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板块图书分类品牌系列获奖图书图书专题新书上架编辑推荐作者团队
永福福寿文化丛书 寿乡水韵——永福县水文化集萃 林庚运 主编
福寿之乡,人水和谐,生态发展
ISBN: 9787559852601

出版时间:2022-09-01

定  价:78.00

责  编:唐燕、张文雯
所属板块: 文学出版

图书分类: 中国现当代随笔

读者对象: 大众

上架建议: 文学/中国现当代随笔
装帧: 平装

开本: 16

字数: 320 (千字)

页数: 348
图书简介

永福,游山如观画,玩水若读诗,山温水软,风月无边。

永福的山,峰峦叠翠,姿态万千,景致新奇。

永福的水,饱蘸福寿之乡的灵气,广纳日月星辰的精华,纯净、温柔,涎玉沫珠。

悠悠岁月间,山水永福,蕴育了许许多多真诚的情愫,成就了许许多多如歌的故事。

本书涵盖了永福与水相关的人、事、情、物等方方面面,生动展示了永福“人水和谐,生态发展”的新面貌。

作者简介

林庚运,男,广西永福县人,1960年7月出生,广西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科毕业,小学高级教师,曾任永福县政协党组成员。主编或参与编辑《寿乡永福》(广西科技出版社)、《永福彩调史稿》(广西师大出版社)等20多部出版物。

