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板块图书分类品牌系列获奖图书图书专题新书上架编辑推荐作者团队
好老师学《论语》——走向生命觉醒 辛意云 王文静 主编
老师与孩子都应该读的《论语》!师德师风建设的实践案例成果,美学大家辛意云原声讲解,内含诵读音频
ISBN: 9787559856494

出版时间:2022-12-01

定  价:58.00

责  编:张洁 倪小捷
所属板块: 社科学术出版

图书分类: 文化事业

读者对象: 大众

上架建议: 文化/文化事业
装帧: 平装

开本: 32

字数: 210 (千字)

页数: 304
纸质书购买: 天猫 有赞
图书简介

本书是北京师范大学中华文化教育研究院和教育部师德师风建设基地实践案例的系列成果之一,上篇“《论语》72章导读”,是根据辛意云先生的讲解所整理的讲稿(含诵读音频和讲解音频);下篇精选来自全国的学员老师们在学习《论语》过程中撰写的36篇优秀家书(已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刊播,含高质量音频),是来自全国各地中小学幼儿园的学员老师们一起用心聆听《论语》、撰写《论语》家书的自我修养记录。本书是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教师们在《论语》的智慧滋养下,在辛意云先生的生命觉醒呼唤中不断自我修养的生命成长见证和智慧展现。

作者简介

辛意云,当代传统文化学者,台北艺术大学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客座教授。

王文静,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中华文化教育研究院院长,教育部师德师风建设基地(北京师范大学)负责人。

