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板块图书分类品牌系列获奖图书图书专题新书上架编辑推荐作者团队
天人合一,万物并育——中华生态智慧讲读
走进中华生态智慧宝库, 开启青少年的生态启蒙之旅
ISBN: 9787559881939

出版时间:2025-08-01

定  价:78.00

作  者:乔清举 著

责  编:李茂军,时艳艳
所属板块: 少儿读物

图书分类: 生态环境

读者对象: 科普爱好者

上架建议: 科普读物/生态环境
装帧: 平装

开本: 16

字数: 184 (千字)

页数: 332
图书简介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建设美丽中国。本书以作者多年对东西方哲学特别是中国哲学研究的成果为基础,上溯夏商,解读了这一指导思想数千年以来形成的脉络。为了更便于青少年理解与接受,作者力求回避枯燥的理论讲述,而是以生动有趣的故事讲述为引,辅以精美雅致的插图,最后透过思考题的设置,来帮助广大青少年了解中国古代生态哲学智慧发展脉络,树立文化自信心、民族自信心,进而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投身生态文明建设。

作者简介

乔清举: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副主任、二级教授、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央和国家机关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多次获得金岳霖学术基金会“金岳霖学术奖”、凤凰网岳麓书院敦实基金会“全球华人国学研究成果奖”等奖项。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态哲学与文化有深入研究,懂英、日、德、韩等外语,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十余项。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等国内外刊物发表中、英、日、韩语种论文170余篇;撰有《湛若水哲学思想研究》《金岳霖新儒学体系研究》《当代中国哲学史学史》《河流的文化生命》《泽及草木恩至水土:儒家生态文化》《儒家生态思想通论》《儒家生态观》《儒家生态哲学史》《生态文明与生态文化建设》等专著、合著十余部。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生活在自然的美中

引子: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 02

一、自然是真、善、美、如的统一 / 10

二、美是健康的生态 / 13

三、美是自然的“生意” / 16

四、美是仁的体现 / 18

五、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 20

六、善待自然,呵护自然的美 / 23

第二章

什么是“自然”?

引子:“道法自然”中的“自然”指的是自然界吗? / 26

一、什么是“自然”? / 27

1.“道法自然”:自己而然 / 27

2.“神得一以灵”:自然排除神灵 / 29

3.“无以人灭天”:自然排斥人为 / 30

4.“天人本无二,不必言合”:人与自然本来就是一体的 / 32

二、自然是怎么构成的?“通天下一气耳” / 35

三、自然为什么会运行?“一物两体” / 42

四、自然的运行形成了什么?“天地之大德曰生” / 54

五、生命是如何形成的?“万物各得其和以生” / 65

六、什么是自然的“本心”?“天地之心,惟是生物” / 69

七、“仁”和“生生”是什么关系?“仁者,天地生物之心” / 73

八、“道是无晴却有晴”:中国古代哲学的有机生态自然观 / 78

第三章

什么是人?

引子:人是两足无毛的动物吗? / 86

一、天地间人是最宝贵的:“天地之性,惟人为贵” / 87

二、人是天地的心:“人者,天地之心也” / 91

三、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 / 96

四、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观:德性主体与生态主体 / 98

五、“元气阴阳坏而人生之”:人是自然的害虫吗? / 101

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 107

七、仁是人与天地万物共同的本体 / 110

第四章

中国古代哲学对待自然整体的不同观点

引子:程颢如何从鸡雏身上观到仁? / 118

一、“爱人以及物”:仁心关爱的对象是全部世界 / 119

二、“制天命而用之”:荀子的进取型天人关系论 / 125

三、“孰知正味”:庄子的冷峻型天人关系论 / 130

四、“顺物之性”:柳宗元、邵雍的冷静型天人关系论 / 135

五、 天人“不相预”与“交相胜”:韩愈、柳宗元、刘禹锡对

天人关系的讨论 / 140

六、“延天佑人”与“人定胜天”:如何弥补自然的不足? / 144

第五章

中华生态智慧的主流是“为天地立心”

引子:王阳明是怎么回答弟子对“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质疑的? / 154

一、“ 三尽之性”与“参赞化育”:人对自然的生态责任 / 155

二、建立与世界痛痒相关的情感 / 158

三、达到“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界 / 162

四、物道主义、“万物一体”与“爱有差等”的差异与矛盾及解决方法 / 167

五、心的好恶与物的善恶 / 172

六、“为天地立心”:帮助自然实现它的本性 / 180

第六章

怎么对待动物?“德及禽兽”

