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板块图书分类品牌系列获奖图书图书专题新书上架编辑推荐作者团队
诗想者·读经典 百年百篇新诗解读 叶橹 著
从胡适到余秀华,诗歌研究专家叶橹教授精心选评百年新诗名作
ISBN: 9787559843500

出版时间:2022-01-01

定  价:76.00

责  编:郭静,吴福顺
所属板块: 文学出版

图书分类: 文学评论与鉴赏

读者对象: 大众

上架建议: 文学·随笔
装帧: 精装

开本: 32

字数: 210 (千字)

页数: 304
图书简介

百年新诗发展的进程,众多诗人如天空繁星,诗作更是浩如烟海。本书则试图在诗海中探寻其中的明珠,在众多诗人中选择了艾青、穆旦、卞之琳、戴望舒、牛汉、洛夫、痖弦、海子、于坚、欧阳江河、翟永明、王家新等人的优秀诗篇,一一加以解读,务期从对诗歌的诗性感悟中,体现出人性中对美的追求和对时代与社会脉动的体验。诗性的追求和探究,永远离不开对人性优点和缺点的认知。因此,作者试图在对众多诗篇的阅读感受和评析中,寻找到一条回归诗性与人性相结合的道路。

作者简介

叶橹,原名莫绍裘,男,1936年出生,著名学者、诗歌评论家,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当代中国诗歌评论界最权威人士之一,对诗歌文本及重要诗人的发现与探索有着卓越的洞察力。著有《叶橹文集》《艾青诗歌欣赏》《〈漂木〉论》《形式与意味》《叶橹文学评论选》等作品。入选“扬州文化名人”,曾担任紫金山文学奖、汪曾祺文学奖等多个文学奖项的评委。

