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板块图书分类品牌系列获奖图书图书专题新书上架编辑推荐作者团队
罪之瞳:鲍勃·迪伦歌曲中的罪之想象 (英)克里斯托弗·里克斯 著 姜涛 王海威 译
聚焦迪伦歌、诗、韵的完美结合,追溯英诗传统与摇滚乐词的精妙互文。
ISBN: 9787559857187

出版时间:2023-04-01

定  价:116.00

责  编:罗敏月,曹媛
所属板块: 文学出版

图书分类: 外国诗歌

读者对象: 大众

上架建议: 文学/外国诗歌
装帧: 平装

开本: 32

字数: 563 (千字)

页数: 692
图书简介

《迪伦的原罪观》(Dylan's Visions of Sin),本书是英国文学批评家克里斯托弗?瑞克斯关于美国音乐家、诗人鲍勃?迪伦的论著。瑞克斯聚焦于迪伦作品中的七宗罪、四美德和三恩典,论证了迪伦诗性上的天才,并将之提升到与丁尼生、莎士比亚和弥尔顿等经典作家比肩的地位。通过对作品的一系列细读,瑞克斯剖析了迪伦对原罪、美德和恩典的关切,指出其作品所承接的经典源流。这本作品可以为迪伦研究、美国民谣音乐研究和20世纪美国观念史等学科提供新鲜、全面的一手观点,对于外国文学研究相关专业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英)克里斯托弗·里克斯(Christopher Ricks,1933— ),英国文学批评家、爵士,曾任教于剑桥大学等高校,现为美国波士顿大学终身教授兼编辑研究所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诗歌,著有《弥尔顿的宏大风格》《诗歌之力》《艾略特与偏见》等。

译者:

姜涛,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研究领域为中国现代文学、中国新诗等,出版诗集《洞中一日》《鸟经》,学术及批评专著《从催眠的世界中不断醒来》《公寓里的塔》《巴枯宁的手》《新诗集与中国新诗的发生》等。

王海威,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曾就职于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后专职从事编剧。著有《香港电影中的上海想象》《张骞传》,另有《孩奴》《天水来的姑娘》《金城公主》等多部影视剧、话剧作品,曾获“百合奖”最佳编剧奖。

图书目录

原罪、美德、神恩 1

歌,诗,韵 14

歌,诗 14

韵 39

原罪

嫉妒 69

《献给伍迪的歌》 69

《准是第四街》 75

《盲歌手威利?麦克泰尔》 93

《猜手手公子》 109

贪婪 121

《得服务于他人》 121

《满眼忧伤的低地女士》 131

暴食 147

懒惰 154

《所有疲惫的马》 162

《时间缓缓流逝》 168

《晾衣绳传奇》 172

《歇下你疲惫的曲调》 180

《铃鼓手先生》 185

色欲 197

《躺下,淑女,躺下》 208

《在这样一个夜里》 225

愤怒 236

《只是棋局里一枚卒子》 236

骄傲 248

《像一块滚石》 248

《蝗虫之日》 265

《我能为你做些什么?》 277

《自负之疾》 291

美德

公正(义德) 303

《海蒂?卡罗尔孤独地死去》 303

《七个诅咒》 319

《牛津镇》 335

审慎(智德) 344

《时代正在改变》 351

《我们最好商量一下》 369

《好好待我,宝贝(待别人)》 380

节制(节德) 391

《爱不减/无限》 391

《甜妞宝贝》 412

坚忍(勇德) 441

《在风中飘荡》 441

《暴雨将至》 452

《我信任你》 472

《大多数时候》 483

《天还未暗》 495

神恩

信 521

《心爱的天使》 528

《救恩》 537

《你,天使般的你》 545

《西班牙皮靴》 555

《你想要什么?》 567

望 579

《多余的早晨》 579

《月光》 606

《永远年轻》 618

爰 635

《冲淡的爱》 635

《若非为你》 647

《永恒的圆》 657

致谢 677

译后记 679

序言/前言/后记

媒体评论

里克斯是“细读”这一日渐式微的艺术的典范,是弥尔顿、济慈、丁尼生和艾略特的阐释者……如此精准的分析似乎从未耗尽迪伦作品的活力,而是使听众重新获得了惊异之感……里克斯的书把你带回到迪伦的音乐中。

