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板块图书分类品牌系列获奖图书图书专题新书上架编辑推荐作者团队
山河做证:古道上的中国文脉 聂作平 著
追随前人的足迹,从细微之处理解中国文化。
ISBN: 9787559867179

出版时间:2024-04-01

定  价:78.00

责  编:郭春艳
所属板块: 文学出版

图书分类: 中国现当代随笔

读者对象: 大众

上架建议: 文学 随笔
装帧: 平装

开本: 32

字数: 220 (千字)

页数: 312
纸质书购买: 天猫 有赞
图书简介

书稿为《中国国家地理》十周年文章贡献奖获得者聂作平的人文地理随笔集,是《大地的细节:在路上的中国风景》姊妹篇,单篇作品原刊于《南方周末》《新华每日电讯》等报刊。本书所选作品14篇,涉及的主要历史人物有9人,包括杜甫、李商隐、苏轼、宋徽宗等,从地理角度出发,对人物的生平经历与心路历程进行书写和解读,以浩荡山河为背景,勾画出人物的足迹图,描绘了人物的鲜活形象。视角新颖,蕴含真知灼见,文字娓娓道来,引人入胜,海量的信息与深邃的思考带来长久的启迪,兼具深度和细节的双重特点,是把自然科学、人文历史、文学情感融会贯通的精品之作。

作者简介

聂作平,男,1969年生于四川富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已出版各类著作40部。主要有长篇小说《自由落体》《青山夕阳》;随笔《1644:帝国的疼痛》《大地的细节》;诗集《灵魂的钥匙》等。主编有《中国第四代诗人诗选》。另有纪录片及影视剧本多种。现居成都。

图书目录

001 逃向成都:杜甫的入川之路

020 几人相忆在江楼:杜甫的蜀中生活

032 天地沙鸥:重走杜甫晚岁漂泊路

051 千万孤独:柳宗元的贬谪岁月

073 此情可待:大地上的李商隐

126 大江流日夜:唐代诗人的川江生涯

145 通往首都:外省青年苏东坡的进京之路

165 春梦无痕:苏东坡的人生地理(上)

188 春梦无痕:苏东坡的人生地理(中)

211 春梦无痕:苏东坡的人生地理(下)

234 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宋徽宗的北狩之路

252 遗民泪:汪元量见证的宋室北迁

272 西行记:一个罪犯的文化苦旅

293 山河入梦:黄楙材的横断山之行

序言/前言/后记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一部人文地理随笔集,系作者继《大地的细节:在路上的中国风景》一书后,相关题材的又有力作的集结。书中所选编的14篇文章,主要涉及和描绘了杜甫、柳宗元、李商隐、苏轼、宋徽宗等人的心路历程和一生经历,不同于其他作品,这些文章是从历史人文地理的角度切入,以祖国的大美河山为背景,不仅勾勒出人物的行旅地图,而且刻画了这一过程中的人物心理与形象,具有很强的带入感和鲜活性。

精彩预览

逃向成都:杜甫的入川之路

一个陌生人的来信改变了杜甫的后半生。

斯时,杜甫 48 岁。说是后半生,其实,已进入生命的最后 11 年。

那是唐肃宗乾元二年,即公元 759 年。时值初冬,杜甫客居秦州(今属天水市)。三个多月前,立秋次日,杜甫写了一首五律,题为《立秋后题》。在伤感光阴易逝、人生倏忽之余,杜甫还透露出他在那些内外孤苦的日子里做出的一个重大决定——换一种活法。

准确地说,他打算辞去华州司功参军这个令他感到愤怒更感到绝望的职位。如同那群伐檀的奴隶唱出的心声一样,杜甫也要“逝将去女(汝),适彼乐土”。

杜甫想象中的乐土,就是秦州。

孰料,大道多歧,世事难卜。仅仅三个月后,杜甫却急急忙忙地离开秦州前往同谷(今属陇南市)。在同谷仅一个月,又不得不在严寒的冬日起程,赶赴成都。从秦州到同谷,从同谷到成都,入川路上,饥饿、寒冷、屈辱、悲伤、绝望……它们如同一条条黑色的小蛇,咬噬着两鬓飞霜、瘦得只剩一把骨头的诗圣……

