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板块图书分类品牌系列获奖图书图书专题新书上架编辑推荐作者团队
文学的荣光:陈忠实、贾平凹、邹志安与李禾的书信往来 史鹏钊 著
陈忠实、贾平凹、邹志安与李禾的书信首次公开。作家与编辑“聊天记录”的集中备份。
ISBN: 9787559836670

出版时间:2021-05-01

定  价:58.00

责  编:唐娟
所属板块: 文学出版

图书分类: 中国现当代随笔

读者对象: 大众

上架建议: 文学
装帧: 精装

开本: 32

字数: 128 (千字)

页数: 256
图书简介

本书以陈忠实、贾平凹、邹志安三位作家20世纪80年代写给《飞天》编辑部编辑李禾的40余封信为源,书写了三位作家在进入文坛初期鲜为人知的写作、生活和工作情况。这些信件的字里行间流淌着作家和编辑对待文学的坚持和忠诚,对待创作的初心和梦想,是中国文学在当代的一个缩影。三位作家和编辑之间的深度交流和交往,映射出当代文学的变化和社会时代的巨大发展,值得人们反省和追问。

作者简介

史鹏钊,1980年生。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第七届冰心散文奖、第三届中国徐霞客游记散文奖、孙犁散文奖获得者。出版有散文集《光阴史记》、非虚构作品《出村庄记》、诗歌合集《七个人的时间史》等。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牛肉泡馍派”陈忠实 1

第一节 平凡的岁月 3

第二节 寻找自己的句子 51

第三节 白鹿原的日子 89

第四节 永远的忠实 102

第二章 文坛快手贾平凹 109

第一节 烽火岁月与《满月儿》 111

第二节 贾平凹与《长安》 143

第三节 第一次婚姻 156

第三章 邹志安,你在哪里 173

第一节 求学与工作 175

第二节 袁家村时光 190

第三节 两次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201

第四节 病逝与《文学报》发起捐款 217

不死的纯文学(代后记) 231

序言/前言/后记

序章:文学的黄金时代

20世纪80年代是文学青年的黄金时代。

2018年上半年,《三联生活周刊》原主编朱伟先生推出了一本书,名字叫作《重读八十年代》。我和朱伟先生早在2012年有缘认识,并曾在他的家里聆听过他对自己编辑生涯的讲述。在我心中,朱伟的话始终不多,而那天却妙语连珠,异常善谈。80年代,朱伟就职于《人民文学》杂志社,作为一名小说编辑,他经常骑着自行车从一个作家的家里,到另一个作家的家里,为的就是给杂志约稿。在此期间,朱伟相继结识了莫言、余华、苏童、刘索拉、阿城、格非等一大批作家,并推出了他们最有代表性的一系列作品。

2012年10月11日,瑞典诺贝尔委员会宣布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为中国作家莫言,使得莫言成为中国当代最有国际影响力的作家之一。而第一个经手发表莫言《红高粱家族》的小说编辑,正是朱伟。在莫言的心里,朱伟是最好的文学编辑。他曾经送给朱伟一幅字,写着:“沉迷乐海三十年,重返文坛眼更尖。谁能读我二十卷,还是朱伟知莫言。”朱伟的《重读八十年代》出版前,莫言认真看过书稿后称赞道:“朱伟先生是资深文学编辑,20世纪80年代享有盛名。这次重新出山,点评小说,思路清晰,目光独到。正可谓听君一席话,胜读两本书!”

编辑家李禾和朱伟一样,都是带着盛情为作家们缝制踏上文学多彩大道的嫁衣。从事编辑行业30多年来,李禾严谨扎实的人文素养,做人耿直坦荡的胸怀,心系文化教育的孜孜追求,都深深地影响着全国的作家群体。尤其是作为陕西乡党,与路遥、陈忠实、贾平凹、邹志安、张敏、白描、京夫、和谷等著名作家交往密切,推出了他们当年的一系列作品,也鼓励他们走上了属于自己的文学道路。

