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板块图书分类品牌系列获奖图书图书专题新书上架编辑推荐作者团队
清代的“会”与乡村秩序 童旭 著
勾勒“会”参与社会生活的样态,展现“会”在乡村生活中的立体影像,揭示清代的“会”与乡村秩序的关系。
ISBN: 9787559856364

出版时间:2023-05-01

定  价:88.00

责  编:肖承清
所属板块: 社科学术出版

图书分类: 法律史

读者对象: 历史爱好者

上架建议: 法律/法律史
装帧: 精装

开本: 32

字数: 347 (千字)

页数: 468
图书简介

本书研究了清代基层的“会”组织与中国传统乡村秩序之间关系。作者充分利用《徽州文书》《徽州合同文书汇编》中的契约文书,结合地方志、族谱资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祭祖的“祀会”、祀神的“神会”、筑路修桥的“路桥会”、应对科举的“文会”、资金融通的“钱会”等五种最常见的“会”,勾勒了“会”参与社会生活的样态,展现了“会”在乡村生活中的立体影像,揭示了清代的“会”与乡村秩序的关系。

清代乡村,存在许多会社组织,常称为“会”。“会”组织通常是个体家庭的联合,成立与经管的基础是合同。它们依靠集体的合意实现着自治,去应对乡村社会不同的公共秩序。“会”作为传统社会的基础组织之一,对我们理解传统社会有着极重要的意义。通过“会”的研究,发现传统中国结社的习惯和规则,去认识传统民间社会的自我组织和规则建设能力,这对于理解和发挥村民自治的生命力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本书综合运用了法学与社会学的研究范式,是一本法律社会史的研究著作。在法学理论上,通过比较合同建立的团体、现代合伙与法人制度,讨论了传统结社的内外部关系、财产归属以及合同缔结团体的松散性弱点,揭示了法律确认对于团体保障的重要作用。

作者简介

童旭,男,湖北武汉人。法学博士,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博士后。研究方向为法律史学、法律社会学。在《安徽史学》《安徽大学学报》《西南政法大学学报》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主持有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司法部青年课题、湖北省社科基金、湖北省人文社科等科研项目。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导论 ……………………………………………………… 1

