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板块图书分类品牌系列获奖图书图书专题新书上架编辑推荐作者团队
从阿尔泰山到横断山——地质工作者手记
“克制而浪漫”,地质工作者对大自然无尽魅力的深情告白。
ISBN: 9787559879622

出版时间:2025-05-01

定  价:98.00

作  者:李忠东 著

责  编:邹湘侨,唐划弋
所属板块: 社科学术出版

图书分类: 历史地理

读者对象: 大众

上架建议: 历史、地理-地理
装帧: 平装

开本: 32

字数: 380 (千字)

页数: 524
图书简介

我国的四大盆地、四大高原、三大水系发源地均位于西部,这些还是地球表面海拔最高、地形最崎岖、峡谷最密集之地,同时又有高原、山原宽谷、沼泽、湖泊的等各种地貌组合,形成了中国最独特的地貌格局,几乎成为中国美丽风景的代名词。

作者常年行走在中国西部,复杂多变的地质构造,跌宕不羁地貌景观,不断给他全新思考。本书选择了作者近年来创作的最能代表中国西部有趣地质现象、自然地理、地貌类型的十余篇文章200幅图,力图从西北以北、帕米尔之上、青藏苍茫、横断东西、天造大盆等五个板块建个人主观的西部地理“形象”。

作者简介

李忠东,男,1971年生于四川雅安,现居成都,就职于四川省地球物理调查研究所,旅游地学专家,科普作家,长期从事旅游地质研究,常年行走于野外,主持完成上百个地质公园等景观地的调查,曾经担任四川省、西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技术总监。一直试图用键盘和相机记录地球故事,一直努力用科学和人文精神解读自然。出版有《香巴拉之魂——秘境稻城》《大河奇峡》等作品,《中国国家地理》资深撰稿人,自然资源部首席科学传播专家,2023年全国十大科普人物获得者。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科技部、中国科协、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华全国总工会“典赞·科普中国”2023年度科普人物。

