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板块图书分类品牌系列获奖图书图书专题新书上架编辑推荐作者团队
地平线上的诗流:外国诗的一种读法 娥娥李 著
一部极具个性的读诗笔记, 一部充满魅力的外国诗选
ISBN: 9787559846549

出版时间:2022-05-01

定  价:76.00

责  编:郭静,吴福顺
所属板块: 文学出版

图书分类: 文学评论与鉴赏

读者对象: 大众

上架建议: 文学/文学评论与鉴赏
装帧: 精装

开本: 32

字数: 200 (千字)

页数: 280
纸质书购买: 天猫 有赞
图书简介

本书精心选取了格丽克、里尔克、佩索阿、曼德尔施塔姆、聂鲁达、扎加耶夫斯基、毕肖普、米沃什等三十三位著名外国诗人的经典或特色之作进行介绍与品读。作者从诗人赏析角度切入,不作学院派的理论评述,这是结合生活与写诗的“经验之谈”,是非典型的读诗方法。

作者简介

娥娥李,本名李红娥,诗人,祖籍江西永修。已出版诗集《我要照顾我的黑》。近年在网络上开设的中外诗歌点评推荐专栏,以优美的文字和独到的视角引起关注。现居苏州。

图书目录

002 豹 / [奥]里尔克

005 秋日 / [奥]里尔克

009 在办公室 / [瑞士]瓦尔泽

013 你不喜欢的每一天不是你的 / [葡萄牙]佩索阿

016 我是羊群的牧人…… / [葡萄牙]佩索阿

020 被伤害的空气 / [法]勒韦尔迪

025 贝壳 / [俄]曼德尔施塔姆

029 沉默 / [俄]曼德尔施塔姆

034 林中湖 / [芬兰]索德格朗

037 我必须徒步穿越太阳系 / [芬兰]索德格朗

041 诗艺 / [美]麦克利什

046 结局 / [罗马尼亚]布拉加

048 四行诗 / [罗马尼亚]布拉加

051 老虎的金黄 / [阿根廷]博尔赫斯

056 雨 / [阿根廷]博尔赫斯

060 我来为看 / [西]塞尔努达

064 二十首情诗和一首绝望的歌(7)/ [智利]聂鲁达

067 二十首情诗和一首绝望的歌(14)/ [智利]聂鲁达

072 地图 / [美]毕肖普

077 失眠 / [美]毕肖普

080 一种艺术 / [美]毕肖普

084 巨型蜗牛 / [美]毕肖普

089 想象的冰山 / [美]毕肖普

094 窗 / [波兰]米沃什

096 礼物 / [波兰]米沃什

100 每日之火 / [墨]帕斯

105 琴鸟 / [澳]赖特

108 无名花 / [澳]赖特

113 种种可能 / [波兰]辛波斯卡

117 隐居 / [波兰]辛波斯卡

121 未进行的喜马拉雅之旅 / [波兰]辛波斯卡

126 在众生中 / [波兰]辛波斯卡

132 渴望月亮 / [美]莱维托芙

136 阿门石 / [以色列]阿米亥

140 白鹭(1) / [圣卢西亚]沃尔科特

144 西西里组曲(1) / [圣卢西亚]沃尔科特

147 西西里组曲(2) / [圣卢西亚]沃尔科特

152 动物 / [阿根廷]赫尔曼

156 致西西弗 / [叙利亚]阿多尼斯

159 短章集锦(摘选) / [叙利亚]阿多尼斯

164 水面波纹 / [美]施耐德

169 写给卡萝尔 / [美]斯奈德

174 自1979年3月 / [瑞典]特朗斯特罗姆

177 晨鸟 / [瑞典]特朗斯特罗姆

181 记忆看见我 / [瑞典]特朗斯特罗姆

184 黑色明信片 / [瑞典]特朗斯特罗姆

188 对一封信的回答 / [瑞典]特朗斯特罗姆

193 野鹅 / [美]奥利弗

198 静物(节选) / [美]布罗茨基

204 一只狼在放哨(节选) / [伊朗]阿巴斯

210 幸福 / [美]格丽克

214 诗 / [美]格丽克

217 夜徙 / [美]格丽克

221试着赞美这遭损毁的世界 / [波兰]扎加耶夫斯基

225 阿姆斯特丹的机场 / [波兰]扎加耶夫斯基

230 我工作的房间 / [波兰]扎加耶夫斯基

234 自画像 / [波兰]扎加耶夫斯基

239 漫游者 / [波兰]扎加耶夫斯基

243 虚数 / [美]瑟哈德里

247 狂喜 / [英]达菲

251 着火:或静坐的艺术 / [澳]卓狄尼

255 褶皱与陷阱 / [德]格林拜恩

259 钉子 / [德]瓦格纳

255 参考译本

259 信从风中来—— 关于本书的一份说明

序言/前言/后记

信从风中来

——关于本书的一份说明

一、非“诗评”

