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板块图书分类品牌系列获奖图书图书专题新书上架编辑推荐作者团队
吐鲁番考古记 黄文弼 著
研究西域关系时,除斯文?赫定、斯坦因等人的著作外,无论如何也要把黄文弼的著作放在手边。
ISBN: 9787559851420

出版时间:2023-05-01

定  价:88.00

责  编:罗财勇
所属板块: 社科学术出版

图书分类: 文物考古

读者对象: 大众

上架建议: 历史/文物考古
装帧: 精装

开本: 16

字数: 210 (千字)

页数: 260
纸质书购买: 天猫 有赞
图书简介

1928年和1930年,作者两次考察西北,在吐鲁番地区地行考古发掘,此书为其考察报告。全书分三部分:一是记述吐鲁番考察经过,其中对吐鲁番地区的古城址、旧寺庙、墓葬群等都有详细说明,并附有路线图和古城图,可供了解此地古代文化遗存的概貌;二是遗物说明,即对考察所得的古文书、绘画等文物进行诠释和考订;三是遗物图版,可与遗物说明相对照。其中古文书有30余件,多为公元7世纪后半期及8世纪唐朝统治西州时期的遗物,如缴纳地租、户籍、军屯、诉讼牒状等,对研究西州的社会经济很有价值。

作者简介

黄文弼(1893—1966),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考古学家、西北历史地理学家。先后四次到新疆进行科研考察。著有《高昌陶集》《高昌砖集》《罗布淖尔考古记》《塔里木盆地考古记》《新疆考古发掘报告》《西北史地论丛》等。

图书目录

一、吐鲁番考察经过

第一次工作经过 2

(一)高昌城之沿革 4

(二)高昌古城之现状 5

(三)高昌古城附近之情形 6

第二次工作经过

二、遗物说明一:古籍写本及题记

(一)《毛诗?简兮》校记 24

(二)《尚书?大禹谟》校记 27

(三)《孝经?三才章》校记 27

(四)《孝经?□宗明义章》 校记 29

(五)佛书《善见律》音义校记 30

(六)佛书音义校记 30

(七)《文选序》校记 32

(八)阴阳杂书校记 32

(九)《佛说首楞严三昧经》及题记 34

(一〇)《维摩诘所说经注?方便品第二》 35

(一一)比丘尼僧写《涅槃经》题记 36

(一二)为开元皇帝祈福文残片 37

(一三)观音奴别译文题识 37

(一四)汉文佛经印本 38

(一五)《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拓本 39

三、遗物说明二:古文书写本(附钱币及碑志拓本)

