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板块图书分类品牌系列获奖图书图书专题新书上架编辑推荐作者团队
独秀学术文库 审美政治与文学研究 麦永雄 著
“独秀学术文库”又一力作,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二级教授麦永雄老师的第二部个人学术论文集。
ISBN: 9787559848444

出版时间:2022-03-01

定  价:86.00

责  编:邹旭勇
所属板块: 社科学术出版

图书分类: 文化研究

读者对象: 文化研究者

上架建议: 文化/文化研究
装帧: 平装

开本: 32

字数: 340 (千字)

页数: 480
图书简介

本书是麦永雄教授的第二部个人论文集,收入了作者在2012-2019年间发表的主要论文。本书共分三辑,第一辑“审美政治”侧重探讨文艺美学的政治维度。第二辑“文学阐释”主要探讨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实践渐行渐远的问题,并进行反思。第三辑“东方视野”主要从中国化、当代化和国际化三个重要维度审视中国东方学的建构问题。

作者简介

麦永雄,广西桂林人,1955年生,文学博士。现为广西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所长、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东方丛刊》主编。从事世界文学、当代西方哲学与美学研究。出版专(译)著20余部,包括专著《当代西方文论范式转向》(2019)、《德勒兹哲性诗学:跨语境理论意义》(2013)等,译著《自然的政治》(2016)、《命运的驯化:悲剧重生于技术精神》(2014)等。

图书目录

前言

审美政治

左翼政治的全球化构想对文艺美学的影响

赛博社会文化的理论图式与“帝国”彩虹的警示

诗学思辨:奥斯维辛之后西方文学观念的嬗变

将科学带入政治:拉图尔“政治生态学”思想初探

跨学科视野:拉图尔“行动者网络理论”及其应用

从拉康到齐泽克:无意识与意识形态的话语交叠

意识形态“压制”抑或政治文化“编码”

德勒兹差异哲学与后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念举隅

论德勒兹生态美学思想:地理哲学、生机论与机器论

本雅明城市美学:拱廊计划与梧州骑楼的空间理论阐释

厚描与生成:?印象??刘三姐?的审美文化分析

文学阐释

阐释学语境:中国立场与世界视野的当代文论

跨文化诗学:族群混杂与身份跨界的理论图式

当理论遭遇文学:文学理论和批评实践的“迷阵”及反思

多元文化语境中的间性诗学与世界文学观念

当代空间诗学语境:巴赫金理论话语探赜

论贝克特小说三部曲与德勒兹诗学

后经典理论烛照:莎士比亚?暴风雨?的三重解读

奇卡娜诗学与?黄色女人?的文学阐释

东方视野

全球化与数字化语境:审视中国东方学的三重视野

东方主义范式的转换与当代中国东方学的建构

东方文学、诗学翻译与研究三题

当代西方文论“黄金标准”视野中的东方学者

附 录

学术论著要目

会议论文要目

后 记

序言/前言/后记

本书以“审美政治与文学研究”为题,是基于这样的考量:当代审美政治转向给文学艺术研究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同时也开拓了“审美意识形态”探索的广阔空间。

在马克思主义美学视域中,文学艺术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的生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界经历了从“政治工具论”到“审美意识形态论”的当代文艺理论的范式转向。这种范式转向,不仅促使更为宽容开放的思想空间的生成,有利于尊重文艺自身发展规律,同时也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美学原理。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在审美意识形态的问题框架中,“审美”与“政治”之间存在着既融合又矛盾的张力。

追溯西方文艺思想史,从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到当代英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家伊格尔顿、从城邦制到后现代,政治始终是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维度。亚里士多德不仅以《诗学》研究文艺规律与审美特征,同时他还撰写了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开山之作《政治学》,认为人是天然的政治动物,并且讨论了城邦、政体(平民、寡头、共和等政体)的基本理论与问题。英国著名美学家伊格尔顿《美学意识形态》最后一章“从城邦到后现代”以原始寓言的方式讲述了一个韦伯式的故事:在古老城邦时代,科学-认识、伦理-政治和力比多-审美三大领域是浑融一体的。现代时期这三个关键活动领域开始分离与专门化。资本主义崛起,促使思想与感情分离,科学技术与审美艺术分道扬镳。后现代时期,三大领域则重新走向融合。在当代,我们需要运用辩证法思想,重新思考与评判它们的关系,而“审美政治”就是一种领域交叠的问题研究,是本书开展理论研究和文学阐释的一个重要维度。