写诗评,假若参照传统(经典)模式,必须要用精确明了的语言和较为程式化的方式阐释诗,从形式到内容,从情感到逻辑,以至造词用意等范畴。我写诗评,极少参照这种模式。在此并非表示传统评析诗歌的方法不可取,恰恰相反,如果擅长这种方式又愿意尝试,那是最好不过。

我所有诗歌的解读都颇具“在场性”(Anwesenheit)。据资料,“在场性”起初是一个哲学概念,后来经过曲折路径,再通过许多哲学大家的阐释而变异,但大体上意义还是相通的。在现代文艺理论中,仍经常被使用。我取其通俗意味,即我本人对“在场”的浅陋认识,就是以个人情感和思维直接面对事物本身并进行解读与反映。加上我的用词习惯偏向意识流,思维较为发散,再则自由思想一贯为我所有。鉴于此,与其说我在评论诗,毋宁说是借助诗来揭示自我当下生活。因此我的所谓诗评,对于那些无法产生共鸣的人而言,难免瓮中听声,听不真切了。

诚然,我想过遵从惯例。但考虑再三,仍旧不认为有必要按一个套路研究诗、阅读诗。理解世界的方式中,一切所谓正确范式从未具备永恒性,皆在与时俱进。此处之“进”,仅仅指涉因时因地而产生的变化,不表示优秀或先进。纵使所谓优秀或先进,大多也是由今人根据其本人的价值观念而产生的认知。历史纵贯,洪流滚滚,任何物质终将被裹挟而下,终归不比其同性或异类更多一分意义。

对于普通人而言,不必过于追究内中乾坤。以免人生方向没有好好把握,反倒丢了主意(或主义),从此浑浑噩噩度日。概言之,读诗发挥形象思维,再稍微整合逻辑,也许并未真的懂了诗,但至少人的智识将会有所超越,不会囿于一般见识。可话又说回来,想做聪明人,倒也不必非得读诗,观摩生活即可。若想活在性情之中,自娱自乐,诗是极好的伴侣——能让你被烈日灼伤后仍可良夜温存,翌日晨光依旧熹微,活着喜不自胜。来吧,让我们一起简单自在读诗。

二、诗是“巨大的谜”

素来以为 :诗是“巨大的谜”,乃多种隐喻的集合。诗从无正解,是个人经验的自我投射。人与诗重在心灵际会,不必贪恋过多,更不必想着全然洞悉其奥义。诗的美好有一大部分来自未知与不可解(虽然我并不知晓也不想知晓它还有什么其他迷人之处)。然而这并非意味着看不懂的就是好诗,恰恰相反,好的诗只是无法完全解读,但能意会又妙在不可言传 ;甚至你会认为那是心神荡漾后春风又送来怡情,是自己最隐秘恰切的思量。你无法告诉他人你的情志,正好此时有人代你言说,你就顺应着情绪,爱上了这些诗句。我感到诗歌之美,恰如美人 :时而惶惑,时而笃定 ;似清风一缕,若夜色撩人 ;美而不自知。人生忙碌,碌碌又何为?喜欢一首诗,就喜欢呗!

以上这段话出自本书中的诗评,乃我对诗的基本认知,故而不免赘余地又放在此处。

窃以为,人的信仰有很大一部分来自看不见的事物,即那些冥冥幽幽,难以用文字确证之事。事物需要喘息,文字和意识亦是如此。尽管我希冀自己的笔,能够给那些出于某些原因而停滞在诗门之外或已然逡巡于诗中多时的人,哪怕一点点的启示或益处,我就心满意足,且与有荣焉。但考虑到,我诗评中的许多部分,是“我”的经验的呈现,而非“大众”的观念的展示,就又有所顾虑,唯恐不能使人受益,还错会诗意、败人兴致。然而万事不可强求,做一点,是一点。这般想来,我也就略略心安了。

