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板块图书分类品牌系列获奖图书图书专题新书上架编辑推荐作者团队
中国图书版本学(新一版) 姚伯岳 著
沉潜廿载,后出转精。
ISBN: 9787559849038

出版时间:2022-06-01

定  价:96.00

责  编:鲁朝阳,柴方召
所属板块: 古籍文献出版

图书分类: 古籍工具书

读者对象: 文化研究者

上架建议: 版本,版本学,文献学,古籍,古籍保护,古籍出版,古籍整理
装帧: 精装

开本: 32

字数: 332 (千字)

页数: 492
图书简介

该书完整阐述古籍版本学的概念和框架,讲述版本学发生、发展的历史,阐述各种类型版本目录及其形成过程,介绍分析各种版本类型及其制作原理,讲解版本鉴定的方法,研究版本源流和版本系统的总结归纳方法,有助于让读者通过此书建立成体系的古籍版本学知识并掌握相关技能。本书为2004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图版本学》的修订本,与前一版相比,修正了个别错别字,调整润色了个别语句的表达,于细微处确保经典著作经得起各种考验。

作者简介

姚伯岳,男,1963年生,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通讯评审专家。研究方向为版本学、古籍保护、图书馆史等。著有《版本学》《中国图书版本学》《惜古拂尘录》等,发表论文近70篇。2019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古籍保护学科建设与基础理论研究》首席专家。

图书目录

中国图书版本学(新一版)