从华州到秦州

每一个优秀的诗人,都用作品为后人留下了一幅他的肖像。这肖像,既是精神的,也是物质的。比如李白,他的作品让我认定他骨骼清奇、举止飘逸。至于杜甫,他那一系列忧国忧民的作品和沉郁顿挫的诗风,让我一直以为他如同成都杜甫草堂里叶毓山先生雕刻的铜像那般清瘦、忧郁,似乎每一道皱纹里都潜伏着过多的风霜与困苦。如是,在读欧阳修、宋祁等人所撰的《新唐书·杜甫传》时,发现其中对杜甫的评价竟是“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未免有几分惊讶。

仔细思量,却不得不同意欧、宋等人的高屋建瓴。因为,小官员家庭出身的杜甫,尽管本质上是多愁善感的文人,却自幼就怀抱“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政治理想。这理想的四处碰壁和他本人的不容于时,都让他显得有几分迂阔和不合时宜。十余年前,我在开封城外一片零乱破旧的民居间,找到了一个叫作吹台的地方。那是开封城墙东南部的一座不起眼的土台,因春秋时大音乐家师旷曾在此吹奏古乐而得名。吹台上,有一座小小的三贤祠。祠里,安放着三尊塑像,那就是如今家喻户晓的三位唐代大诗人:李白、高适、杜甫。

吹台见证了杜甫意气风发的激情岁月。那还是号称盛世的天宝年间,32 岁的杜甫、40 岁的高适和 43 岁的李白订交于开封,他们“酒酣登吹台,慷慨怀古”。那时,年轻的杜甫相信,依凭他的才华、气略和胆识,他必将有一个灿烂前程。

几年后,为了想象中的灿烂前程,杜甫来到国都长安,参加了唐玄宗下旨举行的制举考试。然而,主持考试的李林甫却以“野无遗贤”为由,一个也没录取。杜甫在诗里记录此事说:“主上顷见征,欻然欲求伸。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皇上渴求人才,我也有为国做事的心愿。却只能像鹏鸟那样折翅,像跃龙门的鲤鱼那样到处碰壁。)

自那以后,为了求得一官半职,以期实现政治理想,原本高傲的杜甫不得不一次又一次放低身段,以诗文干谒权贵,希望得到他们的赏识和举荐。

理想高蹈入云,现实呼啸坠地。755 年,杜甫上《三大礼赋》四年多后,朝廷才授予他从九品下的河西尉,与其说任用,不如说敷衍。这个卑微的、必须直接欺压底层百姓的职位,杜甫拒绝接受。这是一个重要细节,从这个细节可以看出他和他的朋友高适的不同。高适也痛恨出任县尉,并写下了“拜迎官长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的诗句,但恨归恨,他到底还是赴任了。这种往好里说叫能屈能伸,往坏里说叫得过且过的性格,显然要比杜甫的固执更合时宜。后来高适飞黄腾达,成为唐代诗人中仕途最得意的人,这又一次证明了性格即命运的道理。

后朝廷改授杜甫为同属芝麻官的右卫率府兵曹参军,杜甫只得委屈地接受。回忆这段经历时,原本自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杜甫无比辛酸地总结说:“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逃往四川,唐肃宗即位。杜甫闻讯,舍妻抛子,从间道前往行在凤翔。大约是被他的忠诚打动,唐肃宗任命他为左拾遗,这也是后世称杜甫为杜拾遗的由来。

左拾遗级别为从八品上,比兵曹参军高不了多少。但是,拾遗属于谏诤官,相当于现代的纪检干部,负有向皇帝进谏的责任,级别虽低,却因接近中枢而前途远大。

这大概是杜甫离他的政治理想最近的时候了。然而不久宰相房琯在平叛中兵败,唐肃宗将其免职,杜甫站出来为房琯说话。“帝怒,诏三司杂问。”幸好,另一位宰相张镐说:“甫若抵罪,绝言者路。”杜甫这才侥幸没有被下狱,于次年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从皇上身边被赶到华州(今属渭南市)做一个管理户政、田宅和杂徭的地方佐官。

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后,杜甫回了一趟他的老家河南。沿途所至,兵荒马乱,民不聊生,既悲且痛的杜甫写下了他最具现实主义光辉的“三吏”与“三别”。

此时,长安虽已收复,安史之乱却还在继续,大唐早已不复开元盛世的繁荣。至于杜甫,他年近半百,体弱多病(40 岁后,杜甫即患风疾。这是一种心血管问题引起的重病,会导致眩晕、痉挛、肢体麻木甚至半身不遂)。更重要的是,他对仕途已然绝望。他渐渐明白,今生今世,“致君尧舜”的理想压根儿就是一个笑话。

