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板块图书分类品牌系列获奖图书图书专题新书上架编辑推荐作者团队
孟子哲学:孔子哲学之传承与道德的形上学之奠定 卢雪崑 著
康德学说与孟子哲学理义相映发,呈露人性本源底色,显发本自具足的“人心之仁”
ISBN: 9787559847409

出版时间:2022-04-01

定  价:98.00

责  编:罗敏月,邢天辉
所属板块: 社科学术出版

图书分类: 哲学

读者对象: 大众

上架建议: 哲学·文化·思想
装帧: 精装

开本: 32

字数: 423 (千字)

页数: 560
纸质书购买: 天猫 有赞
图书简介

本书以《孟子》理义为要,所论建基于扎实的文本细读之上,结合康德学说,依次第而揭孟子哲学之纲宗。作者抽丝剥茧地梳证孔孟学脉相承之理路,指出孟子的贡献在于其上承孔子言“仁”的要旨,明确提出“仁,人心也”,论明本心之能即人的分定之性,并据此进一步言“尽心知性知天”,以此确立道德的形上学之宏规。进而援引中西典籍,合古今之论,诠释此宏规的创辟性,言明其有进于《中庸》《易传》之本体宇宙论,且有别于西方传统的思辨形而上学。随之宕开笔墨,延伸至实践智慧学、政治哲学等领域的相关探讨。文辞朴直晓畅,结构严谨有法,所述圆融无碍,孔孟哲学之义趣尽显于文间,从中亦可寻溯儒家学说于当代的深远意义。

作者简介

卢雪崑,广东人。香港新亚研究所专任教授、导师,兼哲学科主任。师从牟宗三先生二十载。主要著作有《儒家的心性学与道德形上学》《康德的自由学说》《物自身与智思物:康德的形而上学》《康德的批判哲学:理性启蒙与哲学重建》《复兴孔子 继往开来:你需要的哲学与思维修炼》《常道:回到孔子》等。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孟子以“心”释孔子言“仁”

第一节 论孟子言“仁,人心也”及其包含的高层意欲机能之含义 / 3

第二节 论孟子言“心”包含“心即理”义 / 15

第三节 论孟子言“心”包含之“心即理”义与康德之意志自律学说相通 / 26

第四节 论本心之立普遍法则不依赖理智的直观 / 42

第五节 论意志自律以“心即理”为首出及道德情感之位置 / 53

第二章 孟子以本心言“性”而道性善

第一节 孟子创辟性的人性论 / 101

第二节 孟子论“性善”与“人禽之辨” / 118

第三节 论言“性”的两层面及其主从关系 / 134

第三章 论孟子言“尽心知性知天”确立一个道德的形上学之宏规

第一节 通过康德的形而上学新论对孔孟所言“天”做哲学说明 / 179

第二节 论孟子言“尽心知性知天”展示的道德的形上学之规模 / 192

第三节 论孟子哲学包含的道德的形上学有进于《中庸》《易传》之本体宇宙论 / 212

第四节 论以《孟子》为背景解释《大学》言“心、意、知、物”之意义及其对儒家心学之贡献 / 231

第五节 论孟子依“尽心知性知天”确立的道德的形上学如理如实 / 258

第四章 孟子言“存心养性事天”包含的实践智慧学及向道德宗教之伸展

第一节 从道德的形上学进至实践智慧学之概述 / 279

第二节 论孟子言“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包含实践智慧学 / 288

第三节 论孟子言“心”“性”“天”包含之先验综和的思维模式 / 303

第四节 关于孟子言“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之哲学说明 / 317

第五节 关于孟子哲学包含的道德的宗教之哲学说明 / 333

第五章 孟子的政治哲学

第一节 孟子的“政道说” / 363

第二节 孟子的“治道说” / 379

第三节 孟子论政权更易之道与“义战” / 413

第四节 孟子政治哲学与现代化之前途 / 421

第五节 儒者当今时代之使命 / 518

附录一 康德著作引文来源及缩略语说明 / 530

附录二 康德著作书名及论文篇名汉德对照 / 532

附录三 本书引用康德语采用或参考之中译本 / 534

附录四 主要参考文献 / 536

序言/前言/后记

写在前面的话

卢雪崑

2016 年《常道:回到孔子》出版,旨在论明孔子哲学首出的根源智慧就在当机指点“仁”。“仁”内在于每一个人自身,乃普遍法则所由出,因而是于一切人中间普遍传达之能。用康德哲学的话说,立普遍法则之能乃是理性之真正使用,依此,我们指出孔子哲学乃理性本性之学。孔子言“仁者,人也”(《中庸》第二十章)、“人能弘道”(《论语·卫灵公第十五》)作为基础哲学,阐明了人性之根、社会之本。

