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稿致力于打造国内首个以生活方式研究为主要内容的学术集刊。书稿旨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文化思想,积极参与落实“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文化研究、社会学、历史学、人类学、美学等学科视角出发,突出生活方式作为文化主要表现形式在人文精神的形成与传扬中的作用,深度挖掘人文经济的动力与潜力,力图透过“以小见大”的视角,呈现以广州为核心的岭南地域独特生活方式,探究其形成渊源与发展脉络,发掘广式生活的文脉基因和当代价值,服务广州城市经济社会文化建设。
柳立子,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城市文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兼任广州市博士科技创新研究会副会长、广州岭南文化研究会理事。专业从事城市发展与都市文化研究二十余年,发表了《城市形象建构与城市生活方式——以广州城市形象与广式生活为例》《广州建设21世纪海上丝路对外文化门户城市的思考》等十余篇论文。
广式生活的图景
广州“三轴”与粤文化的传承、传播 王世福 赵安然 李 刚
民国时期广州市城市土地征税的缘起与实施 黄素娟
广式生活中的榕树符号 何有贵
和气生财:千年商都最靓丽的风景线 刘金山
广式生活的色彩
贸易开放与文化适应—海上丝绸之路流淌的广式生活 刘 强
清代广州的素馨花竹枝词探析 黄忠鑫 徐静琼
穿越时空的芳华与繁华:广州“行花街”的古今演变 梁达平
广式生活的味道
融合圈层:广式生活追本求真的烟火美味 林卫辉 赵安然 陈雅涵
近代广州西餐业的兴起繁荣与城市生活 柳立子 罗飞宁
饮茶粤海未能忘:广州近现代茶楼形态变迁 周松芳
广式生活的声音
基于广义论证理论的广式早茶说理交际研究 麦劲恒 张晓琪
天台上的咏春拳 谢开来
海纳八方:清代外来人群在广州的流动、聚合与世居 梁敏玲
从生存到自在:一个城中村“居民”的广州生活 彭 杰
广式生活的气韵
广式生活的内涵与传播 张志安 陈雅涵
“岭南文化中心地”的精神气质与广式生活的平实风雅 温朝霞
一家酒店和一座有性格的城市:在白天鹅宾馆读懂广式生活 赵安然 陈雅涵 柳立子
广式生活文化基因的读取与传承 陶乃韩 柳立子 陈 馨
序:让生活方式成为每座城市的最佳定义
“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更好地生活。”2000 多年前亚 里士多德如是定义城市的价值。人们生活在城市,体验不 同事物,拓宽人生视野,丰富生命阅历。城市生机勃勃, 城市生活方式给予人无限可能:有更多元时空与家人、朋 友共度,分享悲喜哀乐,感受心灵陪伴;有更多样机会发 展个人才能和技能,拥有精神满足;有更多种可能体验美 好生活的不同内容与形式,追求兴趣爱好。每个城市的发 展史,本质上就是在这座城市生活的人向着美好生活前行 的历史。
城市如人,都是独立的生命体,有着自己独特的地域 性格与气质,也有着自己深厚的情感与认同。城市不同历 史时期留下的独特文化层层累积,对自然环境、空间形态、 人文景观等产生了持久深远的影响,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 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和精神理想,这种群体性的生活方式 正是构成地域独特气质的文化基因与哲学基石。