图书目录

辑一

百寿红茶与百寿泉水 / 黄继树 3

江水漫过心灵 / 毛 健 11

永福三题 / 王布衣 15

我家住在大河边 / 刘 莹 29

看大水 / 黄云华 33

潮水岩奇观 / 梁熙成 37

西江画廊(五题)/ 黄德辉 40

洛清江 / 王 松 52

古驿道上的山村 / 张荣翔 60

井 门 / 邹 龙 65

林 村 / 林 祎 69

挑水吃 / 曾锡贤 74

梦里又回芭蕉沟 / 杨志德 78

插队轶事 / 何山鹰 82

西河记忆 / 陶建梅 86

与西江为伴 / 刘卉芝 89

我们的第二课堂—金鸡河散记 / 林庚运 93

蹚过这条带着墨香的河 / 付娟娟 98

大溪河印记 / 李小林 102

金鸡屯撷珍 / 林媛妹 107

门口江 / 韦 新 111

影视作品中的永福山水 / 林庚运 114

故乡的小河 / 萨家琳 117

三江水远话中洲 / 杨立新 120

文明塔 / 刘家毅 124

辑二

永福古井拾珍 / 邓贵银 129

大邦河野炊 / 赖红艺 132

三江碧水绕凤巢 / 王 松 135

家乡的水 / 林荣连 140

水库情结 / 张日斌 143

探访小江河谷 / 秦 晔 146

露宿洛清江畔 / 陈毓林 149

永福的雨(外二篇)/ 黄世斌 152

文运之河 / 林庚运 158

山清水秀板峡湖 / 黄泽恩 165

三天三夜塘外洲 / 杨立新 168

永福名泉 / 梁熙成 172

金鸡河水库 / 韦丽勤 176

赶圩记忆 / 邹 龙 179

江 头 / 黄慧青 184

永福品水 / 廖德钦 189

清溪 跳石 / 付娟娟 192

大溪河 / 于 江 195

村前有条江 / 黄大胜 199

华山水库 / 韦 滨 203

做客瓦瑶屯 / 吕粟华 205

凤城印象 / 秦荣真 209

初识大邦河 / 陶建梅 212

浦角滩上拉搞村 / 杨立新 216

崇山古韵 / 刘卉芝 221

辑三

井 / 王 松 227

苏桥 :一种别样的情怀 / 莫永军 232

亲水西河 / 时陆忠 235

百寿河漫笔 / 张荣翔 238

河 口 / 刘 莹 245

行走在福寿山水间 / 赖红艺 249

六祖慧能与永福 / 梁熙成 252

夏游金钟山 / 蓝胜福 256

江月掠影 / 林庚运 259

邂逅屯都水库 / 付娟娟 265

泉水叮咚 / 黄泽恩 268

拖江人家 / 黄朝寅 272

晨跑在洛清江畔 / 秦 晔 275

永福彩调故事 / 梁熙成 278

九曲龙溪 / 陶建梅 282

永福古石桥掠影 / 邓贵银 286

碧水湾湾话今昔 / 杨立新 289

街上水边人家 / 黄云华 294

和水相处的日子(外三章)/ 萨家琳 299

青龙口之恋 / 黄慧青 303

有水,穿石而至 / 付娟娟 308

水头情思 / 吴娟燕 311

一条开花的河流 / 毛 健 315

福塘井,在记忆深处 / 林庚运 318

飞龙桥旧事 / 王 松 323

永福之水概要 / 周立平 327

序言/前言/后记

代序

幸得膏泽惠永福

林庚运

中国有个桂林,桂林有个永福县。

永福县位于广西东北部,区位优越,交通便利,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具有“铁”(高速铁路)“公”(高速公路)“机”(比邻国际机场)立体交通网络的县份之一。

永福县山川秀美,环境怡人,文脉深厚,物产富饶,用自己的实力获得了首批中国长寿之乡、世界养生产业示范基地、中国罗汉果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彩调)之乡、广西生态县、国家园林城市等 40 多个荣誉称号,是“生活在树上的城市”,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家园”。

游山如观画,玩水若读诗。这是人们对永福县的感叹。

永福县的水,就是一首首神奇婉艳、韵味悠扬的旷古名篇。她饱蘸福寿之乡的灵气,广纳日月星辰的精华,是长寿之水、生态之水、名产之水、文运之水。

一、永福县的水,孕育了历史悠久的长寿现象

今天的永福县,是 1952 年 8 月 5 日由永福县、百寿县合并而成。原永福县建制,始于唐武德四年(621 年),至今 1400 年。“永福”这个名字源于道教,意为“长流水边的优良居所”,从建县起就一直沿用到现在,说明永福这个地方,自古以来生活环境就十分美好。原百寿县建制,始于晋武帝太康二年(281 年),至今 1740 年。“百寿”这个名字,源于宋代“百寿图”摩崖石刻。百寿这个地方,“水旱无忧三千垌,十里常逢百岁人”。

永福县雨量充沛,年降雨量 2000 毫米左右,有河流 117 条,地表水年径流量 57.84 亿立方米,有中型水库 3 座、小(一)型水库 12 座、小 (二)型水库 26 座、山塘 78 处。西江(亦称永福河、西河)、东江、茅江在县城凤巢山下温柔相聚,然后携手南流汇成洛清江,成为珠江支流。

永福县地下水藏量 10.14 亿立方米,井泉丰富,名气较大的有廖扶一族喝了皆长寿的百寿镇丹砂井,有被称为消灾灭祸“圣水”的苏桥镇西登山龙口泉,有唐宋时期就有“古县第一井”美誉的百寿镇三河村龙井,有凿于明朝、被统称为“永福第一深井”的罗锦镇林村二甲井和八甲井,等等。

某专家组在罗锦镇考察。一天清晨,一位教授在河边散步,见一位村民撒网捕鱼,便跟着村民边走边聊,村民撒了几网,都是些比较小的鱼虾,就放回河里,教授问 :“怎么都放了?”村民回答说 :“还小呢,让它们再长长吧。”村民再撒网,这回得了一条一斤多重的鲤鱼和几条小鱼。村民照样把小鱼放回河里,拎起鲤鱼往家走。教授问 :“怎么不打了?”村民说 :“够了够了。”教授十分感慨 :“大学里可以传授海量的知识,却很难传授这样的心态!”好的心态是健康长寿的重要因素。

2007 年 9 月,华龄出版社出版的《36 位百岁老人生活实录》,是永福县与广西大学合作出版的《永福福寿文化》丛书之一。这本书中收录了很多百岁生命与水的故事。 《永福县志》《永宁州志》记录的古代长寿老人很多。如今,29 万多永福人中,百岁老人保持在 50 位左右。从汉初 158 岁的廖扶起,2000多年来,永福县的长寿现象得以完美延续。

北京老年医学研究所到永福县开展“长寿现象的科学考察”,总结出永福长寿区的环境特点主要有五项,其中“饮水质量好”位列第三。原卫生部专家考察组进行大规模调查和研究后认为,“永福县的天然泉水有四个显著特点 :一是呈弱碱性,二是氧化还原低,三是小分子团,四是富含矿物质和多种微量元素”。这对健康长寿特别有益,是“健康之水”“营养之水”和“长寿之水”。

