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板块图书分类品牌系列获奖图书图书专题新书上架编辑推荐作者团队
“文化共识与民族复兴”系列丛书 民族精神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王浩 著
深入阐释民族精神,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ISBN: 9787559866721

出版时间:2024-01-01

定  价:59.00

责  编:梁嗣辰
所属板块: 主题出版

图书分类: 政治

读者对象: 大众

上架建议: 党政读物
装帧: 平装

开本: 32

字数: 140 (千字)

页数: 180
图书简介

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最根本的原因,是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基因的民族精神,即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宝贵精神品格和崇高价值追求。本书分为六章。第一章为总论,概览了民族精神的几个基本问题;第二至第五章为分论,分别阐述了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的核心要义、历史底蕴和百年实践;第六章为余论,提出了新时代弘扬民族精神的若干路径。本书旨在帮助青年干部深刻理解、准确把握、大力弘扬民族精神,激励广大青年干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进、砥砺前行。

作者简介

王浩,男,1975年生人,陕西周至人,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现任广州市社会主义学院文化交流部副主任、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统一战线基本理论与实践等领域的教学和研究。著、合著理论著作8部,散文集1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奋勇前行的不竭动力………………………1

一、何谓民族精神?……………………………………………………2

(一)“民族精神”文本概念的缘起………………………………2

(二)国人对于“民族精神”的早期关注………………………4

(三)对于民族精神的三种界定…………………………………6

二、新时代赋予民族精神新的科学内涵………………………………7

三、民族精神与中国精神、时代精神………………………………10

(一)民族精神:中国精神的历史之维………………………11

(二)时代精神:中国精神的时代之维………………………13

四、新时代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14

(一)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催生强大的精神动力……………15

(二)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引力……………15

(三)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汇聚强大的精神合力……………16

第二章 

革故鼎新的伟大创造精神…………………………………………18

一、伟大创造精神的核心要义………………………………………19

(一)辛勤劳作…………………………………………………19

(二)精炼工艺…………………………………………………22

(三)敢为人先…………………………………………………24

(四)勇于创新…………………………………………………25

二、伟大创造精神的历史底蕴………………………………………26

(一)开创了“大一统”的国家治理模式……………………27

(二)产生了影响深远的伟大科技成果………………………31

(三)建造了闻名于世的多项重大工程………………………33

(四)产生了灿若群星的人文思想巨匠………………………34

三、伟大创造精神的百年实践………………………………………38

(一)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39

(二)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44

(三)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46

(四)创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伟大成就…………49

第三章 

自强不息的伟大奋斗精神…………………………………………53

一、伟大奋斗精神的核心要义………………………………………54

(一)宝贵的牺牲精神…………………………………………55

(二)强烈的担当意识…………………………………………60

(三)坚韧的意志品质…………………………………………62

二、伟大奋斗精神的历史底蕴………………………………………64

(一)神农尝百草的牺牲精神…………………………………65

(二)愚公移山的奉献精神……………………………………67

(三)精卫填海的抗争精神……………………………………70

三、伟大奋斗精神的百年实践………………………………………72

(一)奋勇抗争:开启了中国发展的新纪元…………………73

(二)奋勇开拓:开创了中国发展的新阶段…………………78

(三)奋勇探索:开辟了中国发展的新道路…………………81

(四)奋勇前行:开始了中国发展的新征程…………………84

第四章 

同舟共济的伟大团结精神…………………………………………87

一、伟大团结精神的核心要义………………………………………88

(一)以国为家的家国情怀……………………………………89

(二)合强孤弱的价值理念……………………………………90

(三)协和万邦的天下秩序……………………………………92

二、伟大团结精神的历史底蕴………………………………………95

(一)同根同源的血脉深情……………………………………95

(二)同域同流的地理环境……………………………………98

(三)同向同行的发展历程……………………………………102

三、伟大团结精神的百年实践………………………………………105

(一)万众一心:各族人民共同缔造新中国…………………105

(二)合力齐心:各族人民共同奋进新时代…………………109

第五章 

不懈追求的伟大梦想精神…………………………………………115

一、伟大梦想精神的核心要义………………………………………116

(一)敢于有梦的立梦精神……………………………………116

(二)勇于进取的追梦精神……………………………………118

(三)勤于开拓的圆梦精神……………………………………120