图书目录

01.西北之北

可可托海:牧羊人的“金山银海” 002

3号矿坑:“地质圣坑” 003

富蕴断裂带与卡拉先格尔地震遗迹 007

地震造就的美景 014

小东沟花岗岩地貌 019

喀纳斯,中国“雄鸡”最美的尾羽 024

额尔齐斯河右岸,五彩滩的斑斓世界 025

喀纳斯,一个被称为北国仙境的地方 028

冰川遗踪 034

神秘的图瓦人 037

如此“浑蛋”:准噶尔盆地边缘的石蛋地貌 042

千奇百怪的风蚀穴 042

怪石峪,以怪立身 045

神石城,以石为城 049

天山北麓,一条斑斓的彩色走廊 054

S101省道,丹霞、彩丘构成的彩色走廊 055

水平与倾斜,红色与彩色,为什么这里不能叫“百里丹霞” 058

这里的石头为何如此多彩 061

热气泉、泥火山,天山地震带的馈赠 063

斑斓的河谷 067

康家石门子岩画 068

帕米尔高原:多少美丽,多少遗憾? 072

以命换命的河流 072

古之不周,汉之葱岭,唐之波谜罗 076

帕米尔八帕 078

被私分的帕米尔,有多少美丽,就有多少遗憾 082

喀什:中心与边疆,与世界对话 088

塔什库尔干谷地:冰川下的景观大道 092

在路上,我们遇到了一片花海 092

慕士塔格——冰川之父 095

冰山下的塔什库尔干 101

02.青藏苍茫

阿什库勒火山群:世界屋脊上的高海拔火山景观 110

塔里木盆地通往藏北高原的秘道 110

最好的向导仍然无法避免“高原事故” 114

火山喷气孔越往下温度越高 117

最高的火山与出露海拔最高的温泉 119

天上的阿里:四条重量级山脉汇聚下的斑斓大地 126

从塔里木盆地到青藏高原,体验最大的地貌变化 128

班公湖是在断裂基础上,由冰川泥石流堰塞而成 130

舞动在大地的多彩河流 135

象泉河对札达盆地的侵蚀形成雄阔的土林 140

冰雪雕琢的冈仁波齐 146

喜马拉雅山脉:看地球最高的山 152

雪山与湖泊是最完美的景观组合 156

寻找壮丽雪山群的最佳观景点 159

我们为什么要看雪山? 162

念青唐古拉山脉大陆性冰川 168

滋润拉萨的生命之源 168

青藏高原的地理“新坐标” 171

“冰清玉洁的美人” 173

距拉萨最近的冰川 176

高原河谷变江南的秘密 178

易贡藏布 :神奇的“突刺”与“雨舌” 180

高寒与深邃 182

灾难与美景 185

突刺与雨舌 187

冰川与暖湿 190

桃花的远征 193

湿地与湖泊 195

门户与通道 197

澜沧江古盐田:阳光与风的传奇 200

澜沧江,诗意地流淌 202

藏族和纳西族 204

红盐和白盐 206

两种信仰 210

03.横断东西

横断山:为什么不是东西,而是南北 216

为什么不是东西,而是南北 216

从海底升起的横断山 222

最丰富的生物景观,最完整的垂直带谱 223

“过渡”与“融合”,“中心”与“边缘” 227

“古老家园”和“民族走廊” 228

山重水复,古道漫漫,突围屏障的壮曲与悲歌 234

一见倾心,爱上雪山 238

看山就看极高山 238

雪山的正确打开方式 242

横断山的“王者之峰” 243

东方圣山 250

香格里拉地标 253

海子山:冰帽冰川侵袭后的“异域奇迹” 260

冰盖之争 262

“王八盖子” 266

海子成山 273

古冰帽何处寻? 277

巴塘茶洛:横断山的气热泉群景观 280

茶洛,可以观赏的气热泉群 281

奇特的高温间歇喷泉 284

雪山温泉 288

横断山,遍地温泉 290

鲜水河断裂带:优美而危险的诗意栖居 296

鲜水河,不仅是一条河,还是一条危险的活动断裂带 296

断陷盆地,地震造就的美丽家园 301

地裂缝,地震留给大地的伤疤 305

崩柯,因地震而兴的美丽建筑 307

玉石之峰与黄河曲流 312

巴颜喀拉"玉石之峰" 313

曲流,黄河在四川的姿态 319

横断山脉的“红”与“黑” 325

探访新龙红山 325

被“神秘黑石”刷屏 333

04.天造大盆

四川盆地:曾经沧海的天府之地 340

四川盆地不是“碗” 341

从海盆到湖盆再到陆盆 343

红色盆地造就的独特景观 347

四川盆地成就天府之国的繁华 351

“借蜀立国”,中国的避难所 353

蜀锦、蜀茶、川盐:四川盆地的特殊物质贡献 356

山水相望,雪山下城市的千年意境 359

环崖丹霞:中国丹霞的另类 364

不一样的丹霞 364

在泸州叙永县,我们找到环崖丹霞 367

那些以“洞”命名的景区并非全为环崖丹霞 371

古蔺黄荆沟有一种“红圈子”地貌 374

二渡赤水,发现最大的环崖丹霞 375

江津四面山是另一个环崖丹霞分布中心 378

环崖绝壁是一种丹霞类型吗? 380

环崖丹霞是如何形成的? 383

一种更加特别的环崖丹霞 386

大渡河峡谷:雄阔与幽深之美 392

一条混沌的大河 392

一条蜿蜒的大河 395

一条委屈的大河 401

一条非渡不可的大河 405

1700岁,两株桢楠的故事 410

山水形胜,木石前盟 410

万物生长,一木独尊 413

巨树参天,皇木传奇 418

因寺而活,因树而兴 421

05.云贵高原

阶梯边缘:大小凉山的“宽窄”“凉热” 428

边缘过渡带的多重地理 429

“宽”与“窄” 431

“凉”与“热” 437

中心与边缘 440

繁华与寂寞 442

家园与走廊 444

螺髻山,“冰”与“火”的世界 448

触摸78万年前的冰河时代 450

冰川围谷中的湖泊群 452

这里有世界最大的冰川“疤痕” 454

丰沛的降水是螺髻山古冰川发育的重要原因 457

亦瀑亦泉,大漕河温泉瀑布 458

大湖如链:云南高原的断陷湖群 462

盆山相间,断陷成湖 463

拥有最多的深水湖,最美的色彩 467

湖与山的探戈 471

半湖碧水半湖花 474

因湖兴城,湖色倾城 477

湘西,云贵高原边缘的台地峡谷 482

湘西拥有壮丽的高原切割型岩溶台地 483

洛塔岩溶台地是岩溶台地的典型代表 486

岩溶台地往往与深幽的峡谷相生相伴 489

绝壁上的洞中悬瀑 491

最美的峡谷,遇上最美的桥 494

罕见的红石林 496

序言/前言/后记

对我国大陆最简单、最直截了当的划分就是北方、南方,东部、 西部。北方、南方更多用于对气候、地理、性格类型的划分。如北方代表寒冷干旱,南方代表温润多雨;北方人粗犷厚重,南方人细腻温婉。而东部和西部则更多用于地貌、文化和经济水平的划分。如西部代表山地冰川,东部代表平原河湖;西部地广人稀、经济落后;东部人口稠密、经济发达。而且,我们还有以“东西”一词来泛指一切,而以“南北”一词表示差异的用语习惯。