他想换一种生活方式。他想找一个平静的地方归隐,在耕读中了此残生。

理想的归隐之地在哪里呢?杜甫想到了长安以西的秦州。

就像朱东润先生说的那样:“杜甫对于围城的生活是有所认识的,何况大乱之中的佐贰官更是一饱不易呢?因此他决定挂冠出走。走向哪里去呢?向东是中原大战的战场,当然去不得。向南是襄阳的大道,也不够安全。向北的危险不多,但是正是回纥出兵来往的大道,‘田家正恐惧,麦倒桑枝折’,也不够妥当。”

既然东、南、北三个方向都去不得,那就只有向西一个选项了。

今天,从西安到天水,不过 300 公里路途。汽车 3 小时,高铁只需 100 分钟。但在杜甫所处的农耕时代,至少要跋涉十几天。再加上高大的陇山屏藩其间,当关中和中原兵火弥漫时,秦州却是一块富足而宁静的土地。

当然,更重要的是,秦州还有亲朋。亲人即侄儿杜佐,朋友即赞公和尚。

于是,杜甫匆匆赶往秦州。

发源于鸟鼠山的渭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东柯河则是渭河众多支流中名不见经传的一条。在麦积区东柯河注入渭河附近,我驱车溯流而上。车行约 10 公里,便是三国时的战略要地街亭。在街亭,众多遗迹以杜甫之名而存在:草堂、诗圣阁,还有据说是杜甫亲手栽种的古槐。

原来,杜甫的侄儿杜佐就住在这里,这也是杜甫在秦州暂住过的地方之一,唐时叫东柯谷。在杜甫眼里,东柯谷无疑是一个风景殊胜的宜居之地,他一再在诗中写到这个只有几十户人家的东柯河畔的小村庄:“东柯好崖谷,不与众峰群”,“满谷山云起,侵篱涧水悬”,“对门藤盖瓦,映竹水穿沙。瘦地翻宜粟,阳坡可种瓜”。

当地朋友告诉我,为了纪念杜甫在东柯的短暂居留,这里曾建有全国最早的草堂之一,惜乎已毁。草堂遗址旁,后来建起一所子美小学。一眼原名白水涧的泉水,更名为子美泉。

对杜甫来说,在秦州的三个月,确实让他难得地舒心、安宁。一个证据是,90 来天里,他写了 97 首诗,几乎一天一首。

然而,三个月后,他却打算离开秦州。

他离开的原因,千百年来有各种揣测。其实,最真实最深刻,也最让人尴尬的原因只有一个——贫穷。

随杜甫前往秦州的,除了夫人,尚有两个儿子、三个女儿、弟弟杜占以及仆人杜安。一家数口,坐吃山空,何况杜甫本身宦囊不丰。至于他原想依靠的侄儿杜佐以及旧交赞公和尚,再加上到秦州后新订交的隐士阮昉等人,他们除了给杜甫送些菜蔬瓜果,也没有能力进行更大的救济。杜甫忧心忡忡地写道:“翠柏苦犹食,晨霞高可餐。世人共卤莽,吾道属艰难。不爨井晨冻,无衣床夜寒。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

就在忧贫畏老之际,一个陌生人突然来信了。杜甫没有记下陌生人的名字,只是在诗里称他佳主人:“邑有佳主人,情如已会面。来书语绝妙,远客惊深眷。”

这个神秘的佳主人到底是谁,历来有多种说法。总而言之,他是杜甫的超级粉丝,虽然素未谋面,却热情地邀请杜甫去他所在的同谷。

杜甫欣喜若狂,甚至迫切得连夜就要出发。

……

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宋徽宗的北狩之路

在为尊者讳的传统文化语境下,同一件事往往有不同说法。比如皇帝逃出京城或被俘掠走,官方话语叫作狩,就是打猎去了。1126 年,金军铁骑包围北宋帝国都城汴京。次年春,以艺术知名的宋徽宗赵佶和他的儿子宋钦宗赵桓,就不得不到北方去“打猎”——那就是岳飞梦想过的必须用直捣黄龙府的痛快才能一洗了之的靖康耻……