二、伟大梦想精神的历史底蕴………………………………………122

(一)嫦娥奔月的飞天之梦……………………………………122

(二)古代先民的小康之梦……………………………………125

(三)近代志士的复兴之梦……………………………………127

三、伟大梦想精神的百年实践………………………………………134

(一)浴血奋战:民族独立梦想的顽强抗争…………………134

(二)锐意进取:民族富强梦想的艰辛探索…………………137

(三)自信自强:民族复兴梦想的光明前景…………………141

第六章 

在弘扬民族精神中砥砺前行………………………………………144

一、争做创造者,在改革创新中开拓前行…………………………145

(一)善于继承…………………………………………………146

(二)精于实干…………………………………………………148

(三)勇于担当…………………………………………………150

二、争做奋斗者,在攻坚克难中勇毅前行…………………………151

(一)树立奋斗志向……………………………………………152

(二)提升奋斗本领……………………………………………153

(三)保持奋斗姿态……………………………………………155

三、争做团结者,在凝心聚力中携手前行…………………………156

(一)巩固各民族的大团结……………………………………156

(二)增强全国人民的大团结…………………………………158

(三)发展全体中华儿女的大团结……………………………159

四、争做追梦者,在不忘初心中逐梦前行…………………………160

(一)始终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161

(二)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162

主要参考书目…………………………………………………………165

后 记…………………………………………………………………169

序言/前言/后记

前言

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人民培育、继承、发展了伟大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文化浓缩,是中华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也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价值支撑和强大动力。

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力量之源。2018年3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深情礼赞中国人民,并对中华民族精神作了高度凝练与清晰阐发,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涵括“四种伟大精神”,即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和伟大梦想精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华文化自信的力量,离不开中华民族精神的支撑。2023年10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振奋各族人民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精气神。

民族精神被该民族的绝大多数成员所感知、体认、理解和信奉,为本民族成员共同拥有、广泛认可,是民族认同和情感归属的本源。正是民族精神的这一特性,使它千百年来成为一条牢固的情感纽带,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又超越时空,日用而不知,真真切切地存在于不同地域、职业、性别与年龄的人们心中,将本民族成员牢牢地维系、凝聚在一起,成为他们奋发进取的强大力量。

勤劳质朴、崇礼亲仁的农耕文明,热烈奔放、勇猛刚健的草原文明,海纳百川、敢拼会赢的海洋文明,在长期的交流互鉴中走向融合,共同熔铸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深深根植于连绵数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和中华民族之魂,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团结奋斗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牢不可破、坚不可摧的精神保障,也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

新时代赋予民族精神以新的科学内涵,深刻理解、准确把握、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对于提振全民族的精气神、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只要我们继续弘扬革故鼎新的伟大创造精神、自强不息的伟大奋斗精神、同舟共济伟大团结精神和不懈追求的伟大梦想精神,就一定能够凝聚起14亿多中华儿女团结奋斗的磅礴伟力,推动中华巨轮乘风破浪,勇毅前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王 浩

2023年11月于广州

编辑推荐

本书将典故、理论、现实紧密结合,旁征博引,阐释理论,回望历史,放眼国际,贴近现实,语言通俗流畅,有助于大众理解、把握、弘扬民族精神,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部较好的普及类主题出版物。

精彩预览

第一章 

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奋勇前行的不竭动力

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培育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品格和崇高的价值追求。中华民族之所以数千年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最根本的原因之一,乃在于深深植根于民族基因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精神品格和价值追求。2018年3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和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1)深刻理解、准确把握、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何谓民族精神?