胡焕庸线最初的灵感来源于对中国人口密度分布规律的分析, 其实它也是一条对中国大陆“东、西”两分的对角线,不同之处在于后来我们指的东西部更多的是考虑行政区划的因素,而胡线则主要从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的角度划分。近100年来,这条神奇的中国对角线,它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越了人口学的范畴。人们发现,我国的很多自然、地理、人文、经济现象都与这条线息息相关。追溯到古代,这条线甚至是中原王朝与西北少数民族政权之间实力此消彼长的标志线、汉民族和其他民族之间战争与和平的生死线。它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线的两侧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特点。比如,它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分界线,线的东南是平原、丘陵、海滨,是沃野千里的富庶,是田园牧歌的诗意,是江南烟雨的温婉;线的西北是沙漠、戈壁、雪山,是苍茫起伏的高原,是大漠孤城的荒凉,是“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的豪迈。

这种差异,正是“东部”和“西部”带给我们的最大魅力。

因为工作原因,笔者常年行走在西部。从阿尔泰山至横断山,这是西部的西部,板块之间的激烈碰撞和拼接,沧海桑田、陆地高原之间的切换更替,使这里地势高亢,地貌复杂,景观多元。它几乎汇聚我国全部的雪山冰川,90%的瀚海、沙漠。我国的四大盆地、四大高原、三大水系发源地均位于此。这里还是地球表面海拔最高之地、地形最崎岖之地、峡谷最密集之地。

然而,这片山水现在彼此相连,不分彼此,但在遥远的亿万年前,它们曾经属于不同的超级大陆,之间隔着波涛汹涌的大洋。当我第一次见到西部的这般景象时,它们似乎被时间定住,或者还停滞在过去的时空。眼前的这些岩石,出现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区,可它们都曾经是2亿年前海底的沉积物。我们走到它面前,用罗盘测量它在大地出露的状态,用放大镜观察它的细微结构,试图去理解这些岩石形成之初的环境,它们曾经是海边的细小砂粒,随波逐流,在地球引力下缓慢沉淀,不紧不慢。它们会把大海的细微变化保留在岩石的结构中,像是谍战片中的特工,在貌似正常的现场,故意给我们留下一些记号。通过观察,我们接收到了这些信息。

从北部的阿尔泰山、准噶尔盆地、天山、塔里木盆地,向南越过昆仑山、帕米尔高原,然后是青藏高原、横断山、四川盆地,一直到云贵高原,我们一路追寻。地质构造的复杂多变,地形地貌的跌宕不羁,不断带给我全新思考,而地球始终充满了谜,总是让人难以捉摸,它既近在咫尺,又似乎遥不可及。大多数时候,我们面对大自然时,都有强烈的无力感。

如何讲述我国西部的地球故事,这是一个难题。我国古代的地理书往往是“八股文”式,充满了学究之气,如言地理必言《山海经》《禹贡》《水经注》《读史方舆纪要》,很快便陷落在古老的神话传说和无休无止的考证之中。就算具备一定科学考察精神的《徐霞客游记》,也仅仅算是带有地理探索成分的行旅游记。而近现代地质、地理学家,也多从自身专业的角度论述西部,虽充满“专业精神”和“专业水平”,却很少有人俯下身段,接地气地写几篇大众看得懂的文章谈谈西部地理。

地球上的山川,皆有故事。我们眼见的每一处景观,也都不是“从来如此”,它们都有自己的前世今生。我们追溯它们的来龙去脉,其实就是在寻找它们的历史,这些历史不应被忽略或忘记。我们眼见的每一处景观,又因何“如此这般”?我们动辄“隆起”“抬升”,下笔便是“风化”“侵蚀”,并不是为了弄些看不懂的名词来故弄玄虚,也不是为了卖弄“专业知识”,而是因为这景观大多与地球的演化息息相关。地球内部的每一次细微变化、调整,透射在地球表面,都可能是天崩地裂、江河易貌。而景观的形成恰好将地球的演化历程折射给我们,所以探究山水江河的形成,也是在探寻地球留给我们的密码,这不仅很重要,而且很有趣。