二、永福县的水,造就了福寿之乡的生态文明

山是永福的筋骨,水是永福的血液。永福县的山,峰峦叠翠,姿态万千。永福县的水,博大而纯净,娇小又富有力量,粗犷中还不乏温柔。

永福县森林覆盖率 79.56%、空气质量优良率 95.9%、地表水水质达标率100%。正因为有这样如画的山水和迷人的环境,永福县的自然景观和文物胜迹才如此奇特秀美、目不给赏。无间东西南北,不分古今中外,但凡是了解永福县的人,无不对她赞誉有加。

前人凝练出了凤巢玉液、鹤沼金莲、金山耸翠、银洞流清、西江古渡、东岭甘泉、龙溪晚唱、上乘晓钟等“永福八景”和文峰映日、笔架干云、寿岩古篆、竹鸟遗钟、道姑仙迹、六祖禅踪、杨井天泉、龙潭香鲤等“古田八景”,高度概括了永福的美。

今天,永福县依然满目胜景。“水清鱼读月,山静鸟谈天”的板峡湖、游览和摄影胜地金鸡湖、清丽脱俗的西江百里画廊等等,就是杰出代表。2008 年,永福县通过社会公开和组织专家评选的方式,评选出永福泉、龙井泉、葫芦泉、福塘泉、鉴真泉、龙口泉、龙涎泉、丹砂井、玉女泉、水头泉为“永福十泉”,凤山及三江风光、西江百里画廊、板峡风光、十里花河、金鸡河风光等为“永福十美”。

永福县的村舍静影沉璧、环境优美,大多数村庄坐落在山谷河畔,村前屋后,林木茂盛,河水透亮见底。

永福县百寿镇,有一条“会开花的河”,数公里的河面上,一年四季都盛开着洁白的小花—海菜花。海菜花是一种珍贵的沉水植物,要求水体清澈透明,无任何污染,是一种“富贵花”“环保菜”和水质的“试金石”。

2006 年夏,永福县召开第一届“福寿文化创作笔会”,邀请广西区内外数十位知名作家进行福寿文化创作。作为这个活动的负责人之一,我和作家们在县内观光采风。一天去百寿镇,中途我们停车休息。面对明丽如镜、清澈甘洌的西江水,作家们早就没了斯文,齐刷刷下了水,兴奋得如同小孩。望着眼前的涓涓泉水、哗哗江流,以及远处洗衣服的农妇和戏水的孩童,作家们十分感慨 :“永福人太奢侈了,用矿泉水洗衣服!”“是啊是啊,永福人还用矿泉水洗澡!”身为永福人,自豪之情瞬间涌上心头。

永福县还举办了“创造艺术治疗国际研讨会”“中俄长寿养生旅游合作研讨会”“长寿与发展高峰论坛”“百岁印象—长寿现象探秘专题演讲”“永福彩调文化论坛”等活动,数百名国内外专家、学者汇聚永福。对于永福县的生态环境,他们不是竖起大拇指,就是发出“OK”的赞叹。

三、永福县的水,滋润了广博丰裕的养生物产

永福县面积 2806 平方公里,78% 的耕地含硒,硒含量为 1.1mg/kg,是全国平均值的 3.3 倍,其土壤总体硒含量处于植物生长和人体吸收的最佳状态。

水丰土肥的永福县,养生物产丰富,品质优良。有被誉为“东方神果”的罗汉果,有广受市民青睐的香米、油粘米,有享誉东南亚、日本、俄罗斯、韩国等地的柑橘,有始于唐朝的桑蚕,有明清两朝列为贡品的马蹄,有民国时期就在广州、香港、上海等地享有盛名的香菇,有个大肉厚、味道鲜美的西红柿,有远销东南亚和我国香港地区、走进人民大会堂国宴的永福山葡萄酒,有民国代总统李宗仁到了晚年还念念不忘的百寿红茶,等等。这些既是福寿之乡的亮丽名片,更是福寿之乡人民健康长寿的重要因子。

永福县有各类农作物 100 多种, 野生植物种类繁多。1959 年和1984 年县医药公司收购统计,仅药用植物,有中草药 1050 个品种,而民间采集治病的草药多达 2000 种。

