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板块图书分类品牌系列获奖图书图书专题新书上架编辑推荐作者团队
白睿文·映象中国 电影的口音:贾樟柯谈贾樟柯 (美)白睿文 编
著名电影、文化学者戴锦华作序,贾樟柯诚挚推荐;首部记录贾樟柯20年电影人生的口述历史;第一手访谈资料、10部重要电影作品、63幅珍贵照片,一代导演的执着与探索,尽录于此。
ISBN: 9787559830449

出版时间:2021-04-01

定  价:78.00

责  编:张洁
所属板块: 艺术出版

图书分类: 影视/媒体艺术

读者对象: 大众 影视爱好者

上架建议: 电影艺术
装帧: 精装

开本: 32

字数: 180 (千字)

页数: 244
图书简介

贾樟柯善于用镜头记录时代中小人物,叙述在超现实的经济运动中普通人的悲欢离,是中国第六代导演领军人物。

本书是著名中国电影研究专家白睿文对贾樟柯电影的集中访谈,以年代为序,集中探讨了从《小山回家》《小武》到《江湖儿女》等10部重要的电影,也是贾导电影人生的梳理与总结。书中,贾樟柯亲述从汾阳走向世界背后的动人经历,分享每一部经典作品背后的传奇故事、创作缘起与理念;记录各个创作时期对电影的探索与思考,对于社会、现实的关怀和反思。

通过访谈文字,我们可以也看出贾导对电影美学、创作理念等的见解,对电影形式的探索,更可见一代电影导演的成长之路。

作者简介

白睿文(Michael Berry)哥伦比亚大学中国现代文学和电影学博士。现任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教授兼中国研究中心主任。 著有《光影言语:当代华语片导演访谈录》《乡关何处:贾樟柯的故乡三部曲》《煮海时光:侯孝贤的光影记忆》《痛史:现代华语文学与电影的历史创伤》《电影的口音:贾樟柯谈贾樟柯》;编著有《Divided Lenses》《重返现代:白先勇、现代文学与现代主义》《雾社事件:台湾历史和文化读本》;中英译作包括《活着》《长恨歌》等书。曾为电影制片公司担任顾问,曾为红楼梦奖(香港)、金马影展(台湾)、鲜浪潮(香港)担任评委。

图书目录

前 言

从汾阳到世界

汾阳光阴

成长背景/流行音乐/学生电影/合作伙伴

光影故乡

《小武》(1997)/《站台》(2000)/《任逍遥》(2002)

废墟世界

《世界》(2004)/《三峡好人》(2006)

社会正义

《二十四城记》(2008)/《天注定》(2013)

重回江湖

《山河故人》(2015)/《江湖儿女》(2018)

光影之道

学习经验/《小山回家》/开头的美学/电影大师班

贾樟柯作品年表

参考资料

序言/前言/后记

写在前面

戴锦华

《电影的口音:贾樟柯谈贾樟柯》或许会在不期然间显影一种与中国电影相关的刻度。于2020年,这个尚未完结的、注定要被记忆和书写的年份。

这是一次在交谈中讲述、回溯中获得的导演的故事:他的个人故事—尽人皆知,亦无人知晓;他的创作生命—镜头前的裸露,银幕后的秘辛。贾樟柯的电影,自20世纪末端逶迤铺陈, 以一个连续的轨迹,穿行过21世纪最初的20年。自“独立电影”的倔强、青涩与才名到崛起的中国电影业巨无霸中的平行坐标原点。这也是一个在对话中显露出形态和内涵的故事:关于电影、关于艺术、关于创作与选择,关于生命之河的急缓、汇流、蜿蜒与水中和岸上的偶遇。

在这世纪更迭的数十年间,贾樟柯电影印刻了今日中国电影的特定线索:从无缘中国电影院线、机构,唯有撞击、穿过欧洲国际电影节的“窄门”,到继张艺谋、张元之后长久地成为国际 艺术电影视野中的“中国电影”的别名,再到复兴的中国电影市场上的种种相遇与冲撞,及至今日成为中国电影的一种高光与肌理。然而,贾樟柯的意味并非旨在标识不同的文化、电影历史的不同时段,亦非描刻或明确那一系列曾暂存于中国电影的坐标中的二项式:艺术/商业、国际电影节/本土市场、都市/乡村、超级大都市/内陆小城、“普通话”/方言、独立/机构、“作者”/类型(电影)、纪录/虚构(电影),而在于他的电影执着一如他自觉且灵活的滑动。与其说他标志或清晰了那些的二元组,不如说他的作品序列始终在碰撞、划破那些彼此对立的、看似坚固的分野与“斜杠”。似乎已是定论,贾樟柯是一位中国的“电影作者”但他却并不执着于自己的风格标签。他不间断地令自己于中国、世界上的遭逢成为了电影,他亦令电影的边际悄然延展。贾樟柯的“汾阳”因而个性分明又圆融丰满。这令“贾樟柯谈贾樟柯”变得格外有趣。

