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板块图书分类品牌系列获奖图书图书专题新书上架编辑推荐作者团队
结社的艺术:16—18世纪东亚世界的文人社集 张艺曦 主编
一部研究士人社群的突破之作,呈现明清士人的日常生活与学术活动。以结社为题,跨越中国、日本、越南等地,看文人社集如何彰显士人流风,影响东亚世界的汉字文化圈。 大学问出品
ISBN: 9787559847775

出版时间:2022-04-01

定  价:118.00

责  编:刘隆进,王佳睿
所属板块: 社科学术出版

图书分类: 中国史

读者对象: 大众

上架建议: 历史/中国史
装帧: 精装

开本: 32

字数: 320 (千字)

页数: 564
纸质书购买: 天猫 有赞
图书简介

本书是一部研究明清士人社群的突破之作。书中结合文、史等不同领域的学者,研究明清士人各类社集活动,围绕社集与城市空间、地方家族、身份/阶层等,从社会、宗族、空间、文学、思想、医学等多元面向进行探究,呈现明清士人日常生活与学术活动的多元性,以及社群网络间复杂的关系。同时,还研究了十八世纪日本与越南的文人社集情况,有助于从东亚的视角深化明清思想史、文化史与社会史研究。此外,书中呈现的各种跨界交接与多元问学的现象,也为以后的学术运作方式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作者简介

张艺曦,台湾大学历史学研究所博士,师从王汎森先生,目前任(新竹)阳明交通大学人文社会学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明清思想文化史、地方史与家族史,著有《阳明学的乡里实践:以明中晚期江西吉水、安福两县为例》《孤寂的山城:悠悠百年金瓜石》。

图书目录

社集与城市空间

城市舞台:明后期南京的城市游乐与文艺社群

从“诗社”到“吾党”:漳州霞中社的政治性

游历、制艺与结社:以晚明衢州士人方应祥为中心

明中叶温州山人结社的地域社会机制与文化形态

社集与地方家族

泽社、永社、云龙社:明末桐城“诗文社集”的勃兴与顿挫

宗族与诗社:明末广东诗文集社研究

明及清初地方小读书人的社集活动:以江西金溪为例

社集与身份/阶层

明末清初秦地文人在扬州的结社活动

近世日本知识人的游学与社集:以柴野栗山及其交游网络为例的探讨

“骚坛会”和“骚坛招英阁”:15世纪末及18世纪的越南士人社集

社集与方伎(书画、医学)

无心而娱:清初北京的“雅会”

医者同社与研经讲学:以明末清初钱塘侣山堂为中心的讨论

社集、经学与科举考试

明代的文社与经学

晚明复社与经典改纂:顾梦麟等编《四书说约》初探

后记

序言/前言/后记

序言:“察势观风”:把社集放在时代脉络中查考

几年前,艺曦来研究室找我,请教我关于编论文集的事,他当时计划与新加坡国立大学的王昌伟、许齐雄教授,以及台北大学的何淑宜教授合作,以文人社集为题,集合众人之力来编论文集。他当时问我,此时此刻是否仍适合编论文集,以及这类论文集对学界是否有贡献——这是他最关心的部分。我当时建议艺曦,必须坚持几点:论文集的主题必须明确,每篇论文都必须围绕这个主题提出各自的创见。

在接下来几年的时间,我有时会从艺曦那边听到论文集的进展,而为了让各篇文章作者能够聚集一起开会讨论,他先后申请蒋经国基金会与“科技部”的经费补助,两次会议的举行也得到“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及吕妙芬所长的协助。这本论文集的计划,以及整个团队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们为了能够有更充裕的时间写作论文,所以把时程拉长到三年,而在着手进行之初,分散各地的成员也不辞路远,来台共同讨论,并对彼此的论文题目交换意见,直到今日,终于有论文集的问世。

这本论文集以16到18世纪的文人社集为题,时段集中在明中晚期及清初。明中晚期的社集活动十分精彩而多样,而经历明清变局以后的清初社集的性质与活动也很值得探究。当时社集活动盛行的程度是很难想象的,清初顺治皇帝还曾特别关注近来名流社会,并说慎交社“可谓极盛”,提到孙承泽是“慎交社”中的人物(《清稗类钞》《云自在龛随笔》等书)。

这本论文集引人注意的部分,是不少文章都能够不受限于社集这个主题,把社集放到整个时代大脉络中,从政治、家族、地域性、城市生活、文化转型等面相切入,让原本看似平凡无奇的社集显出独特的意义。