大约在200万年前,地球上出现了一个新的物种,这就是人类。人类出现之后,随之而来的就是文化的产生。但人类文化的形成又紧紧附着在地理山川、土地风物之上。追溯文化的源起,我们往往最终会追溯到一座山、一条河。人们因地制宜,结庐而居、筑城造廓、聚人成邑,一切文明与思想最终都和这座山、这条河纠缠交织。这就是我们要从地理看西部的原因。

阿尔泰山是我国的北境之山,它跨越中国、蒙古、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从戈壁延伸至西伯利亚。阿尔泰山不仅景观优美,还被称为“金山”,这里蕴藏的稀有金属矿世界闻名,因矿而兴的可可托海充满传奇色彩,而喀纳斯更被称为“北国仙境”。阿尔泰山与天山之间的准噶尔盆地边缘发育一种特殊的花岗岩石蛋地貌,它似山非山,似峰非峰,千疮百孔,又极尽奇绝,干燥而凛冽的定向风吹蚀是这种地貌形成的关键。

天山历来神秘,但天山除了雪山、森林、草场,还有一抹鲜艳的红色。天山北麓的红层带将大自然的瑰丽色彩发挥到极致,这里的泥火山可以和美国的黄石公园泥火山媲美。说到山,其“祖”在帕米尔,西部的几条重要山脉全部汇集在此。帕米尔是《山海经》记载的“不周山”,是丝绸之路上的“葱岭”,是玄奘翻越过的“波谜罗川”,但它也是中国之痛,帕米尔八帕现在仅一帕半在中国。宽谷是深入理解帕米尔的关键。萨雷阔 勒岭与昆仑山之间,塔什库尔干河谷是新疆最美的景观大道,著名的中巴公路就从河谷中穿过。

很多学者认为“中国大陆近百年没有火山喷发”,而唯一能挑战这个结论的,就是昆仑山阿什库勒火山群中的阿什火山。2016年,我们的考察组历尽艰辛进入这个无人区,去探究从280万年前第一次喷发到现在,这里到底发生了什么。

地上的阿里你也许熟知,但从天上看到的阿里呢?军旅摄影师向文军常搭乘米格171直升机执行任务,他通过高空舷窗为我们构建了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阿里。

喜马拉雅山脉是地球上最雄伟高大,也最年轻的褶皱山系,仅中段便汇聚了全球14座海拔8000米以上高峰中的9座。新219国道康马至萨嘎段,约400千米的路程,成为全球绝无仅有的9座8000米级雪山观赏之路。

我们往往只注意青藏高原的高和寒,很少关注其深。实际上,藏东南是地球表面最深邃的地方和最崎岖的地区之一。从空中俯瞰,易贡藏布大峡谷和雅鲁藏布江就像一柄长剑刺入青藏高原的腹地,印度洋的暖湿气流沿剑锋所指直抵高原腹地,单之蔷先生将这个区域称为“雨舌”。雨舌吻过,气候温暖,降水丰富,森林茂盛,是桃花最高的远征。

澜沧江有“东方多瑙河”之称,在澜沧江长达4900千米的行程中,滇藏交界这一段最为狭窄与陡峻。但令人惊奇的是,就是在这样狭束的空间里,人类居然利用洪水冲刷堆积的点滴土地,播种耕耘,繁衍生息,并且凿井架田,背卤晒盐,将人与自然的传奇续写千年,延绵至今。

在构成青藏高原的巨大山系中,横断山是一个美丽的意外。它在青藏高原东南部突然转向,山水南北相间而行,也因此成为全球最别出心裁、最不可思议的神奇之山。

横断山是一个盛产雪山的区域,这里分布着我国最东的雪山群。“香格里拉”一词源于藏传佛教经典《时轮经》中的“香巴拉”,一直是“理想净土”的最高境界,也是现代词“伊甸园”“世外桃源”“乌托邦”的代名词。据传香格里拉便隐藏在一个雪山环抱的地方,她会是横断山的某一座雪山吗?