在白睿文所记录和写就的这部访谈录里,有由外及内的目光凝视:望向中国、望向电影、望向艺术、望向贾樟柯;由内而外的应答与回望。白睿文注视并倾听,他努力捕捉并分辨着其中的“口音”:中国的口音或山西汾阳的口音?似乎他所关注的,更多是个人、艺术、电影与风格的口音。贾樟柯的“口音”或声音。因为推动并支撑着访谈者的,是关于电影艺术、艺术电影、电影作者或曰电影艺术家的知识系谱。其中,贾樟柯在回应并回忆:片场的时刻与生活的时刻,选择或偶然,理解或误读。因此,在此书的问答间,有对艺术/电影艺术的“信”与“疑”,有学者对艺术家/作者/导演的爱重,有创作者对研究者的答疑,亦有电影人与友人间的戏谑、调侃与默契。此间,无疑有“内”与“外”之间的错位与流转。望向贾樟柯的电影,不仅是望向小城汾阳,也是凝望当代中国的一处内部:国际大都市侧畔的城镇中国,其间无名的小人物或流动中的劳动者;然而,那从不是异地或别处,自贾樟柯电影序列的开启,那便是在中国的激变与全球化的“大迁徙”间流动、溢出“内部”,来自汾阳朝向远方、他乡的动态画卷。此书或许成了多重“外部”与“内部”间的对话与注视。 这不只是美国中国学学者对中国导演的瞩目与提问;也是多重“内部的外部”与“外部的内部”的显现。犹如《三峡好人》里盘旋不去的飞碟,或填装于主题公园弹丸里的“世界”。世纪交臂而过的特殊段落,中国现代化百年的尖峰时刻与幕间转场。此间,“西方”已不仅是地理的远方,同时在文化自我的深处;中国不再是欧美主导的空间的“别处”,也是现代主义世界的前沿。对话的形态间,交错的目光里,汾阳的故事从来都是中国故事,也是全球化时代的世界故事。一如从站台间走出、行过的人们,在四川奉节的崖壁下走去“山西”的矿工,在现代都市里流转的江湖儿女,或系在颈间却失落了家门的钥匙……

也许,在世纪之交中国的文化史与电影史里,贾樟柯和他的同学们、同代人在自觉与不自觉间实践了中国电影叙述的一次转 移:由“第五代”的空间、仪式美学中历史祭典到岁月、时光、流动、漂泊的生命;其后面是关于凝滞的中国时间想象与加速度超现代的现实辨认间的变换。当然,贾樟柯也试图穿过时间的暮霭旧日的碎影,但他影片中奔涌向前的时光之河,似乎更适合于从未来方能截取其呆照。贾樟柯讲述,尽管他并非一个老派的说书人。在此书间,是他对自己电影讲述的讲述,是他对白睿文发问的回答、自陈,间或有闪避,有隐约的反诘和自辩。电影的时间和被述的时间,世界时间链条的接续与裂隙的再度隐现。

2020年,新冠疫情的魔影仍在世界徘徊不去,我们于再启现代的时间之际。一本关于电影的对话,安放在一个尚未分明的断痕之上。一份对电影这一“记忆装置”的记忆。

2020年9月20日于北京

编辑推荐

贾樟柯电影的关注对象是边缘人群,贾樟柯在电影中创作了小武、崔明亮、韩三明、沈涛等人物,他们的故事也可被视为贾樟柯重新诠释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故事。

大学拍《小山回家》痛苦而重要的经历

和朋友21天拍完《小武》的故事

拍摄《三峡好人》的临时起意

城墙、火车、摩托车、流行歌曲等贾导电影符号

……

这场关于贾樟柯电影的对话

为你呈现一个多元的电影世界

精彩预览

从汾阳到世界

白睿文

回看从1949年到现在的中国电影史,可以简单地把这段影史分成三个时期:毛泽东时代的写实主义时期(1949—1978)、中国电影新浪潮时期(1984—2000)、商业电影时期(2002至今)。从40年代末到70年代末,所有的电影作品都是由国营的制片厂制作的,而且大部分的电影作品都带着浓厚的政治宣传色彩。在社会主义写实主义号召之下摄制的电影,呈现的是一个理想世界—充满爱国理念和烈士的牺牲精神、黑白分明的英雄和敌人、社会主义的景象。这个时代最受欢迎的电影类型是战争片,表现朝鲜战争、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为最常见的例子,当然,还有后来的样板戏电影。

