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板块图书分类品牌系列获奖图书图书专题新书上架编辑推荐作者团队
珠江时间:1984—2024
一部跨越40年光影岁月的视觉史诗,以图像呈现珠江流域城乡变迁
ISBN: 9787559880178

出版时间:2025-05-01

定  价:268.00

作  者:许培武,王璜生,于涛,胡群山 著

责  编:张文雯,侯彬
所属板块: 艺术出版

图书分类: 摄影

读者对象: 大众

上架建议: 艺术/摄影
装帧: 精装

开本: 8

字数: 120 (千字)

页数: 164
图书简介

本书汇集了许培武、王璜生、于涛、胡群山四位摄影人拍摄的珠江主题摄影作品,是一部跨越1984年至2024年四十年光影岁月的视觉史诗。本书通过独特的镜头语言记录并诠释了珠江沿岸城市四十年以来的社会变迁与发展脉络。从1980年代初的朴素风貌到21世纪的新都市景观,从传统渔村的宁静到现代大都市的繁华,每一幅作品都是时代印记的见证者,反映了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生活状态与内心世界。四位摄影师各自不同的视角与表达方式交织在一起,共同构建了一个多元而丰富的视觉叙事体系,带领读者穿越时空,感受珠江流域四十年来的沧桑巨变。

作者简介

许培武,《人民日报》社广东分社摄影记者。

王璜生,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州美术学院新美术馆学研究中心主任。

于涛,本科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摄影家。

胡群山,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云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

图书目录

作为地方叙述的珠江摄影 / 顾铮

3 南沙,南沙 2002—2024 / 许培武

47 珠江·溯源 1984 / 王璜生

93 珠江·踏浪而歌 2011—2013 / 于涛

127 珠江源·盘江考 2013—2024 / 胡群山

序言/前言/后记

序:作为地方叙述的珠江摄影

顾铮(策展人,评论家,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复旦大学视觉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就我个人的印象而言,总的来说,在我们的国族叙事里,长江、黄河总是和“中原”“中土”这样的宏大地缘概念联系在一起,并且有一种至高无上的形象,也不断激发、衍生各种丰富的国族想象。而珠江,作为中国第三大河,虽然滋养了众多人口,流经之处也是物阜民丰之地,但也许因为该流域地处中国南部,在历史上属于边远之地,因此在整体的国族叙事中,其“能见度”相对于长江、黄河低了不少,处于相对边缘的状态。和有关长江、黄河的文字与图像记录之汗牛充栋的情况相比,有关珠江的叙述则显得比较逊色。由于珠江三角洲在历史上,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当代史中占据了重要的历史地位,因此即使是讲述珠江,人们也更多地将眼光投注于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从宏观视野出发的多视角的珠江叙述并不多见。这不足为怪。然而,这种在相当程度上显现的有关中国叙述的不平衡现象亟须打破,并通过各种方式加以平衡。珠江及其流域所具有的自然与人文的独特性,当然需要我们加以深切关注,通过对其特殊性的深入挖掘,使得其在更为周全的有关中国的整体叙述中占据更为明确与明显的位置。珠江这个巨大水系空间所具有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当然具备了无限探索的可能性,就看人们有没有相应的历史意识、文化准备和叙述能力去深入展开之。在更为周全的中国叙述中,有关珠江的视觉人文叙述越深入,也就意味着有关中国的认识可以更丰富、更开阔、更深入,进而使珠江在有关人类活动的叙述中获得应有的地位与意义。今天,令人兴奋的是,《珠江时间:1984—2024》这本书的出版,以及随之举办的巡回展览,正是这种结合了微观和宏观视角、历时40年的珠江叙述在深入实践中的具体展现。

1984年,28岁的王璜生与另一位青年骑着自行车开始了珠江溯源的旅程。一路上,除了写生、赋诗、记事,他还拍摄了近1000张照片。这些照片质朴直接,充满了活力,生动地展现了他溯源路上所见。王璜生的这次珠江寻根之行,是他个人的一次寻找自我之行,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其艺术的原点。而今视之,这次寻根与寻找自我相结合之行,也成为本书所涵括的 40 年时间的原点。

与王璜生眼中看到的相对原生态的珠江不同,许培武费时10多年拍摄的南沙照片中,出现了各种人为因素对于自然的介入。2002年,新闻摄影记者许培武来到南沙这个广州的珠江入海口。他采用了长宽比悬殊的宽画幅,以特殊形制的开阔视野,容纳更多信息,在刷新视觉、超越新闻摄影局限的同时,赋予画面以诗意。许培武由此开始了对于南沙长达十几年的记录,为发生在南沙的巨大变化保留了珍贵的视觉文献,也实现了摄影在记录与表现之间的平衡。

自称是“异乡孤客”的于涛,从2008年开始在广东生活、工作,现在仍然过着在广东中山与陕西西安之间来回穿梭的生活。从2011年至2013年间,他拍摄了名为《珠江》的系列作品。这是一种保持了某种抽离状态的凝视,他以淡化叙事的、较为主观化的观看方式,呈现了一种风格独特的珠江景象。

而胡群山拍摄的是处于云南境内的珠江源头景象。她以田野调查的方法记录当地的风土人情与文化遗存。这是一种出于历史意识和责任感的记录行为。当我们从许培武和于涛的珠江照片里看到人为介入的存在变得越来越显眼甚至刺目时,我们就会知道胡群山的摄影记录工作的意义所在了。