现在,出版《孟子哲学:孔子哲学之传承与道德的形上学之奠定》,旨在论明:孟子乃继承孔子哲学而确立其传统之规模的第一人。孟子之前虽有再传、三传弟子阐发孔子之慧识,如《易传》《中庸》《大学》,世所公认为先秦儒家经典,然均未如孟子之周全而明确地把握孔子言“仁”之大旨。孟子承传孔子言“仁者,人也”,标举孔子言“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其贡献在:依据孔子直透人心之根本言“仁”,而明确提出“仁,人心也”(《孟子·告子章句上》)。其依孔子言“仁”所包含的普遍法则义、万物一体义、创生不已义,揭明本心之普遍立法之能(“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同前]、“仁义礼智根于心”[《孟子·尽心章句上》]),以及道德世界的创造之能(“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孟子·尽心章句下》]),并依此正式揭明本心之能就是人的分定之性。由之,本心(仁)成就人自身为道德者及创造世界为道德世界的创造义得以确立。据此进一步言“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万物皆备于我”“上下与天地同流”,(《孟子·尽心章句上》)即展开一个以每一个人自身禀具的本心为真实无妄之根源,而上升至绝对必然义之“天”的形上学,此堪称道德的形上学,而区别于西方传统的思辨的形而上学。

依以上所论,我们指出:孟子依孔子“践仁知天”之义而言“尽心知性知天”,以奠定孔子哲学传统之宏规,此宏规根于本心(人心之仁)之普遍立法及创造之能而扩展至道德世界,乃至天地万物为一体的道德目的论下的宇宙整全,故堪称道德创造的形上学。据此,继《常道:回到孔子》之后出版《孟子哲学》,而并无专著论《易传》《中庸》《大学》,尽管此三书均是先秦儒家孔子哲学传统中之典籍。此外,必须表明,《孟子》《易传》《中庸》《大学》以外的先秦儒家诸学派不在我们的孔子哲学传统研讨之列,因该研究只探讨根于孔子而发之哲学传统,而不及思想史、文化史,确切地说,凡不涉道德的形上学者,本研究均搁置不论。如于思想史及社会制度史上占重要地位的荀子,并不被列入本系列研究中。

编辑推荐

◆ 作者卢雪崑为新儒家学派代表人物牟宗三的嫡传弟子,尤擅以康德学说阐发孔孟哲学。其将康德哲学体系释为一形上、形下的融贯系统,并将之移入对孔孟理义的分析之中,以周详严密的参照诠解,阐明二者若合符节。

◆ 本书对孔孟原典进行了扎实细致的解读,梳理孔孟哲学体系的形塑过程。孔子学说以求“仁”为宗,孟子承继孔子言“仁”的要旨,进一步确立道德的形上学之宏规。此宏规既有进于《中庸》《易传》之本体宇宙论,亦有别于西方传统的思辨形而上学,甚具创辟性。

◆ 作者学养深厚广博,分别从“性善说”“命运说”“政道说”“治道说”等多维度揭孟子哲学之义趣,并延展至实践智慧学、宗教学、政治哲学等领域的探讨。合古今之论重释经典,中西参照,环环相扣,精义迭出。

◆ 综考诸说,深入剖析人类心理机制,揭明本心具普遍立法之能。依此可自观身行,挖掘潜藏于自身的“人心之仁”,寻回真我之性并操存之,尤有教化作用。

◆ 本书为《常道:回到孔子》的姐妹篇,学术性与思想性兼具,文辞朴直晓畅,可读性强。博引儒家经典,摘其精髓,读之可亲近先贤思想,感悟华夏理性文明。

精彩预览

孟子以“心”释孔子言“仁”

