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板块图书分类品牌系列获奖图书图书专题新书上架编辑推荐作者团队
“桂林抗战文化城史料编年”丛书 桂林抗战文化城文学编年史
敌机在轰炸,敌人在进攻,随时都可以看见“牺牲”,随时都可能经历“死亡”,但是,中国作家仍然在创作,仍然在出版。
ISBN: 9787559880581

出版时间:2025-10-01

定  价:180.00

作  者:黄伟林 著

责  编:邹湘侨,张维维,董春燕,赵楠,郭倩,张尧钦,杨昕然,唐划弋
所属板块: 主题出版

图书分类: 地方史志

读者对象: 大众

上架建议: 历史/地方史志
装帧: 精装

开本: 16

字数: 738 (千字)

页数: 728
图书简介

本书以编年体的形式梳理抗战文化城时期桂林文学和文艺活动,对抗战时期活跃在桂林的文学家、文学团队及其文学作品与其他相关活动等进行全面的记录和呈现,将发生于桂林地区的文学事件和创作于文学作品放置于“大历史”语境中,揭示其产生、发展的内在因素以及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性。体现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桂林文学界的形成与贯彻,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及广大爱国民主人士在抗战文学创作中不屈不挠、砥砺前行的伟大成果。书稿共25万字,预计于2023年底交稿。

作者简介

黄伟林,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西高校人文社科基地桂学研究院院长。在《文艺研究》《南方文坛》《文艺争鸣》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和研究、中学语文教育研究、旅游文化研究,是广西师范大学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专著《中国当代小说家群论》,在广西文学研究领域享有盛誉。

图书目录

概述 001

前篇:前文化城时期

1931 年

年度提要 015

2 月 015

4 月 015

5 月 016

6 月 016

7 月 016

9 月 017

10 月 018

11 月 018

12 月 019

本年度 020

1932 年

年度提要 023

1 月 023

3 月 024

5 月 024

6 月 025

7 月 025

8 月 026

9 月 026

10 月 027

本年度 027

1933 年

年度提要 031

5 月 031

8 月 031

11 月 033

12 月 033

本年度 034

1934 年

年度提要 037

1 月 037

2 月 039

3 月 040

4 月 040

5 月 040

6 月 041

7 月 041

9 月 041

11 月 042

本年度 042

1935 年

年度提要 045

1 月 045

2 月 046

3 月 047

5 月 048

6 月 048

7 月 049

8 月 049

9 月 049

10 月 050

11 月 050

12 月 051

本年度 052

1936 年

年度提要 055

1 月 055

2 月 055

3 月 056

4 月 057

5 月 059

6 月 059

7 月 061

8 月 063

9 月 064

10 月 066

11 月 068

12 月 068

本年度 069

阶段述评一(1931—1936) 069

1937 年

年度提要 073

1 月 073

2 月 075

3 月 076

4 月 076

5 月 080

6 月 089

7 月 092

8 月 096

9 月 098

10 月 099

11 月 100

12 月 100

本年度 101

阶段述评二(1936—1937) 102

正篇:文化城时期

1938 年

年度提要 107

1 月 108

2 月 109

3 月 110

4 月 111

5 月 114

6 月 117

7 月 121

8 月 122

9 月 124

10 月 126

11 月 128

12 月 132

本年度 140

阶段述评三(1937—1938) 142

1939 年

年度提要 147

1 月 147

2 月 161

3 月 169

4 月 175

5 月 183

6 月 188

7 月 194

8 月 200

9 月 205

10 月 208

11 月 214

12 月 218

本年度 220

1940 年

年度提要 225

1 月 225

2 月 231

3 月 236

4 月 244

5 月 252

6 月 259

7 月 265

8 月 271

9 月 281

10 月 289

11 月 296

12 月 301

本年度 309

1941 年

年度提要 313

1 月 313

2 月 321

3 月 325

4 月 329

5 月 333

6 月 338

7 月 343

8 月 350

9 月 356

10 月 363

11 月 368

12 月 375

本年度 383

阶段评述四(1938—1941) 385

阶段述评五(1941) 387

1942 年

年度提要 393

1 月 393

2 月 401

3 月 407

4 月 415

5 月 422

6 月 432

7 月 446

8 月 454

9 月 461

10 月 472

11 月 481

12 月 489

本年度 500

1943 年

年度提要 509?