图书目录

上篇 《论语》72章导读

006 《学而篇第一》1.1

010 《学而篇第一》1.2

013 《学而篇第一》1.3

015 《学而篇第一》1.4

018 《学而篇第一》1.14

020 《学而篇第一》1.15

023 《为政篇第二》2.3

025 《为政篇第二》2.4

028 《为政篇第二》2.7

032 《为政篇第二》2.8

034 《为政篇第二》2.12

036 《为政篇第二》2.17

038 《为政篇第二》2.21

040 《为政篇第二》2.22

042 《八佾篇第三》3.7

044 《八佾篇第三》3.20

046 《里仁篇第四》4.2

049 《里仁篇第四》4.5

053 《里仁篇第四》4.8

057 《里仁篇第四》4.17

059 《里仁篇第四》4.24

061 《公冶长篇第五》5.15

063 《公冶长篇第五》5.16

065 《公冶长篇第五》5.26

068 《雍也篇第六》6.2

071 《雍也篇第六》6.5

073 《雍也篇第六》6.9

075 《雍也篇第六》6.16

077 《雍也篇第六》6.21

079 《雍也篇第六》6.25

081 《雍也篇第六》6.28

084 《述而篇第七》7.2

085 《述而篇第七》7.3

087 《述而篇第七》7.6

089 《述而篇第七》7.15

091 《述而篇第七》7.18

093 《述而篇第七》7.35

094 《述而篇第七》7.36

096 《泰伯篇第八》8.5

098 《泰伯篇第八》8.6

100 《泰伯篇第八》8.7

102 《子罕篇第九》9.4

104 《子罕篇第九》9.18

105 《子罕篇第九》9.25

107 《子罕篇第九》9.28

108 《先进篇第十一》11.15

111 《先进篇第十一》11.21

114 《颜渊篇第十二》12.1

119 《颜渊篇第十二》12.5

123 《颜渊篇第十二》12.7

125 《颜渊篇第十二》12.11

128 《颜渊篇第十二》12.16

130 《颜渊篇第十二》12.17

131 《颜渊篇第十二》12.20

135 《子路篇第十三》13.15

138 《子路篇第十三》13.23

141 《子路篇第十三》13.26

143 《宪问篇第十四》14.5

145 《宪问篇第十四》14.8

147 《宪问篇第十四》14.18

153 《宪问篇第十四》14.25

155 《宪问篇第十四》14.35

156 《宪问篇第十四》14.36

158 《宪问篇第十四》14.45

162 《卫灵公篇第十五》15.7

164 《卫灵公篇第十五》15.22

165 《卫灵公篇第十五》15.23

169 《卫灵公篇第十五》15.26

171 《卫灵公篇第十五》15.35

173 《季氏篇第十六》16.7

177 《阳货篇第十七》17.3

179 《子张篇第十九》19.21

下篇 好老师在成长

爱岗敬业尽责

184 教育强国,你我同行

187 以灼灼年华,续写红色青春

190 你的年轮里,留下我奋斗过的痕迹

193 老师们,让我们做追赶太阳的人

195 做幸福的二一九人

198 亲爱的年轻同事们,我们说说心里话

201 亲爱的同事,请原谅我评课时犀利的言辞

203 我的师父,我一生的榜样

206 写给自己:爱不仅仅是一个响亮的口号

关爱学生成长

210 我们的岁月,我们的歌

213 你们是我的骄傲

215 漏掉的喝彩

217 谢谢你,让我学会坚强

220 亲爱的孩子们,当你们的老师真幸福

223 孩子们,愿你们迈向更广阔的未来

226 我愿一直守护你

229 生命中的温暖烙印

232 心中有善,所见皆善

和谐家人关系

236 读懂经典,读懂您

238 思念绵长,爱若星河

241 娘,来生我们还做母子

244 长兄如父

247 孔怀兄弟,同气连枝

249 让我好好看看你

252 遇见你真好

254 橡树对木棉的告白

257 儿子,因为你,我看到了“仁”的闪耀

倾听内心声音

260 小草的欢歌

263 范老师,请牢牢记住学生的那两句批评

265 历事练心,变琐碎为诗篇

268 经典,与你相见恨晚

271 在经典中领悟人生的真谛

274 向内观照,向前奔跑

277 点亮心灯,从容前行

279 从《论语》中汲取生命拔节的力量

282 点亮经典之灯,照亮成长之路

序言/前言/后记

近年来,一股全民参与的完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传承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的大潮,正席卷而来。其中,普及对《论语》的学习,提倡读《论语》,是一件重要的大事。中华文化,中心内容是讲做人的道理。传统文化教育的中心是学做人,立德树人。而学做人的首选经典是《论语》。用一句话来表示,就是“读《论语》,学做人”。这六个字反映了传承传统文化和传统文化教育的中心内容和必经途径。

首先要提倡读经典。目前,传承传统文化的活动,大体上是以讲座的形式为主,这种形式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发展到今天,需要进一步提高,逐步转向以读经典为主。

读和听是不同的。听,是被动的。听的过程,听者的思维只能跟着讲者走,没有充分思考的时间。听到的内容,又是经过讲演者咀嚼消化后得出的结论性的意见,无法了解讲演人怎样得出这些的思考过程。这样被动接受的结论性的知识,难以真正成为自己的认识。而且,听对经典的了解是间接的,直接听到的是讲演者对经典的解释。而没有哪一位讲演者能说,他所讲的一定完全符合经典的原意。而且,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听了这些不同的意见,该如何判别其正误对错呢?自己不读经典,没有判断的标准,结果会是听得愈多愈糊涂。

所以,为了更准确、更深入了解传统文化,要提倡读经典,逐步从以听为主过渡到以读为主上来。这个“读”,不只是诵读、背诵或吟诵。古代经典中许多字、词,现代不再用了,或者有了不同的字义;书中涉及的人名、地名、名物典故,是我们不了解的。只是朗读背诵经典原文,不能正确了解这些,就无法读懂经典的文字,更说不上理解其义理。所以这里说的“读”,是要逐字逐句地读经典原文,边读,边思考。从认识字词,明白文义,到了解所说实际内容,领悟义理,以至触类旁通,用于自身。由浅入深,每一步都要经过自己的学习思考。这样读是直接面对经典,直接与经典对话,得来的对经典的了解,是真实可靠的,是真正自己的认识,经典的思想就真正成为自己的了。

读经典,从读《论语》开始。《论语》记载孔子与弟子的对答和他们的日常言行,是儒学最重要的经典,也是我们了解孔子和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一本书。在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论语》的思想为后人所继承,对中国人、中华民族有极深远的影响。《论语》所提出的思想,为中国人的人生指出了方向、道路。它指引无数志士仁人、英雄豪杰成为中华民族的脊梁,支撑了民族的发展;它塑造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精神品格,凝结成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演绎了我们民族两千多年的历史。我们说文化是民族的魂,可以说《论语》的思想就是我们民族的魂。正因为如此,先父钱宾四先生说:“今天的中国读书人,应负两大责任。一是自己读《论语》,一是劝人读《论语》。”