第一节 问题提出与研究概论 ………………………………… 1

一、问题提出 ………………………………………………… 1

二、研究概论 ………………………………………………… 5

第二节 前人关于“会”的认识 ……………………………… 14

一、中国的“社”与“会” ……………………………………… 14

二、本书所讨论“会”的类型 ………………………………… 21

第三节 研究背景:清代的乡村图景 ………………………… 33

一、家与门户钱粮 …………………………………………… 34

二、家之外:家族、社会与公共事务 ………………………… 38

第四节 本书的结构与体例 ………………………………… 46

第二章 祀会 …………………………………………………… 51

第一节 清以前的祭祖礼制演变 …………………………… 51

一、先秦及两汉:宗子祭祀权与庙制 ……………………… 51

二、魏晋至隋唐:官爵与祭祀权 …………………………… 53

三、宋代“庶人通祭三代”与朱熹《家礼》影响……………… 54

四、邱濬《文公家礼仪节》与明代“大礼议” ………………… 55

第二节 清代的祭祖礼制与民间祭祖 ……………………… 58

一、祭祖礼制 ………………………………………………… 58

二、清代民间祭祖的实态 …………………………………… 63

第三节 清代徽州的祀会与祭祖 …………………………… 73

一、祀会的类型 ……………………………………………… 73

二、祀会的成立 ……………………………………………… 75

三、祀会的经营与日常管理 ………………………………… 94

第四节 清代徽州祀会祭祖与其他祭祖形式的关系 ……… 111

一、其他形式的宗族祭祖 ………………………………… 111

二、祀会、祀产、祠产祭祖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 119

小结:祀会与乡村祭祖秩序 ………………………………… 131

第三章 神会 …………………………………………………… 133

第一节 明清之前的“社祭” ………………………………… 133

第二节 明清的“里社”与迎神赛会 ………………………… 135

第三节 神会的成立 ………………………………………… 142

一、神会合同及其作用 …………………………………… 142

二、神会的设立约定 ……………………………………… 144

第四节 神会的经管 ………………………………………… 146

一、神会的经营 …………………………………………… 147

二、神会的日常管理 ……………………………………… 150

三、营利与非营利:神会的组织结构转变 ………………… 156

第五节 神会的会(社)际联动 ……………………………… 158

一、轮流接应神明坐会 …………………………………… 158

二、共同协调会际间公共事务 …………………………… 160

三、因会(社)际联动而产生地区公共事务应对 ………… 161

第六节 神会与官方的态度 ………………………………… 163

小结:神会与乡村神明祭祀秩序 …………………………… 166

第四章 路桥会 ………………………………………………… 169

第一节 明清时期修桥修路中的官方与私人 ……………… 169

一、官方关于桥道兴修的责任 …………………………… 169

二、明清社会修桥修路的实态 …………………………… 176

三、徽州地区的情形 ……………………………………… 192

第二节 路桥会的成立 ……………………………………… 211

一、路桥会的成立方式 …………………………………… 211

二、设立合同约定之内容 ………………………………… 212

第三节 路桥会的经管 ……………………………………… 214

一、路桥会的经营 ………………………………………… 215

二、路桥会的管理 ………………………………………… 218

第四节 路桥会与桥道兴修 ………………………………… 222

一、清代各地区的路桥会 ………………………………… 222

二、如何应对修桥修路 …………………………………… 224

第五节 路桥会财产的归属与流转 ………………………… 228

一、公有:捐资兴立的路桥会财产 ………………………… 228

二、按股共有:集资兴立的路桥会财产 …………………… 230

三、会股流转的内容 ……………………………………… 232

小结:路桥会与兴修公共工程秩序 ………………………… 233

第五章 文会 …………………………………………………… 235

第一节 明清的教育体系 …………………………………… 236

一、明代的儒学与社学 …………………………………… 236

二、清代的官学与义学、社学 ……………………………… 239

三、明清的岁考与科考 …………………………………… 244

第二节 文会的兴起:书院讲会之影响 …………………… 246

一、书院讲会:以徽州紫阳书院为例 ……………………… 247

二、讲会与文会的联系 …………………………………… 248

第三节 文会的成立 ………………………………………… 251

一、捐输设立文会 ………………………………………… 251

二、族产输产设立文会 …………………………………… 252

三、集资设立文会 ………………………………………… 255

第四节 文会的经管 ………………………………………… 256

一、文会的经营 …………………………………………… 257

二、文会的管理 …………………………………………… 259

第五节 文会与教育体系的关系

———以徽州生员詹元相的乡村生活为例 ………… 267

一、第一次乡试:南京赶考犯病 …………………………… 267

二、童试 …………………………………………………… 268

三、正月里的家族会文 …………………………………… 270

四、岁考 …………………………………………………… 271

五、科考:乡试前的资格试 ………………………………… 275

六、录遗:补考 ……………………………………………… 277

七、二次前往南京乡试 …………………………………… 278

第六节 文会与乡村纠纷调处 ……………………………… 280

一、接受投鸣的文会 ……………………………………… 281

二、调处纠纷的文会 ……………………………………… 282

三、与其他调处方式以及官方诉讼的联系 ……………… 283

小结:文会与乡村教育秩序 ………………………………… 285

第六章 钱会 …………………………………………………… 287