花城人去今萧索

娇艳的杏花浮满枝头,远行的人忍不住悲从中来,不可断绝。

这一年的杏花同上一年的杏花一样楚楚动人。只是,上一年看见杏花是在天上人间的皇家园林艮岳,这一年看见杏花,却是在以往做梦也没想到的荒郊野岭。

1127年的杏花在东风吹拂下烂漫如醉,大宋太上皇赵佶,即宋徽宗,正一路北行。家山渐远,宫阙渐远,列祖列宗陵寝渐远,唯有对未来的忧惧和对既往的追思越来越近。

作为罕有其匹的艺术家和高高在上的君王,赵佶在做了26年太平天子和1年多太上皇后,出人意料地沦为俘虏,被押往数千里外的苦寒边疆,在那里度过了一生中的最后时光。

众所周知,终结五代十国的北宋,虽然经济繁荣,文化兴盛,但有一个致命软肋,那就是周围并存着辽、金、西夏等民族政权。重文轻武的北宋,不得不通过岁币换取和平。然而,没有强大实力支撑的和平在丛林法则面前,几乎铁定是悲剧。

1125年,原本的盟友、崛起于东北丛林的女真人建立的金国,挟灭辽之余威,兵锋南指。赵佶派李邺为使求和,李邺回来后,感叹金军“人如虎,马如龙,上山如猿,其势如泰山”,而大宋“如累卵”。胆战心惊的赵佶束手无策,匆忙将帝位禅让给长子赵桓。赵桓继位,改元靖康,是为宋钦宗。

在诸种要求得到满足后,金军撤走,30多天的汴京之围得以化解。孰料,几个月后,金军再次南下,汴京二度被围。赵桓依然希望通过割地纳贡的方式息事宁人。但是,当他应金人之请到城外议和时,却被扣押并遭废黜。

1127年三月底,大获全胜的金军决定北撤。这是一次完胜的掠夺之旅:除了海量金银、丝帛、玉器、古玩、图书、药材,最引人注目的是多达1.5万名俘虏。俘虏既包括赵佶、赵桓两代皇帝的直系亲属和宫女、宦官及部分官员,还包括不少工匠、医师和艺人。

汴京即今河南开封。这座历史悠久的古都,其骄人的繁华在北宋达到顶峰,《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就是当时汴京的太平盛景。北宋时,汴京分为外城、里城和宫城。宽阔的御道起自宫城南边的宣德门,笔直地向南延伸达十余里。御道是皇帝车驾出入的通道,称为天街。天街尽头是巍峨的外城南薰门,由于南薰门正对大内,民间丧葬车辆一律不得从此门进出,以免给圣上带来晦气。

然而,1127年三月二十七日,南薰门迎来了史上最晦气的一天。

这一天,闻知太上皇和皇帝即将被金人带走,在金人胁迫下登基的新皇帝张邦昌早早地带领文武官员和太学生来到南薰门。白衣飘飘,衣冠似雪。张邦昌一行立案焚香,行礼如仪,继而集体放声痛哭,以丧礼的形式向他们的旧主子永别。也就在同一天,距南薰门不远的汴京城外,赵佶一行也对着皇宫和宗庙的方向跪拜辞行。“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普通人的离别已是愁肠百结,何况天子辞别帝都与万里山河呢?悲痛欲绝的赵佶伏地行礼后,无法站起身子,他的儿子景王赵杞只得一边抹眼泪,一边把他扶起。

早在辞别帝都之前一个多月,尽管知道局势已然不可控制,赵佶还是想做最后一次努力。他满怀希望地给金军左副元帅粘罕写了封信。他苦苦哀求,希望代子北狩,把他的儿子安置到遥远的广南郡,以奉祖宗遗祀,终其天年。这时候,这位酷爱艺术的太上皇终于像一个慈祥而有担当的父亲了。他大概忘了就在一年多前,当金军大兵压境时,他将皇位禅让给儿子后,自己带着一干亲信,以进香为名逃往南方。

他的哀求没有得到理睬,他用瘦金体书写的信件被信使退了回来。就在他写信那天,一个更不幸的消息传来:金军要求,他和城里的嫔妃、皇子、帝姬、驸马,也就是他和儿子赵桓的所有直系家属都必须出城。出城意味着,他们将与此前就被金军拘押的赵桓一起,成为金人的俘虏并被押解北上。

起程前,金人将俘虏分为七批。其中,赵佶被分在第四批。他之外,还有他的两个弟弟、一些嫔妃和儿子,以及孙子、驸马、宫女,总计 1940 余人。七批队伍行进路线并不相同。一路经河北,一路经山西。不过,他们的第一个目的地都是燕京(今北京)。