目录

上编

第一章版本学论3

第一“版本”析义3

一、什么是“版”4

二、什么是“本”5

三、什么是“版本”9

第二节版本学辨理11

一、版本学的研究范围11

二、版本学的研究对象13

三、版本学的研究内容15

四、版本学的研究目的18

五、版本学的研究任务18

六、版本学的学科性质19

七、版本学的定义19

第三节版本学的作用20

一、读书学习需要讲求版本20

二、学术研究须有版本依据22

三、古籍整理不能脱离版本24

四、藏书活动必须重视版本24

第四节版本学与其相关学科的关系26

一、与目录学的关系26

二、与校勘学的关系27

三、与图书史的关系28

第二章版本学史29

第一节版本学的萌芽时期(先秦—五代)29

一、版本学的萌芽29

二、版本学的产生30

三、版本学的缓慢发展33

第二节版本学的初步兴盛时期(宋—明)36

一、宋代版本学的初步兴盛36

二、明代版本学的继续发展45

第三节清代版本学的繁荣48

一、清初的版本学49

二、乾嘉时期的版本学52

三、清末的版本学59

第四节现代版本学的独立与发展62

一、民国时期的版本学62

二、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版本学65

第三章版本分析73

第一节版本的背景情况73

一、版本的著述背景74

二、版本的制作背景74

三、版本的流传背景78

第二节版本的外观形式78

一、图文符号78

二、载体材料88

三、装订形式95

四、版式104

五、装帧结构110

第三节图书版本的类型划分113

一、按出版时间划分113

二、按出版地划分114

三、按出版者划分114

四、按制作方式划分116

五、按出版印刷先后划分117

六、按抄写、出版方式划分117

七、按图书用纸划分117

八、按版本形态划分117

九、按图书内容划分118

十、按版本价值、作用划分118

十一、按书版和版本流传情况划分118

第四章版本鉴定119

第一节查检考证法120

一、牌记120

二、封面(内封)123

三、卷端125

四、序跋127

五、避讳128

六、刻工131

七、题跋132

八、藏章印记133

九、书内其他资料134

十、各种工具书及其他书外资料136

第二节经验判断法137

一、装订形式138

二、版式139

三、字体141

四、刀法142

五、纸张143

六、墨色145

七、藏印147

第五章版本源流149

第一节同属一书的版本判定149

一、从书名来分析150

二、从作者来分析154

三、从正文来分析155

四、从辅文来分析158

五、确定各本同属一书的标准160

第二节版本系统的分析161

一、版本系统的划分及其意义161

二、一书各本间的关系165

第三节版本源流的考证170

一、版本源流的几种研究模式170

二、版本源流的考证方法与步骤175

第六章版本对勘178

第一节版本对勘的意义和作用178

一、利用版本对勘鉴定版本178

二、利用版本对勘鉴别一书各本之间的关系181

三、利用版本对勘鉴别各本优劣182

四、版本对勘法在现代图书版本鉴定中的作用184

第二节版本对勘的方法187

第七章版本评价191

第一节版本评价的一般方法191

一、文字内容的评价方法191

二、外观形态的评价方法193

三、文物价值的评价方法194

第二节“善本”的评价标准195

第三节古籍版本的定级标准200

第八章版本目录203

第一节简录式版本目录204

第二节罗列式版本目录205

第三节提要式版本目录212

一、版本提要的一般撰写方法213

二、提要式版本目录举要214

三、其他较为重要的提要式版本目录225

第四节图录式版本目录229

一、最早的古籍图录229

二、民国时期编印的古籍图录230

三、新中国成立后编印的古籍图录234

四、珍贵古籍名录图录246

下编

第一章中国历代图书版本及其鉴定253

第一节隋唐五代时期的图书版本及其鉴定253

第二节宋、辽、金时期的图书版本及其鉴定255

一、宋版书的制作255

二、宋版书的鉴定262

三、宋版书的优缺点264

四、辽代版本及其鉴定267

五、金代版本及其鉴定271

第三节元代图书版本及其鉴定274

一、元代图书版本的制作274

二、元刻本的鉴定281

第四节明代图书版本及其鉴定284

一、明版书概述284

二、明刻本的鉴定290

第五节清代图书版本及其鉴定297

一、清代版本概述298

二、清代版本的鉴定304

第六节民国以后的图书版本及其鉴定307

一、民国以后图书版本的类型和特点307

二、民国以后图书版本的鉴定309

第二章中国古代的主要版本类型及其鉴定314

第一节刻本及其鉴定314

一、刻本的制作314

二、刻本的鉴定316

第二节影刻本及其鉴定325

一、影刻本的制作与传世325

二、影刻本的鉴定328

第三节覆刻本及其鉴定330

一、覆刻本的概念与制作330

二、覆刻本的源流和种类331

三、覆刻本的特点335

四、覆刻本的鉴定337

第四节活字本及其鉴定340

一、活字本的类型及其制作340

二、活字本的鉴定352

第五节套印本及其鉴定357

一、套印本的种类357

二、套印本的鉴定360

第六节手写本及其鉴定361

一、手写本361

二、手写本的鉴定372

第七节拓本及其鉴定375

第八节其他重要版本类型及其鉴定377

一、批校本及其鉴定377

二、百衲本及其鉴定379

三、书帕本及其鉴定380

四、纂图互注重言重意本及其鉴定382

五、巾箱本(袖珍本)及其鉴定384

第九节古书伪本及其鉴定385

一、古书版本作伪的种种情况385

二、古书版本作伪手法的鉴定391

第三章近现代图书主要版本类型及其鉴定396

第一节近现代印刷术的类型396

第二节铅印本及其鉴定398

一、铅印本的制作398

二、铅印本的鉴定402

第三节石印本及其鉴定403

一、石印本的制作403

二、石印本的鉴定405

第四节影印本及其鉴定406

一、影印本的制作406

二、影印本的鉴定409

第五节其他近现代版本类型及其鉴定410

一、胶印本及其鉴定410

二、油印本及其鉴定412

三、复印本及其鉴定413

四、晒印本及其鉴定414

主要参考文献415

索引421

后记471

序言/前言/后记

《中国图书版本学》(新一版)修订说明

《中国图书版本学》(新一版)沿袭了本书前两个版本的主体内容,但改为分上、下两编:上编继承了第一版《版本学》章节名称整齐的特点,重在构建版本学的学科框架;下编沿用第二版《中国图书版本学》最后三章的基本内容,但做了必要的修改和补充。新一版纠正了以往版本的文字错误,增添了诸如覆刻本、锡活字本等最新研究成果,对个别章节的内容做了较大的调整,发扬了以前版本的优点,改正了过去的缺点,版本质量得到提升。

