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板块图书分类品牌系列获奖图书图书专题新书上架编辑推荐作者团队
谁在敲门(典藏版)(上下) 罗伟章 著
《亚洲周刊》全球华人十大小说、《当代》年度长篇五佳、长篇小说金榜领衔作品、中国小说学会年度好小说、《扬子江评论》排行榜TOP3。
ISBN: 9787559855213

出版时间:2023-01-01

定  价:118.00

责  编:梁文春
所属板块: 文学出版

图书分类: 中国当代小说

读者对象: 大众

上架建议: 小说/中国当代小说
装帧: 精装

开本: 32

字数: 640 (千字)

页数: 892
纸质书购买: 天猫 有赞
图书简介

罗伟章以极富象征性和超强想象力的现实主义叙述,完成了一部具有史诗品格的长河小说。小说围绕一群子女给父亲庆生、治病到举行葬礼而展开情节,通过一个大家族的人际生态、不同阶层的生活细节,演绎了几代人的生生不息,呈现出无数人生命题。在厚重的历史氛围中,呼啸的社会剧变、新兴的城乡文明和复杂的个人命运,频繁敲击时代之门。作者在致密的细节和饱满的文字里,深藏着宏大的艺术野心,并以此向沉默的土地和伟大的传统致敬。

作者简介

罗伟章,四川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谁在敲门》《大河之舞》《声音史》《我们的成长》《白云青草间的痛》《把时光揭开》《路边书》等。曾获人民文学奖、万松浦文学奖、首届凤凰文学奖、年度华文最佳散文奖等,系中宣部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有时候,敲门声是人的脸,也是人的心,哪种人敲出哪种声音,就跟哪种人会说出哪种梦话一样。当这个声音响起时,已去胸腔里荡过一下,夹带着气恼、自大和经过掩饰的逆来顺受,传到指骨,传到门,然后才传进屋子,大姐就知道,是兄弟来了。

(第一章)

第二章

都不是小时候了,不是在贫穷中一起长大的日子了。对有些回忆,与其将它唤醒,不如让它熟睡,熟睡之后,就不会受到真实世界的摧残。这么多年过来,彼此都有了沉重的心事,也像有了心结。我们各自孤立,又相互孤立。我们关心了许许多多,却往往淡漠了最重要的。

(第二章)

第三章

痛苦是肮脏的。病和老,是痛苦的原因,却不是根源。根源是人生。

(第三章)

第四章

人是一个一个地活着,但人活的,不是个体,而是时代,自己的时代过去了,即便你的身体还活着,心却跟时代一起埋葬了。

(第四章)

第五章

如果说父母生活的地方就是故乡,我母亲早死了,现在父亲也死了。大姐说女人没有故乡,我不是女人,同样也没有故乡了。故乡在我心里,就像一列奔跑的火车,车身已远去,只余下苍茫的汽笛和铁轨的震颤。

(第五章)

第六章

我们都无力承担一种生活的失去,哪怕那种生活已经腐烂。 (第六章)

第七章

我父亲除了叫许成祥,还有一个名字叫 00033428。

我大姐夫除了叫李光文,还有一个名字叫 7295。

(第七章)

后 记

序言/前言/后记

后 记

2016年秋天,一个清冷的日子,我去川西芦山县报到。这样的生活我已经习惯了,单位每年都有下派任务,各位都忙,我似乎闲些,正好支配。芦山人更忙,三年前,这里经历了一场大地震,自那以后,他们便取消了周末,工作状态是五加二、白加黑、雨加晴,重心自然是围绕经济建设。而我挂职的文联,在其中帮不上忙。事实上,这里的文联既存在,又不存在:某间办公室门上,确实贴了张A4纸,上面打印着“文联”两个字,但它隶属于宣传部,机构设置只有一个副主席,副主席手下没有兵,办公室是宣传部的,干的事同样是宣传部的。本来,我也可以跟着在宣传部干,但县里觉得,我是挂在文联,应该专职做文联的工作,否则不合规定。而文联没有具体的工作。如果我提出成立些什么协会,比如他们没有作家协会,是不是可以成立起来,我又感觉到,这实在太奢侈了。人家在为恢复生产和生活日夜拼搏呢。而且,写作究竟是个体的,独立的,真正的作家珍视这种个体性和独立性,协会不协会的,与他们关系不大。

