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板块图书分类品牌系列获奖图书图书专题新书上架编辑推荐作者团队
魏晋清谈史 龚斌 著
一部全面探讨魏晋清谈历史进程的著作。以时间为轴,以近两百位魏晋名士为线索,重新界定清谈内涵,全景呈现属于魏晋清谈的两百多年壮阔历史。大学问出品
ISBN: 9787559867285

出版时间:2024-03-01

定  价:98.00

责  编:周莉娟,秦念
所属板块: 社科学术出版

图书分类: 中国史

读者对象: 历史爱好者

上架建议: 历史/中国史
装帧: 精装

开本: 32

字数: 342 (千字)

页数: 508
纸质书购买: 天猫 有赞
图书简介

魏晋清谈是中古思想史、哲学史上的重要思潮,与魏晋玄学的关系非常密切。自唐翼明《魏晋清谈》一书出版三十年以来,未见有更全面、深入的研究新著。本书稿把魏晋清谈作为一个长达二百余年的历史演变过程,梳理并评论它的起源及各个发展时期,重要的清谈世家、清谈人物,以及重要的清谈题目。本书对清谈含义进行了新的界定,在书中提出了较多异于前人的观点:如清谈的本质是义理的探索、中古时期的世家大族是文化的创造者和引领者、汉末的人物评论是魏晋清谈的重要起源、魏晋玄学清谈之外,佛教清谈是魏晋清谈的重要一翼,等等。

作者简介

龚斌,华东师大中文系教授,已出版的著作有《陶渊明集校笺》《世说新语校释》《世说新语索解》《南兰陵萧氏家族文化史稿》《陶渊明年谱考辨》《慧远法师传》《鸠摩罗什传》等十余种。

图书目录

前言 何谓清谈

第一章 魏晋清谈的起源

第二章 魏初清谈述论

第三章 正始之音(上)

第四章 正始之音(下)

第五章 微言未绝正始后

第六章 西晋清谈

第七章 东晋初期清谈

第八章 东晋中期清谈(上)

第九章 东晋中期清谈(下)

第十章 东晋后期清谈

第十一章 魏晋佛教清谈述略

汉魏两晋清谈人物及清谈文献索引

后? 记

序言/前言/后记

后记:魏晋清谈二百年,谈何容易!

始于汉末,止于晋宋之际的魏晋清谈,是魏晋思想文化思潮的集中体现。那是哲思与言辞绽放的奇异花朵,引起后人无尽遐想。在前后长达二百年的时间里,上至帝王,下至一般士人,或争胜于谈席之上,或晤言于曲室之中,论辩惊心动魄,美谈宾主愉悦。

可叹时间如流水无情,记录当年清谈的文献丢失了太多,除了《世说新语》,鲜见其他文献的记载。也许,这正是魏晋清谈研究长期冷清的原因吧。

四五年前,我细读唐翼明先生的大作《魏晋清谈》。唐先生的再版序言有二段话说,自他的这部著作问世二十多年,“中外学者对魏晋文化与思想的研究续有新绩,但仅就魏晋清谈而言,却似乎没有什么新的进展。”“学术界对于魏晋清谈这一重要学术文化现象仍然重视不够,研究不够。”唐先生所言,于我心有戚戚焉。回想自己忝为魏晋文化的研究者,似乎从未特别思考过魏晋清谈的历史,更没有想到魏晋清谈还有没有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唐先生的话和他的大作,给了我启示,也令我怦然心动:我要尝试写一部全面探讨魏晋清谈历史进程的专书,拓展魏晋清谈的研究空间。所以,要说拙著写作的最主要的因缘,应该就是唐先生以上的两段话。为此,我要向唐先生致敬,致敬他的出色的研究,致敬他对推进魏晋清谈研究的关怀和期望。

2021年初,我放下手中正在进行着的工作,开始写这本书。到了 2022年 2月中旬,完成了初稿。之后,对书稿的部分内容作了几次修改。去年 9月中旬,听取某家出版社编辑的意见,对清谈的含义再作思考及界定,补写《何谓清谈》一文,作为书稿的前言。从去年春天到今年春末,约有一年多,这部书稿“待字闺中”。今年五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接受了书稿,决定于一年内出版。我平素心仪这家出版社,赞赏他们学术视野广阔,出版了

