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新美术馆学》辑刊第3辑,以观念/思辨、空间/生产、机构/制度、在场/实践四大板块为核心,收录17篇学术文章;另设置“特别策划”栏目,呈现了6位学者围绕“收藏的趣味、知识与文化记忆”展开的专题对话。全书以“新美术馆学”研究提出的人、空间、制度三个研究方向为参照,立足全球视野与中国本土语境,探讨美术馆在当代社会中的角色转型、知识生产机制、空间重构及文化记忆建构等核心议题,并回应美术馆行业面临的学术研究滞后、实践惯性固化等问题,全面覆盖了“新美术馆学”研究的关键领域,有助于推动中国式美术馆学理论体系的创新与实践变革。
王璜生,1956年生,广东揭阳人,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广东美术馆馆长、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现为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新美术馆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副主任,德国海德堡大学、南京艺术学院、中央民族大学、澳门城市大学特聘教授等。
沈森,艺术学理论博士,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副教授、艺术管理学系主任、新美术馆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先后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北京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现当代艺术理论与艺术批评、美术馆学与视觉文化。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和省部级项目多项,发表论文30余篇。
观念 / 思辨
002 “元数据”与“数据载体”:当代艺术的非实物保存策略 / 沈森
014 记忆的张力:作为文化记忆媒介的公共美术馆 / 姚珊珊
025 基于物的认识论:评史蒂芬·康恩《博物馆与美国的智识生活,1876—1926》 / 冯雪
039 无知的美术馆与被解放的观众 / 张大海
?
空间 / 生产
052 参与式艺术的两种空间特性及其主体重塑效果 / 王志亮
066 藏于橱柜的世界:17 世纪荷兰微缩玩偶屋和珍奇柜收藏空间研究 / 刘夏凌
082 东物西藏与空间重组——“中国艺术”在柏林的流转与历史建构 / 赵娟
093 论美术馆线上展览的空间形态构建 / 易玥
102 感知的对话场 :展览介入空间 / 吴鹏
机构 / 制度
110 艺术法在中国:重访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艺术与法律的邂逅现场 / 张理耕
124 略论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美术体制与美术思潮 / 陈旷地
135 数字化和社区参与下的思辨空间——关于艺术博物馆智识机制的思考 / 韩昆哲
149 法兰西的“沙龙”:机构、批评与公共空间 / 程小牧
在场 / 实践
166 忒修斯之船:仪式性下的三个场景 / 巢佳幸
178 开放性的合作与系统化的构建——从罗得岛设计学院艺术博物馆的公共教育活动“开放日”谈起 / 游江
189 景观复原视域下的艺术介入研究——龚滩古镇迁建后的“原真
性”建构分析 / 张汎
205 作为展览实践方式的女性视角 / 栾志超
特别策划
218 个人化空间——收藏的趣味、知识与文化记忆角 / 主持人:徐梦可
222 作为知识生产的“收藏” / 杭春晓
233 收藏是一个药引子 / 徐累
242 搭建在收藏基础上的美术史书写 / 邵彦
247 收藏本身就是围绕着我的创作展开的 / 丘挺
255 具有“问题感”的收藏 / 刘鼎
卷首语
王璜生