21世纪以来,中国学界移译和评介的大量西学名著都凸显了政治与审美之间交叠互渗的跨学科关系,如在社会文化“公平正义”的思想范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翰·罗尔斯政治学代表著作《正义论》与努斯鲍姆文论专著《诗性正义:文学想象与公共生活》就呈现出某种“交叠共识”。近年来,当代西方左翼思潮的著名代表人物哈特与奈格里、齐泽克、阿甘本、朗西埃、巴迪欧、大卫·哈维、保罗·维利里奥、让-吕克·南希等人成为中国翻译出版乃至学术研究的“热点”。相应地,“批判美学”“激进左翼文论”“大屠杀文学研究”“疾病研究”“灾难研究”“后疫情时代研究”等审美政治课题成为硕博论文,乃至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选题,如“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的21世纪西方激进左翼文论批判研究”和“马克思主义美学史”分别获得2020年和2021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立项。在当今哲学美学与文艺理论研究领域,富于审美政治意蕴的“情动研究”(Affect Studies)构成了21世纪理论文艺复兴和文学批评的重要板块,包括“情动理论”“创伤研究”“大屠杀文学研究”“证据研究”和“记忆研究”等问题。概言之,当代审美政治转向,有助于我们以新的眼光,审视流光溢彩的文学艺术现象。

本文集第一编“审美政治”的核心内容聚焦于21世纪以来国内外影响重大的哲学家和美学家哈特、奈格里、拉图尔、德勒兹、伊格尔顿、拉康、齐泽克等人,涉及左翼政治的全球化构想对文艺美学的影响、赛博理论图式与“帝国研究”、奥斯维辛之后的西方文学观念、政治生态学、行动者网络理论、无意识与意识形态的话语交叠、差异哲学与生态美学、城市美学与空间理论等题旨。第二编“文学阐释”以全球化与数字化时代的阐释学、间性美学、跨文化诗学和文学文本的具体阐释为主要内容。第三编“东方视野”以跨语境诗学意识探讨东方主义范式,中国东方学建构,东方文学、诗学翻译与研究,以及当代西方文论“黄金标准”《诺顿理论与批评选集》收入东方学者的意义等问题。

编辑推荐

书稿关注国内外文学批评前沿理论,解读了法国哲学家德勒兹、拉图尔,前苏联文艺美学加巴赫金,以及李泽厚等著名学者的文艺美学理论,具有较强的学术价值。

书稿系《独秀学术文库》之一种。《独秀学术文库》由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主办,共计十四种,主要收录广西师大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资深教师的学术论文及学术成果,主要内容涵盖文学、语言学、美学、文艺学等学科。

精彩预览

六、当代文化万花筒:镶嵌型的“唐人街”和“那”文化图式

古往今来,人们出于各种因由远赴他乡,海外漂泊。巴勒斯坦裔美国学者赛义德对文化混杂与双重视野体验颇深,他曾在《寒冬心灵》中说,大多数人主要知道一个文化、一个环境,一个家,而异乡漂泊者、流亡者至少知道两个;“这个多重视野产生一种觉知……它是游牧的、去中心的、对位的;但每当一习惯了这种生活,它撼动的力量就再度爆发出来。” 当代世界范围内人员流动、文化交往、商品交易、文艺互动等活动空前活跃,越来越多的人走出边境与国界,在异邦情调的国度生活繁衍,或把异乡作为家乡,在双重乃至多重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跨界文学创作。

国际著名美学家约斯?德?穆尔教授认为:全球化作为人员、观念、习惯与商品的世界性流通和交流与人类历史同样古老。200万年前人类作为直立人走出东非大平原,3三千年前的“丝绸之路”,都是全球化的标志性节点。“在后现代的全球化时代,个人与文化的视界日益变成万花筒式的视界。”溯古思今,前现代文化通常是视界拓展的“独白型文化”,现代文化主要是视界融合的“多元文化”,而后现代文化则主要是视界播撒的“交互文化”。当今世界处于全球化的后现代阶段,社会文化呈现出万花筒式的特征:全球范围的人员、观念、习惯与商品的流通和交流的势头汹涌,成千上万的移民、打工者、学生和旅游者在不同的文化中移动。土特产正在全球配送。思想观念通过全球电脑互联网流转。世界居民日益增长的数量正在生成混杂的、属于多种不同视界的主体。 这种“真正的混杂”的主体性是后现代全球化的典型表征。