每个民族都具有一定内涵、品格和特质的精神世界,这些品格和特质,构成了该民族的民族精神。作为民族历史的一面镜子,民族精神既是个人精神的融合与升华,也是个人精神的民族化与国家化。

(一)“民族精神”文本概念的缘起

“民族精神”是随着欧洲近代国家的形成和民族主义兴起而提出的范畴,是由西方学者最早提出的一个近现代概念。“民族精神”的概念,产生于18世纪德意志文化民族主义思潮。由于法兰西文化的大规模涌入,德意志知识分子感到民族认同与民族自尊受到外来文化的巨大挑战。他们提出“民族精神”的概念,以期从德意志的历史、民间艺术和文学等方面,探寻德意志民族的精神源泉,从而捍卫本民族的固有文化,表明其民族的优越性。孟德斯鸠(18世纪法国哲学家)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指出:“人类受多种事物的支配,就是:气候、宗教、法律、施政准则、先例、风俗习惯。结果就在这里形成了一种一般的精神。”(2)此处提到的“一般的精神”,指涉的就是“一个民族的一般精神”,尽管民族精神的内涵尚不明确,但其思想已然直指民族精神的内核。

(1)习近平:《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03/20/c_1122566452.htm, 2018年3月20日。

(2) [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305页。

稍后的德国哲学家赫尔德在思想和学术意义上真正提出了民族精神的概念,赫尔德对民族精神的最早表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表现了该民族的共同精神和天赋。之后,法学家萨维尼将“民族的共同精神和天赋”用德语表述为“Volksgeist”,即“民族精神”。具体来讲,赫尔德认为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民族历史演进中的核心要素,生活在一个特殊团体中的人,由于他们的地理条件、种族、历史传统相同,彼此享有共同的语言、制度、文学艺术和教育方式,由此形成了代代相传的集体精神,这种集体精神就是民族精神。(1)赫尔德认为,每个民族都有各自发展的权利,在人类大花园中,所有的花卉都能和谐生长,各种文化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激励,“每一种文明都有自己独特的精神—它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创造一切,理解一切”(2)。

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认为,世界历史的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同的,都有它“特殊的原则”,这种原则就是精神的特性,即一种特别的“民族精神”。一个民族的宗教、政体、风俗、伦理,甚至科学、艺术以及机械技术,都带有民族精神的印记。(3)由此可见,这种民族印记使得同一民族中的每个人的交往互通成为可能,由于使用同样的民族语言、拥有共同的价值观念,当人们在民族危亡关头时,更容易形成休戚与共的一体感,继而通过民族意识的共通感而凝聚为一体。这种超越个人的民族精神,既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本质所在,也是该民族集体人格和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它不仅反映了人们生命活动的性质和向度,也使人们因为共有的历史记忆,而产生共同的情感寄托。

(1) 参见王希恩《关于民族精神的几点分析》,《民族研究》,2003年第4期。

(2) 于海:《西方社会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51-152页。

(3) 参见[德]黑格尔《历史哲学》,王造时译,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版,第66-67页。

民族精神与该民族的整个历史相伴随,与该民族共存亡。民族精神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从哲学的视角看,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综合作用,是推动民族精神变化的深层原因;从民族的视角看,每个民族是体现该民族精神的主体;从历史的视角看,民族精神要借助固有精神资源与时代精神、未来精神的碰撞,经过纵向和横向的比较、选择,才能发生现实的作用。

(二)国人对于“民族精神”的早期关注

中华民族精神是五千年中华文明古国的精神家园,因其强烈的历史传承性和民族包容性,而形成了厚重的心理积淀。尽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一直存在着民族精神这样一种自在的情感和心理样态,但在20世纪以前,人们更多地使用“国性”“国魂”“中国魂”等词语,以指涉中国的“民族精神”,而绝少使用“民族精神”一词。

“民族精神”这一概念的出现,是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以及在深重的民族危机压力下,从梁启超的类似民族意识的观念,到孙中山的民族主义观念,两者逐渐结合中华民族的意识觉醒和自我认同,而形成的有关“民族精神”的思考。在传统学术的经学和史学研究中,未见有专门论述民族精神的论者,民族精神往往散见于天人关系、家国观念、人际伦理等具体精神内容。如《尚书·泰誓上》的“惟人万物之灵”,《中庸》的“唯天下至诚……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论语》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史记》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各路史家的“殷鉴不远”“鉴往而知未来”等思想,都折射出民族精神的光芒。