稻城北部的海子山是一处类似火星表面的蛮荒之地,这些“异域奇象”来源于70万年前的冰帽冰川侵蚀,而这片古冰帽遗迹的存在又引起了科学家们的“争吵”,它关乎着在冰川时代的青藏高原是什么样子。

横断山是我国温泉密集区,也是除西藏以外的高温水热活动密集区。在四川巴塘县的措普沟,无数高温水汽、温泉从地下汩汩而出,常年云蒸霞蔚,热气缥缈,并伴随磅礴的间歇喷泉和惊天动地的水热爆炸,这里成为横断山难得的可以观赏的热泉景观。

在四川西部,有一条鲜水河断裂带。历史上频繁发生的地震沿断裂带形成众多的地震遗迹,甚至还因此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形成独特的地震建筑——崩柯。这条断裂带还发育一种极为特殊的景观——糜棱岩石林,它与新龙红山的高寒丹霞一起构成横断山“红”与“黑”的奇异世界。

黄河流经四川境内,有两个地方令人印象深刻,一个是它与长江的分水岭巴颜喀拉山最东段的莲宝叶则,一个是它留在若尔盖草原的曲流。莲宝叶则的花岗岩峰丛嵯峨嶙峋,被称为“仙界”“魔界”。而黄河遇上若尔盖,也上演着迁徙、漂移、侵蚀、袭夺的大戏,留下最为繁复的曲流和最柔美的倩影。

北纬30度线穿过的大陆中西部几乎都是荒漠或半荒漠地区,而唯有四川盆地是一个温润多雨的绿色盆地,成为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天府之地。四川盆地是一个红色盆地,中生代形成的紫红色砂岩、泥岩,以低山、丘陵、平坝的形态交替出现。盆地的西南边缘发育一种当地人称为“红圈子”的奇特地貌。在多次考察中,我们发现这是一种新的丹霞地貌形态,以发育大型环形绝壁而区别于其他地方的丹霞,我们称之为“环崖丹霞”。

流淌在四川盆地边缘的大渡河,既是一条蜿蜒的大河,又是一条充满委屈的大河。这条无比美丽的大河既滋润着两岸生灵,也孕育了无数非渡不可的英雄悲歌。大渡河支流青衣江流域的荥经县有一座云峰寺,因殿前有两棵1700岁的桢楠树而闻名,它们又是如何躲过皇木采伐的刀斧之灾,活成一个传奇的呢?

在云南高原,分布着众多的大湖,它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断陷湖。而位于云贵高原与横断山过渡地带的大小凉山历来神秘。这里既有逼仄深幽的峡谷,又发育有宽缓的河谷和盆地,更有众多四面或三顶绝壁环绕的大断崖,仿佛地球的边缘。而云贵高原另一端,在地壳持续强烈的抬升作用下,巨厚的碳酸盐岩被流水切割、溶蚀,最终在湘西形成中国最为壮观的岩溶台地峡谷群。

从阿尔泰山到横断山,由北向南跨及24个纬度,跨越中国西部几乎所有的重要山脉和重要河流。这些山脉和河流都曾经是我从事地质工作的区域。从20年前开始接触地理,它们又成为我的研究对象。地质和地理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地质关注地球的内部结构、构造以及演化,而地理更关注地球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有点像医学中的内科和外科。我一直试图用地质的思维去解决地理的问题,就像外科的问题往往需要先解决身体内部的问题。也一直试图以“科普”和“人文”的方式去解读地质。后来为《中国国家地理》撰稿,所写大多与西部有关。也陆续出版过一些姑且称之为“旅游地理”类的书籍,2016年还创办了“侠客地理”微信公众号,不遗余力自讨苦吃地一写八年。

在这本《从阿尔泰山到横断山——地质工作者手记》,我选择了27篇最能代表中国西部的篇目,它们大多在《中国国家地理》上发表。需要说明的是,这本书不是有关西部的地理教科书,它无法系统、完整地阐释西部地理,但它能让读者尽量整体地认识中国西部;它也不是一本有关西部旅行的路书,不具备引导大众出行旅游的功能,但它能为行者提供科学参考。当然它更像是一张有关西部地理的拼图,27篇文章就是27种不同颜色的色块,它拼出的西部一定是斑斓的。

李忠东

2024 年 12 月 25 日

编辑推荐

李忠东是四川省地球物理研究研究员,《中国国家地理》资深作者、自然资源部首席科学传播专家、2023年全国十大科普人物获得者。《从阿尔泰山到横断山》一书是其多年地理考察的成果之作,图文并茂,集科普性、可读性于一体,以专业的地质工作者视角为读者勾画了中国西部广袤迷人的图象,是一部非常全面、深入浅出科普中国西部地理的难得佳作。