“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饱读诗书的赵佶对先代亡国之君的典故和诗词烂熟于胸。只是,他绝对没料到,有一天,他也会成为亡国之君,也会像押解待宰的羔羊那样,被排闼而来的敌人押往未知的远方。

远方,是雪花大如席的边陲,也是失败者不祥命运的深渊。

凭寄离恨重重

赵匡胤建国时,不少大臣劝他把首都定在长安或洛阳。这两座城市,也是此前强汉盛唐等王朝定都的不二之选。赵匡胤却出乎意料地选择了汴京。黄河南岸的汴京,地处一马平川的华北平原,无险可恃,是典型的四战之地。尤其是虎踞北方的契丹和后起的金国,他们的铁骑数日间就能渡过黄河兵临京师。

赵匡胤也有他的不得已之处:此时中国的经济重心已转移到江南。就像唐朝时就依靠运河把粮食从南方运往京师一样,北宋也需要从江南运输包括粮食在内的大量物资。选择汴京,距江南更近,水运更便捷也更有保障。

今天,开封城北十余公里便是滚滚东去的黄河。这也是当年汴京唯一可以依靠的天险。略有不同的是,由于宋朝初年黄河改道,当时的黄河并不在今天的位置,而是还要往北几十公里。

跟随赵佶北狩的众多臣民中,有一个没有留下名字的人,他把从汴京出发后的行程详细记录在案,这些记录成为我们了解这段惨痛历史最珍贵的史料。这个没有留下名字的人,像是为了呼应赵佶及众多俘虏的命运,他把这本小书命名为《呻吟语》。

1127年三月二十九日黎明,赵佶所在的第四批俘虏从汴京城外刘家寺出发,踏上漫漫旅途。今天,从开封前往北京,沿着大广高速穿过广阔无垠的华北平原一路北上即可。900 多年前赵佶北狩,他经行的路线大体与大广高速平行,不过偏西一些。八百里太行山像一堵宽厚的大墙,矗立于华北平原西部,是华北平原与黄土高原的天然分界线。赵佶前往燕京的路线,大致就沿着太行山西南—东北的走向,次第经过今天延津、滑县、安阳、邯郸、邢台、正定、定州等地。

行走于太行山东麓,如果天气足够好的话,能够远远眺望到西边天际线上苍茫的青黛色,那就是太行山。不过,估计赵佶很难有观山赏景的雅兴,尽管他是当时最优秀的艺术家和最讲究的生活家。

从开封到真定(今正定)的几百里地,“行皆生路,无人迹”。废弃多年的道路铺满草木,行走时不得不伐木取道。金军骑兵随马带一些木头,遇到有水的地方,如水浅,就用木头架为便桥;如水深,就把更多木头推进水中,踩着木头走过去。为了赶路,哪怕天降大雨,也得按时起程。赵佶骑过马,更多时候坐一辆牛车,两个不会说汉语的金军士兵为他赶车。第一个晚上,宿于封丘。除了押送的金军主将和赵佶住毛毡帐篷,其他人只有薄薄的布帐篷。

一路上,所有俘虏都必须自备饮食。每天晚上到了营地后,金军的帐篷把赵佶的帐篷围在中间,再环以各种车辆。车辆之外,竖插着充当鹿角的树枝。最外层则是警戒的哨兵,严禁俘虏出入。金人给每个俘虏分发粟或米,但不提供柴和水。很快,俘虏们就学会了在赶路途中,一边走一边捡拾柴火并储备饮水。

疲于奔命的艰辛自不待言,更要命的是,出发才几天,就发生了一连串变故。这些变故令赵佶既愤怒又伤心,最终则是彻底地疼痛和无力。

四月初七,队伍抵汤阴。这座平原上的小城,是不久以后的岁月里最令金人头痛的南宋名将岳飞的故乡。只是,斯时岳飞年仅25岁,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下级军官。

这天,一个叫阿林葛思美的金国官员,强暴了一个姓曹的宫女。对多见牛羊少见人烟的金人来说,美貌娇弱的宋室宫女无疑是一种无法抵挡的诱惑,尤其是这些宫女已沦为大金国俘虏。赵佶闻讯,只好吩咐后宫诸人多加小心。

不想,次日就发生了更为悲惨的事。是时,天降大雨,地位低下的宫女们连帐篷也没有,晚上就住在牛车上。当晚,一些宫女因牛车被雨水淋湿透,就到相邻的金军帐篷避雨——这简直相当于小白兔进狼窝。其结局,《呻吟语》的作者用了三个字。这三个字,每一笔每一画都透露出难以穷尽的悲惨:多奸毙。