这些文章,有的谈社集跟地方官员的到任去职的消长关系,显示某些看似宴游的诗社,也可能有实质的政治目的。有的讨论社集与地方家族的联系,有的利用大量族谱资料说明不同性质的社集与地方人际网络、家族生态的关系。也有的注意到社集与城市空间,以及明末文人借由社集展演的取向。另有几篇是谈社集与诗派、与八股文、与经学风潮的关系,这些看似传统的题目,却都能够得到让人耳目一新的结论。另有一篇谈明末及清初的士风之别,在此变局中的文化转型是很值得深入的课题。另有两篇文章,则是将眼光扩大到与士阶层密切相关的其他阶层或领域,包括医者及书画鉴赏。过去我们虽可多少看到一些医者结社的资料,但借由这篇文章,才让我们了解到医者与文人社集之间有那么密切的关系。

这些文章各有主题,也跨越不同地域,除了南北两京、扬州,以及浙江等地,还有江南以外的江西、福建、广东等地,展现这个团队广泛讨论各地社集的企图。另有两篇关于日本与越南的社集的文章,亦显示这本论文集对东亚周边各国的关心,而且从更多元也更整体的眼光,以中国为中心看整个东亚世界的社集发展。

我在多年前写作过几篇明代思想生活史方面的文章,其中有几篇文章跟明末蕺山学派及清初讲经会有关,当时我注意到明末出现不少以经、史或读书为名的社集,这类名称的社团在此之前很少见,但在明末却大量涌现,而且不少都很有影响力,像江南的复社、读书社都是很好的例子。对于这类社集的出现,我认为这与经史之学,尤其经学的复兴相关。不过,近几年我有更进一步的观察,除了心学,至少还有文学复古运动等各种思潮条件共同促成。尤其是文学复古运动,由于主张必须临摹古代的诗、文,进而搜罗古代典籍,所以对古籍的刊刻流行起了推动作用。另一方面,这个运动虽然倡导复古,但所复的不限于儒家经典,所以相对于之前的学风带来了解放。复兴经学则是到了明末才正式提出的,所以我们必须认真看待明末经学的复兴,它有其时代的特殊意义,而且带来的影响极大。

以此为例,我们在讨论明代中晚期及清初的历史,必须用更宏大的眼光谈。我很喜欢“察势观风”这个词,当某个风潮起来的时候,就像是一阵风吹拂而过,一个时代的各方各面、或多或少都会受这股风潮的影响,而且往往是多层次也多方面的交互激荡,来回往复。若是遇到像明清之际的大变局时,这类变动会更加复杂。研究者有必要察其势而观其风,除了所研究的对象,还必须把研究对象所处的风潮及各种动荡变化都一齐纳进来讨论。此外,历史的发展往往会有不同力量同时在竞合着,所以社集不会只是社集,而会跟这个时代的其他因素结合发酵,也可能彼此排斥,但即使是排斥也是很值得注意的现象。

这本论文集所做的可说是一种“察势观风”,而且把社集放在时代脉络中查考,作者们能够以更全面的眼光掌握所研究的课题。如今论文集分别在两岸出版社出版,让人为这本论文集对明清之际社集研究有所贡献而感到欣喜。

王汎森

“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员

“中研院”院士

选自《结社的艺术:16—18世纪东亚世界的文人社集》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年4月

名家推荐

过去关于文人社集的研究,多偏重在晚明的江南。本书突破了以往所有相关研究的成果,全面地处理了明清时期各个地区诗社、文社,以及以科举为主但扩及经义诠释的制艺文社。除了学术、思想、文学,这些文章进一步从社会史和文化史的角度,探讨了社集与地方家族、社集与身份/阶层,以及社集与书画、医学等方伎的课题;并将探讨的区域从中国扩及日本与越南。这些视野新颖、成果丰硕的研究,完全改写了我们过去对16—18世纪东亚学术思想史的理解,是研究明清思想的必读之作。

——李孝悌(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学术委员)

本书结合文、史等不同领域的学者,研究明清士人各类社集活动,从政治、社会、宗族、空间、文学、思想、医学、宗教等多元面向进行探究,呈现明清士人日常生活与学术活动的多元性,以及社群网络间复杂的关系。本书的内容不仅丰富了我们对于明清士人社群的认识,书中呈现的各种跨界交接与多元问学的现象,也挑战了我们现代学术分科与专业的狭隘。

——吕妙芬(“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本书系学界最新、最全面的关于文人社集的研究,指出明中叶以后,社集几乎成为知识分子的全民运动,不但与地方家族结合,更跨越不同的城市网络,反映当时的士风转变,牵动地方与中央的政治局势;流风所及不仅是其他职业如医者,更影响到东亚的汉字文化圈,如日本与越南之风气。

