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选译》(汉越对照)为《礼记选译》的越南语译本。全书精心选释或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或结构谨严、精辟深刻的89则名句佳段,同时精心翻译这本儒家学派的重要典籍,汉越对照,并配绘精美插图,为越南语人群阅读《礼记》提供一个优质读本,以期实现中华文化的良好传播。《礼记选译》(汉越对照)属《东方智慧丛书》之一种。
张葆全,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和国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著述颇丰。负责中文选释。
陈海丽,广西民族大学国教院越南语教师,负责越南语翻译。
尹红、关瑞琳,广西艺术学院教师,负责美术创作。
1. 敖不可长……………………………………………………………………2
2. 贤者狎而敬之………………………………………………………………4
3. 夫礼者所以定亲疏……………………………………………………… 10
4. 礼尚往来………………………………………………………………… 12
5. 博闻强识而让…………………………………………………………… 16
6.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18
7. 称其财,斯之谓礼……………………………………………………… 20
8. 苛政猛于虎……………………………………………………………… 26
9. 天民之穷而无告者也,皆有常饩……………………………………… 30
10. 大同… ………………………………………………………………… 34
11. 小康… ………………………………………………………………… 40
12. 治人七情,修十义… ………………………………………………… 44
13. 礼义也者,人之大端也… …………………………………………… 48
14. 礼也者,义之实也… ………………………………………………… 52
15. 先王之立礼也,有本有文… ………………………………………… 56
……
85. 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 ……………………………………………290
86. 昏礼者,礼之本也… …………………………………………………294
87. 妇顺者,顺于舅姑,和于室人… ……………………………………296
88. 妇之四德… ……………………………………………………………300
89. 君子比德于玉… ………………………………………………………304
古代中国,有十三部书,历经两千多年,一直流传到今天,被人
们称为经典(宋代编成《十三经》),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礼
记》是其中的一部。
西周初年,周公制礼作乐,当时出现了一部书,原称《礼》(汉
代人称为《士礼》,又称《礼经》,晋代改称《仪礼》,今存 17 篇),
全是礼仪的详细记录。
经过数百年,到了春秋末年,孔子创办私学,曾用《诗》《书》《易》
《礼》《乐》《春秋》这些经书来教授弟子。战国至西汉初年,儒生
们为了解释《礼经》,阐明古礼,纷纷撰写文章,作为读经的参考资料,
并用来讲学授徒。后来西汉戴圣将这数百篇十分散乱的文章加以辑录
整理,编成一书,共四十九篇,供士人阅读,这就是流传至今的《礼记》。
今本《礼记》四十九篇,有的专释《仪礼》,共 21 篇,如《冠义》
《昏义》等;有的阐发古礼,共 13 篇,如《王制》《月令》等;有的
杂记孔子及弟子言论,共 8 篇,如《仲尼燕居》《孔子闲居》《檀弓》
等;有的则是极具学术价值的专论,共 7 篇,如《礼运》《经解》《乐
记》《大学》《中庸》《学记》等。
《礼记》的内容十分丰富,仅就思想观点来说,就涉及政治观、
社会观、人生观、伦理观、教育观、文艺观等许多方面,而对这些思
想观点的阐述,多是围绕一个“礼”字展开的。
在今天,对我们来说,“礼”有什么意义和价值呢?
古人所说的“礼”,含义比今人所说的宽泛。其含义大约有四:(一)
礼制,指全社会的等级制度和伦理秩序。(二)礼仪,指具体的礼节仪式。
(三)礼俗,指与礼有关的社会习俗。(四)礼貌,指个人在待人接
物时所表现出来的道德修养(如恭敬、和顺、谦让等)。
四个含义中“礼制”是主要的。“礼制”是“礼”的核心内容。可
以这样说,古人所说的“礼”,其内容主要是指反映尊卑上下的等级制
度和秩序。
人类社会的发展,曾经有过漫长的蒙昧时代和野蛮时代。后来由
于生产发展了,开始出现了私有制,出现了一夫一妻制的家庭,出现
了国家,也就是出现了全社会的等级制度和伦理秩序,于是,文明时
代就到来了。
因此可以这样说,“礼”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它随私有制而产
生,也随文明而产生。“礼”是文明的标志,也是文明的开始。它会随
着文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向前发展。未来更高阶段的礼,必然会适应
更高阶段的文明,而更能被所有的人自觉遵守。
古代所出现过的礼制(包含制度和秩序),都是在人类社会发展
历史一定阶段上产生的,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即有“个性”。但每一
时代的礼制,又都是文明发展史上的一个环节、一层阶梯,较之前代,
有所损益,既有所吸取,也有所创新,并给后世留下有用的东西,即有“共
