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板块图书分类品牌系列获奖图书图书专题新书上架编辑推荐作者团队
何处不归鸿:苏轼传 方志远 著
“百家讲坛”主讲人、著名文史学者方志远书写的苏轼传记,讲述既璀璨又接地气的苏轼一生的经历。大学问出品
ISBN: 9787559863843

出版时间:2023-11-01

定  价:78.00

责  编:倪小捷
所属板块: 社科学术出版

图书分类: 传统文化

读者对象: 大众

上架建议: 文化/传统文化
装帧: 精装

开本: 32

字数: 210 (千字)

页数: 288
纸质书购买: 天猫 有赞
图书简介

本书是“百家讲坛”主讲人、著名文史学者方志远书写的苏轼传记。全书轻快简明地讲述了苏轼的一生经历,以苏轼成长时间线为经,以其在不同时期展现的才华以及仕宦经历中体现出的精神内核为纬,立体勾勒“千古一人苏东坡”。全书串联起苏轼在诗词文、书画、美食、养生诸方面的才能,体现其治国安民的政治理想抱负,以及作为普通人,在爱情、友情、亲情等方面的朴素情感。重点刻画苏轼在面对仕宦沉浮时由彷徨恐惧到豁然旷达的心路历程,还你一个有血有肉的一代文宗。

作者简介

方志远,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院长、教授,中国明史学会副秘书长。从事明代政治及制度、明代市民文学、明清区域社会经济等方面的研究,主要著作有《明清湘鄂赣地区的人口流动与城乡商品经济》《中国政治制度通史 明代卷》《明清中央集权与地域经济》《明清江右商帮》《王阳明评传》等。

图书目录

第一章眉山出神童 1

老泉得子 1

取名苏轼 4

初闻新政 6

景仰范滂 7

为师改诗 10

第二章文名动京师 13

张公荐贤 13

韩琦识才 16

欧公误会 19

仁宗得意 23

第三章仕途初跋涉 28

签判凤翔 28

祭神祈雨 30

陈公短长 34

苏章石壁 38

韩琦伎俩 40

十年生死 44

家事国事 47

巧对辽使 53

苏王结怨 57

批评新法 61

第四章 苏公天下知 70

情深谊长 70

结交佛印 75

通判杭州 80

西湖畅游 86

题联莫干 95

初为太守 97

天灾人祸 99

词风千古 106

徐州抗洪 111

乌台诗案 117

被捕下狱 123

无可救药 126

第五章江湖好自在135

东坡居士135

赤壁三唱142

传闻病故149

辞别黄州152

题诗庐山155

夜探石钟157

金陵见王160

第六章庙堂难度日163

太后苦心163

争论新法170

不合时宜174

苏门学士182

蜀党洛党195

第七章再请江南行200

急民所急200

治病救人206

整治西湖209

与民同乐213

化朽为奇215

扬州诗祸223

颍州岁月228

扬州花会233

第八章 归期何迟迟 238

出知定州 238

连遭贬谪 244

惠州行程 250

朝云之死 256

远涉海南 260

儋州晚秋 263

浩气长存 267

附 录 苏轼年谱简编 271

再版后记 276

序言/前言/后记

自序

我和苏轼似乎有些缘分。

我读中学时喜欢苏轼的诗,中学毕业后“上山下乡” 手上只有三本书。一本是《电波世界》,近三十年来我还没见过写得那么好的科普读物。第二本是刘大杰先生的《中国文学发展史》( 三卷)。第三本则是龙榆生先生的《唐宋名家词选》。

当时我想,刘大杰、龙榆生对苏轼是有偏爱的。否则,《中国文学发展史》不会用那么大的篇幅、那么高的评价来说苏轼;《唐宋名家词选》也不会在苏轼的词下选那么多的评语。 当反反复复读了《唐宋名家词选》之后,我对苏轼也有了偏爱。同时不明白为什么有人拼命抬高姜夔、周邦彦而指责苏轼。这些人早已作古,无法和他们辩论。后来明白了,看诗、看词、看文,都是见仁见智,各有所好,不能强求,也无辩论的必要。

后来读大学,修中国文学专业,写学年论文,我选了苏轼。但那篇论文并非研讨苏轼的诗词和散文,而是着重评论他在王安石当政时反对推行新法,在司马光当政时又反对不分青红皂白统统废除新法的实事求是、不畏权势的卓然独立精神。现在回想起来,是我被苏轼的精神所感染,还是苏轼的性格和自己的个性有相通之处,抑或兼而有之,说不太清楚了。

如果我的中文专业继续读下去,或许毕业论文仍会写苏轼。因提前结束学业,成了明清史研究生,主要研究明代政治制度史和社会经济史,所以将苏轼搁置下来,但对苏轼的感情没有变。

这次张秋林君问我有无兴趣重操旧业,替苏轼作传,写苏轼的故事,让更多的读者了解苏轼,学习苏轼。我不禁感叹,有缘分是拆不散的,遂慨然允诺,既不负朋友之托也了却一桩在心头萦绕已久的夙愿。