——巫仁恕(“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以“结社”作为主题,邀约各领域的研究专家施展各自的学术优势予以聚焦式的研讨,是一种有效的学术运作方式。由于近代学科细化的格局划分,学者常常固守于各自的疆域而精耕细作,却颇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弊端。但历史的实际本是浑然一体的,世事变迁,人际纠纷,乃是各种势力聚合而成的结果。哪怕是作为独立性很强的诗文创作,离开复杂的历史整体也很难言说清楚。“结社”本身便是明代人文活力展示的窗口,而明清之际又是人文精神变化的纠结点。由此,本书的学术内涵,将会为相关的学术领域带来诸多启示,并为以后的学术运作方式提供有益的借鉴。

——左东岭(首都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编辑推荐

本书引人注意的部分,是不少文章都能不限于社集这个主题,把社集放在时代脉络中查考,从政治、家族、地域性、城市生活等面向切入,显示了社集与其时代的其他因素结合发酵的特点,展现社集独特的时代意义。

同时,作者探讨的一些话题能够引发读者的发散性思考,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如围绕科举的文人结社:士人以科举为目的的结社,当时的文人士人是否和现代人一样,也有一定的考试晋升焦虑?他们结社大部分是为了更好地组团学习,比之一些诗文结社、怡老会要现实和功利得多。当然也枯燥和专业得多,绝非风雅浪漫之举,这可以说是明代文人结社的另一面。

精彩预览

围绕科举的文人结社

明代文人结社风气很盛。然而在一般印象中,似乎文社只与诗文相关,追求风雅,而与极功利的科举、刻板的经学无关。但是,实际的情形是怎样的呢?

——编者按

士人以科举为目的的结社,比之诗文结社、怡老会要现实和功利得多,当然也枯燥而专业得多,绝非风雅浪漫之举。这可以说是明代文人结社的另一面。士人参加科举考试,必须有一定之“式”,考试合格者也被称为“中式”。既有一定标准,文章自然不能率意,不但要反复推敲文字,而且发挥的空间也不像文学那样可以融入想象,因而模写科举文字成了极为枯燥的事情。清人李百川在其以明代嘉靖年间为时代背景的小说《绿野仙踪》中,记载府学生员苗继先探访当时正在为科举考试努力的生员温如玉,就曾这样写道:“苗秃看了看,见桌上放着《朱子大全》《易经体注》,还有十来本文章。苗秃子笑道:‘这些刑罚,摆列出来做什么?’”

在一个读书秀才看来,科举备考竟成了像“刑罚”一样的苦差事。晚明山阴县的藏书家祁承(1604年进士)有诗《课艺苦不就沿溪散步漫咏》,云:“一题方入目,百念逐心非。非为寻源往,聊同避难行。僧归云外径,渔傍水边汀。生计原多路,何听寸管评。”因为绞尽脑汁仍无法写出令自己满意的制义,祁承只能到溪边放松心情,况之为“避难”,乃至有为僧人、为渔民的遁世之念。这种深感科举考试文章枯燥乏味的心情在诗中充分地得以表露。祁承对科举考试还另有“举业相伴半生,寸管加肘,百毒镂心”的说法。晚明袁宏道(1568—1610)曾在《社中》诗感叹说:“交游悲喜尽,文章揣摩成……终年惟搦管,辛苦是书生。”因此,若有三五友人共同探讨,或可减轻这种痛苦。这是围绕科举而结社的第一层背景。祁承本人曾经参加过这种研讨经义的集社“合辙社”,陈继儒(1558—1639)即说祁承“初有合辙社而通经学”。正因为此,士人研习举业之余,同时也会有诗文唱和,以缓解终日揣摩的痛苦,使得诗文社与举业社常常会混杂到一起。明末著名的书画家与官僚董其昌(1555—1636),年轻的时候曾与章觐等人结社,探讨科举文字,同时也相和赋诗。董其昌《陶白斋稿序》载:“余往同冯咸甫辈结社斋中,晨集构经生艺,各披赏讫,即篝灯限韵,人赋诗几章。”在这种时候,诗歌对枯燥终日的士子心情是一种慰藉。