许多高品味的好书,在出版界享有盛誉。然一直没有机缘与他们合作。这次机缘来了。我实实在在感受到他们对于学术问题宽容的态度,能尊重不同的学术见解,为创造百花争艳的学术的理想境界而不断前行。

当年,“谈何容易”;今天,谈论魏晋清谈的历史,同样“谈何容易”。不容易是记录当年清谈的文献非常稀少,好在有了《世说新语》这部奇书,后人才得以了解清谈的程式、内容和谈者互争短长的激情。有人称《世说新语》是清谈的教科书,有人说《世说》三十六篇都是清谈——那是言过其实了。但《世说》确实记录了大量的清谈故事,特别有价值的是《世说·文学》保存六十个左右的玄谈故事,其他《言语》《雅量》《识鉴》《赏誉》《品藻》诸篇,也有不少属于雅谈、美谈的记录。

不过,仅仅凭《世说》记载的清谈,还不足以再现魏晋清谈的全幅历史。明显的事实是,《世说》记录东晋时江南名士的清谈,包括南方僧人及北来僧人的清谈,而几乎不载中国北方的清谈。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世说》的编撰者,以为北方是异族统治的政权,名士风流在那儿早灭绝了。确实,西晋覆灭之后的中原,战火、天灾、饥馑一波接着一波,留在北方的一些文士,苟活于乱世,何有清谈的环境与谈论的兴趣?不过,在史书中偶见有中原文士清谈的记载。《十六国春秋辑补》卷十四《后赵录》四说:张跃“学敏才达,雅善清谈”。甚至只知杀人的石勒,也有风雅的一面,常令儒生读《春秋》《史》《汉》诸传而听之,每以其意论古帝王之善恶,朝贤儒士莫不归美焉。可见,北方也有清谈人物。当然,北方的清谈与江南名士的清谈完全不能相提并论。

我向来认为,不论是历史研究还是文学研究,终极目的是求真。求真是学术研究的根本原则和最高境界。然而,达到求真的目的很难很难。其中,最难在于历史文献的大量缺失。魏晋清谈的研究就属于这种情况。

为了最大程度地求真,还原当年清谈的盛况,拙著在以下方面作了努力。

一、充分利用《世说新语》及刘孝标注。如前所述,《世说·文学》是魏晋清谈最有价值的记录。此外,《言语》《赏誉》《品藻》诸篇中的美谈、人物品题,多有清谈的记录。魏晋清谈固然以玄谈最具学术史、思想史价值,但缺少了人物品题和许多雅谈美论,则未免使多姿多彩变为单调艰深。

二、从史书、类书中钩沉清谈人物与清谈事迹。譬如《三国志·魏志·管辂传》及注引《辂别传》中,就保存了许多管辂在冀州清谈的资料。迄今为止的魏晋清谈研究,以地域而言,皆局限于西晋都城洛阳和东晋都城建邺,再旁涉会稽。可是,当我们注意到了《管辂传》和《辂别传》,就看到了更为广阔的清谈地域,说明魏代的清谈并非仅在洛阳。再有,洛阳周边的山阳,嵇康、阮籍、向秀、王戎、吕安、赵至等人也在清谈。可见洛阳的正始之音消歇之后,清谈在别的地方仍在继续。

复原东晋的清谈也是这样。建邺是最主要的清谈中心,此外武昌、豫章、荆州等地的幕府,都是清谈的中心。特别是荆州,桓温经营三十年,网罗天下奇士,很难想象,这里不会发生清谈。可惜,记录荆州文事之盛的文献散佚殆尽。只有在翻阅《隋书·经籍志》时,看到隋代著录的桓温、郗超、王珣、习凿齿、伏滔等人的文集时,不禁会遐想当年桓温及四海奇士作文辩论、清谈不已的情景,然后唯有逝川之叹而已。