20世纪的80年代,已经过去了40年,这也是改革开放的40年。1980年,全国各地正在轰轰烈烈地进行包产到户时,我出生于除夕夜。早产,老人们都说,我是心急着出来,想吃白面馍馍呢。直到90年代,我上了小学后,学校的读书室里,只有一个柜子,柜子里装满了连环画,有次因下雨房子漏水而打开柜子时,一沓沓的连环画已经被浸泡得透湿。我帮着老师在太阳底下晒书,一本一本,一页一页地翻开,晾干又抚平,也因为这样给了我将那些精神食粮几天内读完的机会。那时候阳光灿烂,我还不知道什么叫作幸福,但是我读完了那些连环画后,我觉得我从小的自卑感如烟消散。

上了中学,我知道了贾平凹,语文课本里有他的散文《我的小桃树》,我知道这名作家生活在遥不可及的西安,他从事编辑工作,也进行创作。我读了路遥《平凡的世界》,至今书的封面上那张路遥的肖像照,仍然是这位伟大作家在我内心的唯一形象。我如饥似渴,晚上点着煤油灯看,白天在数学课堂上偷偷看。我突然觉得,小说的主人公孙少安就是我邻家大哥,孙少平就是我的校友,尤其是秋雨绵绵时,从家里带来的口粮已经殆尽,我饥肠辘辘地站在雨中的学校食堂门口,看着已经有些年月的房檐瓦片上,滑下断不掉的雨帘,大蒸笼上的篮子里,放着被大家戏称为“欧洲、亚洲、非洲”的三种馍,这些馍都是南北两塬的学生从自己家里带来的。而我,只要能吃上黑馍馍填饱肚子就是一件很满足的事情。

如今,我马上要进入40岁,李禾和朱伟所结识的作家,都已经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了,还有许多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这20多年,我从文字作品走进这些作家的内心,或者有幸拜访,每一次都给我以精神的启迪和洗礼。对于现在这个被各种碎片化信息充斥的时代来说,文学的黄金时代又被人怀念和重新提起。尤其是2014年10月15日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后,“文学”这个不老的话题重新在新的时代被唤醒。

20世纪的80年代已经随着时光的变迁而遥远,莫言、贾平凹等一批80年代崭露头角的作家,如今依旧是中国文坛的中坚力量,他们用自己的作品,书写着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最丰盈的精神食粮。

文学是时代精神的折射,从80年代包产到户、改革开放到如今,我们通过编辑与作家的交往,通过作家一部部作品的问世,见证了这个历史时代的变迁和前行的脚步。

2018年2月7日,84岁的李禾老师因病去世。听到这个消息,陕西、甘肃和全国其他的许多作家甚感突然,悲伤不已。李禾去世前,留有遗言,不打扰任何人,不举行任何形式的告别会,由自己的儿女一切从简,料理后事即可。李禾老师于1934年出生于陕西渭南,新中国成立之后就读于军事干部学校,毕业后先后在甘肃省委、兰州市委工作。那时候他虽是政府干部,生活很苦,但是对文学事业一腔热血,只要有闲暇时间,不是记录所见所闻,就是收集整理当地的口语、谚语、歇后语和民歌民谣,还写一些小故事、小戏剧。后来凭借着写小说在文坛上稳扎稳打,于1972年走进《甘肃文艺》(后改名《飞天》)编辑队伍行列,后又担任《飞天》杂志小说组组长,工作了整整20年,培养了一大批后来走向文坛的作家。他不仅是个编辑家,出版了《与习作者谈小说写作》一书,系统总结了自己,更是一名作家,创作了在文坛负有盛名的作品,如小说《人生的开篇》《危险年龄》《触摸前面的世界》

