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板块图书分类品牌系列获奖图书图书专题新书上架编辑推荐作者团队
最后的达·芬奇:4.5亿美元的油画背后所隐藏的秘密 (英)本·刘易斯 著 白文革 译
4.5亿美元的油画是真是假?什么成就了这幅男版的蒙娜丽莎?是艺术的神圣,金钱的游戏,还是权力的斗争?揭开达·芬奇油画《救世主》的神秘面纱,讲述艺术品收藏的起源和发展,戳破艺术品交易的惊天内幕!
ISBN: 9787559851369

出版时间:2022-08-01

定  价:108.00

责  编:唐俊轩
所属板块: 艺术出版

图书分类: 绘画

读者对象: 艺术爱好者

上架建议: 艺术/绘画
装帧: 精装

开本: 16

字数: 330 (千字)

页数: 388
纸质书购买: 天猫 有赞
图书简介

2005年,达·芬奇的油画《救世主》重现于世,在美国的一家二流拍卖行被人以1175美元购得。辗转于画廊、修复室、博物馆、自由港、拍卖行之后,2017年,《救世主》以4.5亿美元的创纪录价格成交,顶着“男版蒙娜丽莎”“世界最昂贵画作”“最后的达·芬奇”等头衔,再次隐匿。

这幅画真的是达·芬奇创作的吗,还是由他和学徒们共同绘制,更甚者,是一幅伪作?消失200多年,这幅如此重要的画去了哪里?过度修复之后,我们还能称其为达·芬奇的作品吗?是谁重金买下了《救世主》?4.5亿美元是物有所值,还是营销天才疯狂的杰作?

这是一个关于寻找深埋之宝和探索艺术真相的冒险故事。从英王查理一世与同时代其他欧洲君主的艺术收藏宝库,到二战后美国中产阶级漂洋过海进行艺术淘宝,再到当今俄罗斯寡头、中东皇室的挥金如土,《救世主》见证了全球艺术收藏如何一步步发展到今天,也透露了艺术品交易的诸多内幕。

作者简介

本·刘易斯,英国艺术评论家、作家、纪录片制作人,伦敦沃伯格研究所访问学者。刘易斯拥有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的历史和艺术史硕士学位,曾在柏林弗雷大学学习。他为包括《泰晤士报》《每日电讯报》在内的众多国际媒体撰写了大量艺术、文化评论文章,摄制的多部纪录片获奖。

白文革,毕业于河北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多年从事英语翻译审校及教学培训工作,翻译图书30多部,包括《汗血宝马》(Under Heaven)、《战士》(Warriors)、《园书》(The Garden Book)、刘震云小说《塔铺》(Ta Pu)等。

图书目录

序 言 达·芬奇传奇

第一部分

第一章 飞往伦敦

第二章 胡桃树结

第三章 深埋之宝

第四章 绘画媒介

第五章 语出惊人

第六章 蓝色迷踪

第七章 藏家探秘

第二部分

第八章 国王藏画

第九章 大师弟子

第十章 偷天换日

第十一章 回春之术

第十二章 遗失人海

第十三章 高级会议

第十四章 才艺双全

第十五章 惊世绝秀

第十六章 看过错过

第三部分

第十七章 离岸偶像

第十八章 天才陨落

第十九章 十九分钟

第二十章 楼梯之间

第二十一章 海市蜃楼

第二十二章 风雨飘摇

后 记

致 谢

参考文献

序言/前言/后记

序 言

达·芬奇传奇

数百年前,在世界仍然被身穿天鹅绒与金锦袍的王公贵族所主宰的那个年代,生活着这样一个私生子,他性情友善,好奇无边,颖悟绝伦,双手灵巧。此人是工程师、建筑师、设计师、科学家和画家—许多人称其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画家。还有人称他是缔造了现代世界的天才。他的画作亦真亦幻,美丽无比,前所未见。他探究自然界的幽微之处—从树叶到熊掌,找寻隐藏其中的规律,比如人脸与身体的比例。他眺望远方,勾勒山峦构成的苍白的天际线,也凝视近处,解剖人体以便观察皮肤下面的肌肉和经脉。

