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板块图书分类品牌系列获奖图书图书专题新书上架编辑推荐作者团队
艺术,以及那些孤影 唐棣 著
导演唐棣的心得之作,文学、艺术爱好者必带的掌中小书!
ISBN: 9787559866875

出版时间:2024-04-01

定  价:58.00

责  编:刘玲
所属板块: 文学出版

图书分类: 文学评论与鉴赏

读者对象: 大众

上架建议: 文学/文学评论与鉴赏
装帧: 平装

开本: 32

字数: 130 (千字)

页数: 204
纸质书购买: 天猫
图书简介

本书是唐棣的随笔集,是其随笔集《电影漫游症札记》的续作,书名亦与之呼应。作者身兼导演、影评人和写作者身份,游走于文学、电影、艺术等众多领域,以自身广博的阅读观影量结合私人记忆和感悟,谈论旅行、记忆、孤独等多个文化主题,均与人生处境密切相关。作者每每将多个同类主题的文学、哲学与影像内容串联交织,使不同的思想和观点跨界对话,彼此振荡,从而引入对相关主题的深度思考。书中各部分看似独立而又有内在呼应关联,随兴漫谈而不失法度。

作者简介

唐棣,河北作家协会会员、导演、编剧、专栏影评人。长期为《文汇报》《外滩画报》《花城》等撰稿,也为新浪电影等媒体撰写专栏,写作主要涉及文学、电影、摄影等,已出版小说《遗闻集》等,随笔集《电影给了我什么》《电影漫游症札记》等。

图书目录

4 引言

1 卷一

3 想象:旅行启示

35 过去:事实角度

48 承诺:词语之声

64 复现:回归想象

70 追寻:身份焦虑

82 形式:隐逸之谜

95 密度:记忆未来

107? 卷二

109 虚构:真实故事?贝尔纳·弗孔的图像世界

120 距离:焦点问题?罗伯特·卡帕的战地摄影

128 传奇:思想之眼——亨利·卡蒂埃 – 布列松的摄影与逃离

137 时间:艺术过程——罗兰·巴特论艺术

147 新事物:神秘摄影——慈禧与中国近代摄影技术

160 长镜头:视觉实况——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24 帧》拉片笔记

178 结语

183 附录 书写的目的

序言/前言/后记

2020 年 3 月,北京。我一个人走出小房间,来到街上。行人不多,车辆更少,每一个声音都显得比平时刺耳。我记得那种淡金色、有点刺眼的阳光,扎扎实实地把曾经拥挤的街道铺满。街道在阳光里,显得落寞而空旷。那也是我长这么大第一次在走路时留意到脚下的影子。艺术史教授维克多·斯托伊奇塔在《影子简史》里说:“当人的影子第一次被人用线条勾勒出来时,绘画诞生了。”故事的背景是男友要去打仗,很可能回不来了。临别时女孩用跳动的油灯光,把男友的侧脸投射到墙上,然后用画笔勾出形象,这样就可以对着墙壁上的轮廓表达思念。

艺术是什么,可能很难说清。但它具有保存、寄托人的情感的作用,这是肯定的,如同科学可以让人们认识自然界的原理一样重要。在我这里,影子还是影响的隐喻。创作者的工作就是在作品与现实之间(有时也是

作品之间)找到这种既发生在自己身上,又能连接他人(阅读、观看、思考),既深藏不露,也象征变动,甚至很可能带来恐慌的关系。这次外出的目的地是一家艺术书店。我到书店时,书店所在的那层一个人也没有。我拿起一本书坐下后,就被书里描述的一个空间吸引了:在高高的探照灯正下方,是一个没有窗户的空间,里面只有一张操作台、一把扶手椅、一部用来消遣的收音机和几本书,其中最重要的是一本“值班日志”。每隔十五分钟,值班员要在上面记下当时的天气、海面状况、灯光装置的可见度、船只经过的情况、储备情况、养护工作、意外、事故、灯塔工介入处理的情况等。在这里做出的每个决定都是孤独的,却又都影响着航线的选择、航向的变化……不知不觉翻完这本《灯塔工的值班室》,抬起头,附近有了三两个人,阳光也已经褪下去了。

以前,我不知道如何描述那种谁都能接收到的,毫不特殊的,又能和看起来深刻的艺术相关的情绪。就在这时,我想到了“孤独”。普通人会把它当秘密,生怕外人知道。艺术家不这样,他们视孤独为宝藏,拼命折腾,享受揭开它的过程。我们在生活中并不常用这个词,但每个人一听就懂。现代世界,谁不孤独?这可能就是艺术存在的意义。所以,写艺术也是一种面对,如同意大利文学评论家卡斯特尔维特罗所说:“对艺术的欣赏,就是对克服了的困难的欣赏。”(《亚里士多德〈诗学〉的诠释》)

编辑推荐

1.《电影漫游症札记》的姊妹篇,是作者关于文学与电影、摄影、书法的感受

《深港书评》十大好书得主、“中国电影新声”之作导演、《字花》杂志“电影书写”专栏撰稿人……作者身兼导演、影评人和写作者身份,如何给读者讲述他的私人记忆和感悟?旅行、记忆、孤独,又与怎样的人生处境相关?书桌前的你,面对塞巴尔德、贝尔纳·弗孔、罗伯特·卡帕等人的文学、电影作品,是否也有着同样的漫游感受?

2.文字明白晓畅,适合大众阅读

3.设计富有电影质感,与内容相呼应,适合小红书、微博等年轻读者晒书分享。

精彩预览

1990 年代的中国于我而言也有了模糊的记忆。中国疆域实在太大,为了和自己记忆里的“局部中国”做一个对照,我接触到了《江城》。作者彼得·海斯勒,美国人,中文名何伟。他在书里写到“这并不是一本关于中国的书,它只涉及一小段特定的时期内中国的某个小地方……从地理和历史上看,涪陵都位于江河的中游,所以人们有时很难看清她从何而来,又去往何处”。这本书有一个尤其动人的开篇―我是从重庆乘慢船顺江而下来到涪陵的。那是1996 年 8 月底一个温热而清朗的夜晚—长江上空星斗闪烁,漆黑的水面却映不出微弱的点点星光。学校派来的小车载着我们,以码头为起点,蜿蜒行进在窄小的街道上。星光下,这座城市不断向后掠去,显得陌生而又迷离。

线上商城
会员家.png 书天堂.png 天猫旗舰店.png
会员家 书天堂 天猫旗舰店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png   微博二维码.png
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

微信号:bbtplus2018(工作时间)
电话:0773-2282512(工作时间)

我要投稿

批发采购

加入我们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纪委举/报投诉邮箱 :cbsjw@bbtpress.com    纪委举报电话:0773-2288699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 | 网出证 (桂) 字第008号 | 备案号:桂ICP备12003475号 | 新出网证(桂)字002号 | 公安机关备案号:45030202000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