(一)白雀元年物品清单 40

(二)□露二年残牒 41

(三)安末奴等纳驼状 43

(四)西州征物残牒 44

(五)开元十三年征物残牒 44

(六)张元璋残牒 45

(七)府司阿梁状词并批 45

(八)高昌县征夫残状 46

(九)虞候司及法曹司请料纸牒 47

…………

序言/前言/后记

序言

我在一九五二年夏《高昌砖集》增订本出版后,即开始编写《吐鲁番盆地考古报告》。我在吐鲁番考察,前后凡二次。第一次,在一九二八年春天,因赴库车考察,路经吐鲁番,逗留二十余日,仅勘查周围遗址,搜集若干资料,未作发掘工作。第二次,于一九三。年赴罗布淖尔考察前,在此地雅尔湖工作月余,系以墓葬为重点,同时亦采集若干遗物。在雅尔湖墓葬中所掘获之墓志同陶器,已出版为《高昌陶集》及《高昌砖集》增订本,所余第一、二次所搜集之资料,如唐人写本残纸、壁画及零星什物等等,约百余件,均未整理出版。解放后,在科学院考古所领导之下,开始作有关的整理研究工作,但系以全部考察路线作重心,为编写报告准备条件。至于有计划研究编写《吐鲁番考古记》,实自今年二月起至今年七月底止,共计六个月。编写体例,是将全书分二部分:一、为文字,二、为图版。关于文字方面又分二小部分:一、吐鲁番考察经过;二、遗物说明。关于图版方面,除已作有遗物说明者外,并附录古维吾尔文写本、印本、拓本于后。先就遗物之说明着手,分有文字与无文字两类,逐件加以校释与说明,目的在阐明其内容,及其与历史之关系,于六月底即已大部完成。考察经过,是就旧稿加以修改,亦于七月上旬改完。古维吾尔文稿件,尚待翻译研究,兹先将此史料编号印出,以供专家之研究。此项工作,至七月底止,大致按计划完成。在编写过程中,亦遭遇若干困难。一、此次在吐鲁番工作,除雅尔湖墓葬曾作发掘外,其他各地遗址,仅属调查性质,均未作大规模发掘。所搜集之残纸,或购自本地农民,或由友人赠送,均系本地农民犁地偶然发现,并无科学记录及真确地层坑位等记载。故欲研究遗物之并存关系及地下状况,颇感困难。二、所搜集之残纸,多半破碎不全,其原因有二:(1)在回鹘人入新后,因本地乏纸,唐人写经及古文书残纸,常被裁截写回鹘文书,或作别用。(2)古物出土后,本地农民不知其价值,遂遭割裂粘补,致失原形。因此,对于研究遗物之内容与性质,增加若干困难。三、此残纸大多为六朝或唐代写本,别体字甚多,间有草书,加以残缺,欲认识其内容颇为艰苦。以上三者,属于文字方面。其次绘画方面,除伏羲女蜗神像图,稍完具外,其他如壁画,因外人之盗劫,缺头去尾,破碎不全,欲据此以推求其内容,亦属不易。但此项资料,均出于新疆吐鲁番,为研究西域史确实可据之直接史料,故亦尽吾等能力之所及,略加整理与诠释,以介绍于读者,俾作参考。第一,典籍方面,所有汉文经籍残片,取以与现行刻本对校异同,知现行刻本颇有错误脱落,因而知流传西域之写本如《毛诗》《孝经》等,虽属断残,但多为唐人手迹,弥可珍贵。若六朝及唐佛经写本,如《维摩诘经注》以校现行刻本知所删削者甚多。其次文书方面,虽属残片,要皆为唐朝统治西州时期之史料,亦就其可知者,略加诠释和考订。尤其是石刻拓片,如《麹斌造寺碑》,为研究高昌国历史极有价值之参考资料。西域石刻,最为难得,流传于内地者更少,因此细加雠校,影写付印。其次无文字部分,皆属于艺术品之类,除绢画外,大部分皆残缺不全之壁画,但由此亦可窥见当时佛教艺术之遗迹。其次本书所附之古维吾尔文,大部分系我在吐鲁番所搜集,或拓自石刻,一部分为袁复礼先生在迪化搜购,要多为宗教典籍或古代文书,为研究回鹘历史文化之重要资料。亦原样影印附录于后,以供专家参考。本编以短时间编写付印,可能记录、说明仍有错误。尚希读者赐教,以便修正。

又本工作之进行,均在院方、所方领导之下,多方督促指导。编写完后,又经本所编辑委员会诸先生,特别是徐炳昶先生、向达先生、范文澜先生、陈梦家先生、苏秉琦先生,予以指正错误,特此敬致谢忱。又本工作除编写方面由文弼执笔外,凡器物整理照相及录写,由张寅先生担任,绘图工作由郭义孚先生担任,并此致谢。

黄文弼

一九五三年八月

编辑推荐

黄文弼吐鲁番盆地的考古与研究,特别是对该地区早期文化的探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考古学标尺的作用,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重视。