引子:网开“一面”还是“三面”? / 187

一、用道德的态度对待动物:“德及禽兽” / 188

1. 网开三面、天下归心 / 188

2. 鲁恭三异、化及鸟兽 / 189

3. 恩及诸虫、适足为仁 / 190

4.“麟凤龟龙,谓之四灵”:具有神秘性的动物 / 192

5. 灵兽骈至、天下大同:理想社会中的动物 / 197

二、动物使用和保护的伦理原则:“顺性”“以时” / 200

1. 顺性取时的使用原则 / 201

2.“田不以礼,曰暴天物”:对渔猎的礼制限制 / 203

3.“ 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孔子对动物的道德态度的典范意义 / 206

三、对动物的祭祀与放生 / 210

1. 仁至义尽、报本反始:祭祀动物 / 210

2. 各安其处,放生而不滥捕:仁慈地对待凶猛的动物 / 212

第七章

怎么对待植物?“泽及草木”

引子:程颐怎么惹恼了宋哲宗? / 227

一、仁及草木:用道德的态度对待植物 / 228

1. 方长不折、恩及草木 / 228

2. 善待植物、德及上下 / 232

二、嘉禾瑞草:灵异的植物 / 236

1.嘉禾瑞草,应和气而生 / 236

2.移情:“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238

3.祭祀树木、敬拜山林 / 240

三、砍伐树木的原则与禁令:“伐木必因杀气” / 245

1.“取之有时,用之有节”:砍伐树木的原则 / 245

2.虞官:草木管理的官职与律令 / 247

四、植树造林,改善环境:“有事于山林” / 250

1.“有事于山林”:植树造林 / 250

2.辟草莱者服刑:禁止开垦草地为田 / 253

第八章

怎么对待土地山川?恩至土地山川

引子:晋文公为何转恼怒为感谢? / 256

一、“ 土,地之吐生万物者也”:中华传统文化对土地的生态性认识 / 258

1. 什么是“土”?什么是“地”? / 258

2. 土、地、壤、田的生长功能辨析 / 259

3.“和实生物”:土在万物生长中的基础性作用 / 262

二、“ 夫山,土之聚也”:中华传统文化对山脉的生态性认识 / 265

1. 什么是山?“夫山,土之聚也” / 265

2. 仁者为什么乐山? / 269

三、“ 川,气之导也”:中华传统文化对河流与水的生态性认识 / 271

1. 河流与水的文化生命 / 271

2.“川壅为泽”:水不流动的后果 / 275

3.“丽泽,兑,君子以朋友讲习”:水流动的意义 / 278

4.“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感慨的是什么? / 279

5.“水曰润下”与“水不润下” / 282

6.“川,气之导也” / 285

7.“国主山川”“川竭国亡” / 288

四、道德地对待土地山川——恩至土地山川 / 291

1.“恩及于土”:道德地对待土地 / 291

2.“德至山陵”:道德地对待山脉 / 297

3.“恩及于水”:道德地对待河流 / 300

4.“报本反始”:敬畏和祭祀土地山川 / 301

结论 尊重自然的权利,维持自然的健康生命 / 305

后记 / 309

附录 中华传统生态智慧千字文 / 311

序言/前言/后记

探寻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智慧

“自然”是一个大家再熟悉不过的词语了。看到它,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想到由人类之外的一切存在物构成,在英文里叫nature 的自然界。

迄今为止,人类文明经历了采集渔猎、农业、工业几个阶段。在采集渔猎文明阶段,人匍匐于自然的威力之下。在农业文明阶段,人顺应自然。在工业文明阶段,人力图控制和征服自然,克服环境的制约,获得物质财富的增加和精神文明的进步。但是,众所周知,自工业革命以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经危及自然本身。人类是附着在自然发展的进程上,依托自然而存在的。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自然被破坏了,人类存在的基础也就消失了。所以,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反思工业化的生产、生活方式,提倡环境保护、生态保护,成为国际学术界的一个潮流。我国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起即致力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十八大以来,我国进入了自觉的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

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建设美丽中国。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生态文化与理

论的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有没有生态哲学智慧?能否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益滋养?

答案是肯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生态哲学智慧不仅有,而且很丰富、深刻和系统。事实上,在英文中,作为自然界意义的“自然”也是到西方近代以后才产生的。此前的“自然”主要指万物自我生长的特性。这反倒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自然”相似。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哲学部分,“自然”的首要含义不指自然界,而是指事物自我生长、自己而然的特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为,自然是生生不息的过程,是生机盎然的状态,人生活在自然的美中。自然是由气构成的,“通天下一气耳”。自然是运动的。气分为阴阳,阴阳相互作用推动事物运动。天地万物形成于“无极而太极”的过程中。“天地之大德曰生”,就是说,天地的伟大的德性或特性就是孕育和生长万物。“生生之谓易”。生生不息是自然运动发展的方向,