——《纽约时报书评》

因无法抑制的绝佳幽默感而增色……里克斯的作品散发着终身与伟大交锋的光辉。

——《金融时报》

围绕着罪、美德和恩典的概念进行架构,里克斯的细读和充满想象力的交叉引用,将以你未曾想到的方式揭示迪伦歌中的意义。

——《每日电讯报》

非常迷人,其中有许多极具洞察力和启发性的瞬间有待挖掘。受激发的同时也被搅扰。

——《周日电讯报》

关于他和哈罗德·布鲁姆谁对英语诗歌更加了然于心尚未有定论,但里克斯先生一定比布鲁姆先生更熟悉齐柏林飞艇的歌词,并且能够按需背诵。

——《纽约时报》

名家推荐

每个诗人都梦想能遇到里克斯这样的批评家,而大约也只有里克斯这样的批评能力能匹敌诗性天才鲍勃·迪伦。

——本书译者 姜涛

编辑推荐

*作者克里斯托弗·里克斯是英语诗学大家,曾先后在波士顿大学、牛津大学等多所高校任教。他是贝克特的伯乐,更是细读的顶尖高手。他深谙莎士比亚、丁尼生、济慈、艾略特、拉金等诸英诗名家的诗作,亦对迪伦歌词中的意象、韵律和诗学渊源非常敏感,另外,由于对英语诗歌韵律了然于心,里克斯在行文之时也自觉押韵,好用典和双关,赋予了这些评论性文字以更强的文学性和幽默感。他通过对迪伦歌、诗、韵的剖析,探究了歌曲与诗歌之间的密切关联,比较了分别由听觉与视觉接收的艺术的微妙异同。

*里克斯以“七宗罪、四美德和三恩典”为大框架,将迪伦的41首歌曲归入这些纷呈的主题之下,一一加以详解剖析。不同于以往以迪伦为对象及主题的乐评和传记,本书完全不关注迪伦的生活——无涉他从原声吉他到电吉他的转型,从犹太教到基督教又回归犹太教的信仰转变,以及关于他生活和情感的八卦,书中更感兴趣的,是歌曲的形式,而非其内容。

*在里克斯的带领下,读者可以看出迪伦对英语诗歌传统的汲取与化用,实现了流行文化和诗歌传统的对话互文,进而改变、形塑了流行文化的新语调和时代的新思维,反映了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所说的“在伟大的美国歌曲传统中创造了新的诗性表达”。

精彩预览

译后记

本书作者克里斯托弗·里克斯,是当今享有盛名的、大师级的文学批评家,曾在剑桥、牛津等英美多所大学执掌教习,长年来深耕诗歌,著述丰硕,对于弥尔顿、丁尼生、济慈、艾略特等一连串的英诗巨匠,都有精深的研究。

作为迪伦的资深歌迷,里克斯的企图,是拿出学院“细读”的看家本领,将迪伦从一位“歌手”打造成一位“大诗人”。《罪之瞳:鲍勃·迪伦歌曲中的罪之想象》成书于 2003 年,对于迪伦“诗人”形象的确立,这部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据说,迪伦最终能荣获“诺奖”,在某一程度上,里克斯的精彩阐释不无助益。

每个诗人都梦想能遇到里克斯这样的批评家,大约也只有里克斯这样的批评能力能匹敌本书的研究对象:鲍勃·迪伦。这里的鲍勃·迪伦应是复数,包括他的人、他的歌和他的诗歌。用里克斯的话来说,这构成了鲍勃·迪伦作为研究对象的等边三角形。要撬开这个等边三角形,里克斯找到的“金刚钻”之一,是将迪伦放回到西方文学的伟大传统中去理解。由此,要真的完全读懂这本书,实在太难!你似乎应熟稔弥尔顿、多恩、布莱克、彭斯、华兹华斯、柯勒律治、济慈、勃朗宁、丁尼生、叶芝、艾略特、庞德、燕卜逊、斯温伯恩、史蒂文斯、哈代、拉金、弗罗斯特、洛威尔、贝里曼、狄兰·托马斯……不仅知道这些诗人的名字,甚至还能滚瓜烂熟背诵一些经典名篇;同时,你还要纵容乃至习惯作者在修辞学、语言学、精神分析、哲学、政治学之间的来回横跳,并准备了解一些英语民谣与民间传说的知识,甚至再学点多塞特郡的方言。当然,最重要的是,你应把《圣经》和莎士比亚,当作基本的土壤和空气,因为迪伦的感觉就生成其间。这还没完,有了学者的客观,还要有粉丝的狂热,你还应完整追踪过鲍勃·迪伦的创作,听过他的大部分演唱。