《贾闲人闲传》,散文集《李禾散文自选集》等作品。

恩格斯曾经说,时代的性格就是青年的性格。李禾于1950年就读于军事干部学校,那是一个闪耀着青春光芒的时代。军事干部学校曾经令数十万青年学生改变了人生的轨迹,走向了一代芳华。李禾喜欢读书,从小受到家庭的熏陶。李禾的父亲叫李敬泰,生于1901年的腊月,1923年考入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就在这年,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瞿秋白担任了教务长兼社会学系主任。李敬泰1925年入党后,由李大钊培训并指派开展工作。1928年参加渭华暴动,失败后与党组织失去联系,继之被特务跟踪迫害,辗转于西安、同州、华县、汉中、安康、蒲城、渭南等地,从事教学,并在学生中开展进步活动,曾担任中学教师、校长等职。1949年以后,历任西北军政大学政治教员、长安一中副校长、长安二中校长、《教师之友》编辑、陕西省图书馆历史文献部主任等职。并著有纪实小说《大旱度日记》,诗词《解脱集》及《一个老教书匠的老日记》《西安方言俗语汇释》等。李敬泰和李禾还合作撰写了《秦陇谚语歇后语集萃》《曾经的三秦歌谣》等著作。

李禾走了,他一辈子多工作在河陇明珠兰州,人终老而归宿于三秦大地。就在他去世的当天,消息已在众多文学圈传遍,哀思一片。当时正值新春,甘肃省文联新春团拜会正在进行,会场上听到确切消息后,多人悲伤不已。一级作家、著名诗人、甘肃省原作协主席高平曾经撰文说,当时在团拜会上,听到这个比他还小两岁的兄弟走了,热泪涌眶。李禾于2006年回兰州与大家相聚时是最后一面,高平曾随口《题赠李禾》:“关中才子名门李,世态与君心共知。同事一场情似酒,长安西望犹依依。”这首古体七绝还念念不忘,以表送行之忱。

李禾退休前,是甘肃省作协驻会副主席,在此之前,他是《飞天》杂志社小说组组长。《飞天》杂志最早源自1950年8月由甘肃省文联(筹)文学工作委员会创办的《甘肃文学》月刊。1954年底,甘肃省召开第一次文代会,甘肃省文联正式成立。1957年1月号改刊名为《陇花》。1958年8月,甘肃省文联与省文化局合署办公,成立了单独建制的中国作家协会兰州分会。9月,《陇花》更名为《红旗手》,由兰州分会主办。1961年,中国作家协会兰州分会与甘肃省文联合并,10月,《红旗手》改为《甘肃文艺》。1966年“文化大革命”骤起,刊物于6月号出版后停刊。1973年由甘肃省群众工作室调集编辑和部分作者,经过一段时期的筹备,恢复并主办了《甘肃文艺》。

就是在这一时期,李禾走进了编辑部,开始了自己的编辑生涯。1978年1月号起,刊物改为月刊。1978年底,甘肃省文联和中国作家协会甘肃分会恢复,《甘肃文艺》重新划归甘肃省文联主办。1981年更名为《飞天》沿用至今。

李禾的文学编辑生涯里,发现和扶持了许多文学名家,组织多达22次文学创作培训班,培养了许多英才,他就是这样甘愿一辈子为他人做嫁衣的人啊!

2018年8月中旬,我和著名作家和谷先生在微信上聊起李禾时,和谷先生直言:白净,瘦削,鸭舌帽,笑眯眯,编发过我的诗文。重情义,为人好,与忠实、平凹、张敏等来往甚多。李禾爱才,惜才,善友。退休后,李禾回归故乡,在西安长期居住。2017年2月,影视人王海宁曾经在作家张敏的带领下,去李禾老人的家中拜访。后来王海宁撰文说:自李禾老师开家门的那一刻,我就深深感动了。张敏老师毕恭毕敬地给李禾老师行了一个礼,这个礼是中国传统的师生之礼,更是学者之间尊敬又崇高的礼。他们落座后一阵家长里短的问候,并没有相互恭维,而是真实的、真切的关心关爱。对于张敏老师能看望

自己,李禾老师真是分外激动,更多的是有喜悦难耐之感。两人都是不服输、不服老的文艺者,在文学上更是探讨和取经,回忆和争论。文学是他们这大半辈子最爱的红颜知己,文学也是他们生命历程中浓浓的佳酿。他们谈论起来,让我这文学海洋里的小白一下子觉得船心失衡,有种另类存在之感,就不参与其中,自顾在李禾老师书房翻翻看看。李禾老师家书香墨浓,他的谈吐更是惊人,对文学对文化对人文真是识见独到。李禾的书房里架架珍贵资料,相册中张张文豪墨客,馈赠中本本名家大腕。