可这样一来,我就有些手足无措了。

好在也习惯了。之前一年,我在川东北宣汉县下派,也是文联,虽建制完整,但要说多少事,也说不上。不同之处在于,宣汉正着力旅游开发,需文联提供文化支撑,而且那里是我老家,有志趣相投的朋友,在文联的支持下,朋友开着私车,去万山老林的巴山大峡谷,走进云端里的农家,在农家过夜,谈天。车只能开到山脚,上山需步行,沿陡峭山路,一爬就是五六个钟头。农家好客,把他们最好的饮食拿出来招待。只是冷,盛夏时节,入夜也得烧着旺火。当天没感觉有多累,睡一觉起来,才知腿痛,动一步就痛得钻心,平路还好,偏偏沟谷深切,路都站着,路旁即绝壁,寸草不生,走起来真是要命。从峡谷出来,又去县境内几条大河的源头,顺流下行,看溪流怎样变成河流,静谧怎样变得喧嚣,又怎样曲里拐弯地滋养了万千生灵。甚至在荒烟蔓草丛中,刨出几段残存古道,竟是旧文人笔记里的荔枝古道——当年杨贵妃吃的荔枝,是从川南经川东北入陕西,进长安,“一骑红尘妃子笑”,耳朵里,骤然传来唐代的马蹄声。

我把在宣汉的“发现”,写成长长短短的文字,在《光明日报》《人民文学》等报刊发表。来到芦山,我可以做同样的事务吗?看来也不必。我想要几本写芦山的书,得到的是薄薄的几页宣传册,想了解县里的作家,包括他们的创作门类和实绩,他们回答说现在忙不过来,以后给你资料。确实忙,在食堂吃饭,男男女女谈的都是工作,而我听不懂,也插不进。我成了一个多余人。非但如此,还碍手碍脚,且要人家租房子。这让我心里愧疚。于是想,下派实在不该只当成任务来完成,首先要考虑人家是否需要,不然像我这样,其实是扰民的。

但事已至此,总得待一阵,我便开展起了自己的活动。

首先去震中。报到的当天就去过,现在是重访。那地方离县城不远,名叫白伙村。除一块石头上漆着“震中”字样,已看不出地震的任何痕迹了。整个芦山,若不去地震博物馆,都看不出地震过的痕迹。芦山人的“忙”,正体现在这“看不出”。白伙村新修的住房,取川西民居样式,是一户一幢的乡间别墅。却没有人。上次来还见到几个人,这次一个也没见到。有家二楼的回廊上,挂了满栏杆苞谷,也听见母鸡的呓语,但大门紧锁。青壮年都打工去了,留守的老人和孩子,大概正不是该待在家里的时候。然后跑县城,新县城,老县城,见街走街,见巷穿巷,边闲逛,边记下一些地名和店名,猛然间听到一个人喊另一个人的名字,也把那名字记下来。但都不刻意,往往是从早走到黑,记下的只是最后见到和听到的名字,如海水抹平沙滩。累了,就在街边歇歇。饿了,就进入一家饭馆。有时一天吃一顿,有时一天吃五顿。某一天饿得实在不行,点的饭菜够三个人吃,但也吃得精光,结果肚子痛了两天。芦山属边地县,北靠汶川,南接天全,翻山过去,不是阿坝就是甘孜。全县仅10余万人口,比宣汉少120多万。但芦山的10余万人里,却有近20个民族。县城空阔、平坦,站在大街的一头,张眼望去,遥遥地能望到几个模糊的身影。这光景是寂寞的。