但这位艺术家也是一个千古之谜。他死后,给那些希望缅怀和保存其遗作的人留下了诸多谜团。他的油画杰作,有的尚未完工,就已经褪色或掉渣,有的作品则被涂上了清漆,日渐暗淡。像许多伟人一样,他似乎对这种天赐的才能并不在意,绘画创作又少又慢,反而埋头于手稿笔记,在上面涂涂写写,描绘那些他既没有耐心也没有技术建造的奇思妙想。他创作的绘画作品大大少于历史上任何一位伟大的画家,而幸存下来的作品更是少之又少:充其量也只有19幅。

在他死后几百年间,人们总是嫌自己手中他的作品太少,渴望拥有更多;世界仰望这位艺术家的画作,似乎有多少都不能满足这种渴望。关于那些失传、隐藏或复绘画作的神话和理论层出不穷。在专业的艺术院校里,对这位艺术家作品的研究成为最高的使命召唤;在那些研究其艺术的学者眼中,最光荣的成就莫过于发现一幅已失传或被遗忘的他的真迹。

其中的风险赌注极高,要么一夜成名,要么一败涂地。这位艺术家从不在其作品上签名或注明日期。他弟子成群,所学技术与他同样娴熟,临摹之作与他自己的风格如出一辙,而且他们还创作了数百幅他的仿画。有同代人记载,偶尔他本人也会在仿画中添加点睛之笔—这一事实令后人更加难辨画作真假。意识到这重重风险,那些极其明智的学者都设法抵制鉴定失传画作的诱惑,宁可探索这位艺术家手稿中被忽视的片言只语。但最终,仍有许多人禁不住那些深埋宝藏的诱惑。艺术史图书馆的走廊里到处都是教授们哀鸣的幽灵,他们认为自己找到了一幅他的“新作”,结果毕生的研究都因这一虚妄而毁于一旦;那些对他们的发现表达致敬的头版头条、新闻报道和庆祝活动,不消数月,最多几年,就会被学术界的冷嘲热讽所取代,因为现在事实已经证明,他们的发现要么是赝品,要么是仿作,漏洞百出,如颜料涂得过于松散,或着色过于明显,或人物的服饰与时代违和,等等。

这位艺术家,就是列奥纳多·达·芬奇。他就像太阳一样,是艺术史宇宙中最璀璨的星球。那些离他太近的学者发现,他们的著作会瞬间燃烧殆尽,而他们自己也被那野心之火所吞噬。然而,他们还是义无反顾地前赴后继……

媒体评论

在书中,本·刘易斯以极大的热情讲述了这幅世界上最昂贵画作的故事,并对其细节进行了令人惊叹的研究……他对油画《救世主》藏家史的深度调查,引发了人们对其艺术史地位和可信度的质疑,而这反过来也提出了一个根本性问题,即这幅画是否真的是列奥纳多·达·芬奇的作品。——《卫报》

正如艺术史学家、评论家本·刘易斯在对《救世主》这幅画的历史、发现和销售经过进行的细致入微而扣人心弦的取证调查中所显示的那样,确定一切的真相就像把果冻钉在墙上一样困难。——《星期日泰晤士报》

