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板块图书分类品牌系列获奖图书图书专题新书上架编辑推荐作者团队
文学的摆渡 季进 著
陈子善作序推荐 季进最新海外汉学评论集 勾勒无限弥散与增益的海外汉学空间
ISBN: 9787559852564

出版时间:2022-12-01

定  价:69.00

责  编:王倩云
所属板块: 文学出版

图书分类: 中国现当代随笔

读者对象: 大众

上架建议: 文学/中国现当代随笔
装帧: 精装

开本: 32

字数: 225 (千字)

页数: 412
纸质书购买: 天猫 有赞
图书简介

本书借由作者的海外访学经历和治学经验,围绕中国现当代文学海外传播而展开,涉及中国文学史的重写、文本的翻译与传播,以及跨文明的文学对话等论题,分为四辑。第一辑写夏志清、夏济安的人生际遇和治学理念;第二辑写书,论及《沈从文传》《史诗时代的抒情声音》《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等新型现代文学史书写;第三辑是综论,以海外的“《解密》热”现象、阿来《尘埃落定》的英译与传播等为例,论述“作为世界文学的中国文学”,呈现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复杂性和多维度;第四辑写人,论及宇文所安、李欧梵等海外汉学教授。

作者简介

季进,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兼任苏州大学海外汉学(中国文学)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和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研究,代表性著作有《钱锺书与现代西学》《另一种声音:海外汉学访谈录》《英语世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综论》《季进文学评论选》等,主编有“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译丛”“西方现代批评经典译丛”“苏州大学海外汉学研究丛书”等。

图书目录

第一辑

历史时空中的日常生活书信

《夏志清夏济安书信集》编注札记

落日故人情

寻访夏济安和陈世骧

夏济安,一个失败的浪漫主义圣徒

夏氏书信中的普实克

夏志清的博士论文及其他

“抒情传统”视域下的《中国现代小说史》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怀念夏志清先生

第二辑

奥德赛的行旅

金介甫《沈从文传》读札

抒情的理论与伦理

王德威《史诗时代的抒情声音:二十世纪中期的中国知识分子与艺术家》读札

无限弥散与增益的文学史空间

王德威《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读札

通过碎片来重建整体性的可能

张英进《中国现代文学指南》读札

文学·历史·阐释者

顾彬《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读札

作为文本、现象与话语的金庸

韩倚松《纸侠客:金庸与现代武侠小说》读札

妖娆的罪衍,负面的现代

叶凯蒂《上海情爱:妓女、文人与娱乐文化(1850-1910)》读札

第三辑

作为世界文学的中国文学

以中国当代文学的英译与传播为例

海外的“《解密》热”现象

阿来《尘埃落定》的英译与传播

贾平凹《高兴》的英译与传播

文学的摆渡

中国文学海外传播札记

第四辑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宇文所安荣休庆典侧记

让内心充满丰富的感觉

李欧梵老师印象

中国文学研究的一座丰碑

韩南教授的学术遗产

后记

序言/前言/后记

陈子善

认识季进兄已有二十多个年头了,结识的机缘是他来沪拜访钱谷融先生。他是范伯群先生的高足,专诚来沪请钱先生主持他的博士论文答辩,记得我们一起陪钱先生吃过饭。他的博士论文研究“文化昆仑”钱锺书,后来出版了,书名《钱锺书与现代西学》,听说很快又要出修订版了,好大好深奥的学问,我连想都不敢想。但平常接触中,他不故作深沉状,不侈谈时髦理论,而是很随意,很热情,很好交往。后来,钱先生去苏州踏青或散心,他都安排得很妥帖。有一张钱先生与范先生的合影,二老在苏州东山启园茶室喝茶时爽朗地大笑,就是他抓住时机抢拍的,拍得真好。

