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板块图书分类品牌系列获奖图书图书专题新书上架编辑推荐作者团队
桂林老街巷记忆:老盐街及部分街巷往事钩沉 邱严明 主编 麻承福、苏理立 副主编
讲述桂林老街巷故事,延续城市人文底蕴
ISBN: 9787559864178

出版时间:2023-12-01

定  价:68.00

责  编:潘百孝 张文雯
所属板块: 文学出版

图书分类: 地方史志

读者对象: 大众

上架建议: 历史/地方文化
装帧: 平装

开本: 16

字数: 300 (千字)

页数: 300
图书简介

本书是一部关于桂林老街巷历史、文化与风情的汇编著作,分为上下两辑,上辑以桂林老盐街为主,有老盐街的历史考证、前世今生、名人轶事以及老街坊旧事与追忆;下辑为老盐街周边街巷漫议,涵盖老盐街周边商业、文化与名人等内容,涉及文教街、艺术馆、东西巷、逍遥楼等地以及谢和赓、马君武、岑春煊等名人。上下两辑共同构筑了以老盐街为中心,辐射周边的地域、文化、商业、名人等鲜活的市井画卷。

本书是在桂林市中华文化促进会的领导下,为桂林的文化建设所做出的实际行动,意在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同时也是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家国情怀的具体表现。

作者简介

邱严明,桂林市原副市长、桂林市政协原副主席、桂林市中华文化促进会名誉主席。

麻承福,桂林市政协原专职常委、桂林民族研究会首任会长、桂林市中华文化促进会高级顾问。

苏理立,《桂林日报》原总编辑、高级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桂林版权会原会长。

图书目录

上辑

颜邦英 桂林盐街之兴衰

赵浩生 桂林盐商业变迁简史

尹文军 盐街及福棠巷的前世今生

马顺德 老盐街的熬盐厂

李超英 行春门、盐街和大盐商李宜民

伍钢 龙泽强 盐街走出的女军医

秦春晓 从盐街走出的体育健将

周昱麟 盐街出了个银行家

李侃 演唱细腻柔美的“越调王”陈秀芬

周昱麟 漓江航运小学侧记

李超英 记盐街的劳动力调配站

徐旭霞 漓江西岸的码头旧事

麻秋鹤 盐街人的四时生活

王顺瑶 盐街街坊亲情

周昱麟 忆老盐街

周昱麟 盐街最后的风景

下辑

颜邦英 桂林街巷漫议

魏华龄 八十年沧桑

凌世君 黄伟林 千年文教街——桂西路

黄伟林 摩登伟丽的广西省立艺术馆

魏华龄 光彩的一页

庞铁坚 民国期间的桂林商业

钟毅 商埠名街——水东街

莫菡栖 正阳东西巷

林志捷 逍遥楼的前世今生

莫菡栖 千年诗话逍遥楼

翁丽钦 翁霍频 记忆中的“翁记甜品店”

庞铁坚 梁美珍:桂林十字街飞出的“百灵鸟”

莫菡栖 从东巷走出来的中共特工谢和赓

庞铁坚 桂林乡贤马君武

黄宝生 东巷“兄弟翰林”第

黄宝生 晚清重臣岑春煊

后 记

附录一:老盐街街坊联谊活动

附录二:《桂林老街巷记忆》编委会采访、座谈和编辑活动

序言/前言/后记

桂林作为千年古城、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有讲不完的历史,道不完的故事。城市是一部由街巷写就的历史,同时也是生于斯的百姓难以忘怀的乡愁。桂林城区远在唐代就按照长安(今西安)的城池结构样式开始建造。经过宋、元、明、清和民国等各个时期逐步扩展,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建设发展,到 20 世纪80 年代,经桂林市地名委员会办公室调查统计,秀峰、象山、七星、叠彩四城区共有街巷 142 条。在传统古城的基础上,桂林逐渐形成了中国南方中等城市的规模。这里保留下了历代的不少历史遗迹和文物,与大小街巷相得益彰,承载了许许多多难忘的记忆。

城市的街巷,体现着城市的文化价值。无论是生活在桂林的老百姓,还是途经桂林南来北往的客商,抑或是到桂林来旅游的游客,不仅会被秀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吸引,也会被东西巷、正阳街、桂西路(今解放西路)、十字街、老盐街等古老的历史街巷吸引,想知道其中那些古老而又生动的故事。

挖掘、整理和保留我们桂林的老街巷记忆,使这些鲜活的历史不断得到传承,就是保留我们祖先留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桂林一些热心的文化人士正在努力做这件事。要做好这件事,虽然难度很大,但我们应该看到,这是历史传承的需要,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桂林这样一个历史文化名城,现在全市上下正在努力奋斗将桂林建设成国际旅游胜地,打造成世界级旅游城市。今天,“桂林老街巷记忆”文化的再现,必将为提升桂林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为桂林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增光添彩。