精彩预览

喀纳斯,一个被称为北国仙境的地方

布尔津在蒙古语中意为“水草茂盛的地方”,布尔津河是额尔齐斯河最大的支流,喀纳斯便位于布尔津河的上游,它几乎成为新疆尤其是北疆的名片。很多去过的人不惜溢美之词来赞美这里,如“北国仙境”“西域明珠”“人间净土”。“喀纳斯是当今地球上最后一个没有被开发利用的景观资源,开发它的价值,在于证明人类过去那无比美好的栖身地”,这位联合国官员不经意的一句话,已经广泛地出现在喀纳斯的各种宣传材料中。人们还往往把它与俄罗斯、瑞士、新西兰等一些国家的自然绝景相媲美,其实喀纳斯就是喀纳斯。

喀纳斯地处亚欧大陆腹地,中国的西北端,紧邻中国与哈萨克斯坦、俄罗斯、蒙古国的边界,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她太过遥远。即便是在新疆内部,喀纳斯依然属于遥远的远方,它距首府乌鲁木齐760千米,距阿勒泰267千米,距布尔津县160千米,远得如在天边。

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喀纳斯自然地理特点:

亚欧大陆的中心区域——当我们打开世界地图,亚欧大陆像一片巨大的树叶,漂浮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与北冰洋之间。喀纳斯就像一颗宝石,镶嵌在亚欧大陆的中心,它离这块大陆四周的大海似乎都是那么遥远。

中国的西北极——喀纳斯位于中国大西北的最北端,如果把中国的版图比喻为一只雄鸡,那么喀纳斯就是这只雄鸡的尾巴上翘得最高的那枝漂亮羽毛。

喀纳斯湖

喀纳斯,蒙古语为“峡谷中的湖”,位于额尔齐斯河支流喀纳斯河上游,是一个河道型的湖泊,湖形狭长,随河流方向展示,湖长24千米,宽1~2.2千米,平均宽约1.9千米,平均水深约90米,最大水深188.5米,是我国内陆仅次于长白山天池的第二深水湖。它的湖面面积约45.78平方千米,虽属小型湖泊,但容积竟达53.781亿立方米,超过我国著名的五大淡水湖中的太湖、洪泽湖和巢湖。喀纳斯湖在平面上呈折线式的弯曲状,从西侧的哈拉开特山上的观鱼亭远远望去,像一个镶嵌于峡谷之间的豆荚。湖的两岸,由泰加林组成的森林景观春天青黛葱茏,到了秋天则千山竞艳。湖的远端,阿尔泰山主峰友谊峰总是散发着诱人的光芒。

喀纳斯湖如今的形态和面貌是断层活动与冰川运动共同作用的结果。第四纪冰川时期,阿尔泰山的冰川曾向下扩展,喀纳斯湖所在河谷也曾为冰川占据。气候变暖冰川退缩时,冰川携带的大量泥沙石块停积于河谷中形成垄岗,并壅堵河水形成湖泊,这种湖泊在地质学上称为冰川堰塞湖或冰碛堰塞湖。至今我们仍能在喀纳斯湖的两岸,看到200万年前冰川经过时磨蚀和刻划岩石所留下的羊背石、冰溜面、冰川擦痕、冰川凹槽及冰川漂砾、终碛堤等堆积物。

喀纳斯湖的形成同时还受到断层的影响,断层活动使湖西岸的哈拉开特山抬升而湖盆下沉,喀纳斯湖便是在早期断陷形成的湖盆基础上,经后期冰川堰塞而成。这种特殊的成因,使喀纳斯湖成为我国的第二深水湖和最深的冰碛堰塞湖。

雪山、草甸、森林、碧水,所有美丽的元素都齐聚喀纳斯。难怪有人认为它是天山以北最美的地方,也有说它可比瑞士之美。喀纳斯湖水极富特点,并非人们想象的蔚蓝色,而是随季节、天气、时段和观赏角度不同,呈现出青灰、碧蓝、翠绿、暗紫等变幻莫测的色彩,因此人们又称它为“变色湖”。究其原因是喀纳斯湖水源自上游的冰川,冰川融水中悬浮有颗粒极细肉眼难以分辨的粉砂,近观湖水虽然清澈,但远观湖水,在不同颜色的变幻中始终有一种迷离的质感。

同样令人迷惑的还有“湖怪”。关于湖怪,传说自然是多种多样。据最权威的说法,“湖怪”是湖中的大红鱼(哲罗鲑)。当遇到地震或天气发生变化时,湖中的大红鱼便会跃出湖面或者吞食岸边饮水的牛羊,因为体型庞大,被误认为是水怪。有关“湖怪” 的揭秘行动从来没有停止过,但每一次揭秘都是无果而终。也许它太过神秘,也许我们压根就不想弄明白它,揭秘的结果不过让它更神秘而已。