北京师范大学中华文化教育研究院为方便广大中小学教师学习《论语》,从《论语》中摘选有关修身、治学、为政的72章,请辛意云教授做简要通俗的讲解,作为音频课程,并将讲稿整理,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以“好老师学《论语》 ——走向生命觉醒”为书名出版。这是适应提倡读经典的时代需要的一件好事。

辛教授采取逐字逐句讲解的方式,对《论语》本文,分章做解释。先讲字、词含义,然后解各句文义,每章之末再就全章大意作串讲。从字词到文辞,再到全篇文义,层层递进,完全依循阅读古代文化典籍的规律。讲解内容准确简明,文字通俗易懂。相信不仅可以帮助读者较好地理解《论语》原文,而且可以对读者在读经典的方法方面有所启发。可惜的是一部《论语》只选了72章,相对于全书498章来说,少了些,难以全面反映《论语》的基本思想。如果能有一本以这样的方式解读《论语》全文的著作,就更好了。

对于《论语》思想的解读,辛教授在对第一章“学”字的解释中就提出“学者觉也”,“‘觉’指的是自觉,也就是自我生命的觉醒,那是人对自我生命的再认识和反省”。“‘仁’的核心就是‘觉’ ——人的自我生命的觉醒。人的自我生命的觉醒,也就成为孔子对人的界定”。这一关于人的生命觉醒的思想,是贯穿全书的中心思想。

生命觉醒,也就是人怎样认识自身的问题,即“我是谁?”的问题,是人的认识中第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对这个问题人们有各种不同的回答。

中国文化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是以明人禽之辨,认识人的本质为基础的。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他强调人与禽兽的区别,认为只有把人与禽兽区别开的那些属性,即人之所以为人的那些特征才是人性。人的物质生活、物质生命,与禽兽没有根本的区别。人之所以为人,人之所以高于禽兽,在于人之有义,也就是有精神生命。生命的意义是精神生命所赋予的。懂得了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懂得了做人的道理,有了人生的理想信念,人的生活才有灵魂,生命才有意义;也才能摆脱禽兽的境界,从生物学意义的人提升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所以说,“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懂得了为人之道,人的生命就有了意义,即使短命死去,也是值得的,可以瞑目,可以无憾。在本书中,辛教授用“生命的两个层次”说明这个问题。说第一个层次“我们就是被生物‘自存冲动’拖着活”,只有第二个层次,“超脱出生物本能的控制”“脱开事物本能的局限”“跨出了生物性、动物性,人不再受生物性、动物性的局限”,才有了“自己的生命,所谓‘真实的生命’‘自由的生命’的开始”。

所以,中国文化讲的觉,是人的觉醒,道的觉醒;是对人禽之辨的觉醒,对人的本质认识的觉醒,是对怎样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怎样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的觉醒。

辛教授的解读,也融入了西方思想的元素,引用和介绍了西方人本心理学的一些观点。可以看到,中西方文化在这个问题上的思想,有同亦有异。双方都肯定人有一个觉醒的过程,是其同。而对“觉”的理解,则有异。中国文化讲人的觉醒,讲的是怎样认识人的本质和生命的意义,怎样能够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或者说是摆脱了禽兽境地的人。西方讲生命觉醒,主要指“自我”,自我认识,自我觉醒,以至自我建立,自我开展,自我完成。或者说,对于“我是谁?”这个问题,中国文化是把人作为主体来思考,实际上是问“人是什么?”;西方文化则是从个体的我来理解“我”,突出了“自我”的觉醒。

中国文化也不是完全不讲自我。《论语》“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君子求诸己”,都是立足于己。对仁道的追求,对生命觉醒的追求,是出于每一个人的自觉要求。这种觉醒的实现和达成,靠的是每一个人自我的努力。每一个人都要从自己做起。正如辛教授所说:“钱穆宾四先生说,行仁道当由己,不由人。如同克己,也是由己克之。复礼,亦由己复之,不由人也,一切都全从自己去做。这也就是说,生命自觉并想走向圆满全凭自己的实践。在这个意义上,生命自觉是自我的觉醒。”