图书目录

001 梦与诗 / 胡适

003 教我如何不想她 / 刘半农

006 天上的街市 / 郭沫若

008 纸 船 / 冰心

010 弃 妇 / 李金发

013 死 水 / 闻一多

016 再别康桥 / 徐志摩

019 别丢掉 / 林徽因

022 从一片泛滥无形的水里 / 冯至

025 狼之独步 / 纪弦

027 预 言 / 何其芳

031 我爱这土地 / 艾青

033 手推车 / 艾青

036 老 马 / 臧克家

038 寻梦者 / 戴望舒

041 祈 求 / 蔡其矫

044 错 误 / 郑愁予

046 埋葬了的爱情 / 苏金伞

049 悼念一棵枫树 / 牛汉

054 老妓女 / 唐祈

057 悬崖边的树 / 曾卓

059 金黄的稻束 / 郑敏

061 山和海 / 陈敬容

064 月亮从大漠滚上来 / 灰娃

067 航 / 辛笛

070 断 章 / 卞之琳

072 白玉苦瓜 / 余光中

075 冬(之一) / 穆旦

078 智慧之歌 / 穆旦

081 红玉米 / 痖弦

085 如歌的行板 / 痖弦

088 边界望乡 / 洛夫

091 因为风的缘故 / 洛夫

094 在孩子们中间 / 李瑛

097 断 线 / 屠岸

100 向往大海 / 王辽生

103 飞翔的鸽子 / 沈泽宜

105 秋 / 杜运燮

108 蝶恋花 / 忆明珠

111 乡色酒 / 舒兰

113 你曾经是我的舞伴 / 林希

116 苹果树下 / 闻捷

119 上海夜歌(一) / 公刘

121 沉默的芭蕉 / 邵燕祥

124 风景:涉水者 / 昌耀

127 紫金冠 / 昌耀

129 相信未来 / 食指

132 回 答 / 北岛

135 阳光中的向日葵 / 芒克

138 致太阳 / 多多

141 神 奇 / 严力

143 我想拂去花朵的伤痕 / 林莽

145 法王寺,与古柏 / 马新朝

148 回头是岸 / 子川

151 远方的船只 / 张洪波

153 自画像 / 韩作荣

156 看不见的波动 / 吉狄马加

159 我看见转世的桃花五种 / 陈超

163 中国,我的钥匙丢了 / 梁小斌

167 在昌平的孤独 / 海子

170 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 顾城

176 河 流 / 于坚

179 在哈尔盖仰望星空 / 西川

182 玻璃工厂 / 欧阳江河

187 有关大雁塔 / 韩东

190 帕斯捷尔纳克 / 王家新

194 旷野美学 / 余怒

196 神女峰 / 舒婷

199 变老的时候 / 李琦

202 柠檬黄了 / 傅天琳

206 独 白 / 翟永明

209 镜子的魔术 / 伊蕾

212 喜鹊只沿着河岸飞 / 王小妮

215 人把自己搞得是越来越复杂了 / 荣荣

218 回 答 / 代薇

220 大海无穷尽的跳荡…… / 西渡

222 被词语找到的人 / 张执浩

225 此刻不是任何时候 / 莫非

228 熄 灭 / 潘洗尘

230 丝 缕 / 朱朱

233 杀狗的过程 / 雷平阳

236 以冬夜为现场 / 臧棣

239 裂 隙 / 胡弦

241 宠 物 / 张作梗

244 丹青见 / 陈先发

246 诗有时是小麦有时不是 / 沈浩波

249 夜行记 / 毛子

251 夜 气 / 黄礼孩

254 傍 晚 / 李少君

256 我想和你虚度时光 / 李元胜

259 神仙一直在边上发笑 / 汤养宗

261 小心火烛 / 布兰臣

264 江心洲 / 路也

267 重 量 / 郑小琼

270 空麦秆里的秋天 / 娜夜

273 河 流 / 杜涯

276 像杜拉斯一样生活 / 安琪

278 黑暗中的舞者 / 周瓒

284 寻找一间打铁铺 / 池凌云

287 我养的狗,叫小巫 / 余秀华

290 后 记

序言/前言/后记

后 记

2010 年,我编选了《中国现代诗歌名篇赏析》一书。当时因为约稿时间匆促,我不得不在旧文中选一些应付,故而所选的诗和赏析之文,均不甚理想。这次的《百年百篇新诗解读》,虽然仍然选了一些原先选过的诗,但那是不得不选的经典之作,不过所有解读文字均重新写过。我自认为,我的解读文字还算有特点。不拘泥于对原诗的咬文嚼字,没有那种陈腐的学究气,也不赶时髦地仿制一些洋文腔。我的解读文字大抵控制在 600 字左右,较为精简适读。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努力而已,能否达到要求,只好由读者来判断了。

我虽然一直在写一些诗评诗论的文字,但对于所谓建构理论体系之类的文字却从不涉及。因为我自知学问根底浅薄,不必费力不讨好地自讨苦吃。我对具体的诗作评析之所以较感兴趣,是因为我以为,如果读诗而不能进入其情境乃至思维的深邃之处,其实等于没有读。我在一些场合中听到过有的人的所谓诗朗诵,那腔调永远是豪情奔放,永远是气宇轩昂,真实离原诗的感情表达相去万里。我们不必误认为诗就一定是鼓舞雄心壮志的工具,它其实表达的是复杂万端的社会心理和丰富细腻的人生感受。所以我的解读文字往往会离题式地发挥一下,目的在于激发一些自由的想象和天马行空式的思维。自然,这只是我的主观努力方向而已,我自知离此标准甚远。但是我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志愿是不变的。

说到我这次所选的一些诗,它们或许不是最优秀的,但一定是有特色的。因为在浩如烟海的诗作中,任何人也不可能全部地读完一切作品,更不可能选出所有优秀之作。所以我只能从自己读到的作品中选出一些自认为有特色的加以解读。同时,还不得不考虑到一些人在新诗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有些诗不一定很优秀,但不得不选。像胡适、郭沫若的诗就是这样入选的。在我认定最优秀的诗人中,我也最多只选两首。这就是不得不考量的平衡效应吧。我并不指望我选的这些诗都能进入经典,但其中必有一些诗会进入新诗的经典。一首诗能否进入经典,不是任何人能判定的,它需要交给历史老人来下结论。