1 月 509

2 月 521

3 月 527

4 月 537

5 月 542

6 月 552

7 月 562

8 月 568

9 月 573

10 月 582

11 月 589

12 月 594

本年度 600

1944 年

年度提要 607

1 月 607

2 月 616

3 月 626

4 月 635

5 月 643

6 月 657

7 月 665

8 月 666

9 月 670

10 月 672

11 月 672

12 月 673

本年度 673

阶段述评六(1941—1944) 675

阶段述评七(1944) 678

阶段述评八(1944—1945) 679

后篇:后文化城时期

1945 年

年度提要 683

1 月 683

3 月 684

4 月 684

6 月 684

7 月 685

8 月 687

9 月 687

10 月 687

11 月 689

12 月 691

本年度 693

阶段述评九(1945— ) 693

主要参考文献 695

本书说明 705

后 记 706

序言/前言/后记

总 序

2025 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拟编辑出版一套“桂林抗战文化城史料编年”丛书(以下简称“编年丛书”),包括《桂林抗战文化城文学编年史》《桂林抗战文化城新闻出版编年史》《桂林抗战文化城音乐编年史》《桂林抗战文化城戏剧编年史》四种五大册,足足有二百万字。他们联系我写篇序言,尽管感到难度蛮大,但我踌躇了一下,还是答应了。

从大学时期作毕业论文到现在,我浸淫在广西(桂林)抗战文化研究领域已四十五六年了,眼见以桂林抗战文化城为核心的广西抗战文化研究,由最初的五六人和三五篇资料长文开始做起,发展到今天广西有近百人、外省有一二十位学者参与,已出版资料集、工具书和学术专著一百多部的大型学术规模,真令人感慨不已!如今,又有广西和湖北的几位学者联合推出这套编年丛书,为广西(桂林)抗战文化研究添砖加瓦,实在是令人高兴的事。

做学问,尤其是文史研究,史料收集是基础,也是成功的关键。这里一是要求收集得齐全,二是要有超越前人的新发现。广西(桂林)抗战文化研究之所以由原来的默默无闻发展到今天成为中国抗战文化研究的一支重要力量和广西特色优长学科(项目),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始终有史料的新发现、再整理和大突破。这里不妨对广西(桂林)抗战文化研究的史料收集工作做个简单回顾。

1979 年 12 月 23 日,魏华龄在《广西日报》发表的《欧阳予倩与桂林剧运》是现今发现的第一篇广西(桂林)抗战文化研究的论文,具有破题和引领的开拓性意义。随即在 1980—1982 年这三年里出现的几篇资料长文,可以看作是夯实广西(桂林)抗战文化研究基础的奠基性资料成果。一是林焕平的《抗战时期的“桂林文化城”》,该文 1979 年 5 月 1 日写成于桂林,1980 年发表于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叠彩》第 2 期,约三万字。该文是对桂林抗战文化城的全面介绍。二是万一知的《桂林文化城记事》,写作于 1979 年,发表于《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 年第 2—3 期(连载),约四万字。该文以大事记的形式,记载了桂林抗战文化活动的大事概况。三是李建平的《“桂林文化城”期刊简介》,写作于 1980 年,发表于《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 年第 1—2 期(连载 ),约三万字。该文以概述方式,介绍了桂林“文化城”时期出版的 28 种文艺类期刊。四是吴立德、邓小飞发表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1 年第 1 期的论文《国统区抗日进步演剧活 动的空前大检阅——?一九四四年西南剧展》,约一万字,全面介绍了抗战时期桂林的重要文化活动——西南剧展。五是魏华龄的《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桂林分会》,约 1 万字,发表于《广西文史资料》(第十五辑),1982 年内部印刷发行,介绍抗战时期桂林重要的文艺社团——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桂林分会的组织机构和活动情况。

自 1984 年起,由广西社会科学院和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等单位的专家学者编写的“抗战时期桂林文化运动资料丛书”相继出版,原计划出版 11 本。到 1992 年时,先后出版了丘振声等编选的《西南剧展》《欧阳予倩与桂剧改革》,潘其旭等编选的《桂林文化城纪事》,杨益群等编著、编选的《桂林文化城概况》《文艺期刊索引》,苏关鑫等编写的《旅桂作家》,吴辰海等编选的《戏剧运动》,此后停止了出版。这套书实际出版了 7 本。其间,还有朱荣、丘振声主编的工具书《桂林抗战文艺辞典》和刘寿保主编的《桂林文化大事记(1937—1949)》两部大书出版。

