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板块图书分类品牌系列获奖图书图书专题新书上架编辑推荐作者团队
自由大地丛书 鹿之民 (加)法利·莫厄特 著 舒兰,骆海辉 译
一部追溯极地人类前世今生的史诗级著作,完整记录了一个古老族群的消亡过程,1953年荣获美国阿尼斯菲尔德-伍尔夫图书奖。
ISBN: 9787559853899

出版时间:2022-10-01

定  价:78.00

责  编:郭春艳
所属板块: 文学出版

图书分类: 纪实文学

读者对象: 大众

上架建议: 文学/纪实文学
装帧: 精装

开本: 32

字数: 260 (千字)

页数: 428
纸质书购买: 天猫 有赞
图书简介

本书是法利·莫厄特的首部长篇纪实作品,完整记录了一个古老族群——伊哈米特人的消亡过程。伊哈米特人是世世代代生活在加拿大北极酷寒之地的一支因纽特人,作者曾两度深入极地荒原探访他们,了解到这些靠驯鹿为生、一度人丁兴旺的“鹿之民”,在半个多世纪内从7000余人急剧缩减至40人。结合实地考察及族人的口述,作者真实还原了这一原住民与鹿共存的美好生活图景,展现了他们与大自然相处的智慧,深刻揭示了这片荒原怎样因为殖民贸易的入侵而改变了生态,进而使这一族群失去生存的依托和平衡,最终走向灭绝。

作者简介

法利·莫厄特,加拿大人,1921年出生,毕业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作家,军人,生物学家,环境保护论者。有超过40部作品被译为20多种语言,在60个国家销售了1800万多册。主要代表作有《与狼共度》《鹿之民》《被捕杀的困鲸》《屠海》等。

图书目录

序言 1

序言(1975年版)3

故事的由来 7

一、进入荒原 25

二、外来人 44

三、孩子们 57

四、这片土地的命根子 81

五、“小山”脚下 105

六、肉宴与饥荒 125

七、关于语言与房屋 146

八、因纽特人之春 167

九、他们的悠然生活 187

十、男孩与黑羽精灵 206

十一、荒原人的法规 226

十二、迷失的卡库米 245

十三、卡库米与恶魔 266

十四、石人与死人 283

十五、闯入无人之境 305

十六、鬼怪、恶魔与精灵 319

十七、奥霍托的奇幻经历 343

十八、父辈的岁月 358

十九、“鹿之民”拯救计划 379

二十、来日方长 400

专有名词对照表 405

参考文献 417

序言/前言/后记

序言(1975年版)

1952年,《鹿之民》(People of the Deer)出版。但在那时,我根本找不到官方文件来佐证大部分的故事内容。本书严厉抨击了“古老北方帝国”的一些机构 —— 传教使团、加拿大皇家骑警队(Royal Canadian Mounted Police, RCMP)、贸易公司和联邦政府部门。他们手握全部的官方“证据”,却拒绝承认自己的疏漏,也没有向我提供委托证明。因此,我不得不谨慎行事,为部分人物用了化名,就连一些已经确认的事件,我也不得不写下虚构的时间和地点。

1959年,我的写作条件发生了巨变。这一年,在创作《绝望者》(The Desperate People)时,我获得了一些必要的资料——有关真相的书面“证据”。因此,在《绝望者》一书中,所有人名都是真的,对所有事件的呈现也都保留了它们真实的时空背景。读者倘若在这两本书里发现了明显的内容出入,那么以《绝望者》的相关表述为准即可。

1959年出版的《绝望者》是我为《鹿之民》而书写的续集。我在序言中写道:“加拿大极地地区阴沉的地平线上,多次出现了闪电的迹象,迟到的终归来了,然而,这可能仅仅只是冬季里极地虚假日出的幻影……”

这些话是在十五年前说的,而我们今天已经证实了极地日出确实只是幻象。20世纪的前半叶,我们的社会对因纽特人的生活,尤其是他们的身体造成了一定破坏。这一情况在今天已有所好转,至少可以说,很少再有因纽特人因为社会的忽视而死于身体疾病。