所以,生命觉醒有两个方面。从生命觉醒的实质内容说,它是对人的觉醒,对道的觉醒。从它的实现途径和基础说,它是自我的觉醒。对人的觉醒通过个人的自觉努力而达到。也可以说生命觉醒是自我的觉醒,而这种觉醒的实质和目标则是对人的本质和怎样成为一个真正的人的觉醒。《论语》对这两个方面都有许多讲述。既讲了怎样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也讲了怎样才能使自己成为这样的人。《论语》是我们提升生命自觉,学会做人的最好的教材。

辛意云教授曾在台北素书楼听课多年,热衷于中华文化的研究和推广。我与辛教授相识二十余年,一直共同为在两岸普及推广中华传统文化努力。多年来听过他许多讲座,获益良多。这次他主编的这部书出版,邀我为他作序。欣然奉命,写下读后感想,权以为序。

钱逊

2018年 11月 30日

编辑推荐

1.从美学的角度看《论语》,用生命的力量去诠释,以培养好老师为目的。什么是好的教育,什么是好的老师?早在几千年前,《论语》就给出了答案,给出了教书育人的行为准则。

2.丰富的名师学《论语》记录,以家书的方式来呈现《论语》对生活、生命的影响与启迪。实践与经典的前后呼应,令人不禁感叹“道不远人”。

3.扫码收听音频,学习《论语》就像听故事一样,行走坐卧都能增长知识,“三省吾身”。

精彩预览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当仁”这个“当”字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是值,这个 “值”作遇到解,也就是正好碰上的意思。“当仁”就是正好碰上了仁道的事。什么是仁道?我们曾经说过,仁道就是自我生命的觉醒,以至于达到了圆满觉醒的这条道路,这种生命的道路。而我们知道, 生命自我觉醒,是人自我内在生命意识的开展。人在自我觉醒后, 就会自然勇往直前,无需“让于师”了。“不让于师”的“让”是指谦让。“不”就是不需要。“不让于师”就是即使遇到了老师也无需谦让于老师。

孔子提倡教育,推广平民教育,提倡尊师,因为师尊而后道尊,

所以学生依礼当谦让于师。不过,唯有在仁道上,在生命自觉的这个路途上,进而要走向生命圆满自觉的这个生命路途上,无需谦让于师。

“当”的第二个意思是作承担讲、担当讲。“仁”作为公义、正 义讲,或说是好的事情,有利于仁的事情。“当仁”就是承担起公义,有利于仁的事情,这个时候就勇往直前,无需谦让于师了。

这两种解释都有一个共同的前提,就是尊师。尊师乃以谦让为最基本的礼节,不过,在当仁之时,无需谦让于师。这说明了“当仁”的重要性。只是,“当仁”是指自我内在生命的觉醒,还是遇到正义的事义不容辞地承担起来?这是两个不同指向的作为,一个在内,一个在外。孔子说过“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他又说“我欲仁,斯仁至矣”。这都是强调生命的自我觉醒,并且努力地走向圆满的生命觉醒,这一切都是个人内在自我的努力与奋进。由此,“当仁,不让于师”是非常自然的事,因为是自我内在的事。至于遇见公义的事,可不让于师,这虽然强调见义勇为,不过相较于第一个解释来讲,就略显曲折了,所以我个人认为,以第一个解释比较好。

此外,古人又说“师者,众也”,“当仁,不让于师”就是当仁

不让于众,也就是于众人所当行之事,自己更是率先而为之,无需有任何的退让。这种说法更是强调要能够见义勇为了。在见义勇为、当仁的事情之前,绝不退让,绝不退缩。这个解释又更曲折了。我们陈述后面两个解释,目的是提供给大家做一个参考。

在解释上,我选择了第一个解释:为仁由己,不需要在外面寻求,那全然是自己的事,生命的自觉重点在于自己心灵的奋进与上升,在这点上,当然不需要在老师的面前退让。

线上商城
会员家.png 书天堂.png 天猫旗舰店.png
会员家 书天堂 天猫旗舰店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png   微博二维码.png
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

微信号:bbtplus2018(工作时间)
电话:0773-2282512(工作时间)

我要投稿

批发采购

加入我们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纪委举/报投诉邮箱 :cbsjw@bbtpress.com    纪委举报电话:0773-2288699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 | 网出证 (桂) 字第008号 | 备案号:桂ICP备12003475号-1 | 新出网证(桂)字002号 | 公安机关备案号:45030202000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