性”。这种历史的“积淀”,往往超出时代的局限,而具有全人类的内容。
我们今天对待古代的礼制,既不能全盘肯定,以至抱残守缺,甚
至是古非今;也不能全盘否定,割断历史,抛弃传统。正确的态度应
是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抛弃已经“过时”的东西,吸取在今天还
有用的东西,继承优秀传统,不断改革和创新。
礼仪,指礼节和仪式,与礼制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人际交往和社
会生活中,礼仪虽表现为外在的形式,但却包含着深刻的内容和实质,
这就是制度和秩序。
据《周礼·大宗伯》记载,当时的“礼”有祭礼(祭天地、祖先、
山川)、凶礼(丧葬、哀悼)、宾礼(朝觐、聘问、会盟)、军礼(战事、
田猎)、嘉礼(婚冠、饮食、宾射、飨宴)五大类和数十小类。所有的“礼”
都有等级规定。各种不同等级的人,在都城、宫室、车旗、服饰、器
皿、坐位、用乐、揖让等方面,都有不同的具体要求。周公制礼作乐,
使古代中国成为高度文明的礼仪大邦。
周公之后五百年,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孔子对周公之“礼”既
有继承,又有改造。孔子用“仁”改造了“礼”。作为等级制度和秩序,
“礼”原是外在的约束人的制度和秩序,但孔子用“仁”对“礼”做
了新的解释,把它转化为内在的自觉的心理欲求。他要求人们克制自
己的欲望,言行举止都回到“礼”的轨道上来。他又认为“礼”应以
持守中道与和谐为可贵。在等级森严的制度和秩序中,相对待的双方
都要以仁爱之心对待对方,在受“礼”的约束上,双方都有责任和义务。
具体地说,他提倡君礼臣忠,上宽下敬,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
妻顺,尊老爱幼,朋友有信,富不骄贫不谄,等等。针对传统礼仪的
繁琐,孔子认为各种礼仪都应当从简,重要的不是外在的形式,而是
内心的真诚。经过孔子的改造,“礼制”和“礼仪”就更具人文精神,
在文明发展史上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孔子又认为,周公制礼作乐,礼乐是相互为用的,互补的,因而
往往礼乐并提。后世儒家的礼乐观,最能体现孔子礼学的本质与孔子
的中和思想。儒家认为,制度化的“礼”与精神性的“和”(音乐体
现了天地的和谐),两者刚柔相济,不可或缺。礼乐文明一面要注重
内心的和平,也就是相同相亲;一面要注重外在的秩序,也就是相异
相敬。完全的人格和理想的社会,必须兼具“礼”与“和”之美德,
才算是尽善尽美。
礼乐的具体内容当然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得陈旧过时,但礼乐
外在的形式或框架却可因补充新的内容而不断获得新的生命。礼的实
质是秩序的维持,乐的实质是情感的宣泄。在中国礼乐文化影响下的
东方各民族,既重秩序又重情感,而且力求将两者完美地结合起来。
在礼乐文化孕育下发展起来的东方文明必将在新的时代新的条件下大
放光彩。
中国古代十分重视礼教,教人讲礼敬,懂礼貌,从而形成以恭敬、
和顺、谦让等为中心的良好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千百年来一直流
传至今,成为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由于礼制、礼仪、礼貌的长期发
展和积累,自然会形成一定的礼俗。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礼俗是不
断变迁的。有的礼俗,富含人文精神,值得继承发扬。但有的礼俗,
由于受社会炫富、敛财或低俗等不良风气影响,成了陋俗,则是需要
革除的。
本书从《礼记》中精选出 89 则,并加翻译和评析。原文据唐代孔
颖达《礼记正义》(清代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影印本,中华书局
1980 年版)。选文和释析,重点不在介绍古代的礼制和礼仪,而在彰
显古代的“礼”所富含的人文精神。
本书从《礼记》中精选出89 则,并加翻译和评析。原文据唐代孔颖达《礼记正义》(清代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影印本,中华书局1980 年版)。选文和释析,重点不在介绍古代的礼制和礼仪,而在彰显古代的“礼”所富含的人文精神。书稿体例编排优良,较为全面地反映了《礼记》的基本文化内涵和历史文化价值。
【原文】
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礼记·曲礼上》
【释文】
傲气不可以滋长,欲望不可以放纵,情志不可以自满,享乐不
可以无度。
【解析】
待人接物当谦恭有礼,不可以盛气凌人;生活起居当节俭自律,
不可以穷奢极侈。
会员家 | 书天堂 | 天猫旗舰店 |
微信公众号 | 官方微博 |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纪委举/报投诉邮箱 :cbsjw@bbtpress.com 纪委举报电话:0773-2288699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 | 网出证 (桂) 字第008号 | 备案号:桂ICP备12003475号 | 新出网证(桂)字002号 | 公安机关备案号:45030202000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