从1960年前后至今,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来保障他们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但与此同时,我们奉行的政策又足以摧毁他们的精神世界。我们强迫他们放弃他们民族自古以来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去适应现代社会的生活模式。在这一点上,我们冷酷无情,不遗余力。同化他们是我们的目标……但最终带来的是深重的灾难。

1974年,加拿大的因纽特人几乎全部被迫远离家园(其实那里也早已不再是他们的家园),居住在现代社会的贫民区—— 生活条件大都比黑人居住区还要糟糕。这些人造的因纽特人定居点,位于加拿大北部边缘,总数不超过二十个。在那里,他们主要依赖各种名目的福利金养家糊口,不再像从前一样从土地和大海中获取食物了。

实际上,他们生活在没有安全保障的集中管制区,彻底失去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方式去生活的自由,只能依靠基本的生活物资苟延残喘。我们确保他们不再死于饥饿,这为我们的民族良知找到了些许安慰;却强行剥夺了他们满足自己内在需求的生活权利—— 只有这种以自己的意愿和能力讨生活的权利,才能让他们作为有生命的人类而存在。

种族灭绝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啊!

《绝望者》写于1952年至1959年间,可“绝望者”至今仍然没有希望。不同的是,现在的绝望者几乎包括所有的加拿大原住民—— 印第安人、因纽特人和混血种人。我们的社会永远不会接受他们,除非他们甘愿成为二等公民,永远生活在西方人的影子之下。为了脱离这样的社会而生存,他们做出了最后的拼死一搏。这是一场终极决战,只为按照自己认同的生活方式立足于世界;这是一场终极决战,只为赢得自由,活出自己的精彩。

一直以来,我们以生于民主国家而自豪,甘愿为自由献祭自己的一生。可这是哪些人的自由呢?如果我们追求的自由,是以牺牲他人的自由来满足的,那么,我们虔诚坚守的立场,甚至比公然实行专制的暴君更令人憎恶—— 我们的自由建立在虚伪之上,这是何其卑鄙啊!

为了拥有自由,我们必须给予他人自由。让我们大肆夸耀的自由信念接受检验吧!我们夺走了原住民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自由,现在还给他们吧!倘若我们连这一点都做不到,那么,厄运不仅会降临到他们头上,也会降临到我们自己头上。

人生苦短,韶华易逝,我们唯有把握现在。我将此书再版,希望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并承认我们自己的罪恶——在这里,在这个国家,我们曾经在自由民主的庇护下犯下反人类的罪行;如今,我们打着更微妙的幌子还在继续犯着这样的罪行……

法利·莫厄特于加拿大安大略省霍普港

1974年3月

媒体评论

对北美大陆最鲜为人知的地区之一的描述,从头到尾激动人心。

——《纽约时报》

这是多年来北极地区出版的最有影响力的一本书,清晰呈现了土地、驯鹿和人类三者之间的物质和精神联系。

——《泰晤士报》文学副刊

孤军奋战,致力于为整个人类社会书写编年史的作家并不常见……莫厄特正是这方面的一个典范。

——《纽约客》

这是一种“美丽而有尊严的生存方式”,只有限制人类的无限欲望、承担起生态责任、重建生态平衡,人类才可能长久生存。

——《诺顿自然书写文选》

名家推荐

法利·莫厄特的书在荒漠里刻下了印痕,点燃了火花……他的愤怒是迅疾的,他的幽默是顽皮的,但他对万物生灵的悲悯是始终如一的。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编辑推荐

《鹿之民》于1952年一出版即获得广泛好评,并在1953年获得阿尼斯菲尔德-伍尔夫图书奖。但与此同时,这本书也引发了争议,一些评论家认为莫厄特虽沉醉于北方文化,但对北方文化的了解却不像他声称的那样广泛。而莫厄特的解释是,他做的所有工作,最重要的目的是唤起人们对环境破坏、野生动物受到虐待和原住民所处困境—— 那些长期不为公众所知的真相的关注。