20 世纪 90 年代后,又有杨益群编著的《抗战时期桂林美术运动》(《桂林文史资料》第三十辑)、李建平编著的《抗战时期桂林文学活动》(《桂林文史资料》第三十三辑)、龙谦和胡庆嘉编著的《抗战时期桂林出版史料》(《桂林文史资料》第三十八辑)、王小昆的《抗战时期桂林音乐文化活动》(《桂林文史资料》第五十三辑)相继出版。至此,桂林抗战文化研究的史料收集整理基本形成了系统性规模,促成了研究工作的蓬勃发展。

在将近 20 年后,潘琦主编、黄伟林任执行主编的《抗战桂林文化城史料汇编》(广西内部资料性出版物准印证号:2002002)实现了对桂林抗战文化史料收集的重大突破。该丛书在学科范围上超越了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编印的资料集,开辟了研究新视野,展示了大量新史料。丛书分为政治、经济、军事、民族、教育、文学、戏剧、美术、新闻出版、音乐舞蹈、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化建设、国际问题、广西人文 15 卷,每卷收入历史文献数十篇及专题资料索引,共计五百万字。“是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抗战时期桂林文化城史料丛书”(该书《编选说明》)。该套丛书在学科、内容和选文时限等方面都超越了以往所编的资料集,规模也更为庞大,形成了新的史料系统。

现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桂林抗战文化城史料编年”丛书,可以说是桂林抗战文化研究史料工作的又一次突破。它以编年史的方式收集整理桂林抗战文化史料,逐年逐月逐日地记载抗战文化史实,形成了新的史料系统,为广西(桂林)抗战文化研究提供了大量新史料和观察历史的新视角。

该套丛书最重要的一个突破是提供了观察历史的新视角和整理史料的新体例。以往研究者做的大多是主题(专题)性史料发掘整理(如“大事记”“期刊”“西南剧展”“戏剧运动”“美术运动”“文学活动”等),两套大型的综合性资料丛书——“抗战时期桂林文化运动资料丛书”和《抗战桂林文化城史料汇编》——也大体如此。以时间顺序的视角观察抗战时期的桂林文化史事,形成编年的史料体系和编年史的史著体例,这是前人没有做过的。依照上面说到的,做史料工作一是要做到收集得齐全,二是要有超越前人的新发现,我们说“桂林抗战文化城史料编年”丛书对桂林抗战文化研究史料体系有新突破,就在于它在这两方面都有贡献。在“收集得齐全”方面,该丛书一是体现在时间跨度上超越了以往的史料大多是“抗战八年”甚至“桂林文化城六年”的时限,其中《桂林抗战文化城文学编年史》和《桂林抗战文化城音乐编年史》两种扩大到“抗战十四年”,使史料更为齐全。二是体现在编著者不拘泥于在图书馆、档案馆搜索文献资料的传统搜集史料的方法,而是与时俱进,运用网络搜索新引擎,在多个数据库里发掘出大量新史料;不仅仅像寻常那样只是在广西出版的报刊上发掘新史料,而且在一些外省出版的报刊上搜寻到许多新史料,包括一些我们根本想不到去查找的稀见刊物,如宁波出版的《团结报(周报)》、南昌出版的《江西妇女》、上海出版的《杂志》、赣州出版的《文化服务》、福建出版的《改进》、贵阳出版的《西南公路》、生活书店编印的《店务通讯》之类的报刊,甚至从沦陷区里的敌伪报刊《新亚》(广州)也发掘出有关桂林抗战文化活动的资料。这就使得这套丛书在史料上有了许多“超越前人的新发现”。这方面做得较突出的是《桂林抗战文化城新闻出版编年史》和

《桂林抗战文化城文学编年史》。比如,《桂林抗战文化城新闻出版编年史》发掘出大量以前遗漏的出版机构和图书,使桂林文化城时期的出版机构和出版图书统计数量大幅增加。该书著者在“后记”里说:“从近来新开发的或新更新的各种近代文献资源数据库中,又新发现了 53 家桂林出版机构,通过书目整理,使抗战时期桂林出版图书的种数,从原来统计的 2273 种 , 扩增至 2942种。”《桂林抗战文化城文学编年史》和《桂林抗战文化城戏剧编年史》则新发现多位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的佚文,如艾青、艾芜、田汉、盛成、聂绀弩、秦牧等的佚文,都未收入作家全集。如此等等,都是新发现、新贡献。

