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板块图书分类品牌系列获奖图书图书专题新书上架编辑推荐作者团队
“桂林抗战文化城史料编年”丛书 桂林抗战文化城戏剧编年史
当舞台成为战场:一部用热血与台词写就的桂林抗战戏剧壮阔史诗!
ISBN: 9787559878359

出版时间:2025-04-01

定  价:88.00

作  者:谭彦 著

责  编:成能,杨昕然,陈子锋,赵楠,张维维,秦念
所属板块: 艺术出版

图书分类: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读者对象: 大众

上架建议: 艺术/戏剧艺术/戏剧史
装帧: 精装

开本: 16

字数: 350 (千字)

页数: 348
图书简介

史料编年系列丛书包括音乐、出版、美术、文学、戏剧、舞蹈、电影七种。本书关于抗战时期的戏剧,以时间为经线、事件为纬线,编织出一幅桂林抗战文化城时期戏剧活动的壮丽画卷。本书特别聚焦于“西南剧展”这一标志性事件,详尽记录了当时极具影响力的戏剧艺术家、团体及其代表剧目,通过严谨的史料整理与考订,生动再现了这段宝贵历史。读者得以循着时间脉络,清晰把握桂林戏剧史的发展轨迹,同时深刻理解各历史事件间的内在联系与相互影响,为探索桂林乃至中国戏剧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作者简介

谭彦,广西桂林人。现为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桂林市文艺理论家协会理事,助理研究员。主编有《百年广西多民族文学大系(1919—2019)·中篇小说卷(1919—1949)》,参编《广西多民族文学经典(1958—2018)长篇小说卷》等。