季进兄在苏州大学文学院执教后,学术视野不断拓展,学问也与日俱进,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和海外汉学研究等领域都大有建树。他远涉重洋到了哈佛,就把李欧梵先生的藏书弄到苏大,设立了“李欧梵书库”。他哈佛回来后主编的“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译丛”和“西方现代批评经典译丛”两套大书,颇受学界关注。这些年他又出版了《另一种声音:海外汉学访谈录》、《季进文学评论选》、《英语世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综论》(与余夏云合著)等著作,又跟王德威、刘剑梅合作主编了《当代人文的三个方向》、《文学赤子》等文集在香港出版,学术影响是越来越大了。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他与夏志清先生的夫人王洞先生合作,花费了五年心血,编注了五卷本《夏志清夏济安书信集》,已经由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台湾联经出版公司和北京活字文化公司正式出版。这项耗费他不少心力的整理、注释工作是嘉惠中外学林的大工程,其学术价值和文学史意义自不待言。

与一些读理论读得多了,文章反而越来越不会写或是越写越让人看不懂的学院派不同,季进兄近年来在紧张的教学工作之余,在埋头于各项研究课题之暇,还喜欢写些深入浅出的读书札记和怀人忆事之文。第一辑、第二辑、第四辑中的这些文字有长有短,或介绍海外名家、学术大佬的新著,或回忆与海外学人的学术交往,记一己之心得,抒个人之情感,均娓娓道来,言之有物,字里行间不仅透露出他学术训练有素,也在无意中显示了他的兴趣和爱好,因而读来很是亲切有味。无论是夏济安的情感故事,还是夏济安与陈世骧的手足情深,无论是宇文所安的桃李天下,还是夏志清的率真坦诚、韩南的谦谦君子,读来都令人感动,心生欢喜。第二辑和第三辑中的文字,也许学术性更多一些,但读来也不显枯燥。季进兄这些年热心于推动中外学界的对话,着力于中国当代文学的海外传播研究,也乐于及时译介品评海外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扮演了一个文学传播与文学交流中间者的角色,这大概也是季进兄以“文学的摆渡”作为书名的用心所在吧?书名虽然借用了书中一篇文章的题目,其实应该是颇有深意在的。在文本中旅行,带着文本去旅行,文本中的旅行,文本在旅行……都离不开摆渡,这是可以有多种多样的解读的。

其实,学者写的读书札记也好,怀人忆事之文也罢,我把它们统称为学者散文或学术随笔。因为作者是学院中人,学有专攻,所以无论写什么,都会自觉不自觉地从他的专业出发,以他的学养为关照,这就与一般的读书札记和怀人忆事之文有所不同,往往带给读者的不仅是新的愉悦,还有新的感悟。二十多年前,我编过一本《未能忘情:台港暨海外学者散文》(上海教育出版社一九九七年三月初版),在序中强调学者散文的作者在写这类散文时,未必会用长篇大论来宣示自己的人文关怀,“却往往将自己的体验和省察,自己的知识分子情怀融入情景交汇的随笔小品之中,因而更富于启示,更能动人心弦”。这个观点我至今没有改变,有必要趁这次为季进兄《文学的摆渡》作序的机会,再重申一遍。我历来主张做学问的不能只有一副笔墨,除了从事其符合专业领域规范的学术论文和专著的写作,也不妨写一些既接地气又见其真性情的文章,这是思想和文笔的新的操练。虽然我自己并未很好地做到,但据我有限的见闻,像李欧梵先生在香港报刊上发表的关于西方古典音乐的漫谈,像吴福辉先生在《汉语言文学研究》季刊上开辟的“石斋语痕”专栏,都是值得称道的好例子。而今我又读到季进兄这本《文学的摆渡》,不能不感到意外的欣喜。

让我们跟着季进兄这本颇具可读性的《文学的摆渡》,去作一次有趣的文学探索和文本旅行吧!