当今文化万花筒式的时代特征,促使族群混杂与身份跨界的形态空前复杂,不同的语言文化关系和现实生存方式日益丰富多彩。前述少数族文学图式以“采用主流语言同时又从内部颠覆”为标识,美国华人的英语文学可以归入这种类型,但同时海外华人文学也不乏采用汉语创作的作品,这就逸出了德勒兹“少数族文学”的藩篱。希伯来-犹太人的历史现实状态,导致了流散文化和散居族裔文学批评的图式,而飞岛式群居的欧美唐人街社会文化,则生成了镶嵌型的“唐人街”图式。一些中国学者尝试归纳“民族互嵌”关系的四种类型:区隔型、接触型、融洽型和交融型。交融型是最高境界。他们探讨各族群的“相互嵌入”、空间的“交错居住”,行为的“交往互动”,情感的“交流融合”问题,嵌入涉及居住空间、组织网络、文化接入和心理认同四个维度。 这些类型划分,在不同程度上可以适用于审视“唐人街”图式,也适合阐发中国-东盟社会文化关系,尤其是“那”文化范畴。“唐人街”主要是镶嵌型的,而“那”文化更多的是互嵌型图式。

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山水相连,唇齿相依,文化、语言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族群混杂与身份跨界形态,彼此穿梭往来的活动不绝如缕,于今尤甚。在中国美丽南方广西,骆越文化研究者发现东亚与南亚文化圈之间存在着一个“那”文化(圈)层。它与中国-东南亚地区稻作文化密切相关,具有人类学、民俗学的丰富蕴涵。“那”是古壮语,意为水稻田。“那”文化圈是“那”地名广泛分布的地区。广西左右江、红水河、邕江流域“那”地名最为密集,是“那”文化圈的中心。在越南北部、老挝、泰国、缅甸和印度的阿萨姆邦等东南亚、南亚地区,也广泛分布着冠“那”的地名。“那”文化圈实际涵盖地域包括中国的广西、海南,云南的大部,广东、湖南、贵州的一部分,东南亚中南半岛5国,涉及人口约一亿人。壮族先民以稻作维系生存,“那”文化融入了他们的生产、生活,是生命和灵魂,形成独特的民俗风情……形成了一个横跨桂、粤、滇、黔和东南亚的“那”文化圈。大石铲遗存、花山壁画、龙脊梯田、雷神、稻神、鸟图腾、蛇图腾、蛙图腾、牛图腾、浪漫定情抛绣球等及其相关节庆,都是生息于这一地区的人们共同体的“那”文化鲜明标志和历史印记。“那”文化是壮族等骆越后裔民族文化的根。2015年隆安壮族“那文化”稻作文化系统入围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那”文化圈的历史与现状,凸显了周边传播理论的人类学、民俗学基础,具有霍米?巴巴的文化“混杂性”特征,当代文化万花筒的属性则将“交互文化”的问题提上议程,有利于推进中国“一带一路”的全球化倡议。

总括而言,我们将当代西方文论领域的“跨文化诗学”拓展为重要的伞状概念或理论视野,对于审视文化混杂、族群混居、身份跨界、游牧美学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思想启迪意义。奇卡娜诗学聚焦于美国-墨西哥边境的“新美斯蒂莎”(种族混血)社会文化形态,丰富了当代西方文论领域的种族与性别研究空间。文化传播学的“周边传播”关注亚洲三大文化圈和文化层之间的族群混杂与文化传播机制,启迪我们对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新思考。后结构主义哲思的“少数族文学”图式,探讨犹太作家卡夫卡文学世界的四种语言关系,揭示少数族文学的吊诡属性、三大特征和理论意义,深化了后殖民批评家霍米?巴巴的文化混杂论。文化镶嵌型的“唐人街”和“那”文化不同类别的图式,则启迪我们以经济全球化和文化数字化的眼光看待当今日益互渗互动的族群混杂与身份跨界的文艺美学问题。

线上商城
会员家.png 书天堂.png 天猫旗舰店.png
会员家 书天堂 天猫旗舰店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png   微博二维码.png
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

微信号:bbtplus2018(工作时间)
电话:0773-2282512(工作时间)

我要投稿

批发采购

加入我们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纪委举/报投诉邮箱 :cbsjw@bbtpress.com    纪委举报电话:0773-2288699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 | 网出证 (桂) 字第008号 | 备案号:桂ICP备12003475号-1 | 新出网证(桂)字002号 | 公安机关备案号:45030202000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