柔美河湾

在很多人心中,最能代表喀纳斯的标志景观,往往不是名声最大的喀纳斯湖,而是喀纳斯河形成的连续河湾。由于受新构造运动影响,喀纳斯河差异抬升明显,河流下蚀强烈,地貌多表现为下蚀地貌和深沟地貌。但在喀纳斯河的下游,由于河流发育于相对宽缓的古冰川U形谷,河流主要表现为侧蚀,形成了一道道极富变化韵律的河湾曲流,加之河谷两侧常有滑坡和泥石流壅堵河道,形成了半封闭的天然堤坝,使堤坝上方的河面变宽,流速变缓,因此形成一系列的河湾滩流,从上而下依次为鸭泽湖、神仙湾、月亮湾和卧龙湾。

月亮湾,喀纳斯最著名的一道湾,距喀纳斯村约8千米,海拔1326米。喀纳斯河在此形成两道极富韵律美的河湾,状如弯月,故而得名。月亮湾的湖心有两个酷似人脚印的小岛,当地人称作“神仙脚印”。宝石般碧蓝翠绿的河水,柔美的河曲、五彩的森林,使月亮湾具有梦幻一样的意境,成为喀纳斯最富魅力的景观之一。

如果非要给喀纳斯的景色找一个高潮,卧龙湾当之无愧。卧龙湾位于月亮湾下游,距喀纳斯村约 10 千米,因河湾中有一酷似龙形的河心滩而得名。而最让人心醉神迷的也恰是这龙形的河心滩。河心滩树木苍翠,碧草茵茵,而岛的四周细细的、白白的沙款款依偎。卧龙湾的形成和两段地质历史密切相关,早期的冰川作用将山谷侵蚀成底部宽缓的U形河谷,而喀纳斯河左岸一支沟突然暴发的泥石流将河道淤塞,导致河面变宽,水流变缓,形成似河似湖的河湾。之前河谷中的冰川丘陵,半淹在水中,形成四面环水的沙洲。

月亮湾上游便是神仙湾,神仙湾是喀纳斯最大的河湾,最宽处达700米,它的形成也和泥石流的壅堵有关。因为河水不畅形成大片水域及沼泽地,水中有数个小岛,岛上林木葱茏,芳草萋萋。到了秋天,岛上红杉变成金色,两岸的白桦树变成透亮的鹅黄,碧水秋叶、落霞牧歌,景色诱人。

鸭泽湖是喀纳斯湖前端一个已经沼泽化和退化的小型冰碛堰塞湖,它位于喀纳斯湖口冰碛丘陵的末端,是残留在古河道的一个沼泽性湿地,距喀纳斯村约4千米,湖面呈南北走向,长3000米,宽600~800米,面积约1.3万平方米,形状如碟,湖四周芦苇密布,因湖中野鸭栖息而得名鸭泽湖。

一条蜿蜒的大河

大渡河发源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境内阿尼玛卿山脉的果洛 山南麓,上源足木足河(其上源为麻尔柯河、阿柯河,在久治县)经阿坝县于马尔康市境接纳梭磨河、绰斯甲河(杜柯河、多柯河)后称大金川,向南流经金川县、丹巴县,于丹巴县城东接纳小金川后始称大渡河,再经泸定县、石棉县转向东流,经汉源县、峨边县,于乐山市城南注入岷江,全长1062千米。

观察大渡河流域的水系图,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从青海玉树的果洛山起源,整个水系大致由北向南流淌,但行至石棉一带时却突然来了一个90度拐弯,折向东奔岷江而去,在地图上形成了L形直角拐弯。这是流水自然的选择结果呢,还是河流受到地质构造等其他因素影响而发生转向呢?

我们再把范围扩大,更为有趣现象出现了。我们发现,不止是大渡河,流淌在横断山区的其他几条河流,金沙江、雅砻江均在中下游形成了一个明显的拐弯。金沙江在云南石鼓镇一改近南北流向,突然一个近180度回头,折转向北东,行120千米之后,再次在四川与云南交界处的拉伯一带再来一次近180度折转,重新恢复南北流向,这一任性的一波三折,金沙江向东平移了60余千米,多绕行了近300千米,在地图上留下两个大拐弯和一个镜像的N字图案。同样的,雅砻江由北向南行至白碉一带时,突然向北东折转,行90余千米之后,再次折转至南北流向,雅砻江同样向东平移了30千米,多绕行近 200 千米。难道这也是巧合?