三、尽可能描述和说明魏晋清谈的生动场景。《世说新语》记录清谈的过程和场面,大多非常简略,只有少数比较生动。其实,那些阐述义理的清谈,充满了激烈的论难,彼此之间反复的争论,历时很长。譬如王导与殷浩清谈,“遂达三更”;与祖约夜谈,“至晓不眠”。孙盛与殷中军共论,“往反精苦”,“宾主遂至忘食”。支道林论《逍遥游》,“支作数千言,才藻新奇”……读上述描写,虽然能知论难双方长时间的争论,但总是得不到具体生动的印象,无法想象其场景。然而,如果读嵇康《声无哀乐论》《养生论》,读向秀《难养生论》,就可以弥补无法想象清谈场景的遗憾。那些通宵达旦,废寝忘食,往反精苦的谈论,必如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及《养生论》,在剥茧抽丝一般的论述中,层层展现义理的精妙。遗憾殷浩、支道林等一流清谈家的文集湮没不闻,否则其中必定有许多玄谈论文,保存着清谈的真实记录和原始风貌。

四、梳理魏晋清谈世家的历史。中古时期的世家大族是文化的创造者和引领者。魏晋清谈的起源与发展,世家大族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拙著考察汉魏两晋的清谈世家,如颍川荀氏、河东裴氏、琅邪王氏、太原王氏、陈留阮氏、陈国谢氏等。这些著名的文化世家,视文化的传承为延续家族荣光的生命线,清谈人物辈出。同一家族中,有的善论儒,有的善论道,例如荀氏。

五、以为佛教清谈是魏晋清谈重要的一翼。《世说·文学》中记载谈佛论道的故事有十余则,由于编者受到文献缺失的局限,佛教清谈只存在于江南的名僧与名士之间。其实,佛教传播中国的陆上路线是由北至南,由西北而至东南沿海。早在汉末,西域来华的僧人之间已在谈论佛道了,时间上并不比清谈儒道来得晚。相当于东晋初期和中期,以释道安为代表的中原僧人,已经在辩论儒道与佛经的同异了。东晋后期,长安以西域高僧鸠摩罗什为代表的僧团,庐山以慧远为代表的僧俗,讲论佛经奥义是经常的事,出现了道融、僧肇、慧远、竺道生等一流的佛学大师和雄辩家。佛教清谈时讲席之宏伟,道俗听众之多,都远超世俗名士之谈玄,显示佛教清谈具有强大的理论活力。拙著专立一章,详述汉末之后佛教清谈的历史。

以上所述,是拙著对于魏晋清谈的主要几点理解。其他如东晋江南清谈开始的时间,东晋中后期清谈的分期,殷浩、王濛、刘惔等清谈家的清谈个性等问题,也作出了初步的分析研究。自己勉力为之,希望引起同道共同探讨的兴趣。在拙著将要问世之际,对关心和帮助过我的所有朋友,一并表示真诚的谢意。同时,特别要感谢拙著的责任编辑张洁、周莉

娟两位女士,感谢广西师大出版社编辑团队的辛勤付出。他们认真踏实,富有效率,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给我留下了非常良好的印象。

编辑推荐

余英时先生评唐翼明先生《魏晋清谈》,称许其“把‘清谈’从这种种藤葛中抽离出来,当作一个独立的历史现象来处理”。龚斌教授的《魏晋清谈史》也是这一研究路径,并针对《魏晋清谈》方法论上的瑕疵有所补充和推进,既不将清谈混入魏晋思想和政治社会问题,也不拘泥于单一的逻辑套路。这本书着重人的言行与影响,穿透已在历史中变得冗杂、带有过多价值判断、有时甚至自相矛盾的清谈概念,将“魏晋清谈史”要书写和研究的对象界定为:“一般具备问答形式、让人品味的语言艺术。”这样一来,清谈的内涵更丰满了,以这个内涵为基础去研究它的历史,就会看到它的规模、影响力其实远超我们的想象。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魏晋两朝人,从皇帝到寒门子弟、贩夫走卒,他们的吃穿住行、升官发财、国破家亡都可以透过清谈去探究,有些人甚至可以说是生于清谈死于清谈。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以为只有谈论玄奥的哲理才是清谈,而且以为魏晋玄学、魏晋名士等都是抽象、飘渺的文化符号,是放诞、叛逆、颓废的象征。这本《魏晋清谈史》呈现了魏晋清谈更完整的面貌。借由此书,我们可以进入魏晋名士的生活和理想之最具体处,不仅是风流、疏狂、酗酒嗑药,也有病痛、情欲、功名、家国情怀……“魏晋清谈”不仅是思想史、文学史的一枝奇葩,也是真实的、壮阔的一段历史。