科举结社的第二种功能,是可以增加相互交流和学习的机会,共同揣摩科举作文的技巧。因此,重视教育的地方官常会组织相应的文会,将辖区内优秀的生员组织起来,为他们创造交流会文的机会。例如,在嘉靖末年直至隆庆元年,南直隶江浦县的知县王之纲在县内组织了十一个文会,分别名为文昌、泰茅、晋接、折会、玉虚、西清、东华、石渠、青琐、三元、南宫,而且“创学田千二百余亩为会费”,其中参与文会之中的士人如严丕承便在隆庆四年(1570)中应天府乡试。晚明学者吕维祺(1587—1641)任山东兖州府推官时,置学田,订山左大会,“渐及通省,冀北、淮南之士咸来就业”,会的规模十分庞大,而其功能虽有传播理学或宣传节孝之外,方便诸生科举的目的也很明显。在16世纪地方官建造的书院中,出于为诸生提供藏修和会文之所考虑的不少。嘉靖十五年(1536)创建的江西安福县复古书院,除了是阳明学在江右的重镇,在为地方培养科举人才上所做的贡献也不小。傅作舟(1571年进士)说:“安福向有复古书院官课、师课,生童以时会文,近年更立章程,颇著成效。”不过,由地方官员组织的文会虽然因为有一定经济保证,一时的影响很大,但也往往因地方官的迁转而很难长久。更多围绕科举的结社,是从事于科举的学子们彼此自愿地结合起来,聚集成会,交流技艺。

16世纪,文社日益活跃,围绕科举的结社时时可见。傅作舟谈到隆庆年间安福县于复古书院之外还创行道南文会:“国朝以《四书》、五经试士,背朱注者不录,虽所取在文,而因文见道……邑南地距郭较远,多不能应期赴课,以荷栽培。岁丁卯(1567),太史王君尔玉假旋,与诸同志谋于近地开文社而行月课,邀集十四都人士而酌商之。每都劝输,汇流成浸,凡三阅岁而会举,颜之曰道南。盖取吾道南矣之义,与复古并行不悖。自明年为始,敦请名师,萃各都之习举业者,按月会文而甲乙之,优其资奖,以示鼓励。”同样是在隆庆年间,浙江嵊县的周汝登(1547—1629)与同志为“鹿山八士文行合一之会”,至万历十五年(1587)建成鹿山书院,“以待邑中之凡有志于举者皆得以来集于斯”。从后来鹿山书院接待“有志于举者”的情况看,昔日的鹿山八士之会大概是以讨论科举制艺为多。河南新野县人马之骏(1578—1617,1610年进士)则提到他在万历年间与友人刘逢源(1557—1621)等结社研讨制义之事。马之骏《茂才汉垣刘公墓志铭》说:“公讳逢源,字取之,别号汉垣,里人称之汉垣先生最著。少治举子,言颖异秀出,顾屡试坎壈。戊子(1588),长垣于田李公来视两河学,录公文,补郡庠弟子员。时公且逾弁,浸寻壮齿矣,益下帷发策,矻矻弗少休,偕杨君来凤、石君攻玉、王君逢古、齐君来旬、李君春华及予兄弟辈结社课文……所治毛氏《诗》最淹熟精诣,即酒间谈次,偶及辄成诵,累累如贯珠。”文中除了谈到马之骏等人为举子业结社课文,还提到刘逢源擅长《诗经》,让我们对他们结社课文时重点在于经义可以有些想象。进入17世纪,此类围绕科举的结社可能更多。无锡的东林领袖顾宪成(1550—1612)提到东林讲会之下还有姚玄升等人为举业而结的小会。顾宪成《题姚玄升诸友会约》说:“程伯子云:‘举业不患妨功,只患夺志。’今观诸友会约,为举业设耳,乃能斤斤交砥,一言一动,一切禀诸绳墨。”崇祯二年(1629),和州生员戴重与友人杜若兰、章继捷、王大生、含山陆合泰等五人结社于和州城西三十里处之栖云观,“其友五,其书义三,经义四,其地惟枣林之宫,其期惟月之望”。戴重等人结社课文,完全是摹仿科举考试头场考《四书》义三篇、经义四篇的形式。他们在每月十五日于和州枣林宫聚会一次,每人模仿考试撰写《四书》义和经义共七篇。

选自张艺曦主编《结社的艺术:16—18世纪东亚世界的文人社集》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年4月

线上商城
会员家.png 书天堂.png 天猫旗舰店.png
会员家 书天堂 天猫旗舰店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png   微博二维码.png
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

微信号:bbtplus2018(工作时间)
电话:0773-2282512(工作时间)

我要投稿

批发采购

加入我们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纪委举/报投诉邮箱 :cbsjw@bbtpress.com    纪委举报电话:0773-2288699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 | 网出证 (桂) 字第008号 | 备案号:桂ICP备12003475号-1 | 新出网证(桂)字002号 | 公安机关备案号:45030202000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