书天堂.png 天猫旗舰店.png
会员家 书天堂 天猫旗舰店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png   微博二维码.png
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

微信号:bbtplus2018(工作时间)
电话:0773-2282512(工作时间)

我要投稿

批发采购

加入我们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纪委举/报投诉邮箱 :cbsjw@bbtpress.com    纪委举报电话:0773-2288699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 | 网出证 (桂) 字第008号 | 备案号:桂ICP备12003475号-1 | 新出网证(桂)字002号 | 公安机关备案号:45030202000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