但一旦动手,发现事情并不简单。有关苏轼的文学作品和学术论著目不暇接,有关苏轼的传记也有许多种。光是林语堂老先生的一部《苏东坡传》,便足以使后人畏于动笔。另外,有关苏轼的轶闻趣事甚多,如何取舍也颇费心思,得在文学与史学之间寻找一个立足点。 所幸自己在写人物传记与历史故事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虽说难令读者十分满意,却也自信不致令读者过于失望。如果能做到这一点,东坡老人在天之灵或许不会责怪。

编辑推荐

他文无遗策、诗无遗调,他是无数名人的心头好和精神偶像,他就是“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的一代鸿儒苏轼。关于他的传记数不胜数、各有千秋,正如方教授自己所言“光是林语堂老先生的一部《苏东坡传》,便足以使后人畏于动笔”,既然如此,这本苏轼传记还能够凭借什么占有一席之地?

翻阅完方志远老师的这本小书后,相信这个疑虑便能释然,那就是三个字:“太好读!”本书的篇章设置很简短,每一章都篇幅不大,全书一气呵成,语言生动精练,当还沉迷在苏轼的传奇经历里,读到那句梦中诗“至今不贪宝,凛然照尘寰”时,才恍然意识到故事来到了尾声。或许是因为方教授写作这本书的时候正值“血气方刚”,他的文字有着和苏轼相似的少许轻狂和才华,流淌着勃勃生气,直率而天真,读起来很是畅达舒适,很适合听说过苏轼的部分事迹,但不了解全貌的“小白”阅读。更奇妙的是,这本传记所呈现的内容并不因此而简单、苍白,书中呈现的苏轼具有历尽人世变幻的悲凉、沧桑基调,他不再是悬在天边的明月,而是驻足在人间寻找归宿的飞鸿,你能听到他愤怒和不甘地呐喊,也能听到他爽朗而诙谐地自我开解。如果说,这本传记的语言是活泼浪漫的,那么,这本书的笔调和人物形象则是需要些阅历才能看懂其中深刻韵味的。

我们爱苏轼,有时候爱的是那个同在世间经历着种种苦难仍坚守着热爱的自己,有时候爱的是至善至纯的有着高尚人格的人间理想型,传记是一面镜子,在他人绵延的一生中反观自己、反照世界。《何处不归鸿:苏轼传》能让你在较短的时间内体会人世间的浮沉与冷暖,让你跨越时空与苏东坡做一席谈。

精彩预览

《凌虚台记》释短长:年少气盛的苏轼的

一次被折服

雨连续下了三天,凤翔的旱情彻底解除了。也就在这时,苏轼官舍前的一座风景亭落成了。 既喜亭成,更喜雨下,苏轼情不自禁,写下了名传千古的《喜雨亭记》。 《喜雨亭记》 中说到了这次下雨的经过:

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 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 越三月乙卯(初七)乃雨,甲子(十六日)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十九日)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 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就在这得雨成亭的欢乐中,他内心的豪气又上来了,取亭名曰“喜雨”,并作歌而唱:

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

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

一雨三日,繄谁之力?

民曰太守,太守不有。

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

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

归之太空,太空冥冥。

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实在是痛快! 但其间透露出来的豪爽和无所顾忌,以后却让他吃尽了苦头。

第二年即嘉祐八年(1063年)正月,宽容厚道的宋选离任了,接替他的是陈希亮。

陈希亮字公弼,四川青神县人,仁宗天圣年间(1023—1032年)进士,那时苏轼尚未出生。青神县与眉山县毗邻,苏轼的妻子王氏便是青神县人。按理说,既是同乡,又是忘年,苏轼在他的手下做事应该是很顺心的,但事实恰恰相反。

陈希亮的作风和前任太守宋选截然不同。宋选不动声色、细致入微,陈希亮则是疾恶如仇、除恶必尽;宋选礼贤下士、性情随和,陈希亮则是老而弥坚、争强好胜。

苏轼在宋选手下干了一年多,觉得很受器重,陈希亮一到,他就感到有些别扭。以往经自己办过的事、拟过的稿,宋太守都是鼓励有加。 可这陈太守似乎处处和自己过不去,每拟奏文祷词,他总要横竖挑剔,增删涂抹。自从上次祈雨之后,苏轼又干了几件漂亮事,衙门上下及父老乡亲都称其为“苏贤良”。但陈希亮听了不高兴,将一位当着他的面喊“苏贤良”的衙役打了二十棍,以示惩戒。

苏轼哪里受过这般气!你陈老爷子不就仗着资格老吗?天圣中进士,有什么了不起!我还是制科三等呢!