第一节 清代乡村的家庭收支与借贷 ……………………… 289

一、清代乡村的家庭收支 ………………………………… 289

二、借贷的类型 …………………………………………… 291

三、乡村家庭的借贷概况 ………………………………… 295

四、借贷之问题 …………………………………………… 305

第二节 钱会的运作规则 …………………………………… 311

一、钱会的类型 …………………………………………… 311

二、轮会的运作规则 ……………………………………… 315

三、摇会的运作规则 ……………………………………… 324

四、标会的运作规则 ……………………………………… 334

第三节 钱会的制度关系 …………………………………… 339

一、会首与会友 …………………………………………… 340

二、与会人员的行为 ……………………………………… 341

三、钱会法律关系的几种说法 …………………………… 342

四、钱会的性质 …………………………………………… 345

第四节 钱会的功能、特征及倒会 ………………………… 347

一、钱会的立会人员、融资额度及用途 …………………… 348

二、钱会的显著特征:利率、分期、效率 …………………… 360

三、倒会 …………………………………………………… 362

小结:钱会与乡村金融秩序 ………………………………… 364

第七章 “会”习惯的机理——比较的视角 ………………… 367

第一节 各会之间的区别 …………………………………… 367

一、立会目的 ……………………………………………… 367

二、人员构成 ……………………………………………… 369

三、实体与虚体:财产的作用 ……………………………… 370

第二节 各会之间的联系 …………………………………… 371

一、合同设立或合同管理 ………………………………… 371

二、会的经管方式 ………………………………………… 372

三、会的财产性质 ………………………………………… 373

四、会的内外部关系 ……………………………………… 388

第三节 “会”与现代法律制度的关联 ……………………… 395

一、会与合伙 ……………………………………………… 396

二、会与法人 ……………………………………………… 404

三、两点思考 ……………………………………………… 412

小结:“会”的性质及可能的发展 …………………………… 414

第八章 本书结论 ……………………………………………… 417

一、自愿的结社立会有利于乡村秩序的生成 …………… 424

二、“会社自治”与“家族自治”有别 ……………………… 425

三、“合同制”是清代乡村秩序建立的基础 ……………… 427

四、家户联合是清代乡村社会的基本形态 ……………… 429

参考文献 ………………………………………………………… 433

后 记 …………………………………………………………… 451

序言/前言/后记

序 言

会是一种自发的民间组织。 从今天残存的清末民事习惯调查报告,已经可以看到,包括安徽省在内的全国多地都有会的习惯。 而民国初年北京政府的民事习惯调查报告完整地保存下来,显示用会来筹集资金的确是全国通行的习惯。 本书中,童旭选取了五种会,分别是祀会、神会、路桥会、文会、钱会。 他把这五种会串起来,得到了会的全貌。 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从会的角度,切入到古风时代,获得新的启发。

比如,当我们发现民间祭祀的神祇如此众多,是否可以说,华人一直是多神信仰的民族? 有人说,信仰也分高级和低级,一神就比多神要高级。 我不懂宗教学,不知道是怎样证明的。 但我知道古希腊罗马人曾经是多神信仰的,而他们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明。 看来,多神信仰的民族没什么好自卑的,至少比没有信仰好。

又比如,古人有“皇权不下乡”之说。 皇权真没下乡吗? 我觉得还需存疑。 但如果说这话代表了美好的愿望,我是不反对的。 无论如何,要皇权不下乡,就得有自治的秩序。 会就代表一种民间自治秩序,它的历史,证明中国人有自治的智慧和能力。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它消失呢? 可能是财产制度,可能是贫困,也可能是人心,还可能是乡绅的灭亡。 我不知道,但很想知道。

童旭利用了很多徽州文书,这保证了内容的丰满。 但是,会显然不局限于徽州一地,只不过徽州的民间文书保留较完整,可以作为优异的标本。 或者说,恰恰是徽州文书的“平常性”,才使它们具有利用价值。 今后,若其他区域的文书也达到了徽州文书的平常性或整全性,自然不妨作为研究标本。 鸟类科学家用一只正常的澳洲蜂鸟制作的标本,来展示澳洲蜂鸟的普遍性,没有人会说标本只能代表这只特定的澳洲蜂鸟。 为什么在社会史研究中,有人会认为,以某种地域文书作为研究标本,就只能代表这个特定地域,而绝不能代表其他地域的相同事物呢? 这是一种奇怪的论调。 我认为,持这种论调的人,需要解释其中的逻辑,而不是反过来,要求制作标本的人去解释。

实际上,一种社会现象是正常还是异常,最笨拙的办法是在数量上进行比对。 当然,除非涉及重大结论,没人会投入到无限的数量比对工作中,因为资源毕竟是有限的。 何况,在历史研究中,再怎样努力地搜集资料,能获得的有效数据总是有限的。 比如,我曾搜集到四百余件徽州会规,但谁知道何时会有人搜集了四千件呢? 难道仅仅因为数量更多就有权否定前面的研究吗? 如果是那样,也只能说明我的研究方法有问题,而不是搜集数量太少。 或者说,如果社会科学或历史研究总是强调以数量取胜,那只能说明我们在拙劣地模仿自然科学。 这种貌似科学的要求,恰恰是学术虚伪和内容空洞的另类表现。 除了实证的、分析的方法外,社会科学应该有自己的方法论和评价标准,包括但不限于利用深藏于社会历史中的常识或共识。 依据常识或共识,研究者足以做出合理判断。 而当有人否定常识的时候,需要由否定者负担证明责任。 同样,有人要推翻传统时,他也需要特别地证明。 通常来说,在常识与传统面前,由反对方负担证明责任,因为摧毁传统与常识等于摧毁社会秩序,这是具有严重危害性的事。 举个例子,有史以来,人类社会只承认两种性别,一种是男性,另一种是女性。 这是常识,也是传统。 但有人反对,提出还有第三性或第四性,那么,证明第三个以上性别的责任,应该在反对者。 如果证明成功,我很愿意接受他的观点。 但不能让遵守传统的人去证明第三性的存在。 再举个例子,婚姻自古以来是男性和女性的结合。 但有人认为,法律应当承认同性婚姻的正当性。 没问题! 但证明责任显然归否定现行婚姻制度的