编辑推荐

200多年来,艺术史学家和收藏家一直在徒劳地寻找艺术史上的圣杯——达·芬奇的那幅油画《救世主》。2005年,《救世主》重现于世,随之而来的是一场无法复制的艺术、金钱、权力的盛大狂欢。在纯粹的艺术层面,本书作者关注的是这幅画的真实性,带领我们重回文艺复兴时期直面达·芬奇及其弟子们,作者也试图构建起这幅史诗级画作完整的藏家史——此前这一度是有缺憾的,追踪画作被发现、修复、展出、质疑、拍卖,到再次藏匿的全过程。作者也敏锐地察觉到,在金钱层面,画作价格从1175美元飙升至4.5亿美元,背后是资本逐利的游戏,是富人避税的把戏;在权力层面,艺术品正在成为构建文化体系、扩大政治影响力的工具。也许到最后,画作的真伪讨论已然不是本书的核心,透过这幅世界上最昂贵油画及其传奇故事,作者思考的是:艺术的价值到底是什么,艺术对于人类的意义何在。

精彩预览

第一章

飞往伦敦

2008年5月,罗伯特?西蒙(Robert Simon)乘飞机前往伦敦。他的座位前,放脚的空间相当宽敞。本次飞行,他订的是头等舱,这对这位事业有成而行事低调的“老大师”(Old Masters)艺术品经销商兼美国受邀制私人艺术品经销商协会(American Private Art Dealers Association)的主席来说,可谓分外奢侈。在横跨大西洋时,飞机遇到了湍流,开始颠簸,他顺着过道瞥了瞥头等舱的行李架,那里边放着他的一个尺寸超规的细长的盒子,不过这是他事先得到允许的。

盒子里面是一幅文艺复兴时期的画作,高66厘米,宽45厘米,如果用旧式的艺术史术语来说,那是一幅救世主的“半身像”(half-figure)。肖像构图显示了脸部、胸部和双臂,一只手举起表示赐福,另一只手托着一个透明的水晶球。西蒙担心这幅画的一个原因,就是他无力承担为它开出的高额保险费。三年前,他购得了这幅画作,花了大约一万美元—或者这只是他对媒体的说法—但现在人们认为它的估值在一亿到两亿美元之间。

艺术品经销商远远不像许多人想象的那样过着奢华的生活,即使是顶级的艺术品也可能存在很多不确定的因素,比如出售昂贵的画作,其实耗资巨大。顶级画廊的日常开销名目繁多,令人眼花缭乱。每次举办展览都要重新粉刷墙壁、印制展品画册目录、邀请富豪收藏家参加酒会和晚宴。西蒙为了修复盒子里的画已经耗费了数万美元,但到现在还没有一分钱进账。

罗伯特?西蒙具有犹太血统,他体格健硕、中等身材、50来岁、谦和、温文尔雅。他相信谦逊和内敛是天赐美德,来自指引我们生命的神圣力量。他投射出一种谦谦君子、平易近人,但微微文弱的镇静。有句话常挂在他嘴边,“口风不紧舰船沉”(Loose lips sink ships),二战时期美国宣传海报上的这句口号被他重新用于艺术事业。

西蒙将身体向后靠了靠,让自己坐得更加舒适。当人们知道木已成舟、棋局胜败已定时,除了听天由命也就只能随遇而安了。此时这种情绪在他的心头占了上风。到现在,他可能再也不必去组织、影响和游说他人了。他已经尽其所能做了这一切。飞机座舱长吊舱的拘囿,四个喷气式发动机的推力带来的向前运动的感觉,这一切成为他生命中此时此刻切实的隐喻。

与潜艇、降落伞和机关枪相比,飞机是创作这幅画作的艺术大师所预想的最著名的发明。在过去的五年里,西蒙把全部的心血都倾注在了这位艺术大师身上。列奥纳多?达?芬奇并不是第一个设计飞行机器的人,很可能他自己从来没有建造过飞行器,但他研究这个课题的时间更长,撰写的材料更多,绘制的设计图也比他之前的任何人都更精致复杂。他对人类飞行的构想基于多年来观察和分析鸟类、蝙蝠和飞虫的空中运动,以及笔记和绘图中对观察结果的记录。当西蒙感觉到气流将飞机托起时,他忆起了达?芬奇是如何第一个认识到,对鸟的飞行来说,空气的流动与鸟翼的运动同等重要。