精彩预览

一、吐鲁番考察经过

吐鲁番盆地,在天山区东部,周围有高山环绕。北为博格达山,主峰高达五四○○米。南为库鲁克山,平均高度亦达一二○○米左右。中间形成东西斜长之低地,亦称为盆地。沿库鲁克山北麓,出现一断槽,即艾丁湖及其周围之盐壳区域,最低处海拔为负二八三米。在天山南麓又隆起一低脊丘陵,东起连木沁,西至雅尔湖,延袤三百余里,屏峙于吐鲁番东北两面。山石由沙砾岩所组成,形成红色,故本地居民称为“克子尔塔格”,义即“红山”也。在红山各断层中,泉水涌出,积流成溪,下流灌地。但因盆地北对高山,南面断槽,高低悬殊,因此气候干燥、夏季温度极高,蒸发强烈,雨滴不及下降即消失。又因盆地处于内陆中心,距海岸线过远,周围又有高山阻隔,从海洋吹来饱含水分之空气已渐微弱,不易侵入,故形成雨水稀薄现象。农民凿井穿渠,以资灌溉。正因有泉水及井渠水之供给,土地变为肥沃,一年再熟,出产甚丰。沿盆地周围,如鲁克沁、辟展、吐鲁番、托克逊,均为居民聚住之区。树木荫翳,禾稼茂盛,为新疆南八城中富庶区域之一。历来各民族,均视此地为天赋之乐土,建国称王于此者,不知凡几。

其次论及其位置。吐鲁番在新疆东部,南与罗布淖尔洼地对直,东接河西走廊,为自古以来,东西交通线上之南北两据点。自汉武首开西域道,东西人士之移徙,商贾之往来,必经吐鲁番,或罗布淖尔,通过塔里木盆地,而至西域各国。当时来往率由二道:一曰南道,经楼兰,即由罗布淖尔,沿昆仑山北麓往西,过葱岭,而至印度、大月氏。二曰北道,则经吐鲁番,即由车师、沿天山南麓往西过葱岭而至大宛、康居、安息。历汉至唐,其情不殊。自宋以后,南道闭塞,而北道仍不失为中西交通枢纽,吐鲁番为交通线上活动之中心,至于今不变。由于吐鲁番位置之特殊,反映其政治和文化之多方面的发展。在历史上无论汉人、匈奴人、突厥人、西藏人、回鹘人、蒙古人,挟其政治或军事力量西进,而印度人、大月氏人、康居人、安息人、罗马人或土耳其人,拥其宗教或宗教艺术东来,莫不以吐鲁番为焦点,而留其残迹。加以吐鲁番气候干燥,腐蚀不易,最适宜于保存地下文物。又因其地理环境之特殊,境内重要地点如鲁克沁、哈拉和卓、雅尔湖等地区,自古以来即为吐鲁番人民活动中心区,其遗址至今岿然犹存,未尝受风沙之摧毁与淹埋,如楼兰、尼雅之变易其形势也。因此吐鲁番不特为研究我民族历史之重要地点,亦且为研究亚洲历史可珍贵之宝库矣。吾等此次到新疆考察,以南疆为目的地,而以吐鲁番为考察重点之一者,其故在此。但满清以至国民党统治时期,帝国主义者常派遣其文化特务,藉游历为名,公开盗走中国大批文物,吐鲁番正是受害最巨之一地。吾人来此已晚,仅能捃拾其剩余之一部分而已。兹将考察经过简述如下:

第一次工作经过

一九二八年我等行抵新疆最东之一城市哈密时,值旧历春节,遂在此度岁。徐炳昶、丁道衡诸先生等一行已先赴迪化,我与袁复礼、刘衍淮诸先生等,为最后赴迪化者。二月十二日首途北上,经头堡、三堡,至吐鲁番。由哈密至吐鲁番原有两路:一由哈密西南行,经四堡、五堡、十三间房沿沙漠边沿,西至吐鲁番,为南路。唐时玄奘由伊吾涉南碛至高昌,即由此道。一由哈密往西北,过七角井,如北逾天山,即可达到天山北路之古城子。由七角井折西南行,经东、西盐池,至吐鲁番为小南路。南路沙碛多风,春夏旅行不宜。我等乃取小南路西北行,经柳树泉、三道岭、瞭墩、一碗泉入山,经车毂轳泉至七角井,转西南行,过东、西盐池,至土墩子,车行二百七十里之石碛,甚为艰苦。又三十余里至七克腾木。又一站至鄯善县,亦名辟展。住一日。城中七圣庙内悬有一木匾,浮雕“神灵感应”四字,传出自哈拉和卓旧城,本地人送县悬之。次日至连木沁。行旅大车由大路行,我与袁、刘二先生骑行,穿连木沁沟,傍红山南麓,至吐峪沟,一览晋唐佛教遗址。复穿吐峪沟,依红山 北麓,至胜金口。次日至吐鲁番。在此一带,东起连木沁,西至桃儿沟,有一座低脊山脉,居民称为“克子尔塔格”,计长三百六十余里。山谷间泉水涌出成溪,下流灌地。如连木沁之水下流灌鲁克沁,吐峪沟之水下流灌洋赫,木头沟、胜金口之水下流灌二堡、三堡,葡萄沟之水下流灌吐鲁番、洋沙、沙河子,桃儿沟之水下流灌玉林宫,雅尔湖之水下流灌野木什及让布工商。因此,自连木沁至野木什,凡有水之地,居民稠密,自成聚落。在此一带山脉中,每一溪涧均有佛教遗址,依岩凿洞,金碧辉煌,为古时居民礼拜之所,尤以吐峪沟、胜金口为最著。外国文化特务闻风而来,大量盗掘,出现古物如经卷、木牍、塑像之类,捆载而去,不可胜数。我等来此已晚,且急需赴省城,未及详细勘察。

我等在吐鲁番休息两日后,即赴迪化,时三月八日也。在迪化停留四十余日,筹商分途考察事。我任新疆南路考古工作,筹备一切。四月十九日,同龚元忠、亚生、蓝福狗等一行共四人,出发南行。经柴俄堡、达坂城、白杨河、根特克,五日而至吐鲁番。在柴俄堡海子边,有土墩及古坟遗址。曾在古坟中掘出陶器数件(见《高昌陶集》六一页,插图二九),但因急赴吐鲁番,未及详细工作。

吐鲁番有两大古城:一为在现吐鲁番城西二十里之雅尔湖旧城,一为在吐鲁番城东南五十里之哈拉和卓旧城。我等抵此后,一方面筹备赴库车途中之所需,一方面访探古迹。四月二十六日清晨,我同亚生游览雅尔湖旧城。城在两河之中洲,形同扁叶,有二甚深之河床绕城而过,古称为交河,故此城古亦以交河为名,现称为雅尔和图。河中已干涸,唯泉水尚旺,下流灌野木什地。居民亦多。城中颓垣败壁,满布平野,洵为可工作之地。但因时间关系,拟留待下次来工作。在吐鲁番稍休息后,于五月三日复同龚元忠、亚生等向哈拉和卓出发,作高昌城之探查。(参考附图一,《吐鲁番考察路线图》)

(一)高昌城之沿革

在哈拉和卓之古城遗址,本地居民往往有不同的名称,或称为伊底库特赛里,或称为达克阿奴斯城。后者出于吐峪沟中麻扎之传说。据云:“在回教来新前,有罗马国六人来此访道,其中一人为达克阿奴斯初建此城,死即葬于吐峪沟中,立为麻扎,连同一狗,称为七位眠者。”现在仍为本地人朝拜之所。但达克阿奴斯来此建城之真确年代,尚无史料可征。我国古代记载,则称为高昌。高昌之名始见于前、后《汉书?西域传》。《前汉书》称车师后王姑句“即驰突出高昌壁”。《后汉书》云:“自伊吾北通车师前部高昌壁千二百里,自高昌壁北通后部金满城五百里。”(《列传》七十八)《北史?西域传》云:“高昌者,车师前王庭之故地。……或云昔汉武帝遣兵西讨,师旅顿弊,其中尤困者因住焉。地势高敞,人庶昌盛,因名高昌。亦云其地有汉时高昌垒,故以为国号。”是此城称高昌远在二千年前,由晋至魏常设太守以统之,虽累经变革,其名未改。至麹氏王高昌时,且以为国号,传世百四十年(公元五○○—六四○年)。唐灭高昌,以其地为西州,仍置高昌县;唐贞元中,始没入吐番。内属者百五十余年(公元六四○—七九一年)。唐懿宗咸通七年(公元八六六年)北庭回鹘,进取西州,而西州遂属于回鹘。但此地仍称为高昌。据吐峪沟所发现之古维吾尔文石刻称:“其国王布哈里葛亦都克,在高昌之克子尔重修庙宇。”(见本书附录《古维吾尔文石刻拓本》)是高昌自汉至元均未废弃。明初并入吐鲁番,城遂荒废矣。