看着王海宁的文字,我想起了陕西文坛的张敏老先生。1994年7月,他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延河》文学月刊社文学创作培训部主任,正式踏上文学创作道路;1995年7月,出版诗集《商州?白沟》;1996年5月出版短篇小说集《流浪的灵魂》。在《延河》杂志社工作期间,组织过3次全国性的文学活动“华山笔会”,主编出版过《延河》增刊等5部青年文学作品集;陕西作协成立陕西省文学创作研究会后,任副秘书长等职务。张敏老先生曾走遍了大江南北,游遍了名山名水,学过农、学过医,做过工人,当过兵,做过编辑,当过编剧,做过导演,拍过电影电视剧。听说已过知天命之年的他,不仅能驾驭各种文体且有旺盛的创作力,依然每天能写上万字。影视导演惠东曾经这样描述过自己的前同事加老友:电影《错位》的剧作家,陈忠实的死党,张艺谋的密友,高建群的挚友,贾平凹的伙计,陕西文坛的“作家班班长”。中篇小说《天池泪》《黑色无字碑》《感君情意重》,长篇小说《死巷》《悬念乾陵》《长安大乱》,电影作品《错位》《神秘旅10游团》,电视剧作品《风流大市场》等,都是他的作品。

李禾在《飞天》杂志社工作期间,鼓励和扶持众多文学爱好者走上了文学的道路。一级作家雪漠曾在作品中写道:“80年代初期,文学是很热的,几乎所有的老师都爱看书,我买来的那些文学杂志,就成了学校的公物,大家传来传去,传不了多久,就都翻烂了。就是凭借这些杂志,身处偏僻农村的我,跟当时的文学界保持着联系,看书和杂志,成了那时我最美的人生享受。我发表的第一部作品是《长烟落日处》,它是我的处女作,也是我生命中第一次真正的灵魂喷涌。……那稿子,我不经修改就寄给了冉丹,冉丹看了,推荐给了《飞天》小说组组长李禾和主编李云鹏。他们看后大为赞叹,马上就配了评论,在1988年第8期的《飞天》杂志上发表了。不久,那小说就得了甘肃省优秀作品奖。一夜之间,我就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文学青年,变成了甘肃省青年作家,也实现了我的第一个预言 ——25岁在甘肃成名。所以,我一直把冉丹、李禾、李云鹏当成我文学生涯中非常重要的三个贵人,他们在创作技巧方面点拨过我,我很感恩他们。”

就是在一次偶然的笔会上,雪漠幸运地见到了《飞天》杂志的编辑李禾,于是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忘年之交。随后,在多年的书信交流中,雪漠得到过李禾在小说创作技巧方面的点拨和指导。雪漠逐渐成长,而当年正处壮年的李禾也已步入了古稀之年。曾有一次,雪漠在和李禾闲谈时,聊起作家找不到写作素材,李禾说,那些作家为什么不去写身边的生活呢?他是没有发现,还是他拒绝了?李禾老师说,有些人是没有发现,他感受生活的能力不强,心灵到不了那个层次,他发现不了;有些人,虽然发现了,但把扑面而来的生活拒之门外了。

陇西人李新立曾在《行字难以尽师恩》里撰文说,1988年国庆节后,在工艺美术厂上班的他,突然接到县文化局电话,让他去陇西的市文联,他第二天一早将零用钱装在上衣口袋里,暂时不用的钱叠在一起,踏在鞋垫内,然后搭乘了一辆出差拉货的汽车跑了去。原来是市上开笔会。李禾不但给他破例报销了车票,而且还提前支付了返程的。陇西之行后,李禾对李新立更是关爱有加。李新立说,1990年9月,他收到来自省城兰州的信,信件是直接写给单位的,说是10月上旬在陇西召开笔会,要求“贵单位李新立按时参加”。李禾为了不让任何一个文学苗子放弃,给参会者所在的单位还写了信,可见李禾的良苦用心。直到今天,李新立还忘不掉那个“说一口陕西方言、头发灰白、身材清瘦、精神矍铄的李禾老师对我的关怀和鼓励,一直牢记在心头”。因为有了老师当年的鼓励和栽培,今天他的作品已满地开花般在全国文学刊物上刊发和获奖。