作为一部纪实作品,本书的内容全部来自作者的实地考察与亲身经历。从年少时目睹北极大陆上驯鹿群集体迁徙的壮观场面,到后来在探险家的报告中第一次知道“鹿之民”——伊哈米特人的存在,进而了解到这一族群从19世纪末的7000余人缩减至20世纪中期的几十人,正是这些经历促使了这位环保主义者的北上探秘。为了探究这一族群迅速没落的真实原因,作者两次深入荒原,与当地人朝夕相处,学习他们的语言,融入他们的生活,甚至不惜以身涉险,深入坟墓遍地的“人类之河”流域,只为获得丰富的一手资料。

作为一部文学作品,书中又不乏艺术渲染和想象的成分。因为关于这一与世隔绝的族群,可参考的资料非常有限,而作者初次探访这一族群时,他们也已只剩下40人,谈话的对象也有限。作者在书中也不止一次诚实申明了这一点:因为族人的口述非常混乱,为了叙述的连贯,形成文字时有一定加工和拼凑。但也正如他一再强调的,或许很多故事只是族人奇思妙想的产物,但来源一定是真实的生活;故事是否真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回忆对他们来说弥足珍贵。

作者坦言,自己最初是带着优越感和同情心上路的,但在探访的过程中,却屡屡被伊哈米特人的智慧和仁爱所折服和打动。所以他最终对这本书的定义是:“这是爱的奉献,是对给我自己和全人类以重建信心的一个民族的小小回报。”

精彩预览

再也回不去的似水流年

在那古老的岁月里,驯鹿在春天离开森林。雌鹿怀着幼崽,肚子浑圆。整片土地上都回荡着对新生命的热切呼唤。冬天的冰屋已经弃置不用,人们纷纷从冰屋旁边的帐篷里走出来,就连掉光了牙齿的老人也站在帐篷边,笑盈盈地欢迎“图克图”的到来。猎手查看狩猎的柯亚克是否可用,一旦发现舟身皮革破损,妇女们就赶紧把鹿皮浸在冰雪融化的溪水里泡软,然后撑开,包裹在柯亚克纤细的骨架上。

等到营地附近河流消融,驯鹿开始泅渡时,男人们便要外出打猎了。他们带着猎杀驯鹿的梭镖,把柯亚克推进尚未完全解冻的河流湖泽。妇女们来到河岸,修整石柱围栏。这些石柱世世代代矗立在此,用来把迁徙的鹿群赶到猎人守候的地方。石柱上覆盖着苔藓,乍看像人一样,可以吓唬驯鹿。冬日里刮起的大风可能把石柱吹倒,把苔藓刮落,现在妇女们得把石柱扶正、伪装好。

石柱围栏整修妥当,妇女和孩子就出门了。平原上,春雪下个不停,地上仍有积雪覆盖。他们躲在岩石或苔藓洼地里,等待鹿群经过。一看到驯鹿出现,守望的人们就跳起来,大喊大叫,追着惊慌失措的兽群,把它们赶进石柱围栏。鹿群在狭窄的围栏间奔逃,最后跑到猎人守候的河边。等它们一跳入水中,猎人就划动柯亚克发起进攻,春天的猎杀就此拉开了帷幕。梭镖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被杀死的驯鹿顺流而下,一直漂到下游河湾。

春天是猎鹿的重要时节。然而,伊哈米特人在这一季猎杀的驯鹿并不多,只要够吃到秋天就行,因为春季驯鹿的皮做不了衣服,而且肉太瘦,没有脂肪。

吃了整整一冬的肉干和冻肉,人们已经开始反胃了。此时冬去春来,太阳再次高挂在蓝天。他们终于能获取足量的鲜肉,大快朵颐了。在河湾的回水处,老人们把漂浮的驯鹿尸体拖上岸,妇女们手拿锋利弯刀,就地剥皮。很快,她们就佝偻着身子,将新鲜的鹿肉和一捆捆髓骨扛回了营地。并非所有的驯鹿尸体都要剥皮宰割,许多只是掏了内脏,系上石块,沉入水流湍急、冰冷刺骨的河底。这些鹿肉一直到夏末,都可以保持新鲜如初。