作为长寿健康养生产业启动最早、发展最快的县区之一,永福县大力发展养生产业,积极推出系列养生食品。

1995 年,永福县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罗汉果之乡”。2002 年,永福罗汉果被卫生部列入第一批“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品种名单”。2004 年,永福罗汉果被国家质检总局评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07 年,永福县被世界养生大会命名为“世界养生产业示范基地”。2008 年,永福县评选出龙江罗汉果、永福香米等“永福十宝”。至 今,全县有国家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 30多个品种,是广西“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无公害水果生产基地”“优质谷生产基地”和“中药材产业十强县”等。

2010 年,“永福香”“香盈八方”品牌获得广西著名商标。2013 年,广西保健养生学会授予永福县“长寿健康养生产业示范基地”。2014 年,永福富硒香米和永福富硒罗汉果被评为首批“中国名优硒产品”。同年,永福成为广西第三个获自治区层面批复实施的“长寿健康养生产业”发展县(区)。

2014 年,袁隆平院士对永福做了全面了解后,欣然题写了“永福 中国罗汉果之乡”“永福 富硒沙糖桔之乡”“永福香米 富硒养生”。

2017 年,农业部发布永福香米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同年,永福罗汉果获农业部等九部门“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认定(第一批)。

2019 年,三皇西红柿获农业农村部颁发“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永福县的优质农副产品正越来越多地被注入福寿文化内涵,成为世人公认的长寿养生产品。

四、永福县的水,催生了绵长深厚的福寿文化

隋开皇三年(583 年)修筑的桂林至昆明驿道,唐长寿元年(692年)修筑的连通桂林至柳州的相思埭运河,唐长寿三年(694 年)修筑的桂林至柳州驿道,都经过永福县。水陆交通的发达,近邻桂林、柳州的优势,永福县道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天主教五教并存,是岭南文化与中原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民族文化、本土文化与域外文化交汇之地,经过漫长的历史演绎,多种文化相互激荡、浸溶并袭,融会成璀璨夺目、和谐温馨的永福福寿文化。永福福寿文化博大厚重,每个时期都有历史遗存,且有书可读、有史可考、有例可证、有城可登、有物可观、有事可说、有戏可唱。

永福福寿文化有着极其鲜明的特点。

福寿双全。永福县城凤巢山上,有源于宋代武状元李珙“掌书福字”故事的清代“福”字石刻。原百寿县夫子岩内,有宋代“百寿图”摩崖石刻。永福、百寿两个县的合并,更是从客观上促成了永福福寿文化的完美结合。

龙凤呈祥。原百寿县有龙江,永福县有凤山、有龙溪。文武兼备。永福县在大宋一朝出了两个状元,一个是北宋初期“与吕文穆诸公同时并美”的文状元王世则,一个是北宋末年孤军抗金勇赴国难的武状元李珙。

名人荟萃。永福县历代名人辈出。据不完全统计,在今天的永福县这片土地上,历史上曾产生了 4 位状元、1 位榜眼、51 位进士,仅明清两代就有 320 位举人。外地不少历史名人也到过永福,留下了许多精美诗文和动人故事。

调子悠扬。1987 年,永福县罗锦镇林村被确认为广西彩调剧的发源地。2006 年,广西彩调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 年,永福县成为广西彩调艺术节常设承办地和广西彩调创新传承基地。2014年至今,永福县连续三届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彩调)之乡”。

文化繁荣。永福具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 处,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 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2 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信息2268 个(条),实物 115 件(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第一批)42 个,其中市级 19 项,自治区级 8 项,有中国传统村落 3 个,国家级、自治区级、市级博物馆(院)都收藏有永福文物。永福博物馆收有文物 5000 多件(套)。永福民俗文化独特丰富。10 多部电影、电视剧和 20 多部纪录片、专题片到永福取景、拍摄。连续 35 年举办凤山之春、茅江之夏等文艺活动。2006 年至今,举办了 12 届养生旅游福寿节。2007 年以来,出版福寿文化丛书 30 多部。