1505年4月15日,达?芬奇完成了一篇论述鸟类飞行的手稿《鸟类飞行手稿》(On the Flight of Birds),也被称为《都灵手稿》(Turin Codex)。该手稿只有40页左右,一行行密密麻麻的文字格外整齐。作者采用其标志性的镜像书写方式,用黑墨水,从右到左,页面中间点缀着几何图案,有时页边空白处还装饰着飞行中的小鸟的素描,精巧漂亮。达?芬奇早期的扑翼飞机,或称“鸟翼机”(birdcraft),设计有像蝙蝠一样的翅膀,因为,正如他所写的,蝙蝠的翅膀有“可透膜”(a permeable membrane),所以构造起来更轻便,而要构造“带羽毛的鸟类的翅膀”则必须“在骨骼和肌腱上加大力度”。达?芬奇把驾驶扑翼飞机的人水平地安置在两翼下面的一个框架里,用他的双臂和双腿推动一个由长杆和杠杆组成的系统,使其鼓翼而飞。历史学家称,达?芬奇不久就意识到人的身体太重,肌肉太弱,无法为飞行提供足够的动力,因此他后来的设计采用了固定的机翼,更像是滑翔机。他设想从一座“以一只巨鸟命名”的山顶试飞,也就是托斯卡纳的切切里山(Monte Ceceri),又名“天鹅山”(Mount Swan)。沉醉于鸟类的隐喻,达?芬奇描述他的“大鸟将从巨大的天鹅的背上进行首飞,给整个宇宙带来奇妙幻想,令其载入史册流芳百世,并为其出生的鸟巢带来光辉与荣耀”。他所设计的扑翼飞机从未飞上天。这些精巧的装置近乎异想天开,但在他对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的感知中,有一种先知先觉的天赋,令他的机器应运而生。

罗伯特?西蒙深知,不管这次旅行的结果如何——要么金钵满盆,要么一无所获——都标志着他迄今为止在艺术界的事业巅峰。如果一切顺利的话,他很可能会在艺术史籍中占有一席之地。如果不尽如人意的话,他仍会受到尊重,但不会被认为有什么特别之处。这次飞行还代表着某种更个人化的巅峰。与大多数艺术品经销商一样,他的职业生涯背后潜藏着一种动机,无关功名利禄,并在一定程度上更深远地影响了他的一生:那就是对艺术无条件的、百折不挠的热爱;这种艺术指的不是那种“斑斑驳驳、胡描乱画、喷喷涂涂”的现代和当代艺术,而是历史上的伟大艺术,尤其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在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中,艺术大师通过戏剧性的手法,把蓄须男人和金发女人置于绫罗绸缎那厚重的、闪闪发光的褶皱中间,映衬在由休憩场所和门廊、神殿和堡垒等组成的古典背景中,将《圣经》、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永恒故事变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15岁那年,西蒙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一次到意大利的观光之旅。他依稀记得乘车前往列奥纳多?达?芬奇的出生地芬奇镇(Vinci)——达?芬奇的名字就是源于该镇名,佛罗伦萨周围崎岖蜿蜒的山路,夕阳的余晖在柏树林间婆娑起舞。(无独有偶,在我十几岁的时候,我父母也带我进行了一次类似的旅行。)西蒙对我说:“我大半生都视达?芬奇为我的神灵——而且并非只有我一人这么想。在我的心目中,他是文明所造就的最伟大的人。”在过去的数十年里,只要有关于达?芬奇的大型展览,西蒙是场场必去,他看过达?芬奇的每一幅画作,以及“能接触到的每一幅图稿”。他所从事的职业,目前主要以达?芬奇为中心,曾有一次将他置于这位艺术家的天地间。那是1993年,他应收藏家之邀,前去鉴定备受推崇的达?芬奇的手稿之一《莱切斯特手稿》(Leicester Codex)。此手稿现在由比尔?盖茨收藏,但彼时则属于石油大亨阿曼德?哈默(Armand Hammer)的基金会。