图书目录

概 述 001

1938 年

1 月 …………………………………………………………………… 029

3 月 …………………………………………………………………… 029

4 月 …………………………………………………………………… 030

5 月 …………………………………………………………………… 030

6 月 …………………………………………………………………… 035

7 月 …………………………………………………………………… 038

8 月 …………………………………………………………………… 039

9 月 …………………………………………………………………… 042

10 月 …………………………………………………………………… 044

11 月 …………………………………………………………………… 046

12 月 …………………………………………………………………… 047

1939 年

1 月 …………………………………………………………………… 051

2 月 …………………………………………………………………… 056

3 月 …………………………………………………………………… 058

4 月 …………………………………………………………………… 061

5 月 …………………………………………………………………… 062

6 月 …………………………………………………………………… 063

7 月 …………………………………………………………………… 065

8 月 …………………………………………………………………… 067

9 月 …………………………………………………………………… 070

10 月 …………………………………………………………………… 079

11 月 …………………………………………………………………… 083

12 月 …………………………………………………………………… 085

1940 年

1 月 …………………………………………………………………… 089

2 月 …………………………………………………………………… 090

3 月 …………………………………………………………………… 092

4 月 …………………………………………………………………… 101

5 月 …………………………………………………………………… 103

6 月 …………………………………………………………………… 104

7 月 …………………………………………………………………… 105

8 月 …………………………………………………………………… 105

9 月 …………………………………………………………………… 107

10 月 …………………………………………………………………… 110

11 月 …………………………………………………………………… 116

12 月 …………………………………………………………………… 119

1941 年

1 月 …………………………………………………………………… 141

2 月 …………………………………………………………………… 143

3 月 …………………………………………………………………… 146

4 月 …………………………………………………………………… 149

5 月 …………………………………………………………………… 151

6 月 …………………………………………………………………… 157

7 月 …………………………………………………………………… 157

8 月 …………………………………………………………………… 163

9 月 …………………………………………………………………… 164

10 月 …………………………………………………………………… 165

11 月 …………………………………………………………………… 166

12 月 …………………………………………………………………… 177

1942 年

1 月 …………………………………………………………………… 187

2 月 …………………………………………………………………… 196

3 月 …………………………………………………………………… 207

4 月 …………………………………………………………………… 216

5 月 …………………………………………………………………… 220

6 月 …………………………………………………………………… 222

7 月 …………………………………………………………………… 224

8 月 …………………………………………………………………… 241

9 月 …………………………………………………………………… 243

10 月 …………………………………………………………………… 243

11 月 …………………………………………………………………… 253

12 月 …………………………………………………………………… 259

1943 年

1 月 …………………………………………………………………… 269

2 月 …………………………………………………………………… 271

3 月 …………………………………………………………………… 272

4 月 …………………………………………………………………… 273

5 月 …………………………………………………………………… 274

6 月 …………………………………………………………………… 275

7 月 …………………………………………………………………… 276

8 月 …………………………………………………………………… 277

9 月 …………………………………………………………………… 278

10 月 …………………………………………………………………… 278

11 月 …………………………………………………………………… 280

12 月 …………………………………………………………………… 281

1944 年

1 月 …………………………………………………………………… 285

2 月 …………………………………………………………………… 294

3 月 …………………………………………………………………… 307

4 月 …………………………………………………………………… 319

5 月 …………………………………………………………………… 320

6 月 …………………………………………………………………… 326

8 月 …………………………………………………………………… 329

9 月 …………………………………………………………………… 329

参考书目332

序言/前言/后记

总序

(广西抗战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李建平)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拟编辑出版一套“桂林抗战文化城史料编年”丛书(以下简称“编年丛书”),包括《桂林抗战文化城文学编年史》《桂林抗战文化城新闻出版编年史》《桂林抗战文化城音乐编年史》《桂林抗战文化城戏剧编年史》四种五大册,足足有二百万字。他们联系我写篇序言,尽管感到难度蛮大,但我踌躇了一下,还是答应了。

从大学时期作毕业论文到现在,我浸淫在广西(桂林)抗战文化研究领域已四十五六年了,眼见以桂林抗战文化城为核心的广西抗战文化研究,由最初的五六人和三五篇资料长文开始做起,发展到今天广西有近百人、外省有一二十位学者参与,已出版资料集、工具书和学术专著一百多部的大型学术规模,真令人感慨不已!如今,又有广西和湖北的几位学者联合推出这套编年丛书,为广西(桂林)抗战文化研究添砖加瓦,实在是令人高兴的事。

做学问,尤其是文史研究,史料收集是基础,也是成功的关键。这里一是要求收集得齐全,二是要有超越前人的新发现。广西(桂林)抗战文化研究之所以由原来的默默无闻发展到今天成为中国抗战文化研究的一支重要力量和广西特色优长学科(项目),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始终有史料的新发现、再整理和大突破。这里不妨对广西(桂林)抗战文化研究的史料收集工作做个简单回顾。

1979年12月23日,魏华龄在《广西日报》发表的《欧阳予倩与桂林剧运》是现今发现的第一篇广西(桂林)抗战文化研究的论文,具有破题和引领的开拓性意义。随即在1980—1982年这三年里出现的几篇资料长文,可以看作是夯实广西(桂林)抗战文化研究基础的奠基性资料成果。一是林焕平的《抗战时期的“桂林文化城”》,该文1979年5月1日写成于桂林,1980年发表于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叠彩》第2期,约3万字。该文是对桂林抗战文化城的全面介绍。二是万一知的《桂林文化城记事》,写作于1979年,发表于《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第2—3期(连载),约4万字。该文以大事记的形式,记载了桂林抗战文化活动的大事概况。三是李建平的《“桂林文化城”期刊简介》,写作于1980年,发表于《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1—2期(连载),约3万字。该文以概述方式,介绍了桂林“文化城”时期出版的28种文艺类期刊。四是吴立德、邓小飞发表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1年第1期的论文《国统区抗日进步演剧活动的空前大检阅——一九四四年西南剧展》,约1万字,全面介绍了抗战时期桂林重要文化活动——西南剧展。五是魏华龄的《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桂林分会》,约1万字,发表于《广西文史资料》(第十五辑),1982年内部印刷发行,介绍抗战时期桂林重要的文艺社团——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桂林分会的组织机构和活动情况。

自1984年起,由广西社会科学院和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等单位的专家学者编写的“抗战时期桂林文化运动资料丛书”相继出版,原计划出版11本。到1992年时,先后出版了丘振声等编选的《西南剧展》《欧阳予倩与桂剧改革》,潘其旭等编选的《桂林文化城纪事》,杨益群等编著、编选的《桂林文化城概况》《文艺期刊索引》,苏关鑫等编写的《旅桂作家》,吴辰海等编选的《戏剧运动》,此后停止了出版。这套书实际出版了7本。其间,还有朱荣、丘振声主编的工具书《桂林抗战文艺辞典》和刘寿保主编的《桂林文化大事记(1937—1949)》两部大书出版。

