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刻里的广西》丛书10种。“水陆交通卷”遴选38篇具有代表性的广西交通石刻,涵盖桥梁、道路、关隘、凉亭、运河、河道等方面的内容,分为城乡道路、水上交通、桥梁凉亭、码头渡口、河道整治、交通夫役、关隘要塞、7个专题,一一进行深入解读,以石刻故事为中心,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石刻的历史背景,阐释石刻所揭示的广西交通变动与社会变迁,揭示交通石刻中蕴含的历史文化意涵。
江田祥,男,江西鹰潭市人,1981年生,历史学博士,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从事中国历史地理、石刻研究,著有《广西恭城碑刻集》等,发表论文40余篇。
刘方进,男,湖南宁远人,1993年生,历史学硕士。
黎文宗,男,宾阳人,1986年生,历史学硕士,桂林甑皮岩遗址博物馆副研究馆员。
沙洲上的铺桥修路——明嘉靖三十四年《重建方牌桥路亭碑记》
省城官民合力修街道——清道光二十二年《重修象元街碑记》
平梧公路的前世记忆——清光绪十九年《开通平梧陆路碑记》
封疆大吏的独秀寄情——清光绪二十一年《重修独秀峰石路记》
亭子米市兴盛的铭功石证——民国八年《重修米行顶横巷题名碑记》
湘桂友谊的历史见证——民国三十年《湘桂金结桥碑记》
晚唐的南方生命线——唐咸通十一年《桂州重修灵渠记》
清代两广航运的管理纠葛——清乾隆四十五年《奉宪禁止滥封九江民船勒石永遵碑》
查氏父子问渠探源流——清乾隆五十六年《湘漓分派》
舟楫畅通促农商——清光绪三十三年《修荔航运碑》
桂江水上人群的诉求——民国元年《革除船行积弊碑记》
徽名寓志的桂林桥梁——明嘉靖二十年《重建济湘桥记》
南方石券廊桥的典范——明崇祯十四年《重建回澜石桥碑记》
桥梁上的石刻艺术——宾阳南街的南桥
藏在秀水中的卧桥——清道光十六年《建复登瀛桥记》
“三宁第一”桥——清道光十七年《皇赐桥碑》
一座古桥与一个古镇的兴衰沉浮——清光绪二十八年《重修万寿桥福岗岭凉亭碑记》
湘桂古商道上的义举——清光绪三十一年《新建三月岭凉亭及捐施茶田碑记》
广西第一座公路石拱桥——民国十年《鼎建镇武桥记》
木龙洞下的警示牌——清同治六年木龙渡口义渡摩崖石刻
邕江河畔的繁华——清同治十一年《重修魁台码头碑记》
舟移情送客西东——清光绪二年《普济义渡》碑
蒲庙水运交通的历史见证——清代《重修东兴马头碑志》
贵港城市交通变迁的缩影——民国二十二年《重修大南门河边码头碑志》
古镇码头的曲折“人生”——民国二十七年《鼎建梯云水埠兼两旁大路碑记》
漓江畔的古渡韵味——民国《新建留公义渡碑记》
石子山河辟通途——明万历十六年《两粤通衢》
万古流芳利永赖——清康熙五十四年《灵渠凿石开滩记》
辟滩险铸交融——清乾隆三年溶江河道摩崖石刻
漓江渔户的权利与船差——清“顺治六年”《赵知县奉批给发黄冬进等三户印票碑》
越诉的兴安铺户——清雍正二年《万古沾恩》
御史心系乡民革夫役——清嘉庆《奉部督抚藩臬各大宪批示碑记》
苗民的诉求——清光绪四年《禁革怀远县溶江十塘船役告示碑》
桂柳运河沿线的山地纠纷——民国十三年《桂林地方审判厅长陈祖信布告碑》
郁江水路的保护神——明嘉靖八年《伏波将军庙碑》
通衢要隘的维修——清康熙二十八年《严关口旱塘刻定额例碑记》
旧时的减负公文——清嘉庆五年《灵川县禁私派各汛塘房修费碑记》
潇贺古道上的明珠——清道光十年富川《重修南城楼碑记》
广西地处陆疆与海疆交汇要冲,是中原与岭南、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连接纽带。从秦朝开凿灵渠开始,至明清民国时期驿道、码头、桥梁、凉亭、关隘、公路、铁路的大规模建设,广西水陆交通史不仅是技术与工程的发展史,更是国家权力、地方社会与多民族互动的历史缩影。作为中原文明南下、岭南文化交融与海上丝绸之路贯通的节点,广西的交通枢纽地位在多民族与多元文化的互嵌互构中得以巩固提升,留下了众多跨越山川湖海的石刻印记。