以“问答”为清谈的本体,也为魏晋清谈研究和清谈本身注入更多活力。作者龚斌教授指出,西方哲学大多依靠书写逻辑展开,中国哲学则多在对话中发生。通过对话来研究中国哲学或许更能接近古代哲人思想的真相,魏晋清谈为这类研究路径提供了丰富的样本。另一方面,“问答”是最基础的交谈形式,以此为清谈的本质,似乎使得玄奥、风流的魏晋名士生活方式与日常生活有了呼应。

精彩预览

管辂谈《易》:服膺圣人之教,象数与义理兼通

现存正始年间谈《易》资料最多最详者,不是王弼、何晏,也不是某一文化世家的《易》学家,倒是被看作术士的管辂。管辂太幸运了。他先前在冀州谈《易》(详见第二章“魏初清谈述论”),后来大概在正始六年之后,经友人赵孔曜的推荐,大得冀州刺史裴徽的赏识。曾在京师洛阳经常主持清谈的裴徽,外任冀州刺史,一时找不到可以共谈的异才,未免觉得郁闷,思量回京师,好继续与一流的清言家共谈玄虚。想不到草野之地还有像管辂那样的英才,大喜过望,日夜与之清谈。

正始九年十月,管辂举为秀才,告别裴徽,前往洛阳。裴徽告诫辂:“何、邓二尚书,有经国才略,于物理无不精也。何尚书神明精微,言皆巧妙,巧妙之志,殆破秋毫,君当慎之!自言不解《易》九事,必当以相问。比至洛,宜善精其理也。”(《三国志·魏志·管辂传》裴注引《辂别传》,页 819)据裴徽之言,徽在洛阳必同何晏谈《易》,也谈《庄》《老》。否则,不会准确评价何晏“神明精微,言皆巧妙”的优长,也不会知晓何晏“自言不解《易》九事”,并预言管辂此去洛阳,何晏必以《易》九事相问。

管辂从未与何晏共谈过,经裴徽的介绍,他评论何晏谈《易》“未入于神”,说:“何若巧妙,以攻难之才,游形之表,未入于神。夫入神者,当步天元,推阴阳,探玄虚,极幽明,然后览道无穷,未暇细言。若欲差次老、庄而参爻象,爱微辩而兴浮藻,可谓射侯之巧,非能破秋毫之妙也。若九事皆至义者,不足劳思也。若阴阳者,精之以久……”(《三国志》,页 819、820)裴徽称赞何晏“神明精微,言皆巧妙”,是指思维及心思精深细微,谈辞巧妙,义理和言辞二者皆优。管辂则完全不以裴徽所言为然,以为何晏的巧妙,不过是攻难之才。言外之意,何晏不是自创新义的异才,不过游辞于形体之表,未入于阴阳变化的神妙境界。何谓神?《易·系辞上》说:“阴阳不测之谓神。”韩康伯注:“神也者,变化之极妙,万物而为言,不可以形诘者也。”何谓“入神”?管辂解释说:“测算岁时的运行,推究阴阳变化,探求玄虚之道,穷究有形与无形,然后观览道之无穷,何有空闲说一些意义不大的言辞?如果想以分别老、庄的次序而领悟爻象,喜欢小辩论而兴浮浅的辞藻,可以说这是用箭射靶,并不是破秋毫之妙。”正始之初,何晏的清谈雅论,为世人一致宗仰,以致曹羲赞叹“妙哉!何平叔之论道尽其理矣”,现在竟然被管辂批评得一无是处。