魏华龄,著名文史专家、桂林市政协原副主席、桂林抗战文化研究会原会长

编辑推荐

本书是在桂林市中华文化促进会的领导下编著的一部地方文化集萃,记录了桂林城老街巷的历史及民间故事、民间记忆。既有老盐街的历史及老街坊对这条街巷的往事回忆,也有老盐街附近几条远近闻名的街巷或标注性建筑的历史钩沉。

老街巷的故事一直为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们所津津乐道。本书从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此的怀念和追忆,不仅承载着城市历史,也记录着从老街巷走出来的鲜活人物经历,具有现实意义,同时也丰富了城市的人文底蕴。

精彩预览

旧时,盐街是指桂林北达伏波山,南抵东江门,西靠城墙,东临漓江的一条狭窄小街,是桂林少有的以一种商品名称命名的街道。它表明盐这种商品在这条街道的重要性。桂林的大多数老年人都知道这条街,这也说明盐街在桂林城的影响和地位。

食盐之所以重要,一方面,食盐是人类不可缺少的生活必需品。往浅处看,无盐则无味 ;往深处说,人体缺盐会出现严重的生理问题,甚至危及生命。另一方面,食盐的生产、销售是历代朝廷赋税的重要来源,军费开支、水利建设、修城池、办学堂等的经费都有赖于食盐。正因为如此,从汉代起,食盐的销售都由朝廷垄断,实行官卖。据《中国历史大事年表》载 :公元前 119 年“专卖盐铁,禁止私营”。

盐街作为广西桂北地区和湖南衡(阳)永(州)地区的食盐集散地,据已知资料,兴起于晚清。清光绪版《临桂县志》的街巷名中,明确标出“盐街”。

桂林盐街此时之所以能兴起,一是因为盐街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水运条件。盐街位于湘桂走廊南端桂林城的核心地段,紧靠漓江。盐街是漓江水运上行线与下行线的交汇处,桂林的水路货运,经漓江北越灵渠入湘江过洞庭,经长江可转入大运河、淮河、黄河等水系而达京师 ;南连西江可抵梧州、合浦、广州,将中原和岭南连接起来。唐代修建相思埭后,还可连通贵州、云南水道,把西南地区纳入进来。二是清代晚期,湖南大量破产农民涌入桂东北地区谋生。因为清代改革盐法,将原来行销粤盐的湖南改为行销淮盐,但淮盐质次价高,销路不畅,而私销粤盐可图厚利,所以许多湖南商人云集桂林,从事盐业贸易,为盐商提供劳务的人员就更多了,占盐街劳动力的 80% 以上。盐商主要有赵松记、李太和、李西元、申泰昌、李嘉和、同庆祥、刘厚生、源盛昌、万全金、义利成、李嘉顺、李西城、郑宜丰、龙泰来等。这些盐商中,除万全金、李西城是桂林人外,其余多为湖南籍。为加强管理,清廷在桂林还设立专门的盐务管理机构——盐道,负责管理全省盐务,故桂林还有一条盐道街,旧址在今五美路东端。

民国时期,政府宣布食盐为专卖品。盐街盐业由于交通、战争、管理等方面的原因,时起时落,几度兴衰。

在盐街聚居的盐商几乎都是湖南邵阳人,历代都经营盐业。大多数在本地成批购进,门市零售给肩挑小贩或本市杂货店及熬盐户 ;少数几家资本较大的,除门市零售外,还成批运盐到全州或资源销售。当时盐的运输主要靠水运,由专事水面业者,从桂林购进山货土产运往梧州出售,再从梧州运盐回桂林,卖给桂林盐商。而成批运往外地销售的,除用汽车运往全州外,主要靠船运,溯漓江而上运往全州,或用船运往大溶江至升平登陆,转用人力肩挑至资源,再转运湘西。

但漓江上游,滩多水急,木板小船,易出事故,所以,非资本较多者,不敢轻易尝试。大多数盐商本小利薄,生意清淡。

民国十六年(1927),北伐军占领了长江中下游,长江运输一时受阻,淮盐不能运到湖南。湖南盐缺价涨,客商纷纷涌来桂林抢盐运往湖南,所以桂林盐业一度出现民国以来空前的繁荣。这一年,桂林盐店从 30 多家,陡然发展到 70 多家,可谓盛极一时。但好景不长,民国十七年(1928),长江水运畅通,淮盐大量倾销湖南,再加上国民政府把湖南划为淮盐专销区,粤西盐只能销到湖南零陵,否则以私盐论处。桂林盐店一下倒闭 30 多家,桂林盐商业又回到 1927 年前的冷淡局面。

1928 年建成通车的桂全公路,当时止于黄沙河 ;1936 年 11 月,湖南公路贯通广西边境,桂林通湖南公路就此开通。1938 年 9 月,湘桂铁路的衡桂(衡阳—桂林)铁路段完工。随着桂全公路、湘桂铁路相继通车,由桂江跨灵渠入湘江的水路运输逐步为陆路取代,桂林盐街的盐业受到不小影响,但从梧州经桂江运抵桂林的食盐、日杂、五金等货物和由桂林输送到梧州的青麻、牛皮、桐油、茶油、药材、粮食等农副产品仍具相当规模。据广西省驿运管理处于 1943 年 2 月 1 日出版的《驿运界》记载 :“梧桂航线,运输食盐 7.63 万吨。”