在当代文化与艺术的现场,美术馆是首当其冲的研究对象,也是众多文化生产、体制机制、思想学术、公众社会等当代问题的交汇点。今时今日,我们对美术馆的理解可以分为美术馆管理和美术馆学研究两大类,虽然二者之间常有彼此交叉、互相补充的关系。
美术馆学研究是对美术馆实践中面对的具体问题的思考、生发与升华。在美术馆体系化与规范化运作的一个世纪以来,美术馆学也经历了从砥砺前行到系统化、学科化的艰辛过程,在当下也面临着由业已成熟的体系到自我反观与批判怀疑的转变。这带出美术馆学对自身观念的边界拓展,也激励着新一代学者以对话者、行动者的身份去构建新的美术馆学研究方法和研究理论。
长期以来,国内美术馆在普遍薄弱的社会基础和文化基础的夹缝中寻求出路,以至业内对美术馆的关注,通常更偏向于美术馆的实际操作与运营,进而美术馆在维系生存、行政管理、展览策划以及公共活动的组织中耗费了较多的精力。然而,美术馆在社会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又应该以何种方式定位自身、促进知识生产,这同样是值得耗费精力去思考与实现的关键问题。更进一步,美术馆在寻找当代意义的过程中,自身思想与理论的持续性更新,这不只是目的论的问题,更是方法论的问题。
在此背景下,“新美术馆学”的提出是一种理想。它所直面的是当下美术馆行业重实际运营而轻学术研究、重惯性实践而少观念更新、重修补缺失而弱开阔视野的现状。同时,它也有意识地寄希望于美术馆的管理者和研究者朝着与国际博物馆界及当代文化理论领域同步的方向努力,并提出中国式的美术馆学的前沿理论。我们对“新美术馆学”的理解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新美术馆学”是对传统美术馆学的一种新的思考、推进与拓宽。它并非对传统美术馆学的否定和批判,而是意味着边界突破,从自省反思中延伸出新的可能性。二、“新美术馆学”是开放的。它的反身性观察激发了许多未知领域,它们促进形成了相较以往更开放的思维、更综合的方法和跨学科的视野。三、“新美术馆学”尤其强调理论与实 践的结合。新的理论与研究方法需要现实和实践的检验,“新美术馆学”并非闭门造车,反而极为希望能够在美术馆实践中得以验证、得以应用。
因而,《新美术馆学》是对上述思考的尝试与推进。它常设四大版块 :一、“观念—思辨”,着眼探讨美术馆学的新观念,收录“以‘人’为主体”和“以美术馆本体研究为对象”两个路径展开的理论研究与写作;二、“空间—生产”,倡导开放的美术馆和多向度的美术馆空间研究,关注跨学科、跨领域的美术馆学研究方法;三、“机构—制度”,涵盖美术馆管理机制、展览机制、文化政策与法学研究等多个视角,围绕制度层面提出行业内的建设性意见,以推进美术馆制度的反身性研究;四、“在场—实践”,聚焦博物馆、美术馆和艺术机构的现场,对具有研究性和创新性、实验性的艺术实践进行观察、追踪与分析。《新美术馆学》通过向外展开的方式,在考量当代多元文化的基础上,反观美术馆在发展过程中面对的一系列现象,在反思现行机制的背景下,意在与国际、国内博物馆和美术馆学界建立有效的对话。
恒者行远,思者常新。学术独立、思想开放、理论创新是本书的基本要求。“新美术馆学”以此书投石问路、擿埴索涂。感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对本书的大力支持!衷心希望各位专家学者和读者不吝参与,并给予批评指正。
2020年12月1日于广州美术学院新美术馆学研究中心
1. 体系构建与本土关怀
本书以“观念/思辨、空间/生产、机构/制度、在场/实践”四大板块,构建了“新美术馆学”研究的完整框架。它不仅系统引入全球前沿理论,更致力于立足中国本土语境,直面行业现实问题,是推动“中国式美术馆学”理论体系创新与实践变革的里程碑式辑刊。
2. 前沿议题与行业回应
直面美术馆行业“学术研究滞后”与“实践惯性固化”的核心痛点。所收录文章深入探讨了美术馆的线上空间、艺术法、社区参与、数字化等前沿议题,兼具理论高度与现实关怀,为从业者提供了宝贵的批判性视角与前瞻性思考。
3. 特别策划:收藏研究的深度拓展
特别设置的“收藏的趣味、知识与文化记忆”专题对话,汇聚六位重要学者与艺术家。他们从知识生产、美术史书写、个人创作等多元角度,将“收藏”这一传统实践升华至文化记忆建构的高度,极大地拓展了该领域的理论边界。