正始九年十二月二十八日,管辂为何晏所请,果然共同谈《易》九事。九事既明,何晏对管辂说:“听闻君蓍爻神妙,试为作一卦,知位至三公不?”又请管辂解梦:“连梦见青蝇数十头,来在鼻上,驱之不肯去,有何意故?”管辂用元凯辅弼重华(舜)、周公之翼成王的故事,以为这是“履道休应”—履道而行,好事相应,非是卦爻所明示的。言外之意,是以圣道警示何晏。《辂别传》说:管辂“常谓忠孝信义,人之根本,不可不厚。廉介细直,士之浮饰,不足为务也……其事父母孝笃、兄弟顺爱、士友,皆仁和发中,终无所阙”。管辂服膺儒家圣人之教,劝勉何晏“履道休应”,告诫何:“今君侯位重山岳,势若雷电,而怀德者鲜,畏威者众,殆非小心翼翼,多福之仁。”又解何晏鼻上青蝇,驱之不去之梦,推究爻象立义,希望何“上追文王六爻之旨,下思尼父彖象之义,然后三公可决,青蝇可驱也”。管辂据爻象以卜吉凶,说明其《易》学,仍属汉《易》象数一派。邓飏因之微讽管辂乃“老生之常谭”。(上见《三国志·魏志·管辂传》,页 820)

《辂别传》又记邓飏问管辂:“君见谓善《易》,而语不及《易》中辞义,何故也?”辂答之曰:“夫善《易》者不论《易》也。”晏含笑而赞之:“可谓要言不烦也。”因请辂为卦,云云。“善《易》者不论《易》”,意思是注重《易》理,不可仅游于爻象之表,应合道入神,其意与玄学家的“得意忘言”之意相同。

“善《易》者不论《易》”一句,对于评价管辂的《易》学,十分重要。不可以因管辂精于爻象占卜,认为他纯属《易》学象数派。其实,管辂《易》学既重爻象,亦重《易》义,例如《辂别传》记辂与安平太守王基论《易》道说:“苟非性与天道,何由背爻象而任胸心者乎?夫万物之化,无有常形;人之变异,无有常体。或大为小,或小为大,固无优劣。夫万物之化,一例之道也。”以为性与天道,正是察爻象而得的主旨。换言之,不能背离爻象而任意谈论性与天道。至于管辂论万物之化,无有常形;人之变化,无有常体,显然是超越了固定的爻象,忘象得意,一律归之于道,更是非常精辟的见解。

《辂别传》所记裴徽与管辂共论何晏之才及清谈的特点,是了解正始清谈人物优劣长短的重要史料。裴使君问:“何平叔一代才名,其实如何?”辂说:“其才若盆盎之水,所见者清,所不见者浊。神在广博,志不务学,弗能成才。欲以盆盎之水,求一山之形,形不可得,则智由此惑。故说《老》《庄》则巧而多华,说《易》生义则美而多伪。华则道浮,伪则神虚。得上才则浅而流绝,得中才则游精而独出。辂以为少功之才也。”裴使君说:“诚如来论,吾数与平叔共说《老》《庄》及《易》,常觉其辞妙于理,不能折之。又时人吸习,皆归服之焉。益令不了,相见得清言,然后灼灼耳。”管辂以盆盎之水,喻何晏之才。“所见者清”,谓论有形为清;“不见者浊”,谓论无形则浊。这二句即批评何晏之才,“游形之表,未入于神”之意,以为何晏不是大才,不广博,不务学。后面又指出何晏说《老》《庄》《易》的短处是“巧而多华”“美而多伪”,结果“道浮”“神虚”,乃是“少功之才”。裴徽同意管辂的评价,并指出何晏清谈“辞妙于理,不能折之”,也就是言辞巧妙、华美,而析理不足。

大约管辂与何晏谈《易》后不久,过魏郡太守钟毓,共论《易》义。《辂别传》说:“魏郡太守钟毓,清逸有才,难辂《易》二十余事,自以为难之至精也。辂寻声投响,言无留滞,分张爻象,义皆殊妙,毓即谢辂。”不知钟毓以《易》中二十余事难辂的详情,所知者钟毓虽竭尽其才,以为自己的问难已是精妙之极了,想不到管辂有问即答,有疑即解,势如破竹,义皆殊妙。钟毓自称不如,甘拜下风。

《辂别传》又记石苞与管辂相见,辂为苞论数:“夫物不精不为神,数不妙不为术。故精者神之所合,妙者智之所遇。合之几微,可以性通,难以言论。是故鲁班不能说其手,离朱不能说其目,非言之难。孔子曰,书不尽言,言之细也;言不尽意,意之微也。斯皆神妙之谓也……”这里的数,指术数,如卜蓍之类。神妙之数,可以通道,难以言论。故管辂引孔子所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旨在说明术数的神妙,是可以与道相通,难以言论的。上文说,管辂论《易》与得意忘言之说相通,这里管辂论数,又得一印证。