近些年出版的新诗鉴赏的选本颇多,这肯定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不是任何个人能完成的。我希望在众多的选本中逐渐积累起一份遗产,留给后人评选吧。

新诗一直是一个是非之地,不断地有人责难并制造出近似闹剧的事件。我不敢说这就是某些人的居心叵测,但至少可以说是出于对诗的无知和偏见。所以我希望所有的诗歌读者,还是从认真地读并逐步深度进入一首诗开始,使对诗的无知和偏见,向对它的宽容和理解的方向迈进。这也是我选这些诗并加以解读的初衷,我希望在众多的这类选本的帮助下,让更多的人能真正地进入诗歌、理解诗歌。

写这些话作为后记,不知是否恰当?

叶 橹

2021 年 4 月 23 日于扬州

媒体评论

以心会心、切入灵魂的诗性批评——评叶橹《百年百篇新诗解读》

作者:罗小凤 2022年03月01日 10:03 文艺报

评论家叶橹的新著《百年百篇新诗解读》秉持以心会心的批评姿态,如李健吾所言的“倾全灵魂以赴之”,钩沉文本深处的灵魂声音,深入探究文本的内在“纹理”,采用文本细读的批评方式对新诗诞生百余年来的百首诗进行细致解读,建构出一种独特的批评风格,无疑是批评界一道新的批评风景。

叶橹的诗歌批评是一种以心会心的批评。所谓“以心会心”,这是姜夔在《白石道人诗说》中提出的,他指出:“《三百篇》美刺箴怨皆无迹,当以心会心。”他所提倡的是读者要以自己之“心”会诗人之“心”,这是古代诗歌批评中极为重要的一种诗歌鉴赏理论,强调心灵的共鸣与精神的会通。然而在当下诗歌批评界,“强制阐释”泛滥,诗歌批评的标签化趋向盛行。所谓“强制阐释”,如学者张江所言,“背离文本话语,消解文学指征,以前在立场和模式,对文本和文学作符合论者主观意图和结论的阐释”。在“强制阐释”的批评语态下,不少诗歌批评家动辄强行移植存在主义、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等各种理论,理念先行地对诗歌文本进行解读,结果诗被肢解得毫无诗意甚至面目全非,显然无法使读者与作者达成以心会心的共鸣与会通。叶橹的诗歌批评显然不属于这类“强制阐释”,他的批评不是理念先行地受预设观念的主导,没有任何理论的绑架、简单套用,不乱肢解诗歌或硬贴标签,而是李健吾式的赤手空拳,以赤子之心进入诗歌文本,以印象直感为立论依据,读出作者到底想说什么,读出文本中到底透露什么,真正地“以心会心”。如解读林徽因的《别丢掉》时,叶橹探讨其“感情世界的丰富和细腻”“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认为她“自然是有许多隐衷和无奈的”;解读陈敬容的《山和海》时,从“写作时的心态”分析,展露其“内心的呼喊”;分析灰娃的《月亮从大漠滚上来》时,也从“心灵世界”出发呈现其内心感受,认为可以从诗中的“冷风景”窥视到“她内心深处的热”……他深入诗人的内心,探寻其创作的心理因素和情绪渊源。叶橹的诗歌批评均秉持这种批评姿态,通过作品与作者进行心灵共鸣与精神对话,由此探得作品精妙。