20世纪90年代后,又有杨益群编著的《抗战时期桂林美术运动》(《桂林文史资料》第三十辑)、李建平编著的《抗战时期桂林文学活动》(《桂林文史资料》第三十三辑)、龙谦和胡庆嘉编著的《抗战时期桂林出版史料》(《桂林文史资料》第三十八辑)、王小昆的《抗战时期桂林音乐文化活动》(《桂林文史资料》第五十三辑)相继出版。至此,桂林抗战文化研究史料收集整理基本形成了系统性规模,促成了研究工作的蓬勃发展。

在将近20年后,潘琦主编、黄伟林任执行主编的《抗战桂林文化城史料汇编》(广西内部资料性出版物准印证号:2002002)形成了对桂林抗战文化史料收集的重大突破。该丛书在学科范围上超越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编印的资料集,开辟了研究新视野,展示了大量新史料。丛书分为政治、经济、军事、民族、教育、文学、戏剧、美术、新闻出版、音乐舞蹈、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化建设、国际问题、广西人文15卷,每卷收入历史文献数十篇及专题资料索引,共计500万字。“是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抗战时期桂林文化城史料丛书”(该书《编选说明》)。该套丛书在学科、内容和选文时限等方面都超越了以往所编的资料集,规模也更庞大,形成了新的史料系统。

现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桂林抗战文化城史料编年”丛书,可以说是桂林抗战文化研究史料工作的又一次突破。它以编年史的方式收集整理桂林抗战文化史料,逐年逐月逐日地记载抗战文化史实,形成了新的史料系统,为广西(桂林)抗战文化研究提供了大量新史料和观察历史的新视角。

该套丛书最重要的一个突破是提供了观察历史的新视角和整理史料的新体例。以往研究者做的大多是主题(专题)性史料发掘整理(如“大事记”“期刊”“西南剧展”“戏剧运动”“美术运动”“文学活动”等),两套大型的综合性资料丛书——“抗战时期桂林文化运动资料丛书”和《抗战桂林文化城史料汇编》——也大体如此。以顺序时光的视角观察抗战时期的桂林文化史事,形成编年的史料体系和编年史的史著体例,这是前人没有做过的。依照上面说到的,做史料工作一是要做到收集得齐全,二是要有超越前人的新发现的说法,我们说“桂林抗战文化城史料编年”丛书对桂林抗战文化研究史料体系有新突破,就在于它在这两方面都有贡献。在“收集得齐全”方面,该丛书一是体现在时间跨度上超越了以往的史料大多是“抗战八年”甚至“桂林文化城六年”的时限,其中《桂林抗战文化城文学编年史》和《桂林抗战文化城音乐编年史》两种扩大到“抗战十四年”,使史料更为齐全;二是体现在编著者不拘泥于在图书馆、档案馆搜索文献资料的传统搜集史料的方法,而是与时俱进,运用网络搜索新引擎,在多个数据库里发掘出大量新史料。不仅仅像寻常那样只是在广西出版的报刊上发掘新史料,而且在一些外省出版的报刊上搜寻到许多新史料,包括一些我们根本想不到去查找的稀见刊物,如宁波出版的《团结报(周报)》、南昌出版的《江西妇女》、上海出版的《杂志》、赣州出版的《文化服务》、生活书店编印的《店务通讯》之类的报刊,甚至从沦陷区里的敌伪报刊《新亚》(广州)也发掘出有关桂林抗战文化活动的资料。这就使得这套丛书在史料上有了许多“超越前人的新发现”。这方面做得较突出的是《桂林抗战文化城新闻出版编年史》和《桂林抗战文化城文学编年史》。比如,《桂林抗战文化城新闻出版编年史》发掘出大量以前遗漏的出版机构和图书,使桂林文化城时期的出版机构和出版图书数量有大幅增长。该书著者在“后记”里说:“从近来新开发的或新更新的各种近代文献资源数据库中,又新发现了53家桂林出版机构,通过书目整理,使抗战时期桂林出版图书的种数,从原来统计的2273种,扩增至2942种。”《桂林抗战文化城文学编年史》和《桂林抗战文化城戏剧编年史》则新发现多位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的逸文,如艾青、艾芜、田汉、盛成、聂绀弩、秦牧等的逸文,都未收入作家全集。如此等等,都是新发现、新贡献。