《水陆交通卷》作为《石刻里的广西》丛书之一,精选了唐宋至民国时期广西各地具有代表性的交通石刻,能够大致勾勒出广西水陆交通发展的历史脉络与基本状况,不仅为读者讲述了石刻背后的历史故事,还通过特定历史阶段交通领域的主要特征与重大事件,揭示出历史时期广西交通在区域治理、资源调配、文化整合等方面的深层次社会问题,可为探究广西水陆交通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作用提供一定参考。
本卷精选了38通石刻,内容涵盖城乡道路、水上交通、桥梁凉亭、码头渡口、河道整治、交通夫役、关隘要塞七大方面,生动地还原了不同历史时期广西的交通场景和社会风貌,呈现出广西水陆交通的诸多运作实态。
(一)城乡道路石刻
城乡道路石刻体现了广西官员、民众、士绅、商户、工匠等多元主体在道路建设中的团结精神与协作力量。他们通过牵头组织、捐资赠地、参与施工等方式,共同推动道路的规划、修建与维护。石刻内容不仅反映了道路建设对广西城乡交流、货物运输和文化传播的促进作用,还凸显了不同时期广西道路建设面临的挑战及人们克服困难的决心。
(二)水上交通石刻
水上交通石刻反映了广西河道交通的区域特性,呈现出不同流域在航道条件、运输产品和航运组织发展上的差异。作为区域发展的动脉,广西水运凭借其运量大、航线长、辐射广的独特优势,显著提升了物资与人员的流通效率,推动了广西沿岸城镇的商贸繁荣与地方治理能力。
(三)桥梁凉亭石刻
桥梁凉亭石刻详细记述了广西地方官府、士绅和乡民共同参与工程建设的过程,体现了地方社会处理公共事务的协作机制。桥梁与凉亭的设计因地制宜,与自然相协调,不仅便利了人们的日常出行,还是信息交换、商贸往来和文化交流的纽带,推动了广西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区域社会发展。
(四)码头渡口石刻
码头渡口石刻生动展现了广西水上枢纽建设的历史图景。细致记载了地方官府规范渡口秩序、民间集资建设码头的具体过程,以及铺面出租、田产生息等经济手段的使用,显示了官民协作与经营创新在交通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五)河道整治石刻
河道整治石刻详实记载了灵渠、府江、都柳江河道的整治历程。碑文叙述了地方官府推动工程建设的历史背景、整治过程和最终成效,突出了地方官员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区域商贸往来等方面的政治考量,展现了各方力量为克服恶劣自然环境所付出的努力。
(六)交通夫役石刻
交通夫役石刻揭示了交通发展的人力需求对社会秩序和役夫生产生活造成的影响。碑文如实记载了广西底层民众在驿传、船差、设施修缮等繁重夫役下的艰难生存状况,以及官府通过惩处违规官员、规范差役分工等措施进行的纠纷裁决情况,展现了地方官员在维持交通运转与保障民生间的两难困境与应对策略。
(七)关隘要塞石刻
关隘要塞石刻彰显了广西关隘要冲在军事防御、商贸流通和地方治理中的多重价值。水陆关隘要塞作为军事防御的关键节点,保障水陆商路顺畅,促进区域安定繁荣,推动广西官府在制度与执行层面进行调整优化,沉淀出一套治理经验,为研究南方边疆治理体系提供了重要参考。
石刻文献不仅仅是历史过程的简单记录,还是解读历史进程的关键钥匙。广西水陆交通石刻既是王朝经略边疆的有力见证,也是地方社会在面对国家权力渗透时,不断自我发展与作出调适的物质载体,至少具有以下三点价值:
(一)历史见证与多元视角
广西丰富的水陆交通石刻遗存,是广西水陆交通发展的历史见证。自秦朝灵渠开凿以来,广西交通在道路修筑、河道疏浚、桥梁搭建等方面实现了持续的创新进步,展现了国家战略布局的影响与地方社会的能动调适。石刻记录了广西不同民族在交通建设中的合作与博弈,揭示了国家、地方与族群之间的互动过程,为广西历史研究提供了多元视角。