也是自然的合目的性。这又叫作“天地之心”,也叫“仁”。仁是自然的“生意”、生机。这跟我们过去理解的仁很不一样,大可玩味。孔子说仁是“爱人”,孟子说“ 仁,人心也”,可见仁是人的德性。现在我们发现,仁还是自然的本质、本体。仁既是自然的本体,具有客观性;又是人的德性,具有主观性, 这就意味着它是人和自然相统一、主观和客观相统一的枢纽。从生态的角度出发,我们发现了“天人合一”更为深刻的含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求人从仁心德性出发对待自然界,主张“仁民而爱物”“爱人以及物”“物吾与也”。具体地说,对待动物要“德及禽兽”,对待植物要“泽及草木”,对待土地山川要“恩及于土”“恩及于水”“德至山陵”;要尊重自然的权利,维持自然的健康生命。由此,历史上产生了大量维持和保护环境的政令与法规,这些都构成中华优秀传统生态哲学的内容。

2023 年6 月2 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关于传统生态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提到了“天人合一,万物并育”。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存在的基础。中华优秀传统生态哲学为五千年中华文明贞下起元、历久弥新,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我们今天提高生态觉悟,涵养生态德性,构建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智慧的丰厚滋养。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智慧也将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哲学创建贡献中华智慧。认识、体会和践行这些智慧,对于我们开阔胸襟,丰富心灵,提高境界,自觉地选择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化、健康的生活方式,过上宁静愉悦而又美好的人生也会大有裨益。

编辑推荐

1.系统追溯,深度解析:从夏商时期开篇,以八大章节串联起中华生态智慧的历史脉络,涵盖自然哲理、人文精神等多维度内容,为青少年搭建系统的生态认知框架。

2.多元设计,沉浸体验:每章设置 “导读、引子、典故、阐释、思考” 五大板块,搭配百幅古今生态名画,让抽象智慧具象化,引导青少年在探索中感悟,在思考中成长。

3.双重赋能,助力成长:不仅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生态观,养成环保习惯,更融合多领域知识,助力提升综合素养,塑造关爱自然、勇于担当的优良品格。

精彩预览

一、自然是真、善、美、如的统一

人是生活在自然中的。这是个毋庸置疑的事实。

然而,在今天,还需特别提醒,人们才会意识到这个事实,因为工

业化和城市化已经使我们远离自然了。我们吃饭穿衣,却不必躬耕力作,

只需在工厂做工、办公室办公,就可以得到工资,买到所需要的生活物

品。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做工、办公这些环节插在人和自然之间,

阻断了二者的直接联系。有不少人,终其一生,既没有体验过稼穑的辛

劳,也没有享受过收获的快乐,这其实是很遗憾的。人们远离自然、远

离大地已经太久了。

可是,人毕竟是离不开自然的。自然除了是头顶的蓝天、脚下的大

地、壮阔的山川、美丽的花鸟虫鱼,更为根本的是生生不息的生命相续。

人是这个相续过程中的一个方面、一个环节, 没有自然的生命来支撑,

人类的生命是无法存在的。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自然是真、善、美、如的统一。

真、善、美、如是著名哲学家金岳霖对太极的说明。他说:“太极为

至,就其为至而言之,太极至真、至善、至美、至如。”

自然是真。它就是它是的那个样子,是其所是,不加伪装。《中庸》

说:“诚者,天之道也。”诚就是真实,天道是真实的。

自然是善。这个善,首先是过程相继的完善。《易传》上说:“一阴一

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阴阳相继的完善,支撑和形成了

自然界生生不息的生命过程。这是大可赞美的。生命之善,则是善的又

进一层的意义。

自然是如。“如”来自佛教。照金岳霖讲,如是宇宙演化到最高最完

善的太极阶段,是万物进化到理想状态时的特征。“不仅如如,而且至如。”

道就是如如的。如如,不仅是物的状态,也是智的状态、心的状态,是

人和外部世界一见会心、相视而笑的默契。“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道乎?佛乎?儒乎?在最高境界上,三教归一。自在,自如,如如,也

是心灵的自由,无滞无碍。《中庸》说:“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自然是美。人生活在自然的美中。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这是最能

真切感受到的。那么, 什么是自然之美?人怎样生活在自然之美中?如

何维护自然之美?中华传统生态智慧对这些问题做出了系统的回答。

线上商城
会员家.png 书天堂.png 天猫旗舰店.png
会员家 书天堂 天猫旗舰店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png   微博二维码.png
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

微信号:bbtplus2018(工作时间)
电话:0773-2282512(工作时间)

我要投稿

批发采购

加入我们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纪委举/报投诉邮箱 :cbsjw@bbtpress.com    纪委举报电话:0773-2288699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 | 网出证 (桂) 字第008号 | 备案号:桂ICP备12003475号 | 新出网证(桂)字002号 | 公安机关备案号:45030202000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