即使在著名的根雕一条街,也难见到人。芦山根雕著名,是因为料好,金丝楠木的雨点、丝绸和波浪纹,出自天然,看一眼,就能听到雨打密叶,也能触到丝滑的手感。它们用旷古的光阴,书写着生活的细节。多年以来,芦山集中了一批根雕艺术家和经销商。我走进一家,主人姓吴,墙上挂的奖状,证明了他在业界的地位。他的作品以残荷为主题,20年不变,问缘由,说残之能全,伏之能动,死之能生。地震过后,订购他作品的相当多,遍布全国。一个姓余的经销商,生意做得很大,待人十分热情,我先声明了只看,不买,他说没关系,领着我楼上楼下参观。楼层舒阔,摆满成品。从楼上下来,他漂亮的夫人已坐在茶桌前,为一个不买的客人泡工夫茶。闲谈中,余老板说,这样的馆他有三个,馆里分藏品和卖品,若是藏品,出再高的价也不卖,麻烦的是有些领导来,看上了,你几百万也舍不得出手的,这时候只好白送出去。但这种送法只伤财,不伤心,伤心的是你巴肝巴肠把一件好东西送给领导,领导见黑乎乎的,不识货,当着你的面,转手就给了别人。为求一个“好”字,他馆里不养人,有了原料,请人去做,他说如果养人,比如养个擅做观音像的,不管你什么料,他都朝观音像上去想,就把原料给你毁了;还有的,说自己啥都会做,这种人更信不得。他拍着我的肩,朗声说:“哥,要是有人对你说他啥都会,你不要信他,因为他是个骗子。”

就在那天回到住处,我写下了这部小说的第一句:

“有时候,敲门声是人的脸,也是人的心,哪种人敲出哪种声音,就跟哪种人会说出哪种梦话一样。”

为什么这样写,又将写成一部怎样的小说,我是不知道的。

这一句放在那里,一直放着。

当我从芦山回到成都,有天刚在餐桌边坐下,准备吃午饭,电视里响起歌声,歌词是什么不知道,画面上活动着几个穿民族服装的男女,什么民族也不知道。他们荷锄走在田间,边走边唱。我身上一阵抽搐,继之泪水滂沱。儿子不明所以,困窘而好笑地望着他妈妈。咋回事?前一秒钟还高高兴兴,怎么突然就哭起来?妻子先不言声,过一阵对儿子说:“你爸爸想他老家了。”其实不是。就是歌声打人,情不自禁。唱的人脸上带笑,应该是欢快的,但我觉得那不是他们在唱。那是他们祖先的声音。他们的祖先挽着裤腿,把爱情系在头发上,弓腰趴背,在大地上劳作。天空苍黄,如同逝去的时光,人,就这样穿越时光的帷幕,一步步走到今天。人是多么坚韧而孤独,又是多么孤独而坚韧。回想离开芦山那天,阳光明丽,路旁的芦山河,静静流淌,河岸的芦苇和灌木,在风中轻颤,倒影仿佛也有了力量,把河水拨出微细的波纹。四野安静,安静得连车轮滚动的声音也显得突兀。当时,我心里或许就响起过那种寂寥的欢歌。