1976年以后,随着政治和经济改革,一种新的文化也渐渐开始形成—也就是1980年代的所谓“文化热”。这时期,海外的不同文化开始涌进中国—摇滚乐、WHAM、西方古典音乐、美国乡村音乐、约翰?丹佛、理查德?克莱德曼、尼采、叔本华、弗洛伊德、魔幻写实主义、米兰?昆德拉等等—在这些混杂的外国文化因素进来的同时,许多中国老百姓也开始重新认识自己的文化传统,包括佛道儒思想、太极、气功、传统戏曲等等。这两种趋势的碰撞也就产生了一种文艺复兴,一个真正的文化“百花齐放”的态势。其后中国新一代的文艺青年开始了不同形式的文化运动—艺术界有星星画会、诗歌界有朦胧诗和《今天》、文学界有伤痕文学和寻根文学、音乐界有崔健和中国摇滚音乐的崛起等。

到1983、1984年,北京电影学院的78届中出现了新一代导演—第五代,他们带动了中国的电影新浪潮,也变成80年代“文化热”的重要部分。第五代在美学和文化上的独特视角是受到两种完全不同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一种是导演在“文革”期间的特殊经验;另一种是改革开放初期的冲击。第五代所拍摄的第一波作品,包括《一个和八个》《黄土地》《大阅兵》《喋血黑谷》,给中国电影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子,好像要在美学、政治和电影语言等方面跟过去划清界限。像陈凯歌的处女作《黄土地》,有意识地呈现给观众非常熟悉的人物(农民和军人),但表现的手法和语言完全不同。不像老的战争片里头有黑白分明的英雄和敌人,更没有样板戏的“三突出”,《黄土地》的人物在道德上有种相当复杂的挣扎性。这部电影有一种沉重和暧昧的气氛,大量运用蒙太奇、象征和寓意,使用的摄影手法和视觉语言是崭新的,最后还留有开放性的结尾。《黄土地》可以说是一个革新之作,是第五代的开始,也是整个中国艺术电影(或“中国的新浪潮”) 的开始。

虽然第五代的多位电影人日后开始转向商业电影,但第六代接纳、采用和延续了他们早期作品的实验精神。在第六代的演变中,这个群体找到了自己的声音,而且这个声音在本质上跟第五代有一些不同。最早出现的几位第六代导演(比如王小帅和张元)抛弃了传奇叙述而把重点放在日常生活的细节,“英雄人物”被“边缘人物”代替,唯美的调度和景观换成粗糙的纪录式风格,将第五代偏爱的文学改编题材改为原创、自传题材和真实故事;另外一个重要的改变是国营的电影制片厂已经不是第六代的主要合作伙伴。从某种程度看,第五代和第六代都代表着中国艺术电影的不同阶段,从本质上而言,整个80年代和90年代的一个基本趋势是中国艺术电影的崛起,这也可以被看成中国电影史的第二个大趋势。

1970年出生的贾樟柯不属于最早出道的第六代导演,但后来凭着他在国内外的影响和获奖纪录,他渐渐被公认为整个第六代最有代表性的人物。贾樟柯生长在山西汾阳,幼年在“文革”后期度过。六岁的时候“文革”结束,文化解冻已开始,他的青春期在日渐开放的时代中度过。年轻的贾樟柯曾爱上台湾著名歌手邓丽君的金嗓子,还曾一边看美国通俗电影《霹雳舞》一边模仿学习电影中的舞蹈招式。后来他前往省会太原学习绘画,但贾樟柯走上电影之路的主要的转折来自《黄土地》的一个偶然的观影机遇:

《黄土地》应该是1980年代中期的电影,我一直没看过。那天买张票就进去了,那时候也不知道谁是陈凯歌,也不知道《黄土地》是怎么回事儿。但是一看就改变了我的人生。看完《黄土地》我就决定要拍电影,我要当一个导演。这样就开始对电影感兴趣……在看《黄土地》这个电影之前,我能看到的中国电影差不多都是那种官方宣传片,都是非常保守的电影模式。所以我对电影没有想象力,觉得电影就是这个样子。但是看了《黄土地》以后,突然觉得看到了电影的其他可能性,所以我就喜欢上这个艺术。