壬寅年处暑于海上梅川书舍

名家推荐

第一辑、第二辑、第四辑中的这些文字有长有短,或介绍海外名家、学术大佬的新著,或回忆与海外学人的学术交往,记一己之心得,抒个人之情感,均娓娓道来,言之有物,字里行间不仅透露出他学术训练有素,也在无意中显示了他的兴趣和爱好,因而读来很是亲切有味。……第二辑和第三辑中的文字,也许学术性更多一些,但读来也不显枯燥。季进兄这些年热心于推动中外学界的对话,着力于中国当代文学的海外传播研究,也乐于及时译介品评海外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扮演了一个文学传播与文学交流中间者的角色

——陈子善(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编辑推荐

◆对考察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思考中国文化的输出战略、建构中国文学的世界性维度极具意义和价值。

◆循序渐进地讲述海外汉学研究的相关内容,力求将中国现当代文学放到世界文学中看待和解读,寻找“世界中”的中国现当代文学。

◆华东师范大学著名文学教授陈子善老师作序推荐。

精彩预览

历史时空中的日常生活书信(节选)

——《夏志清夏济安书信集》编注札记

……现在保留下来的夏氏书信,总共有六百多封,时间跨度从一九四七年年底夏志清赴美求学到一九六五年年初夏济安病逝。这十八年中,夏志清与夏济安之间鱼雁往返,说家常、谈感情、论文学、品电影、议时政,生活点滴、欲望心事皆推心置腹,无话不谈,为我们留下了透视那一代知识分子心路历程的极为珍贵的史料。夏志清晚年有两大愿望,一是整理发表张爱玲给他的信件,这就是前几年出版的《张爱玲给我的信件》;二是整理发表他们兄弟俩的通信。可惜因为身体的原因,夏先生生前只整理发表过其中两封。夏先生逝世后,夏师母承担起了这个重任。承蒙夏师母和王德威的信任,让我有机会加入到书信整理的工作,通过书信走进夏氏兄弟的心灵世界,重新认识两位夏先生。王德威在邮件里说:“夏氏兄弟原籍苏州,此事由苏州大学教授出面主理,似乎也是难得的因缘。”我很珍惜这份因缘,希望竭尽全力做好这件事。我也特别感谢我的团队,他们不计报酬,默默奉献,花费了大量时间和心血。有的同学沉浸其中,被夏氏兄弟的故事所感动,迫不及待地等待下一批书信的到来。我们仿佛每天都与夏氏兄弟同呼吸、共悲欢,万千感慨,难以言表。这批书信的意义和价值,王德威在《夏志清夏济安书信集》第一卷的后记中已经作了精彩的阐述,就我而言,《夏志清夏济安书信集》的价值至少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略作评说。

一是作为情感史来看。曾经有学者专门梳理和研究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情感谱系,现在夏氏书信完全可以置于其中加以考察。特别是夏济安的情感史,实在是无比丰富而又令人唏嘘。他喜欢了一个又一个的女生,从董华奇到刘璐到秦佩瑾再到Ruth,等等,不断经历着各种情感的跌宕起伏,却一无所获,伤痕累累。夏济安不断地对自己进行心理分析,既自负,又自悲,对感情既有明确的渴望,又隐隐畏惧,最后总是以失败告终。夏济安不断追求女友却又不断失败的经历,似乎也透露出这一代读书人在大时代的巨变中惶惶不安的心理。相比而言,早年的夏志清一心向学,无比孤独,直到遇上 Carol,才有了真正的恋爱体验。此外,兄弟二人不断地谈论那些电影明星,沉湎于电影的想象中,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可视为青春欲望的情感投射。这些内容,我们不妨都可以从情感史的角度来进行深入的心理分析。

二是作为学术史来看。从夏志清早期的书信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他在耶鲁大学所受到的西方文学的系统训练。他不仅亲炙布鲁克斯、兰色姆、燕卜荪等理论大家,而且系统扎实地大量阅读西方文学作品,甚至读遍了英国文学史上几乎所有大诗人的文集。以这样的学术训练,阴差阳错地进入到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写出来的《中国现代小说史》自然不同凡响,因为他的评价标准是西方文学的大经大典,是将中国现代文学置于世界文学的语境中来加以评析的。这些书信,为我们重新讨论夏志清与西方文学提供了第一手的材料。比如我们都说夏志清深受利维斯的影响,而从书信中就能看到,他在一九四九年就读到了《伟大的传统》。我们完全可以把书信中关于小说史写作的相关内容拿来与《中国现代小说史》进行比较性的发生学研究。我们也可以看到,夏济安最早讨论《蜀山剑侠传》是在第七十六封信中,由此开始了他对通俗文学的思考,还有他关于《文学杂志》的编辑、小说的创作、文学的翻译等内容,都是研究台湾现代文学不可多得的第一手文献。更不用说,书信中还涉及相当多的汉学家和当年学界的情况,甚至还有学术八卦。比如《骆驼祥子》的英译者伊文·金写了一本颇受好评的英文小说《黎民之儿女》,结果夏志清无意中发现,该小说其实改写自赵树理的小说。诸如此类的内容,都为我们提供了学术史上丰富的历史细节。