这一切,都为里克斯的解读,提供了整体的框架、历史的纵深、内在丰富的层次和广泛的社会联动,也给出了批评才华得以施展的空间。虽然如此之旁征博引,但这本书在艰涩的同时也绝非刻板的学院讲章,颇有课堂脱口秀的风采。在书中,里克斯信手拈来,嬉笑怒骂,自夸、自嗨、自荐,从不谦虚,甚至列举批评生涯中遭受的微词,剑指披靡,潇洒回击。有人批评他过于迷恋细读,是个“细读癖”,他会反驳:全天下的人都知道,我只迷恋女人的鞋。

正因如此,这本书的翻译难度远远超出了预期,可谓危机四伏,时时可能遭遇埋伏、踩上地雷:不加提示的掌故、层出不穷的用典、“脱口秀”般的随兴展开,又暗用了许多“梗”,藏了很多难以辨认的语言游戏,稍有松懈,便会“爆雷”,以至于翻译过程走走停停,反反复复,举步维艰,甚至错漏难免。

里克斯否认自己是“细读癖”,但新批评的“细读”方法,的确是他撬开迪伦世界的另一“金刚钻”。他发力最多、用思最深的点在哪里?大约是对迪伦的歌与诗之韵律的解读,头韵、尾韵、中间韵、跳韵……除了这些技术性的分析,里克斯最精彩的“细读”,是对迪伦歌词、唱腔、发音在隐喻层面的拿捏与分析。这方面,让人难忘的例子很多:无论是《铃鼓手先生》中“你若依稀听见轻巧旋转跃的韵律/与你的铃鼓应和”(And if you hear vague traces of skippin’ reels of rhyme/to your tambourine in time) 中 rhyme/ time 的以“韵”押韵,《蝗虫之日》中艾略特的90个荣誉学位与歌词中90度(90 degrees)的俏皮对位,还是其他歌曲中出现的“唯一能与‘孤独’(lonely)押韵的词是‘唯一’(only)”、“‘仇恨’(hatred)和‘神圣’(sacred) 之间的摩擦对抗”。诸如此类“不完美的韵、错位的韵,还有那些荒腔走板的韵”,里克斯都能在不可能处发现可能,让我们得以感知韵律之下深层的隐喻构造,领略声音和意义的微妙扣合。

恰切的例子莫过于《爱不减/无限》中“不用言语”(silence)和“暴力”(violence)的押韵,里克斯指出:这不完全是一个粗暴的押韵,但“词的含义与它事实上的声效相互矛盾,形成错位”。再比如,“在迪伦的所有押韵中”,里克斯“最喜欢的一个”,与“犹他”(Utah)这个地名有关:

Build me a cabin in Utah

给我造一所小屋子,在犹他州

Marry me a wife, catch rainbow trout

给我娶一位妻子,一起钓虹鳟鱼

Have a bunch of kids who call me “Pa”

有一堆孩子,喊我“爸爸”

That must be what it’s all about

这必定就是所有的一切

《窗户上的标识》

这里,押的不是“tah”和“pa”的韵,而是“Utah”和“me‘Pa’”。因为“犹他”(Utah)里的“U”,读起来就仿佛“你”(you),因而“犹他”(Utah)与“我‘爸’”(me ‘Pa’),产生了奇妙的对撞。另一些押韵所构造的隐喻,在看似不经意间,却带浓郁的文化乃至宗教意涵,那些屡屡出现的半谐音以及谐音,如同某一种暧昧气味在唇齿间散开:

And I know no one can sing the blues

我知道没人能把蓝调唱得

Like Blind Willie McTell

像盲歌手威利·麦克泰尔一样

《盲歌手威利·麦克泰尔》中“know”和“no”的谐音,里克斯分析,“这听起来是否定性的”,好似“no,no”,但这双重否定,却是一种更为肯定的表达(我知道没人能,我也不认识任何人能),打开了迪伦对伍迪·格思里这位前辈歌手最深切的感恩之情。他进而引入弥尔顿的《失乐园》作参照:

Sleep on,

Blest pair; and O yet happiest if ye seek

幸福的夫妇呀,继续睡吧!如果

No happier state, and know to know no more.