还有一位作者说,20世纪70年代末,他在写作的道路上,犹豫、徘徊、烦恼、流泪,甚至把一页页改了又改的初稿撕得粉碎……无论多么努力,对他来说也只是一个梦。突然有一天收到一封来自《飞天》杂志的信。信是小说组编辑李禾写的。他询问作者最近有没有坚持创作,说欢迎作者有空到编辑部来坐坐。还把一个喜讯传给了他:省作家协会要组织作家去采风,让他力争参加,作者“捧着信笺的双手不停在抖,泪水顺着脸颊一滴滴地往下流”。经过李禾的鼓励,作者不再徘徊犹豫,不再埋头苦思,拿着自己的作品四处向老师们请教,且开始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学会了动笔前的深思和打腹稿,还经常听文友们谈创作体会,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不足,并给了自己无尽的创作灵感。80年代初,他创作的小说发表在《金城文艺》创刊号的头条,紧接着《飞天》杂志一年内刊发了他的三篇小说,其中《月光照着的小路》上了头条……

著名作家墨白,小说家,剧作家。1984年开始在文学刊物上发表作品,1992年担任文学杂志编辑,1998年开始专业创作,至今创作短篇小说《失踪》《灰色时光》等100多篇,中篇小说《黑房间》《告密者》《讨债者》等40余部,长篇小说《梦游症患者》《映在镜子里的时光》《裸奔的年代》等6部。创作电视剧、电影《船家现代情仇录》《特警110》《特案A组》等多部。2010年4月,作家墨白在《颍河镇与世界的关系》一文中说:记忆里的那个远去的深秋,我还在故乡的小学里任教。在寂寞、孤独而冗长的乡间岁月里,我开始用文字构造颍河镇,然后把我创作的小说通过邮局寄出去,因为小说,在后来的岁月里我有幸和《当代作家》的周百义,《电视?电影?文学》的孙建成,《漓江》的鬼子,《莽原》的钮岱锋和李静宜,《大家》的马非,《山花》的何锐、李寂荡和冉正万,《芙蓉》的龚湘海,《十月》的赵兰振诸位先生相识,他们都是我中、长篇小说的责任编辑。还有《长城》的艾东、赵玉彬,《峨眉》的唐宋元,《飞天》的李禾,《山西文学》的星星,《人民文学》的朱伟,《小说林》的何凯旋,《江南》的谢鲁渤、简爱,《东海》的王彪,《黄河》的谢泳,《作品》的温远辉,《四川文学》的冉云飞,《上海文学》的徐大隆等诸位先生,虽然他们也都编过我的中篇小说,可我们至今仍然无缘相见,这让我常常心生遗憾。多年以来,我都对编发过我小说的各个文学期刊的老师们心怀感激之情,可是,我一直没有机会对他们表达我的这个心愿。现在,我在这里向为我付出过辛勤劳动的编辑先生们深深地鞠上一躬……

精彩预览

第三节 白鹿原的日子

1988年4月1日,春暖花开,蓝田原上万物生机。《白鹿原》这部巨著的第一行字写在了陈忠实的草稿本上,长篇小说《白鹿原》创作正式拉开序幕。1989年1月,《白鹿原》初稿完成,共计40万字。稍作休息,4月,他又开始了《白鹿原》二稿的书写。8月,正值关中秋伏天,酷热难耐,便前往作家峻里位于灞桥洪庆郭李村的老家窑洞里继续写作,完成了《白鹿原》第十二章。1990年3月至7月,继续《白鹿原》正式稿的写作。再剩不到10万字时,他在给李禾的信中说,自己陷入长篇而不能解脱,并表示年内一定要完成。在信中,他还和李禾就陕西的其他作家的情况做了交流。平凹肝病住院,数治不愈;白描离开了陕西文坛,尤其是在周至县的王晓新埋头写着长篇小说,这时的邹志安也正在奋笔疾书,总有写不完的长篇小说,双方祈福并相互告知珍重。见信如下:

李禾兄:

您好。五月二十八日信悉,请释念。

许久不见面又不通信息,颇以为念,与您同感。我陷入长篇而不能解脱。本应早点结束,公事和家事无法摆脱,写写停停,拖拖拉拉,现在已接近后部,今年内肯定要摘除这个心头负累。至于结果是无法预料了,很大程度上估计不在我的。

《飞天》仍能发行万份以上真是勉为其难了,一般月刊大概都达不到这个订数,这个刊物已不会被读者冷漠,这是最大的欣慰。

陕西这边几位朋友,状况依旧,平凹春天住院,现已恢复,还借医院养着。白描举家迁往北京(老婆原为北京知青),正在本月中旬起程。晓新久住周至,几乎与作协失去联系,他在闷头写东西,已出版长篇一部(解放军文艺社),志安及晓蕾夫妇均无大变异,何时借着机会,能相聚一番,才如人意。

您现在在搞创作还是搞编辑?不甚了了,盼能于双重负重中珍重身体,不可过量。

并祝家人安好。

致以

敬礼

忠实

1991.6.15

…………

逝者已去,文学的大旗还得扛着继续前进。陈忠实提笔给李禾复信,诉说了《白鹿原》的历程和《当代》连载的一些要求。此时,李禾已经离开了《飞天》编辑部,去了甘肃省作协任职。在给李禾复信中,陈忠实还附上了人民文学出版社高贤均的来信。全文如下:

李禾兄:

您好。十一月十二日信悉,请释念。

得悉您已脱离繁杂的编辑事务,而能潜心创作,我以为是很好的选择。大作已给编辑部认真叮嘱过,会有妥当安排的,请放心。一当定夺,再告之。

路遥早逝,令人悲惋。志安在医院疗治近来已见好转,但仍不敢轻心,毕竟是那么谈虎色变的坏症。您的关切,我一定转告。观胜已脱离《延河》,与徐岳合编《中外纪实文学》,任副主编,主要是想掏企业家腰包,您若有兴趣,也想挣点比稿费宽裕的收入,可以写点企业家文章,与我或徐、王联系即可。

我的那部长篇书稿《白鹿原》历四年写作时间,于今年三月彻底脱稿,后经人民文学出版社和《当代》来人取走稿子,已作出具体安排,《当代》于今年六期和明年一期连载,各20万字。因书稿太长需删近10万字,这已是很够意思的处理了。全书约50万字,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书,不做删节,大约到1993年6月前后见书。《当代》是双月20日出版,12月下旬可以看到前半部分,您若有兴趣,可请届时一阅,为弟指点迷津。这部书稿他们评价甚高。

《当代》原拟删除一些有碍观瞻的描写,后改变主意,决定挖掉其中有相对独立性的几章,以避免“遍体伤疮”。

我原来想给您写信,把他们挖掉的几个整章在贵刊发表,以便于读者阅读,再三考虑,怕给您添烦,就没有说这事,您若觉得有必要,我可以把明年一期要发的后半部分挖掉的两三章在贵刊发出,如能在贵刊三月发出,正好接上《当代》一期的出版(2月20日)。如果赶不上,四月也不晚,您酌定。前半部分挖掉的两章无论如何已无法弥补,将来我与当地报纸联系,让他们在周末增刊上发表,起码让当地读者可以读到全貌。

人民文学出版社高贤均信附上,请参阅。高为人文社出书一室副主任。

若能回西安,聚欢以为幸事。

祝冬安。

致以

敬礼

忠实

92.12.5

……

线上商城
会员家.png 书天堂.png 天猫旗舰店.png
会员家 书天堂 天猫旗舰店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png   微博二维码.png
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

微信号:bbtplus2018(工作时间)
电话:0773-2282512(工作时间)

我要投稿

批发采购

加入我们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纪委举/报投诉邮箱 :cbsjw@bbtpress.com    纪委举报电话:0773-2288699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 | 网出证 (桂) 字第008号 | 备案号:桂ICP备12003475号-1 | 新出网证(桂)字002号 | 公安机关备案号:45030202000033号