等到鹿群去往北方之后,伊哈米特人就把营地搬上山坡,以借助大风驱散即将到来的蚊蝇。人们在这里一直住到仲夏,等着驯鹿归来。

夏天是鸟类产蛋和小鸟生长的旺季。孩子们每天拿着玩具弹弓和弓箭,在平原上寻找松鸡、麻鹬、野鸭和小歌鸟的影踪,搜寻它们的鸟蛋和幼鸟。男人们也不会闲着,任狩猎手艺“生锈”废掉。他们偶尔会蹲守北极狼窝,带回大量毛皮,作为毛皮垫子或大衣镶边的原料。但大部分时间,男人们都忙着打造新的柯亚克、修补雪橇,为捕猎回归的鹿群做准备。傍晚,他们会爬上山顶,凝望北方火红的天空,期待着驯鹿的出现。

仲夏时节,雌鹿的先头部队南下,再次来到伊哈米特人的土地。这一次,平原上的狩猎会持续整整一个月,但仍然没有大肆捕杀的必要。因为每年的这个时候到鹿群再次北上之前,除了幼鹿的皮,其他的鹿皮都没什么用。猎人们通常只带着用麝牛角做成的弹力弯弓走出营地,蹑手蹑脚地跟着山上的驯鹿,小心翼翼地挑选最肥的几只下手。

到了夏末,鹿群离开伊哈米特人的土地,再次奔向北方,人们便开始为一年中的最后一次狩猎做准备了。这是一年中最忙碌的时节,因为人们明白,当鹿群再次南下,能见到它们的时间不过几天——它们要赶在冬季来临之前到达南方;在那之后,再见到驯鹿就是来年春天了。人们同样明白,鹿群这次经过“小山”,会一刻不停,犹如洪流过境一般迅速消失。因此,在驯鹿到来之前,一切都得准备妥当——秋猎的收获可是关乎伊哈米特人的身家性命啊!

秋天到来以前,河流和大部分湖泊里的残雪已经消融殆尽。驯鹿会循着新的线路,沿着大湖弯曲的湖岸,在开阔水域的上游或下游泅渡过河。在伊哈米特人的土地上,这样的渡口不少,且历史久远。在渡口附近,湖泊和山峦之间形成峡道,驯鹿只能沿着峡道通行。伊哈米特人会在每个渡口几英里之外搭起帐篷,建起狩猎营地,确保不会影响驯鹿的活动。

伊哈米特人告诉我,过去,有名的渡口有七处,在每个渡口附近,人们搭起的帐篷多达三四十座;在其他分散各处、不知名的小渡口附近搭起的帐篷也有好几十座。男人在营地悉心打造柯亚克,把梭镖的铜尖磨得像剃刀一样锋利;妇女则在周围的土地上转悠,捡拾柳枝堆起来,准备燃起一年中最旺的大火,将驯鹿甜蜜的脂肪熬成油。年轻人划船北上,两三天后,在山顶扎营,见到驯鹿远远到来,立即把消息带回营地。

年纪太大无法猎捕的老人,密切地留意着各种蛛丝马迹。他们可能会注意到狐狸和狼突然大量出现,随之而来的,还有成群结队的食腐海鸥;而他们需要特别留意的,是从北方飞临的渡鸦,它们才是可靠的使者,说明鹿群即将来到。

秋天的日子一天天过去,营地里,兴奋和紧张的情绪持续高涨。偶尔有少量驯鹿在迁徙的大部队之前率先到达,就会引起人们的阵阵担忧。有人不禁会想,会不会命运弄人,让此次南迁的鹿群故意避开了那些渡口?可人们早已搭好帐篷,等候多时了啊!人们紧张、担忧,不眠不休。晚上,鼓声响起,伊哈米特猎人聚在一起,高唱猎杀图克图的战歌,或者讲述各种逸闻趣事,回忆他们平生见过或捕获的驯鹿,直到黎明悄然来临。