(二)空间属性与权力象征
交通石刻在渡口、桥梁、凉亭、关隘等交通节点上的空间布局,宛如一幅无形的权力地图,其所处位置并非随意选定,而是利益格局的具象化。中心区域交通干道上的石刻,往往彰显高层权力对重要交通枢纽的控制;而偏远地区交通要道上的石刻,则更多体现地方势力对局部交通节点的支配。
(三)区域叙事与文化认同
广西水陆交通石刻记录了地方社会在交通建设中的能动性与创造性,展现了广西不同区域不同群体团结协作共同推动区域发展的生动场景。这些石刻记载了广西水陆交通设施的规划、建设与分工协作过程,丰富了后人的历史认知,强化了各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认同。
广西水陆交通石刻详细记载了历史时期广西地理环境的变迁、交通网络的演变与经济文化的交融等情况,体现了广西作为重要交通枢纽的战略价值和各族群众的勤劳智慧。从秦朝的灵渠到当代的平陆运河,广西始终承担着沟通南北、连接海陆的使命。在喀斯特地貌与西江水系的自然基础上,广西先民因地制宜,通过“铧嘴劈流”连贯长江与珠江水系,利用“焚石凿滩”打通桂粤水道,运用悬臂廊桥、鱼鳞石堤等技术突破山川阻隔,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前提下能动改造环境,保障了岭南走廊的长久畅通。从历史地理学视角看,广西水陆交通石刻记录了广西从“地理边缘”走向“枢纽中心”的千年历程,揭示了中国边疆民族地区治理的实践路径,通过技术创新、制度调适和国家政策推动区域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为当下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参考。
需要说明的是,本书采取分工合作、共同商定的方式进行撰写,每一篇都注明作者,以示文责自负。各篇行文风格虽有所差异,但尽可能统一体例,文风也力求通俗易懂。最后感谢提供石刻拓片、图片的各个文博单位与学术同仁,以及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编辑团队认真细致的编校,还有少量图片采自网络。
因时间匆促、水平有限,书中如有错漏之处,敬请方家与读者批评指正!
“水陆交通卷”遴选38篇具有代表性的广西交通石刻,涵盖桥梁、道路、关隘、凉亭、运河、河道等方面的内容,分为城乡道路、水上交通、桥梁凉亭、码头渡口、河道整治、交通夫役、关隘要塞7个专题,一一进行深入解读。本书以石刻故事为中心,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石刻的历史背景,阐述石刻所揭示的广西交通变动与社会变迁,以揭示交通石刻中蕴含的历史文化意涵。以往聚焦交通石刻主题的图书较少,透过解读广西交通石刻,既可看到广西交通历史的多个历史细节,也可以揭示广西与中原、海外之间的水陆联系,彰显广西通江达海的地缘特征。
无
![]() |
![]() |
![]() |
会员家 | 书天堂 | 天猫旗舰店 |
![]() | ![]() |
微信公众号 | 官方微博 |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纪委举/报投诉邮箱 :cbsjw@bbtpress.com 纪委举报电话:0773-2288699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 | 网出证 (桂) 字第008号 | 备案号:桂ICP备12003475号 | 新出网证(桂)字002号 | 公安机关备案号:45030202000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