西蒙出身于富足之家,但家庭成员与艺术并没有很深的渊源。他的父亲是位眼镜推销员。西蒙就读于纽约市郊河谷镇(Riverdale)的霍瑞斯曼学校(Horace Mann School),是一所专门的、以学术为导向的高中。之后,他进入哥伦比亚大学,专攻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研究,又专修了艺术史。他的博士论文是关于16世纪意大利矫饰主义(Mannerism)画家阿尼奥洛?布伦齐诺(Agnolo Bronzino)的一幅新近发现的画作,属于私人藏品。这幅作品是佛罗伦萨统治者美第奇(Medici)家族的科西莫一世(Cosimo I)身穿闪亮盔甲的肖像画,因复制品众多而闻名于世,大约有25幅,遍布世界各地,要么悬挂在博物馆和家庭中,要么存放在储藏室里。艺术史学家长期以来一直认为,真迹是佛罗伦萨著名的乌菲齐美术馆(Uffizi)的馆藏画作。然而,与他现在要带去伦敦的这幅画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当时年轻的西蒙声称,他已经找到了那幅画作更早期的真迹,属于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持有者。在极具权威的鉴赏与绘画杂志《伯灵顿杂志》(Burlington Magazine)上,他发表了一篇关于那幅画的文章。d目前,它作为布伦齐诺的画作悬挂在澳大利亚一家博物馆里,尽管一些专家仍然认为它是该艺术家的助手所画。

西蒙的艺术事业并非扶摇直上。他先是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做研究员,又当过短暂的教书匠。他曾试图进入艺术界的学术领域,但屡试屡败。他称:“真实情况就是,我无法在自己喜欢的地方谋到一个合适的学术职位。”

他为《伯灵顿杂志》供稿,发表评论和文章,为苏富比拍卖行(Sotheby’s),以及从堪萨斯到米兰的小型博物馆展览撰写关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的文章。20世纪90年代,他还为纽约柏利希尔画廊(Berry-Hill Galleries)的展览销售撰写画册目录,该画廊在2005年因诸多法律诉讼而倒闭。

西蒙谋到了一份鉴定师的工作,这是“老大师”艺术品市场中最需谨言慎行的工作之一。鉴定师应收藏家之邀评估艺术品的质量和价值,通常是对艺术品的买卖提供建议,此外还对离婚协议所涉及、捐赠或租借给博物馆的艺术品进行评估,而美国收藏家借此可巧妙地利用其中丰厚的税额优惠大捞油水。通常,鉴定师也会接到有传世艺术品家庭的鉴定需求。“通常鉴定师都是评估一个过世不久的人的资产,所以这多少有点凄凉。也许在某人过世两个月后,你身处一间公寓,而那个地方原封未动,墙上还挂着画,往往屋中的东西已有年头而且一直未曾清扫。你要在光线很差、环境恶劣的情况下审视这些画,内心会有一种寻宝的感觉,但这种感觉也会受到当时境遇的影响。”多年的经验使西蒙学会了透过昏暗房间散发出的阴郁,未修复的、失宠的画作上的灰尘,窥视关于艺术品的品质和尘封历史的一线微光。

鉴定这项工作,汇集了艺术界最伤脑筋的众多难题,可谓是众多怀疑论和阴谋论的源泉,在鉴定之中,学术与市场密不可分。西蒙在谈到自己鉴定师的工作时这样说:“这通常与金融因素有关,但在进入估价阶段之前,人们往往必须做大量的研究,才能弄清楚自己面对的到底是什么艺术品。”鉴定师要了解艺术家风格的演变,如同要熟悉拍卖纪录和资产清单一样,由此来追溯一幅画作的历史。此外,鉴定师也要了解由仅供会员订阅的数据库所整理的艺术家作品价格的涨跌曲线。鉴定这种工作,事实上有关“老大师”作品的所有交易流程,都需要海量的视觉记忆和事实记忆。你要能够回忆起成千上万的艺术作品,通常要记住画作的细枝末节。

