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板块图书分类品牌系列获奖图书图书专题新书上架编辑推荐作者团队
故事里的中国·6 制胜之道 公孙策 著
讲述影响历史走向的22个战争故事,带您轻松读懂3000年中国古代战争史。剖析《孙子兵法》,找寻国人的文化基因。广雅出品
ISBN: 9787559863546

出版时间:2023-09-01

定  价:55.00

责  编:周莉娟
所属板块: 社科学术出版

图书分类: 中国史

读者对象: 大众

上架建议: 历史/中国史
装帧: 平装

开本: 32

字数: 142 (千字)

页数: 228
图书简介

《制胜之道》以《孙子兵法》为“心法”,讲述影响中国古代历史走向的22个战争故事,串讲中国古代战争史。

既客观评价“不战而屈人之兵”“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等战争史上的传奇,也推崇戚继光自成体系的练兵术和阵法,分析左宗棠如何在政治经济层面发挥才能助益军事力量。将《孙子兵法》中脍炙人口的“后发先至”“穷寇勿迫”等心法口诀,同历史上的著名战役相互印证。并配以简明示意图,具象呈现战争态势。带领读者轻松阅读汉语古籍、重温中国历史、学习决策之道。

作者简介

公孙策,本名陈哲明,台湾知名专栏作家。曾任“中时报系”记者、主任、副总编辑,台湾《新新闻周刊》总经理、副总编辑。代表作有《公孙策说名句故事》《公孙策说唐诗故事》《史记经典100句》《战国策经典100句》以及“公孙策说历史故事”系列等。

图书目录

序 :化险为夷是运气,履险如夷才是本事

一、前事

1.兵家祖师爷姜子牙

2.兵圣孙武

二、本事

1.司马穰苴——不战而屈人之兵

2.吴起——为小兵吮疽的大将

3.长平之战——秦军坑杀四十万赵卒

4.钜鹿之战——项羽破釜沉舟

5.韩信——置之死地而后生

6.昆阳之战——以寡击众以弱胜强的经典

7.班超——三十六人威震西域

8.官渡之战——曹操把握住袁绍的每一个失误

9.赤壁之战——心态影响了战术,风向决定了结果

10.诸葛亮——最会处理败战的名将

11.淝水之战——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12.虎牢之战——围点打援,以逸待劳

13.李靖——迅雷不及掩耳

14.徐世勣——智勇忠义兼备

15.高梁河之战——北宋败在逃得比契丹快

16.岳飞——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17.鄱阳湖之战——朱元璋“猎杀”陈友谅

18.戚继光——近代中国的练兵宗师

19.萨尔浒之战——大明从此不敢望关外

20.左宗棠——政治军事财政算计高手

序言/前言/后记

《制胜之道》序

化险为夷是运气,履险如夷才是本事

完成这本历史故事,得到一个很好的收获:由于印证《孙子兵法》,发现那几场改变历史的战役,往往是运气使然,但所有名将都不靠运气,都是凭本事。

例如昆阳之战,是因为玄汉诸将刚好都在昆阳,而王莽大军已经逼近眼前,无处可逃,才造成昆阳“城小而坚,兵多粮足”,否则任凭刘秀再怎么勇敢,恐怕也没机会打赢这么一场扭转乾坤的大战,最终成就了东汉王朝。换言之,当时会出现那样的情境,有运气的成分。(当然不能以此否定刘秀的成功。)

但是名将不靠运气,例如韩信,称得上用兵如神,他暗度陈仓、安渡井陉、木罂渡河,“三渡”都是涉险,却都不是碰运气,而是建立在精确的情报与敌情研判上面。

于是提供给本书读者一个建议:从名将的故事,学他们如何正确执行《孙子兵法》的心法;而战役部分要正反面一起看,看胜方的正确决策,也看败方的失误。

我讲孙子兵法时,最常被问到的,是这两个问题:

现代人学《孙子兵法》干什么?

二千五百年前的兵法书,今天还管用吗?

我的回答,总是先引述一则新闻:硅谷的高科技大厂在近一两年,雇用了一百多名特战部队退役军官。我反问学员:“那可不是少数,而是一两百位喔。不具备高科技知识背景的特战人员,能对科技公司有什么贡献?”