赌着这股气,苏轼对这位同乡兼前辈的上司也就爱理不理。吩咐要拟的稿子,他拖上几天再写;分派下来的差事,他不紧不慢地干。有一次,陈太守设宴招待下属,并打算在宴间议论一些公事,苏轼干脆托故不去,被陈希亮罚了八斤黄铜。

两股傲气拧在一起,谁也不服谁。

但有一次,陈太守表现出令人惊讶的宽容。他在自己官衙的后院建了一座台子,这台子建得相当气派,公余饭后登台休息,四野风光尽收眼底,颇有心旷神怡之感。 陈太守对这个台子很满意,命名为“凌虚台”,既寓台高、升于天际之意,又效当年曹植“建三台于前处,飘飞陛以凌虚”的雅兴。台子建好后,他让苏轼写篇文章,刻碑留记。

按说陈希亮自己也是舞文弄墨出身,写篇碑记是不成问题的,而且可以昭示后人,但他偏让苏轼写。是预料苏轼日后将成大名,这凌虚台得仰仗他的盛名才得以传诸世人,还是对这位桀骜不驯的下属表示和好之意,抑或他原本就是要杀杀年轻人的傲气,这次才真正让他施展才华?陈希亮至死也没有对此事作出解释,故而无法断言。苏轼却借这个写《凌虚台记》的机会狠狠整治了老爷子一番。

文章先写凤翔的地理形势,再写建凌虚台原委及台的特性,均寥寥数语带过;然后笔端一变,说遵陈太守之命,作文为记。于是借题发挥:

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昔者荒草野田,霜露之所蒙翳,狐虺之所窜伏。方是时,岂知有凌虚台耶?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

这是先说自然界沧海桑田的变化规律,兴废与成毁本是交替变化的。成兴之时,便含废毁的基因;废毁之际,蕴有成兴的契机。这才是颠扑不破的规律。

接着由自然沧桑说到人事变化:

尝试与公(陈希亮)登台而望,其东则秦穆之祈年、橐泉也,其南则汉武之长杨、五柞,而其北则隋之仁寿、唐之九成也。 计其一时之盛,宏杰诡丽,坚固而不可动者,岂特百倍于台而已哉! 然而数世之后,欲求其仿佛,而破瓦颓垣,无复存者。既已化为禾黍荆棘、丘墟陇亩矣! 而况于此台欤?

登台眺望,东面曾是春秋时西陲霸主秦穆公修建的祈年殿和橐泉殿,南面曾有汉武帝的长杨猎场和五柞神宫,北面则是隋文帝和唐太宗的避暑行宫。它们比这凌虚台强过百倍,但几百年后,连影子也找不到了,何况脚下这个台子呢?

写到这里,苏轼还觉得意犹未尽,干脆再补上几句:连坚石垒成的宫殿楼台都留不长久,何况是血肉之躯的人和倏忽万变的事。世界上确实有永垂不朽的东西,这可是楼台和人事存亡都影了的。

苏轼由一座凌虚台言及自然界的变化,进而谈到人事的成毁,最后道出主题:“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但究竟什么是“足恃者”却不明言,留待识者领悟。

也亏了苏轼抱着冷眼旁观的态度写这篇文章,才达到了这种极高的意境。陈希亮或者是被这种意境所征服,或者有意表现出宽容,这篇文章只字不改,便命人刻在石碑之上。

此后,这一老一少从感情上接近了。而且,苏轼也逐渐听到了一些有关此老的传闻。有人说陈希亮自幼父母双亡,跟着哥哥长大。哥哥是位商人,放过高利贷,当命陈希亮去收债时,陈希亮却将借贷者统统召来,当众将借据烧毁。又有人说,他在长沙做知县时,曾逮捕过一个有强硬后台而为非作歹的僧人,并顶住各方面的压力将其正法,以正风俗;接着还拆毁了一些伤风败俗的淫祠,强迫七十多个装神弄鬼的巫师改邪归正,自食其力。还有人说他不管到何处,都以惩恶扬善为己任,土豪劣绅乃至王公贵戚皆怕他三分。

听到这些传闻,再看看陈希亮在凤翔的所作所为,苏轼对这位和自己祖父同辈的上司不由得肃然起敬,对自己以往的傲气深自惭愧。 陈希亮死后,苏轼写了一篇近三千字的《陈公弼传》,既叙其生平,也对自己“年少气盛,愚不更事,屡与公争议,至形于颜色”进行忏悔。 而且特别说明,自己平生不给人写行状、墓碑之类的文字,这次算是破例。

陈希亮能使苏轼折服,用苏轼在《凌虚台记》中的话,应该是因为“有足恃者”,这就是他的人格和品行。而对苏轼来说,恐怕也只有在人格和品行上有绝人处,才能让他看得上眼。

选自方志远《何处不归鸿:苏轼传》,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年11月出版

线上商城
会员家.png 书天堂.png 天猫旗舰店.png
会员家 书天堂 天猫旗舰店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png   微博二维码.png
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

微信号:bbtplus2018(工作时间)
电话:0773-2282512(工作时间)

我要投稿

批发采购

加入我们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纪委举/报投诉邮箱 :cbsjw@bbtpress.com    纪委举报电话:0773-2288699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 | 网出证 (桂) 字第008号 | 备案号:桂ICP备12003475号-1 | 新出网证(桂)字002号 | 公安机关备案号:45030202000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