罗伯特?西蒙自1986年开始从事画商工作,20世纪90年代初,在纽约州燕尾服公园(Tuxedo Park)所买的房子里开设了自己的画廊。他专攻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和巴洛克风格的艺术,对拉丁美洲殖民地艺术也有涉猎。在发现布伦齐诺的肖像画作品之后,他又发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其他一些画作:这儿一幅帕尔米贾尼诺(Parmigianino),那儿一幅平图里乔(Pinturicchio)。多年来,他向洛杉矶、华盛顿、底特律、耶鲁等地的美国博物馆出售了好几件画作和雕塑。那些馆长似乎对他低调、执着的学术态度颇有好感。但无论他过去的成就有多么辉煌,他第一个承认,他从未出手过一件像他此刻带到飞机上,如此超凡或是如此昂贵的艺术品,它装在一个由铝和皮革特制的画盒里,画盒还有长长的带子可以让他挎在肩上。

在这个精致的盒子里装着的画描绘的是救世主(Salvator Mundi),西蒙现在相信它出自列奥纳多?达?芬奇之手。此前他只从非官方渠道获悉有人想在伦敦看看这幅画作。数月前在纽约,他曾让英国国家美术馆(Britain’s National Gallery)馆长尼古拉斯?潘尼(Nicholas Penny)看过这幅画。潘尼对这幅画印象深刻,认为它可能是达?芬奇的作品,于是选派了他的一位策展人卢克?赛森(Luke Syson)飞越大西洋前去仔细查看。赛森已经开始着手筹备一个将在几年后开幕的雄心勃勃的达?芬奇画展,他同样看到了这幅画的潜力。西蒙的伦敦之行是潘尼和赛森的主意。将这样一幅最近发现但未经证实,而且当时还在市面上的艺术大师的作品,纳入享有国际声誉的英国国家美术馆举办的展览中,就算不是破天荒,也实属罕见。为谨慎起见,赛森和潘尼决定召集一个由全世界最伟大的达?芬奇研究学者组成的专家组,秘密地对这幅画加以评判,然后再决定是否将其纳入他们的展览。

西蒙深知他本人和他手中的画所面临的重重风险。有一小批被称为“达?芬奇主义者”(Leonardists)的人,他们游走世界,每个人的胳膊下都夹着一幅失传已久而新近发现的达?芬奇画作,试图通过博物馆和大学构建一系列对他们事业有利的观点。不同的艺术史学家对不同的画作情有独钟,而这就是当今学术界的本质,彼此之间相互竞争。其中有幅所谓的《艾尔沃斯?蒙娜丽莎》(Isleworth Mona Lisa),最初是一座英国乡间别墅的藏品,但现在归一个投资者财团所有,该财团还成立了一个前沿组织,名为“蒙娜丽莎基金会”(Mona Lisa Foundation)。《艾尔沃斯?蒙娜丽莎》从未在西方博物馆露面,但曾在中国上海一家豪华购物中心展出。一位艺术史学家在意大利南部发现了一幅被称为《卢坎画板》(Lucan Panel)的达?芬奇自画像。此人是一个与12世纪成立的圣殿骑士团(Order of the Knights Templar)有关系的社团成员,有传言称,达?芬奇本人也曾属于圣殿骑士团。此画像曾在捷克的一座城堡展出,却被马耳他大学(University of Malta)拒之门外。伦敦的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收藏了一件名为《圣母与微笑的圣婴》(The Virgin with the Laughing Child)的小赤陶像,一直被认为出自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罗塞利诺(Rossellino)之手,但总有这位或那位艺术史学家时不时地试图将其重新归为达?芬奇仅存的雕塑作品。甚至还有另一幅据说也是达?芬奇创作的《救世主》,被称为“加奈《救世主》”(Ganny Salvator),因其最后一位持有者是法国抵抗运动英雄加奈侯爵让–路易斯(Jean-Louis, Marquis de Ganay)而得名。最近一次被广泛接受的归于达?芬奇的画作是在99年前,名为《柏诺瓦的圣母》(Benois Madonna),现悬挂在圣彼得堡艾尔米塔什博物馆(Hermitage Museum)。