水,是生命之源、万物之本。人们生活的每时每刻都离不开水。正是因为有了水,人类才能生存,世界万物才会生机盎然,丰富多彩。水 在,生命就在。

所幸,上苍眷顾,赐给了永福县丰富的水源、肥沃的土地、富饶的物产。永福县的长寿、生态、物产、文化等诸多方面,成绩斐然,令人瞩目。

福寿文化的长期熏染,生活在盈盈秀水中的永福人,自然就有了如水的品德。如水,居低位而不卑 ;如水,经百折而不回 ;如水,纳百川而不满 ;如水,利万物而不争。

我们一定要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断丰富和延伸“养生”“长寿”的品牌内涵,努力扩大工作成果,全力建设“绿色永福、康养胜地”,打好“山水牌”,走好“生态路”,吃好“绿色饭”。

真诚地希望寿乡永福年年岁岁风调雨顺,物阜民丰!真诚地希望每一个永福人都“顺风顺水”,切切实实地拥有人生的“山清水秀”“春暖花开”!

编辑推荐

本书是关于永福水文化的纪实散文汇编,小角度深切入,行文风格有引经据典娓娓道来,也有深情款款激情澎湃,亦或真挚平实细水长流,丰富多彩的风格构成一幅永福水文化长卷。

精彩预览

百寿红茶与百寿泉水

黄继树

李宗仁与百寿红茶

民国代总统李宗仁一生与百寿红茶结缘,关系非同寻常。

李宗仁在发迹之前,常跟着他的哥哥李宗唐从两江到百寿县城(今永福县百寿镇)赶圩,做些贩卖猪崽茶籽油的小本生意,靠脚力讨生活。百寿是一个历史悠久、民风古朴的小县城,县城的圩街上,每个店铺的门口,都备有一个小小的茶台,茶台有一米多高,台上放着一只茶桶,茶桶里盛满了百寿本地出产的红茶,茶桶边放着几只描着青花的粗瓷茶碗,供赶圩人免费饮用。茶台的墙壁上,挂着几只竹编雨帽(斗笠),供赶圩的村民下雨时临时取用,到下一个圩日子,村民们来赶圩,又把借用的雨帽还来挂到墙壁上。

少年李宗仁已是家中半个壮劳力了,他跟着哥哥李宗唐赶百寿圩的时候,常常蹲在圩上店铺的茶台前,大口大口地饮用桶中的百寿红茶。这种茶很对李宗仁的胃口。

后来,李宗仁离家从军,他身边总少不了百寿红茶,直到晚年寓居美国,仍念念不忘百寿红茶。李宗仁原配夫人李秀文在她的《我与李宗仁》回忆录中,提到在美国居住时,李宗仁乘车来看望她,夫妻俩白头相聚,李宗仁还念念不忘百寿红茶的往事。李秀文为李宗仁沏上一杯茶,李宗仁接过茶杯,慢慢地品茶,“看他端着杯子,慢慢地小口小口地品尝,据他说这叫品茗。说到品茗,他便忆起桂平西山的绿茶和百寿红茶,这一红一绿是他数十年的杯中之物,比抽烟的癖好还深,可惜离开国土再也品不到了,只好饮用美国的红茶—多半是锡兰(今斯里兰卡—笔者注)红茶和印尼红茶,他说那是无论如何比不上西山绿茶和百寿红茶的”。

李宗仁一生念念不忘西山绿茶和百寿红茶。西山绿茶作为广西名茶,至今在桂平西山仍有大宗出产并广为人知。而李宗仁特别钟情的百寿红茶,却已湮没无闻了,难道百寿红茶连茶叶树和茶种都被李宗仁带走了吗?

说到百寿红茶,不能不说到它悠久的历史。百寿县,宋朝的时候叫古县,现今百寿岩中的百寿图上还刻有“绍定己丑知县史渭刻于静江古县”。

宋代文人周去非在他的名作《岭外代答》卷六“食用门”一节中,记载道 :“静江府修仁县产茶……煮而饮之,其色惨黑。其味严重,能愈头风。

古县亦产茶,味与修仁不殊。”周去非记载了当时广西最好的两种茶 :修仁(今荔浦市修仁镇)茶和古县(今永福县百寿镇)茶。这段话的意思是,修仁茶煮后饮用,茶色“惨黑”,即茶色非常黑。“惨”,程度严重的意思,比喻茶色极黑。“其味严重”,意思是味道浓厚。“能愈头风”,“头风”是中医的一个病名,多由风寒侵袭引起头痛,经久不愈。头风有偏正之分,正头风痛在头顶,偏头风痛在一侧或两侧。治宜疏风散寒、疏通经络气血为主,可配合益气养血或针刺等疗法。“古县亦产茶,味与修仁不殊”,说古县也产茶,古县茶的味道与修仁茶没有差别。