编辑推荐

《中国图书版本学》(新一版)沿袭了之前版本的主体内容,但改为分上、下两编。?上编继承了第一版《版本学》章节名整齐的特点,重在构建版本学的学科框架;下编沿用了第二版《中国图书版?本学》第八、九、十最后三章的基本内容,但做了必要的修改和补?充。?这一版尽力纠正了以往版本的文字、引文、书名、人名、引文出处等方面的错误,添加了诸如覆刻本、锡活字本等最新研究成果,对一些章节如第一章、第八章第四节的内容做了较大的调整。?总体来看,新一版发扬了以往版本的优点,改正了过去的缺点,版本质量有了极大的提升。?

精彩预览

一、什么是“版”

“版”,《说文解字》释为:“判也,从片,反声。”“判”,就是分开的意思,这是将“版”释为了动词。但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纠正其说,释“版”字为:“片也,旧作‘判也’,浅人所改,今正。凡施于宫室器用者,皆曰版。今字作‘板’。”宋代《集韵》云:“版,或从木。”意为“板”是“版”字之或体。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一书中则明确指出:“判木为片,名之为版。”就是说,剖成片状的木头就称为“版”。

《说文解字》中无“板”字,但“板”在战国楚简中习见。如郭店楚简《穷达以时》篇“斁板築”句中“板”,指筑墙所用之夹板;在《包山楚简》中有“不板”句,“板”读如“版”。由此可见,“版”“板”二字在古代的某种语境中互为通假,“板”更专指木质材料。

版的用途很多,作为书写材料的版,在造纸术发明以前,应用也十分广泛。

先秦时期户籍登记用版。《周礼·天官·小宰》云:“三曰听闾里以版图。”东汉郑玄注云:“版,户籍;图,地图也。”《论语·乡党》篇曰:“式负版者。”魏何晏注:“负版者,持邦国之图籍。”

简策制度时代,短文常书写于版上。《仪礼·聘礼》云:“百名以上书于策,不及百名书于方。”郑玄注:“名,书文也,今谓之字。”所以“百名”就是百字,“方”就是一尺见方的木版。今可见最早的“版”字,见于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出土《睡虎地秦墓竹简·秦律十八种》司空131号竹简,上有“毋方者乃用版”句,整理者注云:“版,书写用的木板,其形扁平,与方不同。”可见“方”虽然也是木版,但“版”还是一个特殊的书写载体,应该比“方”略小一些。书信一般文字较短,故书信多用版。这种版长约一尺,写上文字的版叫“牍”,所以书信又叫“尺牍”。

秦汉以前,奏议也多用版。《史记·滑稽列传》:“(东方)朔初入长安,至公车上书,凡用三千奏牍。”东汉王充《论衡·量知篇》云:“断木为椠,之为版,力加刮削,乃成奏牍。”

版的使用,并不仅仅局限于木质,其他质地的文献也常用“版”字来形容。如《逸周书·大聚》中的“铭之金版”,《黄帝内经·素问》中的“著之玉版”等,都是指将文字铭刻或书写于片状的金石材料上。

线上商城
会员家.png 书天堂.png 天猫旗舰店.png
会员家 书天堂 天猫旗舰店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png   微博二维码.png
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

微信号:bbtplus2018(工作时间)
电话:0773-2282512(工作时间)

我要投稿

批发采购

加入我们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纪委举/报投诉邮箱 :cbsjw@bbtpress.com    纪委举报电话:0773-2288699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 | 网出证 (桂) 字第008号 | 备案号:桂ICP备12003475号-1 | 新出网证(桂)字002号 | 公安机关备案号:45030202000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