当“老大师”画商不代表某个重要客户销售公认的名作—这是这门生意中容易的一面,他们会花时间寻找遗失的、被忽视的或只是被低估的艺术品,买入手中,掸去上面的灰尘,确定艺术家的身份,然后试图将其作为比入手时价值更高、艺术性更好的作品再次出手。该游戏旨在锻炼“鉴赏力”,用人们常说的“眼光”来淘得被低估的艺术品。“我把这种根据所画的东西识别艺术家的能力,比作是能听出好友打电话时的声音,”西蒙对我说,“无须加以辨认,你就是‘知道’,通过他或她讲话的语调、音色、说话方式、可能使用的语言,你就能断定。当这些元素放在一起形成相当独特的模式时,你作为这个人的好友就会分辨出来。这才是鉴赏力真正的精髓。在艺术界和艺术史界,有很多人不以为然,将其视为一种故弄玄虚的过程,但它非常理性,同时又基于某些人对擅长或研究过的事物的主观理解……”很难找出一个恰当的词语来定义这个难以捉摸的过程,难怪西蒙会感到惴惴不安。

值得一提的是,他那盒子里的画是行家里手最可怕的梦魇。如同文艺复兴时期的任何一幅画一样,它曾一度被毁得面目全非。画的中间部位有一道很大的折痕;在肖像画最重要的部分—脸部,颜料被刮擦得露出了木板;它已经四分五裂,背面由一些东拼西凑的木块拴在一起,就是所谓的“支架”。此画没有任何流传至当代的文献:没有合同,没有同时代见证人的描述,没有任何关于此画的旁注,没有一丝可以追溯到这位艺术家生前的证据,仅有的就是一幅画着奇怪的手臂或躯干的草稿,而那可能是为任何目的所绘。这幅画估计有500多年的历史,但是共有184年——1763年到1900年的137年和1958年到2005年的47年——不见天日。1958年在伦敦的一次拍卖会上,当伟大的英国艺术史学家埃利斯?沃特豪斯(Ellis Waterhouse)看到它时,仅在自己的画册目录中潦草地写了一个词:残骸(wreck)。

罗伯特?西蒙此行的任务风险极高。他甚至连登机行李中画盒的全额保险费都负担不起。苏富比拍卖行最终还是友善地帮了他一把,为此画写了一个低估价,只有五千万美元。他的宝物非常脆弱。他不确定这幅画能否禁得起这趟飞行,更不用说将它挂在世界级博物馆的墙上或进入一家著名拍卖行的拍卖场。画作的画板被重新拼凑在一起,修复得也很漂亮,但在刚刚上过漆的表面下却隐藏着一个缺陷:画板下方中间有个巨大的树结。佛罗伦萨的技术专家小组对它进行研究时曾说,这是他们见过的最差劲的一块木头。

线上商城
会员家.png 书天堂.png 天猫旗舰店.png
会员家 书天堂 天猫旗舰店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png   微博二维码.png
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

微信号:bbtplus2018(工作时间)
电话:0773-2282512(工作时间)

我要投稿

批发采购

加入我们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纪委举/报投诉邮箱 :cbsjw@bbtpress.com    纪委举报电话:0773-2288699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 | 网出证 (桂) 字第008号 | 备案号:桂ICP备12003475号-1 | 新出网证(桂)字002号 | 公安机关备案号:45030202000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