广式生活,是以广州为核心的岭南地区纵贯2000 多 年发展积淀而来的城市生活方式,既涵盖地域人群结合自 然环境营造城市建筑、塑造城市景观的个性表达,也囊括地域人群为适应自然环境而构建的行为模式、融合审美偏好而形成的衣食 住行、生活风尚、礼仪制度的独特气质,更包括人群的创业故事与事业理 想;既是为了获得支持生活需求和品质追求的物质基础,也是为了享受实 现创业和事业理想的精神愉悦,并将自身价值选择、行为取向、情感偏好 与城市连为一体,凝成城市的独有精神。面对这样一个蕴藏丰厚的内容库 和素材源,对“广式生活”的描绘书写,始终都只能是由写作者从中不断 抽筛和选取其认为最具地域特色、最显人文魅力、最现发展活力的元素、 片段、场景乃至其组合,通过提选、提取、提炼之后展开的表达、呈现和 传递。
由此,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城市文化研究所力图连续编撰出版《广式生 活》集刊,围绕“聚焦广式,传承文脉;贯通时空,归真生活;融汇气韵, 共鸣情感”这一目标,打造国内首个以城市生活方式研究为主要内容的学 术集刊。同时为了强化“广式生活”的可体验性与沉浸感,基于人们接收 外界信息主要通过视觉、味觉、听觉、嗅觉和触觉等途径,将集刊的编撰 框架分成广式生活的图景、色彩、味道、声音、气韵、质感等若干栏目:
栏目一:广式生活的图景(含山水格局、空间形制、轴线关系、城市 风貌、文化遗迹和城市地标等);
栏目二:广式生活的色彩(含地道物产、建筑园林、服饰家居、特色 手工、民俗文化等);
栏目三:广式生活的味道(含家常餐饮、粤厨名菜、香茶名点、中西 美食等);
栏目四:广式生活的声音(含传说信仰、生活礼仪、粤语粤剧、流行 音乐、现代娱乐等);
栏目五:广式生活的气韵(含书韵诗意、墨香画韵、向海而生、商通 万里、革新求变等);
栏目六:广式生活的质感(含崇尚自然、自得适志、波澜不惊、知行合一等)。
每个栏目下收录一定数量的主题文章,每一集并不一定齐备六个栏 目,可视收录文章情况进行符合框架逻辑的优化与整合。收录的每篇文章 都力图从以广州为核心的岭南地区之2000 多年历史文化长卷中找一小切口 选题立论,着重展示以广州为核心的岭南地区的人文风貌和精神气质,力 争以小见大、见城见人,共情共鸣广式生活。
岭南,北接五岭,南望南海,江河纵横,气候温和,以其独特地域环 境和丰厚文化底蕴,既持续孕育了广州这座全球唯一能称为千年商都的一 线城市,更绵延厚植了一批既拥有共同文化基因又表现形态多元生机的城 市。广式生活作为岭南城市独树一帜的生活方式,有如一幅鲜活画卷,既 承载着历史的厚重,又涌动着现代的激情。广式生活也像极了八门出海的 奔腾珠江,是创新与包容的碰撞,是激情与温情的共舞,是古老与现代的 对话,是奋斗与逸趣的平衡,将传统与潮流、烟火与梦想融为一体,流淌 在每一个生活在这里的人心中。过着广式生活的岭南人,也始终保持着一 种“快中有慢”的智慧,他们在繁忙中学会享受,在压力中找到释放,在 追逐梦想的路上不忘生活的本真;他们始终拥有着一种“乐天自得”的坚 守,城市生活不仅是生存,更是一种对热爱的追求、对美好的向往。
柳立子 于从云山居 2025年2月23日
《广式生活》第一辑,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学术集刊,为读者开启了一扇理解广州城市灵魂的窗口。主编柳立子博士,作为广州市社科院城市文化研究所所长,拥有20余年城市文化研究经验,带领团队围绕“图景”、“色彩”、“味道”、“声音”、“气韵”五大主题,系统记录广州的演进轨迹与文化密码。书中既有历史根基的深度挖掘——如“三轴”城市格局、民国土地税和“和气生财”的商贸基因,又聚焦鲜活的社会万象——从近代西餐兴起、茶楼变迁,到城中村生活状态和咏春拳等文化符号。这些丰富案例,不仅生动诠释了广州“开放务实、雅俗共赏”的内在精神,更将学术深度转化为普及性语言,让读者轻松领略广式生活的烟火气与雅致风韵。无论是研究岭南文化的学者,还是普通城市爱好者,都能从中找到共鸣。本书不仅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工具,更是一部兼具学术价值与阅读乐趣的佳作——珍藏第一辑,让您读懂一座城的气韵与未来!