然后我给出我的答案:“硅谷的高科技大厂都曾领一时之风骚,事实上,这个世界也因为高科技产品不断推陈出新而改变。然而,世界变得太快了,变化的面向太广了,变革的内容太深了——这是一个巨变时代,太多前所未遇的状况随时出现,连高科技公司都难以处理,而特战高手正是处理前所未遇状况的专家。”

战场,正是变化最快、最大的地方;战场上每一个士兵的心思都不一样,所以战场又是变化最复杂的地方;同时你可以确定,你的敌人肯定用尽心思制造让你无法预测的状况,正如你肯定也会那样对待他。

这就是现代人学兵法的用处所在:因应巨变时代,处理复杂且前所未遇的状况。

中国的兵法书很多,可是愈往后,兵法书就愈专业,也就是只适用于军事(如布阵、战术编组等)。而《孙子兵法》是心法,从国家战略到战场布局,更能深入分析军队在各种处境下的心态与指挥官处理原则,即使在二千五百年后的今天,由于人性并没有改变,所以仍然适用,而且适用于几乎每一个领域,包括商战、管理、投资,乃至就业、跳槽。

特别是后二者,社会新鲜人选择“要不要加入这个企业”,其实跟“要不要发动一场战争”或“要不要转换战场”情况一样——复杂且没有经验可循。

我二十多年前首次讲《孙子兵法》就发现,多数人对经典句解的耐性很低,可是都喜欢听实战印证,也就是历代名将的取胜之道,他们是如何印证《孙子兵法》,或看似不合《孙子兵法》,其实正合《孙子兵法》的精义(例如韩信攻赵)。

因此,这本书完全就是实战印证:包括十场足以扭转天下大势的战役过程,以及十位用兵如神的名将事迹,看他们如何将《孙子兵法》的心法运用于处理“复杂且前所未遇”的状况。

关键战役既然是历史的转折点,本书乃以时间为轴线,自古代到近代,一路写下来,等于顺便将中国历朝做了一次爬梳。同时整理出一张图表,让读者可以一目了然。

编辑推荐

这本书从头读到尾,最大的感触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导致战争胜利的关键人物,越来越像普通人了。比如最开始的牧野之战,虽然作者已经是非常历史唯物主义,但还是能从中读出总司令姜子牙如有神助、获胜方周王朝顺应天命的“爽文”感。往后秦、汉的几位大将,无论胜败,也明显是超越常人的大英雄。到了三国时候的诸葛亮,就已经开始有点捉襟见肘,但也称得上一个神机妙算。

而明代的戚继光,戚家军的胜利就不再建立在将领的神勇和己方的“天命”之上,而是多亏了严格的练兵、有针对性的阵法、恰当的武器安排等等看得见摸得着的技术手段。再往后,到了清军收复新疆的故事,即使我们已经了解左宗棠和他的同僚如何运筹帷幄、纵横捭阖,也很难在这个故事里找出一位令人慨叹的“英雄”。这场战争虽像是胜利了,但也胜得憋屈。可作者公孙策先生却认为,左宗棠才是得了《孙子兵法》真髓的将领。

左宗棠真的印证了《孙子兵法》说的“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吗?古代将领如何一步步走下神坛变成普通人?我们又能从他们的故事里汲取什么经验?读罢这本《制胜之道》,相信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答案。

精彩预览

左宗棠——政治军事财政算计高手

太平天国与西方列强对大清帝国交相逼迫造成内忧外患的同时(十九世纪中叶),新疆的回族、维吾尔族相继变乱,回部大臣向邻近的浩罕汗国(今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与吉尔吉斯斯坦的部分地区)求援,浩罕的援军指挥官阿古柏趁势占据整个新疆回部,自称埃米尔(源自阿拉伯语,意思是“最高领导人”),从浩罕汗国独立出来,建立毕杜勒特汗国,并得到俄罗斯和英国的承认。

事实上,英、俄两个帝国当时正在欧亚大陆进行势力范围的争夺,从黑海、里海、中亚,一直到了新疆。英国率先给予阿古柏承认,并且从它在亚洲最主要的殖民地印度派出技术人员,帮助阿古柏在喀什建立军工厂,希望借阿古柏的力量,将俄国的势力扩张阻挡在天山以北。

俄国反应也很快,立即跟阿古柏签订条约,并邀请阿古柏访问圣彼得堡,安排他去见奥斯曼帝国的苏丹(统治者),让毕杜勒特汗国在伊斯兰世界获得了合法地位。英国一看不对,马上加大了对阿古柏的援助,维多利亚女王亲笔致信阿古柏,双方签订“英阿条约”,并互派大使。