《魏志·管辂传》及辂弟管辰所撰的《辂别传》,详细记载了管辂始自十五岁至正始之末三十年间的读《易》、占卜、谈《易》的经历,据此可以考见管辂本人的《易》学之精、术数之神,同时也可了解他与当时善《易》者谈《易》的具体场景,对于理解汉魏之际《易》学的发展与派别特别有意义。关于管辂先前在冀州谈《易》,上章已详述,以下论管辂在正始年间谈《易》的几个问题。

(一)管辂为主的谈《易》群。《辂别传》说:裴徽、何晏、第四章正始之音(下)

邓飏及乡里刘太常颍川兄弟,五人认为管辂禀受天才,明阴阳之道,吉凶之情,倘若学到他的法门,也能够像他一样,不是很难的事,平常皆服贴管辂的《易》学。管辂则自称与裴徽等五人一起清谈,使人精神清发,夜里也无睡意。与五君之外的人共谈,白天也想睡觉。可见五君入管辂法眼,其余不足数。而《魏志·管辂传》记辂与何、邓二尚书清谈,说后者是“与死人语”。又《辂别传》记辂称何、邓是“鬼躁”“鬼幽”。一面说与五君清谈使人精神清发,一面又说何、邓二人的谈论是“死人语”,显然是矛盾的。或许何、邓被司马氏诛杀后,忠于司马氏的史家曾展开过一轮对失败者的“污名化”运动,肆意贬损何晏及邓飏等忠魏的名士。历史的真实不当如此。

(二)汉末,谈《易》风气已经相当普遍,谈《老》《庄》则稍后。正始时,谈论“三玄”已成常态。夏侯玄作《本玄论》,何晏注《老子》,作《无名论》,可能在正始之前。若这个判断成立,则称魏明帝末年,已经开始谈《老》,恐怕与事实相近。王弼弱冠诣裴徽,两人谈“无”及《老》《庄》,证明正始之初,《老》《庄》进入谈席。《辂别传》载:管辂在裴徽面前评价何晏清谈,“故说《老》《庄》则巧而伪”,云云。裴徽同意管辂的看法,说:“吾数与平叔共说《老》《庄》及《易》。”说明至迟在正始之初,管辂、裴徽、何晏等已经经常清谈“三玄”了。

(三)管辂的《易》学造诣。管辂属于魏国著名的术士,他的《易》学与王弼、何晏不一样。后者为玄学家,其《易》学摈弃爻象,专重义理。管辂《易》学,宗尚京房《易》,“明《周易》、仰观、风角、占相之道”(《辂别传》)。《周易》本来就是卜蓍之书,管辂精《易》之爻象,以占吉凶,自是分内之事,题中之义。但他的《易》学又高于一般的占卜之术,能够从爻象出发,进而探究性与天道。故管辂《易》学虽属汉《易》的象数学派,但又超越爻象,兼善《易》义。他以为何晏谈《易》,“游形于表,未入于神”,即停留在有形之表,尚未达到道之神妙之境。何晏不明《易》之九事,辂为之指明;钟毓难辂二十余事,自以为所难至精,辂寻声即答,钟叹息不如。证明管辂爻象与《易》义兼精,为魏代一流《易》学家;也说明汉末以后的《易》学,虽有象数、义理两派之区别,但二者可以相通,可以兼善,并非水火不容,非此即彼。

——选自龚斌《魏晋清谈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4年3月出版

线上商城
会员家.png 书天堂.png 天猫旗舰店.png
会员家 书天堂 天猫旗舰店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png   微博二维码.png
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

微信号:bbtplus2018(工作时间)
电话:0773-2282512(工作时间)

我要投稿

批发采购

加入我们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纪委举/报投诉邮箱 :cbsjw@bbtpress.com    纪委举报电话:0773-2288699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 | 网出证 (桂) 字第008号 | 备案号:桂ICP备12003475号-1 | 新出网证(桂)字002号 | 公安机关备案号:45030202000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