穿越时空的芳华与繁华:广州“行花街”的古今演变(节选)
梁达平
广州人种花、爱花、赏花、赠花的习俗由来已久,因此广州素有“花城”的美誉。这与广州地处珠江三角洲,毗邻南海之滨,北回归线穿越,气候温和湿润,四季繁花绽放,密不可分。
据南越国宫城考古挖掘,从宫苑遗址出土的植物就有五大类、四十多种,其中观花类为桃、梅、假牵牛等,林木类为榕树、樟树、构树等,草本类为紫苏、眼子菜、石竹等。该宫苑是琪花瑶草的集萃之地,是轻盈、通透、秀茂的岭南园林始祖,也是古代广州与花结缘的突出典范。西晋永兴元年(304)嵇含在担任广州刺史期间,当地花卉之多、草木之盛,让他大开眼界,其所著的《南方草木状》中描述:“春华者冬秀,夏华者春秀,秋华者夏秀,冬华者秋秀。其华竟岁,故妇女之首,四时未尝无华也。”
广州的花市最早可以追溯到唐宋。据南宋淳熙五年(1178)地理学家周去非《岭外代答·花木门》所记,“素馨花,番禺甚多,广右绝少,土人尤贵重。开时旋掇花头,装于他枝,或以竹丝贯之,卖于市,一枝二文,人竞买戴”,可知素馨花素为广东特色花卉,相邻的广西(广右)则极少见,而广东境内主要产于广州(番禺)一带。素馨花可谓广州最早的“市花”,更接近广州人淡雅、内秀的文化个性。出于对素馨花的喜爱,当地人将其采摘,作为头饰于市集上出售,买者甚众,可谓“花卉市场”的雏形。
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广州城形成了较大规模的素馨花市场,广州五羊门花市最具代表性。五羊门前就是珠江北岸,花贩们从珠江南岸买花后用船载至五羊门前的渡口,再分别拿到五羊等城门口摆卖,各个城门内外形成了固定的鲜花集市。清初屈大均《广东新语》记载:“广州有花渡头,在五羊门南岸。广州花贩,每日分载素馨至城,从此上舟,故名花渡头。”据屈大均所述,当时广州的花市、东莞的香市、罗浮山的药市、廉州合浦的珠市并称“粤东四市”,而广州的花市位于七处城门下,“所卖止素馨,无别花,亦犹洛阳但称牡丹曰花也”。彼时素馨花与牡丹花在洛阳的地位一样,成为广州的代言名品。此时期,广州已成中国第一大港,交通发达,千商云集,万物可易,出现以栽种花木为生的专业“花户”,近郊的河南地区(现广州市海珠区)成为素馨花专门产区。“珠江南岸,有村曰庄头,周里许,悉种素馨,亦曰花田”,④“花田者,河南有三十二村,旧多素馨,花时弥望如雪,故云”。⑤清人陈华也有诗云:“三十三乡人不少,相逢多半是花农。”
广州花市之名首次出现在官方史志当中,最早可查的是《番禺县志》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刻本:“粤中有四市,花市在广州,珠江之南有花地,以卖花为业者,数十百家,市花于城。与合浦之珠、罗浮之药、东莞之香称四市。”广州花市甚为热闹,到了快过年时则更盛。在年三十到元宵期间,花农们都会沿着珠江,运着年花摇船上岸,除在各大城门口摆卖外,还顺着长堤的街边一直摆到今海珠广场附近。同时,广州河南一带种花的地方从宋代就扩展到芳村花地(古称“花埭”),而且后来不仅种素馨,还广植各种花卉,到了明清年间,这里的花田更是“绵延九里”,并在花地大策观音庙前形成一个鲜花市场,即“花圩”。
清道光二十年(1840),由于中英两国爆发鸦片战争,沿江屡受战火威胁,花市从九个城门的“城门口花市”扩展和聚集到藩署(今北京路广东省财政厅至中山路交界处)前的“城中心花市”。该中心花市紧靠的北面一带,历来是最重要的官衙区,甚至曾为王朝宫廷所在地,而正对着俗称藩署的广东承宣布政使司,那是明清时期广东的最高民政、田土、钱粮和官员考核机关,近似于当今的省政府,官署的主建筑肃穆宏伟,园林却秀美幽深。清末著名经史学家朱次琦《消夏杂咏》诗中,便有“苎衣蒲箑妙年华,约买承宣坊下花”之句。当时以藩署前的照壁“方岳”木牌坊下为起点,沿着承宣直街,形成一个卖素馨花、吊钟花、水仙花的锦绣世界,并逐渐延伸至“双门底”等街道。成书于道光年间的《续修南海县志》记载,藩署前夜花市“灯月交辉,花香袭人,炎敲夜尤称丽景”。这证明当时城中心最主要的商业区不仅已形成规模较大的白天花市,还发展出了夜间花市。除此之外,花地大策观音庙前也有夜间花市,乾嘉时人沈复在其《浮生六记》一书中写道:“对渡名花地,花木甚繁,广州卖花处也。余自以为无花不识,至此仅识十之六七,询其名有《群芳谱》所未载者,可见花地花事之盛。”在花卉产地卖花,每晚十二点开市,天明前收市。这是一个重要转折,体现了花卉生意开始适应市民夜生活的休闲需求,为除夕花市吹响了前奏。
![]() |
![]() |
![]() |
会员家 | 书天堂 | 天猫旗舰店 |
![]() | ![]() |
微信公众号 | 官方微博 |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纪委举/报投诉邮箱 :cbsjw@bbtpress.com 纪委举报电话:0773-2288699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 | 网出证 (桂) 字第008号 | 备案号:桂ICP备12003475号 | 新出网证(桂)字002号 | 公安机关备案号:45030202000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