这套丛书的四部编年史,在形成上述总的突破的同时,各自也呈现出个性特色。《桂林抗战文化城新闻出版编年史》体量最大(上、下两册,一百多万字),史料搜集涉及新闻出版的方方面面,不仅着意于新闻社、报刊社、书店、印刷厂、新闻出版社团等机构的创刊、停刊、开业、停业(或被取缔)、地址迁徙等信息,以及编辑、采访、印刷、发行销售、名人活动、重要文章、 经营活动、新闻出版管制和检查等业务活动的介绍,甚至边边角角的关联信息,也几无遗漏地收集反映,如广告、邮寄、义卖、献金(捐款)、店员招聘、社会影响,等等,使得新闻出版史料编得最为庞大丰隆,最详最全。《桂林抗战文化城文学编年史》分为三篇展示,前篇“前文化城时期”,正篇“文化城时期”,后篇“后文化城时期”,历史时限跨度最大,前溯至 1931 年 2 月,后延至 1945 年 12 月,时间上达到了 15 年,空间上也最为开阔(后文化城时期展示桂林文化人在桂东昭平的活动史实)。《桂林抗战文化城音乐编年史》较其他三种编年史多了史论研究成分,重在重要史料的发掘整理和评价,史料的“齐全”稍弱一些。但它插入较多的历史图片,令人对史料有更多的认识,这是值得称赞之处。《桂林抗战文化城戏剧编年史》则多收录重要戏剧史料的全文,如“戏剧民族形式座谈会”“历史剧问题座谈会”“儿童戏剧座谈会”“新形势与新艺术座谈会”“《三兄弟》演出座谈会”“一九四一年文艺运动的检讨座谈会”“小剧场运动演出的自我批判专刊”等七个座谈会的记录,都以全文或大段节录的方式收录。《桂林抗战文化城新闻出版编年史》也收录了大量的通讯、消息的原文,包括许多杂志的发刊词,这给人直接阅读史料带来了便利。四部编年史,的确是各有优长、各有特色。

突破广西(桂林)抗战文化研究的视角,把“桂林抗战文化城史料编年”丛书放到抗日战争史和民国史的大视野中看,它以编年体的形式整理抗战时期桂林文化城的文化史实和抗战史事,反映了中国人民在反抗外敌侵略的危难时刻进行“文化抗战”的文化斗争和文化建设历史,对抗战时期活跃在桂林的中国最优秀的一群文化人,如郭沫若、茅盾、田汉、巴金、夏衍、欧阳予倩、艾青、徐悲鸿、焦菊隐、范长江、王文彬、柳亚子、马君武、满谦子、张曙、吴晓邦等及其团队所开展的文化活动和文化成果进行全面记录和充分地呈现,为后来者研究中华民族赢得这场中国近代史上唯一一次取得重大而又全面胜利的伟大战争的内在动因、发生机制和历史发展规律,提供了真实、详尽、多面的原始材料和历史佐证,这对于研究抗日战争史、民国史、中国近现代文化史甚至民国社会史、生活史等等,都是极为宝贵的资料。

总之,这套“桂林抗战文化城史料编年”丛书为广西(桂林)抗战文化研究增添了新史料,提供了新视角,给人以新启迪,是我们开展广西(桂林)抗战文化研究乃至中国抗战史和民国史研究的重要参考,值得我们重视并仔细研读。