三是作为文化史来看。阅读书信,我们会发现,虽然夏氏兄弟生活于时代大变之际,但是书信中对时局的动荡却罕见地着墨极少。除了一九四九年前后夏济安对时局非常关切外,几乎看不到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呈现,到了后期,夏济安才开始较多地涉及对社会政治的评论。这很能看出夏氏兄弟的志趣是一如既往的,对生活本身始终充满热情。他们随时随地、乐此不疲地谈论京剧、文学、电影、女友、穿衣吃饭等话题,彼此坦诚地交换看法。这让我们有机会看到那一代读书人最真实的生活常态,最感人的人性情怀。现在重读这些书信,会发现这些无意中保留下来的日常生活的写真,其实最能代表那个时代生活的质地,是真正的生活本质,也是一种日常生活的文化。当然,其中也有日常生活的政治。透过这些日常生活的琐碎,我们可以看到大时代的印记,看到时代对个人命运的掌控。《夏志清夏济安书信集》与现在流行的重返日常生活的文化研究倒有一种对话的可能性。书信中对欧美电影、影视明星的大量讨论,几乎为我们还原了当年西方电影拍摄、上映、传播的基本面貌,成为研究影视文化的重要例证。而关于 Miss Rheingold(啤酒小姐/“莱茵小姐”)、Mardi Gras(狂欢节)等内容的记载,还有各种刊物、图书的信息,也为我们打开了了解美国文化的一扇扇窗口,甚至书信中提及的穿衣吃饭、服装品牌、生活用品等,都真实记载了那一代人的生活常态,完全可以从文化史的角度来加以梳理。

四是作为个人史来看。我们早就习惯了从大历史中了解历史,熟悉革命、启蒙等现代性话语。可是,即使在史诗时代,还是有人会反其道而行之。大历史背后总是有着无数的个人史,他们构成了大历史的丰富肌理。在夏氏兄弟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在时代的大历史之外,作为一介文人,他们如何凭借个体的努力,书写了个人的小历史,不断对话现实、增延历史。夏氏兄弟从小受到的家庭熏陶教育,还有西方人文主义的训练,决定了他们不可能投笔从戎,真正投身到改造时代的潮流之中。他们更相信文学的力量、人文的力量,更愿意远离大潮,做一个边缘人、普通人。一九四九年以后,他们最初以为很快就能重新回到上海,回到父母的身边,但很快就意识到,他们回不去了。从此,兄弟俩开始了各自离散漂泊的人生,一个在中国台北为台湾现代文学奠定基础,一个在美国开创英语世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之传统,书写各自丰富精彩的人生。对于时代来说,这是离散的个人史;对于中国文化来说,这也是有情的个人史,呈现了一九四九年前后知识分子作了不同选择之后的另一幅历史场景。

总之,《夏志清夏济安书信集》生动记录了历史时空中兄弟俩的日常生活,它是一部离散之书、温暖之书、有情之书,让我们感动,令我们深思。

*原载《文汇读书周报》二〇一五年九月二十八日。

线上商城
会员家.png 书天堂.png 天猫旗舰店.png
会员家 书天堂 天猫旗舰店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png   微博二维码.png
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

微信号:bbtplus2018(工作时间)
电话:0773-2282512(工作时间)

我要投稿

批发采购

加入我们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纪委举/报投诉邮箱 :cbsjw@bbtpress.com    纪委举报电话:0773-2288699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 | 网出证 (桂) 字第008号 | 备案号:桂ICP备12003475号-1 | 新出网证(桂)字002号 | 公安机关备案号:45030202000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