可妻子到底又是对的。

最深的寂寥,是故乡或者说老家给我的。

我老家在山上。那山名叫老君山,是个没有特色的名字,全国的老君山,想必不下百座吧?正如我在书中所写,我故乡的老君山,是大巴山脉的弃子。大巴山从摩天岭出发,斜向东南,一路奔跑,嫌负担过重,边跑边扔下大把的儿女,女儿成为谷地,儿子成为山峰。老君山孤零零地,立于县境东北角,眼巴巴望着自己的母亲,像个荡妇似的扑向湖北神农架。也不知历经几世几劫,在某个晴朝或雨夕,一行人拖家带口,从大巴山扑去的方向,疲惫地走来。这是明洪武二年事,湖湘民众“奉旨入川”。老君山被母亲遗弃,而今又迎来母亲奔赴地的子民。这群人若再坚持一下,就能走到沃野千里的成都平原,到不了成都,至少也能走到有小成都之称的开江县——那只需再翻几座山,再渡几条河即可,但他们太累了,不想再走了。于是止步息肩,安营扎寨,斩荆伐木,寒耕暑耘,鸡鸣和炊烟,捧出一带村庄。村庄卧于老君山的肚脐眼,也像肚脐眼那样小,小到失去了方位,你可以说,村庄的南方坐落在北方,东方坐落在西方。可它竟叫了千河村。这名字让人遥想:先民所来之地,定是水网密布,河汊纵横。他们被迫离开故土,就把故土的名字打进行李,落脚后又含进嘴里。不仅如此,给孩子取名,也大多含“水”,江、河、湖、海,喊一声,到处都应。事实上,那整片地界,既无江也无湖,自然更没有海;河只有一条,需站到村东黄桷树下,目光沉落至900米深处,才能见到那条瘦弱的飘带,随山取势,弯弯绕绕,绕到天尽头。

——那就是我小说里随时出现的清溪河。

也是这部小说里的清溪河。

我的祖先为什么没下到河沿,而是选择了山,推测起来,很可能是出于安全的考虑。为了安全,宁愿开门见山,出门走山。久而久之,在他们的词汇里,没有登山,只有爬山,因山势陡峻,需把自己还原为动物,四肢着地;也没有远处,远处就是高处或低处。但他们已经认了这个故乡。山下河流给予的想象,越来越苍茫。更重要的在于,第一批老人在山里去世了。父母的坟头长着这里的荒草,父母的尸骨肥着这里的土地,这里就是他们的家。

丰收的时候是那样稀罕。要么缺水,要么缺太阳。水和太阳都是天上的,皇帝也管不了天上的事。饥饿随时醒着,随时要来敲门。在关于四川荒年的记述中,川东北的宣汉县总是在册,宣汉县的普光镇,普光镇的千河村,总是在册。剥树皮,掘草根,靠山吃山。当草木俱尽依然“道殣相属”,就吃土;当可吃的土也吃尽,就坐在墙角望天,让满腹荒凉爬上额头。饥饿就这样植入基因,在体内世代喧哗,成为隐秘的悲伤。时至今日,千河村人吃饭,必用大碗,去外面做客,若主人用小碗盛饭,他们就着慌,生怕吃不饱。他们把大碗叫“懂碗”,意思是大碗才懂他们的心思,才能为他们提供保证。为此我写过一部书,叫《饥饿百年》。那是十多年前的事了。如果你读过那部书,就能发现这部书和那部书之间的联系。《饥饿百年》是山的文明,《谁在敲门》是河的文明。山河这个词,说的正是它们的骨肉联系——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的骨肉联系。

法国史学家布罗代尔说:“山排斥伟大的历史,排斥它带来的好处和坏处。”这话多半是事实,整体是傲慢或者促狭。文明是排斥不了的,没有哪种文明的保存,是通过排斥而取得了成功。山千千万万年矗立在那里,人类和存续于人类的文明,则如同河水,流动既是河水的体态,也是河水的使命。一滴水,再加一滴水,不是两滴水,是一大滴水,这是水与河的关系,是自我与他者的关系,也是个体与时代的关系。但没有一个时代是孤立的。每个时代下的人们,骨髓里都敲打着古歌。祖辈的付出与寂寞,深潜于我们的生命。而前方和更前方,是生命唯一的方向,我们的歌哭悲欣,证明了我们在朝着那方向,认真生活。

每念及此,就让我深深感动。

于是,在那顿泪流满面的午饭之后,我打开在芦山留下的文档,顺着那第一句,往下写了。清溪河与芦山河,成了同一条河——同样的复活与生长。说不准,在芦山听到的某个人的名字,也改头换面在小说里出现了。我写作不喜欢拟提纲,再长的小说也不拟提纲。感觉是脆弱的,一个针眼就会走气,我要呵护那种写作的“秘密”。提纲会泄露秘密。真正让我停下来的,是给人物取名字,名字并无深意,却也是个事,随着作品的进行,他(她)跟你天天见面,朝夕相处,熟悉得能看透皮肤,没有深意的名字,便自带深意了。当然这也只是个人情形,我知道有些作家,写个十多万字的小说,竟拟了五六万字的提纲,我真是佩服他们。他们这样做,把什么都规定好了,修改量想必会少去许多,而我的修改量非常大。不过,说实话,修改小说真是快乐。