1933 年,桂林盐业同业公会成立。为了加强对盐业的管理,国民政府在桂林设立粤西盐务管理局及桂林盐务局,实施食盐统购统销,停止自由经营。除桂北八县(包括桂林市)食盐统销,由桂林盐务局管辖,并由该局指令桂林盐商于兴安大溶江设立桂北食盐办事处统筹批销外,凡经营济湘盐业务之盐商,必须具有一定的资本定额资金,缴存指定银行,取具证明,报请粤西盐务管理局核验,批准登记,方能取得运商资格。为便于管理,粤西盐务局又指令所有批准登记的盐商,在桂林设立桂林济湘盐商办事处,统筹洽办所有济湘盐运销事宜,并推选赵浩生为办事处主任。济湘盐分官盐、商盐两类,官盐由盐商按规定运销后,可得 2% 的纯利润,商盐由盐商按指定盐场购进,运至湖南自由销售获得利润。由盐商直接将盐运到湖南,这是破天荒的。后来又因为铁路运输条件的改善和银行贷款的支持,桂林的盐商业达到了空前繁荣,以至进入全盛时期,盐街的盐业同样是极其兴旺发达。

抗日战争爆发后,沿海许多省市相继沦陷,淮盐断运,湖南、江西等地用盐吃紧,到桂林购盐者日众,而且桂林人口骤增,由战前的 7 万多人剧增至 50 多万人,市场畸形繁荣,食盐需求一度十分紧张。1944 年桂林市政当局实行“计中授盐法”,规定凭证授盐。记分两种 :一种是按户口发证,每人每月授盐 8 两 ;另一种是对流动人口及遇婚丧大事的临时授盐证。1947 年,盐商有 46 家(其中

专营批发的 20 家,批发兼零售的 26 家),资本总共 9.9 万元。1944 年秋,日本侵略军逼近桂林,盐商纷纷撤离桂林,而积存在大湾待运的30 余万担食盐损失殆尽 ;桂林抗日保卫战期间,盐街东临的漓江及中正桥(今解放桥)、伏波山都是日军与国军攻守的重要场地,盐街的房屋、商铺、工厂均毁于战火,一片瓦砾。盐商业从此一蹶不振。1945 年 7 月桂林光复后,盐街盐商陆续回来搭盖简易棚房,恢复营业,但大多只是经营一点门市零售。后来,盐业公会集资开设“华南盐号”,向交通银行贷款,买下桂林盐务局存放在玉林的 6000担食盐,生意才有了些转机。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前,桂林盐业发展到 45 户,从业人员 194 人,资本 39446元。1950 年,增加到 59 户,资本 43970 元。盐号集中在福棠里、东环路和盐街里。1952 年国营桂林市盐业公司成立,私营盐商业遂告结束。

值得提及的是,盐街主要经营的是食盐,但农副土特产品行业(新中国成立前称为山货行业)也较兴旺。“据清光绪《临桂县志》载,清乾隆年间(1736—1795)……桂林盐街一带,山货交易最为热闹。……民国 4 年(1915)左右,行春门、盐街的傅俊记、万金全、广泰成、周义兴、德益庄等几家山货行相继兴盛,商户达 10 多个自然行业。”a 抗日战争时期,日军逼近桂林,商户纷纷撤离,只剩下 6个行业 20 多户。1945 年 7 月 27 日,桂林光复,山货行业相继恢复。1945 年,商户发展到 70 多户,成立了同业公会,会员 72 人。解放初期,盐街仍经营土特产品。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盐街功能的变化,盐街的街名也不断改变。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的《桂林城图》在盐街相应位置未标出任何街巷名 ;清光绪版《临桂县志》的街巷名中明确标明盐街 ;1948 年编写的《桂林市年鉴》初稿载,盐行街是行政街名,旧时包括仁寿宫、盐街,1948 年则包括东环路、东环路盐行里、东环路上河里 ;1949 年桂林刚解放时的《桂林市城区图》,标出盐行街只有原盐街南面的一小段,而西面的东环路则从伏波山贯通到市立医院(今人民医院)一带;1965 年扩修杉湖之水入漓江处以北至解放桥南一段,因位于漓江之滨,而改东环路为滨江路。此后,滨江路先后向南北方向延伸,自 1979 年起,从文昌桥至伏波山止,通称滨江路。盐街从此就完全消失了,只留在人们记忆中。

线上商城
会员家.png 书天堂.png 天猫旗舰店.png
会员家 书天堂 天猫旗舰店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png   微博二维码.png
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

微信号:bbtplus2018(工作时间)
电话:0773-2282512(工作时间)

我要投稿

批发采购

加入我们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纪委举/报投诉邮箱 :cbsjw@bbtpress.com    纪委举报电话:0773-2288699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 | 网出证 (桂) 字第008号 | 备案号:桂ICP备12003475号-1 | 新出网证(桂)字002号 | 公安机关备案号:45030202000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