(二)高昌古城之现状

高昌旧城在吐鲁番东南约六十里,邻近阿斯他拉(亦名二堡)及哈拉和卓(亦名三堡)两村落。两村落南部,有一片颓败城墙及土堆,乃古之高昌城旧址。周围约十里,大部尚完整。居民依城凿室而居,多在北城,因此北墙有若干裂口,为居民出入城内之径路。城墙周围甚不整齐,以东墙为甚。城墙建筑,有用土筑者,有用土坯堆砌者,又有用黑沙泥筑者。高昌自汉至元,历经一千五百余年,政权之更替,民族之变迁,于城墙之建筑术及其形式,均有影响。城墙之不规则或突出,或洼入,其原因亦由于此。大城之内,另有一子城,西、南两面,尚可见城墙遗迹;北面亦可见一段;东面全缺。居民云“大城中有九个子城”,现可见者仅此,或历代添筑修补,致现出多种形式,并非真有九个子城也。城中多半已开垦为耕地。城中古建筑,由于农人挖取墙土作肥料,亦大半逐渐消失。现在保存之大宗建筑物,多在子城内西北区,居民称为学堂,多为古代庙宇建筑,作穹隆形,用土坯砌成,再加涂泥粉及彩画。在此东南接近中心处另有一较古老建筑,颇宏伟,墙壁皆用红泥土筑,每版约二尺见方,居民称为“汗土拉”,或称为“可汗堡”(插图2)。据云:“曾在此处发现有五铢钱及烧砖。”我等在此处稍作发掘,但未有所获。德国考察队在可汗堡东南(格图 M,见同上)角,掘取红沙石石刻一方,即北凉《沮渠安周造寺功德碑》。王树枏《新疆访古录》考订为沮渠氏承平三年,即宋元嘉二十二年(公元四四五年),时沮渠安周称王高昌,建筑寺宇,则此一带或即沮渠氏时代之遗址。在可汗堡之南,勒柯克曾发现摩尼教壁画,及古维吾尔文经典。居民亦称在此处发现古维吾尔文字甚多,是子城之南部,或为回鹘人入新后之政治中心区。城之东南部均为低地,现已辟为田园,或为当时子城之城隍。故疑自汉迄唐之政治中心,可能均在子城之中心偏西北地区也。

(三)高昌古城附近之情形

我等于五日在城中考察完毕,次日复游览城之周围。东城有河流绕于旁,此水即由胜金口水南流,以灌二堡、三堡之地者。河之东岸为一大平原,有路东至吐峪沟,东南至鲁克沁。在路南城之附郭处,有寺庙遗址数处,并有穹隆式大坟,由北而南骈列成行,本地人称为共巴子。再东则为柏什柯布克,俟下节述之。东北西北均为戈壁,直至胜金口。在此戈壁滩上,古坟甚多,皆撮土为坟,外围土垣,与雅尔湖略同。唯西北区坟后均起建筑,现虽倾圮,然尚存其遗迹。张怀寂墓亦在西北区,墓中曾发现一石碑,为《张怀寂墓志铭》,泥塑及残余经纸亦多。石碑现藏乌鲁木齐博物馆(详见《遗物说明》二图版五八,图60)。东及东南皆为田园。在城西里许,有一废庙遗址颇高大,墙壁间尚可见壁画残迹。北为居民聚集之所,骈列为市,间有维族坟墓及礼拜堂。旧时遗址已多不可见矣。