我们将三条河流第一次拐弯的点做一个连线,三个点居然几乎在一条直线上,这条线呈北东—南西向展布,它们就像三个跳芭蕾的演员,随着音乐节奏身体同时倾斜,大腿同时往一个方向弯曲。唯一有区别的是,金沙江和雅砻江向北东方向折转之后,最终再次折转重新回到南北流向,而大渡河折转后,就再也没有回头,径直东流,汇入岷江。

地理常识告诉我们,大江大河的流向和拐弯大多与地质构造有关。穿行在青藏高原横断山区的系列南北向河流,正是受到近南北构造线的控制,同样这三条河流出现的协同拐弯,也受到一组北东—南西向断裂带的控制。

那么大渡河为什么向东折转之后,却并不像金沙江和雅砻江一样,再次折转回来,继续由北向南流淌呢?或者说有没有这种可能,大渡河本身已经折转回来向南流淌,但后来由于地壳变化等其他原因导致河水不能南流,这才被迫切穿大瓦山,奔向东侧的四川盆地呢?

与大渡河南北对应的河流是位于攀西地区的安宁河。安宁河发育于小相岭的阳糯雪山与菩萨

岗,由北向南于攀枝花的二滩一带注入雅砻江,全长337千米。安宁河的多年平均流量217立方米每秒,这个流量与相邻的金沙江(4750立方米每秒)和雅砻江(1860立方米每秒)相比,显得十分寒酸。安宁河的流量虽小,但其流淌的安宁河谷却十分宽阔,安宁河谷甚至还是仅次于成都平原的四川省第二大平原,这似乎与形成它的安宁河并不匹配。一条流量仅 200 余立方米每秒的河流能形成如此规模的冲积平原和河谷吗?

这种疑问,其实早在 20 世纪 80 年代就引起地理专家的关注。重庆西南师范大学的徐茂其教授在对大渡河支流南桠河考察后发现,南桠河存在大量广谷平川的残遗景观,而且尤其在菩萨岗垭口尤为壮观。他认为,从野鸡洞一带古河道的延伸方向来看,安宁河在上新世末更新世初,河道应是由南向北流入大渡河的,后因菩萨岗东西向强烈隆起,强迫菩萨岗以南的安宁河水倒向南流入金沙江。

徐教授的发现让人耳目一新,但有没有这种可能性呢?安宁河并非由南向北注入大渡河,而原本就与大渡河是同一条河流,安宁河谷是大渡河曾经的旧河道。在地史的某个时期,大渡河由南桠河经菩萨岗沿安宁河谷向南流,最后汇入金沙江。但由于菩萨岗东西向强烈隆起,成为分水岭,将大渡河南北分开,北面的大渡河被迫向东切开大瓦山,流向四川盆地。而南边的安宁河水量锐减,几乎成为断头河,只好重新一路纳聚细流,继续向南流淌。这就是为什么安宁河水量较小,但安宁河谷却十分宽阔的原因。而出现在菩萨岗一带宽 3 ~ 4 千米的所谓古安宁河谷遗迹,其实是大渡河的古河道遗迹。厚达数十米的第四系松散堆积物,也是大渡河的杰作。

其实这绝非天方夜谭,科学家们早就在大渡河谷和安宁河谷发现昔格达组湖相沉积,这些沉积物北始于大渡河的泸定一带,南至攀枝花,呈南北向线形串珠状分布,明显它们之间曾经是彼此贯通的湖泊。因此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孔屏博士在2009年便明确提出如下推断:“古大渡河的大致流径,它自丹巴以北向南,经泸定,在石棉附近连接南桠河谷,并越过拖乌山‘风口’,再接安宁河谷继续向南,最后汇入古金沙江水系。”

曾经一直向南流的大渡河,在环境的变迁下,被迫向东寻找出口拥抱四川盆地,正是这一次转折,才切开大瓦山的屏障,将一段绝世峡谷留在这里,让我们惊叹不已。

线上商城
会员家.png 书天堂.png 天猫旗舰店.png
会员家 书天堂 天猫旗舰店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png   微博二维码.png
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

微信号:bbtplus2018(工作时间)
电话:0773-2282512(工作时间)

我要投稿

批发采购

加入我们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纪委举/报投诉邮箱 :cbsjw@bbtpress.com    纪委举报电话:0773-2288699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 | 网出证 (桂) 字第008号 | 备案号:桂ICP备12003475号 | 新出网证(桂)字002号 | 公安机关备案号:45030202000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