正由于叶橹秉持以心会心的批评姿态,其诗歌批评才能切入诗与诗人之灵魂。当下一些批评沦为名利交易品,缺乏灵魂深度,正如学者朱大可所言,“丧失了内在灵魂,以及内在超越的可能性,继而成为行尸走肉”。但叶橹却深入文本,发现与激活文本中的诗意与内蕴,发现别人所未发现的,探得作品灵魂,深契文本主旨。例如,对于刘半农的《教我如何不想她》,大多数人将之视为爱情诗时,叶橹却对诗中的“她”进行了独特阐释,认为“在诗的内涵的表达上,似乎更多地让人联想到这个‘她’不仅是一个具体的人,还可能指向更为博大的家国情怀”。当然,这样的解读可能被指摘为“过度阐释”,但他尽量依托文本进行言说,找到内在的依据性,从而增强论说的合理性。他对解读对象既不过高追捧,也不肆意地不着边际地联想,而是恰当、到位而不过度。比如,对余秀华诗作的评析,他不受他人观点影响,而只抓住自己的感觉进行解读,捕捉文本深处的深意,读出余秀华“之所以写出那些颇受贬斥的诗作的心理因素”,希望人们设身处地为其着想而不要无端指责。可见,叶橹是站在客观公正的角度给予评论判断,无疑切入了诗人与诗的灵魂。叶橹在解读其它诗作时亦都寻幽入微,如对于郑小琼,叶橹没有选择其作为“打工诗人代表”标签下的打工诗歌,而选择《重量》进行解读,并比较其早期和近期作品的风格变化。对于胡适,叶橹未选众所周知的《蝴蝶》,而选自己认为最具代表性的《梦与诗》进行分析,认为胡适将诗同梦相联系,完全不考虑当时诗歌颇为重视的实用性和现实性,“不愧为诗歌真正的知音”,“体现了他对诗的深刻把握”。

叶橹的诗歌批评不仅以心会心,切入诗与诗人的灵魂,还充满诗性。诗歌批评所面对的文本对象为最富有诗意的诗歌作品,且中国人的思维属于形象思维,注重直观、悟性、体验,偏于感性,因而诗歌批评本应属于诗性批评。众所周知,古代的诗歌批评均为充满诗意的诗性话语,如陆机、刘勰、司空图、严羽、王夫之、叶燮、王国维等论诗的文章都以诗、赋、骈文的形式展开“批评”,将读诗之“思”与感悟式的体验、感性的诗性语言相结合,建构起一种诗性的批评话语。然而当下不少诗歌批评却要么生搬硬套西方理论话语,堆砌半生不熟的西方学术名词,显得艰涩难懂,味同嚼蜡,要么沦为“捧角”、推销、炒作的策略,过于商业化、庸俗化、泡沫化,要么陷入网络批评的随意性、琐碎化泡沫,失去了诗歌批评的诗性本色。叶橹并未受当下诗歌批评之风的裹挟,而是承传诗性批评传统,其批评语言不是艰涩理论的套用,不是晦涩难懂的学术话语,而是真正地语由心生,采用诗性的语言,细致入微而充满灵性,深入浅出而生动流畅。例如,在分析痖弦的《红玉米》时,他紧紧抓住诗中的核心意象“红玉米”,指出这个意象的出现有点“突兀”。这是叶橹品读此诗的第一感觉,他便循此感觉进行深入探析,不仅分析“红玉米”寄托的深意,还深入探究其何以变“红”,认为“玉米的‘红’似乎永远在提醒着读者,它的存在就是一种难以割舍和逃离的命运”,并以诗意的语言发问:“从宣统的风到一九五八年的风,都在吹着那串‘红玉米’,这是一种现象还是一种宿命?”叶橹在分析时没有援用任何理论,甚至连显而易见的隐喻、象征、意象理论都未曾套用,而是抓住其第一感觉对意象进行分析和体悟,让读者在其体验式的分析和感性的语言中感受到此诗的美,领略其深意。叶橹的诗歌批评均循此诗性理路展开,如在评戴望舒的《寻梦者》时,他反问:“这不正是一种人生的遗憾和无奈吗?”在评蔡其矫的《祈求》时他接连发问:“他的祈求是什么?有什么悖于常理的地方吗?”在评苏金伞的《埋葬了的爱情》时他感叹:“只要真情在,就是爱情的真谛。”这些感叹、疑问、评语,既引人深思又富有诗意,都是其批评具有诗性的体现。