事实上,不独地位卑贱的宫女受辱,即便是身体里流淌着皇室高贵血液的帝姬(公主),同样也是金人砧板上的鱼肉。早在汴京之围,宋金双方尚在和谈时,按协议,宋朝将8000名年轻女子送给金军。其中,就有赵佶的女儿茂德帝姬。茂德帝姬被分给对她垂涎已久的右副元帅斡离不。可怜的茂德帝姬见到斡离不时,吓得浑身发抖。斡离不令人将她灌醉,尔后强奸。

此后,赵佶父子被拘押于汴京城外。有一天,斡离不突然要求赵佶把女儿富金帝姬(赵佶有两个女儿的名字几乎同音。一个写作富金,被封为洵德帝姬;一个写作福金,被封为茂德帝姬)嫁给粘罕的儿子设也马。是时,富金帝姬已嫁田丕为妻。赵佶拒绝说:“富金已有家,中国重廉耻,不二夫,不似贵国之无忌。”粘罕回以一番臭骂。最终,富金帝姬仍被分配给设也马。汴京之围期间,赵佶有三个女儿死于金军营中。她们要么因反抗强暴遇害,要么为保全贞操自尽。

都城铺村是京深高速西侧的一座普通的北方村庄,属河北内丘县。时值夏季,村子里绿树掩映,颇具江南气息,与印象中总是枯枝向天的北方有相当大的区别。民居门额上,写着“家和万事兴”之类的吉语。

在宋朝,都城铺村称为都城店。对仓皇北行的赵佶来说,这座默默无闻的小村庄是他的伤心之地。离开汴京半个月后,一向养尊处优的皇室成员及宫女们不断死亡。四月十六,赵佶的弟弟燕王赵俣去世。宋神宗众多儿子中,赵佶排行十一,比他小一岁的赵俣排行十二,兄弟俩感情向来不错。

弟弟死后,赵佶大放悲声。事发突然,人在荒郊,只找到一个马槽殓尸。燕王妃和燕王世子向金人请求把遗体送回汴京,但这种奢望自然不被允许。甚至草草掩埋也不行,必须火化。火化后,赵佶长久抱着弟弟的骨灰盒,对魂归西天的弟弟喃喃自语,“吾行且相及”。

从开封到北京,今天的路程大约700公里。这700公里路,赵佶耗时一个半月。五月十三,在付出惨痛代价后,赵佶终于抵达燕京。其他各批次的俘虏也先后到达。最惨的一批,出发时5600多人,沿途疾病与饥饿双重折磨致死的,加上不能骑马而被丢弃的,就有2000多人。到燕京半个月后,又有一半人非正常死亡。

在燕京,金人处理了不重要的俘虏:释放各种工匠、艺人,让其自谋生路。将女俘分配给金人。分到大户人家的,做妾的居多;分给下级军官或士兵的,不少人又被卖到青楼做妓女。有一个铁匠,花八两银子买了一个妓女做老婆。一问,才知道这妓女竟然是大宋亲王的孙女、宰相的侄媳;她的丈夫,也是有头有脸的进士。《燕人麈》作者认为,女人还算好,她们如果能“不顾名节”,那么“犹有生理”。

与之相比,最惨的是官N代、贵N代,他们被分给金人做奴隶。这些从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公子哥儿,现在“执炊牧马,皆非所长,无日不撄鞭挞”。在人生地不熟的异国,他们叫天天不应,呼地地不灵,只有在屈辱、饥饿和劳累中苟延残喘。偶尔回首从前富贵,恍如春梦一场。

在燕山脚下的寺庙里,赵佶作了一首诗,题写在寺庙墙壁上。诗中,他表达了内心永久的悔。只是,木已成舟,悔之晚矣:

九叶鸿基一旦休,猖狂不听直臣谋。

甘心万里为降虏,故国悲凉玉殿秋。

……

线上商城
会员家.png 书天堂.png 天猫旗舰店.png
会员家 书天堂 天猫旗舰店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png   微博二维码.png
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

微信号:bbtplus2018(工作时间)
电话:0773-2282512(工作时间)

我要投稿

批发采购

加入我们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纪委举/报投诉邮箱 :cbsjw@bbtpress.com    纪委举报电话:0773-2288699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 | 网出证 (桂) 字第008号 | 备案号:桂ICP备12003475号-1 | 新出网证(桂)字002号 | 公安机关备案号:45030202000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