不久之后贾樟柯便考上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并赴京就读电影专业。在北京电影学院期间,贾樟柯创办了北京电影学院青年实验电影小组,开始拍学生电影。也就是通过《有一天,在北京》《嘟嘟》《小山回家》等作品,贾樟柯开始寻找自己的电影风格。

学生电影里最成熟的作品是《小山回家》。本片的主人公小山是一名来北京打工的失业厨师,春节快到时,小山在北京到处寻找愿意陪他回老家过节的老乡。58分钟的电影中,小山在京城东奔西跑找不同身份的老乡,包括大学生、卖黄牛票的、妓女,但小山始终没有“回家”。虽然是学生作品,但字里行间可以读出贾樟柯后来的电影风格的一些特点和他对老百姓现实生活中的遭遇的关注。《小山回家》是第一次用王宏伟来做主演,王宏伟也成了贾樟柯日后电影的重要合作伙伴。当贾樟柯带着《小山回家》参加香港独立短片电影节时,他认识了他后来的主要创作班底—摄影师余力为和制片人周强、李杰明。往后的几年里,贾樟柯和香港制片团队的胡同制作一起打造了一系列惊人之作,包括贾樟柯最重要的几部影片—《小武》《站台》《任逍遥》《三峡好人》《二十四城记》等。通过这些电影,贾樟柯得以纵横在中国过去时代的“激情燃烧的岁月”与当下正在崛起的“超级大国”之间。中国在经济和政治上的崛起,促使中国“大片”迅速发展,商业电影市场空前繁荣,跟贾樟柯同辈的许多电影人已经完全放弃艺术电影,全力以赴商业电影市场使命。但至今,贾樟柯还是跟过去一样,关注小规模的艺术电影,也通过电影探索个人在社会上的位置,科技在我们生活中的位置,个人在剧烈变迁中如何寻找自己的价值等问题。

贾樟柯的前三部剧情片—《小武》《站台》《任逍遥》,经常被称为“贾樟柯的故乡三部曲”。这三部电影都运用了非常成熟的电影语言:纪录片式的美学、写实的风格、非职业演员的主演、丰富的故事层次。“故乡三部曲”的每一部作品都是用不同的器材来完成的(《小武》用16毫米、《站台》用32毫米、《任逍遥》用数码),而且每一部都设置成不同的时代背景(《小武》为1996年、《站台》跨越整个80年代、《任逍遥》为2002年),虽然每部作品采用的拍摄器材和历史背景都不同,但“故乡三部曲”是呈现中国二十年来剧烈变化的一个最完整和具有深度的电影反思。“故乡三部曲”的另外一个特点是把视角放到中国的“县城”(汾阳和大同);之前中国电影一直把重点放在“农村”和“城市”两个空间,但通过这三部影片,贾樟柯把过去“看不见的县城”真实地展现了出来。同时“故乡三部曲”也把中国县城里“看不见的边缘人物”—文工团的舞者、街上的扒手、陪酒小姐、小混混,活生生地展现出来。

《小武》讲述汾阳街头小偷小武在几天内人际关系渐渐瓦解—从朋友到情人最后到他家人—的小故事。电影特别像地下纪录片的风格(手提摄影机、很多杂音等),但其背后的故事性特别强,甚至有点传统希腊悲剧的意境。而在小武个人的小悲剧之后,还有一个更大的悲剧正在发生,就是人物(和导演)的故乡汾阳的大规模拆迁。就是说在小武生活中的关系一个一个瓦解的同时,他的整个生存环境也正在瓦解。《站台》的时间跨度和整个叙述更加大胆,故事跨越整个80年代,从改革开放初期一直到1989年。在这个庞大的历史背景之下,一群参加文工团的青年梦想者正在努力寻找自己的位置。2002年的《任逍遥》接着探索变迁中的中国,本片讲述两位迷失方向的青少年,他们想踏入社会但一直不断犯错误,一错再错。用数码拍摄的《任逍遥》也是中国早期数码电影的重要作品。

线上商城
会员家.png 书天堂.png 天猫旗舰店.png
会员家 书天堂 天猫旗舰店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png   微博二维码.png
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

微信号:bbtplus2018(工作时间)
电话:0773-2282512(工作时间)

我要投稿

批发采购

加入我们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纪委举/报投诉邮箱 :cbsjw@bbtpress.com    纪委举报电话:0773-2288699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 | 网出证 (桂) 字第008号 | 备案号:桂ICP备12003475号-1 | 新出网证(桂)字002号 | 公安机关备案号:45030202000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