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板块图书分类品牌系列获奖图书图书专题新书上架编辑推荐作者团队
基于“互联网+”视角的社会服务供给模式创新研究 王刚 著
构建起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服务改革“国家(行政)-市场-社会-技术(互联网+)”四元理论分析框架,论证社会服务供给向“互联网+”模式转向。
ISBN: 9787559836373

出版时间:2023-03-01

定  价:58.00

责  编:张洁,周莉娟
所属板块: 社科学术出版

图书分类: 社会学

读者对象: 社会工作者

上架建议: 社会科学/社会学
装帧: 平装

开本: 16

字数: 193 (千字)

页数: 232
图书简介

本书作为一部研究社会服务供给模式的学术著作,系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书稿以“互联网+”为研究视角,将从“一体化”到“相分离”再到“互联网+”的社会服务供给模式转变作为研究的主轴,探讨如何深度分析研究“互联网+”与“相分离”社会服务供给模式之间的逻辑关联与契合机理,准确找寻到社会服务改革的新突破点和方向,进而推动构建中国特色的“互联网+”社会服务供给模式,最终实现社会服务的有效供给,并从“制度层面建构、操作层面整合、技术层面跟进和实践层面探索”四个方面提出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服务“互联网+”供给体系。

作者简介

王刚,男,广西区委党校原副研究员,现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商务厅四级调研员(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保障与服务。

图书目录

导论/ 1

一、选题缘由 / 1

二、文献综述 / 6

三、研究框架 / 34

第一章 社会服务供给:运行机理与模式变迁 / 41

一、社会服务供给的运行机理 / 41

二、社会服务“一体化”供给模式:概念形成、运行结构与理论依据 /49

三、社会服务“相分离”供给模式的转型:概念形成、运行结构与理论动因 / 57

四、社会服务供给的“互联网+”模式转向 / 66

第二章 社会服务“互联网+”供给:理论逻辑与创新结构 / 74

一、社会服务“互联网+”供给的内在逻辑:“互联网+”的特征优势与现有社会服务供给模式存在的问题“相契合” / 74

二、社会服务“互联网+”供给模式的基本结构 / 78

三、社会服务“互联网+”供给模式的创新优势 / 81

四、影响社会服务“互联网+”供给模式运行的因素 / 83

第三章 “互联网+”养老服务供给:实践与模式 / 87

一、“互联网+”养老服务供给的发展进程 / 87

二、“互联网+”养老服务供给的实践模式:基于三个个案的比较分析/ 90

三、推进“互联网+”养老服务供给的优化路径 / 108

第四章 “互联网+”医疗服务供给:实践与模式 / 115

一、“互联网+”医疗服务供给的发展进程 / 115

二、“互联网+”医疗服务供给的实践模式:基于三个个案的比较分析/ 122

三、推进“互联网+”医疗服务供给的优化路径 / 139

第五章 “互联网+”教育服务供给:实践与模式 / 144

一、“互联网+”教育服务供给的发展进程 / 144

二、“互联网+” 教育服务供给的实践模式:基于个案的比较分析 /147

三、推进“互联网+”教育服务供给的优化路径 / 161

第六章 构建基于“互联网+”的新型社会服务供给体系 / 166

一、社会服务供给从“一体化”到“相分离”再到“互联网+”的逻辑结构 / 166

二、制度层面的建构:社会服务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主体关系特征变革重塑 / 168

三、操作层面的整合:“互联网+”平台、服务市场、“互联网+”金融的健全完善 / 180

四、技术层面的跟进:信息通信技术、人工智能、基础设施的升级更新 / 192

五、实践层面的革新:因地制宜探索创新“互联网+”社会服务供给的模式 / 198

参考文献

序言/前言/后记

自二战结束以来,社会服务的改革发展经历了从“一体化”供给模式到“相分离”供给模式的变迁演进,社会服务供给方式由政府统包统揽垄断提供(政府集社会服务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于一体)向生产与提供职能相分离(政府负责承担提供职能:制度安排、监管、绩效评估、付费等,社会组织或企业负责承担具体的生产职能:将资源转化为产品和服务)转变,实质是社会服务供给改革从“行政化”向“市场化和社会化”的转型,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原有社会服务供给能力水平低效的状况,社会服务供给效率得到了很大提升。但是面对日益增长的全方面位、多样性的社会服务需求,“相分离”的社会服务供给模式仍然存在着:“供需不匹配、不对称,消费者选择权缺乏,服务提供获取不便捷、可及性差,政府对需求把握不精准、监管难度大,服务市场竞争不充分等”供给低效率问题和不足。而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被提出并飞速发展,其“跨界融合、创新驱动、重塑结构、尊重人性、开放生态、连接一切”的特征优势与目前“相分离”社会服务供给模式存在的问题具有很高的“契合性”,这种“相契合”为社会服务改革提供除“市场化、社会化”之外的新的思路和方向。因此,本文的研究问题是:如何深度分析研究“互联网+”与“相分离”社会服务供给模式之间的逻辑关联与契合机理,准确找寻到社会服务改革的新突破点和方向,进而推动构建中国特色的“互联网+”社会服务供给模式,最终实现社会服务的有效供给。