人。

话虽如此,还是不妨解释一下,为什么徽州一地的会,却足以作为华人文化的代表。 毕竟很多读者并不了解会是什么。 在《清代的合同》一书中,我利用清代民国的徽州会规,研究了摇会和轮会的会式。 得出了一个结论,会式是固定的,会式的种类是有限的。 全国的会式就那么几种,人们可以根据不同需要,在同一会式上进行调整,比如,筹集的总金额不同,那么,每个会友缴纳的会金肯定是不同的。 又如,筹集的若是银子,货

币单位用两和钱,若是铜钱则用千百。 更复杂的调整涉及不同位次的会友赚多赚少,这太复杂,不再细述,原书中有例示表和说明,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按图索骥。 最关键的来了,虽然就这么几种会式,彼此之间却形成竞争或排斥关系。 为什么呢? 现实生活中,一个地方如果采取摇会的 A 会式,就不能采用 B 会式。 因为这个地方的人熟悉了一种会式,采取不熟的会式容易犯错,严重的甚至引发倒会。 这是有实例可以证明的。 那么,采取相同会式的地方大约有多大呢? 据现在了解的情况,大约村与村之间

就可能不同。 当然,也可以附近几乡都采用相同会式,而旁边一两个村采用不同会式。 在没有统观研究之前,人们误以为会式是无穷多的。 现在知道不是这样,会式是有限的,只是因为不同地方采取的会式不同,才形成千差万别的现象。 而且,随着时间的流逝,采用 A 会式的地方,一旦引进 B 会式,从此就流行新会式,而不再用旧会式。 时间上的流行差异,也让会的面貌看上去多姿多彩。 正因为我们掌握了会的流行特点,才有把握说,徽州一地的钱会,已足以代表全国的钱会。 甚至可以说,要理解社会制度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就可以看看钱会。 钱会是社会制度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典型例子,制度内在的逻辑性保证了,人们一旦选择某种制度,就只能采用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

即使如此,那时候我对神会、祀会、路桥会的研究还很有限,没有更多的想法。 童旭的研究等于是告诉我们,中国人还把会与独特的信仰结合起来,比如,要保证在每年祖先的忌日聚齐族人祭拜,且在祭拜之后还让每家能分得一份丰厚的胙肉,可以用祀会把族人联合起来。 又如,要保证每年定期举行娱神赛会的活动,而无临时乏钱的困扰,可以用观音会、关公会、盂兰盆会等,把相同信仰的人联合起来。 中国人还把会与地方公益活动相结合,当地方上需要修桥铺路,可以用路会或桥会的形式,把同样想法的人组织起来。 除此之外,读书人如果不满足自己一个人研究,希望有一些学术交流活动,也可用文会的办法定期聚会。 这些独特的会,与国外的基金组织、俱乐部或沙龙等,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我们不禁可以说,会既是代表华人文化的,又是具有人类共通性的社会现象。

我和童旭兄相交多年,是缘分,也是因为喜欢同一个话题。 这些年,他的勤勉与诚笃,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现在他的大作付梓。 真诚地为他高兴! 斯为序。

俞 江

2022 年 5 月

编辑推荐

本书分析“祀会”“神会”“路桥会”“文会”“钱会”等五种最常见的“会”,勾勒“会”参与社会生活的样态,展现“会”在乡村生活中的立体影像,揭示清代的“会”与乡村秩序的关系。为读者认识清至民国300年间中国传统民间社会提供了有益参考。

精彩预览

线上商城
会员家.png 书天堂.png 天猫旗舰店.png
会员家 书天堂 天猫旗舰店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png   微博二维码.png
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

微信号:bbtplus2018(工作时间)
电话:0773-2282512(工作时间)

我要投稿

批发采购

加入我们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纪委举/报投诉邮箱 :cbsjw@bbtpress.com    纪委举报电话:0773-2288699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 | 网出证 (桂) 字第008号 | 备案号:桂ICP备12003475号-1 | 新出网证(桂)字002号 | 公安机关备案号:45030202000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