三、何以成书

人生总是有许多不可预计之事。我写诗评,完全出于偶然。某日友人张海龙需要编辑一本少儿诗集,想让我写几篇诗评。那是我第一次写诗评。现在想来实在不可思议,他邀请的其他人可谓技艺高超,随手铺就一篇好文 ;我是初出茅庐不怕虎,信笔涂鸦了数篇文章。当时之所以敢写,无非是想着把自己喜爱的诗分享给爱诗的人,并未细究其他。

因此当友人张海龙提及于其公众号开展每周“诗人荐诗”专栏时,毫不犹豫地就答应了,也正是在这一刻,心中萌生了一个小小的愿景——更多人能体会到诗之美。特别要提及的是,我的好友、朗读者初苗,对诗这“无用之事”的热情,使得我们可以更为长久地把推荐诗歌这件美好的事共同进行下去。尽管我对诗歌的解析不具有代表性,但这愿望诚然是发自真心。我从未想过这些以诗歌评论为名实则类似读诗笔记的文字能够一路流散、四方蔓延,蜿蜒而至远方,更不会想到有朝一日居然可以整理成书。因此,我情不自禁地小小窃喜自己这几年付出的辛劳(我无法假装说写得很轻松)结出了意料之外又较为甜美的果实。但与此同时,我也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唯恐自己担不起诗歌“评论”二字的重要使命。

其实从未有人给过我任何压力,是我不断地给自己施压,其原因莫过于越写越发现,无论是从个人见识、专业知识的储备,还是对语言的感悟力和对他国文化的理解力等诸多方面来看,实在有待提高。为此,我或多或少感到遗憾。可人生从呱呱坠地到“躺成一条地平线”始终就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学习走路、学习说话、学习交友,学习如何获得、学习接受失去,学习适应永别,等等。既然已经写了这许多,那么也就只能硬着头皮往前走——把已然写好的评论文章逐一修改,再行出版。到最后,虽然仍旧不免有问题存在,但终归还能阅读下去。想到或许能给那些徘徊在读诗与不读诗,抑或懂诗与不懂诗之间的人一点启示,我就充满了信心,把心中的不安像绝情草般一棵棵拔除,然后再种下希望的种子。

如前文所言,我当时写诗评,算是一时兴起。但如何选诗,是经过一番思虑的。首先这与我大学所读专业有关(英文专业),我较早接触外国文学,后来读诗,绝大部分的诗也都是外国诗。其次虽然国内现代诗不乏佳作,近年来也屡屡出现优秀诗歌,但他国或已过世的诗人于我而言,其作品评论起来更无羁绊。人生已受限太多!文字是我心中的潜流,不想过多受外界干扰,尤其被人情所困。因此,诗友在此书中阅读到的诗,全部为外国诗人的诗作。当然,这绝非表明外国诗比中国诗好,也绝非表明我不看中国诗,仅仅是在写相关文章时出于某些考虑而做的取舍。

四、一点说明

我在给出版社稿件时,就已说明,要最大程度地保持所选版本的原文,这是对译者及其翻译工作最起码的尊重。因此,整本诗评集所引诗篇,除了错别字和不符合现行规范的字词(譬如“呆”为“待”,“粗砺”为“粗粝”,等等),几无改动。尽管如此,文中难免会有忽略之处及其他谬误,敬请各位方家指正。

五、心中的激流

我很幸运,策划人刘春、编辑吴福顺和覃伟清给予我极大的理解和支持,尤其是两位编辑,对我诗评集所做的诸多勘误和修订,使我受益匪浅。此刻,除却发自内心的感激,我一时无语,唯眼前柔光四散流逸。我想说的太多,而我已说了许多,理当适可而止。但有一点,最是要说明(这也是此篇小文中我最在意的一个部分),这本小书之所以能够写成,是基于各位译者的佳作。为此我心怀感激又惴惴不安。我了解为文者的艰辛,但又实在太爱这些诗歌,自己却能力有限无法译出这般佳作,因而贸然使用了各位大家的译文。祈愿各位翻译大家不计小辈之过,我在此拜谢各位。还有此刻正捧着这本小书的读者,是你们使我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诗评写作者。来日方长,愿我心中的感激之情随着岁月的流淌,漫延到你的心上。

娥娥李

2020 年 12 月 14 日写于朗湖

编辑推荐

娥娥李作为一个诗人,她对诗歌的热爱是无须怀疑的。“把自己喜欢的诗分享给爱诗的人”,这便是她写诗评的初衷。本书精选六十多首优秀外国现代诗歌进行解读,以真诚又率性的文字,分享好诗。