我等游览既毕,乃开始考察高昌周围之佛教遗址。首胜金口。五月六日下午全队沿胜金口水溯流而上。沿途树木密茂,泉水淙淙,居民络绎不绝。随河流之曲折,蜿蜒于三堡与胜金口间之大戈壁滩上,古坟棋布,直抵胜金口。坟后塔庙已半倾圮。约行十五里至胜金口,居一店中。

1.胜金口

此为突厥语与汉语合名。突厥语“口”为“额格子”,胜金额格子,即胜金口之义也,为克子尔塔格各山口之一。有胜金水流于其间,下流灌二堡、三堡之田。山前为胜金口,山北为胜金堡。大道由连木沁至吐鲁番,沿克子尔塔格之背,由胜金堡南行而至胜金口,再转西行至吐鲁番。我等初来时,行李车即取道于此。我与袁复礼、刘衍淮初沿山南麓至吐峪沟,复转行山背大道,此次则由三堡北来也。在胜金水之东岸,山腰有庙基一,墙壁遗址尚存。转北山腰有佛洞二,山麓又有废庙一,佛洞一,洞中壁画间有存者。复沿溪行,在沟东岸,山上山下,废庙及洞室络绎不绝。我在东北山腰洞中检拾残壁画二块:一方墨绘菊花瓣,一方墨绘梅花。又在沟东南废庙内,拾婆罗谜文字数块。又购得写古维吾尔文字壁画数方(图版附录112—117)。皆本地人由废庙中拾取者,文字颇明晰,但不识其意耳。

2.柏则克里克

在胜金口游览毕后,即向柏则克里克出发。胜金水,由山中南流至口时,木头沟水自西来会。故吾人欲至木头沟,亦须沿沟水涉涧曲行,依傍岩壁,至胜金水入口处。再攀登右岸之山腰,绕行于绝壁中之羊肠小道,转至山后,豁然开朗,展布一宽阔平原。木头沟水经流于沙原之下,岸高十余米,随水流为曲折,成马蹄状之湾岸。柏则克里克之优胜佛洞,皆位于湾岸之中层。故不到河岸不知此间有美丽如画之建筑也。“柏则克里克”为突厥语,有装饰绘画之义。盖选择此地为可隔绝尘寰,独身修炼之地。我等住于洞北五里木头沟村庄一阿訇家中。柏则克里克之佛洞皆在沟西半壁间,依岩凿洞,鳞次栉比。由北而南,计洞十八。第一、二、三、四、五洞皆已倾圮,壁画无存。第六洞,为一穹隆式之庙宇建筑,顶绘菩提像,旁题汉字,为“菩萨摩诃萨”;下为方形,绘画已残毁,皆难辨识,唯面貌似为黑色耳。第七洞,前为厅堂,堂后墙两旁开二小门弄,直入后室。后室为桶状式,长九○○厘米。两旁门弄,北弄长六五○厘米,宽一一○厘米,南弄长七三○厘米,宽一二○厘米,高约一五○厘米。前面厅堂作四方形,宽长均为七四○厘米,藻井绘花朵状之图案,类宝相花开放之形。(参考图版七○,图73) 两壁绘佛像及楼阁,均已残缺。第八洞宽四三○厘米,深九八○厘米,高四一○厘米,四壁亦绘有佛像,多已残毁。本书中所载残壁画数件,即出此洞中(图69—71、73)。第九洞,宽三八○厘米,深七三○厘米,高约四○○厘米,顶绘佛坐像四,两壁绘佛立像六尊,后壁一尊,均已残毁。第十洞有厅堂,方形,后壁两旁为弄门,直通后室。后室作桶状式,与第七洞形式相同。南弄门深八一○厘米,北弄门深八二〇厘米,宽各一三○厘米,均绘千佛坐像,但绘画不精。第十一洞,深七七○厘米,宽三一○厘米,高约五○○厘米,顶绘千佛坐像,两壁绘佛立像七尊,均已残毁。第十二洞无画。第十三洞,深九八○厘米,宽二二○厘米,高约三○○厘米,顶绘千佛坐像,两壁绘佛立像七尊。第十四洞,深一四一○厘米,宽三七○厘米,高约四○○厘米,顶绘千佛坐像,两壁绘佛立像十六尊,现均涂泥。第十五洞,深一二一○厘米,宽四一○厘米,高约三○○厘米,顶绘千佛坐像,两壁绘佛立像十二尊,残,涂泥。第十六洞,深一八四○厘米,宽四二○厘米,高约四○○厘米,后层为套房,无画,南壁书古维吾尔文字,旁有一套房,门墙破裂,墙壁里有一复墙,书有古维吾尔文字。是外墙为后人所重建,藉以保护里墙也。外墙上之古维吾尔文字为墨书,红绿双钩,颇为美观。一为红线双钩轮廓,而以绿色填之。第十七洞,宽一八○厘米,高二二○厘米,深二五○厘米,后层为套房,无画,中储黄米渣甚多,疑为旧时之仓库。以上各洞皆东向。第十八洞,宽三五五厘米,深六一五厘米,高约四○○厘米,顶绘千佛像,已涂泥。两壁绘佛像六尊,均已残缺,东北向。上述第七、九、十一、十八各洞,皆有残毁痕迹,显系被人有意铲除者。后查德人勒柯克所刊布之《高昌》称:“在第四、第九两洞壁画铲取甚多,而第九洞几全部铲取。”当时未携带勒柯克原书对勘,不知彼所盗取者属于我所记何洞。但此被毁之洞中,必有为勒柯克所盗取者也。一幅完整之壁画,既经破坏,则他人若欲研究壁画在洞中之整个情形,及洞中各部分之关系,已不可能。又彼用暴力铲取,残存部分,因之遭受损伤者亦多。因此知帝国主义者对中国文化之破坏活动,无所不至也。