总之,叶橹的诗歌批评和解读都以心会心,切入诗和诗人的灵魂深处,富有诗意诗性。这既是对中国诗歌批评传统的承传,亦为当下诗歌批评建构了新的批评风景。

编辑推荐

本书所选评诗篇皆是中国新诗百年进程里的不可忽略的作品,既有经典之作,也有诗海遗珠。诗评家叶橹教授的解读文字多从诗性感悟出发,使读者不仅了解新诗的发展脉络,更体会新诗的审美意趣。

精彩预览

狼之独步

纪 弦

我乃旷野里独来独往的一匹狼。

不是先知,没有半个字的叹息。

而恒以数声凄厉已极之长嗥

摇撼彼空无一物之天地,

使天地战栗如同发了疟疾,

并刮起凉风飒飒的,飒飒飒飒的 :

这就是一种过瘾。

在中国的现代诗中,纪弦此诗,可谓是稀罕见的奇特之作。

“我乃旷野里独来独往的一匹狼”,在张扬个性的意味上,纪弦表现了他的野性,这是迥异于旧知识分子的温文尔雅的传统风貌的。即使李白、苏东坡这样张扬个性的诗人,也不见自比为“野兽”的。然而纪弦这样的自比为狼,却似乎有他独来独往的个性依据。

一个人不以“先知”自诩,也不以“叹息”来感染别人,“而恒以数声凄厉已极之长嗥 / 摇撼彼空无一物之天地”,这是多么孤独而苍茫的境界。明知大地之“空无一物”,而依然试图“摇撼”它,以近乎绝望的心态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就是一个诗人在极度悲愤的心态下发出的呐喊。有结果吗?据诗人自己说,它“使天地战栗如同发了疟疾”,这当然是他的自我感觉,然而又是传递给了读者的一种感觉。“并刮起凉风飒飒的,飒飒飒飒的”,真像是听到剧烈的风声了吧。

其实,诗人只是夸张地发泄了一通而已,事实未必像他写的那样“立竿见影”。他的诗的结句写道,“这就是一种过瘾”,如此而已。

读到诗的结局,人们不禁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原来诗人只是为了“过瘾”而写诗,并不是要读者“受教育和启示”的呀?可是要是再琢磨一下,纪弦其实是道出了诗人写诗的动机的奥秘的。他其实从另一方面让读者懂得了读诗需要获得的是什么。

寻梦者

戴望舒

梦会开出花来的,

梦会开出娇妍的花来的 :

去求无价的珍宝吧。

在青色的大海里,

在青色的大海的底里,

深藏着金色的贝一枚。

你去攀九年的冰山吧,

你去航九年的旱海吧,

然后你逢到那金色的贝。

它有天上的云雨声,

它有海上的风涛声,

它会使你的心沉醉。

把它在海水里养九年,

把它在天水里养九年,

然后,它在一个暗夜里开绽了。

当你鬓发斑斑了的时候,

当你眼睛蒙眬了的时候,

金色的贝吐出桃色的珠。

把桃色的珠放在你怀里,

把桃色的珠放在你枕边,

于是一个梦静静地升上来了。

你的梦开出花来了,

你的梦开出娇妍的花来了,

在你已衰老了的时候。

以“雨巷诗人”登上诗坛的戴望舒为人所知,但以“寻梦者”的身份探求人生奥义的戴望舒,却未必享有如此盛名了。其实,经历岁月的洗礼之后,人们将会逐渐认知二者的分量之不同。

《雨巷》的一大特色是它的音乐性,但是《寻梦者》在这方面未必输于它。而就诗的内涵和意旨而言,一为对古诗意涵的稀释,一为对现实人生的追求与探究,应该是不难判断高下的。