这套丛书的四部编年史,在形成上述总的突破的同时,各自也呈现出个性特色。《桂林抗战文化城新闻出版编年史》体量最大(上、下两册,一百多万字),史料搜集涉及新闻出版的方方面面,不仅着意于新闻社、报刊社、书店、印刷厂、新闻出版社团等机构的创刊、停刊、开业、停业(或被取缔)、地址迁徙等信息,以及编辑、采访、印刷、发行销售、名人活动、重要文章、经营活动、新闻出版管制和检查等业务活动的介绍,甚至边边角角的关联信息,也几无遗漏地收集反映,如广告、邮寄、义卖、献金(捐款)、店员招聘、社会影响,等等,使得新闻出版史料编得最为庞大丰隆,最详最全。《桂林抗战文化城文学编年史》分为三篇展示,前篇“前文化城时期”,正篇“文化城时期”,后篇“后文化城时期”,历史时限跨度最大,前溯至1931年2月,后延至1945年12月,时间上达到了15年,空间上也最为开阔(后文化城时期展示桂林文化人在桂东昭平的活动史实)。《桂林抗战文化城音乐编年史》较其他三种编年史多了史论研究成分,重在重要史料的发掘整理和评价,史料的“齐全”稍弱一些。但它插入较多的历史图片,令人对史料有更多的认识,这是值得称赞之处。《桂林抗战文化城戏剧编年史》则多收录重要戏剧史料的全文,如“戏剧民族形式座谈会”“历史剧问题座谈会”“儿童戏剧座谈会”“新形势与新艺术座谈会”“《三兄弟》演出座谈会”“一九四一年文艺运动的检讨座谈会”“小剧场运动演出的自我批判专刊”等七个座谈会的记录,都以全文或大节录的方式收录。《桂林抗战文化城新闻出版编年史》也收录了大量的通讯、消息的原文,包括许多杂志的发刊词,这给人直接阅读史料带来了便利。四部编年史,的确是各有优长、各有特色。

突破广西(桂林)抗战文化研究的视角,把“桂林抗战文化城史料编年”丛书放到抗日战争史和民国史的大视野中看,它以编年体的形式整理抗战时期桂林文化城的文化史实和抗战史事,反映了中国人民在反抗外敌侵略的危难时刻进行“文化抗战”的文化斗争和文化建设历史,对抗战时期活跃在桂林的中国最优秀的一群文化人,如郭沫若、茅盾、田汉、巴金、夏衍、欧阳予倩、艾青、徐悲鸿、焦菊隐、范长江、王文彬、柳亚子、马君武、满谦子、张曙、吴晓邦等及其团队所开展的文化活动和文化成果进行全面记录和充分地呈现,为后来者研究中华民族赢得这场中国近代史上唯一一次取得重大而又全面胜利的伟大战争的内在动因、发生机制和历史发展规律,提供了真实、详尽、多面的原始材料和历史佐证,这对于研究抗日战争史、民国史、中国近现代文化史甚至民国社会史、生活史等等,都是极为宝贵的资料。

总之,这套“桂林抗战文化城史料编年”丛书为广西(桂林)抗战文化研究增添了新史料、提供了新视角、给人以新启迪,是我们开展广西(桂林)抗战文化研究乃至中国抗战史和民国史研究的重要参考,值得我们重视并仔细研读。

四十年前,在桂林抗战文化研究刚刚兴起时,秦似、林焕平两位当年参加过桂林抗战文化城活动的文艺家对开展桂林抗战文化研究寄予期望:“我们更期待着有更多的人关心、重视对桂林文化城历史资料的抢救工作,并开展更为系统、更为全面、更为深入的研究”(秦似:《桂林文化城史话·序》),“抗战时期桂林文化城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继承和发扬它,历史地落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肩上。如果我们放弃责任,既对不起创造文化城的前辈,也为后代子孙所讥评”(林焕平:《桂林文化城大全·总序》)。几十年来,我们开展桂林抗战文化城研究,收集史料、实地调研考察、撰文写书、开会研讨、演讲宣传,就是为了继承好抗战文化前辈创建的抗战文化遗产,传承和宣传好他们在抗日斗争实践中生成的抗战精神。如编年丛书一般的资料集和研究著作的出版,到如今前前后后已超过了一百部,就是我们后辈在努力承担和践行前人嘱托的具体作为。十五年前,我在等待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印刷出版《抗战文化研究》第四辑时,写了一首小诗:“抗战八年[1]世事艰,后生继业难等闲。士人报国唯文墨,一卷《丛刊》作史笺。”该诗后补插入该辑的“后记”里。如今提及此诗,感慨八十多年前抗日战争的风云和四十多年来广西(桂林)抗战文化研究经历,以表“士人报国唯文墨”心志。这也是当初面对二百多万字五大册编年丛书毅然接下了阅读和写作序文任务的根本原因。为此当倾尽心力!