精彩预览

失眠

[美]毕肖普

包慧怡 译

月亮从妆台镜子中

望出一百万英里

(或许也带着骄傲,望着自己

但她从未,从未露出微笑)

至远远超越睡眠的地方,或者

她大概是个白昼睡眠者。

被宇宙抛弃了,

她会叫宇宙去见鬼,

她会找到一湾水,

或一面镜子,在上面居住。

所以把烦恼裹进蛛网吧

抛入水井深处

进入那个倒转的世界

那里,左边永远是右边,

影子其实是实体,

那里我们整夜醒着,

那里天国清浅就如

此刻海洋深邃,而你爱我。

毕肖普可以被看作诗歌领域的睡眠研究者。

——包慧怡

一直以来,我认为世间最难写的诗,莫过于那些以简明的笔调书写平常景况,却能激荡人心、引发共鸣的诗作。显然,这对任何诗人而言,都绝非易事。在《失眠》这首诗中,我体会到了这种诗意。我先前就被毕肖普的诗作深深吸引,近来又每夜捧读,爱不释手。

《失眠》全诗共有三节。第一节毕肖普以远观的视角,用飘忽不定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白昼睡眠者”,一个爱做白日梦的人。月亮是拟人化的。月亮是她,是我,也是你。似乎在诗人的眼中,借由夜的眼睛(月亮)所看到的事物,远远清晰过白昼。

第二节,从广角摄入,到开始近景描绘。这一小节重在性格的描写。譬如“被宇宙抛弃了,/ 她会叫宇宙去见鬼”,凸显出她无畏的精神。人只有在夜晚时才思微精深,清醒且广阔地认识宇宙,能够把生活的烦恼抛于脑后,“裹进蛛网”或“抛入水井深处”。与之相反,太阳下我们或许昏昧如常,附庸芸芸众众。

第三节,抛却生理上的不适(诗中并未提及,但真实生活中的确如此),对于精神世界的充盈而言,失眠非但不是一件糟糕的事,而且还能借由月亮的清辉,感知到在阳光的照耀下被刻意遮蔽后并不十分清晰却真实存在的哲理。“那里,左边永远是右边,/ 影子其实是实体”,由此可知,所谓梦境,就是用以对照真实生活的镜子。

“那里我们整夜醒着,/ 那里天国清浅就如 / 此刻海洋深邃,而你爱我。”此处开始出现了“我们”,从日常的认知进入了爱情的领域。“而你爱我”,诗人的笔意陡然直下,“而”字的转折意味着与现实生活的不符,整首诗瞬息之间从沉浸于白日梦的清浅之中到面临着“此刻海洋深邃”的暗流涌动。诚然,这是诗人视野下的现实,却也是失眠带来的对甜蜜生活的期许。人很难逃脱爱情,假若真实生活中无法邂逅爱人,那么就让我际遇镜花水月中你的投影。

诗之外的话。记得有段时间失眠,那是一个与夜约会的年华。我总是期待夜幕低垂,遮住难以言明的心迹。仿佛誓言般,我遵奉着夜的呢喃,以低语回应,直到感觉已倾心而出,直到心满意足,然后幸福地在清晨入眠。日复一日,在月亮的关怀下,我深深知晓日升日落、月盈月亏,把潮汐当作畅想曲,把被撞击的岩石当作另一个自己。最后用幸运之吻告别了那段相会。如今偶尔忆起,依然觉得是财富。

夜徙

[美]格丽克

柳向阳 译

正是这一刻,你再次看到

那棵花楸树的红浆果

以及黑暗的天空中

有鸟儿夜徙。

这让我悲伤地想到

死者再看不到它们——

这些事物为我们所依赖,

但它们消逝。

灵魂要怎样才寻得安慰?