大清帝国当时是“同治中兴”时期,但实质上则是两宫太后跟小舅子恭亲王奕?“同治”。太平天国与捻乱才告平定,海上又生事:日本以琉球船民被害为借口,发兵台湾,勒索白银五十万两。于是在恭亲王奕?主导之下,将“练兵、简器、造船、筹饷”列为当务之急。左宗棠当时是闽浙总督兼船政大臣,筹划在福州马尾创设中国第一个现代化造船厂(由继任者沈葆桢完成)。但由于陕甘发生回民起义,出身湘军将领的杨岳斌无力解决,清廷派左宗棠为陕甘总督,责成平息“回乱”。

左宗棠拟定战略:“进兵陕西,必先清关外(函谷关以外)之贼;进兵甘肃,必先清陕西之贼;驻兵兰州,必先清各路之贼。”于是先肃清陕西以外的捻军残部,击败并降服陕北的汉人武力董福祥,为湘军增加了二万兵力;然后追击败退的陕西回军,进入甘肃。由于回部领袖马化龙叛而复降、降而复叛,湘军一度受到重挫,退回陕西,清廷加派李鸿章“协办陕甘军务”,肃清了陕西回民起义。李鸿章很快因天津教案调回北京担任直隶总督,然而李、左两人却是从那时候开始交恶。

陕甘回民起义随马化龙父子被杀而结束,左宗棠进驻兰州。回部领袖马占鳌投降,另一股势力白彦虎退出青海,遁入新疆依附阿古柏,马占鳌认为那是他日之患,乃对左宗棠进言“趁势收复新疆”。左宗棠盱衡情势,认为英国在新疆不是俄国对手,新疆若落入俄国人手中,必成为中国他日之患,因此上书清廷,提出收复新疆的主张。于是北京朝廷乃发生“海防论”与“塞防论”的争议,两方的领袖正是意气用事、甚至已经水火不容的李鸿章与左宗棠。

以当时大清帝国的财政、军事状况,实无力量“海陆并举”,可是左宗棠抓住了一个要点:慈禧太后跟恭亲王奕?的矛盾。

由于奕?主持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是洋务派的领袖,李鸿章则是外朝群臣中的洋务派大将,而围绕在慈禧太后周围的多半是保守派亲贵,于是左宗棠上了一道折子,大谈拱卫京师安定:大清定都北京,蒙古环卫北方,与陕甘以至新疆实为一整体。新疆不固,则蒙古不安;蒙古不安,京师亦无晏眠之日。故西北“名虽为边郡,实则如腹地”,必须视为一个整体“分屯列戍,斥候遥通”,方能令外人无隙可乘。如今新疆之乱(阿古柏、白彦虎)背后,其实是俄国“狡焉思逞”,即使暂时节制兵事,也不可能打消对方的野心。不如趁列强尚未大举介入,集中兵力绥靖(安定)新疆,如此方可绝后患。这番话深得保守派之心,群起支持“塞防论”,因此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分别下诏支持左宗棠乘胜西征。

当然,“海防派”提出了各种质疑,给左宗棠“穿小鞋”。对此,左宗棠提出新的战略说法:“缓进速决”,化解了政敌的干扰。

“缓进”,就是积极治军,军队整顿完成才开战。左宗棠计划用一年半时间筹措军饷,积草屯粮,整顿军队,减少冗员,增强军队战斗力。包括自己的主力湘军,也剔除空额,汰弱留强。他还规定,凡是不愿出关西征的,“一律给资,遣送回籍”。

“速决”,就是考虑国库空虚,为了紧缩军费开支,大军一旦出发,必须速战速决,力争在一年半左右获取全胜,尽早收兵。因此,在申报军费预算时,左宗棠亲自做了调查和精微的计算:他从一个军人,一匹军马,每日所需的粮食草料入手,推算出全军八万人马一年半时间所需的用度。然后,再以一百斤粮运输一百里为一个单位,估算出全程的运费和消耗;甚至连用毛驴或骆驼驮运,还是用车辆运输,哪种办法节省开支都做了比较。经过周密计划,估算出全部军费开支共需白银八百万两,同时考虑打仗必有很多意外开支,左宗棠向朝廷申报一千万两。