四十年前,在桂林抗战文化研究刚刚兴起时,秦似、林焕平两位当年参加过桂林抗战文化城活动的文艺家对开展桂林抗战文化研究寄予期望:“我们更期待着有更多的人关心、重视对桂林文化城历史资料的抢救工作,并开展更为系统、更为全面、更为深入的研究。”(秦似:《桂林文化城史话·序》),“抗战时期桂林文化城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继承和发扬它,历史地落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肩上。如果我们放弃责任,既对不起创造文化城的前辈,也为后代子孙所讥评。”(林焕平:《桂林文化城大全·总序》)几十年来,我们开展桂林抗战文化城研究,收集史料、实地调研考察、撰文写书、开会研讨、演讲宣传,就是为了继承好抗战文化前辈创建的抗战文化遗产,传承和宣传好他们在抗日斗争实践中生成的抗战精神。如编年丛书一般的资料集和研究著作的出版,到如今前前后后已超过了一百部,就是我们后辈在努力承担和践行前人嘱托的具体体现。十五年前,我在等待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抗战文化研究》第四辑时,写了一首小诗:“抗战八年[1]世事艰,后生继业难等闲。士人报国唯文墨,一卷《丛刊》作史笺。”该诗后补插入该辑的“后记”里。如今提及此诗,感慨八十多年前抗日战争的风云和四十多年来广西(桂林)抗战文化研究经历,以表“士人报国唯文墨”心志。这也是当初面对二百多万字五大册编年丛书毅然接下了阅读和写作序文任务的根本原因。为此当倾尽心力!

是为序。

广西抗战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

广西社会科学院文史研究所原所长,二级研究员

李建平

2025 年 3 月 18 日

编辑推荐

抗日战争时期,桂林成为了大后方的“抗战文化城”,在数年时间里,大量文艺工作者来到桂林开展文艺创作活动,在众多领域中留下了大批优秀作品,启迪了当时及后世的文艺创作,鼓舞了人民的抗战意志。这一段历史时期存留的大量第一手资料极具史料价值,值得编辑成书进行记录。整部丛书分为音乐、出版、美术、文学、戏剧、舞蹈、电影七个部分,本册为其中的文学部分,由对该时期做出深入研究、成果丰硕的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黄伟林教授主编,未来必将成为桂林、广西乃至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参考。

精彩预览

艾青在桂林写的第一首诗《我爱这土地》,全诗只有短短的十行: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就是这短短的十行,仿佛西方的天鹅绝唱,犹如东方的杜鹃啼血,把祖国正在遭受的打击和诗人对祖国的热爱,表现得淋漓尽致。这首诗从桂林通过纸质的文字、朗诵的声音传递到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仿佛是在昭示,这样的国家是不会灭亡的,这样的人民是不会屈服的。

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冯至的《十四行集》被纳入大学文学教材,它们在基础教育和大学教育的课堂上被一届届学习,代代传承,融入整个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传统。

在广州沦陷的前一天,巴金从广州逃出来,他丢弃了许多行李,却没有忘记把《文丛》的纸型随身带上。逃亡的旅途险象环生,但巴金没有放弃承载了许多作家文字的《文丛》纸型。历尽千辛万苦,巴金终于把《文丛》的纸型完好地带到了桂林。

敌机在轰炸,敌人在进攻,随时都可以看见“牺牲”,随时都可能经历“死亡”,但是,中国作家仍然在创作,仍然在出版,那么,这种文学创作和出版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还是用巴金在桂林写下的文字来回答吧。

我带着纸型走过不少的地方,在敌人的接连不断的轰炸下居然没有把它遗失或损坏,这倒是我料想不到的。现在能够将它浇成铅板,印成书册,散布出去,在我也算是了却一个责任。我自然是很高兴的。这期刊物是在敌机接连的轰炸中编排、制版、印刷的。倘使它能够送到诸君的面前,那么诸君可以相信我们还活着,而且我们还不曾忘记你们。我应该借着这本小刊物把这城市的呼声传达给散处在全国的诸君。物质的损坏不能摧毁一个城市的抗战的精神,正如刊物的停止与作家的死亡也不能使我们的抗战的信念消灭。[2]

是的,在那个民族生死关头,文学写作和出版的意义正是为了宣告中华民族抗战的精神不可摧毁,中华民族抗战的信念不可消灭。

战争将人们分散到不同的地方,也阻隔了人们的信息交流。然而,文学的写作和出版,将分散各地的国人的精神重新凝聚,使茫然压抑的国人的精神重新振作,为被失败和死亡阴影笼罩的国人带来希望,为处于困境中的中华民族提供精神的力量。

线上商城
会员家.png 书天堂.png 天猫旗舰店.png
会员家 书天堂 天猫旗舰店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png   微博二维码.png
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纪委举/报投诉邮箱 :cbsjw@bbtpress.com    纪委举报电话:0773-2288699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 | 网出证 (桂) 字第008号 | 备案号:桂ICP备12003475号 | 新出网证(桂)字002号 | 公安机关备案号:45030202000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