我告诉自己 :也许

它不再需要这些欢乐 ;

也许,仅仅不存在就已经够受,

和那同样艰难的是去想象。

格丽克手握一支墨迹重重的笔,诗中汩汩流出对生活的犹疑和对爱的恐惧。她被罗伯特·海斯赞誉为“当今写作者中,最纯粹、最有成就的抒情诗人之一”。但千万不要被“抒情诗人”几字遮翳,以为是一般的风花雪月聊以寄情。《夜徙》的译者柳向阳在诗集《直到世界反映了灵魂最深层的需要》代译序中就开门见山地表明 :“露易丝·格丽克的诗像锥子扎人。扎在心上。她的诗作大多是关于死、生、爱、性,而死亡居于核心。”

格丽克这样的诗人,所谓抒情,恐怕抒的是冬之凛冽、秋之凋零或春殇之情。格丽克的《夜徙》,假若概括起来,一言以蔽之 :一个秋天的故事。

素来以为 :诗,为故事。只是有些故事讲得过于直白,而有些又太隐晦。《夜徙》无论从文字排布结构,抑或心理逻辑,还是内容呈现,与格丽克其他诗相比,不算难以解读,但也并非通俗易懂。其中之况味,在于它既有格丽克诗歌对生死追问的一贯性,又在表面的单纯中显出深邃的意蕴。明明为夜徙,诗中又指出是鸟儿因为季候而移动飞行。我为何偏偏说是秋天的故事?其实,我还暗指另一层意思 :人生匆匆行旅,几乎已到达地平线那最终归宿的一隅—— 死亡之境。且看第一节。花楸树非常美丽,在春夏绽开蓓蕾,于秋月结出圆圆的红果实。格丽克拟造情境,天空黑魅,“有鸟儿夜徙”。此时仿佛一幅满布着红与黑的风景画进入眼帘,而诗中之你(到底是谁?)一再静观天象般看其他物体夜行。由此及彼,宛若自我的生命清晰又不明。继而,格丽克写道 :

这让我悲伤地想到

死者再看不到它们——

这些事物为我们所依赖,

但它们消逝。

每个人都是个体,有着独立的灵魂,灵魂中却隐含着无数人的身影。换句话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由此可以想到,诗人说以上这番话就不足为奇了。此时的你我已悄然过渡到我们。我们之所以为死者伤悲,是因为他们与我们有相似的来路和终将相同的结局。简而言之 :我们在他人的故事里,理当感同身受。

第三节时,格丽克疑惑不已 :“灵魂要怎样才寻得安慰?”她得出的答案是 :“我告诉自己 :也许 / 它不再需要这些欢乐 ;/ 也许,仅仅不存在就已经够受,/ 和那同样艰难的是去想象。”当我们告诉自己某事时,往往是经由一系列追索之后,既发现了世间的脆弱,又感知到了理解这些脆弱必须借助理性,以及由此生发的坚韧个性。我会把这种韧性(无论是它得出的结果,还是整个求索的过程),当作是对理性的褒奖。然而,诗人必须具有强不可抑的感性认识。只有这样,才能在逻辑之外,臆想一片诗的天地。

鉴于此,就不必在意格丽克(也包括我)是否做出具体解析。想象之外,那些似曾相识又无法触及的事物值得期许。关于此诗,我愿意与格丽克一道,把人生看作鸟之夜徙、海之潮汐,而夜的灵魂不朽,对秋日不时追问。

试着赞美这遭损毁的世界

[波兰]扎加耶夫斯基

李以亮 译

试着赞美这遭损毁的世界。

回想六月漫长的白昼,

野草莓、滴滴红葡萄酒。

那井然有序地长满

流亡者废弃家园的荨麻。

你必须赞美这遭损毁的世界。

你见过那些漂亮的游艇和轮船 ;

其中一艘,漫长的旅途在前头,

另外的,带咸味的遗忘等着它们。

你见过无处可去的难民,

你听到过行刑者兴高采烈地歌唱。

你要赞美这遭损毁的世界。

记得我们在一起的时候,

在一个白色房间里,窗帘晃动。

回想中重返乐声骤起的音乐厅。

在秋日的公园你收集橡果,

树叶回旋在大地的伤口。

赞美这遭损毁的世界吧,

和一只画眉鸟遗落的灰色羽毛,

以及重重迷失、消散又返回的

柔和之光。

扎加耶夫斯基可说著作等身,不仅以诗歌名世,同时也是一位小说家、散文家、翻译家。近年来,他的作品相继被翻译成英、法、德、西班牙等多种语言,他是诺贝尔文学奖的有力争夺者。自从买了扎加耶夫斯基的诗集,我总是手不释卷。苏珊·桑塔格评价扎加耶夫斯基的诗歌时就说过 :“这里虽然有痛苦,但平静总能不断地降临。这里有鄙视,但博爱的钟声迟早总会敲响。这里也有绝望,但慰藉的到来同样势不可挡。”对此,我深以为然。

米沃什也毫不吝惜语词,对自己的这位同胞大加赞誉 :“历史和形而上的沉思在扎加耶夫斯基的诗中得以统一”。我想,这种历史和形而上,并非仅仅指涉关乎某个国家或某段历史的沉思,而是从世界的整体、大的宇宙观来看待人间万象,若用中国古老的哲学来描述,可谓之大道无形。这种借助诗意的语言来阐发人类历史与冥冥苍穹命运纠葛的手法,实在不可谓不高明!