尽管四位摄影家的目的、诉求重点和手法语汇有所不同,但都以流域分布广泛、各处地貌殊异,尤其是地方文化特色浓郁的珠江为主题展开,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手法呈现了珠江的历史风貌与变化。他们活动于珠江流域的不同区域,以不同的创作方式处理作为题材和对象的珠江,既展现了各自对于珠江的理解和情感,也呈现了各自不同的对于摄影这一视觉形式的独特见解,于摄影潜力和魅力的开发,都作出了自己的探索与贡献。他们当中,有的是深度观察、长期经营,如许培武;有的是进行全域贯通型的扫视,试图构建一幅具有整体性的画面,如王璜生;有的是以漫游的方式,一意捕捉符合自己心象的图像,堆垒起一个个有关珠江的主观意象,如于涛;还有就是如胡群山那样,对某个具体地方作深度田野调查式的考察。作为一个被摄对象,珠江的深邃和复杂永远值得广大视觉工作者去面对它、呈现它。四位摄影家以他们的才华、才情,向我们呈现了珠江丰富、复杂、多样的面貌,这是对珠江的致敬,也是对历史与现实的尊敬。他们的珠江影像,既属于他们自己,也是能够为大家共享的地方记忆。我相信,同时也希望他们的工作能激发大家强烈的冲动和好奇心,并进一步激励大家以更多元的方式,来展开不拘一格的包括珠江在内的各种各样的地方叙述,让地方的意义与价值得以充分彰显。

名家推荐

作为一个被摄对象,珠江的深邃和复杂永远值得广大视觉工作者去面对它、呈现它。四位摄影家以他们的才华、才情,向我们呈现了珠江丰富、复杂、多样的面貌,这是对珠江的致敬,也是对历史与现实的尊敬。他们的珠江影像,既属于他们自己,也是能够为大家共享的地方记忆。

——顾铮

编辑推荐

1.本书涵盖了从1984年至2024年的四十年间珠江沿岸城市的变迁,它为读者提供了一个长期视角,来观察和理解这些城市在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发生的深刻变化。

2.四位摄影师通过镜头捕捉到了珠江流域的过去与现在,将这些珍贵的历史瞬间定格成一幅幅图像,构成了一个跨越时间的视觉故事。这种以影像记录历史的方式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直观性。

3.每位摄影师都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和表达方式,他们的作品共同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叙事体系,既展示了珠江沿岸城市的共性特征,也体现了每个地方的独特魅力。

精彩预览

珠江,对于生活在南方的很多人来讲,她总被称为“母亲河”,因为,她孕育着珠江流域 6 个省(区)的风物民情。这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飞禽走兽、民风民俗,无不与这径流量全国第二、海拔落差2000多米的珠江水休戚相关;而最有意思的,还是生活在这里的每一个人眼中的珠江,以及每一个人与珠江之间的故事。

我与珠江特别的故事始于1984年。那年,在经历种种挫折、失落、无奈,但也有些转机的时候,我和画友李毅,突发奇想,要骑自行车珠江溯源,美其名曰“为了寻找梦中的橄榄树”。于是,从珠江的出海口伶仃洋上溯到云贵高原的曲靖沾益马雄山北麓珠江源,翻高山,过谷底,走荒坡,宿野店,几乎每天都在蹬车、推车、挥汗,还有大口喘气。全程3300 多公里,我们骑行了79天。这一路最大的收获是路上的写生、写作和拍摄,我画了近100张水墨写生作品,写下了90000字左右的日记,以及拍摄了近1000张胶片。与珠江的这段特殊经历,在我的生命历程中有着重要而恒久的意义。

其实,对于画画的人来讲,摄影只是一种辅助手段,也是一种时髦的玩意儿,而当年骑行时穷当当的我们,能有这么多的胶卷,得益于汕头有公元胶片厂。那里有我们好多年轻的摄影朋友,他们能拿到检验剩余的胶卷样卷给我们去“试试”。就这样,在珠江溯源的一路上,从珠三角的桑基鱼塘、龙舟竞渡,到西江上的奇峰叠翠、水上人家,到桂西黔南的入云盘山土路、笼烟高脚木楼,再到云贵高原上的河边驴马集市和集市上的亲切山民,等等,都令我激动不已地不断按下快门。

真没想到,这三四十年间,珠江发生着很多很多的变化,曾经“有”的,如今没有了;曾经的“无”,如今却有了,这种“有无相生”,真是一种有趣并可能引发我很多思考的历史现象。而我当年的那些珠江流域生态考察摄影记录,以及绘画和文字等,也便多多少少具有了一定的历史与时间的价值,它们从某种角度印证着珠江的历史时间。

因此,当这次这一题为“珠江时间”的摄影展览看中了我这批虽然是胶片拍摄(那个年代也只有胶片),但是相机、拍摄技术、冲洗技术等都很不专业的照片时,我很惊讶自己一下子跻身到摄影界的专业圈子里。回看这些照片,画面粗糙的颗粒、松动的对焦、任性的构图、随意的光影等,与那匆匆行旅中的手震,及那渐渐远去、模糊的时代黑白图像,似乎更呼应着那个年代,以及这次“时间中的珠江”这样的展览主题。

——王璜生

线上商城
会员家.png 书天堂.png 天猫旗舰店.png
会员家 书天堂 天猫旗舰店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png   微博二维码.png
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

微信号:bbtplus2018(工作时间)
电话:0773-2282512(工作时间)

我要投稿

批发采购

加入我们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纪委举/报投诉邮箱 :cbsjw@bbtpress.com    纪委举报电话:0773-2288699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 | 网出证 (桂) 字第008号 | 备案号:桂ICP备12003475号 | 新出网证(桂)字002号 | 公安机关备案号:45030202000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