当时主管财政的军机大臣沈葆桢是湘军出身,当然大力支持左宗棠,可是左宗棠呈上来的西征军费预算,金额委实太巨,只能想办法摊派给各省,从地方财政收入里“挤”出来,可是这样肯定无法一时凑齐,有贻误戎机之虞。于是透过满人军机大臣文祥安排,左宗棠亲自去向皇帝和慈禧太后陈述,得到皇帝御批:“宗棠乃社稷大臣,此次西征以国事而自任,只要边地安宁,朝廷何惜千万金,可从国库拨款五百万,并敕令允其自借外国债五百万。”算是解决了财源问题。

有了财源,还得有新式武器,才能跟阿古柏的军队(英国军工厂制造武器)对抗。为此,左宗棠建立“兰州制造局”,由广州、浙江调来熟练工人,在兰州制造西征所需武器,还仿德国的螺丝炮与后膛七响枪,改造中国的劈山炮和无壳抬枪。有了武器,还得被服,于是又建“甘肃织呢总局”,那是中国第一个机器纺织厂。

等到有钱、有兵、有粮、有被服,左宗棠的西征战略也定案:欲收伊犁,先定迪化(今乌鲁木齐市),也就是先安定新疆回部,攻克迪化城之后,大兴屯田,以保证后勤供应不绝,此举并有“安抚新疆各部族耕牧如常”的功效。如此,“即不遽索伊犁,而已稳然不可犯矣。乌域形势既固,然后明示以伊犁,我之疆索,尺寸不可让人”。这个战略是考虑俄国“国大兵强,难与角力”,所以急取迪化、缓索伊犁。

大军出征之前,左宗棠先命西征军先锋统帅张曜,驻军哈密兴修水利、屯田积谷,第一年就收获粮食五千一百六十余石,基本上可以解决该部半年军粮所需。张曜行军途中还有一个任务:在未来大军必经的路线上遍栽柳树,使军士得以稍缓烈日曝晒之苦。河西走廊至今仍可见“左公柳”。

此外,为运输军粮,左宗棠又建立了三条路线:一是走河西走廊,出嘉峪关至哈密;二是由包头经蒙古草原至新疆巴里坤;三是从宁夏经蒙古草原运至巴里坤。如此复杂安排可以保证粮草接济无虞。

大军正式出发,号称马、步、炮军一百五十余营,总兵力八万人,但实际开往前线只有五十余营、二万多人。

左宗棠自己坐镇兰州,主力分南北两路,到哈密会齐。行军战术则采“千人一队,隔日进发一队”方式,那是考虑西征大军是“客军深入”,避免遭遇伏击甚而被全歼的分散风险措施。好在能够顺利通过一千七百里戈壁,大军进入哈密后,军粮、补给才陆续运抵,然后刘锦棠的前锋部队迅速占领济木萨(今吉木萨尔县)。(前面是“缓进”,大军既已集结,就要“速决”。)

南北两路大军会合进攻迪化。大军经过三个多月的战斗,攻克迪化,白彦虎逃到托克逊(今吐鲁番市境内);北路荡平,转攻南路,攻克托克逊,阿古柏逃往喀喇沙尔。西征大军再攻克吐鲁番,南路门户大开,阿古柏服毒自杀,两个儿子内斗,哥哥杀死弟弟,率残部逃往喀什,白彦虎则率余众逃窜到开都河一带。

西征军事顺利,北京的“海防派”见状,运作发出饬令:“廷臣聚议,西征耗费巨款,今乌城、吐鲁番既得,可以休兵。”左宗棠上疏抗旨,据理力争。慈禧太后看罢他的奏章,降旨“收复新疆,以竟全功”。

这时候,俄罗斯跟土耳其发生战争,南路主帅金顺建议左宗棠乘虚袭取被俄国霸占的伊犁。左宗棠认为“师出无名,反遭其谤”,留着伊犁不打。大军向西挺进,先收复南疆东四城:喀喇沙尔、库车、阿克苏、乌什;接着收复西四城:喀什噶尔、英吉沙尔、叶尔羌与和阗。阿古柏的长子胡里与白彦虎都逃往俄国。至此,这场由英、俄两国支持的阿古柏之乱,乃告平息。