3.葡萄沟及以西古迹

五月九日清晨,龚元忠因病先归。我同哈得尔带队沿红山之背,经行戈壁往西。时当春季,气候早暖,吾人挥汗如雨,而天山高峰,白雪皑皑,耸立云霄,反映出分外美丽。四十里至葡萄沟,水流颇大,来源自雪山,下流灌沙河子、雅尔巴什等地。居民千余户,沿沟边而居,树木茂密,凉爽宜人。每至夏天四方之人来此游憩者甚众。地产葡萄,甘甜味美,甲于他地,故地以葡萄为名。下午游览葡萄沟之佛洞,复返店中。次日复西行,越过冈峦戈壁,约五里许,至西傍,有倾圮古庙遗址二、三,据引导者云:“日本人曾在此掘出许多写经残纸。”又过二沙梁,有一干沟,西岸有佛洞二所,壁画已毁。山上有古庙基一所,沟东有古址二所,均无可取。复西行,越二山梁,约三里许,至塔提剌布拉克,有寺庙遗址十余所,或依岩凿洞,或建立山腰,洞中壁画多已毁败,而壁画旁之古维吾尔文题词,尚隐约可见。复西行,至桃儿沟,憩息一回民家中,复循大道返吐鲁番,时为五月十日也。自五月三日出发,至此已八日矣。虽未作大规模之发掘,然零星搜集,已满陈四大木箱。此第一次在吐鲁番考察之经过也。

线上商城
会员家.png 书天堂.png 天猫旗舰店.png
会员家 书天堂 天猫旗舰店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png   微博二维码.png
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

微信号:bbtplus2018(工作时间)
电话:0773-2282512(工作时间)

我要投稿

批发采购

加入我们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纪委举/报投诉邮箱 :cbsjw@bbtpress.com    纪委举报电话:0773-2288699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 | 网出证 (桂) 字第008号 | 备案号:桂ICP备12003475号-1 | 新出网证(桂)字002号 | 公安机关备案号:45030202000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