是为序。

2025年3月18日

编辑推荐

一、时间轴下的戏剧生态全貌

该书以编年形式,逐年逐月记录了桂林抗战文化城内的戏剧活动,从专业剧团的经典演出到民间艺人的即兴创作,从大型话剧的震撼登场到地方戏曲的深情演绎,全景式展现了抗战时期桂林戏剧生态的多样性和活力。这种时间轴式的编排,使读者能直观感受到戏剧活动随战事进程而起伏变化的脉络。

二、史料详实,艺术价值凸显

书中搜集了大量珍贵史料,包括剧本手稿、演出海报、剧评摘录等,这些第一手资料不仅为学术研究提供了基础,更让后人得以窥见那个时代戏剧艺术的魅力。通过对经典剧目的深入解读,展现了桂林抗战戏剧在民族救亡、文化启蒙方面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三、跨文化交流视角

本书从跨文化交流的角度,揭示了戏剧在国际文化交流的独特地位。这种跨文化的视角,为理解抗战戏剧的历史地位和国际影响提供了新的思路。

四、现实启示与教育意义

本书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启示。书中通过讲述戏剧人在艰难岁月中坚持创作、传播正能量的故事,激励当代人珍惜和平、勇于担当。对于教育工作者和文艺工作者而言,本书是一部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教材,有助于培养年轻一代的文化自信和艺术鉴赏能力。

精彩预览

第三阶段是1942 年2 月到1944 年9 月,这一阶段,随着国际反法西斯联

盟的正式形成,抗战戏剧运动再次出现复苏的效应和影响,桂林的抗战戏剧运

动在曲折中进一步发展,并逐渐回归高峰,最终形成桂林抗战戏剧运动的总高

潮、被称为“划时代的壮举”的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会(简称“西南剧展”)。

西南剧展是桂林抗战戏剧运动到达最高峰的标志,也是抗战戏剧运动的

总高潮。但是在这个总高潮到来之前,桂林的抗战戏剧运动其实已面临着内外

交困的危机。当时,虽然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步步为营,连续取得胜利,国际反

法西斯形势得到根本性变化,但是在国内,国民党政府在正面战场却节节败

退,并且对进步文化事业进一步摧残迫害,包括桂林在内,各地抗战戏剧运动

均进入低潮。在1943 年时,桂林城内不仅戏剧团体数量锐减,抗战戏剧演出

活动也近于偃旗息鼓。

田汉曾在1944 年初的《当代文艺》上刊文评价这种现象:“今日戏剧界似

乎又回到以前人自为战的时代。由于客观环境的困难,大都急急于自身利害的

关心和枝节技术的追求,把抗战初期的宝贵的热情大部分消歇了,甚至艺术上

一些应有的新认识也渐次把握不定了。应当说而不说,或争其所不必争、乌烟

瘴气代之而兴。”[3]他还提到,自己“也曾在一部戏剧工作者中提起招魂运动的

口号。意思是想大家重新振作起抗战初期的雄大旺盛的意气和企图心,然后剧

运的发展才可重入正轨,技术上的某些成就才更有光辉和意义。戏剧运动同民

族解放运动才结合得更紧”[4]。

线上商城
会员家.png 书天堂.png 天猫旗舰店.png
会员家 书天堂 天猫旗舰店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png   微博二维码.png
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

微信号:bbtplus2018(工作时间)
电话:0773-2282512(工作时间)

我要投稿

批发采购

加入我们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纪委举/报投诉邮箱 :cbsjw@bbtpress.com    纪委举报电话:0773-2288699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 | 网出证 (桂) 字第008号 | 备案号:桂ICP备12003475号 | 新出网证(桂)字002号 | 公安机关备案号:45030202000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