左宗棠“留着伊犁不打”,不尽然是“打不过不打”,而是想寻求政治途径取回伊犁。

他先上书清廷,力陈在新疆“设省”的理由。一方面,设了省,就有各级政府,有税收、有驻军,必要时还能号召居民团结保乡卫国。另一方面,他建议清廷派使节跟俄国谈判让其归还伊犁,于是清廷派崇厚出使俄罗斯。可是俄国很诈,一边跟崇厚谈判,一边让白彦虎、胡里不断侵扰边境,并且恫吓崇厚“不允所求即停止谈判”,逼使昏庸的崇厚签下《里瓦几亚条约》,条文极尽屈辱之能事,崇厚因此被弹劾下狱。清廷改派曾纪泽出使俄国,重新议约。

曾纪泽是曾国藩的儿子,左宗棠跟曾纪泽商量,“若俄国一意孤行,应以武力为后盾”。于是左宗棠亲自领兵屯驻哈密,兵分三路(金顺、张曜、刘锦棠)进兵伊犁,号称四万大军。但是,对俄国人构成最大压力的却是“心战”:左宗棠将他为自己预备的棺木,从兰州运到了哈密!

俄国闻讯,一方面增兵伊犁,一方面派太平洋舰队游弋中国沿海,天津、奉天(今辽宁)、山东纷纷报警。但事实上,俄国刚打完俄土战争,并无意在东亚再启衅端,同时评估“纵使打赢也得不偿失”(伊犁没有太大经济以及战略价值)、“万一打垮了大清,后事不可预料”,于是在谈判桌上让步。曾纪泽与俄方签订《中俄伊犁条约》(《中俄改订条约》),俄国归还伊犁,但割去“霍尔果斯河以西”土地,中国赔偿兵费九百万卢布(折合当时白银五百余万两)。

那仍然是一项不平等条约,但是在那一段时间,清廷跟列强其实没有签“平等条约”的空间,所以,曾纪泽与左宗棠联手,外交加武力,能够签下如此条件的条约,堪称煞费苦心。

左宗棠除了是一代名将,说他是政治、财政方面的精算大师,绝不为过。

孙子兵法印证

本书记载的名将中,左宗棠堪称最得孙武真髓。

孙武向吴王阖闾呈献兵法十三篇,目的在说服吴王出兵伐楚。而他开宗明义就说:

《始计第一》: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立即就跟阖闾“接上了线”,因为吴王阖闾虽然怀抱雄心壮志,却对伐楚一事始终迟疑不决,根本原因就在于,楚大吴小,即使胜利也无法占领,万一败战则可能导致灭国。而孙武在十三篇中,始终贯彻“先胜后战”思维,是他消除阖闾心中疑虑的第一要素。

而左宗棠也明白,两宫太后只担心北京安危,不重视西北乱事,很容易倾向海防派。于是他提出“新疆、陕甘、蒙古、满州”一体论,新疆若不固,会影响满州龙兴之地,最终使得京师不安。这一招,确定了太后跟皇帝支持塞防派。

同时左宗棠也很清楚,朝廷最大的困难在财政,因此他预先做了最精密的计算:

《作战第二》: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孙子兵法》这一段的真义,就在于必须精算、必须节省、必须速战速决。而左宗棠在进兵新疆的战事上,确实做到了精算与速决。至于“节省”,他集结了大军,可是并未全数出动,最终没有耗尽全数一千万两。

西征先锋军驻军哈密,修水利、屯田积谷、行军途中栽植柳树,都符合《作战第二》“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的思考,尽量减少后方运输粮草到前线的费用。

对俄罗斯最终没有开火,而是外交与军事相生相济,虽然赔了款,但收回伊犁,称得上《军形第四》: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在国家处处屈辱之时,左宗棠能够“立于(另类的)不败之地”,而掌握到“敌之败”(俄罗斯不想打),确实不简单。

线上商城
会员家.png 书天堂.png 天猫旗舰店.png
会员家 书天堂 天猫旗舰店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png   微博二维码.png
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

微信号:bbtplus2018(工作时间)
电话:0773-2282512(工作时间)

我要投稿

批发采购

加入我们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纪委举/报投诉邮箱 :cbsjw@bbtpress.com    纪委举报电话:0773-2288699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 | 网出证 (桂) 字第008号 | 备案号:桂ICP备12003475号 | 新出网证(桂)字002号 | 公安机关备案号:45030202000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