宋代还有位著名的诗人邹浩,曾为修仁茶做过三首诗,夸赞修仁茶胜过当时号称绝品、进贡皇室的北苑茶(产自今福建建瓯市)。且治病功效很好。当时闻名天下的修仁茶,早已不为人所知。而与修仁茶齐名的古县茶,却以百寿红茶之名传承下来,但是李宗仁之后,却再也无人提起,甚为可惜!

寻找百寿红茶

我决定寻找李宗仁念念不忘的百寿红茶。

记得我的家乡百寿镇有一种生活习俗—农村几乎家家都有喝茶的习惯。很多人家灶台顶上都挂有一个侧开的竹编茶叶篓,里边可装两斤左右的茶叶。这种茶叶,叶大,梗粗,色黑,茶叶经煮后颜色浓黑,有一股淡淡的香甜味。村民们一年四季喝茶,尤以插田割禾为甚。喝茶不仅解渴,还可以治病。我家有一只古老的黄牛角,长约 20 厘米,直径约 5 厘米。遇到头昏头痛,全身不适,人们用它在额头上拔火罐,取下牛角时,额头上留下一圈紫黑色的圆印,和现在拔罐治疗的情形差不多。随后饮用一碗热浓茶,次日病便好了。只是这些习惯后来消失了。

我在百寿镇乡下做了一番调查,后来得知,我儿时所见的那种茶,有人叫“老茶”,有人叫“洞源茶”。过去有洞源村、洞源大队,现在已合并到江岩行政村。江岩村有一个洞头屯,该屯地处山区,坐落在洞源江边,海拔 308.7 米,因其位于水源头,故名洞头。这一带现在还少量产茶。

我决定到山里实地考察,邀约了永福县原县长覃正明和我的胞弟中和,两位都是“百寿通”。

2013 年 11 月 8 日,秋高气爽,覃老县长约了在高速公路工作的黄姓青年开车,直奔洞头屯而去。

到达洞头屯时,已是中午 11 点多。黄姓青年是本村人,邀我们到他家吃饭。正在这时,一位老人肩扛两根碗口粗的毛竹进了院子,他是为我们开车的黄姓青年的伯父,我们邀他共进午餐。老人面色红润,身子健壮,问其年龄,已是 78 岁高龄,体力还真好。老人进山砍伐毛竹,回来破竹编筐,卖给三皇乡(现三皇镇)村民出售西红柿装筐所用,一圩得 150 元左右,可维持生活。我即问起“洞源茶”之事,老人马上起身到香火台前的一张八仙桌前,拿出一个保暖瓶,给我们每个人倒了一碗红茶水。我喝了觉得口感很好。老人说,这壶中的茶水已放置一个星期了—放半个月也不会馊。他每次进山砍毛竹,就背一个装满茶水的竹筒。

我问老人 :“这茶是本地产的吗?”老人说,这是本地产的茶,产量不多。村民每年清明节前后上山摘茶叶和茶果,用铁锅炒过,放在灶头的篮子里烘着,一年四季饮用,也拿到圩场售卖,50 元一斤。黄姓青年说,下村有一村民,自购烘干机一台,把茶叶烘干,拿到三皇圩卖,120 元一斤。老人斥责道 :“扯淡!哪有那么贵!”

我问老人家中是否有存下的茶叶。老人说有。当即起身出去取出一包茶叶来。我看那茶叶,叶大梗粗,烘得墨黑,一闻十分清香,和小时见到的茶叶一样。又问老人茶叶是否卖。老人说本来是留给自家用的,我要买就卖点给我!他用秤一称,共 2 斤 2 两,50 元一斤,他说给 100 元钱就行了。我给了老人 110 元。他又送了我一小包炒熟的茶果,说茶果煮水比茶叶还香。

我又问老人 :“这种茶叶树现在我能看到吗?”老人说,能看到,但是在山里很远的地方,有一个草药医生曾开学,就在深山里,你们要是能找到他,他会带你们找到茶叶树。我弟中和忙说,曾开学和他一起当过赤脚医生,大家都很熟,直接去找他好了。