4. 全球视野与个案深描
全书展现出开阔的全球视野,研究个案横跨柏林的中国艺术流转、17世纪荷兰的珍奇柜,到法兰西沙龙制度及中国龚滩古镇。这种全球与地方、历史与当下的交织,为理解美术馆作为文化网络的节点提供了丰富的参照系。
5. 实践导向与行动指南
不仅止于理论思辨,更关注“在场/实践”。书中对公共教育活动策划、展览的女性视角、合作构建等实操案例的深入分析,为美术馆的策展、公共教育、收藏管理等具体工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行动模型与创新思路。
记忆的张力:作为文化记忆媒介的公共美术馆
姚珊珊
作为文化记忆的一种媒介,公共美术馆不仅存储着已有的文化记忆,还通过特殊的方式进行“记忆”和“遗忘”,从而完成已有文化记忆的更新和新文化记忆的生成,充当着浮动的文化记忆相对稳定的外化媒介。在与观众的“交往”中,美术馆持续输出着群体性的文化记忆并吸纳观众的参与,主动介入不同的社会文化情境,将文化记忆转化为具有适应性的身份认同和行为策略。它不仅是面向历史的,还从当代文化中获取原料参与新的文化记忆生产,是吸纳公共讨论、参与文化建构的生产空间,能够适应不同时代的社会文化需求,同时维持自身发展的可持续性。
一、美术馆作为文化记忆的外化媒介
法国社会学家、历史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Maurice Halbwachs)在柏格森和涂尔干的理论基础上讨论了“集体记忆”的概念,将记忆从个体领域拓展到社会层面,认为记忆依赖社会存在,集体记忆需要在群体的支持下产生,并能够形塑社会中的个体记忆。扬·阿斯曼(Jan Assmann)发展了哈布瓦赫“集体记忆”的内涵,提出了“交往记忆”和“文化记忆”概念。其中交往记忆存在于个体交往之间,因其交往的特性而没有具身化的存在,只能在有限的代际中传播;但文化记忆为许多人所共享,向这些人传递着一种集体的(即文化的)认同。扬·阿斯曼在记忆研究中引入了文化领域的内容,认为“文化记忆是一种体制。它被抽取出来、对象化,然后存储在一些象征形态当中,后者不同于听到的言语或者看到的姿势,它是稳定的、超然于具体情境的,它们也许会从一种情境转移到另一种情境中,从上一代传承给下一代”。个体的记忆只存在于个体头脑中,在交往中被调用,表现为一种无形的状态,文化记忆则表现为具体的媒介载体。媒介本身不具有记忆的能力,但附着人为注入的记忆,可以和个体记忆产生互动。
有别于肉身化的个体,社会中的群体本身也无法进行记忆,但它们会为了维持自身的存续“制作”记忆,并将之外化于具体的“物”之上。在阿莱达·阿斯曼(Aleida Assmann)的论述中,“地点”就是一种记忆的媒介,如同节日、庆典,或文本、图像等可传承的媒介一样,能让记忆被传播和取用。“虽然地点之中并不拥有内在的记忆,但是它们对于文化回忆空间的建构却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地点”可以成为回忆的佐证之物,使之得到固定。拥有实体建筑空间的美术馆同样具有记忆媒介的属性,甚至作为一种吸纳日常公众参与的建筑形态记忆媒介,它比其他人造物更具传播的持久性。例如为纪念或存放灾难历史而建造的美术馆,其建筑本身就是文化记忆的一种外化,一种神圣化了的空间,类似于纪念碑的功能,当亲身经历过灾难的人逝去后,时代不再拥有关于灾难的直接经验,人们仍可以在这里获得关于这段历史的记忆。
……
|
|
|
| 会员家 | 书天堂 | 天猫旗舰店 |
| ![]() |
| 微信公众号 | 官方微博 |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纪委举/报投诉邮箱 :cbsjw@bbtpress.com 纪委举报电话:0773-2288699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 | 网出证 (桂) 字第008号 | 备案号:桂ICP备12003475号 | 新出网证(桂)字002号 | 公安机关备案号:45030202000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