国人关注“民族精神”的最早文字,出现于1899年梁启超发表的《中国魂安在乎》一文。此后,梁启超在不同的语境下,使用“国民之元气”“国民之特性”“国民之精神”“中国武士道”“民族的活精神”“根本之精神”“独立之精神”等诸多概念,来指代中国的民族精神。实际上,梁启超所言的“国民之精神”“国性”,指的是一个民族在漫长而共同的社会生活实践中所逐渐形成和积淀的民族性格,是一个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本性,亦即民族精神。1902 年,梁启超在《新民说》一文中指出:“凡一国之能立于世界,必有其国民独具之特质。上至道德法律,下至风俗习惯、文学美术,皆有一种独立之精神,祖父传之,子孙继之,然后群乃积,国乃成。”(1)梁启超该文中谈及的“国民独具之特质”,已经非常接近民族精神的要义,透过这些“国民独具之特质”,可以清楚地看出一个民族的精神品格、意志品质、审美观念和风俗习惯,可以清晰地折射出该民族的精神。

1904年,留日学生刊物《江苏》发表了一篇佚名的文章《民族精神论》,作者在文中谈道:“民族之倏而盛倏而衰,回环反复兴废靡常者,皆其精神之强弱为之也。”(2)这是国人首次将“民族”“精神”两个词语联系在一起,由此开创了国人研究民族精神的先河。

(1)梁启超:《饮冰室文集点校》,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16页。

(2) 转引自郑师渠、史革新主编《历史视野下的中华民族精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7页。

(三)对于民族精神的三种界定

关于民族精神的界定问题,目前国内学者大致有以下三种看法。一是从积极的、进步的角度界定民族精神。认为真正的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进步观念、精粹思想和优秀文化,应该体现民族的根本利益和社会的发展方向,不宜包括中性意义上民族精神中消极的、落后的成分。著名哲学家张岱年先生就是这种看法的代表,他认为,民族精神应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广泛的影响,二是能激励人们前进,有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1)二是将“民族精神”界定为中性概念,认为民族精神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整体精神风貌,其中既包含进步的、优秀的成分,也包含落后的、消极的一面。三是主张采用具体场合具体分析的方法,认为如果作为客观的研究对象,应将民族精神视为精华与糟粕的共同体;而如果作为正面的宣传对象,则仅指民族精神中优秀的、精华的部分。

笔者倾向于第一种观点,须知,尽管“民族精神”和“民族的精神”有着内在联系,但两者是不同的概念,在内涵和外延上都存在明显差异。“民族的精神”(又称“民族意识”)含义极为广泛,泛指一切与民族有关的精神现象,民族文化、民族心理、民族情绪、民族性(国民性)等,都属于“民族的精神”范畴;当我们在研究“民族的精神”时,更多地属于事实判断。而“民族精神”是一个专有名词,含义较为单一,具有特定指向,仅指“民族的精神”中积极向上的部分,不应包括消极落后的成分,因而能够激发一个民族的自豪感、自信心和凝聚力;当我们在研究“民族精神”时,固然属于事实判断,但更多地属于价值判断。

(1) 张岱年:《文化与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73页。

二、新时代赋予民族精神新的科学内涵

对于古今中外民族精神的研究成果,中国共产党人在科学借鉴的基础上,进行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改造,认为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禀赋,是中华民族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撑,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来源,也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1)在几千年的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逐渐形成了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鲜明特质,这些历久弥坚的鲜明特质,对全民族具有高度的团结力和影响力。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民族精神具有“灵魂”的意义。(2)

我们认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培育起来的,经由特定社会行为方式表现出来的思想观念、价值信念与心理特征的总和。民族精神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现象,“是一个民族共同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的综合体现,是被高度综合和概括了的一个民族的共同的精神品质和风貌”。(3)民族精神被该民族的绝大多数成员感知、体认、理解和信奉,为本民族成员共同拥有、广泛认可,是民族认同和情感归属的本源所在。正是民族精神的这一特性,使它千百年来成为一条牢固的情感纽带,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又超越时空,日用而不知,真真切切地存在于不同地域、职业、性别与年龄的人们心中,将本民族成员牢牢地维系、凝聚在一起,成为他们奋发进取的强大力量。

(1) 参见王泽应《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创造性阐释和创新性发展》,《求索》,2021年第4期,第15-23页。

(2) 参见郑师渠、史革新主编《历史视野下的中华民族精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7页。

(3) 欧阳康主编:《民族精神:精神家园的内核》,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8页。