吃过午饭,黄姓青年就带着我们进山去找曾开学。从洞头屯沿洞源江进山,江水非常清澈,饮之有一股清爽感。往前走,洞源江分岔,一左一右两股水淙淙而下,汇成一江,左边是一个小村,名叫旁沟屯。我们沿江右而上,这是一条冲沟,山道险峻,越爬越高,山道越来越窄,越来越陡峭。此时,烈日当空,山上尽是黄茅草,我们大汗淋漓,早已喝光了从洞源江中所打之水。这时,山道右侧出现了一间单家独户,大门紧闭,一把铁锁挂在门上,不闻鸡犬之声,只见屋檐下堆放着晒干了的草藤,看来这是曾开学的家了。但是,人到哪里去了呢?我顿时吟出两句古诗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找不到人,就找不到茶树,中和弟只好在门上留言, 约定下个圩日在百寿街上某处见面。在洞源江边,打了几瓶江水,回到桂林家中,已是晚上 10 点多钟了。虽然感到很累,但第一件事是喝茶,用洞源江水和从洞头屯老者买的茶叶煮茶喝。

把茶叶水煮开后,将茶水倒入杯中,只见茶色黑亮,闻了闻,一股浓香味扑鼻而来,品了一口,茶味醇和,再喝一口,舌根处渐有津生,口感好极了。这茶叶的形状、颜色、香味,都勾起了我儿时的记忆,更想到遥远的古县茶和李宗仁念念不忘的百寿红茶。

半个月后—11 月 24 日,我又邀约覃老县长和中和弟,再赴洞头深山里寻找茶树。中和弟已和曾开学联系好,我们先到百寿圩上,购买了丰盛的猪肉酒菜,开车直奔洞头屯,把车子停在村中一块晒谷坪上,便直往深山而去。

到了山中河谷上路旁的单家独户,曾开学已在家中等候我们了。他60 多岁,家中四口人,两个儿子外出打工去了,夫妻二人靠种山采草药为生,此时他的老妻到竹山挖冬笋去了,他一人在家等我们。我们一边生火做饭,一边谈茶树和茶叶的事。他说,听父亲讲,这山中的茶树,原是苗族人所种,已有近千年的历史。这种茶树的茶叶,除了饮用口感好之外,还有很好的保健作用,可养胃健脾,祛湿避瘴,山民们常年在大山中劳作,长饮此茶,还可医治头痛脑热。这使我马上想到宋朝人周去非说的能“愈头风”的古县茶。

吃罢午饭,曾开学便带我们爬上后山。后山很陡、很高,没有路,从灌木茅草中钻过去,在岩石边和茅草丛中,曾开学为我指点着那些残存的稀落老茶树。茶树东一株,西一株,仅剩下古老的碗口粗大的枯树桩,树桩下长出一簇簇绿色的茶叶枝条。茶叶碧绿发亮,散发着淡淡的茶香。树底下散落着褐色的茶果。他说听父亲讲,早在七八十年前,这山上还有成片的茶树林,出产大宗的茶叶,销路很广。不知什么原因,种茶的苗族人迁走了,这大片的茶树林便渐渐荒落了。我往山更高处望去,只见陡峭的荒山坡上,到处都是黄茅草,间或有一簇一簇的灌木丛。我问曾开学,这片荒山坡地大约有多少亩。他说,那年搞山林承包时丈量过,有 2000 多亩。我说,这老茶山荒芜了多可惜,如果种上茶叶林,在山下办一个茶叶加工厂,以古县茶悠久的历史和功效为背景,打李宗仁百寿红茶的牌子,销路肯定好。这山中的泉水,用来配上百寿红茶一同销售,会大受欢迎。再沿山中溪谷建些旅游场所,让游客休闲林泉之下,品茗消遣,品尝农家生态果蔬,那真是神仙过的日子。他说,如果是这样,他们的日子就好过了,村中的年轻人,也不用外出打工了,就在家门口赚钱,那多好呀!

好茶配好水

找到了历史悠久的古县名茶和最受李宗仁喜爱的百寿红茶,我再一想,人们都说百寿是长寿之乡,是因为百寿的水好造成的。百寿的水到底好到什么程度,谁也说不清楚。如果以长寿之乡为基础,用百寿的泉水配上百寿的红茶,那岂不是最好的饮品吗?