孟子深得孔子直透人心之根本而言“仁”之旨,明确提出“仁,人心也”。 “人心”意指人的心灵机能;“仁”乃此心灵机能之本质的作用。用康德的话来表达就是:禀具意志自由之道德实践主体乃人类心灵机能之本质的作用。孟子揭明人心之仁,实是遵循孔子从“不安”指点“仁”而阐发。此见于孟子言“不忍人之心”: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孟子·公孙丑章句上》

孟子以“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人们或许会问:孟子何以能言“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我们又何以能指出孟子所言“怵惕恻隐之心”不是经验的心,而是本心(即仁心)之著见?用牟师宗三先生的话说,“由其‘不为任何别的目的而单只是心之不容已,义理之当然’之纯净性而知”。王阳明在其斥朱子“析心与理为二”之著名论说中就一语中的:“见孺子之入井,必有恻隐之理,是恻隐之理果在于孺子之身欤?抑在于吾心之良知欤?”(《传习录》中,《答顾东桥书》,第 135 条)

孟子言“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以全称命题出之,绝非通过归纳法得出的经验命题。排除任何作为诱因的外在的目的与条件,纯然发自人心之“怵惕恻隐”,此不会是经验的,而必定是出自“义理之当然”。孟子言“恻隐”,上承孔子言“不安”,是人心之仁的显发,其根在人心之当然的“义理”,以此,从根本上与妇人之仁、兔死狐悲区别开。孟子阐发孔子言“仁”,首归于人心之普遍必然性而论,名为“不忍人之心”“怵惕恻隐之心”。接下来,孟子又说: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孟子·公孙丑章句上》

依上引文可见,孟子依孔子言“仁”而阐发人心当然之理,并不止于“恻隐之心”这一端,分言仁、义、礼、智四端。总说就是人成就自身禀具的人心之仁,方为真实的人。此所以孟子说:“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无“四端之心”,“非人也”。我们可以指出:此论乃是对“仁者,人也”的深入透辟之说明。

孟子言“不忍人之心”,进而言“四端之心”,又有“本心”“良知”之名,都是依于孔子言“仁”而阐发。孟子说: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孟子·告子章句上》

一勺饭,一碗羹汤,虽得之生,失之死,但假若有人呼喝而与之,虽路人也不接受;踩踏而与之,虽乞丐也不屑一顾。此即孟子说:“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孟子·告子章句上》)“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 能勿丧耳。”(同前)不受呼尔蹴尔之食,可见羞恶之心,人皆有之。但万钟之禄却不辨礼义而接受之,此万钟之禄于我何加?为宫室之美吗?为妻妾之奉养吗?为所认识的穷乏者感我之惠吗?以往虽饿死而不受呼尔蹴尔之食,而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养,为所认识的穷乏者感我之惠,不辨礼义而接受万钟之禄,“此之谓失其本心”。以此,学界亦通行以本心言“人心之仁”,亦曰“四端之心”,也通孟子言“良知”。《孟子·尽心章句上》云:

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孟子把握孔子言“仁”之大旨深义,承传“仁者,人也”而揭明“仁,人心也”。此即以仁为人心之本质作用,我们可援用康德的术语来说明,仁就是人的心灵机能的本质作用,它区别于人心之经验性格,在于它独立不依于自然因果性,而为自由因果性。康德说:“意志是有理性的有生命者的一种因果性,而自由就是这种因果性能够独立不依于外来的决定原因而起作用的那种特性。”(Gr 4:446)以此,康德揭明一种“自由因果性”,并与“自然因果性”根本区别开。“自然必然性是一切无理性者的因果性因外来原因的影响而被决定至活动的特性。”(Gr 4:446)我们也可以指出,“仁”(或曰“本心”“良知”)就是人作为有理性者的意志的自由因果性。

线上商城
会员家.png 书天堂.png 天猫旗舰店.png
会员家 书天堂 天猫旗舰店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png   微博二维码.png
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

微信号:bbtplus2018(工作时间)
电话:0773-2282512(工作时间)

我要投稿

批发采购

加入我们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纪委举/报投诉邮箱 :cbsjw@bbtpress.com    纪委举报电话:0773-2288699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 | 网出证 (桂) 字第008号 | 备案号:桂ICP备12003475号-1 | 新出网证(桂)字002号 | 公安机关备案号:45030202000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