这部小说最初的名字,叫《家春秋》。听上去显得有些狂妄,似乎要把伟大的巴老“家·春·秋”三部曲一笔收下。当然我没有这样的意思,但也免不了令人遐想。出版社就提到这事,没说我狂妄,只说跟巴金的小说太同名。我原拟了几个小标题,第一个小标题就是《谁在敲门》,那就把这个小标题变成书名吧。出版社觉得非常好。我后来想,确实也比《家春秋》好,而且好很多。成稿把小标题去掉了,是因为我不想在河上修堤坝。之所以还分了章节,完全是从阅读习惯考虑的。

我老家的河流是奔腾的,奔腾而峻急,我让它慢下来,抚触自己易感丰饶的内心,在意自己的平凡、拼争、眼泪和欢笑。

感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感谢梁文春女士的悉心编辑。

2020年4月于成都

名家推荐

《谁在敲门》是近年中国当代长篇小说的重要收获,有《红楼梦》式的大小说的气象和气度。

——吴义勤

《谁在敲门》在故事、主题以及艺术表达上呈现出丰富、复杂、多样的形态,是极见用心之作。

——阎晶明

罗伟章始终不断深化、丰富对文学艺术独特性的追求,成为当代文学中一位十分值得重视的优秀作家。 ——潘凯雄

罗伟章总是把小说的场景呈现得非常广阔。 ——陈思和

罗伟章不断突破艺术创作的边界,永远在跟语言搏斗。 ——阿来

罗伟章以极富象征性和超强想象力的现实主义叙述,完成了一部具有史诗品格的长河小说。

——贺绍俊

《谁在敲门》是一部具有史诗性追求的时代“魂魄书”,以深厚的悲悯之心与锐利的目光,深刻书写了时代与人的主题。

——钟红明

编辑推荐

《谁在敲门》以许家为核心,以为父亲庆生至父亲病重、离世为主线,描述回龙镇、燕儿坡、清溪河,如《清明上河图》般截取了时代的一个横切面,精准而细腻地勾勒了大时代下的微小的细节。一字一句,如一针一线,编织成一张囊括时代的大网,看似平淡如水,实则气势磅礴,以朴实无华给人以深刻的灵魂激荡。

精彩预览

有时候,敲门声是人的脸,也是人的心,哪种人敲出哪种声音,就跟哪种人会说出哪种梦话一样。当这个声音响起时,已去胸腔里荡过一下,夹带着气恼、自大和经过掩饰的逆来顺受,传到指骨,传到门,然后才传进屋子,大姐就知道,是兄弟来了。

(第一章)

都不是小时候了,不是在贫穷中一起长大的日子了。对有些回忆,与其将它唤醒,不如让它熟睡,熟睡之后,就不会受到真实世界的摧残。这么多年过来,彼此都有了沉重的心事,也像有了心结。我们各自孤立,又相互孤立。我们关心了许许多多,却往往淡漠了最重要的。

(第二章)

城市澎湃的灯火,涌动的人潮和车流,都是不定形的世界,与他们血统里稳固的村庄背道而驰,并因此不知所措;他们赞美城市,一方面出于真心,另一方面,是掩饰自己在城市里的受挫。

(第二章)

在月光和冬雪之间,横亘着虚构的悲伤;忘记青春的果实,只把甜举过头顶。

(第二章)

痛苦是肮脏的。病和老,是痛苦的原因,却不是根源。根源是人生。

(第三章)

身体和痛苦,其实是同一个词。

(第四章)