我决定给长寿之乡最重要的资源—百寿泉水,做一个科学的测定,以有力的数据说明它的优良。

我的朋友徐福良先生,原是桂林一珠宝公司的总经理。在一次闲谈中,他得知我想给百寿泉水做一个科学测定,便大感兴趣。他说当年做生意时,结识了许多上海朋友,让他们帮忙,请上海水质检测机构做一个权威的百寿泉水水质检测。他的朋友不久便说,已经联系好了,请我们把百寿泉水的水样寄到上海去进行检测。于是,老徐买了几十瓶市上售卖的饮用泉水,把水全部倒掉,带着空瓶子,亲自开车,和我一起到百寿去取水样。

我们到百寿,第一个取水点是百寿岩前的丹砂井,一共取了四瓶水样,在瓶子上写上字,又到双排屯和龙井屯两地泉水口取了水样,照样在瓶子上注明地点,然后到海菜花生长的河边取了水样,又到江西村的一口水井取水样。车一直开到洞头屯,停在村中,到洞源江中取水样。这时我们所带的几十只空瓶子已经装满水样,便到乌石屯一亲戚家吃午饭,然后返回桂林。

老徐将所取百寿泉水水样打包寄往上海,不料,收到回信称,我们所取的水样,不合检测要求,作废了!

我想,这是科学,不是我等外行所能做的。于是,我找到老朋友姚元富,他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党委书记,姚书记说,掌握水源资料也是他们的工作,并说可以陪我去一趟百寿镇实地考察。

2014 年 6 月 18 日,姚书记亲自安排两部车,带上包括总工程师在内的工程技术人员,我又约了覃老县长,坐上姚书记的车,直往百寿镇。我本来想到洞头屯取洞源江的水样,覃老县长说,他家对面有一口大泉水,在那里工作比较方便,中午就在他家吃饭。于是我们就直奔百寿镇双合村院子田。

院子田在村委会驻地江边屯东北面,地处山区,村庄坐落在芒洞河东山脚。覃老县长叫了村主任来,村主任把我们带到一个村子侧背后,一座半石半土的坡地上,只见一口大碗粗的清泉水自地下奔涌而出,其势像一口大锅烧开的滚水。旁边有一棵杨梅树和一丛竹子。时值 6 月,树上还有杨梅,也有掉入泉水中的杨梅果。村民在泉水塘口接入一大水管,作为饮水和洗涤之用。专家们见了如此大的一口泉水,甚为惊喜,立即架上设备,对周围环境进行地质测量,周围为半土半石环境,水质比石灰岩流出的水质要好(石灰岩流出的水质含钙高),初步判定这是一股优质泉水。专家们用专业设备提取了水样(可笑我们曾用普通饮水瓶子取水),然后走下山坡,回到路边覃老县长的家吃饭。菜肴丰盛,全是土鸡、河鱼、山货、年前的腊肉,还有纯净的土熬米酒,吃得非常开心。

一个星期后(6 月 25 日),姚书记请我和覃老县长吃饭,当面向我们出示了一份正规的《永福百寿泉水检验报告》。报告书封面有报告编号 :SZ-2014-037 ;产品名称 :水样 ;项目名称 :永福百寿泉水 ;送样单位 :广西地质环境监测总站评价室 ;报告日期 :二○一四年六月二十三日。落款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环境地质实验室,并盖有公章。内页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环境地质实验室水质分析报告》,其中仅水质分析项目即达 80 余页,我们根本看不懂。姚书记说,从水质分析报告来看,百寿泉水是一种质量很优良的泉水,比市面上出售的许多饮用泉水要好!

百寿红茶配上百寿泉水,品质堪称“双百”绝配!

线上商城
会员家.png 书天堂.png 天猫旗舰店.png
会员家 书天堂 天猫旗舰店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png   微博二维码.png
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

微信号:bbtplus2018(工作时间)
电话:0773-2282512(工作时间)

我要投稿

批发采购

加入我们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纪委举/报投诉邮箱 :cbsjw@bbtpress.com    纪委举报电话:0773-2288699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 | 网出证 (桂) 字第008号 | 备案号:桂ICP备12003475号-1 | 新出网证(桂)字002号 | 公安机关备案号:45030202000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