大凡重在观念的传递和抒发的诗歌,在物像与意涵共在的状况下,文字的表述会相对直观。《试着赞美这遭损毁的世界》即是如此。诗名不仅是起首句,也是全诗的主旨。那么就从这里开始漫谈吧。

当人们说“试着”,往往意味着面对的并非易事,但最好还是要做,否则结果可能更糟糕。譬如你见过流亡者的废弃家园,“你见过无处可去的难民,/ 你听到过行刑者兴高采烈地歌唱”,然而,你必须赞美这遭损毁的世界,否则你将面对满目疮痍,那“带咸味的遗忘”恐怕会像阿多尼斯的诗句 :“遗忘有一把竖琴,/ 记忆用它弹奏 / 无声的忧伤。”

“赞美”,即称赞事物的美好,是一种积极、肯定的表达方式。最关键是这种表达要发自内心。既然要发自内心,就需要有发现美的眼睛和深切真挚的感情。那么在诗和生活中,自然就会有我们要去发现的美。谁不会追忆“在一个白色房间里,窗帘晃动”,恰闻“乐声骤起”,而我们多么相爱。

“这”,不是那,表示就在我们四周,在一个触手可及的范围。涉及我们的亲友和此刻脚下的大地。啊!伤痕累累的大地,炭灰色命运的大地。“遭”是被动词,词后接踵而至的多半是不好的际遇。“在秋日的公园你收集橡果”,与“树叶回旋在大地的伤口”不期而遇。“损毁的”,无非人、物。物的损毁表现为残破,将灰飞烟灭 ;人的损毁实乃情感的挫伤,也是生命的消亡。“世界”是个广大的概念,既可以是苍天黄土—— 一个地理名词,也是世间万物—— 一个抽象概念。

要如何才能做到像扎加耶夫斯基那样面临着破败的世界,却能给予赞美?他的诗在抒情的同时有着劝诫的意味,这何尝不是他的苦心孤诣。窃以为,心中有美才能感知到美,感知到“一只画眉鸟遗落的灰色羽毛”的轻盈之美 ;心怀慈悲才能遇见“重重迷失、消散又返回的 / 柔和之光”。我总在想,哀愁和愉悦受外物影响,但是根基在内象,即心灵的视域。当人类无法弃绝杀戮和斗争,那么唯有从自身出发休养生息,慰藉心灵。因此,纵使我们背负破败的家园,面临生存困境,依然要试着远离仇恨,宽容残缺的世界 ;依然要看到光和亮,赞颂爱与美,使心灵蒙受天地万物的恩典并因此散发出光芒。

扎加耶夫斯基少有甜美的诗。这首据说是为“9·11”而作的《试着赞美这遭损毁的世界》即便写着“回想六月漫长的白昼,/ 野草莓、滴滴红葡萄酒”这样完美又甜蜜的句子,却是以过去式“回想”来展现的。紧随其后的是 :“那井然有序地长满 / 流亡者废弃家园的荨麻。”而我之所以喜爱这个悲伤的诗人,是源于他对这个几乎人人非身即心流离失所的世界,怀着巨大的爱和怜悯。这首诗从放下伤痛“试着赞美”,到尽其所能“你必须赞美”,再到你自己感到“你要赞美”,循序渐进最后归于平淡,无须更多理由,发自内心“赞美这遭损毁的世界吧”。因为活在这世上,就是上苍赐予个人最大的恩典。

线上商城
会员家.png 书天堂.png 天猫旗舰店.png
会员家 书天堂 天猫旗舰店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png   微博二维码.png
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

微信号:bbtplus2018(工作时间)
电话:0773-2282512(工作时间)

我要投稿

批发采购

加入我们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纪委举/报投诉邮箱 :cbsjw@bbtpress.com    纪委举报电话:0773-2288699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 | 网出证 (桂) 字第008号 | 备案号:桂ICP备12003475号-1 | 新出网证(桂)字002号 | 公安机关备案号:45030202000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