不求更大的幸福和更多的知识。

(第四卷,773—775)

“O...no ...know...know...no”,类似的双重否定或更大的肯定之声、类似的感恩之情和警世之声,也曾回荡于《失乐园》中亚当和夏娃的头上。

总之,里克斯有关韵律的解读充满天才的灵光,极其挥洒、随兴,因而也是翻译过程中最为困难的部分,需要寻找对应的词句,尽量保持原文活泼辛辣的语风,模拟他时而啰嗦、时而蹦跳的语感。但在汉语中未必都能一一找到恰当的译法,许多时候会因“硬译”而顾此失彼、磕磕绊绊。因此,我们在译文中尽量保留部分歌词的原文,这样也许会对阅读造成一定的影响,但非此,不能体味里克斯“细读”的精髓。阅读本书,一开始或许会感觉云里雾里,把不住论述的焦点,建议读者放慢速度,参照歌词原文,耐心品味,同样走走停停、反反复复,这样方能于困惑之后,获得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除了引入英语诗歌的伟大传统,天花乱坠展现“细读”大法,里克斯一开始也坦白:自己最主要的方法,是“钻研原罪”。在书中,他以“七宗罪”“四枢德”“三恩典”为纲,将迪伦的多重世界放置于天平两端,试图提出一个理解迪伦的整体构架。有人可能会提问,一个创作了大量情歌和政治歌曲、狂放不羁的歌手,为何会在创作生涯的后期转投基督教?所谓“七宗罪”“四枢德”“三恩典”,这些概念来自《圣经》与基督教教义,里克斯用它们作各章的标题,就是要以此来贯通迪伦的内心旅程和创作生涯,也将他全部的作品和演唱,悉数纳入其中。本书的书名“Th?e Vision of Sin”,借用了丁尼生的诗题,直译为“罪之想象”、“罪之幻象”或“罪之理解”,最终定为“罪之瞳”,也是为了强化一种深深的凝视之感。正是这一双对“原罪”不断凝视的眼眸,穿过歌、穿过诗,最终看到了世界,洞察世界有待拯救的本质。

“……那些我必须谈论的,比如贫民窟的大佬、拯救与罪恶、情欲、脱罪的凶手、无望的孩童”——通过这双瞳孔,世界的万有涌入鲍勃·迪伦的歌中:在《只是棋局里一枚卒子》《海蒂·卡罗尔孤独的死去》《牛津镇》《七个诅咒》《西班牙皮靴》中,我们看到了新闻时事与民间歌谣、传说的杂糅;在《蝗虫之日》《永恒的圆》《献给伍迪的歌》《盲歌手威利·麦克泰尔》中,我们看到迪伦生活与创作的迂回;《暴雨将至》《在风中飘荡》,试图在时代迷局中尝试触摸答案;最终《得服务他人》《救恩》《我能为你做什么》,则指向宗教体验和某种救赎之路。尽管里克斯也承认:不能断言迪伦的所有歌曲,哪怕佳作中的佳作,都执着于原罪,但不得不说,这个框架的铺设,让读者有了一个更高的视点,可以整体鸟瞰迪伦之“歌”“诗”“韵”的相互激荡。由是也可以说,“罪之瞳”是里克斯找到的最大一颗“金刚钻”。

铺设框架、回溯传统、深入“细读”,这位批评大师在迪伦身上展示了现代文学批评的全套技巧,但这还不是批评最终的目的。在本书的开头,里克斯便自问自答,批评家面对他的研究对象,并不想“搞垮你,或选择你、剖析你、检查你、拒绝你”,也不想否认“诗人的特权”,那他究竟想做什么?迪伦明确说,他不喜欢那帮“把我的歌当兔子解剖”的批评家。里克斯援引“新批评”前辈的看法,隔空回应:面对一首十四行诗,批评家能“像一个拿着礼帽的魔术师那样,从帽子里揪出一大群兔子,没完没了”。不是解剖兔子,而是变出一窝又一窝的兔子,这只是一种批评的魔术、游戏吗?是,又不是,这是批评自由和使命的履行。当我们听这位年迈的批评家、这位摇滚乐的“老炮儿”,追随“风中飘荡”的歌声,无比饶舌又无比磅礴地 讲述“原罪”,倾诉对这个世界的愤怒和热爱,我们能感觉到,他实际是想借助迪伦歌曲的现场,开一场自己的演唱会。

线上商城
会员家.png 书天堂.png 天猫旗舰店.png
会员家 书天堂 天猫旗舰店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png   微博二维码.png
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

微信号:bbtplus2018(工作时间)
电话:0773-2282512(工作时间)

我要投稿

批发采购

加入我们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纪委举/报投诉邮箱 :cbsjw@bbtpress.com    纪委举报电话:0773-2288699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 | 网出证 (桂) 字第008号 | 备案号:桂ICP备12003475号-1 | 新出网证(桂)字002号 | 公安机关备案号:45030202000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