《寻梦者》的整体情绪的贯彻始终,其实更为独具特色地表现了戴望舒作为诗人的个性和品格。

戴望舒是一个执着的而又具有淡淡哀愁和忧郁的诗人。在某些关键的时刻,他的家国情怀之强烈,又似同其哀愁忧郁的性格相悖。只有这首《寻梦者》,无论是情绪的表达,还是那种语言方式的绵延舒缓中的执着激情,在艺术表现上达到的完美统一,都可以说是令人叹为观止的。

人生在不断的追求中逐步地实现了目的,不管最终获得的是多大程度的满足,总还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吧。戴望舒对于最终获得的结果或许存在一定程度的理想化,然而即使如此他还是不得不忧郁地表示,只有当你老了的时候才会达到这种境界,这不正是一种人生的遗憾和无奈吗?

诚然,人们不会因为这样就放弃了毕生的追求,不过,还是要准备进行多次的艰苦跋涉的。

紫金冠

昌 耀

我不能描摹出的一种完美是紫金冠。

我喜悦。如果有神启而我不假思索道出的

正是紫金冠。我行走在狼荒之地的第七天

仆卧津渡而首先看到的希望之星是紫金冠。

当热夜以漫长的痉挛触杀我九岁的生命力

我在昏热中向壁承饮到的那股沁凉是紫金冠。

当白昼透出花环。当不战而胜,与剑柄垂直

而婀娜相交的月桂投影正是不凋的紫金冠。

我不学而能的人性醒觉是紫金冠。

我无虑被人劫掠的秘藏只有紫金冠。

不可穷尽的高峻或冷寂唯有紫金冠。

《紫金冠》已经没有了当年《划呀,划呀,父亲们!》的激情,此时的昌耀已经从热烈走向了冷凝。也许在诗人心底深处,一直就存在着和寻找着那种被命名为“紫金冠”的象征物。但是因为它的“不能描摹”尽显其“完美”的品格,在朦胧之美中又显示出多面和歧义的指向,以致昌耀本人也无法明确它究竟是何物,只能用一个“紫金冠”作为符号来给以颂扬。诗中那一系列的“紫金冠”,就是他毕生所追求但可望而不可即的精神寄托。

现在已经不太有人说昌耀的诗“难懂”了,然而并不意味着他们真正读懂了昌耀。这首《紫金冠》所呈现出的那种在“在狼荒之地”和“仆卧津渡”的困境,以及如何“在昏热中向壁承饮到的那股沁凉”,同那一系列的“紫金冠”会矛盾统一在一个意象之中,并不是那些毫无生活磨难经历的人所能够进入的。

昌耀几乎是把毕生对于生活的信念,以及他在挣扎与搏击中的种种痛苦和喜悦,倾全力集中地表达和表现在对“紫金冠”的讴歌与赞叹之中了。可以说,“紫金冠”同他的生命共存,是他生命的精神支柱。一首短短十一行的诗,“紫金冠”一词出现多达八次,这不仅是诗的内在律动的要求,更是诗人生命脉搏的剧烈跳动。从更深远的意义上说,诗人个体生命可以消失,而作为生命脉搏跳动的诗性,却是可以永存在人间,也可以转化成一切有血有肉的生命体征,融化在所有人的精神构成之中的。

线上商城
会员家.png 书天堂.png 天猫旗舰店.png
会员家 书天堂 天猫旗舰店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png   微博二维码.png
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

微信号:bbtplus2018(工作时间)
电话:0773-2282512(工作时间)

我要投稿

批发采购

加入我们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纪委举/报投诉邮箱 :cbsjw@bbtpress.com    纪委举报电话:0773-2288699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 | 网出证 (桂) 字第008号 | 备案号:桂ICP备12003475号-1 | 新出网证(桂)字002号 | 公安机关备案号:45030202000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