然后,在10月的某一天,天空飘起了雪花。一艘从北而来的柯亚克掠过河面,船上的人高举梭镖—— 那是发现驯鹿的信号!“它们来了!”营地一片欢呼,猎手们各就各位,妇女和孩子都跑到渡口以北的山脊上。

大肆捕杀的时节终于来临。鹿群泅渡过河时,遭到柯亚克的持续猛击;在山谷和溪谷,又迎面遭遇猎人。渡口血流成河,每天的狩猎持续至深夜。

营地里,熊熊篝火日夜燃烧,帐篷里堆起大块大块雪白的驯鹿脂肪。洼地里的灌木丛上铺满枯叶,人们将薄薄的肉片摊在上面晾晒,渡口附近、营地周围、峡谷和山峦在落日的余晖下泛着暗红色的微光。灰色的平原上突然冒出一个个小石堆,像巨大的水泡一样,在驯鹿泅渡的渡口附近尤为稠密。石堆下面,是大卸四块的鹿肉。帐篷边的沙滩上,成千上万的优质鹿皮里皮朝上,在木桩上铺开,妇女和孩子忙着将这些兽皮洗净并刮薄。

从划着柯亚克的人报信那天开始,不到一周的时间,鹿群的大部队已经消失了。人们从最初的兴奋继而欣喜若狂的情绪中渐渐平复。渡口处已不见一只活鹿,唯有驯鹿的尸体。

冬雪飘零,大地上的万物—— 除了人和渡鸦—— 一片雪白。松鸡的羽毛变白了,狐狸变白了,连黄鼠狼也变白了。雪鸮从最遥远的北方翩然而至,它们也变白了,像体形硕大的北极狼。

鹿群早已远去,但荒凉孤寂的冬季平原上仍有残留的猎物可以猎取。山谷被周围的山峦遮蔽, 地上积雪不多;山峦的高地上,狂风刮走飘落的雪花,地衣也埋藏不深。少量落后的驯鹿被冬雪阻断了前路,会在山谷和高地活动。

因此,要是某个伊哈米特人家庭因意外或运气不佳碰巧在冬天缺了肉食,对于技艺娴熟的猎人来说,获取食物也并非不可能。不过,冬天猎捕驯鹿可不是件易事。隆冬季节驯鹿较少,分布较散,且警惕性高,只有等到积雪较深或暴风雪肆虐的天气,猎人才有靠近它们的时机。

驯鹿在冬天难以猎获,却容易被陷阱捕捉。要是馋一口鲜肉,猎人就会出门,选择在雪堆边挖一个坑。坑的四周很高,有时用积雪垒就;在坑的一边再造个斜坡,也用冰冷坚硬的雪块堆砌而成。斜坡上铺一层薄薄的灌木,再盖上雪,把陷阱隐藏起来。诱饵是几把地衣,更理想的则是冻硬的人尿或狗尿冰棒。不可思议的是,冬天里的驯鹿老远就能闻到尿味。为了吃上尿里含的盐,它们往往放下所有的警惕。狼也深谙此道,它经常在雪丘边撒泡尿,然后静静潜伏在附近。它知道,如果附近有鹿,一定经受不住诱惑。

有时,积雪不够厚,挖不了坑,猎人会就着雪堤挖出一条斜沟,大小仅容得下一头鹿。饵料放在斜沟的尾端,驯鹿走下斜坡,既不能后退,也不能转身,只能束手就擒。

简而言之,这就是伊哈米特人昔日的生活,他们对此记得一清二楚且津津乐道。

(摘自《鹿之民·因纽特人之春》,有删减)

线上商城
会员家.png 书天堂.png 天猫旗舰店.png
会员家 书天堂 天猫旗舰店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png   微博二维码.png
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

微信号:bbtplus2018(工作时间)
电话:0773-2282512(工作时间)

我要投稿

批发采购

加入我们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纪委举/报投诉邮箱 :cbsjw@bbtpress.com    纪委举报电话:0773-2288699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 | 网出证 (桂) 字第008号 | 备案号:桂ICP备12003475号-1 | 新出网证(桂)字002号 | 公安机关备案号:45030202000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