伟大的民族精神,产生于伟大的中国人民,孕育于悠久的民族历史,熔铸于艰辛的奋进历程。源远流长的中国历史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如同一座老窖,在漫漫岁月中,将民族精神酝酿为醇厚纯净、韵味无穷的佳品。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1)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这是第一次正式提出民族精神的问题,掀起了全社会对于民族精神的高度关注和研究热潮。

2018年3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国人民的特质、禀赋不仅铸就了绵延几千年发展至今的中华文明,而且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并继而强调:“有这样伟大的人民,有这样伟大的民族,有这样的伟大民族精神,是我们的骄傲,是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底气,也是我们风雨无阻、高歌行进的根本力量!”(1)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并分别加以详细阐述。“创造”“奋斗”“团结”“梦想”四个关键词,精准概括、深刻阐释了民族精神的核心要义,赋予了民族精神新的时代内涵。

(1)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7)》,http://www.chinanews.com.cn/2002-11-17/26/244518.html, 2002年11月17日。

民族精神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深深地渗透于中华民族的文化生活,积淀于中华民族的集体意识,具有一定的持久性、稳定性。但民族精神毕竟是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历史条件的产物,并非从古至今一成不变,而是不断发展的。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民族精神在得到考验和锤炼的同时,也会增加新的成分。

关于民族精神传承的必然性,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进行了阐述:一个民族必须接受一些新的东西,而这种新的东西是从哪里产生的呢?这种新的东西一定是比原有精神内容更为高等、更加博大的东西,通过对自身的扬弃,生成新的价值原则和精神内涵。这些新的内容,将渗透到已经得到充分发展和自我实现的民族精神中(2)。民族精神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必然随着历史进步和时代变迁,出现不适应的状况,需要根据时代条件的发展变化,进行必要的调整,通过适应-不适应-调整-适应的革新与再造,以新的面貌适应新的变化,实现新的平衡,从而超越原有的文化精神。(3)

中华民族精神在不断丰富的同时,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不断彰显出巨大的精神力量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儒学典籍、经传注疏、历代史书、诸子文集、蒙学读物等各种形式和体裁的著述,都成为汇聚、记载、保存、流传民族精神的有效载体。古代中华民族精神源于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经由社会实践的检验、充实和各种文本的提炼、传播,经过长期的比较选择和反复的取舍积淀,逐渐明晰起来,并潜移默化地刻录于中华民族的集体人格之中。

(1)习近平:《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03/20/c_1122566452.htm,2018年3月20日。

(2)参见[德]黑格尔《历史哲学》,王造时译,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版,第79页。

(3)参见张瑞涛、陈晨《论新时代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基本原则》,《贵州民族研究》,2021年第5期,第102-109页。

三、民族精神与中国精神、时代精神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自身、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建设,创造性地提出了构筑中国精神,把民族精神的重要性提到了新的高度。2013年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1)可见,中国精神、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是三个既有区别而又紧密联系的概念。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统称为中国精神;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分别构成了中国精神的历史之维、时代之维。

关于中国精神,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在其客观存在的形态上,中国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同一的。无论是中国精神还是民族精神,都不是一种独立的存在,而总是蕴涵于每一历史阶段的时代精神之中,并通过时代精神而得以体现。一个民族的精神,绝非一成不变,而是处在不断流变的过程中,并通过不同历史阶段的时代精神而得以彰显。

(1)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http://www.xinhuanet.com/2013lh/2013-03/17/c_115055434.htm, 2013年3月17日。

另一方面,在其理论抽象的形态上,中国精神、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又是有差别的。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在各个不同历史阶段的精神的抽象,它带有其时代的特质,因而是一种特别的“民族精神”。而民族精神则是从各个不同历史阶段的时代精神中进一步凝练出来的带有普遍性或共性的东西,它如同一个民族精神发展中相对稳定的基因。中国精神则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统一,是“变”与“常”的结合,它以扬弃的形式包含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对一个民族的精神的最高抽象。

中国精神的立足点、着眼点、归宿点在当代而不是古代,历史的、变动着的中国精神是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因而,必然要在自我扬弃的基础上,对一切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东西进行积极的吸纳和借鉴、创造和建构。