这与其说是对死亡的恐惧,不如说是不想长大。无论自己的童年有多么不堪,却还是怀想,那时候,时光无限漫长,山花遍野开放,鸟群自在飞翔,那时候的热天,晒得身上流油,也不觉得热,那时候的冬季,冰柱子结成小罐粗,从山壁和屋檐挂下来,也不觉得冷,那时候你分明能感觉到,在悠远的时光里,总有一个时刻,门会敞开,未来会走进来。有长辈亲人在,就有童年在,没有长辈,童年就消失了,只任由光阴劈头盖脸地漫过。

(第四章)

人是一个一个地活着,但人活的,不是个体,而是时代,自己的时代过去了,即便你的身体还活着,心却跟时代一起埋葬了。

(第四章页)

一生中的快乐事并不去数,只数苦情和功劳。倒不是把快乐事故意略过,而是因为,人,无论多么顺遂和富贵,当过完一生,回想一生,在记忆的箱子里,也取不出几件“快乐”。快乐是存不住的,它是指尖的流沙,甚至是天上的礼花,瞬间的耀眼过后,便沉寂于辽阔的黑暗。而且,快乐往往是自私的,追求到手,多数也只是偷着乐。痛苦则可以理直气壮地出门。在世人眼里,痛苦意味着承受,有时也意味着奉献。

(第四章)

就在这短暂的间隙里,大姐静了下来。是那种被浸润的静。大姐的整个身体,都弥漫着青色的光。那是悲伤的颜色。从里到外的悲伤,让她这般静如深谷。即使是喧闹的悲伤,也是一种静。何况悲伤是不喧闹的。所有悲伤的声音,都是安静的声音。

(第四章)

如果说父母生活的地方就是故乡,我母亲早死了,现在父亲也死了。大姐说女人没有故乡,我不是女人,同样也没有故乡了。故乡在我心里,就像一列奔跑的火车,车身已远去,只余下苍茫的汽笛和铁轨的震颤。

(第五章)

生活本不需要那么多执着。没有执着,就没有妥协。同时,生活也不需要那么多淡泊。对世事的淡泊,或许正是对生活权利的放弃,甚至是对无能的修饰。吃苦和受穷,包括敢于吃苦,敢于受穷,都可能只是理想主义讴歌出的陷阱,还可能,正是这种建立在穷苦基础上的文明,阉割了骨子里的生力与活力。

(第五章)

分数下来,比照往年,儿子超出二本线很多,但距一本又差些。够了,可以了。我和梨静都很高兴,是因为比我们预想的好。不过,高兴了不到五分钟,就又遗憾。要不是高考前闪那一下,就上一本了。但接着又说服自己:够了,可以了。便又高兴起来。这后面的高兴,已不叫高兴了,它被深深的遗憾挟制了。只差一点点啊!

然而我们都很清楚,若上了一本,我们又会想,为什么不再高一点?再高一点就能读名校了。如果上了一般名校,接着还会想:本来可以读北大清华的。

这是人心的常态。

好在一切都恢复了常态。

(第六章)

我们都无力承担一种生活的失去,哪怕那种生活已经腐烂。

(第六章)

回龙镇和李家岩的天地,还是那样宽阔。 但那种天宽地阔的感觉,随着黎明过去,太阳升起,便烟消云散了。那只是黑暗里的感觉。

(第七章)

我父亲除了叫许成祥,还有一个名字叫 00033428。

我大姐夫除了叫李光文,还有一个名字叫 7295。

(第七章)

线上商城
会员家.png 书天堂.png 天猫旗舰店.png
会员家 书天堂 天猫旗舰店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png   微博二维码.png
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

微信号:bbtplus2018(工作时间)
电话:0773-2282512(工作时间)

我要投稿

批发采购

加入我们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纪委举/报投诉邮箱 :cbsjw@bbtpress.com    纪委举报电话:0773-2288699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 | 网出证 (桂) 字第008号 | 备案号:桂ICP备12003475号-1 | 新出网证(桂)字002号 | 公安机关备案号:45030202000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