基于此问题,本文以“互联网+”为研究视角,将从“一体化”到“相分离”再到“互联网+”的社会服务供给模式转变作为研究的主轴,“互联网+”与现有社会服务供给改革发展的“契合性”为内在逻辑,运用文献分析、多案例比较、实地调研的研究方法,首先分析了现有的“一体化”和“相分离”社会服务供给模式的概念形成、逻辑结构、理论基础及其历史演进和变迁方向,提出社会服务供给要向“互联网+”模式转向。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研究“互联网+”的特性优势与现有社会服务供给改革存在的问题不足之间的“契合性”,进而得出“互联网+”社会服务供给模式的基本意涵、内在逻辑机理、创新结构及其变革优势,并通过多案例比较和实地调研,对养老服务、医疗服务、教育服务三个不同领域“互联网+”供给实践模式的制度安排、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创新结构、基本架构、运作方式及其问题不足进行深度发掘剖析,提出相应的优化完善的对策路径。最后,从“制度层面建构、操作层面整合、技术层面跟进和实践层面探索”四个方面提出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服务“互联网+”供给体系。

通过研究,本文得出以下几点结论:第一,“互联网+”的特征优势与社会服务供给改革的要求具有很高的“契合性”,“互联网+”展现的特质优异性与目前的社会服务供给模式存在的问题不足是“相契合”的。第二,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服务“互联网+”供给体系的关键是:制度上变革重塑建构社会服务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主体关系特征;操作上健全完善整合“互联网+”平台、服务市场、“互联网+”金融;技术上持续升级更新信息通信技术、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实践上因地制宜探索创新“互联网+”社会服务供给的模式。第三,提出从“一体化”到“相分离”再到“互联网+”的社会服务供给模式演进脉络和变迁路径,其本质是社会服务供给从“行政化”到“市场化、社会化”再到“技术化”的转向。第四,探索具有“中国经验”、“中国特色”的社会服务供给框架和理论。在社会服务“国家(行政)-市场-社会”三元分析框架的基础上,尝试形成和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服务改革“国家(行政)-市场-社会-技术(互联网+)”四元理论分析框架。

编辑推荐

本书作为一部研究社会服务供给模式的学术著作,系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书稿以“互联网+”为研究视角,将从“一体化”到“相分离”再到“互联网+”的社会服务供给模式转变作为研究的主轴,探讨如何深度分析研究“互联网+”与“相分离”社会服务供给模式之间的逻辑关联与契合机理,准确找寻到社会服务改革的新突破点和方向,进而推动构建中国特色的“互联网+”社会服务供给模式,最终实现社会服务的有效供给,并从“制度层面建构、操作层面整合、技术层面跟进和实践层面探索”四个方面提出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服务“互联网+”供给体系。

精彩预览

20 世纪 90 年代,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加速转型,社会需求不断扩大?原有的社会服务供给理论和体系越来越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现实需要, 以美英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在新公共管理理论、治理理论等的指导和助推下,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场以精简机构、降低服务成本、提升服务效率和质量、打破政府垄断为主要目的的社会服务改革运动。与此相对应,中国也开始推动以事业单位改革为核心的社会服务改革,竞争机制被引入市场和社会组织逐步成为社会服务供给的主体“ 政府的角色从 ‘ 自行生产服务者’ 调整定位为 ‘ 服务的购买者’”和合作供给者?社会服务的供给由单中心走向多中心、政府与市场、社会形成合作伙伴关系。 传统的政府集决策、执行、监督为一身,进行直接供给或举办内部机构供给的“一体化”社会服务供给模式被瓦解。变革为政府提供(制度安排、付费、监管)与社会组织和企业生产(执行具体的服务产出)职能“相分离”的社会服务供给模式。这在很大程度上提

高了社会服务供给的效率和质量?缓解了人们对社会服务的需求,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社会服务供需矛盾。尤其是在进入 21 纪以后,社会主要矛盾逐渐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这种变化也深深地影响着社会服务领域。最直接的反映就是:公众社会服务的需求更加倾向于多元化、个性化、特殊化,更加注重社会服务供给的可及性?提供获取的方便、快捷、精准性, 社会服务需求的新转向和变化,对现有的社会服务供给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为下一步改革创新指明方向、提供动力。

线上商城
会员家.png 书天堂.png 天猫旗舰店.png
会员家 书天堂 天猫旗舰店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png   微博二维码.png
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

微信号:bbtplus2018(工作时间)
电话:0773-2282512(工作时间)

我要投稿

批发采购

加入我们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纪委举/报投诉邮箱 :cbsjw@bbtpress.com    纪委举报电话:0773-2288699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 | 网出证 (桂) 字第008号 | 备案号:桂ICP备12003475号-1 | 新出网证(桂)字002号 | 公安机关备案号:45030202000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