在新的历史方位,辩证认识民族精神与中国精神、时代精神之间的关系,对于提振全民族的精气神,走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一)民族精神:中国精神的历史之维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文化种子,也是一个民族生存繁衍、发展壮大的精神源头。一个缺乏民族精神的民族,很难想象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形成和培育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中国人民敢为人先、辛勤劳作,创造了极其辉煌的物质文明和极其灿烂的精神文明;中国人民自强不息、奋力拼搏,开发了广袤的大好河山,战胜了无数的自然灾害,书写了一部艰辛而伟大的拼搏奋斗史;中国人民同舟共济、同气连枝,构建了团结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了守望相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国人民敢于有梦、执着追梦,书写了无限美好的社会理想,体现了难能可贵的天下情怀。

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和伟大梦想精神,是一代代中华各族儿女共同培育、继承和发展起来的,植根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和文化传统。黑格尔曾在《哲学史演讲录》中提道:“传统并不仅仅是一个管家婆,只是把它所接受过来的忠实地保存着,然后毫不改变地保持着并传给后代。它不像自然的过程那样,在它的形态和形式的无限变化和活动里,永远保持着其原始的规律,没有进步。这种传统并不是一尊不动的石像,而是生命洋溢的,有如一道洪流,离开它的源头愈远,它就膨胀得愈大。”(1)可以说,民族精神这道洪流,穿越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河床,在不舍昼夜、滚滚向前的长途跋涉中,不断从流淌过的河床上带走不同的泥沙,融入新的力量。这道洪流穿过悠长的时空,来自古老的源头,却又不断注入时代的活水,常流常新,成为中华民族高贵的精神品格与崇高的价值追求。

每个民族都有其独有的精神特质。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革故鼎新、敢为人先、自强不息、勤劳勇敢、团结统一、贵和尚中、胸怀天下、执着追梦等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鲜明的精神特质,这些蕴含于中华民族心灵最深处的精神基因,即民族精神。尽管民族精神并非一成不变,但相较于时代精神,民族精神更加稳定、更加深沉、更加恒久,具有更多“常”的性质。

(1)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贺麟、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8页。

(二)时代精神:中国精神的时代之维

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特定的使命,也有其特定的精神。作为一个时代的人们所体现出来的整体精神风貌和优良精神品质,时代精神是这个时代社会发展方向的生动体现,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也是引领时代进步潮流的精神坐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投身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形塑了一系列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时代精神。从时间跨度看,先后形塑的“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西迁精神、改革开放精神、特区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女排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丝路精神等,为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从地域分布来看,“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的北京精神、“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上海城市精神、“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的新时期广东精神等,生动描画了北京、上海和广东人民敢为人先、锐意创新、奋进精业、诚信敏行的精神底色。

随着历史的演进与时代的更迭,时代精神也在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并源源不断地为民族精神提供新的生长要素,丰富着民族精神的内涵。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精神的抽象,它因带有不同的时代特征而体现为一种特别的、当下的民族精神,是民族精神的“现在进行时”,具有更多的时代性、流变性特征。

总之,中国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辩证统一,在“变”与“常”的有机结合中,涵盖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特质的最高抽象。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紧密相连,都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撑。一切民族精神都曾经是一定历史阶段中带动潮流、引领风尚、推动社会发展的时代精神,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理应自觉回应时代的要求,推动民族精神的不断革新;同时,一切时代精神都将随着历史的变迁逐步融入民族精神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弘扬和培育时代精神,也须立足民族精神的根基,不断拓展民族精神的内涵。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共同构成了当今时代的中国精神。民族精神赋予中国精神以民族特征,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独立性得以保持的重要保证;时代精神赋予中国精神以时代内涵,是中国精神引领时代前行、拥有鲜明时代性和强大生命力的重要根源。

线上商城
会员家.png 书天堂.png 天猫旗舰店.png
会员家 书天堂 天猫旗舰店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png   微博二维码.png
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

微信号:bbtplus2018(工作时间)
电话:0773-2282512(工作时间)

我要投稿

批发采购

加入我们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纪委举/报投诉邮箱 :cbsjw@bbtpress.com    纪委举报电话:0773-2288699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 | 网出证 (桂) 字第008号 | 备案号:桂ICP备12003475号-1 | 新出网证(桂)字002号 | 公安机关备案号:45030202000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